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装配实训

电子装配实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子装配实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子装配实训

篇1

电子产品的电气连接,是通过对元器件的装配与焊接来实现的,安装与连接是按照设计要求制造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操作环节。产品的装配过程是否合理,焊接质量是否可靠,对整机性能指标的影响是很大的。经常听到,一些精密仪器因为一个焊点的虚焊、一个螺钉的松动而不能正常工作。在焊接当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元器件,或引起焊接不良。据统计,在一般电子产品的故障中,有高达90%的故障与焊接有关。所以从事焊接作业的人员必须对焊接原理有一定的了解,熟练掌握焊接过程、焊接方法和焊接质量要求。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来讲,一开始就应该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来实习训练。

在电子装配实训中典型的电子产品其结构及原理相对简单,突出趣味性,学生对口岗位是产品装配、检测及维修等,动手能力强、焊接技术高的学生更受青睐,因此如何提高焊接质量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焊接原理

锡焊的原理:通过加热的烙铁将固态焊锡丝加热熔化,再借助助焊剂的作用,使其流入被焊金属之间,待冷却后形成牢固可靠的焊接点。

锡焊的过程:焊料先对焊接表面产生润湿,伴随着润湿现象的发生,爆料逐渐向金属铜扩散,在焊料与金属铜的接触面形成附着层(金属化合物),使两者牢固地结合起来。所以锡焊是通过润湿、扩散和形成金属化合物三个阶段来完成的。润湿是形成良好焊点的先决条件。

锡焊必须具备的条件。

1、焊件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焊性

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锡焊实现连接,只有一部分金属如铜及其合金、金银、锌、镍等具有较好的可焊性,而铝、不锈钢、铸铁等的可焊性较差,一般需要采用特殊焊剂及方法才能锡焊。

2、焊剂表面保持清洁

为了使熔化的焊锡能良好地润湿固体金属表面,要求被焊金属表面一定要清洁,以便使焊锡与焊件表面原子间的距离最小,彼此间充分吸引扩散,形成合金层。即使是可焊性好的焊件,由于长期存储和污染等原因,焊件的表面可能产生氧化膜、油污等。所以,在实施焊接前必须清洁焊件表面,否则难以保证焊接质量。

3、合格的焊料和合适的助焊剂

铅锡焊料成分不合格或杂质超标都会影响锡焊的质量。焊接不同的材料要选用不同的助焊剂,即使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的工艺时也往往要用不同的助焊剂。

二、焊接中常见的焊接质量缺陷

1、用力过大

焊接中放入了过多的焊料,形成的焊点较大,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大,导致电烙铁的温度达不到融化焊点的要求。这时学生往往会加大下压力度,结果导致焊盘翘起,PCB板出现白斑、分层现象。

2、烙铁头尺寸不合适

烙铁头尺寸比焊盘尺寸大,导致加热速度太快,大量的焊锡熔化,锡量控制困难,影响到周围。烙铁头尺寸过小则会导致焊料流动不充分。

3、温度过高

焊接时学生往往把温度调的很高,使局部过热变,损伤PCB内部的导电性、焊盘脱落。

4、加热时间过短或过长

加热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焊接的温度。加热时间过短,焊料不能充分浸润焊件,形成夹渣和虚焊。加热时间过久,焊盘表面不再浸润焊点失去光泽,形成颗粒及呈脆性的金属化合物,焊接强度低,导电性差。

5、焊桥不合适

焊接中没有将烙铁头、焊盘和引脚三者紧密结合,导致冷焊点或焊料流动不充分,没有良好的传热锡桥,有时焊锡根本不会熔化在焊盘上,只停留在烙铁头和引脚上。

三、正确的焊接方法

1、焊接前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电烙铁,合理的使用它,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基础。根据焊接对象的不同,选择电烙铁时主要从种类、功率和烙铁头的形状三方面考虑。焊接前要对电烙铁进行安全检查,并且对烙铁头上锡处理,但是如果使用的是镀有合金的电烙铁,就不需要经常对烙铁头进行处理,更不能轻易用锉刀或砂纸打磨烙铁头。

