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主要形态

生命的主要形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的主要形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命的主要形态

篇1

世界卫生组织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夕发出警告:全球每年10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差不多每40秒钟一人自杀,多于战争和凶杀案致死人数总和。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主旨是通过教育引导,唤起高职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引导高职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生命意义与价值,热爱每个人独特的生命,防止和减少高职学生的自我伤害和自杀,教育高职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和自然生命,防止和减少对他人生命、自然生命的事件发生。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认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以及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生命

生命科学认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40亿年前产生了原始生命(海藻和菌类)后,就开始了生物进化,人类的生命正是这一进化的结果。宏观上说,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其中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生命的一般形态具有某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作为生命高级形态的人类则具有自觉的目的。

(二)人的生命构成

人的生命应当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形体、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的东西。生命的自然活动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命的社会活动又主要包括:感知社会、角色扮演、人际交往、求学择业、社会竞争、服务社会等。

三、人的生命形态

(一)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

(二)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人类就要创造、就要超越,就要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人的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人的价值性生命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以至于好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四、生命的特点

首先不可逆性。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直至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养老还童也绝非现实。其次不可再生性。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俗话说“人死不得再生”,便道出了此道理。最后不可交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五、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高职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所以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广大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如溺水)等威胁高职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高职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过分包揽、溺爱或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因此,每个高职学生都要珍惜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篇2

一、白描概述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国白描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之“白描”。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花鸟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绘画画的基础。

二、白描技法

白描只用毛笔画出,讲究十八描的线条表现和用笔,既能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以做国画的底稿。以单一墨色,汲取书法的用笔技巧,求得“以线存形”,用于区别质感,拓展空间,抒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执笔、运腕、用笔、行笔等技法。

1.执笔方法。用大拇指上节按住笔管的后方和左方、食指上节压住笔管的前方和右方,与大拇指合力挟住笔管,用中指上节贴近食指下面钩住笔管的前方和左方,执笔的力量以这三指为主,然后将无名指背的上节甲肉相接处向外外抵住笔管的后方和右方,小指则紧贴无名指以辅助之,执笔一定要“指实掌虚”才能使指法灵活而有力,手握住笔管的上下位置要视作画大小而定,大画握上些、小画握下些。

2.运腕方法。所谓腕法是指运用腕、臂、肘的方法,一般画小画用枕腕法,使手腕虚悬桌面,用指力和腕力。画中等画用提腕法,用肘靠着桌面,有肘为轴心,腕则提起。画大画就要用县腕法,腕、肘、臂不靠桌面,要凭空悬起。以臂为轴心。

3.用笔方法。从笔锋的应用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锋、破锋等。其中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在工笔画中经常用到现简述如下:(1)中锋是直握毛笔,如同写字一样。笔锋基本上是在笔划的中央,笔力持重,感觉园厚,中锋是中国画最基本用笔方法,尤其是工笔勾勒的主要方法,侧锋是使笔锋经常线的一边,这种线画出来容易一边毛一边光,侧锋变化多,易于挺削劲利;(2)顺锋就是行笔时笔杆始终在笔锋和线条的前端,逆锋相反,笔锋在笔杆的前方,所以从下向上,从左到右运笔多是顺锋,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运笔常是逆锋、顺、逆笔的连续动作就使中国画在运笔上能贯气。

三、中国画线性张力的艺术形态体现

1.心理的线性张力。白描的主要运用工具是毛笔,讲究十八描的线条表现和用笔;它汲取书法的用笔技巧,讲究平如锥划沙、圆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等艺术效果,求得“以线存形”的意境。中国美学把骨力与笔法、骨法、风骨、气韵、神韵等联系起来有很多精辟的论述,这与心理学的认知异曲同工。在艺术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是力的运动结构,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归根结底都是力的样式,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皆备于齐,气是所有生命的运行模式。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六法之首,这也体现了心理的线性张力。线即为“六法”中所描绘的骨法用笔,它使中国传统绘画中从远古时期朦胧而神秘的粗笔绘画开始,受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支配,始终保持着以线为主的艺术特色。在创作过程中,大量利用线的组织、层次表现对象的形、神和质感,再通过主观的心理认知,达到追求高山物象的艺术创作过程。

