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篇1

【关键词】组织学习;临床护理技术;技术服务;规范;骨干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2010年1月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以下简称《技术服务规范》)。由于今年是贯彻执行《技术服务规范》)的第1年,因此还有不少护士对《技术服务规范》)的新思路,新要求认识不到位,对其精神实质把握不够。为此,护理部、院教育训练组,组织全院骨干原原本本学习《技术服务规范》),切实弄清新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和主要特点变化,从而增加了我们按规范施训的责任感。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学习对象:组织学习的对象为全院训练骨干共111名,均为女性,来自61个科室的科室总带教和科室护理操作示范员。其中科室总带教 53 名,护理操作示范员 58 名。年龄 22-35 岁,平均年龄(26.91±257)岁。职称:护师 72名,护士 39 名。学历:本科 44 名,大专 59名,中专8 名。工作年限:≤3年29名,占26.13%;4-5年36 名,占32.43%;6-10年38名,占 34.23%;10年以上8名,占7.21%。

1.2方法

1.2.1组织全院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原文通读:为增强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精神的理解,护理部将卫生部印发的《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全文下发至护士训练骨干,保证学有资料,要求对原文通读。

1.2.2组织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导读:由医院教育训练组,集中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进行导读,重点讲解《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主要精神和特点,并对操作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查对制度;6个原则: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安全给药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原则、安全输血原则[1]进行讲解。

1.2.3将规范精神渗透在每项技术服务中进行学习:我们在全院护士技术训练骨干中挑选操作水平好、能讲解、能示范的 10 名骨干成立“教练组”,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教育训练组负责对本组成员的学习管理[2]。将24项常用临床技术服务项目,每人分工2-3个,按规范要求从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点、结果评价几方面重新编写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教育训练组组织“教练组”成员汇报流程设计思想讲述该项操作与传统操作有何不同,新规范中增加了哪些技术服务行为,增加的缘由,演示新流程,集体讨论直至统一认识。经过教育训练组审核、修改,定稿后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下发。

2效果

2.1按《技术服务规范》编写了24项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2.2按《技术服务规范》组织对全院61个护理单元主管护师以下的945名护士进行了24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的培训。

2.3将《技术服务规范》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6个原则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的护理天地网络下发,供全院护士随时查阅。

3体会

3.1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通过原原本本学习规范,使全院护士训练骨干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就是规范护士行为,即规范护理技术服务和护理核心制度及前沿护理知识、技术及新理念的执行。

3.2归纳了《技术服务规范》的几个特点

3.2.1《技术服务规范》的新理念:卫生部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称之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1],由卫生行政部门下文的方式统一这种提法是第1次。广义来讲,技术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技术。技术是服务的一部分,技术与服务不能分家,只要患者需要就都是服务[3]。这体现了现代服务的新理念。

3.2.2《技术服务规范》的项目更加完整:《技术服务规范》中增加了患者入院护理,患者出院护理项目,卫生部将上述2项作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并进行规范还是首次。在患者入院护理中规范了完成入院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等级;在患者出院护理中规范了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等新内容。由此,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护理技术服务都有了统一规范,使技术服务项目更加完整。体现了护理技术服务的完整性。

3.2.3《技术服务规范》项目更加适应临床所需:《技术服务规范》中将以前归于专科护理技术的血糖监测技术,急救与监护护理技术的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技术归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目前这些护理技术服务项目不仅限于在心血管、内分泌、专科病房及监护病房使用,在临床各科室的使用也很普及。这次技术服务项目的调整能更加适应疾病谱的变化,更能适应临床工作所需。

3.2.4《技术服务规范》增加了患者对技术服务的评价:我们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资料多侧重于操作步骤的标准化[4]。偏重于形式而忽视了患者在当时状态下的护理需求,感受,患者的反馈评价和满意度[5]。对患者的关注,与患者的交流要求较少,致使护理技能操作的教育、训练、考核的标准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4]。形成了“孤立”的完成护理操作的局面[6]。而《技术服务规范》中将由考核者单向对技术操作的评价转变为由患者/家属与考核者共同评价。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直接听取患者/家属在接受护理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如皮下注射技术的结果标准为①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②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1]。从中反映了护理技术服务评价标准的出发点转向了患者。

