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①患者资料:2013年6月~2013年11月本院儿科应用传统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2013年12月~2014年5月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②护士资料:本院儿科现有护士13人,均为女性,年龄24~50岁;学历:本科6人,大专5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3人,5~10年5人,>10年5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3人。
1.2方法
1.2.1制定体现儿科专科特点的SBAR交班模板进行晨交班,借鉴邵逸夫医院病情汇报模型.
1.2.2培训方法及内容.本院儿科成立了SBAR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培训小组成员负责对儿科护士的SBAR培训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培训内容包括:在医护沟通中使用SBAR工具的原因,SBAR工具的优势,SBAR工具的含义,SBAR交班模板的内容、意义及使用方法。培训方式以讲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为主。培训时实行组长责任制,每名责任组长负责评价组内成员对培训的掌握情况,根据检查反馈、强化培训,让每名护士都理解SBAR的内涵,认识到SBAR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及效果,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了督促和检查SBAR交班模式在儿科护士中的应用,护士长将在SBAR模式晨交班实施后对儿科各位护士进行抽查评定,内容包括SBAR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应用情况,并纳入个人能级评定项目。
1.3评价方法
比较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2013年6~11月)后(2013年12~5月)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3.1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可降低交班问题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满意度。交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个性化服务,保证了每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SBAR交班模板包含了所有关于患者交接的内容,体现了对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重点关注,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及治疗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直接规避医疗风险,使整个交班过程更趋于规范化、结构化和标准化,保证护理交班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满意度。
3.2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有助于促进医护团队和谐,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后,儿科护士们展现了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交班过程更全面、规范,患儿信息完整、重点突出,使护理要点在下一班得到重视和落实,使医生能够快速地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医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102-02
doi:10.14033/ki.cfmr.2016.25.054
儿科急诊是一个集注射、抢救、输液、留观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具有危重患儿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1]。儿科急诊的护士必须具备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护理操作技术。近年来,儿科急诊收治的患儿越来越多,儿科急诊的年轻护士也越来越多。急诊年轻护士大多临床经验缺乏、应急能力欠缺,增加了急诊护理抢救的风险性[2]。护理人员再培训是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护理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加强对儿科急诊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急诊护理技能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急诊护士的小儿急救能力,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3-5月对急诊护士进行3个月的急救护理技能演练及培训,现将培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2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年龄22~35岁,平均27岁;学历中本科12名,专科14名;工作年限≤2年的8名,2~5年的12名,5年以上的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14名;已婚7名,未婚19名。纳入标准:均为女性,均为在岗护士,已经取得执业证书,护龄≥1年,身体健康、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理障碍,自愿参与研究并参加完整个培训过程。排除标准:无需与患者沟通的技术岗位护理人员;处于产假、哺乳假、病假、轮转进修者与护理管理者;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毒物或酒精等依赖或滥用史;管理期间有家庭重大事件发生者;不愿意参加调查者。
1.2 方法
对全科护士分批进行为期3个月的小儿急诊急救技术培训,采用情景式模拟演练的方法,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 培训内容的制定 参照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急诊科急救的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儿科急诊的发展史、重要作用、急诊评估和识别、团队协作的意义及在抢救过程中每个人的分工。以上内容采用PPT与影音资料相结合的形式由急诊科获得急诊专科护士资格老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培训技能)进行讲解,观看一次小儿急救模拟的录像。
1.2.2 培训目标的制定 通过培训使急诊儿科护士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在遇到急救情况时忙而不乱,能迅速进入急救状态,良好地配合医生开展各项急救与护理工作。
1.2.3 培训形式 选用小儿急诊常见重症疾病如休克、车祸伤、心搏呼吸骤停、溺水昏迷、惊厥持续状态等,3个人一组,每组至少1名护师,进行情景模拟急救的演练。护士长提供病史资料、医嘱,决定小组中的分人分工,每个案例设置多个应急情景,要求小组护士完成护理诊断、实施急救护理措施、对家长健康教育及护理等护理程序的分析及操作[3],并对并发症和突发事件做出处理,由其他组的护士扮演家长的角色。培训护士第一时间准备判断采取急救的项目,担任现场指挥,完成急救任务,各项操作技能有选择地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且灵活多变。要求接受培训的护士循环操作,每次急救结束后采用自评与互评的形式,由护士长和护理培训老师进行打分和点评,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只是参与辅导工作,对情境演练进行现场质控和协调,不占据主导地位。每周一到周五交接班后抽10 min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未参加培训的护士由培训老师补充教授培训内容[4]。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士急诊护理技能演练与培训前后应急能力、急诊护理技能的变化,均由护理部统一进行考核。(1)应急能力: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急诊应急能力考核量表进行考察,内容包括抢救技术、监护理论、个案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抢救与配合得分共五项内容,每个项目各包含若干个小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为100分。(2)急诊护理技能:参照急诊护理技能操作项目制定急诊护理技能考察量表,内容包括机械通气、心肺复苏、电除颤、负压吸痰、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气管切开/插管的配合、危重患者接诊、抢救记录书写、清创包扎共10项内容,每个项目各包含若干个小项,每个项目的得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核实数据后录入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护士应急能力的比较
