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合集13篇

发布时间:2024-01-27 16:38:57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1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t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2

六月初,在中国内地拥有万千拥趸的张悟本被揭学历造假。“悟本堂”停业,信众哗然,舆论纷起抨击;网络上,挺张与反张者争论连连,关于张悟本的讨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

一方面,那些为张悟本叫屈的信众,认为张悟本避开了烦琐复杂的医学教条,为民众介绍了实在的养生知识――“没有推销药,只推销了茄子、绿豆……还有特别便宜的白萝卜,太傻了。”甚至有人直指:“如果大家都养生了,都不去医院了,那些(利润)2000%的药没人买了,整个行业就要垮了。”

另一方面,媒体以及一些网络评论,从学历、医学、商业炒作等技术角度,直揭张悟本是骗子。在“中医骗子名人堂”网站中,网友们甚至为甄别真假神医总结出规律――“骗子有9宝:出书、上电视节目、卖保健品/ 药、非法行医、到处跑、学/简历造假、开公司、开培训班、搞安利式的直销。”众神起舞,普度众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譬如,两年前,台湾“红薯王子”林光常,以及中国大陆自称“治癌世家”的刘弘章,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风光与沦落。如今,排在图书销售榜前列的养生作家,曾热捧养生明星的电视节目,以及被质疑利益至上的相关出版商、保健机构,在各路舆论的追问中,集体销声匿迹。

不过,“不幸”落马的神医终归只是少数。更多的养生教父、健康权威、甚至“再生华佗”,戴着各种真假未明的名衔与光环,多年来在电视屏幕,在演讲台和书籍中宣扬理论、偏方、奇招,售卖保命神器,推销养生秘籍。在争夺收视率的屏幕后,在聚敛人气的讲台前,人们向健康教父们顶礼膜拜,追逐奉行,于是从大学校园到社区,各种养生热潮纷至沓来――又譬如,绿豆、茄子,拍手,就是今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在媒体们的报道中,张悟本的神医神话尽管已然被揭穿,但其终结的方式却凸现出政府监管养生行业的尴尬――养生专家们著书立说,在现行法规中若非“非法行医”,便无取缔的理由,而其实际的“行医场所”悟本堂,最终是以“违建”理由深夜被拆。

神医群起,国家机构开始参与其中。 6月4日,卫生部公开表示,“不应将张悟本与中医养生联系起来,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也表示“ 正研究建立起有关健康信息的预警机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负责人则提出,总署将采取多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

面对这一场场的保命运动,一阵阵的造星热潮,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或置身事外,但终归逃不出这看似闹剧之外的现实社会,也正是社会的土壤,使神医不绝,年复一年。

重回养生时代

王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他的养生方式是在校园里散步。散步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这些年,养生名人,以及随之而来的养生概念、方法越来越多。王宁的岳父母,最近就根据个别养生明星的建议,把泥鳅活生生地吃到了肚子里,结果吃成了胃出血;同样地,被视为文化殿堂的中大校园,每天早上以”拍打经络穴位“方式养生的人也数以百计,而上千公里之外的大都市,上海人民广场,”拍手“的群体,更是超过了千人。

“我相信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固定的,剧烈运动会令心跳加速。”这个戴着眼镜的瘦个教授经常留意学校里群体练养生的活动。“人过了50岁就会有焦虑感,与死神抗争,抗击衰老。这是与生俱来的到了年龄后的恐惧感。我们的观念里没有天堂,只能追求养生了。”他笑着说。

养生其实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观念。王宁还记得年轻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维生素连锁店印象深刻――提取的番茄红素、深海鱼油,当然还包括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维生素。“养生折射的是社会的大问题。比如食品环境不安全,医疗没有保障,加上人们没有神圣的价值追求,精神很空虚,反而变得过分关注身体健康了。”这个社会学学者说。

在2007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改革开放前,社会上鲜有养生的说法。一是以前太穷了,另外是当时都在提倡不怕苦、不怕死,把人们的保命欲望都压抑了。王宁把近年越演越热的养生潮,尤其是中医养生潮视为一种生活常识的反弹:“小时侯,我治病都用中药,经常吃烧仙草。这都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只是没有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而已。”这个福建人说。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3

首先,专题节目《王刚讲故事》以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新闻为基础题材,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主持人站在正义、人文、道义、公平的角度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总结和点评。长达30分钟的节目时长全面深入的对新闻事件的始末和人物进行客观报道,并找到平衡点,挖掘真正的事实真相,摒弃了以往的电视节目盲目追求时效性,新鲜热辣程度,难免造成以偏概全,背离真相,引导了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以2010年轰动一时的“张悟本”事件为例,当年,张悟本高举“药补不如食补”的高调论点,号召病号们“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店是厨房。有病不要看,绿豆萝卜保平安。”并且洋洋洒洒写下书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时间该书成了中老年养生的必备书籍,也成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首选书籍之一。2010年2月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后,其知名度也迅速提高。2010年5月有媒体报道其有学历造假的嫌疑,书中宣扬的“绿豆治百病大法”引发市场绿豆涨价,其食疗理念也遭到专家质疑。2010年5月26日,张悟本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回应媒体质疑,他出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对其疗效进行的抽样调查和分析报告。但“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员称号,被上述两家单位指认子虚乌有。“名医张悟本”神话即将破灭,这个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名人一时间的真实身份成了跟医学毫无关系的某工厂下岗工人,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老百姓不禁要问,媒体我们到底该不该信?张悟本不可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按照《王刚讲故事》的节目要求,我们摄制组一行人来到了张悟本的工作地点:悟本堂―― 一个在北京奥体中心角落里修建的古典建筑,视觉上看起来极不和谐,连续几天的拍摄,我们目睹了悟本堂从张悟本身份造假被曝光后停业,后又试着开张,失败后又不得不关门的整个过程。守候在紧闭的大门前不光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还有来自印尼的癌症患者,北京当地的张悟本的个人崇拜者,还有约到一年后看病交了巨额挂号费的温州商人。经过多次调查,我们终于整理出了张悟本及其背后团队的整个赚钱机制。在“养生热”的恰当时机里,该团队找到了张悟本这个语言极具煽动性和生动性的“伪养生专家”,通过媒体等包装宣传张悟本,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4

下面分旅游感悟、教功感悟、修练感悟三部分,摘要发表杨峰医师所写的部分感悟诗,以供气功爱好者理解、修练新医学气功时参考。

一、旅游感悟

(一)高天晴空,普陀心灯;

西方宝船,同登彼岸:

普陀缩影,清心仙境;

珠联璧合,桃花映红;

不是仙风道骨,便是侠义心胸!

