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11: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骨伤科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骨伤科作为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骨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复杂,疾病的诊断、发展演变涉及许多相关学科;而且目前本学科发展迅速,专业高度分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仅靠教材难以满足。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1-4]。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结合骨科的实际情况,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了教学的改革和探讨。
1 充分利用专科网站和专业书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现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课堂教学的被动学习模式,临床医师的培养模式还在探讨中。教学过程仍然是从课本到课本, 中医骨伤科教学培养的目标, 主要是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骨折和脱位的复位手法等[5-9]。而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学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内容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学习的知识、技术不规范,不完整,很难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在开始授课之前,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们选定了与本课程有关的中西医骨伤科书籍,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借阅或购买专业书籍,如《骨与关节损伤》、《实用骨科学》、《临床解剖学》、《骨科常见疾病影像诊断学》、《伤科汇纂》、《医宗金鉴》等,并对如何结合课堂教学独立学习进行了讲述。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荐优秀网站,搜索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使学生打开了学习思路,拓展了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技能,使临床教学进入一个良性互动阶段,达到了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教学目的。
2 建立素材库,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中医骨伤科教学和临床解剖学、影像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如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MRI)等,并分门别类整理,建立素材库;同时建立解剖知识图片素材库,在制作多媒体课程时加以充分利用[10-12]。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提取素材库中的相关影像资料,对其相关特点,进行讲解示范,如X线片能发现骨密度、骨形态的改变,从而可以显示骨折或脱位的形状、骨质破坏的部位及程度;CT有较高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分辨力,可以鉴别疾病的性质,当其应用于骨组织尤其是脊柱的显示时,可以准确的显示骨与软组织的关系;三维重建CT则使图像立体感强,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在显示关节附近的病变、破坏时,可以准确的显示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有着其他影像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MRI则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以显示神经组织结构,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13-16]。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强调的是“骨伤”,其中又以四肢损伤最为常见, 躯干、颅外次之, 所以, 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四肢损伤区域骨的形态结构、肌肉配布、神经支配、血液供应等情况,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部位的解剖毗邻关系,使学生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如复位、理伤手法等内容有直观形象认识,加深对疾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骨伤科常见病的感性认识[17-18]。例如:学习尺桡骨骨折内容时,通过素材库X线图片和局部解剖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不仅复习以前学过相关内容,同时对骨骼与肌肉韧带的解剖关系、骨折复位时的具体手法要求与肌肉附着和骨折位置的关系等这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影像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推动了骨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由于骨伤科学的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它们的进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讲授骨伤科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临床学科, 其特点是感性认识和临床查体、操作性较强, 而学生长期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 对于骨伤科知识相对陌生, 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加强感性认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将感性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骨科基本知识是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功能日益强大,在丰富内容、活跃气氛、诱导思维、使内容直观生动等方面对现代医学教学起到巨大作用[19-22]。
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人机互动的效果,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觉,可以将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收知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能及时、充分地反映骨科学的最新成果, 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将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给学生[23-24]。学生通过课后拷贝课件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还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一名学生来说,缺乏直观认识和系统了解,单纯凭文字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讲解该疾病时, 可先将其分为概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医药认识及对策等内容进行讲述。首先利用图表和图片让学生明白该病的概况和流行学特点,特别是讲述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骨与关节十年”活动的意义,以及人口老龄化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在治疗中优势。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同时利用解剖图片让学生了解关节的解剖结构,关节和周围软组织解剖的关系,在讲述治疗方法时利用相关影音材料特别是手术治疗等内容。直观和形象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以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认为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和学的共同发展,相互推动,对摸索出一套既能适应于当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全新的中医骨伤教育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献祥,林燕萍《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调查研究[J].中医正骨,2004,15(10):25-26
[2]夏建龙.中医骨伤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206-207
[3]陈波,邹华.中医骨伤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5,11(9):89
[4]卢建华,王维佳,陈华,朱胜良,杨米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33-434
[5]蔡桦,李钊.提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14(11):97-98
[6]李桂文,韦贵康,叶军. 改革中医骨伤科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89,(2):42-44
[7]杨小欣.《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模式新构想[J].中医正骨,1994,6(4):41
[8]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三步教学法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4): 32-33
[9]赵波,李晟.关于改进中医骨伤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3(4):56-57
[10]宗少晖.多学科相联系提高骨科教学水平[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24 (9) :71.
