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4:5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9-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农村文化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保障。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围绕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模式进行了探究,取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网络在农村的蓬勃发展又使得网络文化因素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新热点,网络文化理论研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新转向。

一、农村文化的理论与发展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成果,而且更突出了文化的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农村文化内涵进行探究,给予不同的解读,可归纳为3种视角:第一,农村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苏国勋认为:“农村文化就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作为价值体系,农村文化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体系、典章制度、品物行为)3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1]第二,农村文化内容的广泛性。王家新认为:“所谓农村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2]第三,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农村文化。吴理财认为:“在广义上可以把农村文化视为农村社会生活的整体;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把农村文化定义为农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较为狭窄的意义上,农村文化仅仅指农民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3]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农村文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农村公共文化研究和农村和谐文化研究。在农村社区方面,代表人物有王春光、、弗里德曼等。在农村公共文化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最为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2006年3月就全国16个省区所做的专题问卷调查。就农村和谐文化研究而言,学者们主要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加以研究,主要成果有杨荣翰的《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及其实施》、魏文婷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等。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与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为农民带来切实的实惠,中国的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着眼点。但是此时,现代性向农村的骤然涌入与农民大规模的外溢成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步形成。自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且连续强调4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根本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建设新的飞跃,“新”在以农村综合发展为核心,实现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民收入的全面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也又一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所规定的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4]。

篇2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文化;路径

农村群众文化是以基层大众为主体的社会性文化,它是农村区域内的社会成员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农村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与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文化滞后于经济”现象较为普遍。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文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群众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群众文化更是文化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江西省比较重视文化建设,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截至2010年,“江西省有县级图书馆30个、文化馆40个,乡镇文化站1569个。”(《江西省农村文化工作调研报告》,2010)根据江西省“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将完成设区市20个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80个县级文化场馆的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全省80%行政村和50%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1]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各级财政向农村投入不少资金,各地县级以上的图书馆、文化馆、乡级文化站、村文化室都有了显著发展。然而,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黄、赌、毒”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社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追求GDP的增长,发展经济成为各地党政干部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当前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现状不甚满意,急需改善和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富裕的农村,同时更需要精神充实的农村。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原则。

(二)活动内容单一,传统民间文艺流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中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太注重平时活动,除了少量的节庆、乡约民俗等外,主要集中在茶余饭后的看电视、打麻将、拉家常等。年轻人对新兴科技和网络文化抱有十分积极的态度,他们把农村传统的民间文艺当成是落后、不实用的东西,不愿意传承。农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忽略甚至被遗忘,呈现萎缩并有流失的现象。

(三)经费短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群众文化作为公益文化事业,它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近年来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各地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大,农村文化站的经费短缺问题更为严重。由于经费得不到充分保证,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设施显得相当落后,个别偏远的山区县图书馆都难以成立,乡镇文化站的图书、电脑等设施更是无法得到保障。

(四)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农村群众文化人才包括各级文化馆、文化站、乡镇和村居的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文艺爱好者。当前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面临关闭的危险,农村文化队伍主要存在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工资收入较低等问题。加上受互联网的冲击,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群众文化活动,他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了解时事、获取自己的文化需求。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在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农村基层组织自身状况存在诸多不适现象。一是结构涣散。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农村基层组织涣散面达到30%,有的地方甚至更高,农村干部普遍存在人员紧缺,出现老龄化、许多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活动等现象。二是功能弱化。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如提留、征地和计划生育、调解民事纠纷、处理村民矛盾等工作。对于发展公益事业、组织各种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性不高。

