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篇1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就对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挑战。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上,始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作一个主要的任务。因此,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也必须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作保障。《新课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其目的是以较大的阅读量获得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要落实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现就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做如下阐述。

一、利用好书推荐,孕育学生阅读的兴趣

好书使人成才,不好的书却让人丧志,因此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老师要帮助学生们有选择地阅读,引导学生们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在每学期的开学伊始,我就建议学校把适合于学生读的课外书,用彩封的形式,通过“好书介绍”的平台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好书介绍”中,我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把一张张经过精心设计的精美的彩喷图案,在宣传栏里张贴出来。栏目按照学生的年龄(学段)特点和知识水平共设三个板块,即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适合中年级学生的读物和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高年级学生则可多选择一些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高的名篇佳作。在选择书籍方面,我们按照广泛性和趣味性原则,既有小说、诗歌、寓言、散文、科普知识、童话、故事等体裁,又是儿童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令儿童入迷,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读物。物别是新教育实验介绍的童书书包里重点介绍的书籍。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好书的影响力,学生们又可通过好书介绍,结合自己的阅读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几年来,每学期开学初,宣传栏前,“好书介绍”栏目前围观的学生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孕育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利用老师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近几年来,特别是我校加入新教育实验以来,每个学期学校根据新教育童书书包中的书目,要求每个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情况,一个学期内至少要向学生介绍5本以上的童书。期间,学校根据年级的不同,还规定每个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挑选书目中适合本班学生的书与学生进行共读。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有句话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做好学生的榜样与表率。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会被高度地激发出来了。

三、利用图书漂流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我有一本书,可以看四十本书”的口号的图书漂流读活动,吸引了不少班级的学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学校给每个班级一次图书漂流读的活动主题,各班的主题由各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时间为两个月。在整个活动中,学校按照年级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活动与要求。通过这种漂流读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沉浸在书的王国里。每到漂流读的时候,学生们读书,看书,谈书,“听书”,“说书”,“演书”,“写书”,“画书”等活动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图书漂流读活动,解决了农村学校图书匮乏的问题。学生手中的书流动起来了,也不再是沉睡的纸张,成了激扬的文字、飞扬的思想,洗涤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学生的读书兴趣空前浓厚,读书热情空前高涨。这种活动既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使我们感受到每个学生“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的厚重,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四、利用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不求功利性,但有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行政手段,把学生读书的热情推向。几年来,我们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节。在读书节期间,学校会举办一系列的有关读书方面的活动。每一届的时间也是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学生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遨游在知识的殿堂里。他们沐浴着书香,享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读书节过后,最使人激动的是那读书成果的展示了。你看,经过一个读书节,什么制作精美的读书节的海报,亲手设计并制作的书签,手抄报,阅读卡;读书笔记,优秀征文;活动照片,文艺汇演资料等等,看得大家眼花缭乱。特别是通过读书节的系列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了明显的优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本学期选派的学生,参加了学区的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样有规划的读书活动,学生的心灵纯洁了,思想高尚了,阅读的兴趣浓厚了,读书成了学生每日必行的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深处对阅读材料产生主动的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总之,以上是笔者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方面所做的一些具体的尝试。通过以上这些策略,在很大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读书的信心也就有了。我感到这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大大拓展了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积累。虽然这些做法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为自己的实践所取得的点滴成功感到高兴。我相信:只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当作己任,那么,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知识迁移 自主阅读 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课内阅读水平,还要想方设法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数量。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尽管文质兼美,但不过是浩瀚书海之一粟,课外阅读才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课外阅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与挑战,我们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巧妙应对,让小学生走上课外阅读的坦途。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让小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乱象丛生、令人堪忧。

1.现代传媒让小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从

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的出现,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自豪,在我们快乐地生活之余,也会有丝丝的忧虑。很多人沉迷于现代媒体,小学生更是无一例外,电视控、电脑控、手机控……的出现,让我们瞠目结舌。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很多人陶醉于电视连续剧,以看电视剧取代了读原著。殊不知,那些经过编导加工的电视剧,往往带有编导的影子,和我们读原著是不一样的。阅读文字,是思想的流动,小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原著,经过自己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涵养小学生的阅读品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的出现,占用了小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有的小学生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极大。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引导小学生走出魔障,喜欢阅读,自觉阅读课外书,更是我们遇到的崭新课题。

