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财务基本公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 、引言
我国深沪证券交易所自建立起来,在优化资源配置,筹集社会资金,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权益融资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估计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假设条件多、原理复杂,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筹资者,在确定资本成本是时都要搜集大量的信息。财务报表是联系投资者与投资者的桥梁,而且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中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给投资者提供建议,也为其进行选股决策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方法。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投入。“十二五规划” 又把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城乡差距放到了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拓宽了空间。相对于其它行业,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规模、数量、风险、收益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区别。分析影响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特殊财务因素,为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及融资提供决策依据。
二、 文献综述
(一)权益资本成本估计模型的研究 完美资本市场中,权益资本成本等于股东的期望报酬率,它是指一个持有一种股票的投资者期望在下一个时期所能获得的收益。理论上从两个方面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估计:一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估计权益资本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预测未来的数据估计权益资本成本。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权益资本成本E(ri)=rf +βim *(E(rm)- rf),在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确定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的大小取决于贝塔系数的大小。然而实践中,该模型严格、过多的假设影响了它的适用性。罗斯在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其理论基础是一项资产的价格是由不同因素驱动,将这些因素乘上该因素对资产价格影响的贝塔系数并加总后,再加上无风险收益率,就可以得出该项资产的价格。APT理论上很完美,但是由于它没有给出都是哪些因素驱动资产价格,这些因素可能数量众多,只能凭投资者经验自行判断选择。另外,根据投资“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的原理,普通股股东对企业的投资风险大于债券投资者,在债券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上在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依照这一理论,权益的成本公式为:Ks=Kdt+RPc。但是,风险溢价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在中国这样的新兴证券市场中,没有关于股权风险溢价的经验数据,也没有权威机构的计算统计,运用该方法只能粗略估计权益资本成本,而且估计结果因估计者不同会有较大差别。Williams于1938最先提出股利贴现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估值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任何资产的内在的价值是指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中接受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和。股利贴现模型为定量分析虚拟资本、资产和公司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由该模型扩展出Gordon增长模型 和 两阶段股利贴现模型。EdwardsandBel于1961年提出EBO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并由Ohlson、ohlson和Feltham对EBO模型进行重新阐述和完善发展。Bernard运用美国VatueLine中的预测数据对EBO模型,结果表明,EBO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远大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在EBO模型的基础上,Gebhardt,Lee和swaminathan加以一定的假设并通过一些数学公式推导出剩余收益折现模型。剩余收益折现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运用三阶段求解方法解决了EBO模型中无穷数列的计算。为了纠正EBO模型在估值计算中产生的一些问题,Ohison和Juettner-Nauroth对EBO模型进行了修正,发展出Ohlson-Juettner模型。
(二)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由于各种估计模型都是近似的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且计算原理和方法复杂,不能被多数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理解和应用。近几年来,在运用各种估计模型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从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各种因素角度考虑,找出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因素并对其近似的估计。Bostosan(1997)研究了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与股权成本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ichardson 和welker(2001) 将公司信息披露分为财务信息披露与社会信息披露两类, 分别考察其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结果发现财务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 但社会信息披露反而导致融资成本上升。Sudarsanam(1992)考察了行业特征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其研究结论表明一些行业特征?如资本密集程度、资本劳动比率和进入壁垒如广告宣传等对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及资本成本有着显著影响。Gebhard,Lee和Swaminatham(2001)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股票市场波动性、财务杠杆、信息环境、流动性、收益波动性、市场异常性和行业等因素与企业权益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行业特性、账面市值比、长期增长率预测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差异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分析了市场波动性、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破产成本、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市场异常性和问题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股票贝塔系数仍是决定股权融资成本高低的最重要变量, 其他变量, 如换手率、负债率、B/M、企业规模、担保价值和资产周转率等因素也对股权融资成本有显著影响。除此之外,我国学者还分别从会计信息的披露及其质量、内部信息控制、会计盈余质量、信息不对称、股权结构等角度研究了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农业类上市公司研究对象,选取了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农业类公司为研究样本。