发布时间:2023-12-25 15:30: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临终关怀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98岁,其中肺癌14例、肝癌8例、胃癌7例、直肠癌3例、骨癌2例、乳腺癌1例。临终期1~8个月。
临终关怀和护理措施
口腔护理:由于晚期癌症患者身体极度衰弱无法起床或活动受限,易发生口腔并发症及褥疮,故应每天≥2次为患者做口腔护理,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在增加舒适感的同时可促进食欲,若患者昏迷擦拭口腔时棉球不能过湿,以防呛咳窒息,同时也要防止棉球脱落遗忘在口腔中,并用花生油或橄榄油涂在患者口唇上防止干裂。
饮食护理:癌症患者多处于恶病质状态,家属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及要求制订饮食计划,为其提供色香、味美、易消化、富含营养的多样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为患者创造好的进餐环境,能下床的患者尽量安排到饭桌同家人共同进餐,以促进食欲。不能下床者用棉被垫起或用靠背架托住患者呈坐位,双手放在床上的餐桌上,协助患者进餐,餐后整理用物。对于不能坐位患者,可采用侧卧位进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价营养。
睡眠护理:根据患者需求和习惯,指导家属给患者准备一间光线柔和、安静、整洁的朝阳卧室,定时开窗通风,保证患者吸入新鲜空气,使室内温湿度适宜。并根据患者的意愿及爱好摆放物品,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皮肤护理:变换,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发生。视天气情况帮助患者洗头、洗澡、擦澡,用热水泡脚,修剪指甲,保持清洁卫生。给患者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部位,避免拖拉擦等动作,卧床患者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制定翻身次数,用毛巾、枕头、气垫将患者易发生褥疮的部位垫好,并指导家属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对大小便失禁,应使用保护垫并及时处理污物、清洗,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心理护理:对于临终患者,无论其本人还是家属都会存在着对死亡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忧伤、无时无刻不在煎熬中;尤其是患者在临终时更有孤独、失落感,害怕死亡,渴求保护。希望亲人们日日夜夜守护床旁。临终是整个生命的重要阶段,作为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多方位树立护士的职业形象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态度要亲切、热情[3],要主动接近患者,与患者谈心,像朋友和亲属一样坐在床边倾听患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患者倾诉内心的恐惧和忧虑,消除其孤独感。与患者真诚相处,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认识疾病的归属和预后,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肯定他的生平成绩及自我实现的程度,提高对生理痛苦的应激性和耐受力;要给予生命支持:抢救中镇定自若,加强非语言沟通交流,以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要珍惜患者生命中的每1分钟[4],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他们参与一些家庭或社会事务的处理,让患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觉得自己仍然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社会中有用的一分子,没有被家庭和社会遗弃而感到自豪和有尊严,使患者愉快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疼痛的护理:疼痛使晚期癌症患者倍受折磨。如何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不同的患者分别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止痛法:药物止痛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给予患者镇痛治疗,部分患者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便可结合其他止痛方法。如:物理疗法,针灸、按摩涂止痛药等刺激疼痛部位的周围皮肤或相对应健侧,达到止痛目的;意识疗法,即注意力分散法,稳定患者的情绪,可让患者回想自己愿意的任何事,用听音乐或笑话达到转移止痛的目的;放松疗法,疼痛加剧时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使全身肌肉放松而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对疼痛的处理应采取主动预防,而不是被动压抑和控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5],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即使病情恶化无法遏制,也要力争使患者无痛苦、舒适、安静地离开人世。
讨 论
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该社区开展的临终护理工作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护士能及时与家属沟通并授予家属一些常用的生活护理知识,让患者住在自己熟悉而温馨的家中,有家人的陪伴并提供居家照料。对患者来说,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体贴,减轻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对家属来说,能尽到最后一份孝心;让死者无憾,生者无愧。还让患者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尊重,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既维护了患者的尊严,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提高了生活质量。让每位临终患者无痛苦、安祥、舒适、有尊严、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终点,让患者家属真切地感受到关怀和慰籍,心态平静地送别亲人,继续开始他们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可节约资源,值得我们医护人员长期探讨。因此会更好地将此项工作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稳.社区老年人保健[J].社区护理学,2008,2:123.