2.生命的线性张力。生命作为一种生存特质,是自然中的存在。作为艺术生命的写实表现,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生命、气韵、运动等“力象”通过线性张力,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力的表现图式、不同的自然物象有不同的表现图式、通过自然物的生命气象,用线创作出具有不同生命特征的艺术作品。中国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站在艺术的角度理解,体验到天(自然)的真谛,也就体验到了人(艺术)的内在生命的真谛。作为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当自然艺术与生命意识“物我交融”,生命的线性张力就得以完美体现。

3.视觉的线性张力。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形”是线性张力的直接体现之一。形是作品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的综合呈现。视觉的线性张力,是把艺术作品的“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意境联系起来的表现形式。例如,山西的永乐宫壁画,绘画用笔十分讲究可以发现其绘画用笔十分讲究。从山西的永乐宫壁画中可以得知,视觉的线性张力应该建立在一个“形态”的概念上,这个概念就包括情态、姿态、状态、神态、势态、动态等属于“形态”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这么多形态的全面展示,只单纯的从形状、形体、形象、造型等方面去表现,那视觉的线性张力也就无法展现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四、结语

篇3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艺术家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态度。正像鲁迅先生对于国家民性的观察和鞭挞,冰心先生关于母爱、童真、自然的称赞类似,萧红作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必然是存在这某个贯穿性的包括萧红特别的经历和发现的事物。萧红的作品之一的《生死场》被认为是萧红来表现爱国情怀和民族之间抗争的小说,而另一部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回忆作者童年故乡和童年生活为主题的抒情散文小说,然而笔者认为,这两本作品的背后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主题却被小红隐藏起来,被读者所忽略,在不断的阅读萧红作品,进入到萧红的作品世界之后,笔者终于对于之前觉得深刻的主题和意义渐渐有所发现和感悟,这种发现和感悟就是萧红自身特殊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感想以及生命的意识都是从萧红作品语言身后表达出来,从而为读者打开了萧红新的世界观和态度。

一.呈现生命的最真实的样子

萧红作品的《生死场》中,作者用较为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朴实的状态。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东北那时候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在极端的贫困穷苦的状态下,人民对能够活下来变成了唯一的愿景。“在乡村,人和动物两者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在这句描写中,巧妙的以动物作为隐喻,间接的描写了在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的不易,生命的重要性自己不了解,同时别人也处处体现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从一个人生到死都没有注重到生命的重要性。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是最直接的自然的存在物”,并且是有生命的的存在事物。《生死场》最多的是从形而下的视角来描写,表现了人类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事物,是有想法的。东北的农村人民的生命是被遏制的,而这种的压制并不是来源传统所想的儒家的人伦体制和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而是来自直接的贫困以及贫困有关联系的事物的愚蠢,在作家萧红的小说语言中,贫穷和愚昧是于不符合常理的道德更能遏制生命以及歪曲人性的力量。小孩子是人类中生命力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生命阶段,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也显示不出来生命的真正价值意义。《生命场》这部小说中不止一次的描述小孩子生命被破坏的的惨无人道的场景,比如说,王婆说:“这村子上哪家养小孩,一旦遇到孩子以后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 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肚里硬搅出来……”小说中的小金枝也因为被贫困而困扰从而暴躁易怒的金枝的父亲而摔死,在远方的呼兰城中,生命的存在的方式在被动的没有被尊重的状态。萧红此时此刻完成了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带有哲学意义的抽象。

