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

篇1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99年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现状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2、提倡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五、现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虽然从1999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9).

[2]沈永江,邓亚琴.论中小学生"预防-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12).

[3]刘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1,(9).

[4]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篇2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pace from of science, a high school student mathematics learn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 research of mathematics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from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mood, will quality, ability to migrate, expounds the research thinking habits, etc. That is designed to help in liberal art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mathematics learning psychology;research of arts

数学作为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日趋重视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针对他们数学学习心理上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期待对这些文科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现行高中一般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一方面是满足高中文理分科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意志品质、能力迁移、思维习惯等数学学习心理的需求。文科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只有解决好了其内部因素,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中去。针对他们数学学习心理上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期待对这些文科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一、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契机――学习动机

关于数学学习,很多高中文科学生中谈“数”色变,数学成为文科学生高考的最大障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和动力,影响文科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为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教学中必须要找到提高文科生的学习动机针对性方法,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首先,师生要转变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其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力。

其次,学习的效能大小,关键在于勤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数学成绩;对骄傲自满学生批评教育,戒骄戒躁,使教学效能发挥更大。最后,强化认识,克服不良因素,扩大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效应。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应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激发学习好奇心。

最后,教师应把握数学学习任务难度,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重视家校联合。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考查理解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进行数学思维与交流。对应用题,学生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上。

二、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首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验成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测评难度上应慎重,循序渐进。鼓舞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和被认可的喜悦。其次,教师要将热爱数学时时刻刻体现在实现教学中去,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表率的作用,教师的积极乐观向上将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三、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学习情绪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得文科学生在较为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在解题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高中文科学生的厌学情绪,调控学习数学的良好情绪,帮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表现。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考虑,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意志过程。意志品质影响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高中文科学生大多数对数学学习有障碍,表现在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差,自制力不够,解决问题果断性不足等。

在教学中,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作用及意义有了一定认识,才有可能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并保持旺盛的学习数学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其次,通过合理设计选择题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果断性。在解题时,务必审清已知条件与结论,快速寻求解法和可能的结果,得到较深刻认识和清醒估计,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即表现出果断性。第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教育学生应珍惜自己班级的荣誉,团结互助,克服数学学习障碍,并在教学中发挥榜样作用,从而有效地扭转文科数学学习现状。

五、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体现――能力迁移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数学对文科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很大难度。大部分文科班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数学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因而,对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师生要共同感受架起条件与结论的桥梁的过程,体会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等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合理应用。做好文科学生的能力迁移培养,重在解题,其是中学生会学习最外在的表现,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认真、细致审题,注重问题的灵活性,适当分解,找到突破口,使问题合理解决。

六、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重心――思维习惯

培养文科生数学学习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专心上课,勤于思考,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在解题教学中,充分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动手验算,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具体做题情况,逐步培养审题习惯,合理的思维习惯和规范解题习惯。数学思维习惯不是一生俱有,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在文科生教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应为重中之重。

七、结语

文科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只有解决好了其数学学习动机、兴趣等内部因素,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做起,关注数学知识背景,联系日常生活,要善于把握概念的本质,把握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明确数学命题的现实原型,要善于总结、归纳、反思 。

参考文献:

[1]王峰.文科生数学学习“困”在何处[J];中学数学研究;2011.08

[2]张义红.高中数学文科生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1.07

篇3

一、前言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了,对异性的好奇心也逐渐的产生,产生了对异性探索的欲望。在这个问题里面,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和外国的研究重点也有不同,国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多在恋爱心理和行为、、避孕、预防性疾病等方面。国内对于异性同伴交往大多集中在由青春期的性生理发育而引起的性心理、性道德问题的范畴。

二、中学生异往的现状

1.异往的普遍性。不同程度的异往在中学阶段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中学生的卷入程度并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样众多,我们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程度的异往行为都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种异往不仅仅是表现在行为上,更多表现在心理的接纳程度上。

2.异往的方式。中学生处理异往的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国内有研究表明多数青少年处理异往问题的方式是较为成熟的,他们可以与异正常交往,能够较为理智的把握交往的尺度。女生趋于采用“压在心底”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男生更喜欢采用“表露出来”的方式处理异性的交往问题。

三、异往的积极作用

中学生的异往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非常积极作用的,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异往。

1.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是埃里克森八阶段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异往可以促自我概念的形成,促进同一性的发展。

2.促进友谊,利于情感互慰。在中学期间的这种异往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压制。异往中大多是不带爱彩的情感交流的,中学期间的异往能够获得在同性身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促进感情的丰富,这个时期异性友情处理得当会为以后更高层次的爱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进社会交往技能。中学期间的异往形式是以语言交往为主,语言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男女之间的距离感使他们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能够进行深思熟虑,较与同性之间有更多的规范性,这样能够促进人的交往能力。

4.顺利适应环境,降低焦虑。具有良好的异往的青少年,能够在处理日常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加完善,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感情。这样促进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使自己的身心更加轻松愉快,从而降低焦虑。

5.利于智力互补和激发创造力。男性同女性之间的智力类型有一定的差异,男性更加擅长抽象思维能力,女性更加擅长形象思维能力,男生和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学习,彼此取长补短,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和智力能力。异性在一起的时候是更希望得到彼此的爱慕和尊重,会更尽力的去表现,这样有利于把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四、异往特点

1.交往的广泛性。西南大学的卢秀琼对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特点做出了调查,用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问卷作为测量工具,提出了五个维度:广泛性、策略性、困扰行、理解性和主动性。得出结论:广泛性>策略性>困扰行>礼节性>主动性,表明中学生广泛存在异往的行为,但是却不太主动的同异性同学交往。