(二)乘龙修行到普陀,舟山群岛伴仙荷;

南天门外碧海空,脚踏莲台迎彩虹;

金沙滩前观南海,海天佛国浪漫中。

(三)众多名山非平常,诸神仙家道磁场。

逍遥飘然登天台,普陀灵光海中央。

峨嵋佛光金顶寺,五台仙气顶峰旁。

神农架里藏奥妙,昆仑山中藏吉祥。

收发灵气有繁想,神秘文化是良方。

五行八卦为方向,万物负阴而抱阳。

乾坤精华育纯诚,德高道深法自灵!

二、教功感悟

(一)忠告修炼者

得手功夫切莫疑,疑心若起变途迷,

三断贪欲要牢记,坚修丹道打根基。

美者不求丑不烦,见怪不怪怪自败。

青云直上山头去,超越自我遇神奇!

吾道如此见日新,每天修炼感自奇。

三层功夫在等待,天门已开金莲台。

(二)赞小周天功

奇经八脉知识多,重开督任与冲脉。

意守下丹转海轮,慢上天梯闯三关。

一身之阴肾藏之,一身之阳由心领。

开通三关仙河波,阴阳相会小周天。

诱生三大干扰素,四大功能抗病毒。

免疫蛋白有五种,十大功能身无病。

意气形神相配合,先天八卦封炉鼎。

乾坤神光照泥九,天人合一精御神。

(三)赞“大周天功”

古今神医有仙方,永葆青春寿命长。

周天功法根基强,功理知识为方向。

医易理论先领悟,三调内丹放异光。

藏象内容有脏腑,奇恒之腑分二旁。

气血津液经络调,神经支配意念良。

藏象分为十二官,指挥内外本能强。

五行升克调虚实,万法归宗靠阴阳。

天干地支脏腑配,子午流注互联网。

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自当。

(四)宇宙万物通太空,日精月华养生灵,

修练首先辨五化,五个认识在其中。

古有太极八段锦,华陀五禽易筋经。

传统文化五改革,今有医易新气功。

(五)道丹养生千古秘,医学气功显神灵。

中医解剖为主导,性命双修为内容。

动静相兼为形式,阴阳合练气血通。

意气形神相配合,神圣永恒智慧聪。

(六)中医整体辨分型,理法方药主次明。

西医治病分专科,急则治标真可行,

医学气功分三层,专治三大系统病。

二军对阵勇者胜,内气外放病气空。

(七)医家真谛何为本,相体裁衣奇效功。

中西气功三结合,消除一切病魔虫。

慈航普渡似春雨,健康法宝如春风。

医学气功传天下,积德行善保安宁。

(八)中高功法开潜能,特异功能分三层。

预测遥感透视功,特诊定性定位明。

仙掌疗疾显神通,抓排病气甩冷宫。

超空能量任您用,培补元气系寿星。

(九)华夏文化渊流长,世界和平可弘扬。

四部经典为慈航,黄帝内经知识广:

“伤寒”辨证明方向,“温病”“金匮”多

医学气功有新创,内气外放救死伤。

脏腑和谐正气捧,内丹培元寿命长!

三、修练感悟

(一)顿悟人生:

1.人生之路千万条,有明有暗选走好。

人生本是一台戏,有缘无福散与聚。

人生就象一幅画,乌云彩虹任您画。

人生就是一首诗,人生就是一曲歌。

人生本是苦海舟,常在鱼龙险处游。

视岸首、肯回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2.荣华好似三更梦,富贵好比九月霜。

麝为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3.哀吾生来之须庚,羡长江流水无穷。

要能心对天地人,把身奉献慈善门。

送君养神平胃散,众生和谐二陈汤。

春日可见杨柳绿,金秋又看黄。

翠香零落红衣老,瑶华零落易惊秋。

人生要想富有与自在,必须:为人要纯诚与厚道!

方可达到:“逍遥入仙境,飘然蹬天台”之目标!

真乃是:自在飞花轻似梦,天下潇洒唯有君!

笑:“万念天地之忧忧,一独沧然而涕下”无奈走

完人生,可悲可泣、可惜!

(二)认识宇宙与自身

1.乾有三宝日月星,宇宙运转神秘宫。

仰望银河不流水,北斗君主指挥灵。

月中山石有古松,日精月华显神明。

2.地有三宝水火风,十二地脉昆仑定。

云出地气雨天气,天地氤氲万物生。

天地万物化五行,坤气育养万生灵。

3.人有三宝气血精,神阙主司十二经。

汗、唾、津液御,奇经八脉阴阳平。

天饲人以化五气,地饲人以有五味。

五行八卦一气聚,天人灵气康寿宁。

(三)高级功理功法感悟

宗教法印与密符,各有千秋九千九。

若难孕育聪明笑,感谢自然养育恩。

一字多义气、氟、,一元复始元、园、圆。

一功展功知多识,一法统方法外方。

一变万化便创新,一鸣惊人鸣天下,

万俩黄金不卖道,万法归道人自然。

(四)

夜静万事抛,往事如烟空。天降今夜月,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美晶。心静淡如水,腹中荷花生。

气足督任行,神爽智慧增。红日照我身,打开劳宫门。

日华光浴面,热量意通心。呼气任脉行,光热聚会阴。

九个深呼吸,三转海底轮。意气形神和,还我阴阳衡。

(五)

内经丹道功,珍藏不授传。真人与圣人,返朴亦归原。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5

“医道,乃养生之道,生活之道。”这是此书的至真本意。

谁是张悟本

书中介绍:张悟本先生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北京悟本堂中医研究院首席专家,被称之为当代“中医食疗第一人”。

悟本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6岁开始随父学医,先后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2004年,成为国家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其父张宝杨同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

作为五行养生文化的倡导者,张悟本10年来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进行中医食疗调治疾病与养生科普宣讲工作,所到之处,受到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

他还相继与日本、德国、瑞典、瑞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多国际机构交流与合作,针对这些发达国家发病率很高的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类、肥胖等疾患,提供相关食疗咨询服务,共同探讨如何在这些国家引进食疗项目,为各国患者提供食疗健康服务。

和很多中医养生文化倡导者一样,张悟本从事此项研究最大感悟,也是预防疾病比治疗要重要的多。

“所谓‘防治’,为什么不说‘治防’呢?比方说感冒,为什么有人得了有人不得?自身免疫力问题。最根本的是什么?提高免疫力,吃药打针输液,忙得焦头烂额还难受,为什么不把精力拿出一部分事先花在预防上?”