父亲死亡,儿子哭泣,儿子死亡母亲哭,兄长死了一家人哭泣,家里嫂子死亡,娘家人哭。不管哭了多L时间,不管时间长或者短,总要是到城市外面的,挖个洞把死人埋起来。如果有人问这些人他们的人生这一生为了什么,他们不会对此茫然无知不知道怎么做答,他们会直接毫不犹豫的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和穿,如果继续问他们,如果人死了呢,他们则会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一生都完了。一年四季,春秋寒冬不停的变换,那是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在恶劣的环境中,如果受得了的自然而然就过去了,受不了的就会随缘,自然而然,虽然自然而然的结果往往不好,将一个人、一个生命悄无声息的毫无声响的把那个人的璀璨的生命带走,带离这个世界上。至于那些没有被带走的人,则会在人间继续被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人类和动物都是平等的,都是在完完全全的自然的生命的状态中。人类的生命低贱卑微,没有任何的价值。萧红隐藏在关照生命的表面后,用语言描写了生命生存最为真是的形态。生活本身的质量等,生活本身的魅力,生活的生命的朴实的美好,这些在萧红的作品中都有强而有力的描写。在这些悲剧生命,生命意识的身后,我们可以从其中发现更多的更为深刻的文化的本质和源泉。作家萧红女士对于生命的悲剧意义的领悟已经超过了小说中的呼兰城或者是东北某个小乡村,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民族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传达了我国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就有的特有的生命的主观观念和意识。

篇4

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智慧之学。老子五千言的主旨就在于从道的理论视角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道的流程即是生命的流程,生命源于道,又复归于道。在道的观照下,生命的内涵表现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生命的精神呈现为"真"的精神、"和"的精神、"静"和"朴"的精神。生命经由"和"到"真"到"静"和"朴"的精神境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持守和执着,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实现生命的终极理想--道的超越境界。

关注道的生命内涵,关注生命是老子哲学的宗旨。生命是什么?在老子哲学里,生命是"道"大化流行的现实终结,是宇宙自然从无到有的必然演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章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子无。(第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万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

这个化生万物的"道"就是"无",就是"一"。"道生一"即"道"自我生成自我决定,道蕴含着生命,是万物的母体。生命源于道,也就体现着道的法则和意志,生命从一开始便获得了本体的意义。道不仅自生,而且化生万物,世界也产生了,整个宇宙一片生机盎然,生命赋予了这个世界的意义,也为终极的道找到了它的现实支点。

道化生万物,并不居功自傲,并不主宰万物,而是听任自然,任由生命自由发展: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三十四章)

可见,生命的发生发展只是"道法自然"的一个体现。然而,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长的历程包含着四个发展阶段: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第五十一章)

在老子的视野里,生命的第一阶段是道的转化和生成,第二阶段是依靠自身本性即"德"来维持其存在,第三阶段就是凭借物质赋予生命以形体,最后再通过它所处的环境来完成生命,成就生命。在这里,作为灵与肉的结合,生命是形而上(道)与形而下(物)的统一,是有形(物、势)与无形(道、道)的统一,是现实(物、势、德)与超越(道)的统一。同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也就因此获得了三重内涵:自然生命(物)、社会生命(势)和超越生命(道)。

所谓自然生命,是指生命的物质形态而言,是剔除了精神性生命和社会性生命的一种纯粹的生命形态,它无知无识,自得自足,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身体是构成自然生命的物质载体,自然生命的满足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欲望的基本满足,它从不奢求过分的欲望,处于一种本真状态。老子认为,人的自然生命是非常脆弱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柔弱是自然生命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界中,柔弱是生命力的象征,刚强则是死亡的先兆,柔弱能够战胜刚强。老子指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正因为如此,对自然生命的守护,必须坚守"柔弱处上"这一生命原则,保持了生命的这份柔弱,也就保持了生命的这份活力。最好是让生命回归到生命的最原初最柔弱的状态--无智无欲的"婴儿"状态,生命保持其原初的质朴与本真,而不要为外界的名利、色货等各种欲望所戕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

只有生命才是最可爱最珍贵的,过度地追求名利和财富只会破坏生命的质朴与本真。而那些缤纷的色彩、铿锵的音乐和鲜美的滋味只会带来人的物欲膨胀,其结果必然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的生活。"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所以,圣人所要做到的就是,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自然生命的基本需求,填饱他们的肚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第八十章);另一方面,还必须保持生命的本真,掏空他们的心思,削弱他们的意志,经常使人处于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状态,以返朴归真,让生命回归到最原初的现实形态--自然生命中去。