3.2.5《技术服务规范》反映了学科前沿的知识、理念:《技术服务规范》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护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规范中将护理评估、舒适护理、护患沟通、知情同意、告知义务及尊重患者的权利等融入其中,并在工作规范要点中要求遵循查对制度及根据技术服务项目符合以下相应的原则,如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给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安全输血的原则。这些前沿知识、理念将引领护理技术服务向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2.6《技术服务规范》给设计技术服务流程留下了创新空间:由于《技术服务规范》只列出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求,结果标准三个部分,是一个框架,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重新设计流程和细节,这就给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因此也引起了广大护理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流程时,一要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二要结合医院实际,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7]。

实践证明,医院组织全院训练骨干集中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弄清了《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主要特点,使训练骨干成为了按《技术服务规范》施训的明白人,带头掌握了前沿的护理理论知识、理念,打牢了业务基础,提高了组训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S]. 2010

[2]赵小平,黄玉兰,李奇能,等.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运用效果分析 [J].护理学报,2007,14(2):34-36

[3]任真年.开展全优服务 追求病人满意[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2):123-124

[4]李冰,朱江.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与语言沟通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

篇2

1.1 提高认识 提高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河南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围绕护理服务项目进行讨论 、分析,使护士明确在护理活动中对患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认识到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减少护理纠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制定计划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计划。通过分析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同时也为确保优质护理服务扎实、有效地开展,结合科室患者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式、方法与内容,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1.3 实施方式、方法 全员参与、分组负责、责任到人。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人人参与,将基础护理服务融入到分级护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流程之中,并增设了生活护理岗位,制定了辅助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组长岗位职责。护士分组、分床负责患者的整体护理,责任到人。从附助护士、责任护士、责任组长到专业指导,层层把关。责任组长负责本组重症患者的基础护理服务和本组护士的业务指导,并能随时排解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疑难患者或不合作患者本组护理人员同力协作,确保了基础护理服务项目的全面落实,切实达到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的全面开展。

1.4 实施内容

1.4.1 制定流程 结合本科收治疾病范围和专科特点制定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临床基础护理服务规范流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修订和完善了护理人员各岗位工作流程、环节工作流程。加强了沟通告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流程、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流程、将沟通交流贯穿于护理流程,各项流程间对接无缝隙,保障了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突破岗位界限,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业务流程的整体化,保障了患者生理、心里安全,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温馨与舒适,使基础护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1.4.2 人员培训 服务理念、服务流程的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内容,增强以患者为中心全程无缝隙的服务理念,将流程内容打印发给护士,逐项学习,以期扎实落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认真学习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护理安全。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和出院后随访流程,让护士知晓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内容,通过调查和随访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4.3 实施过程 将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各项护理工作流程纳入日常质量管理。科室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二级考核制,将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十四项核心制度等进行质与量的管理,每日、每周、每月有计划地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每日反馈、每周汇总,并纳入当月绩效奖,保证了护理质量,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2 成效

2.1 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通过培训,护士掌握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主题、内容,知晓了工作的目标、方向 、方法,增强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使护士自觉执行基础护理服务规范、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保障了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努力以优良的服务态度、规范的服务流程、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为患者服务。提升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

2.2 分级护理服务项目的公示、温馨提示语、对患者家属的告知书、出入院安全检查流程等告知及健康知识对患者、家属的全方位指导,增强了护士对患者的告知意识和沟通技巧,和谐了护患关系,有效地减少了护理纠纷和投诉。自开展以来,未发生护理纠纷和投诉,护理服务满意度达100%。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89-01

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启动了综合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以夯实基础护理,做好专科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目的[1],旨在全面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水平,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护理事业发展的延续性。某妇幼保健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号召,自2011年1月起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结合病区科室实际情况,从层层动员、明确服务标准、制订实施规范、加强培训、环境营造、责任分组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与改革,以期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优化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05-02

