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合集13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6:32:28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1

中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1981年正式招收攻读中医药硕士研究生至今已近30年。中医研究生教育也从以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基本功练习,培养师资为主;到强调现代科研及科学技术的学习;再逐步到重视临床和综合研究能力培养的过程[1]。进入21世纪,中医面临着继承、发展、创新的挑战,而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和出路也正在受着各方面的考验,尤其是中医儿科研究生。

儿科与其他诸科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为“哑科”,小儿不能言语,不能表述自己的病情;其次,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有生命之虞,故儿科实属高风险学科。而在当前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儿科医生在各级医院中都存在着风险高、付出多、收入相对偏低的现状,无法与大科室相比,中医儿科队伍呈缩小态势;因此也影响了中医儿科研究生的生源。

目前,中医儿科研究生来源大致可分为:(1)中医本科生直接考研;(2)从其他学科转来(如本科是针灸、推拿专业考研到儿科);(3)从临床考入(多数是其他专业)。因此中医儿科研究生普遍存在着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经验等先天不足的状况。要使中医儿科得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儿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关键。中医儿科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就在这些人员中产生。笔者认为中医儿科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

1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千年来它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小儿虽然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也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优势。在当前独生子女为多的社会背景下,儿科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儿科医生应更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儿科研究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不为名利而动,培养“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才能潜心学术,专于临床[2]。

2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与儿童和家长沟通的技巧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取得患儿和家长信任的基础,也是和患儿及家长沟通的基础,因此应培养学生尊重患儿及家长,认真、耐心地聆听他们的诉说,关心患儿的生活,树立以患儿为中心,急患儿所急,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的思想意识。学生在诊疗中培养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能力,是走入临床的第一关。所谓沟通能力和技巧:一是要取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要有亲和力、亲近感,消除患儿害怕、恐惧、陌生的心理。这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沟通的能力,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尤其是平素性格内敛的学生,则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二是要有适当的沟通技巧,要加强医学心理学的学习,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及要求;要有耐心,循循引导,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尽量获取完整、真实的患儿信息,这是临床诊断的关键之处。同时要多让学生参与疾病的宣教活动,以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

3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融通中西医学

在中医本科教育中,儿科学虽属必修课,但多数学生对小科知识并不重视,况且中医儿科研究生中还有从其他专业转来的人员,故往往进入中医儿科研究生学习的学生,中医儿科学基础并不扎实,现代医学的基础则更薄弱。因此在临床带教中则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做为研究生不仅要有中医学科扎实的基础,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现代医学基础做为必修课。只有牢固掌握中、西医学基础,融通中西,才能体会中医的优势,寻找到本学科的突破点,更进一步学好中医;并且在儿科临床碰到危重症时,才能处事不慌,临危不惊,稳妥处之。

4 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儿科临床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小儿语言沟通困难,只能通过家长的讲述及医生的四诊合参,得以诊断、治疗。而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丰富,以独生子女为多的社会现状下,家长对儿童溺爱有加,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使儿童的疾病趋于复杂,故对儿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及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检查扁桃体,许多患儿都不能配合,而医生快、准、熟练的操作尤为重要,要在患儿张开嘴的一瞬间,迅速将压舌板送到舌根部下压,充分暴露咽喉部后迅速抽出,才能不致漏诊。临床所见一些扁桃体化脓漏诊,多数均是检查不到位所致,因此要给学生多练的机会。目前在知情告知的状况下,首先应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其次,中医的望、闻、问、切在儿科更显重要,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能力。如儿科的望诊尤为重要,面色的红、白、黄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黄、腻、滑;腹泻、尿频患儿的前后阴的状况等均与疾病的诊断治疗直接相关;要仔细观察,从中寻找临床诊断依据,疾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而临床思辨能力则是中医儿科学研究生重点培养之处,中医儿科诊病,要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达到准确用药,药到病除的效果。如咳嗽痰多,苔白腻,本应是二陈汤证,但大便却是干结的;又如感冒高热,扁桃腺化脓,却又大便溏泻;这些都需要对临床所得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得出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老师在临证中,如不能在当时作以解释,也应在诊后向学生讲明,并指导学生对这些疾病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能力,使中医儿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临床工作,做到与临床的无缝接轨。

5 培养中医儿科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临床科研能力,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到了临床不仅能够胜任临床工作,而且具有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潜质,经过若干年能在本学科载露头角,带领学科前进,这是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一是要培养学习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的技巧,通过定时检索,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以提高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培养学生从临床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突破点,激发科研思维灵感,寻找新的科研课题;三是在现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励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设想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中医儿科临床科研型人才。

6 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作为研究生均已有专科方向,儿科疾病诊疗不仅需要有本学科的知识,尚应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哮喘”一病,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哮喘,哮喘患儿常同时兼有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皮炎等相关疾病,如果各专科都只治疗本专科的疾病,就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不仅要掌握哮喘的治疗,而且要了解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皮炎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从整体考虑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儿科学的研究生,不仅要通晓自己所学专科知识和学科的前沿信息,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动态、基本治疗,才能才能从多学科、多途径寻找到学科的交叉点及突破口[3]。