(1)剔除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2)考虑到需要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在选取样本时,排除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共选取农业类上市公司25家,搜集了2005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并对2010年和2011年的财务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选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方法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由于各种模型都有着各自的假设条件和应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也没有哪一种模型的到学术界的绝对认可。本文选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估计权益资本成本,理由如下:虽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但该模型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模型。相对于其它模型,资本资产定模型简单,易于被筹资者和投资者理解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学者用深沪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检验该模型,表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具有适用性,且相对于其它模型有较高有效性。本文选用2005年至2020年间10-15年期的14种政府债券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计算得出无风险利率为3.43%。运用几何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深沪两市近10年、15年、20年的权益市场平均收益率,并分别求出两市3阶段平均权益市场收益率为11.38%和9.07%。本文采用五年的农业类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月收益率计算上市公司贝塔值表(1)。(2)自变量选取。本文依据《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初步选取了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28个变量作为考量因素。考虑到数据获得、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等,本文对指标的筛选共分为三步:剔除缺失值比较多的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法选取指标。最后保留了11个影响变量,结果如表(2)所示。
(三)研究假设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本文选取的影响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自变量,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市盈率、营业收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和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资产总额、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和权益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检验第三部分的假设以及哪些变量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的解释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多因子模型。
四 、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度之间的股权益资本成本也存在差异。2010年权益资本成本平均为9.27% , 而2011 年平均为8. 51% ,下降了8.2 个百分点,总样本权益资本成本为8.88%。另外,本文采用同样方法计算了2010年和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金融类上市公司除外),得出其平均值分别为为8.93%、8.42%。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明显于股票市场平均权益资本成本。
(二)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变量及参数的控制作逐步回归,SPSS软件自动剔除与因变量关系较弱的变量,建立一个最优的回归模型,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 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在所选的11个变量当中,与因变量具有显性关系的有8个变量,保留的变量回归结果符合上文对其基本假设。其中总资产增长率(X7)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最强,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解释能力在-0.287至0.357之间,影响程度比较稳定。净资产收益率(X5)和市盈率(X1)对权益资本成本有负的影响,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解释能力逐渐加强。其它变量每股净资产(X4)、流动资产周转率(X9)、净利润增长率(X6)在回归过程中,回归系数有较小波动,解释能力比较稳定。存货周转率(X8)和股东权益比率(X11)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弱。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权益资本成本有显著解释能力的有6个变量。
同时,为了考察本文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对上述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了分年度再检验,得到2010年和2011年截面权益资本成本多因子模型。回归结果表(5)表明股东权益比率(X11)的显著性下降,没有进入到最后的回归模型,存货周转率(X8)的显著性有较大的提高。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净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六个变量在各种回归中都就入了模型,且回归系数符号保持一致。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的解释能力有所增强,这表明本文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是解释农业类上市公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五 、结论
本文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财务因素。分析表明, 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 但其他因素如市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虽然最终都进入了回归模型,但其回归系数有波动,影响不是特别显著。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较市场平均数高,说明农业类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期望收益率,这与普通投资者认为农业类上市公司收益率较低,不看好农业类股的常识相悖。(2)传统的估计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大多比较复杂、不易理解,且采用的数据忽略了最容易被公司和投资者财务报表。本文通过研究影响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财务因素,为投资者和筹资者合理的估计收益率和成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明隆:《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以上证A股为例》,《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9期.
[2]李金垒、靳军会、张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沪市拟合程度检验》,《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6 期.