食疗时代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八十年代比肚子”,比谁肚子大,说明油水足、生活条件好、地位高或特别有钱。

每日大摆宴席,夜宴深深,山珍海味,豪饮无休……这早已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更多人羡慕的生活方式,殊不知,这正是健康的罪魁祸首。

在今天中国社会的中高端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张悟本先生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论,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

“中医认为:血压高的原因就是心肾不和,肝火太大,所以得先清肝。就是生吃蔬菜。蔬菜里哪个降肝火最棒?就是青椒。

怎么把血管里的瘀血化开?把血脂降下来?吃什么?吃茄子。长条茄子效果最好,怎么吃?生吃。为什么吃茄子呢?大家应该都做过烧茄子这道菜,烧茄子搁油特多,最后油都没了,都让茄子给吸走了,我们要生吃茄子,血液里的油、血粘稠、血脂慢慢降下来,我们血管里瘀结就慢慢化开了?

在一天三餐中什么时候吃最好?晚上吃是最好的。为什么?肝是夜里代谢,是代谢脂肪的。所以我们晚饭吃生拌长条茄子效果最好。吃法很简单,把青椒和茄子都洗干净,别削皮,切成丝或片,搁点儿麻酱、醋、盐一拌,每天晚上多吃这些生拌菜。

饮什么呢?血压高就是肝火太大,白天多喝一些泻肝火的水。这水怎么做呢?绿豆250g,加水。白天当水喝,剩下的绿豆加上黑豆、小豆煮粥,晚上当饭吃。”

据网上消息:经张悟本多年来用饮食调治的高血压病人,绝大部分人最后把药都减没了,并且血压一直都很正常。也就是说,人们要学会用生活去改变生命,千万别用生命改变生活。

人吃饭的目的有三个:维持生命、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民以食为先,吃饭不仅是人体每日必需,也是沟通感情、尽享天伦、交际应酬的重要部分。过去是逢年过节摆宴,而今的社会主流人群是天天都在餐桌上迎来送往,展开商务活动。

凡宴请,必定是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还有各种酒水,全民风气皆如此。而中餐做法一向存在油盐太重的问题,中国人请客吃饭讲排场要面子也是传统文化沉淀,如此下去,就形成恶性循环,也难怪张悟本这本书一面世就红了。《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仅这个书名,就让人眼前一亮。书写得到底有多好,论点上有否争议,且让医学专家和营养学专家们去评论。

而作为凡人的我们,知道管不住自己这张嘴,就会出问题,就会病从口入,就会给身体带来负担,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有人在教我们怎么吃才是最好的,怎么吃才是最健康的,怎么吃就不用到医院体验看病难看病贵的痛苦,怎么吃就不用再为高额医药费苦恼了,多好的一件事。

“吃饭很简单,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记住如下十个字:“颜色、口味、粗细、生熟、荤素”,即颜色搭配、口味搭配、粗细搭配、生熟搭配、荤素搭配。

肉类适宜在早晨、中午吃,晚上千万不要再吃油和肉。

调完了之后就是补,补什么?一定要把钙补上。钙,大家都知道,如果抽筋,一吃钙就不抽了,钙是缓解血管痉挛的。血压高,就是血管痉挛,所以要补钙,把血管痉挛的程度缓解,血压随之慢慢下来。可以这么说,钙是降血压的。女同志每天不能低于3 000mg,男同志每天不能低于4 000mg,分三次吃。”

什么病症有什么吃法

在张悟本看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饮食;最好的疗效,是坚持。

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严格遵守这些标准。饭局是能躲就躲,躲不开的也就只能靠平时调理。养成习惯最重要,知识光知道还不够,必须要做到坚持。

张悟本的家里没有一颗药,他的父亲五年前得了结肠腺癌,医院都说不行了,结果让他靠饮食调理过来了,现在身体很好。

在他看来,肿瘤、糖尿病及常见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胆结石、骨关节疾病、类风湿、膀胱炎、口腔溃疡、鼻炎、、胃溃疡等30余种身体疾患都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调理,把吃出来的问题再吃回去。

“什么人容易得癌症,酸性体质的人容易得,什么样的人容易扩散,自然也是酸性体质的人才容易扩散。家里人得癌症家属,做手术了,刚做完手术,得给他补补,全是大鱼大肉,越吃大鱼大肉越容易扩散,我们身边要是有癌症的,一定记住,要让他改变成碱性体质,少吃肉。什么是碱性的,是蔬菜,蔬菜怎么吃才是碱性的,生吃才是碱性的。从中医讲,生吃泻肝火泻热,把热泻下来就不容易受寒,肿瘤就慢慢没了。大米白面是酸性物质,豆是碱性的,你多吃五谷杂粮,多吃生拌菜,少吃肉,他的扩散概率不就没了吗?我调了四个病例,这是将近五六年前的事,遇到几个癌症患者,前列腺癌、膀胱癌等,都是扩散型的没法做手术了,存活期都极短,后来他们家人找到我,因为没法做手术了,咱们死马当活马治,我给他们开的食谱是每人每天床底下一盆菜,别的什么都不让吃,就这一盆菜可以随便吃,饿了就吃,调着样吃,现在还有一个人活着呢,那几个去世了的,也都存活了好几年。”

中医文化传播学者吉延说:“张悟本老师把深奥的中医养生知识讲得浅显易懂,深受大家欢迎。中国人房子越住越大,应酬越来越多,钱包越来越鼓,可偏偏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健康,流失严重,相信张教授的这本新书会给大家带来许多的惊喜。”

北京海淀医院医生林红说:“张悟本的食疗理论和实践方法通俗易懂,虽不像医学教科书般严谨,但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健康受益、思想受益。”

张悟本的父亲张宝杨也对悟本此书做出评价:“我今年88岁,是一名已从医60余载的老中医。五年前,我被医院诊断出罹患中等分化的升结肠腺癌。我没有开刀、没有进行放化疗,而是采用悟本的食疗方案与病魔抗争。如今五年过去了,我还能每天坚持到公园锻炼,身体硬朗,能吃能睡。让更多的百姓通过食疗远离疾病,我认为,悟本在做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我为他骄傲。”

