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标。教师要抓住新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与新课改不相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占主角讲授内容多,学生参与讨论内容不多。由于当前的教师受之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间很难改变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整个堂课讲下来,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理解或者不理解,明白或者不明白整个历史背景材料是另外的一回事。学生很少能够与教师互动式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学生发言或者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的教授。教师旧的思想意识没有改变,认为历史课堂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能够记忆下来,在考试当中知道有这样的一回事就可以了,并没有把初中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项严肃的思维活动的训练过程,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空定位能力。如果这样的思想意识没有在历史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建立起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打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知识的传授。
3.教师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都是浅显的、基本的、概括性强的历史事件的重新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的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认为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的情况下,记忆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这样教学的过程导致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教学场地、教学视频材料让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转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新教改的推动作用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思想,将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上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科,不是记忆历史事实更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记住历史现象。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空定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方法的教学方式。这样做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历史学习。
2.改变以前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成了主要角色,将自己的定位给倒置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和纠正错误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秩序足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掌握的牢固程度肯定较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小故事等素材,组织学生对上述历史素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事实,在实践中了解历史的进程。透过历史事件的视频或者电影资料等对学生进行传授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定位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能够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和能力,让历史课堂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象。
教师做课堂教学设问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质疑、疑意识和能力的导因。因此教师必须提起重视。什么是设问呢?设问是指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设问不是对学生的拷问,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设问是教学的生命。
一、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一)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二)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改革的步伐。本文就针对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来共同探讨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方法。
一、 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化为问题呈现到我们面前,运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动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二,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产生疑问才能有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能够正确地获取历史知识和处理历史材料。
最后,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设置适合课堂内容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习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教师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要结合本堂课的主要历史内容来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基本概念,从而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带着教师的问题去学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各国列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设计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的历史知识,大家还记得清政府签订《》之后带来了哪些危害吗?然后由此递进,中日之后,清朝政府向各国列强借了大笔款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肯借这么多钱给中国?他们想要通过借钱给中国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借钱给中国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班内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相关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历史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对历史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问题和材料相结合,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进一步完善历史概念,正确把握历史。
(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就会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阶段。小组的划分可以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也可以是课上临时组合的,小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课堂提问的设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如果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课堂提问涉及到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时机、方式途径等,要想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要善于挖掘课堂提问的导向功能
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乐趣。精妙的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答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提出、思考与解答问题,在刺激与反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双方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不断提高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价值功能
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条件,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第二个框题《新航路的开辟》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开辟新航路”中的新航路指的是从哪到哪的新航路?既然是“新航路”,那么在此之前一定有旧路线,请大家根据《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旧路线的大概情况。(2)既然在欧亚之间存在旧路线,为什么西欧人要另辟新路?(3)新航路不同于旧路线的地方在于它基本上是海路,在此之前欧洲人对于远洋航行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这就意味着开辟新航路充满了风险和危机。既然如此,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还要以身涉险?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有哪些?(4)哥伦布的航行方向说明了什么?(5)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是什么?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证明了什么?(6)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人们开始真正的了解了什么是世界历史,那么根据我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请大家分析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这节课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不是我背下来什么,而是我懂得了什么。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及收获最大化
1.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2.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
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辩、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