总之,应把培养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科研能力,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具有学科带头人潜质的人才,作为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目标,使中医儿科学继承、发展、创新、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

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教学方法

儿童皮肤病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儿童皮肤病的防治是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儿童皮肤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三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随着儿童皮肤病学的发展,其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滞后,无法适应该学科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加之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专业型人才缺乏,使得临床研究裹足不前。发达国家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不适于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实际,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寻找更好的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以推动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1]。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教学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教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文从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着手,结合目前先进的医学教学理念,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就要求儿童皮肤科医生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仅从生物医学模式予以讲解,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中局限于疾病本身,忽视了患儿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属性,这势必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

1.2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儿童皮肤病学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且随着儿童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迅速,特异性皮炎、湿疹、血管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国内外诊疗指南日新月异。然而我国当前的儿童皮肤病教材知识比较陈旧,远远赶不上儿童皮肤病学研究的更新速度。比如,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仍将激素作为血管瘤治疗的金标准,而临床早已将普萘洛尔作为血管瘤的首选治疗药物。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认知。

1.3教师不重视学生整体诊疗思维的培养

儿童皮肤病患者在罹患儿童皮肤病的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其他疾病,这就要求医生有整体诊疗思维,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儿童皮肤病一种疾病上。然而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多围绕本学科单种疾病进行讲解,忽视了皮肤病在多系统的损害,不利于学生整体诊疗思维的培养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课堂教学仍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2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建议

2.1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念指导儿童皮肤病学教学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单一病种为载体,在临床教学中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鼓励学生与社会工作者协作,参与儿童皮肤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救助。同时,教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兼顾儿童皮肤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注意保护患儿隐私、对患儿及其家属态度亲切、和蔼,注意在一些慢性易复发的皮肤病诊治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2.2向循证医学、整体医学教育模式转变

目前,医学已经告别经验诊疗的时代,以数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已被广泛引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2]。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其制订诊疗指南的主要依据。我国儿童皮肤病临床治疗广泛采用美国、欧洲儿童皮肤病诊疗指南以及我国卫计委统一制订的诊疗规范,因此,带教教师应将这些诊疗指南及诊疗规范用于儿童皮肤病临床教学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观念,让学生掌握各种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各种证据,从而指导儿童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我科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及临床教学医院的皮肤科,在临床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儿童皮肤病内科知识,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儿童皮肤病外科及儿童皮肤激光科轮转,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皮肤病综合治疗原则,树立疾病的整体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皮肤科医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采取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教学中,儿童皮肤病学带教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所授知识融入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讨论及课后总结,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通过引入典型病例患者,让学生通过复习、查阅文献,对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学等相关检查、治疗等知识融会贯通。在有限的临床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为今后的临床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PBL教学法[4-5]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某种儿童皮肤病的诊治提出一些问题,先让学生提前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授课时,教师再在课堂上讲解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就该儿童皮肤病的诊治进行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对这些新问题给予解答,再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对于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及模式,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皮肤病学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儿童皮肤病专科人才、更好地服务广大儿童皮肤病患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志荣.儿童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28(10):1219-1223.

[2]李幼平,姚巡.循证医学回眸与展望[J].医学与哲学,2006,27(5):76-79.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15

Problems and Advice during the Training of the Pediatric

Surgery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PAN Weikang, GAO Ya, LI Peng

(Children's Hospital,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pediatric surgery continuously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ant to be a pediatric surgery doctor. Different from undergraduate basic-teaching in classroom,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ediatric surgery belongs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of surgery and pediatrics, compared to others, it has own characteristics.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skil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Pediatric surgery;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对儿童外科疾病的重视,小儿外科作为儿科医学中多学科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不断扩大和进步。成立了专门的儿童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小儿外科专业并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小儿外科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课堂基础教学,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仅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研究生教育与临床一线工作的脱节,以及在遇到临床实际问题的盲目性。因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更多的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培养小儿外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提高本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1 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细化专业除了普外科、新生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微创外科、急症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包括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四大类。①小儿外科疾病覆盖广泛,因此小儿外科研究生对各亚专业的知识均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不仅如此,还需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等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儿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一般表现比较复杂,因表述不清及不容易观察,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比较高,需要医生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因此作为研究生的管理人员及导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外科的基本技能,且对各个学科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认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应届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尤其是提高临床研究生处理小儿外科重危病人能力。但对已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或来自其他亚专业的研究生,因小儿外科专业尤其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外科,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技能,并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到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室进行1~3月的轮转实习,如小儿内科、重症ICU等。逐渐建立起小儿外科整体的知识结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外科医师奠定基础。

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培养研究生探索、发现、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严谨和客观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小儿外科领域和其他专业相比科研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快,人员配置不合理,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做临床型小儿外科课题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监控,从提出科学假设、实验环节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的各个环节,导师均应要求研究生严谨对待。对于每次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小结,并和导师或管理人员讨论,研究原因和下一步计划。及时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写作要规范和严谨,保证文章质量。

