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

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40: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

篇1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篇2

二、选择适合讲授《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提编著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因这本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性、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语言学》和《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行。《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笞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篇3

二、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中华民族人类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亘古至今,古典文学中塑造的优秀人才很多,他们的故事动地感天,优秀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拥有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古典文学教育能够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成为作品的主题,古代文学家们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多样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文学作品,其主题让人感到了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民族责任心。只要大学生去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作品中浓烈的爱国气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精神会撼动大学生的心灵,让作品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优秀人物身上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继而对自己作出改变。

2、用古典文学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心灵的改善。在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他们身处乱世,他们的才华得不到认可和承认,他们生活在逆境中,像司马迁、屈原、柳宗元、陶渊明等等,这写流芳千古的人物,他们在苦难中不失做人的志气,他们为了民族的繁荣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但是他们都表现出高风亮节的精神和品质,他们没有气馁,没有丧失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用一颗光明磊落的心去迎接那些苦难。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后人敬仰和爱戴对。教师要利用这些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素质教育。要充分挖掘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和优秀人物,进行有效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要向那些优秀的古代文人学习。

3、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育人方式。专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技能的提升,对于一个人心灵的塑造发挥不出多少作用。现代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当然,作为高校为了让学生未来有一个好的就业出路,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正确的。但是,仅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教育模式。我国自先秦以来传承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汇聚着文人贤士的思想精髓,他们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认识代代延续,成为人类可以吸取的宝贵血液,促进着人类智慧的增长,雄浑飘逸的楚辞汉赋,婉约清丽的唐诗,柔情丽雅的宋词。雅致精炼的语言,含蓄多意的意境,无不一句不是发自文学大家心中的情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不屈的精神,往往会给读者以激励和鼓舞。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和学习,大学生们从中获得很多的认知和感悟,心里也会得到熏陶,在古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的道德修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4、用观点文学作品的内涵精神去关照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的不断繁荣使得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的富裕让很多人看重的是享受带来的虚荣膨胀,很多人充满了焦虑和空虚,整个心灵就像被流放在无垠的沙漠一样,看不到前方尽头,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灵找不到可以让自己栖息的港湾。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了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民族大义精神,充满魅力的人性品格,狼嚎的道德风尚,还有很多让人奋进,使人进取前行的优秀人物,无不让当代大学生获得感动和激励他们的心灵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精神世界得到很好的丰富。

三、让古典文学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正能量

篇4

我国的高校日语近代教育最早始于1902年北大正式出现的日语教学。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正规化院校教学对日语人才的培养。在经历了“工农兵日语时代”、“正规化、任务型招生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型培养”,高校日语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第二版大学日语教育大纲中,对于新时代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简单的“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的要求,转向对于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我国日语专业的教育与就业又出现了新的形势与问题。业界普遍认为现在开始我国的高校日语教育将出现拐点。而现在在全国466所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中,如何使自己学校的毕业生适应时展,在就业中掌握主动,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成为各个大学日语专业的思考课题。于是在基础日语课教学之外,日本文学、文化等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来。

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日本文学反映的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素质、语言等特点所形成的特色。因而,它是既不同于中国文学,也不同于欧美文学的一种富有日本列岛特色的文学。富于日本民族特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自然景物等描写,都是构成日本文学作品民族性内容的主要因素。日本文学课正是对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文学事件的系统讲诉和梳理的学科。因此,作为日语学习者在掌握日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高年级应该强调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日本文学类的课程大体主要有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和日本古典文学三门。