人是社会的人,自然生命只是相对而言,社会生命才是人生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所在,这也是人与万物生命的根本分歧所在。所谓社会生命,顾名思义,是指个体走出自我限制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是个我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必然延伸,具体表现为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交往的一个现实过程。一般观点认为,道家并不注重社会生命,在强调个体自由精神的庄子那儿尤为突出。其实,在老子眼里,生命的存在还必须以社会生命为依托,老子断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在这里,老子强调道的原则是生命的首要原则。在道的指引下,个体生命伴随着"德"的扩充和完备而由身走向家、乡、国、天下,即由自然生命走向社会生命,与儒家的修齐治平的路径颇为相似。只不过老子的"德"与儒家的"德"有着根本的不同,老子的"德"是道所赋予事物的根本属性,是让事物成为事物本身的本质特征。正如张松如先生所云:"德者,道之功。体道之人,谓之有德。"[2]儒家的"德"是上天赋予的人伦之德。儒家的修身是为了成圣,道家则是为了成道。老子通过对道的修养和持守来完成生命的本体化过程,通过不断地突破自身,走向大我,走向大道的归依,道的功用也通过生命的扩充而得到显现。

人的社会生命往往表现为在某种特定关系中的存在。老子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民"与"上"处于阶级对立的两级。"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是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第七十五章)如何调节"民"与"上"的紧张关系,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使每个人的社会生命不受伤害呢?老子把希望寄托在能"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的圣人身上,因为圣人有一种仁爱之心,他们"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正是有了这种无私的爱,圣人与百姓之间、人与人之间才能保证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这种无私的爱也是把个体生命扩充为社会生命的根本原则,故老子主张"爱民治国"(第十章),"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

然而,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仅仅局限于生命的现实层面,人的生命还应有其超越性的一面。生命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肉身的精神性的存在形态,我们称之为超越生命,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心灵的境界,一种精神的超拔与解脱。老子认为,"道"是人走向超越的必然归宿: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命复命曰常。(第十六章)

"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但最终还必然回归道的本体,达到永恒的生命境界。由是观之,道是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生命回归于道,也就获得了它的超越性的生命形态。

生命源于道,仅仅意味着生命与生俱来便有了超越生命的潜质,但并非所有的生命都能实现自身的超越。老子清桓地认识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因此,只有守护着自然生命的柔性本质,守护着道,才能实现道的超越,才能进入那种永恒的超越生命状态。

这种超越的生命状态,就是道家所追求的永恒的、完美的"道"的境界。对生命的主体而言,"道的境界就是人与宇宙本体的合一"[3],它体现为现象世界和世俗智慧的超越,从而实现对本体世界的回归和对道的智慧的执着。这种得道体道的超越生命,其超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能超越时间,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第十四章)这也是道的总的纲领。其二,它能超越空间,得道的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与世俗的智慧相反,谁走得越远,谁就知道得越少。然而圣人何以能够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呢?老子道出了其中的微妙:"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原来,老子是以修道之身、家、乡、国、天下来观察未修道的身、家、乡、国、天下,即以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道来观察世界,故无所不知。其三,它能超越肉身,走向永恒。生命是时空的存在,超越生命既然能够超越时空,它就内蕴着超越肉身的可能。老子把肉身看成优患的根源,在《老子》第十三章中,他指出:"大患若身......及吾元身,吾有何患?"要使终生不受罪惩,只有执道才能久远,故老子又云:"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然而,生命最终还会回归到本体之"道",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同上),就是说,万物最终回到了它的根本,这就是静,静就是回复本性,回复本性也就达到了永恒。

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超越生命三者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其中,自然生命代表着生命的原初形态,社会生命代表着生命的现实过程,超越生命代表着生命的理想归宿。生命由自然生命走向社会生命走向超越生命不仅完成了人生的全部过程,同时,道也完成了它作用于生命的全部过程。在道的观照下,不同的生命形态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活泼泼的生命精神。