2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学问题及策略

(1)因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是属于小科室,规培或轮转的研究生对小儿外科的认识较浅。各方面对小儿外科临床教学构成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积极面对目前,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医疗改革的实施对医患关系、医疗环境的改善。小儿外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个体情况不同,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和部署研究生的医学基础课程、选修课及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定期进行实验进度大讨论和检查监督工作,逐渐将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引导至国内或国际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作为本专业的初级管理梯队和带教指导教师,也应该改变思维、做好本职工作,从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合格小儿外科专业毕业生。

(2)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及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本专业的的人才梯队建设尤为重要。提高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资格认证难度,建立恰当、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和考核流程; 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定期的考核制度,从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取消导师终生制,不合格的建议取消导师资格;其次,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出国留学经历、科研创新思维突出、小儿外科教学能力高、临床手术技能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选拔至研究生导师队伍,从优化导师年龄层次、学术思维、创新能力等角度,打破传统观念,对于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有明显帮助。

(3)优化教学课程安排 改变目前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小儿外科研究生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增强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利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本专业研究学术报告、临床疑难病例诊治、临床高水平手术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小儿外科研究生提高对本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和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在选修课程安排方面,增加一些对基础科研如:解剖、分子生物学或前沿科学: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学科的安排,为研究生教育后期实验或临床科研来拓展小儿外科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医学知识基本能力;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考核内容及方法需要多样化,从科研思维能力或临床技能提高的要求上,定期组织科研相关领域或科室其他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评议和总结,对教学内容、方式、研究成果及问题,适时总结并建立培养质量评估及反馈系统,均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

任何科研项目均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参与多中心或多领域合作,能够加强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②临床型研究生需要导师在给研究生设定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目前条件尤其是本专业和科室临床优势,甚至可联合兄弟单位以及基础研究实验室了联合收集临床标本及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效率。因此,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导师为中心,包含有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协作的指导小组。在指导团队内分工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③

研究生的期中或中期考核内容可以从基础医学理论、小儿外科科研思想、临床基础技能、思想品德和研究成果等5个方面实施,因为报考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较少,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不大,就业难度低。因此通过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中期考核,对科研能力强,试验进度快,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实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有利措施,激发研究生内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优秀的科研或临床能力强的小儿外科研究生。④对于考核结果排名较后或完成较差的研究生进行提醒或适当采取的惩罚措施。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就应要有计划、有目的。根据研究生培养大纲,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考核和督促实验进展和落实情况,避免培养时间的浪费,减少对研究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基础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时间的分配上,应各占一半左右时间,但不能完全分开,小儿外科临床实习或实验应该和基础学习互相照应,对基础知识学习以及临床应用均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的道路,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临床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儿外科重新焕发活力。

3 就业及思想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研究生就业,较成人外科或小儿内科来说相对困难,很多三级甲等医院没有小儿外科,只能选择综合医院中的小儿外科或儿童医院的外科就业,很多小儿外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望的收入和现实和成人科室相比有较大差距,且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个人情感容易波动。加之社会对小儿外科专业的认识不足,期望和遇到的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导致较多的小儿外科研究生产生负面思想。⑤作为研究生导师或初级管理人员要和研究生之间加强沟通教育以及心理疏导,让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及找到理想工作。

通过深入交流,让小儿外科研究生充分了解科研能力及临床手术能力等技能的重要作用,希望激发其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手术、交流、语言等多方面爱好,可以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如:旅游等,增加研究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下,培养研究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的条件,为使小儿外科研究生在新的就业岗位上焕发活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小儿外科的不断发展,小儿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及调整教育策略转变思想,对于提高小儿外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小儿外科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

注释

① 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07.1(15):37-39.

②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学研究,2013.10(17):154-156.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4

“儿科医生荒”,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后,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为突出。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无疑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历练过程[1]。就我校而言,本科毕业实习在儿科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短时间内想掌握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分析本科毕业实习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本科毕业实习现状

1.1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待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儿科学,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五脏特点,辨证概要,小儿疾病的特点,小儿用药的特点等内容,尚不能熟练掌握。而且,面对病情多变的复杂病例无从下手,诊治思路不清晰,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提高。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医学生清晰的头脑、开阔的思维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前提。

1.2就业压力增加影响实习质量当前本科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及医学院校招收人才时均倾向于研究生或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本科生缺少就业优势。为了能够在较好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工作,一部分医学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医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复习考研上,势必影响本科实习的质量。还有一部分医学生选择就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投递简历等,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实习时间也明显减少,实习质量明显下降。

1.3医学生缺少耐心医患沟通需加强有的医学生缺少耐心,面对哭闹不配合的患者,周围嘈杂的环境,不能耐心的检查、安抚患儿,仔细倾听患儿家属的叙述,使得病史记录不详细,查体不全面。在当今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形势下,有的患儿家属不信任实习医生,不愿意由实习医生诊治,实习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存在胆怯心理、不自信,缺少亲切感,查体不够轻柔,也很难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2]。

2本科毕业实习对策

2.1巩固基础知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儿科的特点,它还是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的临床医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3]。针对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带教教师应注意讲授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相同病症诊治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如感冒患儿着重讲解“夹痰”、“夹滞”、“夹惊”三夹证,遣方用药时结合小儿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为使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安排病房实习的医学生上午跟随带教老师查看患儿,书写病历,下午安排授课、病例讨论(每周2~3次)。内容包括科室重点病肺炎喘嗽、哮喘、紫癜,常见病咳嗽、呕吐、泄泻、水肿、心肌炎、感冒等疾病,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研究现状等方面讲述。授课结束后,由医学生再次询问典型病例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最后由带教教师就典型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医学生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医学生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将来才能成为新一代中医儿科名医[4]。

