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信息分类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71-03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研制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标准做支撑,就不能实现系统的安全可信,只有从系统的视角全面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构建起合理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才能保证各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安全可控和高效运行,也只有建立起涵盖系统安全结构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安全组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关联操作,实现系统安全性的最大化。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分类现状
1.1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现状及分类体系
1.1.1美国国防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国防部(DoD)将美军信息安全标准按安全部件与安全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其标准体系见图1,其中安全部件以信息流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为信息处理安全标准、信息传输安全标准、信息理解表示安全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环境标准五类。安全功能从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来进行划分,分为鉴别安全服务标准、访问控制安全服务标准、保密性安全服务标准、完整性安全服务标准、抗抵赖性安全服务标准和可用性安全服务标准六类。DoD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虽然覆盖全面,但安全部件和安全功能之间的标准交叉重复比较多,层次不够清晰。
1.1.2联合技术参考模型(JTA 6.0)
JTA 6.0中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为实现对国防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支撑,包括(本地)计算环境、飞地边界、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和安全评估五类标准。这种分类比较合理,但分类下面对应的标准大部分是国际标准和美国国家标准,因此,应在借鉴该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建立起合理的标准体系。
ISO信息安全工作组分类如图3所示。目前,ISO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按照工作组的分类分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标准、密码和安全机制、安全评价准则、安全控制与服务和身份管理与隐私技术五类。该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对于建立安全运行的信息系统,针对性不太强。
1.1.4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
ITU-T SG17组负责研究网络安全标准,包括通信安全项目、安全架构和框架、计算安全、安全管理、用于安全的生物测定、安全通信服务,如图4所示该分类方法对信息安全技术分类比较粗糙,信息安全技术也只侧重于通信安全。
ITU-T颁布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安全标准主要有:消息处理系统(X.400系列)、目录系统(X.500系列)、安全框架和模型(X.800系列)等,其中的X.509标准是PKI的重要基础标准,X.805是端到端通信安全的重要标准。
目前,ITU-T在安全标准化方面主要关注NGN安全、IPTV安全、身份管理(IDM)、数字版权管理(DRM)、生物认证、反垃圾信息等热点问题。
1.2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自1995年开始制定,至2002年共制定标准19项,全部由国际标准直接转化而来,主要是有关密码和评估的标准。在这19项中,2004年后已有12项进行了修订。自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成立以来至目前我国实际现存正式信息安全标准87项,这些标准中,既包括技术标准,如产品和系统(网络)标准,亦包括管理标准,如风险管理标准等,覆盖了当前信息安全主要需求领域。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本着“科学、合理、系统、适用”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成果和认真梳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工作组的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分类相对合理、全面,涵盖了体系结构、安全保密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测评等方面的标准,但庞大繁杂的标准体系常常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无法选取需要遵循的标准。因此,针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进一步精简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尤其是影响系统集成方面的安全接口标准,进而增强各个安全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和安全技术间的协作,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支撑性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到实现通信与网络、应用环境和数据安全所应用的支撑性技术,包括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公钥基础设施(PKI)和密码管理基础设施(KMI)。
通信与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参考文献:
[1]Joint Technical Architecture Version 6.0.Department of Defense.2003.
[2]林宁,吴志刚.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08).
[3]吴志刚,罗锋盈.ISO/IEC JTC1/SC27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新动态[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05).