[11]赵晨光.中医骨伤专业中实施电化教学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7
[12]王秀华.《中医骨伤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5
[13]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规律探讨[J].中医正骨,1999,11(4):56
[14]王平,赵雪圆.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54-155
[15]陶源,徐祖健.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14-315
[16]江勋源.《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204-205
[17]宋波,梁玲,武煜明,杨恩彬,陈普.局部解剖学课程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54-55
[18]许本柯,舒先涛.中医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尝试[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6(2):45-46
[19]曹慧.计算机动画技术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2):85-86
[20]谷福顺,王爱国.中医骨伤临床教学法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39-40
[21]彭义香,郑军,付燕,等.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3 ,2(2):42-43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7-02
本文对60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比了常规西医疗法与西医基础上联合中医骨伤科熏洗方治疗效果,以探讨中医骨伤科熏洗方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伤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男24例,女36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0.2±3.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年龄(5.1±0.3)年。60例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未见消化道溃疡类疾病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次,1次/d;有消化道溃疡症状患者,予以罗非昔布片口服,25mg/次,1次/d[1]。均连续治疗1个月。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骨伤科熏洗治疗:莪术17g、三棱18g、透骨草12g、防己12g、独活15g、羌活12g、黄柏25g、伸筋草17g、地骨皮22g、海桐皮12g、桂枝12g、牛膝25g,研碎后制药包,置入2500ml水中煮沸10min,使用产生的蒸汽熏蒸病变部位,水温下降后,取药液浸泡病变部位,1次/d,20min/次,持续1个月[2]。
1.3 评价标准
以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内容作为疗效评价依据,①治愈:持续治疗后,原有疼痛、压痛、肿胀等症状消失,患处关节可正常活动,无活动受限,且浮髌试验结果为阴性,病情无复发;②显效:持续治疗后,原有疼痛、压痛、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患处关节基本可正常活动;③有效:持续治疗之后,原有疼痛、压痛、肿胀等症状好转,患处关节活动改善;④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膝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3]。
VAS视觉模拟评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4]。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下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研究组常规西医联合中医骨伤科熏洗法治疗下治愈16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疗效优于对照组(P
2.2 VAS疼痛评分
对照组治疗1个月VAS评分为轻度疼痛16例、中度疼痛9例、重度疼痛5例,研究组治疗1个月VAS疼痛评分为轻度疼痛27例、中度疼痛2例、重度疼痛1例,疼痛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本次研究成果与意义
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到常规西医疗法治疗骨伤不足的基础上,联合常规西医疗法与中医骨伤科熏洗疗法共同治疗骨伤患者,首先予以两组患者同等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有消化道溃疡选择性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无消化道溃疡者适用)、罗非昔布片(有消化道溃疡症状者适用),同时将含有莪术、三棱、透骨草等成分的熏洗方置入2500ml水中煮沸熏蒸患处,并在温度降低后取药液直接浸泡患处,通过每日熏蒸、浸泡发挥中药药效,弥补西医治疗缺陷,强化治疗效果[5]。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予以常规西药口服联合中医骨伤科综合治疗下,疗效优于对照组(P
3.2 相关研究分析与对比
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医熏洗方在骨伤科临床治疗的研究报道众多,对此种疗法的原理、用法、疗效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报道。有资料显示,国内骨伤科中医熏洗方用药常见的有活血化瘀类、补虚类、祛风湿类、解表类、清热类、温里类等等,其中,活血化瘀类熏洗方主要以川芎、没药、桃仁、牛膝、莪术、三棱、透骨草最为常用。关于西医治疗结合中医熏洗方治疗方法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显示,前种疗法临床效果更显著。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资料基本一致。总之,中医熏洗疗法治疗骨伤科效果良好,临床上需根据病情实际灵活用药、合理配伍,以弥补西医治疗不足,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王晨,陈如平,周翔等.骨伤熏洗方联合腰椎间孔阻滞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82-783.