[3]许涤龙、张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方成:《金融危机后上海证券市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11年第6期。
[5]单娟:《我国股票预期β系数与会计变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任珍珍、王金桃:《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李乐乐:《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危机成本 实证分析
财务危机成本的界定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破产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和“财务危机成本”视为同一概念,使用上不加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财务危机成本及其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界定破产、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及其三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为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或“违约风险”(Default risk)。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是“进入法定破产的企业”。Deakin(1972)将财务危机公司解释为:“仅包括已经经历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进行清算的公司”。Carmichael(1972)则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以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
从较广泛的外延看,将财务危机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始于Baxter(1976)。直接成本主要是指由于财务危机而发生的诉讼费、律师费、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发生的其他费用,以及由于公司破产而引发的无形资产损失。间接成本主要是由于财务危机被直接或间接披露所引起的机会损失。其具体包括:丧失信用优惠导致进货成本上升,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融资成本上升,投资不足造成的机会损失,运营效率下降,持续经营价值减少。首次对财务危机的间接成本进行计量的是Altman(1984),他在《破产成本问题的进一步实证考察》一文中创造性地运用回归技术和证券分析师的预测两种估计方法,以超常的销售和利润度量破产所带来的间接成本。本文研究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财务危机企业从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到解除财务危机之后的经营业绩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二,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在财务危机前后权益的市场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即投资者是否承担财务危机成本。
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一)样本选取
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债务违约,即无法履行债务契约约定的到期支付义务。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于财务危机成本研究的主流文献均以债务违约事件定义财务危机。国内的财务危机研究大多将ST公司或流动比率小于1的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本文拟以债务违约定义财务危机来研究财务危机成本问题。选择是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0作为判定债务是否违约。其理由是:现金到期债务比小于0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流量为负,不可能偿还到期债务。
本文以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筛选的具体标准是:首先剔除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选择2006年首次出现债务违约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其次,样本公司截止2008年12月31日未退市,且上市时间在2001年以前。符合以上条件的违约公司146家,经过筛选最终选取123家作为样本。同时,为了观察财务危机企业在陷入财务危机前后其经营业绩和权益价值的变化,本文对样本公司按同行业、同规模、同时期的原则选择处于财务正常状态的123家公司作为配对样本。关于财务危机样本与配对样本的信息见表1。
(二)数据选取
企业在陷入财务危机前后,其自身的经营业绩通常会发生变化,至于经营业绩变化的方向则存在两种可能性,即正向变化和负向变化,分别为财务危机收益效应和财务危机成本效应。因此,本文收集财务危机样本和配对样本在财务危机前5年、财务危机发生年度以及财务危机后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选取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分析、经营发展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以及每股指标等作为研究变量。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和证券之星。
财务危机成本的计量
(一) 经营业绩观的财务危机成本计量
本文基于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构建两个度量财务危机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
(1)
(2)
选取资产净利率指标依据是:资产净利率是其反映业务经营及获利能力;资产净利率忽略掉企业总资产的所有权形式,更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资产净利率屏蔽掉财务杠杆对企业的个性化影响。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是由于其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其从所有者角度来考察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
由表2可以看出,从陷入财务危机T-5(T代表危机年,以下同)年直到财务危机发生年度,样本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ROA)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552%降至-2.341%。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样本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有所恢复,由-2.341%升至3.0224%,但危机后T+2年,又由3.0224%至