日本的食品添加剂可分为“指定的食品添加剂(Designated Additives)”,“现存的食品添加剂(Existing Food Additives)”,“天然调味剂原料(Plant or Animal Sources of Natural Flavorings)”和“通常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Substances which are generally provided for Eating or Drinking as Foods and which are used as Food Additives)”。
1 指定的食品添加剂。1947年日本食品卫生法对添加剂实施主动列表制度,即只允许在食品中使用日本厚生省指定的认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在1995年之前,主动列表系统仅适用于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在1995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修订,使该系统涵盖除个别豁免外的所有合成及非合成添加剂。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可分为有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及无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两类。
2 不受主动列表系统约束的添加剂种类,包括:(1)现存的食品添加剂。1995年法规修订之前,已经在市场上销售或使用的不受主动列表系统约束的食品添加剂,均为非化学合成添加剂。1996年4月16日,日本厚生省公布了现存食品添加剂清单。(2)天然调味剂原料。(3)通常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
二、详情
日本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标准经常进行修订和更新,对各种食品添加剂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具体添加剂限量都进行详细规定。近日,日本厚生省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1年9月1日起生效)和指定食品添加剂名单(List of Designated Additives)(2011年9月5日起生效)。
指定食品添加剂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被指定为安全的添加剂。指定添加剂是由厚生劳动省经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和分析等一系列程序后,才可审批为指定添加剂。截止到2011年9月1日,日本共有421种指定添加剂。
现存的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历史长,被认为是安全的天然添加剂。截至2011年5月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对现存的添加剂进行修订,从原来名单中减少了55种添加剂,确定365种现用添加剂。
目前,日本规定天然香精共612种。这612种天然香精是由日本环境健康局第56号公告中列出,由厚生劳动省1996年5月进行公布。
一般添加剂是指既可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目前日本规定106种一般食品添加剂。这106种是由日本环境健康局第56号公告中列出,由厚生劳动省1996年5月进行公布。
三、与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比较
我国卫生部今年刚了新版的《GB 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其中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精等2314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新标准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新标准还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用香料的分类;增加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
与日本食品添加剂标准相比,我国食品添加剂种类比日本(1504种)多810种。另外GB2760规定了带入原则。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根据本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
新的日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通用使用标准(Standards Applying Generally to Food Additives)和具体使用标准(Standards Applying Specifically to Individual Additives)。通用使用标准,规定了复合食品添加剂中如含有已建立使用标准的添加剂成分,则该复合添加剂按该成分的既有标准执行。由含某些特定添加剂的食品配料或食品加工而成的某些特定食品,视为该添加剂应用于此类特定食品。而日本食品添加剂具体使用标准,其内容覆盖全面且种类划分详细,几乎覆盖到所有食品,并且针对不同食品种类,具体设定有不同的添加剂使用标准。
由于日本国内食品供应的60%需要进口解决,而我国是日本最大的食品贸易伙伴之一,因此详细了解并把握日本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变动情况,指导出口型企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根据日本法规标准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稳定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聊天室游戏同学录人物明星下载专区招聘彩票动漫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娱乐与休闲体育与健康旅游与交通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哲学与宗教政治与法律军事与战争经济与金融教育与就业人文与艺术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医疗与卫生农业科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技术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参考资料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一天不会太晚。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2郑福根.网络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现代情报,2004(6)
3张林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情报杂志,2003(10)
4刘延章,余义芳.近五年来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情报学报,2004(4)
5王知津,肖洪.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
6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7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图书情报知识,2004(4)
8王本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4(5).
9宋剑祥.从国外分类法看《中图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与情报,2004(2)
A new Method for Classific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bstract:Aiming at the need of "open and transparent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Sichuan Platform Project"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andard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me and matched classification with Chain table. This method is a four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Keywords: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me classification;Matched classification;Chain Mosaic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13-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怎样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利呢?根据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权利的公开透明[1]。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尤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而政务信息分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对政务信息分类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自己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2] 。本文将简述现有的一些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对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省级政务信息公开的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此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四川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
