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道德教育的哲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 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80-01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批判地吸取了朱熹的“知行相须”、“行重于知”的思想,扬弃了朱熹“知先行后”的割裂知行统一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一、何为“知行合一”?
ィㄒ唬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ネ跏厝嗜衔知行是一回事,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1]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从道德教育上看,他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ィǘ)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ネ跏厝仕担骸爸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王守仁从道德修养出发,指出人的道德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干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3]人有了道德意识,自然知道是非,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王守仁强调人们一定要“致良知”,以求良知再现,从而达到知行合一。为了求得真知,人们必须做到“静处体悟”,而且要在“事上磨练”。只有这样才能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
ィㄒ唬┚泊μ逦
ネ跏厝嗜衔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他认为,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如他所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4]
ィǘ)事上磨炼
ネ跏厝嗜衔,人还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5]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他主张道德修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知行合一”。
ィㄈ)以立志为事
ネ跏厝实摹爸行合一”说还含有“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的含义。他多次强调“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6]当然,王守仁所提倡的“志”,只是“善念要存天理”、“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但他强调“立志”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培养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一定深度上揭示了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ィㄋ模┦〔炜酥
ネ跏厝始坛杏敕⒄沽巳寮掖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7]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在他看来,如果在修养过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说的“天理”战胜“人欲”,即使剩下一丝一毫,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前功尽弃。
三、“知行合一”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ィㄒ唬厥拥赖虑楦杏氲赖乱庵镜呐嘌
ネ跏厝史浅V厥友生志向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先立“圣人”之志。他对学生说:“学问不等长进,只是志未立。”教师首先做到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教师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信守承诺,学生才能于无意中受到熏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更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去实践自己立下的志向。
ィǘ)重视儿童的道德实践活动
ネ跏厝仕担骸爸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8]在他看来,儿童的道德学习应回归其真实的生活世界,与其个体的经验、情感发生交互作用,养成具有实在意义的道德能力,儿童也因此才可能确立道德主体的地位。重视实践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发现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ィㄈ)建立以仁德为基础的师生关系
ネ跏厝侍岢师生之间相互“责善”、“问难”,鼓励学生向教师提意见,以促进“教学相长”。“人谓事师无犯于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9]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问品格,以身示范;其次是能和儿童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三是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的心智特点和生活经验,能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道德缺陷,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ィㄋ模造儿童道德成长所需的道德环境
ザ童道德的行为习惯,多半是在周围环境和他人潜在影响下自然形成的。童生百姓之家之所以“延师教子”,目的就是“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於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於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10]王阳明因此要求蒙师以启迪教化为“家事”,要视蒙童如己子,引导其向善、行善,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家庭、学校和社会如能各尽其教化职责。并统合协作。
おげ慰嘉南祝
[1][3][4]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5]王阳明.传习录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7]王阳明.传习录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二、道德教育之必然选择
在康德那里,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它是人成为人的必然选择。而要理解这种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就必需从道德哲学的层面理解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康德的全部哲学思想都是在为人的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作论证。在康德看来,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这也就是说,他是自然存在和自由存在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存在表现为人的本能需求,在此,他和其它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的自由存在也就是人的道德存在(在康德那里,自由与道德是同一个东西),它是人与地球上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是人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一旦丧失其自由或道德,人就堕落为一完全的自然存在者而和动物无异,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丧失了人作为人的资格。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说,人是为道德而存在的。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为人的道德性做出了如下辩护:“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在此,人性也即人的道德性,以人性为目的也就是以人的道德性为目的。可见,对康德而言,道德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人存在的目的。一个没有道德的存在已经不配再被称之为人了,因此,道德与其说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分标准,不如说是人和非人的区分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以道德为标准对地球上的动物进行等级划分。在潜意识中,他们将地球上的动物划分为三个等级:人、禽兽以及禽兽之下。在他们看来,虽然禽兽不会做道德的事,但它至少不会做不道德的事,而那种不道德的人由于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禽兽之下。这就表明,人们在潜意识或自然的情感中,是无法接受一个毫无道德的人成为人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将这样的人排除在人类的行列,甚至将其排除在禽兽之外,而这也就是人们经常骂一个坏事做尽的成年人“禽兽不如”的根本原因。这可以看作是对道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实践证明。