(二)重物质生活轻精神追求现象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通过发展经济作物、外出务工等方式使得家庭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他们把自己的收入大部分投入物质消费方面,除了吃穿以外,主要是用于建构房屋和耐用的家电、家具等消费品上,较少用于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智力开发上的开支,出现重物质生活轻精神追求现象。江西省除了少量的像崇仁县巴山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持久、深入外,大部分的村文化室建设都是流于形式,设施简陋,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三)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在农村具有很大的市场,欠发达地区农村仍把读书考取大学作为子女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农民把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子女的教育中,然而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在沿海和其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作,极少回归农村、支持家乡建设,造成了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普遍下降,出现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现象,造成了农村地区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并存的局面,长期影响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农村文化投入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需要深化投入体制改革,一方面要靠政府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的投入,鼓励采取多渠道投入,形成政府投资、政策支持、社会捐赠等多元投入渠道。在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满足农民对知识、科技和文化的需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培养各类人才,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基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人才的聘用、考核等制度建设。二是要制止文化干部身兼多职的现象,使他们专心本职岗位,保证时间和精力到位。三是要加强对乡镇和村级文化骨干的业务培训,通过业务骨干组建文娱活动队伍,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推向广大基础群众。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创作贴近农村群众的文化作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乡土、特色文化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积极引入反映当代世界先进的文化活动。一是要大力保护、开发农村传统的乡土、特色文化。“乡土文化渊源流长,它根植于劳动人民渲染欢乐情怀的丰富土壤,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奇葩,是分散于民众的宝藏。”江西省赣州市在保护和开发农村乡土文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每年开展赣南客家文化、赣南采茶戏、传统节庆的九狮拜象等文化活动,这些群众文化都长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二是要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创新,大力引进新的文化活动。要发挥县演艺公司、文化馆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在继续搞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

(三)与时俱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网络建设。由于农村居住环境的条块分割现状,交通不便,他们接受外界信息少、速度慢,然而许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打造网上人文乡村中国,对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现代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是要积极组织开展“电脑下乡”“网络文化下乡”等活动,带动更多农民学会使用及用好网络,促进农村网络文化的发展。二是增加现有网站尤其是涉农网站的乡村文化内涵,鼓励各大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乡村文化网页,创新设计制作,增强其可视性、可读性和吸引力。三是实施农村网络文化精品工程。应着手进行乡村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和评选,开发农村网络教育、书屋、戏曲、娱乐、传奇人物等,建立起丰富厚重的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农村网站。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农村群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群众文化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深化农村群众文化投入机制改革,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网络文化等,就能够突破农村看电视、拉家常等文化单一现象,同时也能够有效遏制农村“黄、赌、毒”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EB/OL].中国江西网,2011-06-11.

篇3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国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梦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对群众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因此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我国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融合,群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但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还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一、群众文化创新的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

自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一定矛盾,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并不容易,在建立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干部行为腐败,社会仍然存在贫富差距,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立过于空洞化等等,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将无从谈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只有创新和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才能让群众真正的理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把它转化为群众的价值取向、自觉行为以及愿望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共同的信念,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群众文化可以发挥其和谐的功能,也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重要决策,同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目标,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持,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它以构建和谐精神为先导,借助和谐文化的引导及整合来完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这种阻碍不是随时都能消除,这时发挥建立群众文化的作用,群众文化参与人数众多,活动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再加上多元化的辐射层面,可以有效的推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深入到群众中,得到群众的认可,使真善美的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思想中,群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民在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物质保障之后,对精神文化提出了要求。在当今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对国家以及家庭都有重要作用,现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紧密联系,现在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即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更好的提高文化软实力,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怎样加强,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挑战对我国发展而言是一个机遇。对于国家而言,群众文化和社会文明是一体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总是在强调提升综合国力,其实综合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因为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在各种思想交相呼应的时代,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更能为群众树立健康的意识形态。

二、群众文化建设创新过程的现状

()缺乏人才支持

就发展程度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再加上受到地域的限制,生活不便等原因,优秀的人才通常不愿意到农村发展,因此对于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主要依赖村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潜力,但是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不重视,一般到重大的节日才会举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是爱好文艺的群众、村委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织起来,通常政府和乡镇设有文化站,但是站里的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有些人员的年龄偏大,缺乏创新的理念和动力。这些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在不了解群众需求的情况下,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创新工作。

(二)缺乏经费支持

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经费不足是阻碍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有的乡镇在开展时,会拉赞助,政府等相关部门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这些都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质量,也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次数,因此群众文化建设不能正常的进行。经费缺乏不仅不能为文化建设置办新设备,而且也不能维修旧设备,因此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发展,更谈不上创新。