在生命的原初形态--自然生命那里,生命自由地展示着自己的本质,呈现出一种"真"的精神状态,也即老子所谓的"质真若渝"。(第四十一章)"质真",就是一切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自夸,不压抑,不虚伪,尽情地袒露自己的真的生命,如同赤子一样质朴,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若渝",就是不执着,即依从生命的自性去发展,不是苦苦地去追求什么,而是知足知止,持柔守弱,因之,他能屈能伸,能大能小,像水那样很容易地改变自己,随物赋形。

自然生命的这种"真"的精神来自于"道"的灵感。作为化生万物的最高的本体的"道",其本身就蕴含着"真"的特质: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正是因为道本身具备了"真"的精神,所以把道的原则贯彻到自然生命--身体上,他的德性就会纯真,这一思想在《老子》第五十四章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真"便是"道"作用于自然生命的结果。

"婴儿"是自然生命的象征,它无知无识,自然纯真,朴实无华,没有欲望,但它蕴含着生命有无限发展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人生的一切,将从这里起步。可以说,只有从婴儿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源泉的完美,人类的真正美德,也将从这里产生。老子之所以认为"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其深意也在于此。婴孩是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生命体,是最接近"道"的本体的生命状态,因而,在它身上体现出的"真"的精神,不仅代表着生命的本质,也代表着一种生命的理想,更代表着"道"的本体境界。

人的产生与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生命一旦离开了它的母体--道,进入人的世界,自然生命便转化为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人生的现实过程,在老子哲学里,社会生活的最高精神表现为"和"的精神。

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是老子对现实生命的关切的一种表达方式。老子看到,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受到种种诱惑,"五音"、"五色"、"五味"导致了人欲的膨胀,破坏了生命的纯真,人们在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中匆忙地赶路,贪婪地攫取,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极不和谐的状态: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世风日下,人们的行为彻底背离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而取而代之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的"人道"原则。针对这一社会现实,老子提出"和"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他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知道"和"的规律也就是明白事理。老子进一步指出,理想的社会原则应取法天道,天道又取法于"自然",这便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只要顺应天道,一切任其自然,清静无为,也就没有了纷争,整个社会一片圆融和乐。老子把这一状态描述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生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在这个理想社会里,生命呈现出一片和乐的气象。承继这一思想,庄子把天下和谐称为"与人和"、"人乐",他说:"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谐,谓之人乐。"[4]

"和"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老子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理想生命的向往。但"和"这一理念并非凭空产生,"和"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精神。老子认为,道在化生天地万物之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万物内涵着阴又包容着阳,阴阳相互激荡而为和,故万物都是在冲和中萌生,在和中长大。和是万物生衍的本性和依据,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万物,世界也无任何生机可言。"和"是生命和万物固有的精神,在人的原初形态--自然生命那里,"和"的生命精神发展到了极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五十五章)因此,社会生命的和谐就在于固守自己生命的本性,向着自然生命回归,只要每个人能保持自身生命的和谐,整个社会也会处于一种和谐的境地。

为了保持生命的和谐,老子告诫人们应当"知足"。他特别提醒世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常常保持"知足"的心境,不走极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守护着生命的本真,守护着"道",才能实现由社会生命到超越生命的飞跃。

超越生命是人与道同一的生命状态,它指称生命的最高境界--道的境界,故超越生命的精神也就是"道"的境界的精神特征。

超越生命首先表现为一种"静"的精神。老子认为,万物纷纷芸芸,最终都恢复到其本原,"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第十六章)"静"就是万物回归其本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复命即是对生命本体的回归,回到那种无知无欲,自然纯真的"婴儿"状态。当然,这里的"婴儿"只是一个比喻,说明超越的道的境界的本真状态。超越生命不可能是对自然生命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的回归,是经历过一番道的修持后的超越的回归,重新回到那真实无妄的道的本体,而非生命的原初。