什么概念,还是那句话,饮食至关重要。

“肝吃脂肪,脂肪过多容易得脂肪肝,重者将导致肝硬化,进而死亡,演员傅彪的死就是一个例子。心吃维生素,得病的原因是维生素缺乏,脾吃碳水化合物(主食),肺吸氧,肾吃蛋白质、矿物质和水。下面说说蛋白质的问题,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人为了保养身体,开始吃保健品,这非常好,但是如果不懂,瞎吃,相反却能吃出病。蛋白质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蛋白,一种是动物蛋白。中国人的饮食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缺少动物蛋白。所以应该补充的是动物蛋白,但好多中国人现在却在吃国外的大豆蛋白粉,试想一下,哪个国家研制的产品不是根据本国人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呢?我们是中国人,体质和外国人不同,外国的保健品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服用。”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6

学会比较悟知足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醒悟。有些人之所以不知足,就是因为不会比较。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讲知足是通过比较感悟的:“人生尽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堆金积玉,也不必高官厚禄。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看来人要知足,不但要会比较,更要善于前后、正反的比较。

感悟需求悟知足 人生在世,不管你拥有多少别墅、美味和豪车,其实你的需求很有限――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六尺,出入不过一车而已。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得很清楚、想得最透彻、说得特实在。他一生写了许多“知足”诗,其中有首《寄张十八》诗就是这样写的:“饥止一箪食,渴止一壶浆,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胡然知不足,名利心惶惶。”这首知足诗像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道理浅显,但寓意深刻。世有“弱水三千”,而人能消受的也只有其中一瓢而已。多求何益?

珍惜拥有悟知足 宋代大文豪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胸怀宽阔,处世达观,随遇而安。当年被贬黄州时,收入微薄,亲自在东坡开垦种田,所以自号“东坡”。并把每月薪俸分出三十等份,悬于梁上,每日挑下一份家用,余下少许用于与朋友喝酒,畅游长江,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胸襟何等旷达:“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长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珍惜自己拥有的,便是快乐的源泉。而人有一个重要弱点,就是往往不珍惜自己已拥有的,而总想得到自己没有的。

控制欲望悟知足 常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指人的欲望就像自己映在地上的影子,是永远追不上的,如不加控制,就难满足,总会怨天尤人。人只有控制了欲望,才会有一种知足感,才能做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也才能体会到“无忧无虑又无求,何必斤斤计小筹?明月清风随意取,青山绿水任遨游。知足胜过长生药,克己乐为孺子牛,切莫得陇犹望蜀,神怡梦稳慢白头。”人性从本质上讲是“不知足”的,而客观现实和生活又需要人“知足”,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心怀感恩悟知足 一个人能生活工作在这个世界上,应感恩的东西很多,就连养育我们的自然界也应感恩。这样你才会感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菜根谭》中就有“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的警语。感恩者知足,知足者常乐,常乐者长寿――这是几千年来人们总结出的一条养生的秘诀!(林来生)

调好“气”不生病

中医常说“百病生于气”,气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蓉娟介绍,中医讲的“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贯穿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气的生成和运行异常都会导致疾病。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7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2.1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2.2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与逻辑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内涵,而是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淫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8

近段时间,“食疗专家”张悟本的走红程度堪比娱乐明星,他的“著作”上市6个月销量突破300万册,他的挂号费高达2000元,被称为“京城最贵的中医”,在他的“养生理论”中,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近日,不少媒体和网友对张悟本的学历、出身以及行医、食疗观点进行调查提出了质疑。5月28日上午,卫生部首次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身份,并邀请国内知名的中西医专家驳斥其“养生理论”,有律师称其违法行医。

张悟本现象,试看化妆品行业有多少个张悟本?化妆品行业浮躁、吹嘘的环境究竟“培养“了多少个张悟本?

张悟本,是一个社会面的现象,在被媒体宣传成,养生食疗专家,并且著有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2010年2月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书》节目后,知名度迅速提高。根据5月29日《华商报》卫生部昨日召开预防保健相关问题媒体座谈会,首次组织七位国家级防病、营养学、高血压、内分泌等专家,为“绿豆神医”张悟本会诊。对他的养生理念逐项进行批驳。(5月29日《华商报》)从一个普通的纺织厂工人“成长”为被大众奉若神明的养生专家,张悟本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神话。然而,假的毕竟真不了,面对媒体“没有行医资质、涉嫌非法行医”的质疑,“绿豆汤、长茄子包治百病”的养生理论的拷问,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神医”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人们不禁疑惑,谁成就了张悟本的神话?谁该为此事负责?

避开以上现象,我们放眼纵观,在化妆品行业近20年的潮起潮落中,又有多少个类似于以上现象的人在化妆品行业里面卖弄自我?

化妆品行业有许多专家,似乎是人才辈出,先了解专家,什么是专家?专家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其实在化妆品行业,初期许多业务队伍是基本靠着自己的辛勤与努力创造出个人的天下,普遍从业人员的质素偏低,但是在化妆品领域的实际操作上是无与伦比的,通解化妆品渠道的组织细化,更加了解客情人脉的组建,虽然文化理论相对一般,但是在实操水平确展现非凡的天赋。由此在理论结合实践的日化行业今天,出现的许许多专业人士。

笔者首先推崇专业的理论专家,因为其高瞻远瞩的视野能够真正学以匪浅,有条有理的思维轮廓,更加促进化妆品从业人士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目前化妆品行业肤浅、浮躁的行业现象中,具有真材实料的日化专家,远比“张悟本现象”的专家具有感度责任感。

实力是确定目前化妆品行业人士生存的基本常态,靠吹嘘、包装、宣传、所谓的策划××人、营销××人、管理过过千人的团队等,自我吹嘘的简历包装,其永远无法证明实力与能力。看似富丽堂皇的包装,但是经不起推敲;在此笔者有几个方面的看法与感叹:

欣赏低调执行的职业经理人、策划大师;鄙视靠只要有钱就利用文采去违背自我的良心,包装些无法达到行业资格认同的一些企业人与事。

名人要有社会责任,专家也要有对其所传播的知识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知识的传播重在能够让学习的人学以致用。不是单纯的“外行看热闹,内行在嘲笑”。

“张悟本现象”虽然一时激起千层浪,让社会对所有的高知名度的认识再次进行谨慎的过滤与审核认识,希望通过其蛛丝马迹,来验证此人与张悟本是一个现象。在日化行业,真正的专家是低调、执着!以自我的行动成功来获得大众的认同。利用自己在行业的经验与高层的管理向行业传输真正的精神粮食。更加利用自己在企业成功的案例来告诉靠耍嘴皮子是迟早有一天会被行业人士排挤与抵触。

“张悟本现象”告诉我们,日化行业的专家要有品!

