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区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贯穿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和金融、旅游业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好区位分析知识,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成绩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反之,若没有学好这部分知识,则会分析不到位,知识张冠李戴,甚至出现越学越糊涂的情况。那么,什么是区位,区位因素有哪些呢?区位是人文地理的一个概念,它既包含该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含义,同时也包含该地理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还有被规划布局的含义。区位分析与选择是人文地理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内容,其核心是因地制宜。
对于某个地理事物所产生影响的区位因素是很多的,而且不同的地理事物,其影响的区位因素也不同,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主要由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土壤、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组成,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就更多了,但主要的有市场、交通、政策、原料、劳动力、技术、环境等。区位因素众多,这也是不容易学好的原因之一。如果分别归类,注意区别主要区位因素和一般区位因素,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就容易掌握了。
一、各不同地理事物的主要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最重要因素)、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市场(最重要因素)、交通、政策、劳动力等。
2.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源、气候、地形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社会、环境等。
3.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4.交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城市、工业、资源、政治、科技等。
5.商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口、市场、交通、经济、技术、信息等。
6.旅游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生物等;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等。
从上述罗列中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是很多的,但相对来说,自然区位因素并不多,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等,除了对农业、城市的影响较大外,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较小。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则种类繁多,且不同地理事物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也各不相同,因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如何分析一个地理事物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其中哪些是主要区位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区位分析与选择的基本思路
实际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在考虑区位因素时都是从经济利益作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如何降低成本的区位因素往往就成为其主要的区位因素。如工业区位选择中的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就是主要的区位因素,在这几个因素中必有一个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在分析区位因素时不仅要考虑有利的区位因素,也要考虑不利的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分析;另外,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还要考虑其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1.主导因素分析法。在影响区位选择的诸多因素中,常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区位分析与评价时要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做重点分析。例如: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根据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2.辨证评价法。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和不利的评价。例如: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既要看到“自然风光秀丽、人文风情独特、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合理”的优势,还要根据所处交通位置、经济位置找出“交通不便、通达性差、市场距离远、地区接待能力有限”的限制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避免造成生态破坏”。
3.动态分析法。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区位选择问题,并抓住倾向性因素做预测性分析。例如:由于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19世纪初所需原料中煤的运量最大,其区位选择宜靠近燃料产地(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需煤量大大减少,其区位选择“移煤就铁”转向靠近铁矿产地(如我国的鞍钢、包钢);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钢铁工业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区位选择逐步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如我国的宝钢)。
三、例举、解析和拓展
例1: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运距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在距离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限应该是()。
A.E、FB.F、GC.E、HD.F、H
(3)与其他两种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解析】
(1)由本题提供的材料可得下表:从表中可看出,不考虑运费,丙收益最高,因此支付地租能力最高,距城镇应最近,其次是乙、甲。(2)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农作物收益与城市距离不断变化,在OE范围内,丙农作物收益最高,故应种植丙农作物;在EH范围内乙农作物收益最高,故应种植乙农作物;H以外只有种植甲农作物。(3)单位面积Z收益随城镇距离变化最小,说明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答案】(1)D,(2)C,(3)A
【拓展】由此题得出: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在自然区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在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中,市场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并且是社会经济因素中最富变化的因素;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首先要根据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再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并结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选择。然后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便利程度、运输费用和时间等方面分析。
例2: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下图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
【解析】
(1)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选址在O点,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的费用最省,由于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地的距离相等,因此,生产一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一个单位重量的M1、M2。
(2)从节约运费角度考虑,由题目可知,原料M1需求量最大,运费高,所以工厂区位应靠近原料地M1。
【答案】(1)D,(2)B
【例1】图1为北非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问题:(1)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例2】图3为广东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4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