在自然生命层面,"静"意味着无知无欲,返朴归真。而在社会生命意义上,"静"则意味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意味着"功遂身退"(第九章),自然而然。"静"就是对自性的保持,自得自足,它是对流动不居的社会生命的超越。

超越生命还表现为"朴"的精神。"朴"本来是未加人工雕琢的木块,在老子哲学里则代表完整无缺的自然的本体存在,这是道的境界的重要特征。老子经常把"朴"作为"道"的代名词:"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朴散则为器","朴"的分解就变为诸多的器物,万物经过自身生命的流程,最终还得"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即恢复到最原初的质朴。就这样,万物从道的分化中产生,最终又复归于道的整体--"朴"的状态,它不可能仅仅是回到它原初的生命状态,更不会是对社会生命的回归,而是实现了它自身(包括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从而实现整体和谐的心灵境界--道的境界。

其实,"静"与"朴"都是"道"的精神特质,但"静"是从生命的现实意义上说,"朴"是从生命的存在意义上说。老子认为:"通常无为而无不为。......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第三十七章)"朴"与"静"统一于道,共同构成人的超越生命精神。

那么,如何实现道的超越境界,领悟"道"的精神实质呢?对此,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的命题。与常识相反,老子认为,要实现道的境界,必须逐渐剥离不合于"道"的知识和欲望,以实现向本体世界的回归。在第五十六章,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实生命向道回归的实践过程:"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元同。"老子认为,只要塞住人们的感官,关闭他的欲门,挫去他的锋芒,就能解脱人们的纷争,消除人我的固蔽,泯灭彼此的界限,就能超越尘世,实现与道同一的理想境界。可见,老子所遵循的不是知性的路径,而是一种神秘直觉的体悟之路,惟有体悟,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境界,领略到道的超越生命精神。

老子沉思生命存在、提升生命精神的运思路径紧紧围绕着人与道的关系这条红线。以"道"为视角,老子对生命存在、生命精神、生命理想和超越进行了理性审视。沿着这一思维路径,老子追求的是生命与宇宙本体的统一,亦即使宇宙本体成为人的价值依据,使人的生命精神成为宇宙本体的显现。因而,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生命承接着道的灵感和智慧,显现出"和"、"真"、"静"、"朴"的生命精神。在道的整体观照下,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独具异彩,表现为如下特征:

第一,层次性。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境界,以"道"为第一原理。就生命而言,与"道同一"的超越生命自然是生命的最高的理想形态,自然生命是与"道"较为接近的生命状态,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气质而社会生命则处于最低层次,过多的物质欲求和外界诱惑使它远离了本体的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呢?《老子》第三十九章认为,生命一旦离开了它的母体--道,自然生命也好,社会生命也好都有将面临着破裂、残缺、枯竭,甚至毁灭的危险,王弼进一步指出:

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歌、竭、灭、蹶也。(第三十九章)

万物生成了,也就离开了它的母体--"一"或"道",生命也无法再拥有"道"的完满自足的禀性而残缺破裂,甚至走向灭绝,因此,只有重新回归于"道",生命才是完整的,才是完美的。沿循这一逻辑进路,根据距离"道"的远近,生命也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生命、自然生命和超越生命。

与生命的层次性相对应,生命精神根据其境界的高低也区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和"指称人生现实过程的精神特征,它仅指社会生命的和谐相处、自然和乐的一种现实生命境界。

从"和"走向超越性的"道"还需一个"日损"的修道为道的过程,在境界上仍属于较低的现实层次。在自然生命那里,"真"的精神属较高层次,"真"的自然生命内蕴着"和"的精神并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老子称"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借"婴儿"的纯真、本真比喻向"道"的回归,足见"真"也比"和"更为贴近"道"的精神。至于在超越生命层次,"静"指称"道"的现实精神特征,"朴"则是"道"的同义语,代表着"道"的最高精神境界。