经培训后,护士的抢救技术、监护理论、个案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抢救与配合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培训前后护士急救技术的比较
经培训后,护士的心肺复苏、机械通气、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切开的配合等急救技能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急诊对护士专业急救知识、精湛的急救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近年来儿科急诊护士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护士的专科应急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应急能力缺乏、经验不足的现象,而且在组织对患儿进行急救时还存在无特定的指挥者、各层级护理人员职责不清、配合缺乏默契等缺点[5]。培训是护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对儿科急诊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其急诊应急能力和护理操作技能对保证患儿急救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对儿科急诊护士通过情景模拟培训,模拟了儿科急诊的临床工作程序,不仅让护士身临其境,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护士能够很好地感受实践操作技术和亲历患者抢救治疗的全过程急救气氛[6],增强了日后遇到相同急救护理情况时的应对能力,而且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各模拟情景之中,增加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研究显示采用情景模拟培训能激发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临床救治能力[7]。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急救护理技能演练及培训后,护士的应急能力及急救技术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些年轻护士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但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心理素质差,有研究显示情景模拟培训能够有效锤炼护士的心理素质,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8]。
综上所述,应加强对急诊护士小儿急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训,情景模拟演练能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是急诊护士培训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玲燕,胡茂通,季亚玲.案例模拟竞赛对急诊护士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96-1199.
[2] Ong M E H,Quah J L J,Ho A F W,et al.National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n the prevalence of first aid,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skills in Singapore[J].Resuscitation,2013,84(11):1633-1636.
[3]刘红平.应用微技能培训法提高急诊年轻护士应急能力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1):2697-2699.
[4]向岚,王瑾,龚立军.情景体验培训考核在临床护理急救技能培训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11):1064-1065.
[5]王晓春,刘淑芝,亓恒美,等.情景式教学法在护士层级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4):1937-1940.
[6]余碧艳,夏园音.模拟急救在小儿急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5,29(25):3143-3144.
1.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端正态度和实践学习。首先进行理论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临床和预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健康宣教的工作内容。其次提升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化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摆脱传统护理观念的束缚,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准则,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亲切感。最后进行实践学习,在护理工作的进行中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儿及其家长,要求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沟通技巧,并针对每个患儿及家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教。
1.3评价指标分别对2名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率、药品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3个方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后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3讨论
3.1由于护理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健康宣教已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缺少儿科医学常识,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儿科疾病、药品及预防知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规范化的培训是当前护理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儿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41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ve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children′s pain in nursing staff of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ANG Li-juan
(Hunan Provincial Children′s Hospital,Changsha410007)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cognitive and attitute situation of nursing staff of pediatric department towards children′s pain .
Methods:120 nursing staff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The pediatrics′ nurses were lack of knowledge of children′s pa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ining of children′s pain was 37.10%,there was 33.33% nurses assessment pain with o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s. Local infiltration of analgesics and local anesthetics utilization of only 37.50% and 27.50%.
Conclusion:Medical institution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ediatric nurses′ pain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ain in children,thus reducing the suffering of children.