由上可知,虽然人并不天生就具有道德,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道德对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和必然的——人必须要拥有道德以成为——道德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它,而这种对人的道德性的后天培养也即是道德教育。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人获得道德的必然途径,又由于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所以,道德教育也就成了人之为人的必然选择,这即是说,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人。总之,要想成为人,就必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通过道德教育。这就是康德所谓“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根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鲜明特点,面对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哲学教育在高职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哲学在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主力军。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与高职哲学是无法相匹敌的,这在于高职哲学的主导作用和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一个民族,缺乏哲学思维,必然十分脆弱、盲目、冲动;一个人,缺乏哲学修养,必然会软弱无能、肤浅、浮躁。哲学是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精髓,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它深刻地解答了人们对社会的困惑。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们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现成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为自己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简单化教育,重技术轻人文,教学理念完全是把学生训练成职业人。把教育的使命简单化,重技术素质、轻人文素质,以“技术至上”为办学理念。现在高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批判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的小事提出问题,进行批判反思。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高职院校开始了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其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教育意义重大就在于此。
四、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首先,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哲学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其次,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使“唯大城市是从”的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职业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从业过程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学历、能力和工作性质如何,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都会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开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对创业进行全面认识,这对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多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业的概念,只有到企业打一辈子工的思想。从创业的角度讲,基层创业的机会更多。因此,加强创业教育,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B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思维。比较老子道德哲学与哲学,既是分析研究二者的共通性,也是为了找到作为“西学”而能够“中国化”的哲学理路及其异同。同时,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加深对哲学的理解。
“道法自然”与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的第一领域为“宇宙论”或“本体论”,寻求宇宙生成发展的第一动力。老子《道德经》通篇以“道”为核心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界的本原。“道”在《道德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具有不同的含义,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第一,“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源动力所在,是客观存在的绝对之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①天地自然世界生成之前,先有了混沌之物,而这物其实就是“道”。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②“道”作为“物质”,不是有形的固定之物,而是玄妙混沌之物。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带有物质性,唯物而非唯心,从而否定了“唯心”的世界观和“神”的存在。就这一点而言,老子的道德哲学已然从其核心与根部与唯物哲学相通。
第二,“道”是自然规律,是指导人类生活的准则和规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是自然规律,它不仅统治着自然世界(天地),也统治着人类世界,而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④社会的治理也应该符合“道”的规律。《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对“道法自然”的最好阐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⑤老子告诉我们,万物的生长是依照自然法则,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万物皆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亡,没有谁在背后命令,也没有谁在背后指使,万物皆符合“无为而为”的“道”的精神,是自发的,自生的,自为的。这“无为而为”的自发性就是自然规律,正是这自然规律使万物生长、发育、成熟、进化。
由上分析,老子的“道论”肯定了客观规律的根本性与重要性,肯定了客观物质运动先于人的主观意志,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即所谓“尊道而贵德”。唯物论强调,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客观物质在头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同时,物质运动所反映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可贵性就在于具备“主观能动性”,但是人不能限于主观的臆断或幻想,而应该尽可能地追求“主客观统一”,认识和理解客观规律,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
综上所述,老子的“道论”反映的是自然观,与哲学的“唯物论”相得益彰。诚然,老子的“道”在其内涵上更加丰富,并不与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完全一样,但是二者的共通性在于,承认自然规律的先天性与第一性,以及自然规律是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道”与“物质”虽有相通性,但在内涵上仍有所不同。“道”虽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但是老子的哲学表达是“诗意的”。老子并没有给“道”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系统的阐述,综合《道德经》经文的论述,“道”除了以上所讲的“绝对之物”以及“自然规律”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道”是玄妙的,混沌的,而“物质”则没有。《道德经》第四章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⑥老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似”字,表明“道”的“不可捉摸”、“难以捕捉”。“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处于玄妙的状态中。可能正是因为“道”的存在形式是无形而又有形,“道”才能贯穿万物,包容万物,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万物不论尖锐还是纷杂,光明还是黑暗,“道”都与万物同在。“玄”是“道”的特性之一,是“道”的存在形式,“玄”本来就是一种很难言说的形态,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对“道”的论述在这些方面实际上已经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道”的内涵丰富而复杂,只能看作是介于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一个概念,老子没有做更加细致的定义与区分,因此,我们不能将老子哲学简单地看成唯物主义哲学,而只能说二者具有相通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67―02