生命经由"和"到"真"到"静"和"朴"的精神境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生命从道中分化,紧接着便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获得,这是一个离"道"愈来愈远的过程,其生命精神也是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因此,要提升生命的境界,必须完成一个复归于"道"的生命过程,生命精神的净化和提升不得不超越社会生命的"和"的境界,"复归于婴儿"(同上),"复归于朴"(同上),最终"各复归其根"(第十六章),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第二,个体性。对个体生命精神的重视是老子哲学的一大特色。老子对个体精神的重视与他对"道"的规定性密切相关。老子指出,"道"是生命之源,并认为"道"只对生命起滋育、促进作用而不加任何干预和占有,这样一来,生命只能是一个自己生长、自为、自足、生生不息的发展系列。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以自身的功用肯定了生命的个体精神。"道"不仅生物,还能自生,而且在现实世界里,遵循着"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二章),也就是说,只要遵循着"道"的法则,万物就能自为宾主,自我化育。在《老子》第二十章里,老子还有意向人们展示了那种"得道"的生命状态: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种理想的生命状态是"得道"的生命状态,它与众人与俗人迥然有异,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有力地证实了道家对个体生命精神的肯定和推崇。

如果我们对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进行具体分析,也不难发现,"真"的精神指的是一种纯粹的个我生命精神--生命的本真状态。"朴"则是指个体未经任何雕琢和加工的精神状态。虽然老子也讲"爱民治国"、社会和谐,也讲"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但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在于个体内在生命的扩展,在于个体生命精神的充分发挥。在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里,"和"的精神实现也必须建立在"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之上,只要保证了单个生命的"和谐",整个社会便圆融和乐,一片和谐。

第三,本体性。注重生命的本体性并从本体的视角提示生命精神是老子哲学的又一特色。老子的"道"有生生之德,道不仅自生,而且化生了天地万物,生命由此诞生并获得了本体的意蕴。然而,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如何呢?老子认为: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老子把人纳入了宇宙本体"道"的系统,通过人与宇宙本体的相通、相类来肯定人的生命价值,生命也获得了它的尊严,获得了它与本体同样高贵的性质。

也正因为人的生命与"道"相类、相通,生命精神也不过是宇宙本体--"道"的精神的显现:在自然生命的意义上,道呈现出"真"的精神;在社会生命的意义上,道显现为"和"的精神;在超越生命意义上,生命向道的回归中呈现出"静"和"朴"的精神。"真"与"和"的精神只是"道"的分化和现实特征,"静"与"朴"则代表着一种整体的精神。可见,生命精神的本体性既蕴含了对终极存在的理解,又凝结着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确认,并寄托着人的现世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和"指社会生命的理想形态,"真"则指自然生命的理想状态。然而,生命精神与本体世界的紧密关联,使得生命的探求总是不断地超越现实世界,于是向本体世界--道的回归便成为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这种生命精神的持守和执着,从而实现生命的最高理想--道的超越。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排拒、超越和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与同期儒家文化大相异趣。先秦儒家文化缺乏本体论的建构,只注重关涉现实的社会人生,故儒家所倡的"和"、"中"、"刚"、"仁"的生命精神以适应现实为特征,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超越境界的实现也必须以对现实人生的肯定、认同为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精神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也只有贯彻一种生命精神才能体现出对生命的提升和导引。因而,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构成了儒道两家文化的根本分歧所在。老子哲学也正是以其炽热而独特的生命精神与情怀赢得了它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

【参考文献】

[1]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张松如.老子说解[M].齐鲁书社,1987.250.

