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会计的学习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任务分析法
任务分析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单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根据对不同类型的学习的条件分析,揭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先行条件及其顺序关系;最终确定学生的起点目标。任务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多目的,多领域的复杂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目的各不相同,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主要分析学习的内在过程以及学习的内容。
笔者认为可以基于任务分析法的原理,对高职的会计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在对任务分析法的理论研究中,皮连生教授给我们总结了任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其次,分析使能目标及其对应的知识类型;第三,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1.确定学生的起点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备课时,首先必须要备学生,分析所教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考虑通过某种方式检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技能状况,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新知识新技能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来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分析使能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起点能力和终点目标之间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有些事学生曾经接触过的或掌握过的,有些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或是很难掌握的东西。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越复杂,其目标任务的达到所需的条件也就越多,要分析的使能目标也就越多。
如对会计英语中讲解复试记账法时,分析交易做分录过程的使能目标分析如下:
Newtech Co,Ltd.sells software for $1,000 and sends their customer an invoice.They allow their customer30 days to pay them for this software(on account).
分录如下:
Dr. Accounts Receivable $1,000
Cr. Sales $1,000
这是要学生达到的终点能力;
交易原文中说明新技术公司卖给客户价值1000美元的软件,并给客户发送发票。新技术公司允许客户30天内付款。因而学生要能分析出客户未付款对于新技术公司来说这属于一笔应收账款Account Receivable,而本身这就是一笔销售Sales。
使能目标4:这笔交易影响的是两个会计科目:
Accounts Receivable Sales
学生通过分析交易得出这两个账户,要能分析出这两个会计科目属于不同账户:Accounts Receivable 属于资产Asset;Sales属于收入Revenue
使能目标3:Accounts Receivable 属于资产Asset账户
Sales属于收入Revenue账户
学生要了解资产Asset,收入Revenue在复式记账法体系中属于不同的增减。资产asset属于借方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收入revenue属于贷方增加,借方减少。
使能目标2:资产asset 属于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收入revenue属于借方减少,贷方增加。
(起点)使能目标1:了解复式记账法和借方贷方原则
借方debit 永远处于T字账户的左边;贷方credit永远处于T字账户的右边。复式记账法Double Entry Accounting System的原则:这个记账法要求每笔交易都必须在两个账户上进行登记,一个账户记作借方,在另一个账户中记作贷方。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从会计行业标准体系来看社会不是要求高校培养毕业后能马上完全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职位、明确各种经济业务情况、能正确、合理、公允的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即时型会计专业的全才,而是要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型会计专业人才。从会计准则自身的变革来看,随着我国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会计准则的内容由原来的规则导向转变成了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中只给出判断原则,没有给出详细而明确的量化标准的隐性知识越来越多了。隐性知识难以清楚的表达所以它难以通过书面进行传递,只能通过实践获得主要是通过示范或观察被传递。(李刚、刘浩,2011)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这种职业判断能力难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
从会计行业标准体系来看,不管是会计准则的设定还是会计技术资格的认定都要求高校培养学生两种必备的才能:一是,专业基础才能,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在高深的专业学习中不会如空中楼宇,能够随机应变;另一种才能是,自我学习及沟通、理解的能力。会计行业标准通过这两大体系一方面发挥了财政部及行业学会在高校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会计人员不同能力的社会认定,拓宽了高校会计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的道路。
2我国现行会计行业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各阶段能力的要求
从会计从业标准到高级会计师标准,会计人员从刚具备从业能力到成为社会认可的会计行业的高级专家,需要熟练运用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和业务处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考验以及自身不断的学习。在会计学生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熟练的执业技能,对行业及市场就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身不断学习发展的能力、专业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归结为三点: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研究能力。
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类的宽厚的背景知识及求知欲;调查、抽象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听、讲、写的表达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步骤的能力。宽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背景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判断不同的经济业务实质奠定基础;基础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企业一般常规业务的会计信息核算和记录能力,结合学生经济管理类的知识背景为学生专业知识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听、讲、写以及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进行理解、沟通所必须的素质
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具有根据经纪业务的实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具有在组织中理解、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核心能力的会计人员不在会计信息的记录者和制造者,而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分析、整合为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各类信息的经营参与者。
研究能力是针对高级会计人员来说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会计人员在理论方面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理论创新及变革,研究会计对企业管理、经济、市场的作用等等;在实务中,高级会计人员具有运用会计数据进行企业决策的能力。
3会计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的关系
以会计行业的标准体系为指导,本文认为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应以学科为导向,仅仅教育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会计专业的现时的技术人才;而应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应用型、能力型、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目标,以及高校教育的时间限制,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以及部分核心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高校培养的重点。
4构建基士会计行业标准的课程及教字内容体系改革的设想
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及能力。另外在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中我们还应界定学校培养的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型会计核算和记录人员还是应用型企业分析、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界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企业分析、管理人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顾名思义教即教学,育即育人。教学即授人以鱼,育人却是授人以渔,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实现授人以渔,培养应用型、能力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1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我们需建立一套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总体的课程设置来看,①总的课程数量不宜过多,以为学生打基础、提高技术的课程为主;②每门课程的课堂课时数不宜过多,课堂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不应该设置太多的时间,应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课后时间进行本门课程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完成课程作业的时间。③课程设置要注意前后的衔接性。④课程的考核要灵活,要有助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基础能力课程的设置: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本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写作、沟通、表达、理解能力的培养;一部分是学生基础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培养。由于学生的培养不应当直接教给他应该怎么做,而应指导学生分析经济业务的实质,使他理解准则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因此宽厚的经济、管理基础是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基础课程的安排应集中在前两个学年、4个学期,课程难度不宜过大,以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核心能力主要是与学生专业技术有关的,应注重专业课的培养,主要安排在后两个学年。