2.交往动机。中学生的异往往往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友情。中学生因为性因素的萌芽,对于异性产生的好感,“好奇心”“想试试”这种想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异性进行交往的主要动机;父母如果感情不和,会让中学生从的异性身上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学习的压力也会让异性想从彼此的身上得到缓解。高中生和初中生在于对异往的动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高中生更加趋向于“情感需要”和“填补感情空虚”,初中生则更趋向于满足“好奇心”。

3.情感体验。从性别上说,男生和女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男生更加体验到“心情愉快”和“害羞不安”,而女生大都“没有太大的感觉”。男生对于异往中的想法会多于女生。从年龄上说,初中认为“无所谓”的比例高于高中生,高中生更加在乎异性彼此之间的长期关系。

4.异往欲望变强。中学生的异往欲望都普遍提高,现在中学生的社会性得到了提高,电视、电脑等媒体带给学生更多的的信息,使得对异性的好奇感得到提高。他们更加关注彼此,以期望通过修饰自己得到对方青睐。这样的欲望在行为和心理上都逐渐的提高。有研究表明,“42.7%的中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

五、对中学生异往实施的策略

1.理性的认识异往。异往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早恋”,而是学生在青春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普遍的状况和需求。异往对促进青少年同一感发展、增进友谊、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理性的认识青春期异往,不要盲目的“扼杀”。

2.营造和谐、宽松氛围。中学学生,难免会为异性的交往问题所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在这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努力构建宽松、和谐、自由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大方与异往,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心态。

3.鼓励广泛交往,避免单一化。青春期由于第二性征出现,会对异性产生“好感”,我们要正视这种好感,鼓励异往要广泛,避免固定交往对象,避免产生“爱情”。了解不同的异性,对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对日后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理解沟通,倾听学生“心声”。青春期是人发展的第二个逆反期,心理上要求独立与现实中对父母、社会的依赖、认知和情感上的不完善,造成了青春期做事的易冲动的性格,老师和父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参考文献:

[1]王磊.青少年异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4):916-919.

[2]肖敏芳.中学生异往的现象分析与引导[J].教育连接,2010,7:61-81.

[3]卢秀琼.中学生异性同伴交往特点的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6):153-156.

篇4

[3] 孙桂珍. 初中生错题管理的调查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49-51.

[4] 孙桂珍. 中学生元认知、错题管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数学学科为例[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刘儒德, 江涛, 李云芳. 高一学生的错题管理行为[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1): 54-58.

[6] 施良方.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7] 宫献岭. 关于高中学生对纠错认识与错题管理策略的调查分析报告[EB/OL]. , 2010.

[8] 周婉. 数学学习中错题管理与有效学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9] Robin H. Kay. The role of errors in learning computer of software [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7(47): 441-459.

[10] Melissa A. Fischer, MD, Med, Kathleen M. Mazor, EdD, Joann Baril, BS, Eric Alper, MD, Deborah DeMarco, MD, Michele Pugnaire, MD. Learning from Mistake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ow Students and Residents Learn from Medical Errors [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JGIM, 2006(21): 419-423.

[11] Christian Harteis, Johannes Bauer, Hans Gruber.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from mistakes: How employees handle mistakes in everyday wor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8(47): 223-231.

[12] ARD W. Lazonder, Hans van der Meu. Error-information in tutorial documentation: Supporting users’ errors to facilitate initial skill learning[J].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5, 42: 185-206.

[13] Stellan Ohlsson. Learning from performance error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 103(2): 241-262.

[14] ICY LEE. ESL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Error Correction in Writ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J]. System, 1997, 25(4): 465-477.

[15] Tzu-Hua Wang. 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Taking assessment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e-Learning effectivenes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4): 1157-1166.

[16] Hongcui Wang, Christopher J. Waple, Tatsuya Kawahar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question generation and error prediction for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J]. Speech Communication, 2009(54): 995-1005.

[17] Doerte Heimbeck, Michael Frese, Sabine Sonnentag, Nina Keith. Integrating errors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function of error management instructions and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3(56): 333-361.

[18] Kelly A. Chillarege, Cynthia R. Nordstrom, Karen B. Williams. Learning from our mistakes: 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mature learners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3, 17(3): 369-385.

[19] Steven J. Lorenzet, Eduardo Salas, Scott I. Tannenbaum. Benefiting from Mistakes: The Impact of Guided Error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Self-Efficacy[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5, 16(3): 301-322.

[20] 符爱琴. 错题管理:从一道经典易错题谈起[J]. 化学教育, 2008 (12): 39-41.

[21] 王文. 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6(16): 4562-4564.

[22] 王文泉. 错题管理系统中个性化推荐练习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1): 67-70.

[23] 周婉, 徐汉文. 指导学生错题管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J]. 数学通讯, 2009(10): 6-8.

[24] 刘博. 智能教学系统中个性化题库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 284: 110-114.

[25] Marko Balabanovic, Yoav Shoham. Fab: Content-Based, 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7, 40(3): 66-72.

[26] John S. Breese, David Heckerman, Carl Kadi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edictive Algorithms f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 Proceeding UAI’s 98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conference on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98, San Francisco: 43-52.

[27] Nicholas J. Belkin, W. Bruce Croft. Information Filter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1992, 35(12): 29-38.

[28] 谭柳萍. 试从“错题、错解”的习题教学中谈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J]. 教学经纬, 2009 (9): 77-78.

篇5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