(2)选择合适的助焊剂和阻焊剂。要形成一个好的焊点,被焊物必须要有一个完全无氧化层的表面,锡焊中常采用松香作为助焊剂,松香加热到70℃时熔化后就能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松香在反复使用变黑后,就失去了助焊的作用。

(3)在焊接前熟悉印制电路板的装配图,并检查元器件型号、规格及数量是否符合图纸上的要求。

2、焊接要领

(1)电烙铁的握法。根据电烙铁的大小、形状和焊件的要求等不同情况,电烙铁的握法有三种,即正握法、反握法和握笔法。反握法焊接时动作稳定,长时间操作不易疲劳,适用于大功率的电烙铁和热容量大的焊件。正握法适用于弯烙铁头的操作。握笔法适用于印制电路板上的焊接,这种方法长时间操作容易疲劳。

(2)焊接操作步骤。电子焊接通常采用"五步焊接法"。即准备施焊、加热焊件、送入焊锡、移开焊锡丝和移开电烙铁。具体如下:准备好焊件,将烙铁加热到工作温度并吃好锡,左手拿焊锡丝,右手握电烙铁。烙铁头同时接触焊件引脚和印制电路板焊盘,根据引脚和焊盘体积相对大小调节加热位置,使它们同步升温,均匀受热。当焊件加热到能熔化焊锡的温度后,立即将左手中的焊锡丝放到被焊部位,让焊锡丝自由熔化。当焊锡丝熔化一定量后,迅速向左上45方向移扛慰焙肝丫哺且藕秃概毯螅蛴疑?5方向迅速移跨烙提矢接。

四、注意事项

1、烙铁头保持清洁

烙铁头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表面容易形成一层黑色氧化物,氧化物具有隔热作用,使得烙铁头难以对焊件加热。因此,要保证烙铁头清洁,但同时在烙铁头上应保留少量焊锡,起到在烙铁头和焊件之间的传热作用,使焊件很快受热,但保留量不能过多,否则影响焊点质量。

2、焊锡和助焊剂要适量

焊接时焊锡用量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焊锡量过多不仅浪费,而且容易造成电路短路;焊锡量过少则使焊接不牢固,容易造成焊件脱落。一般焊接较大器件时需要另加松香等助焊剂,但用量不宜过多。松香过量,焊接后需要对焊点周围进行清洗,否则影响美观;当加热不足时容易使松香夹杂在焊锡中形成"松香焊"的缺陷。

3、控制好电烙铁的温度和焊接时间

经过试验得出,烙铁头在焊件上停留的时间与焊件温度的升高是正比关系。因此要正确的控制电烙铁的温度。判断烙铁温度的简便方法:将烙铁头在松香里蘸一下,观察冒烟量和速度,判断其温度是否合适。温度低时,发烟量小,持续时间长;温度高时,烟量大,消散快;在中等发烟状态,6-8S消散时,温度约为300℃,这时是焊接的合适温度。

虽然焊接时一般采用"五步焊接法",但是通常我们焊接整个过程要求在3S内完成,如果超过3S焊接没完成,应停止焊接,等到冷却后再进行第二次焊接。

4、焊接时焊件不能晃动

在焊锡凝固前不要使焊件晃动,焊件一旦晃动会使焊点表面无光泽且呈豆渣状,焊点内部结构松散有空隙,造成焊点强度降低和导电性能变差。

中职学校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焊接是电子装配实训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们必须熟练掌握。要想保证焊接的质量除了上面的各种因素外,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熟练掌握才能保证电子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越.刘海燕.电子装配工艺实训--项目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篇2

教学需求分析 好的教学软件需要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软件的设计中也要贯彻这种教育理念,既要提供充足的图文、动画、视频等演示资源来支持教的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界面导航及虚拟实训交互设计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中职《电子产品装配实训》课程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主,通过10个典型的电子产品装配让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产品装配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虚拟实训教学软件中应具有4种功能:漫游功能,能够多角度观察虚拟实训器件及仪器设备,操作场景;演示功能,能够演示电子产品装配实训中的操作程序、操作方法及错误操作结果;交互功能,能够利用键盘、鼠标对屏幕中的虚拟器件、仪器工具等进行理想的自主操作,该功能是虚拟实训软件的核心功能;考核功能,能够进行理论与虚拟实训操作的考核,验证学生学习水平,并给予反馈。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通过上面的需求分析,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本文以直流稳压电源的虚拟组装项目为例,对软件功能模块加以说明。