一、现有的一些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目前,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四种, 即主题分类、机构分类、体裁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主题分类反映了政府公开信息在内容方面的属性或特征;机构分类则体现了政府部门机构与职能的特点;体裁分类体现了政府公开信息在表现形式与体裁上的不同;服务对象分类体现了政府公开信息在适用对象和受众上的不同。这四种分类相互独立,当政府公开信息的某个维度的属性发生了变化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维度的属性,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目录体系的稳定性[3],同时这些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各国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面向服务对象的分类方式,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主题分类方式, 这些方式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
二、美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根据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将美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信息资源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标识和政务信息资源查询。这一阶段解决人查找信息的问题,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政务信息指引服务。 第二个阶段中,信息资源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即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这里“共享”一词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仅是解决人对信息的查找,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应用程序对数据语义的共同解释。第二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思想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跨部门协调委员会研究报告和美国联邦组织架构中的业务参考模型[3]。
近年来,美国将联邦企业架构(FEA)分类方法中的业务参考模型(BRM)运用于政务信息分类中,形成了面向服务对象的分类方式。BRM采用三级类目的形式, 其一级类目由四个业务区组成,即: 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服务提供方式、提供服务所需支撑条件、政务资源的管理。一级类目下设有二级类目, 被称为业务线, 包括面向内部的业务线和面向外部的业务线, 共有39个业务线, 即39个二级类目。 每个业务线下设置了子功能, 即为三级类目, 共153个子功能。 在BRM分类体系中, 对每个三级类目都进行详细的说明[4-6],我国的北京市就采用这种政务信息分类方式[7]。
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标准以及其应用
1.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国家标准
我国在政务分类方面先后颁布一些国家标准:分别是GB/T10113-2003《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与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19486 - 2004《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21063.4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其中,GB/T 2106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于2007年9 月,于2008年3月正式实行,它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应采用主题分类,也可根据具体应用情况选择其他的分类方法与主题分类共同进行类,如部门分类、服务分类、资源形态分类等。它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分类类目表,共21个一级类目(见表1)和133个二级类目[8]但它并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所有的政务信息分类情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
表1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国家标准(一级类目)
2.我国政务信息分类标准的应用
我国各省市、各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例如,浙江省政务信息主要是按照主题进行分类, 有12个一级类目(见表2) , 376个二级类目[2]。
表2 浙江省政务信息公开目录(一级类目)
四、一种新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1.为什么要提出新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在四川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的建设中,项目团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将四川省各个市区,各政府部门之间不同政务目录整合在一起,面对庞大、繁杂的政务信息,对其进行分类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又不完全适应四川省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项目组提出一种可行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在这种背景下项目组提出了一种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
2.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题分类方法与组配分类方法相结合的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就是将主题分类和组配分类体系进行新的组合和溶嵌,确定了四级分类体系。一二级类目采用主题分类,参考国家主题分类类目表分类, 其中一级类目按照经济社会管理中的主题词进行分类, 如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级类目是对一级类目的细化分类,如文秘工作、应急管理、物价等, 行政机关选定一级类目后进行二次选择。 三、四级类目则按照生命周期, 采用组配分类, 三级类目分为概况信息、政府文件、动态信息、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信息、重大项目、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其他共九类, 四级类目是对三级类目的进一步细分, 如机构职能、通告、应急预案等。一二级类目和三四级类目之间采用溶嵌结构(见图1)。
3.独特的编码技术
开发的政府信息分类编码的自动生成器, 是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组件, 它的功能是将政务信息的类目自动转换为相应的唯一编码, 以便对海量政府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本编码生成器,依赖于溶嵌规则构成的四级信息类目体系和编码结构构成的信息组码规则, 采用信息属性描述的方式, 来自动生成政府信息类目的唯一编码。一、二级编码和三、四级编码之间采用平行结构,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 对编码及体系进行溶嵌, 将政府信息按照要求进行了更全面、更科学、更细致的划分,不仅能兼顾国家和我省的政府信息资源不同的分类要求, 并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拓展性。 编码生成器的结构见图2, 它由分类规则、编码规则、信息属性描述、编码生成器和数据库五大模块组成。其中,编码规则模块引入了元数据索引号的方法, 目的是能够以流水号方式进行数字编码链接。元数据索引号采用“前段码/后段码”格式, 前段码为信息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它由技术监督部门统一编制;后段码为4位年份数与5位流水号组成,索引号由计算机按信息的日期自动生成,以此达到唯一和不可更改的目的。
4.新方法的成功运用
该方法成功运用于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该系统结构框架如图3),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图3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框架
五、结论
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借鉴已有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电子政务信息分类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与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且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这种方法是我国政务信息分类中的一种,反过来它也将推动政务信息分类方法的前进。
参考文献
[1]耿瑞利.中美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对比研究.情报杂志,2010(11):174-177
[2]张新民.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及其分类系统的几点思考.2009(5):78-84
[3]冯璐,陈琳.对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编制建议.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33-136
[4]朱礼军,赵新力,孙钦山.美国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探析文.电子政务,2007(1):142-146
[5]王鹏.美国联邦政府信息系统分类分级初探.保密科学技术,2012(12):34-36
[6]龚立群,李文生,张亚军.FEA-BRM及其对构建我国政务信息分类体系的启示,2011(8):144-148
[7]高文飞,赵新力.我国政务信息资源主题分类研究,2008(29)
[8] GB/T 21063.4-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李金刚,男,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琳,女,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