2.2加强经典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的学术渊源,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一样。《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等,是中医儿科专业的经典著作,加强经典医著的学习,有利于学习到传统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有针对性的指导医学生阅读原文,如分析泄泻病例的发病原因及病机时,可阅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原文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而水谷腐化,……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5]。

2.3培训实践技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我们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技能的培训融入到临床带教中,要求医学生在管理患者时,通过望、闻、问、切基本中医技能,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病情,教师则从旁指导,纠正不当之处。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儿体格检查,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的测量,头围、囟门的测量,望小儿指纹,小儿心肺复苏、小儿腰椎穿刺术、小儿骨髓穿刺术、小儿胸腔穿刺术、小儿腹腔穿刺术等。

2.4重视病历书写病历书写是实习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中医儿科病历的书写与成人有不同之处。如记录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母亲的妊娠史等,对患儿疾病的判断、转归、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带教教师要详细讲述病历书写规范、用词准确、病史采集完整,避免疏漏。如记录患儿咳嗽症状,要同时记录咳嗽有痰、还是无痰,痰液的颜色,咯痰量的多少,痰液的气味和形态,何时咳嗽剧烈,是持续性咳嗽还是阵发性咳嗽,有无犬吠样咳嗽,咳嗽后有无鸡鸣样回吼声,有无喘促等伴症。对于医学生病史记录不详细,医学用词不准确,复制粘贴病历等现象,带教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错误病历及时修改,让医学生明白病历不但可以反映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是真实记录患者病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文件,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作为重要依据,故需要认真对待[6]。

2.5门诊跟师学习中医儿科门诊实习是病房实习的有益补充。门诊与病房相比,疾病病种更广泛,如小儿乳蛾、厌食、积滞、滞颐、腹痛、唇风、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在病房少见,而且门诊病种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传染病如痄腮等多发,夏季脾胃系疾病如呕吐、泄泻多发,冬春季肺系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等多发。医学生在儿科门诊轮流跟随我科多名省市名中医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临床选方用药特点、辨证诊治思路以及创新性理论,还会学习到如何与患儿沟通,如何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名医们的敬业精神与高尚医德,医学生能耳濡目染,这对疾病的认知,良好医德的培养大有裨益。

2.6加强医患沟通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与患儿沟通时,医学生更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鼓励患儿自己表诉病情,对于哭闹患儿要尽量安抚,查体时动作要轻柔。与家长沟通时,要思路清晰,根据患儿主诉等情况,帮助家长理清思路,准确而全面的介绍病情。向家长交待病情时,要客观而又巧妙,如实的告知家长患儿的诊断、化验检查、治疗方案等情况,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配合治疗。与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医患沟通,也是优秀医学生的必备条件。综上,我们分析中医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医学生通过中医儿科阶段的实习,掌握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经典理论知识,熟悉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能力及医患沟通技巧,使其能尽快融入临床,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儿科医生。

作者:郭亦男 孙丽平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罗川晋.中医院内科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40-41.

[2]陈宏伟,殷树欣,等.本科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3):102-106.

[3]张学青.中医儿科临床带教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2005,23(4):60-61.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5

2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各科室医院感染率207例患儿中有2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1.59%,各科室感染率见表1.

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抗菌药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采用机械通气及基础疾病对医院感染有较大影响(P<0.05),见表2。

3.3两组患儿医院感染率对比经过健康教育后,观察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讨论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6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医院的40名儿科护士。其中工作5年以下13名、6-10年11名、10年以上16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22名、本科8名,年龄20~48岁,平均31.55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5],选取在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设计成调查问卷,共设计6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多个选项答案。

1.2.2 判定标准 (1)依据《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体检:①1岁以内:3个月一次;②2~3岁:半年一次;③3~6岁:一年一次;(2)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4个月[6];(3)含铁量较高的食物:鸡肉、猪牛羊肉、豆腐、绿叶菜[7];(4)依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基础免疫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5)疫苗最常见的反应为发热、硬结[8];(6)肺炎疫苗主要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依据疫苗说明书)。

1.2.3 调查方法 分别向两所二甲医院和一所三甲的40名儿科护士发放问卷(三所医院儿科护士人数分别为12名、13名、15名)。采用打钩的形式答卷,40份问卷全部有效。依据判定标准,(1)、(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题选对4种食材为正确,选对2~3种食材为基本正确;(4)题选对5种疫苗为正确,选对3~4种疫苗为基本正确;(5)、(6)题选对2项为正确,选对1项为基本正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这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达到了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次之,为55.0%。

2.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则较低,如基础免疫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30.0%;最常见接种反应,正确和基本正确率仅为27.5%;而对含铁食物的了解也较差,回答没有完全正确的,基本正确率仅为27.5%,欠缺较多,且存在着较大误区。