0.4139%。样本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6.6485%降至-55.727%。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样本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有所恢复,由-55.727%升至23.8805%,但危机后T+2年,又由23.8805%降至
-3.014%。因此,总资产利润率(ROA)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危机年度达到最低,随后反弹。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总资产利润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下降。配对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ROA)尽管各年有升有降,但总体变化较小,趋于水平。配对净资产收益率(ROE)波动幅度由于受财务杠杆影响大于配对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ROA),总体略有上升。
表3列示的是样本企业和配对样本企业在危机前后不同年度之间的变化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而进行非参数检验,即K-independent samples检验的结果。由表3可知样本企业危机年与T-5年至T-3年总资产利润率进行比较,相伴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样本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危机年与T-2年至T-1年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大于0.05,样本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危机年与T+1年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样本总体分布有显著差异。因此,样本企业在T-2年至危机年总资产利润率较低,而在T-5年至T-3年及危机后T+1年总资产利润率均高于危机年。同时,由表4可知,配对样本企业危机年与T-5年至T-1年总资产利润率进行比较,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样本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因此总资产利润率无显著变化。经过K-independent samples检验,净资产收益率(ROE)变动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与总资产利润率(ROA)变动的显著性检验基本一致。
(二) 权益价值观的财务危机成本计量
本文基于股东权益比率指标度量财务危机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化。即:
(3)
由表4可以看出,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5年至T-2年,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44.76%降至34.68%;配对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也呈下降的趋势,由51.43%降至41.78%。尽管样本企业和配对企业权益均下降约10%,然而,两者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样本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变化无显著差异。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1年至T+2年,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34.68%降至7.87%;配对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也呈下降的趋势,由41.78%降至30.76%。两者相伴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样本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有显著差异。同时,样本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26.81%,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11.02%,因此,样本企业权益实际下降为15.79%。
结论
从经营业绩观和权益价值两方面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成本。研究发现,从陷入财务危机T-5年直到财务危机发生年度,危机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552%降至-2.341%。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危机企业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有所恢复,由-2.341%升至
3.0224%。危机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6.6485%降至
-55.727%。在财务危机发生后T+1年,危机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恢复,由
-55.727%升至23.8805%。
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5年至T-2年,危机企业和配对企业权益均下降约10%,两者相伴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危机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变化无显著差异。从陷入财务危机前T-1年至T+2年,危机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26.81%,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下降11.02%,两者相伴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应认为危机企业和配对企业股东权益比率有显著差异。因此,从市场角度分析,投资者实际承担了15.79%的财务危机成本。
参考文献:
1.杨淑娥,魏明.企业财务危机成本形成机理及其间接成本的估量.当代经济科学,2005.1
一、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重要性