实训指导模块,重点以文字说明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实训目的,进行实训指导,使学生能够了解实训过程及注意事项;知识链接模块,重点以图文、视频动画的形式,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元件器、电路图的识读等加以详细说明;装配演示模块,以二维、三维动画交互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相关操作,如元器件的检测、安装等,使学生熟悉操作程序,牢记错误操作导致的严重后果;虚拟装配模块,通过鼠标、键盘的组合,学生可以进行多角度观察,自主拾取器件、工具进行虚拟实训,并给出相应提示;实训考核模块,分为理论考核与虚拟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采取随机抽题方式,由后台题库支持,可自主更新,实操考核借鉴游戏过关记分的方法,根据操作的正确与否,扣除相应的分值。

2 虚拟实训教学软件的实现

根据本虚拟实训软件模块的划分,主要进行两方面的系统设计,一是登录和用户管理系统,二是虚拟实训系统。

登录及用户管理 登录及用户管理的实现,主要应用动态网页及数据库技术。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具有用户名、用户密码等字段的表,用于记录相关信息。当用户从前台网页登录时,将用户名、密码借助PHP动态网页技术提交至后台,验证用户信息正确后再将学习时间、学习成绩等信息返回前台显示。

虚拟实训系统的实现

1)基于Unity3D的虚拟教学软件实现流程。Unity3D是能够比较方便的创建诸如3D游戏、建筑可视化等内容综合开发工具,包含了图形、音频等方面的引擎支持,并以C#或者一种类似JavaScript的语言为脚本语言,来实现交互设计。Unity3D开发虚拟实训主要分为4个步骤:首先,创建仿真模型;其次,利用3DS max优化模型;再次,利用Unity3D对模型进行交互设计;最后调试,完善并。

2)虚拟元器件模型的建立。在电子产品装配虚拟实训中,主要涉及到电子元器件及印制电路板的模型创建。例如在直流稳压电源装配实训中需要准备的虚拟元器件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还要有一块虚拟印制电路板。如果这些虚拟物件直接在3Ds MAX中创建相当麻烦,Proteus软件中预置了上千种元件的3d模型,我们可以利用其印制电路板设计模块,方便的生成印制板电路和元器件的3D模型。然后再导入3Ds Max中进行组合优化,最终得到虚拟实训所需虚拟元器件模型,再以FBX文件的形式导出备用。

3)漫游功能的实现。在Unity3D中我们可以利用鼠标、键盘事件对摄像机的视角进行控制来实现对元件和场景的漫游功能。例如,利用按住鼠标右键拖动实现视角的旋转,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将Unity3D中预置的Camera Scripts

下的MouseOrbit.js导入到工程中;其次,将MouseOrbit.js附加到Main Camera上,然后在其Inspector面板中对MouseOrbit.js组件的Target参数进行设置,本实训项目中选择印制电路板作为该参照物;最后,将鼠标右键触发事件添加到MouseOrbit.js代码中去,实现按下鼠标右键才触发视角旋转的功能。

4)装配演示功能的实现。在本项目的装配演示模块中,我们主要实现元器件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安装与分解。单击装配演示界面上的分解按钮时,各元器件从电路板上分解出来;单击组装演示按钮,系统将自动将各元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安装在电路板相应的位置,如图1所示。该功能的实现利用附加在Main Camera上的装配演示脚本来实现。具体方法如下:

①在脚本中Awake()函数里获取所有元件的名称及正确坐标,并记录在数组中。

②在脚本中OnGUI()函数里利用Button控件创建分解与组装演示按钮。当检测到分解按钮被按下时,将所有元器件的位置进行偏移,完成元器件位置分解操作;当检测到装配演示按钮被按下时,首先根据数组中存的元器件名获取元器件的当前坐标,若其与数组中所存的元件在电路板上的安装位置不同,则利用Vector3.MoveTowards方法将当前元器件移动到数组中所存的该元件的安装位置。移动完成后,进行下一个元件的安装演示,如图1所示。