The method and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out Common Clinical Nurs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ndards

Zhuge Haihong1Wang Yanxia2Liu Yun3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bout the Common Clinical Nursing Technical Service Standards. Methods:We organize key members read the book and understand it before using. Show the standard spirits on common nursing technology. Results:Draw up 24 common used nursing technology processes and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All trainings follow the standard. The standard was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including 1 institution and 6 principles and was shared on internal hospital website for download and study.All the 945 nurses under chief nurses in hospital were requested to follow. Conclusion:Organize key members learn the standard can improve their organizing and training ability, also elevate the whole training effect.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learning;Clinical nursing technology;Technical service;Standard;Key members training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2010年1月卫生部制定并下发了《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以下简称《技术服务规范》)。由于今年是贯彻执行《技术服务规范》)的第1年,因此还有不少护士对《技术服务规范》)的新思路,新要求认识不到位,对其精神实质把握不够。为此,护理部、院教育训练组,组织全院骨干原原本本学习《技术服务规范》),切实弄清新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和主要特点变化,从而增加了我们按规范施训的责任感。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学习对象:组织学习的对象为全院训练骨干共111名,均为女性,来自61个科室的科室总带教和科室护理操作示范员。其中科室总带教53名,护理操作示范员 58名。年龄 22-35岁,平均年龄(26.91±257)岁。职称:护师72名,护士 39 名。学历:本科 44名,大专 59名,中专8 名。工作年限:≤3年29名,占26.13%;4-5年36名,占32.43%;6-10年38名,占 34.23%;10年以上8名,占7.21%。

1.2方法

1.2.1组织全院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原文通读:为增强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精神的理解,护理部将卫生部印发的《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1]全文下发至护士训练骨干,保证学有资料,要求对原文通读。

1.2.2组织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导读:由医院教育训练组,集中全院护士训练骨干对《技术服务规范》进行导读,重点讲解《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主要精神和特点,并对操作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查对制度;6个原则: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安全给药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原则、安全输血原则[1]进行讲解。

1.2.3将规范精神渗透在每项技术服务中进行学习:我们在全院护士技术训练骨干中挑选操作水平好、能讲解、能示范的 10 名骨干成立“教练组”,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教育训练组负责对本组成员的学习管理[2]。将24项常用临床技术服务项目,每人分工2-3个,按规范要求从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点、结果评价几方面重新编写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教育训练组组织“教练组”成员汇报流程设计思想讲述该项操作与传统操作有何不同,新规范中增加了哪些技术服务行为,增加的缘由,演示新流程,集体讨论直至统一认识。经过教育训练组审核、修改,定稿后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下发。

2效果

2.1按《技术服务规范》编写了24项技术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2.2按《技术服务规范》组织对全院61个护理单元主管护师以下的945名护士进行了24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的培训。

2.3将《技术服务规范》中应遵循的1个核心制度,6个原则在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上的护理天地网络下发,供全院护士随时查阅。

3体会

3.1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通过原原本本学习规范,使全院护士训练骨干理解了《技术服务规范》的精神实质就是规范护士行为,即规范护理技术服务和护理核心制度及前沿护理知识、技术及新理念的执行。

3.2归纳了《技术服务规范》的几个特点

3.2.1《技术服务规范》的新理念:卫生部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称之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1],由卫生行政部门下文的方式统一这种提法是第1次。广义来讲,技术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技术。技术是服务的一部分,技术与服务不能分家,只要患者需要就都是服务[3]。这体现了现代服务的新理念。

3.2.2《技术服务规范》的项目更加完整:《技术服务规范》中增加了患者入院护理,患者出院护理项目,卫生部将上述2项作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并进行规范还是首次。在患者入院护理中规范了完成入院评估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等级;在患者出院护理中规范了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等新内容。由此,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护理技术服务都有了统一规范,使技术服务项目更加完整。体现了护理技术服务的完整性。

