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引言
IBM认为“计算模式存在十五年周期定律”(如图1)。自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概念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意识到“以信息感知为特征的物联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纷纷将物联网发展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欧美及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与地区在物联网应用深度、广度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美国成为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其RFID应用案例占全球59%。(数据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从国内物联网发展看,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从此拉开了我国物联网发展序幕。当前学术界和企业界纷纷响应,已在物联网的概念、内涵、发展瓶颈及商业模式、示范基地建设、行业应用项目推广、高校学科建设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从电信运营商的视角深入认知物联网定义及其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就此命题展开研究。
2 物联网定义及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传感、通讯、网络、处理、云计算等领域都从自身角度去阐述和放大,麻省理工学院(MIT)、国际电信联盟(ITU)、欧盟(EU)、维基百科(Wikipedia)、工信部电信研究院(CATR)等机构和相关学者亦各有观点。本文将从“说文解字”及电信运营商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物联网定义及认识: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nternet”指计算机通过标准协议连接形成的全球性网络,“Things”指客观世界的物理实体;因此,“Internet of Things”指由可唯一标识的物理实体通过标准协议形成的全球性网络。
从电信运营商实践角度看,利用感知技术,通过物体上装载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网络传输互联,从而赋予物体智能,进行感知、传递、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它具备规模性(只有具备规模,物体的智能化才能显现)、流动性(必须保证物体在运动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随地沟通)以及安全性(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保护,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等三个特点。
3 相关研究评述
近年来,我国物联网研究成果主要涵盖学术理论与电信运营商实践两个层面,主要集中在物联网概念、本质、产业链、技术体系、商业模式、演进路径、发展现状及瓶颈、对策等方面,基于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成果较少,具体如表2所示。
4 基于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分析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的认识基本一致,一般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本文基于运营商实践对各层再细分,得到基于电信运营商视角的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其中终端接入层、平台层及应用层为运营商关注重点,具体架构见图2。
4.1 应用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应用先行。从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发展情况预判,国内物联网将率先在规模大、信息化程度高的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突破并形成规模,同时物联网应用还将不断发展和纵向延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潜力型应用领域见表3。
要使物联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来实现智能处理,而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型提供了与物联网无缝融合的切入点,即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于电信运营商视角的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架构融合如图3所示。
智能识别技术将极大拓展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领域和能力。计算机智能识别技术可精确帮助视频监控系统从纷繁的视频图像中分辨出目标信息,一旦目标在场景中出现并违反预定规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具体优势如下:
(1)主动式服务: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及时分析事件发展趋势,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2)7*24小时服务:可进行不间断的视频分析,提供全天候防范;
(3)加快响应速度:对于安防应用,能自动发现监控画面异常情况,使安防人员可以更迅速地处理紧急事件;
(4)挖掘商业价值:从视频画面中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
4.2 网络层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
二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业务推广的一种手段,如食品、餐饮、娱乐、航空、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行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三是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
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幕是3.5-4.3英寸,2012年发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电脑却以mini型为时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它承载的广告也必需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五是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HTML5技术让人充满期待。
【关键词】传感器 技术发展 应用趋势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已经多达1700多家,所生产的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检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医疗诊断、交通运输等领域。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们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市场需求额推动下大幅增长。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物联网、智能化浪潮等的推动下,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领域方面,都将呈现崭新的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新的理论、新的效应研究开发工程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和传感技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侧重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利用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中提高其可靠性、质量、处理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充分利用已有微细加工技术与装置的做法已经取得巨大的效益、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80年代进口一套AE传感器及其住处预处理硬件的成本已被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使我国经“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产品化系统处于无力竞争的地位。后者采用独创的宽带高精度AE传感器和厚膜集成电路预处理硬件,但其成本仍比国外先进的产品高数倍到数十倍。在微小型化中,为世界各国注目的是纳米技术。