牺牲自我原则,为了金钱出卖自我人格,不叫专家,是行业的败类,也是行业的悲哀!因为这样的专家人士是无法给到社会或者化妆品行业中真正的价值观与真实的数据材料。因为数据的调研与经营之道不是在一个晚上或者一个月,能够去累积与完成的,需要的是在长期耕耘。

专家喜欢把鸡毛当令箭去愚弄大众。反观杰克韦尔奇创立“全球首席执行官”这块个人品牌,绝不是因为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因为他对GE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或许得益于他独特的领导风格和人格魅力,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卓越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因此行业专家需要的就是能够用以其真正能力去造就一方灿烂天空。

日化行业的专家而言,要创立个人品牌,必须将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为公司创造非凡的业绩。如果只会投机取巧、标新立异,不管“道行”有多高,形象有多讨人喜欢,也不会有“封侯拜相”的机会。

日化行业专家应远离虚幻,展现自我价值,专家才会是一只潜力股票!

有句古诗叫“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先知道水暖,是因为它呆在江里。化妆品行业的专家只有在自己业务领域多做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只呆办公室或者床上,不去市场一线了解情况,不关心行业发展趋势,只对他人指手划脚,不仅难以服人,真正面临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就会输得一败涂地,因此化妆品行业专家必须熟稔此领域的综合能力。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9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65-02

2010年,“京城最贵中医”张悟本,举着“中医食疗第一人”的专家旗号,宣扬“绿豆治百病大法”,并携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走进媒体,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随即“神医”张悟本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其专著更连连高居各个书店、各大网站畅销榜。然而,“高处不胜寒”,卫生部在5月28日上午首次回应张悟本“身份”并非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接着自28日始,其主要坐堂地点――北京“悟本堂”也被有关部门上门调查,暂停营业;之后6月1日晚,“悟本堂”因“整体建筑风格跟奥体不符”,被连夜拆除。自此“养生专家”张悟本的身份、学历不实的相关事件暂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未停止。从上述例子或可管窥在中国健康传播中,是否能够及时准确的传播健康信息,是否正确选择传播健康信息的途径,以及是否能够恰当地运用健康传播技巧来实现“健康传播”。伴随着“张神医”、“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剧变,传播的焦点不仅应是造假事件本身的成因,更应该是造成“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现象的健康传播过程的研究思考。基于对“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事件的阐述与解读,透过各种观点的交锋,借助传播学理论及其各种与健康传播相关的知识体系分析,揭示时下流行的大众“健康传播”中传播健康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之面临的困境,进而避免一个张悟本倒下了,N个悟本又站起来的局面,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一、“以小见大”彰显健康传播之重要

健康传播主要是指健康信息的传递和分享的行为与过程[1],从大众传播的视角看,健康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2]。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以网络和手机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日渐强大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传播渠道,传播“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健康传播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我国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仍是相对薄弱的。近几年,虽然受到“非典”、“口蹄疫”、“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健康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普通大众的一致重视,中央政府也在2006年2月26日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这些仍不足以遏制那些“见缝插针”企图以治病救人为幌子,并从中谋取暴利的邪恶之徒的泛滥。

另外,关于“养生”话题源远流长,历史上一代帝王制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如今平常百姓倡导绿色饮食渴望健康长寿。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健康文化,以及当代社会普遍的快节奏生活,所导致的“亚健康”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让人们本来无可非议的追求健康变得有风险。社会上的伪“养生专家”更是东山不倒,西山再起。而今举国上下刮起的“张悟本神话”之风也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在2008年,在台湾就有一个号称“排毒能治癌”的“林博士”因欺诈罪被判刑两年半;在2009年,中国内陆有一位自称是明朝太医“刘纯”后人,获联合国科学与医学双博士的神医也因制售伪劣产品罪被。那么,这些严重违背科学和医学理论的观点屡屡叫嚣于市井之间,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为何有前车之鉴还屡次重蹈覆辙?

二、“以管窥天”浅谈健康传播之缺陷

(一)有机可乘

大众健康传播媒介缺乏管制使得伪健康信息传播有机可乘。就在张悟本造假事件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播出了一期题为《“神医”张悟本的红与黑》的访谈节目,由著名主持人王小丫主持,由张鸿和霍德明两位评论员参与。随后,各大媒体、各个网站也相继进入“角色”,对张悟本造假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一方面,这种现象显示出我们媒体从业人员紧抓时效性和时新性,抢占收视率和网站点击率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也难逃“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之嫌。笔者认为,媒体如此盲目跟风,势必再引小人关注,张悟本的红火也非“一日之寒”,所谓专家为何不早日点破,而今媒体过多评论,“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实为欠妥。

反观张悟本的成名过程,不难发现这个造假团队是如何巧妙运用“议程设置”的,他们未放过任何传播媒介来大肆宣传张悟本的“养生理论”,以赚取更多人的信任和钱财。教学光盘、《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上节目谈养生、开博客讲食谱等等包揽了从纸媒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一举成名。在媒体轮番“轰炸”的宣传下,普通老百姓对于那些颠覆医学常识的理论能否准确的辨别出真伪十分困难。文汇报载文说,百姓被张悟本之流忽悠,那些急于抓取收视率、销售量而疏于把关的电视台、出版社难辞其咎。