篇5

1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1.1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对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是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医学职业道德行为的不竭源泉。

1.2医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强调:“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一个有责任感的医生,他热爱自我生命,工作中不仅解除病人疾痛,爱护患者,还健康于人,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利益所在。因此,医学生所应具有的职业责任感主要是从医学岗位上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派生出来,包括三个方面:对自我的责任感、对病人的责任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从目前高职医学院校的生源素质来看,招收的医学生往往基础差,底子薄,高职医学教育学制短,课程多,加上当前正处于社会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化的新时期,部分高职医学生面对形形的价值观冲突及沉重的学业、就业压力,心理和思想问题层出不穷,人生信仰缺失、责任意识淡漠等现状令人堪忧。为了解我院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进一步提升,在全院开展此次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各专业的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医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感

对自我的责任感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的一种情感,其外在表现有努力学习、注重个人修养、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等。在调查中,当医学生被问及“你来医学院校就读医学专业,是你自己完全自愿的选择吗?”时,选择“是”的占34.2%;选择“不是”的占57.1%。大多数的医学生因为受到外界多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选择上并没有完全遵循自已内心主观的真实意愿。当被问到“你选择医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选择“当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的占13.8%,选择“工作稳定、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占42.1%,选择“满足父母的心愿”占20.4%,说明大部分的医学生内心缺乏崇高的医学理想,还没有把投身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没有认识到医务工作的本质意义。在校学习医学专业期间,6%的医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32.9%的医学生对大学学习所持的态度是先放松一下,考试前再认真复习,2%的医学生表示不太注重自我反省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对待自我生命方面,24.6%的医学生坦诚有过自杀的念头。医学生普遍呈现出医学信仰不足、职业责任意识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

2.2医学生对病人的责任感

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并明确指出,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医学生今后的职业对象是病人,医学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是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说,医学生对病人的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四个方面。

2.2.1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即是指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应了解自己应做哪些工作,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应担负的责任和可能付出的代价。10.4%的医学生对自己今后在医院将从事的医务工作认知模糊,对一名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应承担的责任界定不清,对医务工作者可能要面临的职业风险毫不知悉。3.8%的医学生对医护工作者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持不赞同的态度。

2.2.2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也就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应有的悲悯心、同情心、关爱心,有责任感的医务工作者在自己的服务对象痊愈后应有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充满爱心和人文关怀精神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素质。12.1%的医学生看着病房里的病人离世,表示会伤心难过;9.6%表示无可奈何;4.2%表示经常有这样的事情上演,习以为常。9.5%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对病人怀有的责任情感是最起码的同情心和怜悯心,9.8%的医学生则认为医务工作者有权在病人面前居高临下,高高在上。

2.2.3责任意志

责任意志是责任心的维持因素,它要求护士在患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极大的耐心尽最大可能地给予帮助,尤其是在面对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不理解和不公正时,对医务工作者的意志更是一种考验。1.2%的医学生面对病人治疗拒不配合时,选择冷处理,只有38%的医学生选择了解原因,悉心开导。在接到病人的无故投诉深感委屈时,9.2%的医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找病人的麻烦或去护理部据理力争。

2.2.4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在一定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支配下采取的有目的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行为,是责任心的落实。在回答“你认为医务工作者可以从为病人的服务中获得什么?”这一问题时,15%的医学生选择了病人和家属的尊重,1%的医学生选择了经济利益。

2.3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包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热衷社会的公益事业,实施国际的人道救援。此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较为淡漠,对《医学生誓言》的领会不够深刻,在被问及“国家发生重大灾情时,你会服从组织安排,前往一线参与医疗救援工作吗?” 44.6%的医学生表示要看具体情况,如果风险太大,则不愿意参与救援。11%的医学生对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社会使命含糊,心中缺乏对医学事业的敬仰,没有找到医学界为自身所崇拜的职业榜样。

3 建议与改进对策

3.1加强生命教育,认识生命价值

医学是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事业,健康的体魄是生命的载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生命,就谈不上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问题。生命教育应重视对医学生的生命存在观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存在观教育就是人对生命存在基础性的认识、理解和基本看法;生命价值观则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对生命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的根本观点。作为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尤为重要,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对病人生命的正确认知。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不同,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物质形态的生命,即身体;二是精神形态的生命,即思想。人的物质形态的生命是所有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自然演化的杰出成果,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与他人一样的物质形态的生命。人的精神形态的生命则是区别于动物和他人生命的根本标志。医学生要深入理解人类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正是这“有生命的个人”创造了历史,保证了社会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2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仁爱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