2 刘建平,曾茂华,廖清书.社区家庭患者的临终护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54.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91-01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肿瘤,其治疗的首选方式是放化疗和手术治疗。而我院呼吸科在2009年8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有32例为老年肿瘤晚期患者,这些患者在短期内随时会发生死亡,所以给予必要的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详的临终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如何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老年晚期肿瘤患者为32例,其中女患者12例,男患者20例,年龄为58~86岁,平均69±3.8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中医药、提高免疫等等。
2方法
2.1心理护理
2.1.1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患者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护士对患者要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的了解,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让患者的心境保持安定和平稳,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1]。
2.1.2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陪住和探视:患者一旦从熟悉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进入到医院,会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极度的排斥和不适应,感到茫然无助,表现为恐惧、不安、寂寞和孤独等等。而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往往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若严格按照医院的探视制度办事的话,会让人感到人情味的淡薄,使患者和家属都无法接受[2]。所以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和好友亲朋的守护、陪住和探视,使患者能够在生命的余光里感受亲情、真情,慰藉心灵,能够无惧、安详、坦然的面对现实、毫无遗憾的告别人生,同时生者也能在患者弥留之际,全部的、无悔的奉献爱心。
2.1.3对临终患者的家属实施人文关怀:患者家属也是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的服务对象,由于即将失去亲人,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非常的脆弱,表现出来的痛苦常常难以克制,所以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疏导工作。对其进行鼓励,争取让患者在生命弥留之际能和家人在一起。若患者生命频临死亡,病情危重,医护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共同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能够舒适、安静的离开人世。
2.2一般护理
2.2.1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进食时间要根据患者需要,同时在饮食中适度增加纤维素的含量,若患者留置导尿管,应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的发生.若患者发生躁动、谵妄、并出现意识丧失,应时刻保障患者人身安全,同时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做好皮肤护理,防治褥疮的发生,若患者频临死亡,循环功能衰竭,会出现四肢冰凉或体温升高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同时加盖被服,并避免患者在意外刺激下发生抽搐[3]。
2.2.2做好口腔护理: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必要时给予吸痰、吸氧,应经常用棉球或湿纱布对口腔进行擦洗,为防止口唇干裂,可涂抹石蜡油。
2.2.3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老年肿瘤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进行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实施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3疼痛的护理:大概有70%的晚期肿瘤患者,其主诉是疼痛,而发生剧烈疼痛的又占了50%,所以及时发现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老年肿瘤患者畏惧死亡,机体又极度衰弱,所以对疼痛具有较差的耐受力,疼痛感会非常强烈,甚至无法忍受[4]。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在心理上给予安慰,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痛苦。
2.3.1疼痛的心理护理:应对患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在心理上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恐惧感,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痛苦,对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部位和特点准确、及时的掌握,为使患者的痛苦减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2按时给药: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规律的使用止痛药物,而不要按需给药。这样才可在疼痛的初始阶段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同时也规避了药物剂量的加大。
3讨论
针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可采用药物来缓解疼痛的症状。但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是必要的和基础的措施,也是缓解和减低患者痛苦和不适的重要手段。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人文关怀,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对基础的护理技术、理论和操作要熟悉和掌握。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晚期肿瘤患者的支持疗法和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得提升[5]。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32例老年肿瘤患者,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措施,能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舒适、安全的度过,同时给予患者家属适度的关心和安抚,并做好后期的回访工作,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徐佳奕,方芳,章惠英,姜瑛,周. 三级甲等医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2]陈钒. 剩下的时光,有我陪着你[J]. 心理与健康. 2010(1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6-01
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现阶段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控制与稳定病情,避免和防止肿瘤的进一步恶化与发展[1]。本文选择于2012年到-2013年期间我社区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2±9.3)岁;其中属于肺癌13例,胃癌12例,肠癌10例,肝癌7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8.8)岁;其中属于肺癌14例,胃癌13例,肠癌9例,肝癌8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展开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 常规护理: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和性格安排布置患者的病房,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并保持病房的安静以避免患者受到打扰影响;患者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并定期接受放疗、化疗治疗,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改善器官的功能与免疫状态,从而缓解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副反应。
1.2.2 临终关怀护理:①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消极对待治疗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治疗的信心;将部分抑郁的恶性肿瘤患者与乐观开朗的患者安排一起,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②疼痛护理。恶性肿瘤不仅保守疾病存在的症状,同时由于长期放化疗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必要时可以尝试应用安慰剂和针灸镇痛。③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放化疗治疗以及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的症状体征,因此护理人员尽量提供患者喜欢的食物,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必要时可鼻饲进食。
1.3 效果观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SCL-90主要包括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偏执等九大因子,分值越高表示该项症状越严重,于护理前、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护理后6周以及护理后8周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2周、4周、6周、8周后患者的SCL-90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X±S,分)
3 讨论