(二)有利可图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差钱”的对策,当然,更多的人心急如焚的为解决自己或者亲人的健康问题也时常面临“就差钱”的尴尬局面。在这种贫富差距明显对比的背景下,有利可图便是这些伪专家们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像张悟本这样倡导要多吃绿豆、苦瓜还有长茄子的“养生专家”因价格公道且操作简单方便,很快便有了固定的群众基础。为那些长期“看病难”、“医疗费用高”而头痛的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造就了隔壁菜市场卖的全是“药”,自家厨房便是“熬药锅”,稍加处理并长期服用便有“药到病除”之效的误导。加之“是药三分毒”、“看病不求医”等民间说法的文化影响,更是把原本“略懂”医术的张悟本推至“神医”的最高荣誉。由此,获“京城最贵中医”的称号也并非空穴来风。那么如何制造大范围的影响以牟取暴利是张悟本本人或是造就他“养生光环”的“背后推手”的最终目的。《中国新闻网》有文章说,养生有益身体健康,如果是“真专家”老百姓也会是受益者,如果养生专家是冒牌货,如果只是忽悠老百姓的钱,那绝对是不允许的。此外,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力度和范围不大使得健康信息传播困难重重。日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3]这份数据说明,在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公民健康素养和自身辨别力方面仍收效甚微。究其内因来讲,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地区贫富差距也不可小觑,必然导致对追求健康有不同要求,由此在鉴别健康信息真伪的层面上略有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从外因上来讲,家庭生活水平不同,人们在接触大众健康传播媒体的频率、深度、方式和范围方面也不尽相同。且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被那些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和富有诱惑力的画面干扰,人们往往很容易就融入到伪健康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这也恰恰应和了那些危害大众健康的伪专家们的阴谋。

三、实现“健康传播”的相关对策

其一,媒体“把关”要尽责。在传播学领域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大众健康传播中,笔者认为大众健康传播媒体的严格“把关”可以对遏制伪健康信息传播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何张悟本单借湖南卫视走进荧屏,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各省级卫视岂不是更好选择。在这里笔者绝无诋毁他人之意,而是期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媒体绝不要以娱乐大众为由,而不以逃避道德之谴责为过。不可否认的是自从“养生专家”张悟本在电视节目中频频露脸后,其绿豆汤、长茄子、白萝卜等普通蔬菜能包治百病的理论立即引起中国亿万观众注意,更有甚者如醍醐灌顶而豁然开朗,随即张悟本成名于江湖。首先,对于张悟本现象媒体应以此为鉴并有义务承担这个有心或无心之过,严格“把关”节目质量,包括专家身份是否属实,所讲内容是否可靠,是否有益于百姓健康,而不是只为追求高收视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传播伪科学的理论。其次,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把关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时时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约束,恪守人文科学的底线,实事求是,而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力求保持受众信任度不减。最后,正如诗中所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因此,“神医”张悟本必定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重要的是伪健康信息传播不仅伤害受众的利益,同样也伤害媒体自身的利益,因此媒体“把关”务必要尽职尽责。其二,“健康传播”教育要跟上。健康传播学是医学与社会学在路过传播学这一交叉路口时“逗留”下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传播学研究在我国进行的时间并不长。[4]在健康教育传播方面,理论的深入性和实践性仍有待提升。具体来讲,国内健康传播学研究的相关论文的发表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都零散分布在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仅有为数不多的论文集中在传播学或是健康教育学领域。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CI(电信)中,勾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入题名“健康传播”四字,默认时间段为1979年~2010年,共得期刊论文总数为150篇。其中37篇在传播学专业领域的相关杂志,如《新闻爱好者》、《今传媒》等期刊上;有42篇在卫生系统关于健康教育的杂志,像《中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其余大部分不均匀的分布在地方性杂志或是专业特征比较明显的杂志范围内,如《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安徽预防医学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航空军医》等等。由上所述,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健康传播研究“失衡”状态,让其真正回归到传播学领域的“怀抱”中,最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此外,全民普及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丰富传播渠道,培养健康传播专业人才,让人们了解如何才能健康,懂得选择正确途径追求健康,并且由被动变主动学习有关健康传播的知识理论,以避免被那些“伪专家”、“伪科学”、“伪健康”之类再忽悠。其三,以法律为依托“对症下药”。有法可依,一直是我国立法部门所努力的方向,也承载着无数公民的殷殷期望。在面对类似“养生专家”造假事件时,我们的工商部门和卫生部门一直都无法找到明确的相关法律条规对其整治,往往采用的罪名是诈骗、违法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为防止那些伪专家们再次打法律“球”,一方面,政府应保持严谨的态度时刻为人民服务,卫生部门严格审查医师资格,执法部门更要敢管、敢抓,从行为上形成一定威慑力;另一方面,对于国家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要切实的执行,争取早日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还有,正如《“神医”张悟本的红与黑》访谈节目中,霍德明评论员谈到“政府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针灸师可以定一个证照的标准,今天的养生师是不是也能定一个证照的标准……”。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对类似像张悟本等一系列造假现象引导之,规范之,重建全民健康传播新天地,最终实现利国利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北京医科大学.健康传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10

说张悟本是江湖骗子,有点不厚道。且不管他真实身份是干什么的,毕竟,他爱好过、似乎也钻研过中医理论。什么是江湖骗子々过去人们常见在集市上光着上身耍把式,捎带着又卖大力丸的,那才是真正的江湖骗子,因为那大力丸,药用价值微乎其微,有的干脆就是面粉做的。

骗子的定义是

自己不信的东西,要让别人信。而张悟本不是,尽管漏洞百出,但他对自己那一套“理论”深信不疑,而且洋洋得意。

倘若没有背后的“推手“,张悟本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在居民小区里给大妈大叔们把把脉,建议人们吃点什么、不吃点什么,说不定也挺受欢迎的。实话实说,后来让张悟本暴得大名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也不全是胡言乱语,比如:张悟本建议晚饭不吃肉,多吃生拌菜,这种饮食方法早在张悟本之前就有人实践了。书中还有许多建议,尽管没有什么创意,都是前人提出来的,但至少不荒谬。

那么,现在正被人屡屡诟病的“绿豆、茄子、白萝卜,窃以为多多少少有些被断章取义了。张悟本爱好中医不错,但他没有受过医学方面的正规训练,说得严重些,他没有文化,所以,就在阐述“绿豆、茄子、白萝卜”方面,犯了无知的错误。一开始,我翻看《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恰巧翻到“茄子”这一段,我看完就笑了,从此就没再翻这本书,直到张悟本“翻了船”。张悟本说,茄子吸油,所以生吃茄子条,可以把体内的油脂吸净。我不懂医学,但我懂得形象思维,那就是除非用一根细绳绑住生茄子条,伸到人的胃里,沾满了油脂,再从口里拽出来。不然,吃进去的生茄子,吸足了油脂,还要消化呀,在消化过程中,油脂不还在体内吗?

至于绿豆和白萝卜,本来就有药用价值,几百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写得明明白白。张悟本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过分强调绿豆和白萝卜、的药用价值。张悟本没受过正规训练,也没什么文化,一知半解,似乎以为绿豆、白萝卜、解毒,就应该多喝绿豆汤、多吃白萝卜、。他也不管人体内的病毒分多少种?哪些是绿豆、白萝卜、可以解的,哪些是绿豆、白萝卜、解不了的,更何况,是药三分毒,绿豆、白萝卜、本身也有毒,吃多了能行吗?