4.2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20-02
一、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门类划分与归类
在整个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相对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动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只要在专业基础课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下面的专业实践课中,创作出满意的优秀的动画作品。
一部动画影片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是需要经过编剧、剧本创作、分镜头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二维或三维电脑制作、影视后期合成剪辑、配音、配乐等系列工作,共同合作设计完成。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动画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在大学一、二年学习完成的重点基础课程,所以对今后动画影片专业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前期铺垫基石。归纳总结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便于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其核心课程进行细致修改、探讨,研究,制定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并赋予实践应用。
在此基础上,针对动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基础课程中,进行有机的划分、筛选、比对,根据动画系教师们的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每周教学研讨会讨论并拟定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分别为: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作运动规律这六门课程。这六门课程在动画专业基础课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模块,它们主要涵盖今后动画专业课与实践课中动画创作的核心设计部分,如果能够将这六门专业基础核心课有效链接与设计实践,学生能够善学善用,打下坚实基础,会对动画专业复合性人才培养提高更进一步。
二、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模块研究
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作运动规律这六门课程作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各大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中一般都是以模块教学方式,进行集中授课。这样授课的好处是能够系统的讲授课程中具备要素等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兴趣点组织教学模块形式,利用学生的共同兴趣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学生进行协商探讨等多教学形式。在这样的模块教学下,教师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大学第二、等三期学习了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后,到了第五、六学期开始动画短片创作时,很多理论知识忘记,被丢弃,核心课程内容衔接也不够好,更有同学根本就不会编写动画剧本,这对后期的动画创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们在的学时分配上,进行了比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例如,《剧本创作》理论授课是36学时,习题12学时,同比较感觉理论授课学时过多,建议进行划分出部分学时,放置到大学第五学期时再开设2周的《剧本创作》的课程,大学第二学期开设3周的《剧本创作》课程,这样改革主要目的,就可以针对学生由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剧本创作时出现的不必要错误,同时可以在第五学期时就动画短片创作或校企业合作项目时,进行动画剧本的全新创作,用于后期动画的实践检验中,达到有效的链接作用。
在其他几门基础核心课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如增加授课周期、长度、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交叉;也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上机环节,以小组或工作团队的形式,利用学校、工作室设备尝试课程与课程衔接性设计创作,从大量的练习和训练中熟能生巧,运用到今后的动画短片创作中去。
三、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与方式研究
(一)结合实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制定适合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动画专业是一个复合型艺术,包含着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动画专业的领域也渗透到教育、工业、农业、军事等众多领域,如果教学理念的模糊势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上的混乱,不能很好的顺应动画未来的发展。结合动画专业发展实际,大胆细致的制定新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例如,我院动画专业从02年办学之初,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已经修改过好几稿,目前一直使用的是09版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学时分配以及教学观念还是原来现有的,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动画专业,出现了很多的弊病和缺失。例如学时分配比例不够、实验学时缺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安排不够准确等问题。目前动画系全体教师,已经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针对09版动画人才培养计划开始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学时配比、上课周期、实践上机环节等。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制定教学理念,修改后13版动画人才培养计划,并实践用于动画专业,培养出学生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章 总论主要是概念及特征、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展开叙述,是会计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领悟知识的本质。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本章是基础知识章节,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要注意区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区别,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科目的分类及设置。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学习时要注意好好体会借贷记账法的本质。
第四章 会计凭证主要是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的要求、传递保管的方法。
第五章 会计账簿本章的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的中间环节。学习过程中结合老师的讲义实际接触一些会计账簿,对学好本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员应通过做题加以巩固。
第六章 财务处理程序本章主要讲解了三种不同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包括基本编制步骤、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编制方法。
第七章 财产清查本章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一般程序,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学习时要结合老师的讲义,再做些题目加以巩固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属于次重点章节,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重点体会各章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如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
第九章 会计档案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档案的概念、内容、整理归档、保管、复制查阅以及销毁等规定。内容不多,但各个小的知识点都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再加上适当的做题加以巩固和掌握。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本章主要介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要想学好本章需要对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进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账务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思路。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计划
法规法条内容较多,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三章关于税的内容涉及计算内容。由于无纸化考试的推进,已经没有重点章节可言,每一章都是重点!因此一定要全面把握!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基础章节,也是重点章节,且与《会计基础》的内容相关性比较大,可以同步学习。
第二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内容之间具有相关性。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学习方法,例如比较各种银行结算账户的异同、各类票据之间的异同来归纳学习。
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较多,从税收的概述到各个具体税种以及后面的税收征管内容,都会在考试中涉及。涉及计算内容都较为简单,学员无需心里压力过大。
第四章 财政法规制度本章为新大纲中的新增内容,从内容上看,本章比较晦涩难懂,从近几年的考试中可以看出本章节所占分值不输给其他章节,所以学习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放松甚至放弃对本章的学习。
第五章 会计职业道德本章主要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考点比较琐碎,可涉及所有题型,但复习难度不是很大,建议在学习时可以通读几遍教材,结合做题来练习掌握。
《会计电算化》学习计划
对于计算机知识需有一定的把握,同时重点是财务软件的熟练操作。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简介与会计核算软件,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记忆,善于总结规律,辅以足够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