[2] 尧建辉.有关中医骨伤科熏洗方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6):82-83.
2以病因病机、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为讲授主线———重点突出,启发为主
中医骨伤学教材中“上肢骨折”章节包含12种疾病,每种疾病均有各自的主症、病机、移位方式和治疗方式等。除了要理解重点疾病病因病机外,还要掌握临床症状和中医特色疗法,其中包括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未曾涉及的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枯燥、抽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桡骨远端骨折的疾病病因病机、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讲授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即重点讲授学生较少涉及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熟悉或较易理解的知识,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骨折损伤的具体情况为主线,进行病因病机、移位方式、中医特色整复和固定的教学。桡骨远端骨折的病因病机、移位方式、中医特色整复和固定中,病因病机比较容易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可在课下自学。《黄帝内经》中指出有“骨折的病因堕坠”“击仆”“用力举重“”五劳所伤”等。就本病而言,主要的病因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个方面,其中以间接暴力为主。直接暴力多造成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是指患者跌倒时由于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从病机上来看,人体受外因作用或内因影响而发生伤病,局部皮肉、筋骨组织的损害,均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功能失调,一系列症状随之发生。正如《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指出局部与整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故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本课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是骨折的移位方式,以及根据不同移位方式进行的整复和固定方法。因此,课堂上应重点介绍伸直型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及治疗方式。讲授时,应从移位方向入手,介绍相应的整复和固定手法,兼顾疾病自身特点,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患者腕背伸位跌倒,手掌着地后,感觉腕部剧痛,不敢活动,局部肿胀明显,有时可见皮下淤血,手指处于半屈曲休息位,不敢握拳,需要健手托扶患手方能减轻疼痛。如近侧断端压迫正中神经,则有手指麻木等正中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其典型体征有“银叉”状畸形,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背侧移位,近端有凹陷;“枪刺状”畸形,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桡侧移位,中指轴线与桡骨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直尺试验,正常时,将直尺放于腕尺侧,尺骨茎突距直尺在1cm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时,尺骨茎突可与直尺接触;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直线关系,桡骨远端骨折后,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几乎在同一直线上,而正常情况下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向远侧多出1.0~1.5cm[1]。不同移位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整复和固定方法。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整复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则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把持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min,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对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方法:先在骨折远端桡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近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远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整复方法:由两助手拔伸牵引,术者可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远段骨折片向背侧推挤,同时用示、中、环三指将近端由背侧向掌侧挤压,然后术者捏住骨折部,牵引手指的助手徐徐将腕关节背伸、尺偏,使屈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屈曲型骨折的固定方法: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远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3条布,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儿童固定3周左右[2]。课堂上除了详细讲授移位方式和整复固定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课堂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设计一个病例,让学生结合病例中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进行骨折分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总之,以病因病机、移位方式和中医特色治疗为主线进行教学,不仅能避免学生单纯凭借记忆进行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临床治疗思路,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因人施治