Key wordsPediatrics;Nursing staff;Pain management
疼痛是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对此类损伤的描述所致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往往是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1]。疼痛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学者提高,应将疼痛视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来观察[2]。2001年亚太疼痛控制会议指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3]。护理人员在处理小儿疼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评估患儿疼痛,还是缓解患儿疼痛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儿科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小儿疼痛方面知识显得尤为重要[4]。本研究利用自制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对小儿疼痛管理认知现状。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1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实习生和外院进修生,全部为女性。其中儿科ICU 58名,儿科普通病房6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制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回答问题,调查者负责核对问卷填答的完整性。此次问卷共有2部分:第一部分为护理工作人员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工作时间、职称及参加儿科护理和疼痛知识培训情况;
第二部分为护理工作人员的疼痛管理认知情况,包括2个维度,总共15个条目,15个条目中疼痛基本知识包括1,2,3,4,5,10项目,疼痛评估包括6,7项,镇痛措施包括8,9,11,12,15项,13,14项目为药物镇痛。每个条目分为有明确认知判定、认知不够全面、完全没有认知,将有明确认知判定和认知不够全面判定为对此条目有认知。第一维度为患儿疼痛管理的态度,第二维度为患儿疼痛管理的知识。
1.3质量控制此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评估,并且在实施调查前进行预调查,最终获得此次调查问卷。所有调查员参加统一培训,合格者方可参加调查工作。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确保研究对象回答问卷的完整性。
2结果
2.1儿科护理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1)
2.2儿科护理人员对儿科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表2)
表2显示,认知率超过90%的两项内容为:护士执行积极措施降低患儿疼痛,患儿过分报告疼痛程度的比例为10%,此两项内容认知率高于其他项目内容的认知率。平均认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疼痛基本知识(平均认知率为58.30%),镇痛措施(52.90%),疼痛评估(52.50%),药物镇痛(31.70%)。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儿科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疼痛知识方面培训率仅仅只有37.50%,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与国内王英杰等[5]进行的研究一致,但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差甚远[6]。这提示医疗机构需加大对护理工作人员疼痛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体水平,更好地进行疼痛管理。
在患儿疼痛管理的态度方面,护理人员普遍认为小儿不能正确述说自己的痛苦,所以在疼痛评估方面主要采用询问家长以及观看小儿的表情和姿势。却极少采用客观指标生命体征的改变来进行证实。这不是科学评估患儿疼痛的方法。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引进国外评估疼痛量表,正确评估疼痛,积极采取合适的缓解疼痛的方法,减少患儿的疼痛,减少父母亲的焦虑,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化。
同时本研究发现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儿实施疼痛操作时,都采取措施积极降低疼痛,符合了人文护理关怀,值得鼓励,与国内研究一致[7]。但是在缓解疼痛的措施方面局部浸润止痛药以及局部麻醉药的使用率仅维持37.50%和27.50%,远远低于国外所作的研究[8]。这表明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效的措施如局部麻醉药的使用以减轻患儿疼痛。其次,护理人员是住院患儿的主要照顾人员,对于患儿的疼痛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患儿进行疼痛管理时,医疗机构应不断完善本院的管理制度和临床路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护理工作。此外,从本次的非问卷调查来看,儿科护理人员最想学习的知识有:疼痛相关心理学、患儿疼痛评估等知识,因此,建议在目前护理院校机构中,可增加对患儿疼痛护理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在校对疼痛管理的认知度,从而为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年轻、低资质的护理人员,医院管理者应为相关人员设立系统全面的教育课程,保证再教育实施,其课程内容可设立有镇痛措施、心理调节、镇痛药物、疼痛评估等,或者邀请儿科权威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培训,从而让护理人员对患儿的疼痛评估更为有效,镇痛措施更为恰当,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管理及护理的各方面知识。
综上所述,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制定政策和策略,加大护理人员对小儿疼痛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教育,使护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疼痛评估方法和处理措施,以减轻患儿疼痛,实现真正的人文护理。
参考文献
[1]Van Cleve,Bossert EA,Savedra MC.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l to guide research[J].J Spec Pediatr Nurs,2002,7(4):163-165.
[2]汪晖,徐蓉,黄海珊.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11):8-10.
[3]张春华,邹碧蓉.疼痛概述[J].中国临床护理,2009,1(1):75-76.
[4]孟玮亿,徐丽华,张跃晖,等.对儿科护士疼痛知识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0):26-28.
[5]王英杰,孙静,李菀,等.113名儿科护士的患儿疼痛管理认知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67-169.
[6]Mathew PJ,Mathew JL,Singhi S.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nurses towards pain:surve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setting[J].J Postgrad Med,2011,57(3):196-200.
[7]徐鑫芬,陈新忠,林莉莉,等.疼痛教育培训对护士术后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64-65.
二、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