作为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市政道路工程具有投资量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而市政道路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项目,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保障性工程。在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的市政道路工程投资渠道逐渐多元,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于提高各单位与各部门的协作性,实现施工目标有着保障性作用。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与施工进度。市政道路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包括了前期的工程项目的投资计划,用款计划,资金筹集过程管理等。而在中期,则包括了工程资金分配与采购定量,财务数据收集与监督,业务核算与会计管理等内容。当然,后期工程的竣工结算也是市政道路财务管理的范畴。对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来说,施工管理与财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效率越高,施工效率就越高,投资方的收益也越高。现下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交通量提升,市政道路工程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为做好成本控制,就要在施工管理中贯彻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的原则,提高预算的执行力,避免财务混乱。可以说,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决定了整个项目经济效益。
二、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1.意识不足,水平不高
在现在的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识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施工管理层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施工工艺与施工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相关单位财务部无法及时介入与监督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过程。在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上,反映为成本控制滞后,响应被动,管理混乱,甚至出现财务信息错误等情况。目前来说,大多数的市政道路工程都开始了投资职能与投资管理的改革,通过分离两者间的管理关系,以此来明确投资主体权益,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但缺乏监督的职能与管理分离,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管理质量与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效果。管理中权责不清,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忽视了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如施工承包人多数选择把财务管理交由自己的亲戚朋友负责,把成本控制交由自己信得过的亲属负责,却不考虑岗位的专业要求。成本核算主观性强,随意性强,应交税费拖欠已成常态。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到市政道路工程效益,甚至会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规范,数据造假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中,规范性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合同不规范,大量霸王条款规避了必要的约定,而这些就是日后造成合同纠纷的源头。再加上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流动作业的特点也让同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承包几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财务支出加起来就直接造成了资金链紧张。在施工过程中拖欠机械租赁费,拖欠管理费,资金管理随意性大,管理不到位,更做不到成本控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流程不规范,账实不符,决算滞后,资金管理不完善等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精,人员素质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财务管理的滞后性。如为了隐瞒不合理支出所以虚开非法票据,会计数据造假,工程应收款入账不及时等,这些都会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重大的损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流于形式。而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不按合同上的施工进度提供竣工验收报告,不上交投资情况表,不提交工程决策报告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外部审计工作无法开展,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实施。
三、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对策的探讨
1.建立健全制度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应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展教育与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与会计核算间的配合,强化各项管理间的横向联系,对工程效益与会计报表资料实行联动性监督。对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进行全局性控制与预警,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管理效益。细化会计核算手段对所有市政道路工程的会计账目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从施工工序到物料分配进行财务核算与评价。对资金的使用额度,使用合理性,资金流向等进行跟进与监督。同时,对市政工程的流程进行规范,要求所有市政工程项目必须由业主通过市政才能报建,公开信息,及时更新信息。联合具公信力的第三方建立起审计与监管体系,强化对市政道路招标与投标过程的监督,对承包与发包,分包进行规范管理,如分包项目及内容必须在合同中注明等。
2.强化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强化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中体现为对合同管理的强化。如在工程施工的阶段,考虑到市政工程涉及面广,工程质量需要严格把关,所以应强化分部门的会签与审查作用。对可能发生的工程风险进行预估与控制,并把风险防范体系融入合同管理与执行工作中去。对于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来说,专业素质的提升则意味着提升其信息化程度,提升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专业程度。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效率,尤其是在成本控制这一块,信息化技术可以消除市政道路施工点分散,流动作业带来的会计信息收集难度。统一上传信息平台,归口后统一处理,以此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这方面贯彻电子签证制度,以签证为标志进行流程管控和施工周期管理,简化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在信息化的管理下,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进度与工程量也就能直观地反馈给财务管理人员,以此提升工程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