纵观上述现象,张悟本不算江湖骗子,只是愚昧。《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约三十万字,单单把“绿豆、茄子、白萝卜”提出来,说是他的全部理念,也有欠公道。

中国人为什么倌张悟本

张悟本背后的“推手”们(据说是一个团队,成员中还有知名出版人)最狡猾、最老谋深算,他们深深知道中国人的软肋在哪里。这些人,才是骗子。

首先,中国人对中医学有着雾里看花般的神秘感,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医大师都是半人半仙――留着长长的胡须,翘着玉兰指把脉,嘴里念念有词,写字龙飞凤舞,把一些花花草草的植物,煎熬成药,然后药到病除。而西医就不一样,再高明的西医大夫,在中国人的眼里也是书生,他们一般都戴着眼镜,文质彬彬,手里有硕士、博士文凭,一点儿也不难接触,他们是人,不是仙,没有任何悬念。

中医是中国的国医,几千年来就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中医大师都被神化了。就是在当代,中医在人们心中也有崇高的声望。有许多大病重病甚至绝症患者,在进行了西医治疗后,也必吃中药“调理调理”。普遍认为,西医治表,中医治本,而且中医温和,不像西医那样一针见血。笔者是外行,在此不想也不能对中医学的原理进行探讨,但,中医的原理至今也没研究得水落石出并且仍然神秘,是事实:中国人笃信中医,也是事实。

在中医学里,一花一草、一石一土都能入药治病,难说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就不可以治病。这,就是中国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软肋。

据媒体披露,张悟本善言,不怯场,这让他背后的“推手”们大喜过望。现在的物质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吃饱喝足后,最关心的就是怎样保命。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在生活需求上已无花样,手里有点钱,最想买的就是健康。张悟本爱好过中医,讲一讲养生的基本道理没问题。更何况他善言,表演能力也不低,把他包装起来,送上讲台,先混个脸儿熟,然后再出本书,不火才怪f张悟本火了,不让人民币滚滚而来都难。

果不其然,张悟本火了后,求他咨询的人蜂拥而至,有人交了三千元“咨询”费还要等两年后才能见到“张大师”。至于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发行量已达三百万册以上,按百分之十的版税来算,也差不多上千万元了。张悟本虽不是这场闹剧的主谋,但却发了点横财。据说,出书所挣的钱,分上、中、下三个等次,张悟本拿了个“中”。他自己挣的“咨询”费,“翻船”后恐怕要吐出一大半来。

张悟本之后我们反思什么

张悟本的闹剧谢幕了,他的那本书也下架了,人们的生活又归于了以往的平静。可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类似于张悟本这样的闹剧,在中国已经上演了多少场了?红茶菌、甩手操、这个功、那个功等等,不都像张悟本这样,轰轰烈烈一阵子,然后闹腾够了,又转移到另一个目标

无非不同的是,张悟本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叫停的。有一时期,杂志上猛登“喝尿族”,说是每天早上自己喝自己一杯尿,百病不侵。多亏中国文化始终把屎尿尤其是人的屎尿视为世上最最污秽之物,此方没有大面积地流行起来。

你方唱罢我登场。笔者坚信,张悟本之后,必定还会有李悟本、孙悟本等“深入人心”。谁叫中国人那么轻信呢?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11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本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无不把医学视为仁慈之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特殊群体,既有医学院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又有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医学教育相比,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就业导向”。这种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岗位知识“必需、够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淡化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科技来弥补。”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著名语文学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丰富的资源和独特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1语文课程提高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优势

1.1语文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语文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如《论语》《孟子》中“择善而从”“身正令行”“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渗透着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美德教育;《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出旷达洒脱;闻一多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是其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1.2语文教学“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使得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难度加大。同时,高职医学生多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尚未成熟,行为相对幼稚,对人生、社会缺乏理解和认识,崇尚自由,反感约束,排斥单一的思想灌输和道理说教。相较于其他人文修养课程,语文教材精选的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依托这些作品,能很快让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这种不从正面切入而是曲径通幽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感受和领悟的空间,更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抽象空洞枯燥的说教和命令式的训诫所达不到的。如《最后一片叶子》中,患了肺炎的琼珊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作为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自己的生命也就去了。然而,同患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的那片叶子飘落的晚上,顶风冒雨为琼珊画上一片树叶来伪装成最后一片树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贝尔曼老人最终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他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子。这片叶子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精神的光芒。学生读完课文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番,为贝尔曼的无私震撼了一番。学生体悟得越深,越能用人性的温暖去抚慰病人,进而树立责任意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企及的。

2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1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完成字、词、语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积累、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但是,如果篇篇课文、堂堂课都不顾字、词、语句、修辞、语法的讲解,过分注重挖掘作品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会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失去语文课原本的意义。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12

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根据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授课教师反映,来自东南亚如新加坡的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情况尚可,而来自非洲、欧美的留学生则完全是不知所云。同时,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5%的留学生在通过汉语语言关后,面临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仍然苦不堪言,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死记硬背,难以领悟精髓。究其原因,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例如,给留学生授课时如果未讲清一些理论来源的历史背景,留学生就会感到很迷惑。如气的概念,留学生对气究竟是什么东西总感到不理解,若讲清气的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归纳总结,他们的理解状况就能好一些。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医文化内涵,是留学生解读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要前提。要学好中医药就必须夯实文化基础。

1.2留学生中医思维缺失,临床实践技能不扎实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理论大多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强调精密的数据,而中医理论更注重宏观整体的把握,具有重神轻形、重合轻分、重悟轻测等特征,集中表现为直观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直觉体悟。留学生长期处于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习惯逻辑思维模式,擅长精确描绘和严密推理,对于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整体把握缺乏想象的空间。因此,知识结构的反差和思维模式的冲突在留学生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中难免发生碰撞,导致留学生中医理解上的偏差,临床实践技能功底不扎实。