中医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有一套有效并且简便的疗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独具特色,夹板材料多种多样,取材方便[3]。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笔者认为应当因人施治。如对于无移位的骨折不需要整复,仅用掌、背两侧夹板固定2~3周即可,有移位的骨折则必须整复;对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采用整复的方式进行治疗,之后在维持牵引下进行小夹板固定,固定期间可以进行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等功能锻炼。仅仅进行骨折复位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结合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调理。中医内治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体遭受创伤,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故需疏通气血。《血证论》《伤科补要》均认为“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骨伤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一般按照三期辨证进行治疗:损伤早期(伤后两周内)宜采用“攻”法,治血与理气兼顾;损伤中期(伤后2~6周)宜采用“和”法,注重和营生新、续筋接骨;损伤后期(伤后6周)应采用“补”“温”法,以温通经络为主。三期辨证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旧、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之一[2]。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了解骨折整复后的恢复情况。若中医整复失败或小夹板固定不能较好地维持,或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应因人施治,用西医的方式明确骨折情况,用中医辨证论治调理全身情况,同时运用小夹板和整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
4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由于中医骨伤科学属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往往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听讲,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需要。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理解、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式,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密相关。教师除了进行具体知识的教授,还应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和现场演示以及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掌握骨伤科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骨折后肿胀、畸形、瘀斑,骨折复位手法及夹板外固定操作程序等,可利用图片或视频进行详细阐述,简短的视频配合适当的讲解就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又如在学习诊断依据时,可以根据X线、CT片等影像学资料对骨折进行直观阐释,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得。在学习整复手法时,应用视频向学生讲授整复方法和注意事项。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和评价的网络教学平台[5]。教师可以将上课时应用的课件、图片、视频上传至BB平台,学生可随时预习及复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BB平台,引导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可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
1 何谓辨病辨证论治
所谓辨病治疗,其本质就是辨别每个病可能存在的病理特点、基本病机,然后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和基本病机进行立法处方。例如,如果是气滞血瘀,就应当行气、活血、祛瘀;如果是阴虚燥热,就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如果是痰湿阻滞,就应当化痰、祛湿,等等。辨证论治是医生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继而分析病机,辨明证候,最后据证立法,据法处方。
辨证讲求证候,就算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则其证可以相同,就可给予同一处方随证加减。辨病论治,是首先辨别病种、病因、发病阶段,然后再辨明病证而选方用药。辨病论治并不排斥辨证论治,它寓辨证于辨病之中,将其结合在辨病的前提下,这样也就解决了辨证论治上的不足。
辨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过程,辨病辨证论治是提高疗效的基础。辨病与辨证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脱节,不能拆分,还要与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疾病,反映病位病性,对疾病进行鉴别,才能判断疾病在各个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才能预料疾病的顺逆吉凶,使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结合得更加紧密,减少盲目性,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之目的。
2 为何要辨病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学一贯比较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这是中医的精髓。但是,单纯辨证论治是不够的,也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貌。实际上,中医学在强调辨证的同时,还要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上面讲到,辨病辨证论治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只有药证相符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传统中医骨伤科学在辨病辨证论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病位、病理的分类过于简单,只重视局部辨证而忽视整体辨证,只照顾伤科情况而忽视整体情况,等等,这些方面都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同时,由于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辨病,也要辨证,局部要与整体相结合,不要只顾局部情况而忽视全身情况,不能只重视共性问题而忽略个体差异等等。我们知道,临床上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症候上的差异,例如体质有强有弱、病情有轻有重、病势有缓有急,还有年龄、性别、气候、原有基础疾病等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个病都会产生不同的症候表现。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辨病辨证,如果辨证不准确,那么,药证不符,疗效肯定不好,疗程肯定延长。
3 如何进行辨病辨证论治
骨伤科学的病因之一主要是外伤和劳损,机体一旦遭受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的出血、瘀肿疼痛或骨折筋伤、脱位等症。如有外邪侵入伤口,或损伤重要脏器,或失血过多,则还可合并全身症状,如发热、昏迷等等。伤后瘀血内存,肯定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肠胃可见呕血便血、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于肢体局部可见局部的肿痛或青紫等等。
在具体诊断上,存在着病因诊断、病位诊断等等,不同的病因、病位,有其不同的病理特点和表现,存在着“证”的差异,例如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性别以及地域气候情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症候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先辨病,再辨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可生搬硬套。