2.许多家庭缺乏良好的读书氛围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喜欢读书,孩子也就会爱上读书。现代家庭中,很多家长失范,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在工作之余,往往是忙于上网,忙于看电视剧,忙于手机游戏,很少读书看报,也较少督促子女阅读课外书。在家长看来,完成作业才是头等大事。家长们的很多精力,都专注于孩子做作业上,至于课外阅读则要求不高,甚至是零要求。一提起课外书,家长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作文选,用读作文选代替了课外阅读。我到过两个孩子的家,父母的做法不同,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不一样。一个家庭,装修豪华,但看不到书架,一叠叠报纸整齐地堆放在墙角,和送来时毫无二致,如此家庭,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是不是有点难为孩子呢?另一个家庭,装修典雅,书架整齐,各种图书摆放有序,有的封面都已经泛黄,大厅的一幅匾额更是醒目――“诗书继世”,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小孩子喜欢读课外书,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3.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我们与其一味抱怨小学生习作水平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不如因势利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老师要有计划,有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小学生阅读规定的书目,然后让小学生去复述,去概括故事的梗概。可是在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太功利,不重视孩子的持续性发展,只让小学生读优秀作文选。把抄写优秀作文放在第一位,而对课外书的阅读却疏于指导,小学生一旦放任自流,就会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放羊式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4.小学生有待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名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遵循的。可是我们的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往往有始无终,甚至一目十行。读过之后,根本不能把握故事的梗概,更不去琢磨作者的思路,也不去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这种浅阅读,收效极差。我们要鼓励小学生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要学会记录好词好句,要摘抄好的句子好的段落,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起步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我们要积极引导,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策略,让小学生爱上阅读,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好的读书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

(二)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

1.重视知识迁移,先课内后课外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获取意义的心理活动。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先决条件。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能力,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接得益于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方法指导。

我重视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让小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这需要老师先范读,再领读,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为了让小学生读出况味,我们要重视语境的分析与设置,让小学生的情感自然流动,让小学生的情感喷涌而出。比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我让小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悟,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这样,小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理。没有意境的创设,有感情的朗读简直是不可能的。我鼓励小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背得滚瓜烂熟,这种积累,是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所在,我们要加以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去学习。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小学生学习阅读,从不放过任何细节,每次都要从导读开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导读写道:“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与好书相伴吧!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我们通过学习单元导读,让小学生明白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要喜欢阅读,并从中汲取营养;要把握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要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学习读书的方法,这样小学生在读书中就能明确目标,知道该做什么,然后再学习怎么做,就能少走弯路,明白阅读的基本套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的少量集中阅读是难以奏效的,还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我们要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尽量多的去阅读课外语言材料。我们要指导小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课堂上学到的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科书里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课外延伸,向小学生推荐难易相当、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小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2.提高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要指导小学生分辨善恶美丑,从健康向上、活泼有趣、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热情有余,理性不足。有的只从书本的薄厚出发,而忽视内容的选择,容易受不良读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有的热衷于图画,厌烦文字,我们要鼓励小学生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并通过语言文字解读作者要传达的信息。我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主张雅俗共赏,读物要高雅,对小学生做思想的引领,语言的规范;读物要通俗,小学生要读得懂,要有趣味。这样的课外读物才适合小学生读,小学生才喜欢读,才读得进去。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首先要选择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书,对教科书中的篇目,源自原著的要读原著,要读关于课文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传记作品,读了《赤壁之战》,指导小学生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小学生去比较,去感悟;再就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必读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等,都可以让小学生放手去读。

3.“鲸吞”与“牛嚼”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我在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时候,提倡浏览在先,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把精读的部分和略读的部分区分开来,需要略读的略读,需要精读的精读,不仅可以节约阅读时间,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所谓“鲸吞”,就是提倡海量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课外读物,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大意的能力,要传授小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上阅读将成为获取信息的必然渠道。因此,我们要训练小学生学会浏览,不断扩大阅读面,获得海量信息。

所谓“牛嚼”,就是提倡精细阅读。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略读适用于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快速了解读物的大意,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精读常用于读名篇佳作和自己喜欢的书刊,采用仔细推敲、反复研读、用心感悟的方式去品读语言材料,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说过,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没有精细的阅读,小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不够深入,会流于形式;没有略读,小学生获取的信息就会简单枯燥,流于狭窄。二者的完美结合,才可以把课外阅读做到极致。

4.强化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所在,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力打基础,我们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做阅读卡片。阅读卡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是积累材料的好办法。制作阅读卡片,要分门别类,及时整理,以便日后查找。制作阅读卡片,可以从易到难,从词语积累开始;可以由简到繁,进行佳作摘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制作更加精细的阅读卡。有了阅读卡片,就有了素材库,就有了知识库,对阅读和习作都大有好处。

(2)鼓励学生勤于读书。要鼓励小学生勤于读书,坚持读书,并要做圈点勾画,写眉批,提倡小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写出读后感,记录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摘抄佳词丽句,优美的段落。

(3)开展读书活动。在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做到以读带写,以写带说,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会话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班上开辟读书专栏,向小学生推荐新书,张贴小学生的阅读体会。办读书活动板报,展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鼓励小学生向学校广播站和报刊投稿,与当地报纸联姻,创办小记者专栏,让小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得成功与喜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小学生就会爱上阅读,自己找书读,慢慢学会读书,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海量阅读,只靠课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课外一起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拓阔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内化小学生的思想,提升小学生的素质。这种阅读,是最开心的阅读,也是最幸福的阅读;这种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很好么?