5)虚拟装配功能的实现。本软件中单击手动组装操作按钮进入虚拟装配实训,这时可以通过键盘、鼠标对屏幕中的虚拟元器件、仪器工具等进行自主操作,组装到正确位置时,元器件会吸附到电路板上。当鼠标指向待安装的元器件时,会在电路板上正确的安装位置显示元器件虚影进行提示。该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是鼠标拖放和碰撞检测。具体方法如下。

①准备两套虚拟元器件,一套是辅助安装的元器件虚影。当按下手动组装按钮时,将电路板上的辅助安装元器件的renderer.enabled属性设置为false,并全部添加Box collider组件。然后分组显示将要安装的元器件。

②在Main Camera上附加Unity3D中预置的DragRigidbody.js脚本,为需要安装的元件添加Rigidbody和Mesh collider组件。

③在将要安装的元器件上附加手动组装脚本。编程思路是在Update()中获取当前鼠标拖动的元器件,然后利用OnTrggerEnter进行碰撞触发检测,若碰撞的是与之对应辅助元器件则将其在安装位置显示出来。

3 作品

在Unity3D中经过功能测试无误后,开发的作品最后能成web网页、可执行EXE文件等多种形式。在本实训教学软件中,为便于与其他教学资源整合,采用网页的形式。

4 结束语

本文以直流稳压电源虚拟实训项目为例,展示综合运用Proteus、3DS MAX、Unity3D开发电子产品虚拟实训软件全过程。该虚拟实训教学软件已经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经过不同班级对比,使用该软件可以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虚拟实训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实践实训项目。

参考文献

[1]姬洪强.《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2]石小法.电子技能与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7

0 引言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实训课程对培养工科类学生电子工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一定的电子工艺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工科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才能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吻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①

1 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实训内容

为了使学生能接触电子制造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先进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电子工艺实训室增加了贴片机、自动印膏机、手动印膏机、回流焊等用于贴片元件装配的设备,以及进行PCB制板的一整套设备,实践教学内容在保留原先手工焊接训练、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装配的基础上, 增加了PCB制板、贴片元件装配工艺训练,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实践训练

基础实践训练包括手工焊接训练、拆焊训练、几种小型电子产品安装、焊接及调试几部分,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焊接技能,学会常用元器件检测方法,了解小型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1.2 表面贴装工艺训练

收音机作为经典的实践教学载体,在保留其分立元件插接装配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贴片元件、插接元件混合的装配方式,实训中学生通过动手印刷锡膏、贴片、回流焊接,掌握贴片元件手工装配过程。首先,学生利用手印台印刷锡膏,要求学生刷膏时用力均匀,锡膏厚度合适;其次,学生进行手动贴片,因为贴片元件体积小,不同型号及规格的元件外型几乎一样,为避免错贴、漏贴,采用工位装配方式,每个工位放置若干种盘状纸编带封装的贴片元件及用于取放元件的真空吸笔和镊子,工位上附有元器件安装的PCB板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完成贴片元件的装配,贴装完毕后,学生要检查元器件的贴装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艺要求,特别是有极性元件,更不能装错,比如,收音机低放部分贴片二极管正负极装错,会造成电路电流的不正常。最后,将装配好的PCB板送入回流焊机中完成焊接,焊接后的还要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虚焊、连焊的地方,因为放置贴片元件时元器件移动可能会造成锡膏桥接。

1.3 印制电路板制作训练

电子工艺实习所做的电子产品通常都是使用常规的配套器件和设计好的线路板,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只需要机械地插件、焊接、调试,缺乏对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在印制电路板制作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原理图绘制、PCB图绘制、Geber文件输出、裁板、贴膜、曝光、显影、腐蚀、清洗等一系列制板过程,然后进行元件检测、成形、镀锡、安装、焊接、测试等,完成循环彩灯的整个制作过程。在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设计、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该实训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PCB制板的一般流程,为今后的电子科创活动打下基础。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PCB制板,所以选用的实践载体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会极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选择相对简单的循环彩灯作为实训载体。