表1 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例) 错误(例) 正确率(%)

1岁体检时间 28 12 70.0

2~3岁体检时间 34 6 85.0

3~6岁体检时间 32 8 80.0

辅食添加时间 22 18 55.0

表2 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项目名称 正确

(例) 基本正确(例) 不正确

(例) 正确率

(%)

较高含铁食物 0 11 29 27.5

基础免疫 4 8 28 30.0

最常见接种反应 6 5 29 27.5

肺炎疫苗 5 25 10 75.0

2.3 不同年龄对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儿童体检及添加辅食的时间,除了31~40岁的护士对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较低为59.1%,其余人员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达到了66%以上。通过对上述各年龄段回答正确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同学历对儿童体检及辅食添加时间调查情况的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学历的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的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低为40.0%;本科学历的护士对1岁以内儿童体检的时间知晓率较低为55.6%;而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问题的知晓率均在70.0%以上。由此可知,中专和本科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年龄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由表5中可知,将正确和基本正确都视为正确来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护士对儿童保健中贫血的食补指导、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主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欠缺。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太少,且有较大误区。从表中可得出,≤30岁和31~40岁这两个年龄段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30岁和≥41岁这两个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而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则有显著差异(P

2.6 不同学历之间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比较 在表6中,通过对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儿童保健中较高含铁食物、基础免疫包含的疫苗、疫苗最常见的反应及肺炎疫苗预防的细菌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专学历的护士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各医院普遍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且许多医院还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健康教育的形式已被广大护士、患者广泛接受。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家长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儿童保健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儿童家长除了在科普书中、网上获得一些儿童保健知识外,更希望从专业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知识。对于健康儿童家长来说,主要从儿童保健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保健知识;而对于住院儿童的家长,仅能从儿科医护人员的儿童保健教育中获得极少的保健知识,因此,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

护士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主体,儿科护士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高低,直接影响着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儿科护士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不同,且未建立沟通机制,儿童保健教育内容、标准又不一致,直接误导了儿童家长,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儿童保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方面,很容易使家长产生迷茫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情绪,进而使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的机会。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注射过肺炎疫苗(7价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23价肺炎疫苗统称)的孩子得肺炎,一些家长就错误地认为肺炎疫苗可以预防所有肺炎,因此而出现不满的情绪,儿科护士由于缺乏对此疫苗的了解,无法纠正错误的观点,也无法对相关疫苗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产生抵触情绪,使很多体质较弱的孩子错失了接种疫苗预防相关肺炎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儿科护士对相关喂养知识的缺乏,不能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就使得儿童贫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7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临床见习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研究生在通过本科学习期间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这时候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使理论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如何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临床。通常以儿科常见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问诊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结合具体患者、具体疾病,就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诊疗计划穿插向学生进行提问并解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近患儿身边,如发热查因的患儿,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交谈,自己独立采集病史,体查诊断,辩证立法处方,教师从旁补充、指正,这是在情境式教学基础上的实战演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学生对不同系统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病例的综合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如此反复操练,最终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让学生能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4]。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如何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到临床实践,这才是临床科学存在的意义。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单纯的板书式及多媒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其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而谋求进一步"深造"的阶段,其最需要的是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诊断学等基础科学武装自己,采用情境式教学与加强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相长,亦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是培养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阮芳赋.临床思维的特点[J].医学与哲学,1985,6(4):50.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8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9

2重视医学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已成为本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奠定与国际接轨基础的必然选择。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较其他医学生公共英语基础好、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也存在与其他医学生同样的问题,即医学专业英语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在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带教过程中,本校专门增设英语病例讨论部分,增强教学互动,对所涉及相关儿科专业术语采用英语表达,根据医学专业英语单词的前、后缀及字根等扩大其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对发音不准进行纠正,并推荐学生阅读大量载有最新专业知识的外文医学文献。这些方法不仅增加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词汇量,提高医学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也可增加学习趣味性,使其初步具备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带习教师反馈意见显示,八年制医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明显表现出较强的自学意识及自学能力,英语水平也适应教学需要,学习积极性高,提高较其他医学生快。

3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

3.1床旁教学、病例讨论

教师在见习前挑选典型病例,以每4~6位学生为一组进行床旁教学,要求学生亲自采集第一手临床资料。每组分别推举一位学生对挑选出的典型病例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总结病例特点,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做出有理有据的临床诊断,同时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制定辅助检查及进一步治疗方案,并对预后进行判断。教师全程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同时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观点,拓宽学生知识面。这种小组病例讨论形式能使见习生由单一纵向思维模式向横向临床思维模式转变,可有效提高见习生临床思维能力。

3.2综合模拟人教学

综合模拟人系统作为新颖的临床技能教学手段,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国内多所高校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SimMan高级综合训练模拟人,而在儿科学教学中应用综合模拟人目前国内仍较少。由于儿科疾病的季节性较强,某些疾病(如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需长期门诊治疗随访及患儿家长对教学工作不理解等多种原因,造成儿科见习时典型病例少,对此本校儿科于2008年引进Simbaby高仿真婴儿,并已首先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教学中。Simbaby是一种多功能高仿真模拟婴儿装置,其生理构造及临床反应与真人相似。模型可与师生进行互动,根据教师及学生的操作要求,相应改变病情和各项生命体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的不同,将Simbaby设定成某一需要病例,而后将其病情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Simbaby可提供模拟环境,便于学生反复操作练习,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