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例3】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图5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简图,图6为江苏省简图。
问题: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011年江苏高考试卷综合题共有三个必做题,每题都涉及区位因素或者条件分析。这类试题虽然问答形式多样,但有其一般性的解题方法。
一、明确区位分析的对象
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1)某个区域的区位。就区域而言大到大陆和大洋,小到一个地方。(2)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就地理事物而言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这些对象有点状的(如小比例尺地图中的城市等),有线状的(如河流、铁路等),还有面状的(如一个国家、一片草地等)。
二、明确区位分析的要素
影响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区位分析时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方面重点进行分析。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位置要素: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区位要素:包括地形(类型、海拔、起伏、地质状况、土地和土壤等)、气候(气温、降水、光热、气象灾害等)、水文(河、湖等水文与水系特点、水源、水能、洪涝等)。社会、经济区位要素:包括经济基础(腹地状况、产业结构与产业发达程度)、资源(丰富程度和配套状况)、市场(距离远近、发育程度)、交通(发达程度与发展变化)、劳力技术(数量与素质)、政治(政策、行政中心)、军事(战略地位)、宗教、历史等。
关键词: 区域物流;区域经济;物流需求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regional economy;logistics demand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91-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07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 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正因为物流业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我国各地区都在大力促进现代化物流园区的建设。但是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物流园区重复建设严重,又没有形成规模优势,造成运营成本过高,因此,各地区如何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从事物流园区的合理建设,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合理推动我国区域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物流的发展条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促进分析
现代物流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国家的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与这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比较厚实的物资条件,同时对物流的需求也就越高[1]。
1.2 淮海经济圈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分析
1.2.1 淮海经济圈地理位置条件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十五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二十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中心城市为徐州。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19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1.2.2 淮海经济圈经济基础条件分析2002年,淮海经济区实现GDP72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人均GDP6060元。绝对额、增幅和人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依次均为鲁南、苏北、豫东、皖北。实现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亿元;淮北和莱芜实现GDP最小,分别为117.9、141.9,这与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当年增速最快的济宁达到14.0%,最缓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个百分点,反映出本地区发展不够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莱芜达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没有超过万元,最低的市仅有2342元。
1.2.3 淮海经济圈交通区位条件分析淮海经济区处于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承南启北,该区东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并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由于主要依靠四省二十个地市行政推动合作,缺乏市场的依存度,活力不够,整体经济比其他沿海区域经济落后,成为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淮海经济区发展相对落后,令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区域中间出现落差。淮海经济区交通便利,区内京沪、京九、陇海、新石二纵二横铁路干线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沪、连霍、日东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构成密集运输网络。连云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南北,航空线路基本覆盖经济区,便捷的交通使本区具有货畅其流、人便其游的优势条件。
2淮海经济圈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是根据淮海经济圈物流市场过去和现在的需求状况,以及影响物流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物流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总结国内外关于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以及考虑具体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
本文的思路是:第一步对淮海经济圈未来的GDP进行预测;第二步根据GDP与货运量的线性关系对货运量进行预测。通过货运量来初步反映淮海经济圈的物流量情况。
2.1 淮海经济圈 2008~2010 年GDP预测物流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这种影响在短期内是稳定的,长期看其发展变化也符合一定规律[2]。因此,对物流需求的预测,首先就必须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以衡量。
根据淮海经济圈2003~2007年每年GDP的总量,如表1所示。
根据直线方程:YC=a+bt 对2008年至2010年GDP(亿)总量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得出直线趋势方程计算表,见表2。
结果算得:a=13178.696 b=2191.316,将a,b代入方程得:
YC=13178.696 +2191.316t
从而算出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2.2 淮海经济圈2008~2010年货运量预测本文主要采用货运量对淮海经济圈未来几年物流需求进行预测。货运量虽然不能全面反映物流综合需求量,但是在特定区域内,一定时期的货运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综合需求量。因为在整体物流中,运输是贯穿始终的活动,货运量决定了其他物流活动的作业量,其变化也反映了物流综合需求量的变化。
2.2.1 预测方法的确定由于货运量与GDP之间存在着统计关系,并呈线性相关关系,因此选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淮海经济圈货运量预测。
2.2.2预测结果利用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将武汉市[3]2008年至2010年预测GDP总量代入回归方程,得到淮海经济圈2008至2010年货运预测量,如表4所示。
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系数的模型:yi=a+bXi+ei
得出GDP与货运量回归方程计算表,如表5所示。
根据表格:求出a、b的值,可得到货运量关于GDP的回归方程为:
y=24448.443+6.867x
相关系数检验。
求得相关系数=0.99,
说明武汉市综合货运量与GDP高度线性相关,对货运量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3结论
货运量是一个总体规模性指标,是从总量上反映物流需求。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粗略,在分析物流需求及变动趋势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但对物流需求的宏观把握,制定宏观的物流发展战略还是颇具价值。
根据预测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圈2008~2010年货运量将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货运量总量将从2007年的149377.7万吨增长到2010 年的190185.383万吨,年均增长速度为6.22%。
参考文献:
[1]童孟达.论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物流.2002,(9):11-12.