【参考文献】

篇3

1 名人故事激趣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名人(包括学生心中的偶像)的故事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是无法估量的。通过讲述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读书成才、成功的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方法1:讲完整,谈启示,激兴趣。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了《月光曲》一文后,我给学生讲述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故事,学生深受感染,我便及时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周,就有同学从书店买回了这本书在全班传阅。

方法2:讲一半,设悬念,荐图书。

如《孙权劝学》、《少年包拯学断案》、《福尔摩斯探案集》、《爱迪生》等。

2 身边榜样引路

就是通过重点培养、热情表扬班上读书习惯好、收获大的学生,或通过这些学生现身说法的交流来激发更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六年级的刘孙学、何林丹、杨黄佳、莫诗颖等几位同学就是六年级四个班学生中的课外阅读榜样,他们因为课外阅读量大、阅读得法、阅读习惯好,所以阅读能力强,习作水平高,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是六年级各班同学的榜样。为此,我在班上举行了“课外阅读大师”评选活动,并请被评为“课外阅读大师”的同学现身说法,介绍、讲述自己所读课外书籍内容及收获。这一两个同学的举动带动了一大片学生的读书行动。从那以后,我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渐增浓了。

3 营造环境浸染

3.1 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园地。开展“把好书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以我的1本书换大家65本书,把大家(师生)捐的书分类,选出图书管理员,每周两次午间开展读书活动,也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的书带到教室里来看,让教室书香飘逸。

3.2 打造书香校园。“与好书为伴,打好人生底色;与经典同行,塑造美好心灵”目前已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愿望、不懈的追求。近年来,我校以“打造书香校园,开辟成长绿洲”为指导,加强图书馆建设,借助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引领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激发浓厚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书香氛围。

3.3 争取家长支持,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即,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帮助孩子选购书。定期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亲子共读方法有四:

①子女先读,父母再读,父母考子女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

②父母先读,子女再读,子女考父母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父母、子女先后读完一本书后,相互谈体会、谈人生;

④父母与子女同读一本书后进行家庭说书表演或书本剧表演。

经过班级、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熏陶,学生就能慢慢地喜欢上课外阅读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4 开展活动固趣

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70―01

一、课外阅读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那么,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究竟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和动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被迫型:约占13.2%。这类学生并不爱读书,他们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

2.功利型:约占14.1%。这类学生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就应该把功课学好,考试就应该取得好成绩。为此,一切有利于学习和考试的事情都应该努力去做,包括读课外书。

3.消遣性:约占36.7%。这类学生感到日常的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学习和考试压力很大,而读课外书可以放松身心,使自己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

4.跟风型:约占23.3%。这类学生在阅读上“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非常明显,在课外阅读上表现为受同学或周围人的影响或极力推荐便去读这类书。

5.主动型:仅占12.7%。这类学生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爱读书,乐读书,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益书籍。阅读时能全神贯注,自觉排除外界干扰,在书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篇5

针对我校中年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从课堂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指导。对于每一节的指导课我们均采用记录表的形式进行跟踪,研讨最佳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案,我们共进行了3次的研究课交流。

通过一堂堂的研讨课,我们看到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被唤醒,

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热情和激动令我们兴奋不已,下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坐在教室里看书,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通过一堂堂的研讨课和案例交流,我们确立了《××三小中年段课外阅读的导读策略》,组员人人撰写导读课的案例或论文,并编成册,供全校老师借鉴。

二、推荐优秀书目,编制校本教材

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同时,我们把热烈讴歌历史的和

时代的英雄,伟人,劳动者的美好品质和精神的故事、小说、传记、报告文学,表现真善美的童话、寓言、小品、剧本、诗歌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特写,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文章)作为好书向学生推荐。共推荐了50部适合中年段阅读的书籍,包括中国部分25部和外国部分25部。并且编写了《××三小课外阅读校本教材(中年段)》,在全校推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

三、开展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积累读书成果

1.建立阅读场所,营造阅读氛围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建立两种阅读场所。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二是班级图书架。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为了广开书源,可以发动师生捐书,班级之间建立换书机制,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互相借书。如此一来,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因为我们学校有午读的安排,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校制订教师伴读值日制,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阅读。

结合学校每一学期开展的读书节,我们中年段也开始有特色的活动,制订了《××三小中年段课外阅读活动方案》,我们开展了读书手抄报比赛、制作书签比赛、讲述书中故事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巨大的读书旋风。为了表彰这些爱看书、从书中受益的孩子,我们还制订了《××三小书香班级、书香少年评比细则》,为学生的可持续性阅读注入了鲜活的动力。课外阅读质量的提高,直接带来的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上学期,在我们课题组的陈小春老师和林小棉老师把这些在课外阅读中受益的孩子的作文编成了我校的学生报刊――《小树苗文学专刊》。

四、做好学生的阅读引领者,成立教师读书社团

要想学生爱上读书,老师必须也要喜欢读书。为了进一步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我们成立了××三小读书社团――三位书社。以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的成长。我们制订了《××教师读书社团章程》,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让每一老师成为阅读的先行者。

五、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1.丰富学校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课题的开展开创了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的新局面;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令我们这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的孩子不“野”了,变得文质彬彬了。学校的校风校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2.通过研究,教师形成了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了阅读习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提高。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为课题提供了观察、记录、收集和研究的素材,在研究与反思中培养了教师的专业精神,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本课题实施以来,共有63人次在市、县级获奖。

3.课外阅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