3.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容易使学生感到被动和枯燥无味,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儿科实践教学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3.3.1循证医学在八年制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医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当前最佳临床研究结果为证据,结合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考虑患者需求,为患者作出最佳的诊治决策]。EBM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来源于临床实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对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EBM取代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是儿科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L5]。本校儿科依托中国EBM中心,将EBM教学法用于儿科教学工作中已近十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八年制儿科见习教学学时较其他医学生多,教师能更详尽、具体地结合病例,引导学生应用EBM原则进行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和正式临床工作中实践EBM打好基础。

3.3.2在八年制儿科见习教学中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I)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培养有效运用已有知识,理解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PBL起源于加拿大,受到各国教育界关注,并逐渐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PBI的基本教学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和总结”5个阶段。PBL在教学中贯穿“以问题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权威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病例导入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备课预设问题,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分析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本校儿科在八年制医学生见习教学中率先推行PBI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反馈意见好,故将在其他医学生见习教学中逐步推广。在儿科见习阶段选择相应的典型病例,以学生为主体,反复练习强化,引导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中心,在见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取证、分析并判断。同时,八年制临床见习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对复杂而丰富的临床问题,积极鼓励学生从既往的基础课程中串联相关知识,纵向和横向地将所学的医学知识有机结合,从而逐步培养其全面、审慎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4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

八年制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要让其具有完备的临床医学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对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j。与其他医学生不同,八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达到临床博士研究生水平,其在临床见习的同时,面临即将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问题。因此,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求更高。儿科带习教师向学生适当介绍本专业新进展、新技术和科研动态,启发和引导科研意识,为其今后专业的选择和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对于选择儿科专业的八年制学生,要求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指导其文献查阅、综述撰写,部分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实验操作、学术交流等,逐步训练科研基本能力,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提高沟通能力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10

临床见习是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见习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系统地运用基础理论去进行临床实践,初步建立临床思维,为进入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如基础、检验、预防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何在较短的临床见习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初步掌握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见习教学实践,谈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带教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

1.儿科学特点

儿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面广而专业性强的学科,它涉及多专业学科,整体性强,病种也多,知识难点多[1],作为临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临床课程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儿科病人年龄小,体征变化快,症状描述不准确,患儿以及家长不易合作等。这些特点导致临床见习时常常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此外,有些病种,如矮小症、性早熟等疾病,多在门诊就诊及随访治疗,在病房见习中无法学习,给学生见习带来了不便。

2.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

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虽然使用的教材一样,但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临床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技能相对较差,如问诊、查体等技能不是这些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导致临床见习时对病史的采集及症状体征的体会不深刻,也影响了临床思维的锻炼。此外,见习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不足。患病儿童常常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紧张、恐惧、焦虑等等情绪,易出现烦躁、哭闹、对抗等不配合的表现。见习医师缺乏与患儿沟通的实践经验和安抚技巧,面对上述情况时往往产生畏惧心理。患儿家长缺乏医学知识,对患儿病情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临床教学活动缺乏理解使他们容易出现紧张、敏感、焦躁、执拗等不良反应,教学中见习医师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对病情缺乏深入了解,加之临床基本技能不熟练及沟通能力不足,致使患儿家长对见习医师的信任度和配合性较差。

二、儿科见习带教策略

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开始前,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信任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烦躁、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患儿及时进行安抚。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见习前,进行基础及临床相关课程知识的复习,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兴趣,调整见习重点。

2.合理安排教学模式

在临床见习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2]。在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为教材,将学生直接引入具体的医学实践案例中,通过师生间多方位互动研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共同解决相关学习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任务”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完成“任务”需要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这些知识中哪些是已学知识,哪些还未学习,经学生自己思考和教师点拨帮助,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学习知识、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能更加有效解决课堂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了解并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学会选择和摒弃信息,学会研究和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专业技能,为今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这种教学方式直观、高效、内容丰富、表达力强,是目前临床带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由于目前临床实际工作的限制,某些典型症状和体征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无法亲身体验,此时,多媒体的应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的学习,常常能使学生对于该病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鲜明,达到其他文字讲解远远不能企及的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多种方式的综合带教,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儿科见习示教效率,提高学生对儿科见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11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69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Resident in Pediatric Surgery

PAN Weikang[1], HE Jiaxuan[2], GAO Ya[1]

([1] Pediatric Surgery Depar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ountries of the resident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more and more medical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achelor, master or Ph. D study after graduation, the two-way choice to enter the hospital accepted standardized training. Pediatric surgery belongs to surgery and pediatric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mpared with mor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linica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apply for residency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were summariz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clinical doctors.

