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改造

农业技术改造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技术改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技术改造

篇1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予以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渗透理论示意图

篇2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6-01

大通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工作喜忧参半。近年来,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通县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

1 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通县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成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2 对策

2.1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着重探索出一条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路子。首先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路子。特色种植在大通县农业发展中尤显重要,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今后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和比重,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

2.2 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民不了解新技术,不愿投资,大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建立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户,利用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用科技新技术致富。

2.3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4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技术显得更加重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牢固树立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无私服务意识,弘扬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奉献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简单地看作是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今后应尝试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采取电视、广播、板报、网络、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基地、连农户的一个纽带,对于农民来说能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要加以扶持和支持。大通县龙头企业少之又少,难以起到广泛的带头作用,因此应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完善利益联结,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搞好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力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3-4]。

2.6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应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土地,通过乡内吸纳和区外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快速解决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浅析[J].青海农技推广,2004(3):30-31,50,51.

篇4

1 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

2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2.1 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蓄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

2.2 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

2.3 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人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3 政策探讨

3.1 认真实施教技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3.3 调整农业科研的方面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3.4 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篇5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玉红 单位:开封市农村水利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