3.2.3《技术服务规范》项目更加适应临床所需:《技术服务规范》中将以前归于专科护理技术的血糖监测技术,急救与监护护理技术的心电监测技术、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使用技术归为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项目,目前这些护理技术服务项目不仅限于在心血管、内分泌、专科病房及监护病房使用,在临床各科室的使用也很普及。这次技术服务项目的调整能更加适应疾病谱的变化,更能适应临床工作所需。

3.2.4《技术服务规范》增加了患者对技术服务的评价:我们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资料多侧重于操作步骤的标准化[4]。偏重于形式而忽视了患者在当时状态下的护理需求,感受,患者的反馈评价和满意度[5]。对患者的关注,与患者的交流要求较少,致使护理技能操作的教育、训练、考核的标准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出发[4]。形成了“孤立”的完成护理操作的局面[6]。而《技术服务规范》中将由考核者单向对技术操作的评价转变为由患者/家属与考核者共同评价。在技术服务过程中,直接听取患者/家属在接受护理技术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如皮下注射技术的结果标准为①患者/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②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1]。从中反映了护理技术服务评价标准的出发点转向了患者。

3.2.5《技术服务规范》反映了学科前沿的知识、理念:《技术服务规范》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护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规范中将护理评估、舒适护理、护患沟通、知情同意、告知义务及尊重患者的权利等融入其中,并在工作规范要点中要求遵循查对制度及根据技术服务项目符合以下相应的原则,如标准预防原则、消毒隔离原则、无菌技术原则、安全给药原则、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安全输血的原则。这些前沿知识、理念将引领护理技术服务向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3.2.6《技术服务规范》给设计技术服务流程留下了创新空间:由于《技术服务规范》只列出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要求,结果标准三个部分,是一个框架,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重新设计流程和细节,这就给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留下了巨大的创新空间,因此也引起了广大护理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流程时,一要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二要结合医院实际,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7]。

实践证明,医院组织全院训练骨干集中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弄清了《技术服务规范》的新内容、新要求、主要特点,使训练骨干成为了按《技术服务规范》施训的明白人,带头掌握了前沿的护理理论知识、理念,打牢了业务基础,提高了组训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 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等三个文件的通知[S]. 2010

[2]赵小平,黄玉兰,李奇能,等.合作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运用效果分析 [J].护理学报,2007,14(2):34-36

[3]任真年.开展全优服务 追求病人满意[J]. 医院管理杂志,2003,10(2):123-124

[4]李冰,朱江.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与语言沟通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

篇5

二、开展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科室患者的特殊性,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科室经过精心的准备、组织,先后开展“包粽子”大赛,象棋、麻将、扑克竞赛,洗脸、刷牙、洗衣、整理床单位等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及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加强质量控制,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科室认真落实护理部—科室两级网络的护理质量管理,在科室内抽选部分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参加科一级的护理质量管理,每周、每月坚持自查、抽查,对自查及抽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特别是在简化护理文书之后,科室加大了对简化后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的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 除此之外,还加强了对科室中、夜班、双休日、节假日的查房,以便于及时发现科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缺点,并及时给予纠正。

四、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服务质量。

在全国上下纷纷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大环境下,科室积极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件内容。 通过学习,科室要求每位责任护士了解掌握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锻炼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病情稳定的康复期患者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的给予指导、协助,对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病(危)、卧床等患者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定期为其理发、修剪指甲,每天定时为其洗、擦、喂水、喂饭,协助其大小便等。通过对《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学习,规范了基础护理的范围,强化了基础护理的落实,提高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五、加强科室考核,促进管理。

为了很好的落实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针对科室人员分布的特点科室制定了《五病区护理人员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包含了劳动纪律、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服务态度等内容,《考核细则》中不光有明确的处罚金额,也涉及到了对规避了护理安全、风险及表现出色受到医院、护理部等各级表彰人员的奖励措施。总之,奖惩兼并制度的实施定不但促进了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六、工作中的不足。

虽然xx年的工作很顺利,没有发生任何医疗纠纷及投诉事件,但是,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如下:

1、个别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时不带口罩,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处理不及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