Key words Pediatric Surgery Department;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quality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在经历本科、硕士或博士的不同学习阶段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奠定坚实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是从学生到社会的转变,也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过渡阶段。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小儿外科医师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既需要培养住院医师的手术操作能力,有需要具有小儿内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思维。因此在规范化培训阶段更加具有挑战和困难。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报考我院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中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拟提高本专业规培医师的临床培养质量。

1 提高从事规培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

带教老师较强的综合素质是提高规培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小儿外科疾病覆盖面广,不仅包括小儿普外、儿骨、小儿神经外科、新生儿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以及微创外科等,也可划分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四大类。①因此小儿外科住院医师对各亚专业的基础知识均需要努力学习和快速了解。不仅如此,还需要熟知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如:小儿补液,以及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并如何和小儿外科疾病相鉴别如:腹型过敏性紫癜。因此需要带教老师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对小儿外科疾病有着综合的诊断能力,通过教学能够使规培医师进一步加深理解小儿疾病的知识点及临床诊断思维过程,并和小儿内科常见病鉴别要点,为日后规培医师进入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另外,带教医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教育方法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包括对教学查房方法的规范,教学的新理念、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等,能够提高带教医师的教学能力和沟通技巧;带教老师的示范行为能够影响规培医师的示教效果,其言行举止、专业素质以及操作规范一定要规范、得当;带教医师需要拥有热爱小儿外科事业的精神和强烈的医师责任感,从而影响并培养住院医师;带教医师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人师表,要坚持以患儿为中心,向规培医师树立模范榜样,培养崇高的医生职业道德观、价值观。

2 实施个性化教学,制定个体化培训计划

住院医师往往来自不同医学院校,文化程度及业务能力不一致,需要根据住院医师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住院医师有的是本科毕业,有些规培医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对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者,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和指导,初步建立起小儿外科的知识结构,而对于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应该引导和鼓励其参与临床科研工作及相关课题。师生互动和交流,针对各自的不同情况,规培时间长度,制定个体化培训计划。②科研能力突出的规培医师,可以指导或鼓励撰写临床病例分析和个案报道,综述等,利用休息时间或科内病例大讨论时,做读书报告。使每个入科规培的医师能够在小儿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提高。

小儿外科手术风险大,操作难度高,且医患沟通难度大,其教学模式和其他科室有很大不同。小儿外科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理论有很大差别,患儿配合欠佳,无法或自主表述能力差。需要带教老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及多次示范,提高规培医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质量。

(1)以腔镜模拟机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微创外科是未来小儿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腔镜技术近年已广泛应用于小儿腹部及胸科手术。在国外规模较大的儿童医疗中心,通过2-5年的专科训练,住院医师能够基本单独完成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腔镜下治疗。③但在我国住院医师因为临床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助手配合主刀医师镜下操作,无法短时间内提高腔镜手术熟练度。通过腔镜模拟机,能够使规培医师快速上手操作,加强医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增加了住院医师对微创操作的感性认识,也能够反复模拟操作练习镜下缝合的机会,规范各种操作技能。

(2)综合应用数码相机、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将声音、动画等综合融入到教学课件中,增加培训医师的直观感受,并充分理解。比如配以手术或临床照片使学生加深认识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典型表现,比如肠套叠的果酱样大便,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的食道造影结果,先天性闭锁患儿的照片等,使住院医师能够快速理解并加深印象。例如播放腹腔镜下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手术视频,从放置Trocar,到幽门切开暴露黏膜管并膨出。通过术后伤口愈合和传统手术相比较,使住院医师能够更直观的认识到微创精准外科在小儿外科中的作用,激发年轻医师的工作热情。

(3)选择合适的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小儿外科教学示范,让规培医师快速树立信心,克服和患儿沟通的畏惧情绪。避免空洞枯燥的理论讲解,能够做到理论联系临床,规培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将启发式教学和交叉互补式教学相联系,对培养规培医师的小儿外科思维有很大帮助。

3 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提高规培医师对小儿外科的认识,激发对小儿外科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课为主,导致培养出的医学生虽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性不足。规培医师刚从学校到临床后,很难适应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变化,不能顺利完成临床工作和承受压力。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PBL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结果评估,实际效果等均有很大优势。④⑤目前PBL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通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PBL教学模式对规培医生的培训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年轻医师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和纠正为辅,并引导性讲解后提出问题,规培医师根据重点内容进行文献阅读和讨论。带教老师根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互动,最终达到提高和进步的目的。我院小儿外科目前已经采用该PBL教学模式对规培医师进行入科培训,对小儿外科代表疾病进行讨论和分析,比如:先天性巨结肠、腹股沟疝等典型病例,通过带教老师的描述和引导,深入浅出,增强规培医师的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

住院医师规培阶段是年轻医师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培养其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有助于年轻医师的快速成长,也是关键内容之一。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需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动性,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实践、启发、引导、归纳等方式,把基础医学知识和小儿外科的临床实际密切的结合起来,并转化为临床能力。⑥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比较晚,规培医师的层次和起点不同,规培医师培训医院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未完全落实,尚未建立起统一标准的规培制度,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的规模较小,规培方法和方式也尚未成熟,需要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的教学能力,逐渐完善和补充小儿外科规培内容,确保小儿外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为提高规范化培养小儿外科医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提高规培带教医师自身综合素质,采用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加规培医师对小儿外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尤其要培养小儿外科住院医师的创新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培养成出色的临床、科研均衡发展的复合型小儿外科医生奠基坚实基础。

注释

① 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07.1(15):37-39.