3.明确职责范围
在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应对每个环节的业务决策,流程管理进行职责明确。对预算与价款支付,对台账与凭证手续,对审批与复核都要落实到位。体现道路工程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制度,如在价款支付方面,对金额与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施工成果进行细分,以保障合同的履约质量。而台账与凭证是如实记录所有市政道路施工情况的原始信息来源,也是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工程项目为例,工程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下穿通道工程;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土地征拆,土建跨河桥梁,高压燃气管线迁改等。由于工程量大,施工管理内容多,施工周期长,管理细节繁杂,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难度大。在工程一开始,财务部门就以各施工项目工程为界限,细分了管理职责范围,并建立了财务统计,财务管理,财务复审,监察管理四级管理层次。借力于清晰的管理职责,工程项目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上实现了风险可控,保障质量的目标。
四、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城市经济与政府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做好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应对症下药,分析现状,根据合同要求与自身管理特点进行细化。强调经济效益,强调管理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革仙.浅析市政道路工程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2(,3):227.
据了解,目前,造成高师学生生源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二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三是考生急功近利,临阵磨枪。因而,因材施教是建立科学教材体系的前提,建立高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教法,是教材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当前“照搬”、“沿袭”精英教学教材的问题非常普遍和流行。这样即使给学生囫囵塞进去,学生也消化不了。而“移植”教材的危害性更大。比如:编教材有根据舞蹈教师能力制定的,有依据自己学校教学条件、设施的简繁制定的,也有根据学生素质制定的,培养目标模糊,随意性很大。这些现象如若长此以往,将危及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成才,更为严重的是将阻碍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科发展。为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制定了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类本科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各方面日益社会化、现代化的需要,学历学位高,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小学舞蹈教师。这个目标降低了专业标准,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能力要求,给高师舞蹈学生的培养定了位。因此,在沿用专业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相对专业院团教材有着明显差异。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再继续“照搬”、“沿袭”、“移植”教材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如果教材不稳定,方法不稳定,就失去了检验的标准。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建设应围绕目标定位,根据传授的特殊对象,设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知识领域中驾轻就熟,在“经过漫长的训练,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身体由从最初感觉上升到知觉的过程”,这种知觉过程可以看成是对学生的舞蹈“启蒙”教育过程,它是掀开舞蹈大门,进入舞蹈世界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条件。在编写教材时,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生理特点与科学的教法、系统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在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综合化、知识上广博化,突出“一专多能”的师范特点,达到纠正教材随意性为目的,建立起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改正单一表演性,确立师范表教性
在教育观念上立足高师培养目标,把培养中小学合格教师的指导思想渗透到基本功课程的各个环节。就是说,通过培养人的舞蹈素质,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注重专业技能;另一类是普及型舞蹈教育体制强调综合能力。前者培养的是专业表演人才,后者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表教”人才。然而在教学中后者继续沿用着专业院团基本功教材内容,侧重舞蹈高精尖技能,偏重舞蹈的表演性,而忽略了师范性,使学生的能力上不去,他们可能因“达不到”、“做不了”而不堪重负,教材内容偏难、偏深,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因此,高师舞蹈基本功教学应该在表教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高师学生分析快、理解快和记忆快的特点,加强对每一个动作的步骤、作用和动作内涵的讲解,以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为目的,而技术性动作要求不一定非要到位,但求方法正确,淡化局部、优化整体;要求学生在组织实践训练中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动作名称、要领、方法和步骤,以此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能力。以“控制”训练教学为例:腿90以上高度的控制,动作中它需要软度、力度以及腰、腹和相关肌肉群等身体各个环节的配合方能完成的高难技术动作,一般的高师学生都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在教材上补充要求教师介绍此动作训练目的、方法和完成的要领。再如单一的“点翻身”、“平转”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到在动作中运动轨迹,了解该重心位,在步伐均匀基础上双臂在固定角度上划圆的要求,即使他们完不成或动作不准确,但掌握训练方法、要领这点很重要。现在很多舞蹈教师在专业教材的引领下训练学生像匠人一样只注重学生的摹仿能力的培养,很少对基本功训练项目的作用、目的进行讲解,学生对怎样做、为什么做了解甚少。再如:扶把训练中增加对“plie”(蹲) 动作的技术支撑五大关节的外开、腿部肌肉伸张等要领的讲解、示范,并通过“plie”(蹲) 动作的训练认识到:1.可以增加腿部的灵活性、柔韧性;2.可以提高舞蹈动作的稳定性;3.可以参与空中技巧的变化与造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作用这些细节,即使一些动作不规范,但能够做到起码的示范、能正确分析和讲解,使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将表演和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才是师范舞蹈专业教材必需的、重要的内涵。