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实训内容③

通过购置新的电子工艺实训设备,开发新的实践项目,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优化。

2.1 重视课程的综述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信息化社会,电子工艺发展迅速,在综述环节通过大量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手段介绍当今电子工艺发展状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中,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电子工艺发展现状的窗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实践课程的学习目的,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所能解的知识及应掌握的技能,以及本课程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2 编写电子实践工艺文件,加强学生工艺技能的训练

原来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的是,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后,根据教学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往往由于学生记忆不全或有误造成操作e误,甚至产生安全隐患,现在,学生进行工艺训练及电子产品装配前,首先要求学生编写工艺文件,然后学生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要求进行训练以及产品的安装与调试,避免了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安全性。工艺文件作为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反映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装配准备、装联、调试、检验、包装入库等各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及规范,在实践课程中,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中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的种类及其作用,懂得工艺文件对指导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实训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写方法,在实训中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保证了实训产品装配质量。

2.3 引入6S管理观念,培养学生责任、安全、节约意识

6S管理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规范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 6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整理”主要是指工作中区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事与物,再将现场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现场;“整顿”是指,将物料、器材、工具、文件的位置固定下来,明确数量并进行标识,以便在需要时能迅速找到;“清扫”主要是指将实训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并注重细微之处;“清洁”是指,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状态能维持下去,并进行标准化;“素养”是指,培养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团队精神;“安全”主要是指,清除事故隐患,排除险情,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④在电子工艺实训中,根据企业广泛应用的6S管理方法,结合电子工艺训练课程的特点和实训条件,制定学生实训中的行为和评价标准,在锻炼学生的电子工艺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树立责任、安全、效率、节约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具体如下:

(1)严格要求学生不能将与实训无关的物品放在工作台上,个人生活用品要放在工作台下面的柜子里。(2)将与实训有关的工具、材料、元器件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手工焊接烙铁要按要求摆放在右上侧,工具包放在左上侧。(3)课后清理、清扫自己的工位及周围,保持清洁,最后将剩余的材料及元件上交,培养节约意识。(4)保持、维护自己工位所有实训物品清洁、整齐、有序,实训期间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5)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6)学生要严格按照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作业,减少人身伤害,保证设备安全使用。

在实训过程中,要按照以上标准评价学生行为规范,并将学生的表现计入课程考核中。

3 建立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

原课程考核为三部分: 电子制作、实践报告和平时到课率。为了更加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将考核分为四部分,包括考勤及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件、报告四部分。考勤及行为规范考查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尊章守纪、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规范;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工艺文件编制及具体操作是否正确、符合要求;考核件考查学生做出产品的质量情况;报告考核学生对产品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对产品安装、调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改进后的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情况。

4 结束语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发展,不能仅满足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制作的过程,完成一些模仿式的焊接训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实际工作需要的关键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⑤根据企业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和调试的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电子工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生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避免了工作盲目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标准,更能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反映学生实践训练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工程素|的培养。

注释

① 王晓红,李欣.电子技术与工艺训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进[J].高教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0):120-121.

② 奕庆磊,刘宏宇.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5):125-127.

篇4

[

关键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8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计划资助项目“高级访问工程师” (编号:FG13①的科研成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 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还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多家电子企业合作建立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战实训环境,建设以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为主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经过近五年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在实训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等电子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陶在学院“新四块”课程体系中属于岗位能力课程。课程依据电子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专业所面向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课程以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依据企业调研、行业发展需要并参照“无线电装接工”的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操作从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获得,注重操作规范、装配技巧和检测流程,充分展现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等特点。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承担各类电子产品的装配、生产工艺和管理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电子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理念。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引企人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2009年起,学院与南京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泰之联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调整原有的焊接装配实训室、调试与检验实训室和维修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实训要求设立了产品装配生产车间、产品调试维修车间、仓库、管理办公室,由公司出资装修和营造企业氛围。