②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8):865-867.

③ Gollin G, Moores D, Baerg JC, et al. Getting residents in the game:an evaluation of general surger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pediatric laparoscopic surgery[J]. J PediatrSurg, 2004, 39(1): 78-80.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12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篇13

课堂教学是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能否获得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理解医学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来体现。但是,在西医院校中学生学习中医前,往往已接受了两年正规的西医教育,而中医学与西医学观察人体的手段与角度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而客观地重新调整教材,大胆取舍,不泥古,不离宗,使西医院校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知识,学到中医儿科的精华。

1 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引进科研新成就

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前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水准,而且中医学课时较少,往往要将中医院校几年的课堂讲授内容在短短的一学期内讲授完毕,又要考虑学生原来所学知识的差异等,教学困难较大。故要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又要考虑突出主干课程,讲授时应深入浅出,把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放在中心地位,主要阐述中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不仅要注意纵的方面,还要注意横的方面,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又要重点介绍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和病理,特别要向学生说明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如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这里,肝与胆、筋、目构成一个肝系统。可见,中医所说的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要使学生理解中医藏象的思维模式,并借助该模式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以后学习脏腑辨证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要在讲授中医课程中时常融进一些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许多学者也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沈自尹等[1]重点进行“肾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肾阳虚证患儿尿17羟类固醇值低下,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补肾药能提高下丘脑与皮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mRNA表达水平。该研究结论可用于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长期应用激素者撤除激素、减轻激素副反应等。又如在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乐敏等[2]研究发现93.9%的肝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并随着病情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加重,从而认为胃黏膜和食管静脉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基础之一。这样可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科学新动向的习惯。

2 注重中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学好中医,基础是关键。教学中反复强调中医的特点,让学生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中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让学生知道中医学中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儿科重点,特别是中医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强调小儿“稚阴稚阳”与“纯阳之体”的特点,对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寒易热”“稚阴未长”“稚阳未充”的理论都一一阐述清楚,并且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3]。如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故小儿感冒发病急,传变快。对于一些急重热病,还常出现“逆传心包”的现象。小儿为纯阳之体,各种邪气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多且重,引起学生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再如讲到“脾常不足”这一理论时从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谈到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大量列举临床病例,进一步阐述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临床上小儿多见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证,对小儿消化系统病证中医多从脾胃治疗着手,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灵活运用中医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3 创立“方药结合”,融会“中西贯通”

中医院校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中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西医院校中医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中药学与方剂学合为一体,讲药结合讲方,以药带方,提高学生兴趣,方便记忆,有利于实践。如在讲解桂枝时,先详细介绍其功效、适应证与用量、配伍禁忌等,再增加一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内容,再带出以其为君药的方剂(桂枝汤),介绍该方的组成、功效与主治,最后再介绍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和功效等。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学生反映较好,使得教学更加灵活。

西医院校学生有较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如果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学好更多的中医知识,他们将是一批非常有用的中西医结合之才。所以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适当融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常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肺气虚,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既能补益肺气又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常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又如讲授到补肾药时,从“肾主骨”这一理论展开,可使用现代生化、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这一系统与“骨”的内在联系,从而阐述补肾药不仅能补肾益精髓,而且能调整钙磷代谢等。故对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临床上运用中药补肾能获得可喜的效果,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4 注意讲课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讲课的系统性与书本的系统性一样要求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外,还特别要求重点突出,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及重点之间的内在联系[5]。如在讲解清热药时,重点讲授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既讲解它们的共性,又讲清它们的区别所在。在教学中笔者提倡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选讲课内容、详略得当、以点带面,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解儿童肺系疾病时,在辨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时就系统、重点讲解咳、喘、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学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从讲课中得到贯彻,所以在讲解到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时常常举一些临床病例,和学生一起讨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方、药时,根据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西医儿科临床工作的特点,着重介绍中医的辨证施治,讲解临床工作中中成药的辨证应用,如感冒,根据中医辨证有风寒、风热的不同,风寒患儿可用川芎茶调散,风热患儿可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颗粒等,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中成药,不会因辨证错误而用错药。

5 注意教具的多样性与讲课的艺术性

教具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具的多姿多彩,挂图、投影是常用的教具,不仅能帮助语言的表达,还可更好的体现讲课的中心。在讲到舌诊时制作了大量的生理与病理舌象幻灯,放映时学生反应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当场消化舌诊的内容;在八纲辨证与病因的教学中放映教学光盘,形象、生动、直观、鲜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讲授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活动,讲课的语言要规范、简练、准确、生动,不能照本宣读,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注意要适当地运用生动的描述和比喻等[6]。有时在课堂中还可适当穿插讲述中医典故,如“坐堂医生”“杏林”,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大黄“不可轻用”,中药对联及谜语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总之,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儿科教学仍存较多困境。面对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不断积极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培养,促进中医儿科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王文健,余瑾,等.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495.

[2] 乐敏,陈建杰,赵钢.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的改变浅析“传脾”“实脾”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8890.[3] 王素梅.中医儿科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1999,18(4):59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