三、改变单纯技能性,高扬技能理论综合性
1.重视基本功教材中启蒙教学内容。舞蹈基本功是需要从小培养,年龄小其身体的软开度容易练,18岁以后骨骼变硬,训练就会产生相应的难度。因此,成人舞蹈训练不可“拔苗助长”。基本功技能训练仍需要以软开度训练为先,因为舞蹈不仅只是“高难技术”,更主要的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压腿、耗腿、搬腿、吊腿、踢腿、控腿、落叉、下腰、甩腰、压肩、髋、胯等训练;在此基础上配合肌肉能力的训练,如:多种形式的踢腿、控腿、腹、背、腰、臀肌的训练,这些“启蒙式”训练内容,可以使学生动作姿态逐步实现协调与灵活,舞姿达到规范以及对动作范围大小的掌控,使被训者产生对肢体的控制,姿态的挺拔,飘逸的动作表现力。对待“成人”学舞教材,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专业对话与交流和观摩以及示范鉴赏等课堂设计,以掌握课堂训练方法为目的。
2.添加教材中训练环节说明。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如何凸现个体与整体功用,怎样将理论与技能并重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教材要涉及到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把上训练是中间动作的准备,中间训练是把上动作的提高。这是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基本程序(或规律),初学舞蹈的学生一般对把上的训练作用不能明确认识。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把教材中规定动作的环节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把上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能真正统一的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程》大都将动作要求、训练目的和练习的作用意义忽略,仅对动作的节奏、方位做了严格要求。对于经过了长期舞蹈专业训练的对象而言,这种教材没有问题,但对于仅处于舞蹈“启蒙阶段”的对象而言,这种教材就显得过深、过难。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应该具有综合性质,并要有详细分析动作属性以及身体各部分运用的做法和说明,特别是师范学生他们肩负着舞蹈知识的传授任务,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很难达到“传道”、“解惑”的作用。因此,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应该添加训练环节说明。
3.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培养学生传授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往的教学告诉我们,训练课的内容难度过大,学生难以掌握,就会失去信心,严重者还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材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方法。根据舞蹈师范生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掌握部分:就是在通过一段时间训练能够使学生身体、肢体能承受完成的动作或组合。如:头、眼、面部表情训练,腿、脚灵巧训练,身躯律动组合,身体素质能力训练,单一的跳、转、翻动作以及舞姿组合结合节奏的训练组合等。二是了解部分: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完成质量差或个别学生无法完成的动作,它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部分或者掌握其动作特点和做法的动作和组合。如:用腿控制一定高度的单一技巧――踹雁、朝天蹬,高难技巧――双飞燕、倒踢紫金冠、旁腿转、探海转、串翻身以及旋子360度转体等。这些动作或组合,高师学生约有部分的人能够做出来,但质量不高。如何引导学生把从“做不到”的提高到“想得到”“讲得出”,把从“想得到”“讲得出”的,转化为理论教学中“做得到”的,是教材要强调的又一个内容。三是介绍部分:就是高师学生通过四年学习都完成不了的动作和组合。如:复合跳、转、翻组合以及舞蹈中常见的毯技课动作――单蛮子、前后软翻、踺子等。这些训练内容虽然学生掌握不了,教材不能因为学生做不到而不选择,忽略对该动作做法的示范与介绍,相反要在该部分中增加教师示范内容,强化理论教学知识,渗透教学方法、步骤、要领,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介绍中,能想得到,讲得出、直至“做得到”。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取传授要旨。
四、突破种类狭隘性,重视全面系统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体会到训练高师学生远比训练专业学生更难,难就难在这些学生基础甚为薄弱,如何训练,采用那种方法入手训练更科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于是乎“沿用”、“照搬”、“自编”等教材层出不穷,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将古典舞蹈基本功进行到底,有的照搬芭蕾基本功训练到毕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单打一”,只会跳所学舞种,而不会跳其它类型的舞蹈,不会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不规范、不系统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对师范教育不负责任的态度。笔者认为,根据高师学生特点,突破种类狭隘制定具备全面、系统的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舞蹈艺术技能训练内容,是由不同舞种的基本功训练、舞蹈动作组合训练以及各种舞蹈的训练教学组成”。这句话对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编制指明了方向,非常准确。它体现了集百家之长,克己家之短的特点。由于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专业院团,因此,教材不能将中国古典舞基训与其它舞种的基训对立起来或相互排斥,相反更应该扩大了解掌握舞蹈种类范围。所以,在教材的编制上,如果将芭蕾、古典、现代等舞蹈基本功训练精华集于一体进行分阶段组合教学,并突出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在理论上形成相互结合、融会贯通。这样结合,既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舞蹈创造性思维,又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打破舞蹈种类界限,既区别于专业院团,又避免教材编写和选用的随意性。所以,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必须根据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进行编写和修订,这是新形势下高校舞蹈基本功教育需要突破的难点。运用多元舞蹈知识,使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和培养整体素质的目的,使学生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应根据时展的需要,紧密围绕该门课程的建设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