4 如何进行治疗
辨病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它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因此,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
临床上,采用正骨手法也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临证时往往多种手法结合使用,必须根据受伤机制、受伤程度、受伤部位、受伤类型以及性别、年龄等等不同因素而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时或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手法操作时要按照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依靠触摸辨认等功夫,在整复过程中,视骨折端的立体动态的变化,随时灵活调整手法,把多种手法连贯协同运用,才能达到整复的目的。只有适应症选择准确,整复时机掌握适宜,手法、固定运用得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在治疗中,应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的结合起来,选用最佳治疗方法,才能加速骨折的愈合,促进功能的恢复。
用药方面要注意三方面情况:就是主方、加减配伍和药量的变化。其中药量的变化往往对治疗结果又有较大的影响。比如,田七小剂量止血、中剂量活血、大剂量破血,等等。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药宜少,凡属花、叶等轻宣发散、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质重的药物如石膏、贝壳石头类药物则应使用重剂。用单味药用量宜重,汤剂用量宜重,丸散剂用量宜轻,小儿、老人、体弱者用量宜轻,等等。可见,中药的应用非常灵活多变,应因人因证分别使用。同时,中医用药有内服外用之分,必须根据八钢、气血津液、脏腑、六经等辨证用药。中医伤科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骨伤科治疗重在气血,就像妇科治疗重在治血一样。骨折患者早期重在治血,中后期则重在调理脾胃、补益肝肾。骨伤科患者必伤气血、损筋骨,而祛瘀药物多为攻伐之品,易伤脾胃,用药时必须兼顾脾胃、保护脾胃。
此外,要合理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疾病,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如开放性骨折,瘀血内存,邪毒入侵,容易郁而发热,热入营血,如单纯使用抗生素抗炎治疗难以奏效,加用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中药内服,瘀去毒散,则热退肿消。如失血过多,或体质虚弱,则应扶正祛瘀;如肿胀日久不退,骨折中后期仍然表现以血瘀为主的,则仍需活血祛瘀,配合局部理疗,等等。
近日,记者采访了红星医院院长王海英。王海英院长说:“红星医院经过55年的努力拼搏,留下了令人羡慕的光辉历程,在骨伤科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两区行政资源整合的落实,红星医院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我在感受到身上担子重的同时,也非常有信心带领全院职工,将医院建成具有专科特色和综合医疗竞争优势的二级甲等医院,带领全院上下开创红星医院新的历史!”
享誉海外,特色鲜明的骨伤科
在采访中,王海英院长详细介绍了该院最有特色的骨伤科和学科带头人贾国庆主任医师。她说,骨伤科创立于1984年,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安广林专家、任玉衡教授、李方祥博士及贾国庆主任医师等几代老专家的带领下,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即大重量牵引、悬浮式牵引下整复手法,以及踩法、药物熏蒸、小针刀、血液循环驱动、脉冲磁疗、功能锻炼等非手术方法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贾国庆主任医师一直作为红星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从事骨伤专业三十余年,把传统正骨医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骨伤科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造诣,并带领骨伤科团队,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上的独到优势,建立了手法研究室,开设专家门诊,采用手法推拿按摩、牵引、踩法、中药熏蒸、针刀等中医方法治疗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腰扭伤、腰椎峡部裂及滑脱、胸腰椎压缩骨折、肩周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引起的高低位截瘫等各类骨伤科常见、疑难疾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该科室一直注重学科发展,先后开展了诱发电位检查、骨密度检查、熏蒸和整体牵引技术。多年来,骨伤科除建立普通病房外,从1991年起还开设了外宾和特需病房,先后接待了法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国家的病人来医院诊治。国内多位著名运动员也先后来红星医院诊治,还大量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贾国庆主任医师作为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因医术精湛,曾多次受邀到新加坡、香港、缅甸等国家和地区会诊和讲学,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贾国庆主任医师于1990年应香港骨科学会邀请,学术交流3个月;1993年,应缅甸卫生部邀请,在该国举办骨伤科学习班3个月;1995年至2002年,每年到新加坡进行一次讲学;还于1993年荣获缅甸政府奖章,1988年获得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医师称号,2010年被评为大兴区中医骨伤科首席专家。他带领的骨伤科团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单位、大兴区卫生系统文明服务科室、大兴区重点学科和北京市及大兴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时,该科还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三维动态牵引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一刀法’治疗腰臀部皮神经卡压综合证的诊疗规范及社区示范推广研究”获大兴区科研课题;“贾氏悬浮式牵引床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观察”获北京中医管理局青年项目研究课题;他研制发明的“悬浮式正脊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抓住机遇,准确定位