(三)设备落后

要想更好的开展文化建设,文化设备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设备会影响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农村因为各种原因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因为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有些地方的领导从思想上不重视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造,这极大的阻碍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文化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些设备没有被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范围内,在进行基础文化设备建设的时候有一定困难。有的地方有基础的文化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不仅不齐全,而且过于落后,这也是阻碍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一)建设特色群众文化

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群众文化建设,这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群众的参与,文化建设只是一句空言。因此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开展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还可以设立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不仅可以鼓励群众的参与,也能增强他们对文化建设认同,在充分了解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文化建设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政府部门的文化人员来说,应该对农村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为农村品牌文化的建设打好基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对于文化建设的创新以及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以文化设施为前提条件,在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很多因素有关,尤其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有资金投入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农村的文化设施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因此,乡村政府有关部门要重视对文化设备的建设,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前提下,要加大对文化设备的投资力度。可以采购一些群众容易接受的文化设备,有的乡村开始进行电影放映活动,有的乡村定期举行花鼓或者秧歌活动,这不仅能丰富群众的生活,也能拉近群众与政府以及村干部的距离,这种方式值得大范围推广。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

篇4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Age in Town Library

SunYan

(chongqing library,Chongqing400037,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21st century network, the whole of China from town to countryside, all in the information waves pou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is increasingly marketization and full of liquidity society, mode of production change, the change in the life style, make rural people and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of closer relations, farmers'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is also facing a change. As the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township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ow to better use current rich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maximum satisfy township reader group information needs, become worthy of our common discussion of new questions.

Keywords:Town library;Network times;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一、乡镇图书室作为公共知识空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必要性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知识信息诉求需要更广泛的公共知识空间。虽然,广播电视村村通已经基本实现农村乡村全覆盖,丰富了乡村人们的文化生活,拓展了知识视野,电视已经成为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广播电视也存在传播效果稍纵即逝,信息存储性差,记录不便也难以查询的缺陷。调查表明,农村互联网用户虽然在提升,但在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上,农村网民比城镇更浅,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乡镇图书室的数字化服务

(一)利用不同网站的内容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互联网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各不同网站承载的信息内容各有特点亦各有优势。乡镇图书管理员要判断出读者咨询问题的性质,“目标明确”地直接登录相关网站获取资源。例如:查阅政府信息公开的,登录本省(本地区)政府网站和政府相关部门网站,信息权威度高;查看时政新闻的,建议登录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值得推荐的是,为了引导网络文化,国家专门建设了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站、央视国际网络、中青在线和中国经济网等8家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并确定了24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cn/c/2004-11-09/09214189484s.shtml)。读者在商业网站获取新闻信息时应注意核实新闻来源出处;欲查找“三农”和农产品经营信息,登录各级政府部门主办的涉农网站、行业协会主办的农商网站等;欣赏地方戏剧曲艺作品、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议登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站共享工程(/)和各省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想购书的,可直接登录网上书城、出版社网站、中国农家书屋网读书栏目等。

(二)当地“新农村网”是农民读者重要的信息源。当地“新农村网”(各地这样的涉农网站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的名称)是指本省、本地区、本县乃至本镇政府部门专门服务“三农”建设的网站,是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的大平台。由于这些“新农村网”上内容比较丰富又有特色,农民利用方便,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例如金农网(.cn/)、“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河南新农网(/)等。

(三)构架农业信息岗、信息亭、信息吧。在组织管理模式上,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构成信息服务的主体模式。在技术服务手段方面,目前,“农村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农村低成本信息化的选择”。正在为政府、行业和广大农村居民达成共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涉农部门正联手采用“三网合一”、“三电合一”、“科技110”等“本地化”技术手段,通过各地“新农村网”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农民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地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得到实用技术知识信息,得到专家指导;而电子产品不仅更新快而且越来越便宜,农民正在越来越切实地感受到国家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乡镇图书管理员要用好并推介好这个参考咨询信息源。

从现代技术上来说,现代科技发展可以让人们在网上畅游,网络超文本技术、链接可以让我们快速便捷查检信息,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可以让网民享受文化快餐,先睹为快。从人们的自由度来看,有人称网络时代为草根时代。确实,网络给平民大众创造自由发表意见、传递信息的网络平台。然而不可否认网络的“双刃”。“自由开放的网络是一块可以任人随意涂鸦的黑板,传统的社会审核机构对此完全无能为力,网络信息良莠混杂十分严重的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有目共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所以乡镇图书管理员在推介读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时应注意以下方面引导:

(四)避免“放羊式”。意思是说乡镇图书管理员要与阅览者沟通。帮助读者排除技能障碍。当前乡村,真正需要用互联网资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问题的村民往往对电脑存有“恐惧感”,乡镇图书管理员应尽量帮助解决一些最基本的上网技能。贴近乡土,贴近乡亲,让村民们能充分体验到图书馆、信息站的好处,缩小城乡读者间的“数字鸿沟”。

(五)推介适用的资源。要消除“会上网就会利用网络资源”,“会一点上网技术就是合格的乡镇图书管理员”的认识盲区。实际上专家们早已指出,“技术不等于科学,因为没有理论,不能举一反三。技术只是手段。乡镇图书管理员不同于网吧管理员,网吧为盈利,自然导向用户娱乐化;而像乡镇图书室、村信息站、农家书屋这样的公告服务场所,必须利用资源的推介与引导,并以此为图书馆员的职责。例如大到用户查阅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日常电子书刊阅览、看新闻;小到收发邮件、查看天气预报、了解飞机火车汽车时刻表等等。

篇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48-01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如何化解城乡文化冲突,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归宿感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农村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文化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调和冲突,兼容并蓄,使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一)现代化商品经济理念冲击,造成农村核心价值观错位。农村文化是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道德规范、习俗和价值观。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在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一旦相互流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开始显现的就是城市文化、价值观对农村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实质上是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与城市相互融合的过程。但是,当城市文化,尤其是现代化商品经济理念,对商品价值的攀比和追求,造成原有的农村传统文化模式不能有效地规范农民群体和个体行为时,就出现农村核心价值观的错位。世代流传的朴素的乡里伦理文化,例如睦邻、亲邻、乡党文化,抵挡不了城市文化的冲击,逐渐没落,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信任减少。

(二)迅速暴富和城镇化,产生文化空挡。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工业化改造农村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农村贫富分化加剧。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或资本入股,实行红利分配,具有土地或资本优势的农民将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加剧农村贫富差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周边的农民脱离土地,改变了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一体化改变了农业收入分配,按劳分配的一般规律,提高了农民生产效率,出现了更多空闲时间。经济的迅速富裕,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农民很迷茫,部分地区低俗文化、赌博斗富占领乡村,由此可见,农村精神文化世界的空虚。

(三)网络文化迅速流入,淹没农村原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将孤立的农村世界通过网络、贸易直接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农村文化同时受到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农民逐渐脱离乡土文化的束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小农意识、封闭意识逐渐被淘汰,农村原生文化面临涅重生的考验。

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以家族制文化为核心的农村原生文化、以勤俭简朴为美德的优良传统、以顺应自然为规律的生活方式逐渐蜕变,亟须建立新农村文化体系,捍卫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家园。本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主流文化融合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形成具有农村地域、传统、风俗及农业、农民特色的新文化。

(一)改造农村原生文化,扬弃农村文化中糟粕。文化来自实践。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新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影响农村文化的内核。由于机械化、社会化、精细化种植模式的发展,与此相关的重视合作、注重人际交往、包容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也会逐步深化。在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倡新文化、批评旧思想,改造农村原生文化,扬弃农村文化中糟粕,这是理清文化冲突的第一步。同时,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不搞简单划一的“”,要从文化的根本入手,遵循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和传承性,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增添新元素,对农村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

(二)以主流文化为引导,树立文化精神楷模。要化解农村文化存在的冲突,必须依靠主流文化的引导。当前,我们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符合我国发展的社会实践,也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意义。大量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教师、医生、农民在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孝敬长辈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我们社会的精神楷模。通过树立文化典型,传播先进事迹,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三)将农村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发展特色文化。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汇进而引发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及农村文化自身的调整与创新,我们要发展新农村文化,在保持农村文化优秀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主流文化,发展各种文化形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文化。一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地方文化艺术,通过戏曲、舞蹈、美术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二是鼓励农村文化吸收新元素,形成新思想,并向城市逆输入。农村文化不是城市文化的复制品,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要引入城市、走向世界,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