同时,企业提供了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扫频仪、失真度测试仪,数字存储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等电子测量调试仪器设备59台套,总价值约320万元。“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同时, “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任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每年安排2-3名专任教师到“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截止目前已经有14名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习了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同时在基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训任务,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引企人教,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根据“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派出H名专职实训教师、2-3名企业实践专任教师、1名管理人员,企业派出1名副总工艺师、3名助理工艺师、3名工艺员、1名助理工艺员、2名检验人员、2名管理人员、3名生产辅助人员,形成了一支20多名教师和企业人员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 闽混编师资团队构成后,校企联合对混编师资团队进行培训,提升专任教师在实际生产流水线上的时间指导能力,提高企业技师,工程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装配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训等实战教学,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基本装配焊接技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焊接工具的使用等基础教学,两种师资根据各自优势,通过实训项目相互结合,协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并实施教学。通过深入南京新联电子、泰之联、爱立信、三宝科技等企业,与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访谈以及毕业生问卷调查,明确了电子制造类岗位对学生电子产品生产技能的要求,并确定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通过与企业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企业真实典型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仪器设备)为载体,选取满足工程性、实战性实训要求的项目内容,将企业生产工艺及管理、调试测试知识融人教材,撰写校企合作教材。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实训类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实训2周。课程教学第1周安排在校内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主要进行电子产品装配技能的基础训练,第2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及以企业真实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为载体的生产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战训练。

4.校企共评,完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学校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考核机制,形成校内教师考核和企业工程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问根据实训环节,按项目完成情况、操作规范性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不同实训环节进行评分,制定合适的校企合作考核方案,并通过2年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考核比例的分配和考核指标的细化。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考核按阶段进行,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考核。第,周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实训的基础能力考核,占50%。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训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平时表现占5%,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考核占20%,焊接质量考核占加%;实习报告占5%。第2周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的综合能力考核,占50%。由企业工程师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给出。其中,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占10%,安全文明生产占5%,装配工艺文件制作占5%,装配工艺过程占15%,规范操作占10%,交验合格率占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3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急需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能力强的高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天津市地处渤海湾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其滨海新区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发展战略之首,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定位在:打造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行业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社会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职业教育适应于市场经济,适应于岗位群的需要。

一、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调研

以高职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在电子、机电、冶金等行业中,进行了以电子人才需求为专题的社会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是: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工作的一线操作岗位占5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调度、质量监督、人事管理、线段负责人等的管理岗位占25%;从事市场营销岗位工作约占15%;售后技术服务的技术岗位不足10%。

通过上述调研将用人需求归纳为七项典型工作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这七项典型工作岗位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该任务应具备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了解,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较高,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容易,待遇较高,提拔较快。企业非常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并且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是必须通过考取技能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使每一名高职毕业生成为具有无线电装接工和无线电调试工基本技术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电子产品制造、检测、维护与维修为培养方向,培养会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专业高技能人才。

三、无线电装接与调试工实训课程改革方案

1.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职业能力领域,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2.基于典型工作过程明确教学思路。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看出,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通信技术及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等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而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包括上述课程的技术与技能,所以在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中应包括以下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为:(1)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20学时)。工艺文件识读能力,电子产品方框图、原理图、印制电路图识读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和检测能力,焊接装配、压接装配、绕接装配、螺纹连接、胶接装配、穿刺装配、铆接装配等能力。(2)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30学时)。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3)信技术及系统(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能力。(4)高频电子线路(20学时)。无线电通讯设备组装、调试能力,SMT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能力,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艺装配能力,电子产品维护维修能力。(5)电视技术(30学时)。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调试、产品异常分析、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电视机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最后构成无线电调试工中、高级实训课程共120学时。

3.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1)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载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其实践性。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情境下实施案例教学和岗位训练,实现课程的职业性。(2)开放性。网络课程对校内、外学习者开放,学习者可以在线测试、在线论坛,学习助学资料、相关职业标准,查看电子教案、拓展知识等学习资源。(3)螺旋式上升式课程内容设计。以企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为教学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并适度提升其深度和广度。

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为了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促进学习,教、学、做、思四位一体化,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以企业生产岗位为训练平台,以零缺陷为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形成职业能力与认知水平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结构。

课程共分七个项目:项目一,简单电子电路为分析与安装;项目二,收音机组装与调试;项目三,信号发生器组装与调试;项目四,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组装;项目五,电子秒表的电路的组装;项目六,电视机的组装与调试。以上六个项目是基本技能培养,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市场调研中有一部分学生将从事金融具机运营维护与维修工作,所以增加技能拓展内容――项目七ATM机的原理与维修。从而设计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