王海英院长表示,随着“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大兴区和亦庄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落实,未来几年,她将坚持医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医院发展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相适应,将红星医院建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二级甲等医院,用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振奋人心又通过努力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指导全院上下开创新的历史。王海英院长提出,在全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红星医院必须以北京市和大兴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为前提,结合医院现状和发展的实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红星医院功能定位和周边经济社会特点、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医院发展规划中,必须坚持政府定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兼顾城乡居民不同医疗服务需求,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的原则。
据了解,大兴区红星医院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在未来5年内,把红星医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该院为此制定了分阶段的分目标,包括医院的功能定位与科室设置,医院应重点优先发展的学科或技术特色,医院的技术队伍培养与人才引进,科研教学与信息管理,医院运营与设备管理,品牌塑造与医院文化等内容。
王海英院长强调,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中间层次。她认为,红星医院定位于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大兴旧宫、瀛海、亦庄、西红门、青云店镇的50万人口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应实现并超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标准;至2015年,应能够对当地区域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能够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治、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够指导基层,形成与当地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体系;实现大兴区卫生事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对红星医院的功能定位和总体目标。
注重学科、人才、文化建设
在采访中,王海英院长还向记者介绍了红星医院未来几年的学科建设规划。医院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将由骨伤科诊疗中心、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骨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妇产科诊疗中心、内科诊疗中心组成。医院将根据本地区、本市乃至全国病人的就医实际需要,逐步开放床位达到600 张;在内科中分设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和内分泌消化科;在外科中分设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肿瘤外科等专业组;妇产科分设为妇科和产科;增加重症医学科、高压氧、肾透析科和病理科等,承担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作为品牌科室,医院非常重视骨伤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该院骨科诊疗中心由骨外科和骨伤科组成。骨伤科开放床位110 张,骨外科开放床位46张;骨伤科和骨外科人员结构梯队合理,在区内外具有品牌影响力。根据红星医院发展历史、现状和技术特色,中西医骨科结合强强联合,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性脊柱脊髓疾病骨科治疗中心。王海英院长介绍说,在医院的规划中,至2015年,骨伤科保持非手术疗法治疗运动创伤性疾病的医疗特色,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以特色和质量吸引更多病人,提高科室工作效率和效益;引进人才,培养队伍,形成结构更趋理的专业技术梯队;骨外科以手术治疗老年性骨科疾病为主,同时两个科室要注重开展科研和临床教学工作,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全面提升,在区、市级相关学术领域承担科研课题3到5项,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至20 篇;打造骨科诊疗中心牌特色,使红星医院的骨伤科达到国家级中医示范专科水平,并积极开展学科合作与学术交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望京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
“针对辖区居民育龄妇女多的人口特点和医疗需求,我院将妇科与产科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的专科。”王海英院长说,“至2015年,我院妇产科床位增加至80张,并分设妇科和产科,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主任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担任相关专业的学术职务。能够成功开展二级综合医院分等标准中所要求的全部诊疗技术,能够承担一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人诊治;开展妇科与产科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争取获区级或市级科研成果或教学成果奖。”
王海英院长还认识到,红星医院的人才和技术队伍相对薄弱,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是其关键。建立一支技术职务、年龄和学历结构相对合理,技术硬、素质高的队伍,对提高医院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医院应拿出经费,鼓励岗位自学、开展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讲座、示范,走出去参观、学习等方法,在医院营造起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培训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技能的提高,以提高医院的管理绩效。至2015年,使临床全部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0%以上人员达到硕士以上学历,90%以上的临床医师具有医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按照岗位设置标准,在全体医务人员中,正高职称应占3%,副高职称应占9%,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技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医院学科建设的关键薄弱点之一是学科带头人的欠缺,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带头人,这是决定医院整体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医院将根据重点发展的学科,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搭建合理的技术梯队。学科带头人应有三级甲等医院重点学科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管理能力。
医院要发展,还应注重医院文化与品牌塑造。王海英院长表示,未来几年,红星医院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以“敬业、关爱、厚德、精医”为院训,以“除人类疾患、助健康完美”为使命,努力创造使百姓放心、患者满意的医院。
未来发展策略和四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