卷材在新型防水材料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做好屋面卷材防水层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按照屋面卷材防水工序施工,严格按照防水规范层层落实,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每一步工作,就可以杜绝施工造成的屋面漏水。
一、何为防水材料
所谓防水卷材,就是在工厂采用特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可卷曲的片状防水材料,是用特制的纸胎或其他纤维胎及织物、浸透石油沥青、煤沥青及高聚合物改性沥青制成的,或以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基料加入助剂及填充材料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的长条形状,整卷供应并起防水作用的产品,就称为防水材料。
二、卷材防水材料的三种施工方法
卷材防水材料有三种施工方法:热施工法、冷施工法、冷自粘法。前者包括传统的热玛脂粘贴法、热熔法、热风焊接法。后者包括冷粘贴法、自粘法、机械固定法等。
三、防水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能
1.耐水性。在水的作用和被水浸润后具有其性能基本不变,在水的压力下具有不透水性。
2.温度稳定性。在高温下不流淌、不起泡、不滑动;在低温下不脆裂的性能,也可以认为是一定温度变化下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
3.机械强度、延伸性和抗断裂性。在承受建筑结构允许范围内荷载应力和变形条件下不断裂的性能。
4.柔韧性。对于防水材料特别要求具有低温柔性,保证易于施工、不脆裂。
5.大气稳定性。在阳光、热、氧气及其他化学侵蚀介质、微生物、侵蚀介质等因素的长朗综合作用下抵抗老化、抵抗侵蚀的能力。
四、屋面卷材防水施工的基本要求
1.严格基层的密封性。所有防水层的基层都存在着很多可渗水的毛细孔、洞、裂缝。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新裂缝产生和变大。因此,选择的防水层首先要解决对基面的封闭。封闭毛细孔、洞和裂缝。要求防水层能堵塞毛细孔、洞和细裂缝,与基面黏结要牢固,杜绝水在防水层底面窜流。同时,还应适应基层新裂缝产生和动态变化。
2.满足温度适应性。防水层的工作环境温度与建筑物地区有关,防水层所处工作环境最低温度对选择防水材料低温柔性相适应起到决定作用,防水材料在低温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一定的延伸率和韧性。否则,防水层就会受到破坏。
3.满足耐久性。要求防水材料耐久性是防水层质量最主要性能,没有耐久性就没有使用价值,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失效,要修理或返修重做。所以,在满足耐用年限内防水层的材料经组合要能抵御自然因素的老化和损,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
五、屋面卷材防水施工要点
1.施工的环境要求。为了保证施工操作以及卷材铺贴的质量,宜在+5℃~+35℃气温下施工。高聚物改性沥青以及高分子防水卷材不宜在负温以下施工,热熔法铺贴卷材可以在-100℃以上的气温条件下施工,这种卷材耐低温,在负温下不易被冻坏。雨、雪、霜、雾,或大气湿度过大,以及大风天气均不宜露天作业,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屋面排水坡度的要求。平屋面的排水坡度为2%~3%,当坡度小于等于2%时,宜选用材料找坡。当坡度大于3%时,宜选用结构找坡。天沟、檐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沟底落差不得超过200 mm。水落口周围直径500 mm范围内坡度不应小于5%。
3.对屋面基层空隙、裂缝的处理。基层是预制混凝土板的,当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宽度小于20 mm时,采用细石混凝土灌缝。当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宽度大于40 mm时,板缝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钢筋。浇筑完板缝混凝土后,应及时覆盖并浇水养护7天,确保板间的粘贴强度。基层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时,当板内存在有裂缝,应先用凿子把裂缝凿成15 mm~20 mm宽,深倒八字形的槽沟,填满裂缝后用滚筒压平即可。若基层表面及卷材内表面均没有水印,就可视为含水率达到了要求。
4.屋面找平层的要求。铺贴卷材的找平层应坚实,不得有突出的尖角和凹坑或表面起砂现象。当用2m长的直尺检查时,直尺与找平层表面的空隙不应超过5 mm,空隙只允许平缓变化,且每米长度内不得超过一处。找平层相邻表面构成的转角处,应做成圆弧或钝角。当基层为整体混凝土时,采用水泥砂浆找平层。找平层还要设分格缝,并嵌填密封材料,这样可避免或减少找平层开裂,以至于当结构变形或温差变形时,防水层不会形成裂缝,导致造成渗漏。
5.基层处理剂。常用的基层处理剂有冷底子油及与各种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配套的底胶,选用时应与卷材的材质相容,以免卷材受到腐蚀或不相容黏结不良脱离。
6.卷材的铺贴。(1)卷材的铺贴方向:卷材的铺设方向应根据屋面坡度和屋面是否有振动来确定。当屋面坡度小于3%时,卷材宜平行于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在3%~15%时,卷材可平行或垂直于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大于15%或受震动时,沥青卷材应垂直于屋脊铺贴。(2)贴卷材的顺序:防水层施工时,应先做好节点、附加层和屋面排水比较集中部位(屋面与水落口连接处、檐口、天沟、檐沟、屋面转角处、板端缝等)的处理,然后由屋面最低标高处向上施工。铺贴天沟、檐沟卷材时,宜顺天沟、檐口方向,减少搭接。铺贴多跨和有高低跨的屋面时,应按先高后低、先远后近的顺序进行。(3)卷材搭接方法及宽度:铺贴卷材采用搭接法,上下层及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接缝应错开。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水流方向搭接,在天沟与屋面的连接处应采用交叉接法搭接。在搭接处应采取防止卷材下滑的措施。
7.防水卷材细部做法。泛水与屋面相交处基层应做成钝角或圆弧,防水层向垂直面的上卷高度不宜小于250 mm,常为300 mm;卷材的收口应严实,以防收口处渗水,卷材防水檐口分为自由落水、外挑檐,女儿墙内天沟几种形式。
8.对屋面防水卷材的保护。防水卷材铺贴完成之后,必须做好保护,以免影响防水效果。在防水层面上铺膨胀珍珠岩隔热块,再在其上面加设一层3 c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该层内布钢丝网,保护层设分格缝,缝内用密封材料填充,更好地保护防水层,屋面新加设备基座生根应作为特殊部位处理,确保原有防水卷材的修补。
五、屋面卷材防水施工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