(3)集成化。进行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集成,它包括: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复合传感器(如:汽车用的油量、酒精检测和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复合传感器);传感系统硬件的集成,如:信息处理与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处理单元―识别单元的集成等;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数据集成与融合等。
(4)研究与开发特殊环境(指高温、高压、水下、腐蚀和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系统。这类传感器及传感技术系统常常是我国缺少的一类高新传感技术和产品。
(5)对一般工业用途、农业和服务业用的量大面广的传感技术系统,侧重解决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以适应工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保证这种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6)彻底改变重研究开发轻应用与改进的局面,实行需求驱动的全过程、全寿命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改进的系统工程。
(7)智能化。侧重传感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技术、方法和装置同自校准、自诊断、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智能传感技术系统。
2 应用趋势
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传感器在以下几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1 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传感器先行
在科研、产业和政府的合力之下,全球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浪潮正奔腾而来。当下的智能汽车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由第一阶段(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向第二阶段(汽车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厂商、软件厂商影响力此消彼长)过渡的初期,短期内需求增长最为确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感知设备,尤其是包括摄像头、车用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等。
2.2 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拉动传感器需求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而家用服务机器人相对于人工成本的上升正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以e-皮肤为代表的高智能化零部件投入机器人生产制造将大大提升单个机器人使用传感器的数量。叠加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相关传感器未来几年的增速有望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行业或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增速。
2.3 可穿戴设备:巨头竞相布局,传感器点石成金
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以谷歌眼镜为首的综合智能终端最具平台潜质,很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预计到2016 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100 亿美元。传感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硬件产业链上机会确定性较强的一块领域。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拉动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2.4 物联网:政策大力推动,传感器基础必备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并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关于物联网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突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而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为基础的环节,将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未来将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手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占据市场份额。关键就看企业能否掌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并且迅速布局下游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快速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传感器行业研究报告[Z].2012.
[2]安信证券.安信证券传感器行业研究专题[Z].2013.
[3]前瞻网.2013-2017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Z].2014.
马传荣:智能家居行业在2010年的发展有目共睹,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大品牌,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可视对讲融入智能家居系统成为行业发展方向之一,二者因为共同发展而相互促进。
根据市场反应和国家的相关政策,2010年值得关注的市场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物联网发展迅速,已经开始家庭化应用;另一方面,三网融合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此外,iPad开始成为更多移动终端的选择。无论是智能家居市场,还是数字对讲市场,势必会围绕这几个方面为核心。
以海尔智能家居为例,海尔U-home智能终端融合安防监控、数字对讲、娱乐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已经引领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在物联网方面,从今年5月份海尔U-home在上海世博会推出“物联之家”并落户上海世博园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就此引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将程序与iPad应用程序相融合,建立海尔U-home界面,将iPad作为移动终端实现远程控制等功能。海尔与电信、联通、移动、广电四大运营商进行了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物联网在家庭方面的应用。海尔U-home物联技术目前已经在无锡物联网基地以及上海、杭州、江苏、太原、青岛等地的运营商样板间进行展示。整个智能家居、数字对讲行业的发展趋势要求企业越来越向这些市场热点靠拢。
记者:随着品牌厂商从各角度的涉足进入,智能家居的受关注度与日俱增。而在数字对讲产品上的比拼同样成为了不少厂商关注的焦点,海尔推出的建立在数字对讲基础上的智能终端产品也成为了U-home系统的控制核心,您如何看待数字对讲产品过去一年中的市场表现?