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道疾病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由于起病急、出血量大、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问题,这种焦虑心理不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同时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针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安全的度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本研究就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消化内科收治消化道大出血患者l00例,男89例,女11例,年龄38~88岁,平均(69.6±1.2)岁,均有消化道基础疾病,其中消化性溃疡6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9例,其他疾病l3例。人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抑郁障碍诊断标准;(2)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和药物依赖等。将10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补液、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受教育程度、药物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疾病复发的征兆,比如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尿量,观察大便的颜色、皮肤、甲床色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大出血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并且在运送过程中使患者平卧休息,并抬高下肢,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尽量使患者放松,消除紧张等情绪。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和床单位的整洁,减少不良刺激。每日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各种抢救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报警音及时消除。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更换带血渍的床单、被褥和病员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方法。由4年以上工作经验,业务知识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次/周,每次30 min以上,观察5周。(1)摄入性会谈[1]:以体贴患者的态度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告知患者及家属干预的方法和目的,取得其信任和配合。(2)以患者为主导心理干预:我们通过主动询问患者主诉,鼓励其倾诉,及时了解患者的焦虑程度和原因,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总结其原因:一是由于对本病的认知缺陷,从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二是头晕、活动无耐力等躯体不适,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针对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的问题,护士采取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以个体为单位,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耐心听取患者倾诉,设身处地的帮助患者解决问题,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自身健康状况,重建自信心,特别指出焦虑、抑郁对疾病的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禁食的必要性和期限等问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逐一进行解答,避免使用消极的用语,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及时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3)行为干预:教会患者有效的放松技巧,有效的放松技巧能舒缓焦虑,如放松疗法、森田疗法、肌肉放松疗法深呼吸运动等[1]。
1.3评价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1)焦虑自评量表(SAS)。SAS包括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l分:没有或很少时间;2分:小部分时间;3分:相当多的时间;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再根据标准分换算表换算为标准总分,SA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状况越差。(2)抑郁自评量表(SDS)。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l条目相当于1个有关症状,均按4级评分。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4组特异症状,包括:①精神性情感症状;②躯体;③精神运动;④抑郁的心理障碍。SDS标准分≥50分为阳性划界分,分数的高低反映人群的精神状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l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l。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性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结果与李翠和刑清梅[3]、宋晨等[4]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心理,这可能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时,患者出现心慌、心率变快、血压下降,使患者面临死亡风险,引起巨大的生理、病理变化,产生强烈刺激,引起心理障碍一出现抑郁等症状有关。抑郁可使大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消化、内分泌器官功能亢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加重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或延缓其治疗进程。上消化道出血、抑郁等情绪两者互为因果,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4]。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时,护士除应守护在床边积极抢救用药以外,还应给予心理安抚,及时清除血迹、呕吐物,减少患者感官刺激,抢救工作、治疗操作动作娴熟,忙而不乱,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减轻紧张情绪。
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是指在患者入科进行了常规疾病宣教后,就患者最关注和焦虑的问题进行访谈式调查,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抓重点,首先讲解患者最关心的问题[5],针对问题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不再是传统填鸭式干预模式。患者可以主动获取,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主导地位,也避免了程式化的干预模式给患者造成的机械、刻板的影响,护士通对患者有针对性的宣教了解了患者的疑虑,并给予疏导,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6]。杨芳和任蔚虹[7]的研究也表明,患者获取的疾病相关知识越具有针对性,缓解焦虑的效果越明显。
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需要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和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沟通技巧,因此,开展以患者为主导的干预模式的过程之中需要护士不断学习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上常见急重症,要提高疗效,护理质量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患者需求,制定以患者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模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肖继明,徐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9(24):927-929.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l993:160-204.
[3] 李翠,刑清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状况调查.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4):66.
[4] 宋晨,郭强,丁小容,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分析.护理学报,2009,16(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