肿瘤的发病原因只要包括物理致病因子、化学致病因子以及病毒致病因子,早期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而进入晚期,患者会表现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胸痛胸闷、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恶性肿瘤的患者通常治愈的可能性较低,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控制和稳定疾病,绝大部分的患者以死亡告终,因此患者通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焦虑抑郁、恐慌、偏执、精神失常等不良心理状况,对患者的产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经护理后患者各阶段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慌敌对等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维持自身的尊严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01-03
Beijing hospice servi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BAI Xujing GAO Maolong SONG Yuetao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stitute in Geriatrics of Beijing Geriatric Hospital, Beijing 10009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city hospice service, and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data obtained. Method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were used. Results (1)In the survey of 446 elderly people, learn hospice car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23.9%; (2)Elderly residents who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hoose home care (46.4%), geracomium (32.7%) and nursing homes (15.9%); (3)Elderly residents hoped the nearest medical treatment accounted for 72.0%, home services accounted for 17.5%; (4)The old people think the best hospice service agencies in the community accounted for 53.3%, the general hospital accounted for 22.9%,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accounted for 21.1%, and aged care facilities accounted for 2.7%. Conclusion (1)Hospice agency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is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2)There is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the hospice service standards.
[Key words] Hospice care; Elderly residents; Service standards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北京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摸清需求以及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供给能力,探讨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方向与模式,向政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构思和提出城市临终关怀服务发展规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查阅文献
查阅国内外近五年有关临终关怀服务的新进展,对临终关怀服务背景、管理制度及法规政策等方面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分析与开发性研究。
1.2 需求调查、现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4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25日~9月25日。调查问卷分为医疗机构基本状况问卷及其从业人员问卷,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需求问卷,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基本状况;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行为、态度和老年居民健康状况与临终关怀需求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样本量675份,其中医院基本情况6份,从业人员问卷121份,社区老年人问卷446份,晚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问卷98份。
1.3 定性访谈
针对访谈对象围绕临终关怀服务提纲,对示范区的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居民(包括长期护理照料及临终关怀)进行访谈,以获取政府有关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程度的定性资料。
1.4 专家座谈
召集国内从事老年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和医疗卫生工作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共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院所。
1.5 政策分析法
综合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影响因素,从可得性、可及性及可行性方面进行政策分析,从解决深层次临终关怀管理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结果
2.1 机构调查数据
北京6所被调查的医疗机构的资源与服务:①2008年北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6所,其中全民性质为6所。②2008年,本市被调查医疗机构中,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1所)、城市功能拓展区(3所)、城市发展新区(1所)和生态涵养发展区(1所)中的6所进行调查,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老年医院2所。③6所医疗机构中最早建院1955年,最晚建院于1987年。④被调查的6所样本单位中都没有注册临终关怀科。
2.2 从业人员数据调查
见表1~3。
2.3 社区家庭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①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男198人,占44.4%;女248人,占55.6%。②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见表4。③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见表5。④被调查老人患慢性病的有365人,占81.8%。⑤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见表6。⑥老年人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见表7。⑦老年人生活如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见表8。⑧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见表9。⑨在被调查的446名老年人中,了解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有107人,占23.9%。⑩老年人认为的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见表10。
表4 被调查老年人的年龄构成
表5 被调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表6 被调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程度构成
表7 如若生活不能自理的照顾意向
表8 老年人生活若不能自理意向选择
表9 老年人最迫切希望的就医方式
2.4 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4.1 临终关怀机构不完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所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但是,即便是在中国的一级大都市里,临终关怀作为特殊的团体和医疗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很缺乏很简陋的地步。在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要[1]。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 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 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 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 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 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 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 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 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 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罗维. 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 王叶熙,康红芹. 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 许子东. 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 http://.cn/thesis_Y1726737.aspx
[4] 梁娟娟.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 崔静,周玲君,赵继军. 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 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 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 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