马传荣: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进程来看,第一代的数字机产生于2002年。2005-2007年这一时期,数字对讲产品开始大规模开发。数字对讲行业的快速成长期应该是2008年以后,无论是产品的外观、功能、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升。
首先从产品来看,生产厂商大规模投入研发和生产,整个行业开始规模化。在数字对讲产品规模化的过程中,产品性能、功能得到了长足提升,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价格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发展趋势的最好证明就是应用项目的日臻成熟。从行业内应用项目来看,一些大生产商的产品应用于项目中会更加稳定,也将引导行业的发展。但随着用户对楼宇对讲系统功能的提高及住宅小区规模和户数的扩大,楼宇对讲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给生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的企业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相反,一些大企业特别是智能家居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越来越掌握着数字对讲的发展方向,比如芯片处理能力的提高、与智能家居系统的完美结合等。
记者:目前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选择应用与高端楼盘的数字化可视对讲系统时,对于项目的规划往往止步于以智能终端代替传统对讲分机,相关配套的智能家居产品仍出于少有人问津的状态,部分扩展功能也难以实现,对于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马传荣: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和数字化社区已经成为未来趋势。因此,这也给生产商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对系统稳定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二是数字化对讲对芯片的处理能力要求提高。
这样的状况下,依然只有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才能实现。因此,像这种状况行业内确实存在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数字对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挡的,关键在于可视对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二是可视对讲能否实现标准化。现在,有很多大企业和大制造商已经开始致力于产品标准接口的研究和生产,这样房地产商只要应用管控平台,用户可以随意选择产品,即可实现互通;这样就意味着A家主机可以用B家分机,不同产品、不同品牌之间实现兼容。
另外,产品改进是个制造商面临的一大问题。产品要在稳定性、宜用性和人机交互性上有所提高,因此行业内厂商要达成共识,建立标准。
记者:随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势必将对于住宅小区中网络架构产生新的影响,您如何看待三网融合对于数字对讲系统未来发展的影响?
马传荣:三网融合是数字对讲的助推器,它促使数字对讲发展更加系统化,与智能家居的联系性更加紧密。同样,数字对讲的发展也推动了三网融合的进程。三网融合与数字对讲之间合理搭上关系是厂商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未来数字对讲的发展势必会与电视、电脑、iPad等设备结合,功能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可视对讲、安防监控,更重要的是与社区相联,实现信息查询、社区购物等功能。
物联网家电是指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家电产品,而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与互联网联接,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的家电产品,并且家电产品本身与电网、使用者、处置的物品等能够实现物物相联,通过智慧的方式,达成人们追求的低碳、健康、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
一项针对物联网家电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1.6%的被调查者支持物联网家电的发展,并表示在未来会购买相关的物联网家电产品。其中,36.4%的人是希望体验一种智能的生活,而57.3%的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未来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人对物联网家电态度非常积极,物联网消费时代即将来临,物联网家电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对于家电智能转型,多个家电厂商早已谋篇布局。两年前,海信集团就宣布,未来10年启动全面智能。同样,创维、海尔也在智能领域开疆辟土。海尔研发了全球首台人机互动智能电视、海尔物联网冰箱和物联网空调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它对智能的定义,已经超出了单个产品的局限,而是从客厅到厨房,从黑电到白电,从生活电器到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是一个互联互通、人性化智能化的整体。
长虹方面的智能思维更为超前:通过芯片和软件的运用,产生家电终端和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控,布局云计算,开启家电行业的大数据时代。“通过芯片和传感器收集消费者的日常运用大数据。比如通过电视上网,网页点击的视频、淘宝购物喜好、发送微博等等,都可通过芯片收集数据,以及来自于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包括用户的声音、动作、使用习惯,记忆用户的兴趣喜好等。而且,未来的大数据不仅来自于电视,还包括空调等产品。空调将来能收集家里的湿度和温度,甚至室内空气污染指数,包括玩具、家具等都可以收集数据后上传,形成大数据,上传到云端,经过分析后提供智能化的商业服务。
物联网智能家电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截至今年7月10日,家用电器行业共有30家公司披露了2013年中报业绩预告。其中,24家公司业绩预喜,长期业绩疲弱的四川长虹也赫然在列,业绩预增50%,预计1至6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超过2.2亿元。据了解,四川长虹彩电业务今年全面发力,全年目标为国内外销量突破1000万台,销量增长超过40%,其中智能电视占比至少达到50%以上,即智能电视绝对出货量今年将比去年增加一倍。
随着家电补贴到期的翘尾效应,下半年,连续“受补”6年之久的家电行业,因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到期而无奈退守,“断奶”的家电企业不得不接受较长一段黑暗期的考验。如TCL集团、创维数码的6月销量公告显示,受节能惠民政策结束影响,6月创维彩电的国内销量同比下跌17%;TCL彩电的国内销量为28.22万台,同比下跌35.47%。国内家电产业借物联网转型高端化智能化已是突破发展瓶颈必须。
领跑智能化交互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