1.3中医文化底蕴匮乏,留学生职业认同感下降

国外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同,受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以及中医药社会职位供需短缺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2008至2011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留学生中,有37%的留学生毕业归国后放弃从医。另外,少数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就由于兴趣丧失、学业困扰、职业定位转变、中医认同感下降、环境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而主动退学。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复杂,但不排除留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因素。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学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同孕育了中医文化,它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但对于留学生来讲,面对古老而陌生的语言、知识、文化、思维模式等,他们常常陷入迷茫。面对同一事物或病症,中医理论和他们常识性的西医认识相互碰撞,不免令留学生质疑中医的科学性,而怀疑的心理会使留学生失去对中医的兴趣,思想的不稳固又使其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下降。

二、中医文化教育是中医药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石

中医文化教育涵盖了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孕育着一代代传承型和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中医文化教育是中医药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土壤,是中医药对外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2.1通过熟读经典理解中医文化,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自古至今,历代中医名家无不熟读经典。所谓中医经典,是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著。《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学好中医学的必读书目。经典理论是中医之本,是中医传统文化之根。因此开展中医经典的诵读对留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确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留学生“中医经典—中医文化—中医药理论—中医思维”循序渐进的渗透理解学习能力,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设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教学,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展中医经典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每天定时诵读经典并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座谈交流、配合日常临床实践诊治,让留学生不仅逐渐熟读掌握经典,更懂得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2.2通过解读文化领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结合留学生导师制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仁术作为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理想和价值准则,提倡“以人文本,以人为贵,将人类生命的价值视为至高无上”的基本准则。“医乃仁术”是中医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浸润下,集浓厚的伦理特征和道德标准为一体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中医文化集古代中国百家之长,将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音律星象、人文情理等巧妙地融会贯通。因此,通过开设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可以拓宽留学生文化视野,通过领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人文环境,更能理解中医的概念范畴,达到感悟中医精髓的目的。与此同时,实施留学生导师制,切合学生特点定期进行辅导座谈,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思维、医德医术、中医文化解读、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一对一辅导,以提升留学生对中医药的感性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增进留学生的归属感。

2.3通过校园文化加深中医人文底蕴,巩固留学生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是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以“勤求博采,厚德济生”为校训,代表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更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表示学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厚德济生”语出《易·坤卦》,体现了全校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可见,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核心正是源自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构建了不朽的校园文化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蕴涵人文、艺术、科学精神的校园建筑、校内雕塑、人文景点正是学校传统和精神的示范和延续,亦是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此同时,依托中医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创意作品大赛、中医气功、养生操、旅游文化、社会实践、人文素质培养等,在国际化教育中推进了中医文化建设,增进了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浓厚的中医文化渲染,有利于培养和强化留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巩固留学生的专业思想,丰富其中医人文底蕴;有利于促进留学生专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特色办学理念,提升高校对外教育的知名度。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篇13

关键词: 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specialized colleg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91-02

0引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探索科学教育方法,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通相融、互相渗透,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对于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高专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就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及其实施策略作粗浅的探讨。

1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立足专业实际,根据岗位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文化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技能等,是高职高专学校的根本任务。

所谓专业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专业教育是是成才教育,它体现了科学取向,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教育,则是指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感悟和环境熏陶等,培养和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是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等。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它体现了人文取向,其核心功能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人文教育需要专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承载;专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促进[1]。两者的完美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朝着和谐、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1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2.1.1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在2年左右的在校时间内,需要接受大量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训练,不可能过多地专门设立人文教育课程。因此,将人文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再借助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教育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2.1.2 高职高专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浓厚。绝大部分学生专业思想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对专业知识学习具有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罗杰斯语)。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学会做事(专业教育)与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有意义。

2.2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2.2.1 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一切先进文化均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自然科学是由人发明创造并由人实践探索的,它必然带有人的主观因素,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因此,专业教学中,教师善于发掘并讲析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比纯粹的人文知识教育更具体深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2.2.2 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比如,专业教育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在反复研讨,求真求实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这一积极探索、去伪存真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文教育;再比如,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等等。

3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3.1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课堂教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和融入人文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索:

①借助专业知识的延伸和启迪。即对专业内容进行人文意义上的“提炼”,借助教学内容中对价值观、社会规范、专业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一是拓展知识,即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延伸介绍其中蕴涵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比如,我们在讲授中医专业知识时,根据中医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讲解中医学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启迪精神。即在专业教学中,挖掘讲析专业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所展示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和奋斗历程,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和启迪。比如,我们在讲授《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时,介绍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学家献身医学、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形成献身医学、服务人民的价值观等。②通过教学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即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严要求学生。比如,在批改实验报告中,我们把存在问题的作业返回去,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自己发现问题并认真改正,借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合理训练学生。比如,我们布置团队型作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既要求小组内的分工协作,又强调小组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借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科学引导学生。比如,我们在学生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训练后,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自我分析和检查中,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

3.2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①重视实验时的严谨、磨练。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其间,我们注重每一个试验一丝不苟的反复调试,确保精益求精,丝毫无误。特别是引导学生在经受失败后寻找原因及时改进,在遭受挫折后积累经验走向成功,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②强化实训时的仿真、创新。实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教学活动。其间,我们一方面不仅做到技术仿真,而且做到职业环境仿真,科学地将人文教育的理念内化成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训教学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的平台。另一方面增加创新性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训中深入思考、研索、探讨,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③倡导实习时的体验、领悟。工学结合业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抓住学生见习、实习的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充分利用不同医院、药厂等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深入社区、农村开展义诊服务等活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大医精诚、敬岗爱业等职业素质的养成。

3.3 以教师的师德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良好的师德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追求、人生的感悟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努力:

①以良好的行为作风影响学生。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育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对专业知识投入极大的热情,敢于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借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的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到以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求实作风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②以科学的人文关怀影响学生。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相信和理解学生。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等,借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以恰当的借悟导悟引导学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靠传授、学习,更要靠体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及时地将自己的思考、体会、感悟等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分享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引导学生将教师的感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4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著名科学家拉比说过,“只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探索,并注意做到:

4.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改变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观、专业至上的功利主义观等错误观念,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高职的教育目标,真正形成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共识,切实在教学实践中把专业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2 提高人文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教师岗位和教育职业的时代特征,塑造高尚师德,优化知识结构,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提高推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水平和能力,把人文理念溶解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随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3 改革评价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保证。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首先要在教学目标评价上实现由“分数”到“人格”的转变,对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其次要在教学方法评价上实现由传播“知识”到发展“人性”的转变,把发展“人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三要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实现由“明道”到“体道”的转变,不仅评价“明道”,即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而且评价“体道”,即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水平的优劣和人文素质养育的高低。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