1.关于日本文学史课

从以往高校日语专业的文学史课的课堂教学开展状况来看,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为主,并以考试的形式来验收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在国内大学日语学习者的数量增加与一些学校的招生扩大的新情况下,日本文学史课在学习者人数众多的课堂上继续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开展形式,很难取得超越以往的教学效果,并且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学史课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展开这一问题摆在了日本文学史课授课教师的面前。而就日本文学史课的特点:既教授日本的文学的历史的课程,它的内容是统一的、有定论的。因而,与作文、会话课等科目不同,它不能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思考模式。而机械的背诵记忆对于教学来说又比较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在日本文学史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课上发表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就学习的主体来看,虽然都是刚刚接触日语的初学者,但是作为大学生来说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已经完全具备了。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课程进入到日本近代文学的阶段,可以采用著名作家经典作品的推荐阅读等做法。像对于日本近代知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很多学生都对他的代表作《雪国》和《伊豆》等都非常熟悉。像这样的作家、作品部分的内容可以把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从作者生平、作品周边、创作背景等方面先让学生在课前合作预习,再在课堂上分组发表及讨论。在掌握了一定基础日语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字典等工具,学生们可以完成一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再在课堂上就学生课下预习过的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人物的部分展开讲解其他作家、作品及总结这一时期或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及定义。这样将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比由老师来讲解,而是由学生自己在阅读后总结归纳内容和作品中的文学创作特点,更加能够使学生具体的体会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学欣赏的角度。教师则对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学习成果的验收和指导。这样会比单纯对于卷面考试成绩结果的验收方法更为科学而合理。因此,采取教师讲授与学习者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活动,应该是今后日本文学史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2.关于日本文学选读课

对于文学选读这门课程,除了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利用比较文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来采取中日比较的教学活动。在选取日文文章时,可以侧重于像是日本文学巨匠森鸥外的名作《舞姬》这样的作品。森鸥外的《舞姬》与我国唐代诗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虽然是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但是在题材、创作背景、人物塑造等多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正代表了来自中日两国的这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审美角度和对于艺术的追求。通过对这样两部文学作品异同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中日两国在文学领域的相似与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开拓学生对于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思路,从而使学生在大四进行文学类论文创作之前就能有所思考和实践。

那么采取比较研究的作法其意义还在于它能使教学相长的作用充分发挥。不仅使学生开拓了思路,还能使学生更加加深χ泄的文学、文化的理解、对比较文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其实比较文学也是近年来较多被提到的热门学科之一。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互相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比较文学无处不在:它不只存在于古今,还存在于中外;不比较就不能进步,不比较就不能互相了解,不比较就不能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其实,各文化间差异的协调就等于比较,同时比较文学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到了中西文化与文明的交汇与比较中生活着了。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比较文学在欧洲产生,比较文学在美洲发展,未来比较文学将在亚洲丰富起来。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如果成为新生学术力量继续把比较文学搞下去,会更大的发挥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的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萎顿的文化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更加繁荣发展。

3.关于日本古典文学课

目前很多高校在日语专业本科阶段不开设古典文学课程。而笔者认为相对于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的、繁荣发展的日本近现代文学,日本古典文学课对于我国大学日语专业本科学生又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学习就必须与日本古典语法的学习相联系。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就文字上来说,从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日本文学创作开始定着在文字上以来,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就与中国文学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加快,中日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为了顺畅的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培养更多日语语言功底较厚的外语人才。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懂得现代日语,也要掌握古典日语。要想较完整的掌握日语,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古典语法知识。这样才能对现代日语中的谚语、惯用句、诗歌等理解得更透彻一些。提高了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其实也是同时提高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另外,日语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从2002年起至今实施的日语本科专业八级考试的内容也包括日语古典语法的知识。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古典文学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还会对于古典文学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学习,所以在本科生阶段只要对古典文学中和歌、俳句、物语、随笔、日记等的知名代表性作品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因该就会得到很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h.1999.4.ちくま文芸文

2.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2011年10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5

郭英德教授论析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和文学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是对研究主体的思考和质疑。他提出明清小说史的写作当“悬置名著”,是对学人因袭旧有的研究模式的反思和批评。种种令人不能满意的研究现象、研究行为,究其源,无不与意义的缺失、模糊有关。因此,《建构与反思》一书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解说与倡导,便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郭英德教授对诸多人们习用的研究惯例进行了深层的追问。如关于作家的仕宦经历,郭英德教授指出:“问题不在于作家的仕宦经历能否研究,而是在于作家的仕宦经历如何进入文学研究的领域,我们必须从政治与文学的双向互动关系中,深入考察作家的仕宦经历,不仅仅考察作家做了什么,还要考察他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类似的精警追问在书中俯拾即是。在这一步步的追问与解答中,郭英德教授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宏阔的学术世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