一、 区位含义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绝对区位);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也称相对区位)。
二、列表对比分析五大区位因素
三、高考常见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及解答基本要求
1.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
一是看主导区位因素能否满足,如动力指向型的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二是从经济上看生产成本是否降低;三是要看环境是否遭到污染和破坏。这类问题在工业区位的考查中最常出现,要求考生对常见工业的污染类型有较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环境做出判断。
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地理事物区位要素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该类题目分析要构建区位因素结构,理清分析对象常见区位因素,找到主导因素。
3.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共同或不同的区位因素
对比分析题目要求是首先把需要对比的对象进行对比,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都是重要的得分点,两者缺一不可。突出某个对象优势的同时,还要分析另一对象的劣势,不能厚此薄彼。
4.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根据分析对象全面列出常见区位因素,如上面例题考核的是城市区位,就需要建立影响城市区位因素的思维模式,并根据题目要求,突出优(劣)面来答题。
5.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各区位因素也是发展变化的。解答该类问题,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挖掘有效信息,灵活作答。解题中,要常写出能表现变化的词眼,如“提高”、“缩小”、“改善”、“扩大”、“加重”等等。
四、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分清区位类型
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商业等。
第二步:掌握区位分析要素
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位置要素(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要素(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③社会经济要素(市场、交通、信息、经济基础、资源、能源、劳动力、政策、技术、政治、历史、宗教等)。深入分析各个要素与所要分析对象的联系,依据题意,抓主要因素重点分析。
第三步: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
不同的区位问题分析时有不同的要求,①全面分析(既考虑有利方面也考虑不利方面)。②主导因素分析(要从各区位要素中找出决定性的因素)。③优势分析(找出同类中最具优势的因素)。④对比分析(要找出两地或多地区区位条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⑤变化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作者简介:赵生兰,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区位问题是最大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所以深入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关键。第一层含义揭示了区位概念的内涵:区位就是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即在什么地区、在什么位置;第二层含义提示了区位概念的外延:该事物在空间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一点最重要,该事物与哪些事物有空间联系。其实区位就是中心事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要认识地理事物的区位,就要掌握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切区位问题都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方面来分析,不管是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还是农牧业与工业,抑或是城市与交通。当然,区位的分析要因事而异,要抓重点,不能八股文,只有先掌握了全面然后才能抓重点。在高中地理中,需要掌握的区位知识主要有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等。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每一项人类活动只有选择合理的区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任何一项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都要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人类活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同一因素对不同活动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这些区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新的因素。
因此要学好区位知识就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这些因素对不同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大,而气候又是最重要的自然因素,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差异。同时地形土壤水源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也都受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工业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弱。
二、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技术等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各项人类活动都有很大影响,但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和商业等活动的影响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别去认识。
三、影响不同活动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市场,而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有资源、市场、交通等,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主导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商业中心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交通。但在不同地区各种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完全一样,如我国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三江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主导因素则为地形,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地形,大城市周围蔬菜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再如工业生产,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知识和技术,而诸如有色冶金工业等高能耗的重工业的主导因素则是动力(能源),纺织、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主导因素为廉价劳动力,啤酒、食品、印刷等产品不便运输或由原料到产品重量增加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水产品加工等原料不便运输或由原料到产品重量减轻很多的失重型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为原料地。
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每个因素对各种活动的影响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将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加以改造使之适宜于农业生产,这使得某些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弱,北方冬季温室农业就是改造了热量不足这一不利因素。再如,过去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的主要因素,而现在许多自然上的不利影响和限制可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克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导因素了。军事、宗教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减弱,而交通、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一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而兴起的科学城,因旅游而兴起的旅游城。
五、区位问题分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
②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
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
2.主导性原则——重点突出
3.区域性原则
(1)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
(2)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六、区位问题复习策略
1.抓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分析模型,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而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复习设计的角度而言,重在一个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给学生建立区位分析模式,形成解题套路。
2.归纳人文地理核心主题
根据高考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过去的高考试题,可以确定人文地理内容的中心主题主要有:通过人文特征进行空间定位问题、从图表中提取人文地理信息、分析区域人文特征、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旅游地理问题、文化景观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综合国力问题、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商业贸易问题、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综合国力、海洋国土、资源能源条件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环境问题等等。
结合人文地理中心主题,应重点分析和关注新知识点,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观点和结论。在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主导因素,推导结论。
3.灵活掌握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
教师要重视: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训。老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重视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试题怎么考,怎么答(感悟高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其次,精选一些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练—考—评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在复习中对练习题精选、精练,在评讲中侧重重点、难点的分析及扩展,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要注重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述和归纳的训练。
总之,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要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就应该因不同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而制宜,从实际出发,将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环境等各方面的需要统一起来考虑,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区位。
参考文献
[1]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现代经济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