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等教育方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两个命题。“知”的涵义为知道、知识、求知、认识等意思;“行”的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为、行动、践履、践行等意思,包含有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
(一)“行先知后”论和“知行并重”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孔子的“学思结合”“言行一致”的思想,对先秦时期各家的知行观做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也。”荀子的主要观点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耳目闻见,知来源于行,又指导行。
在1973年的《实践论》中也谈到:“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但是感性认识仅仅出于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而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将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透彻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不论是荀子还是,都意识到行先于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行,但要行之无过就要知指导行。因而,知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
(二)“知先行后”论和“重知轻行”的思想
孟子与荀子师同孔子,但与荀子的知行观恰恰相反,他提出人的知识、认识能力等都是先天固有的,不是从后天实践中获得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他提倡知识的先天性,排除了后天的实践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提出“知先行后”命题的是北宋的程灏、程颐。他们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是“吾心”固有的,人求知不必向外物求索,只须反求吾心之天理便无所不知了。他提出的“致知格物”就是“知先行后”,并且以知为本,行为末,表现为重知轻行的倾向。
明代的王阳明针对二程的“知先行后”论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认为知和行相互依赖、相互包含,不分先后,知即行,行即知。但是他却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我今个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知先行后、重知轻行的观点。
一直以来,中国受二程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影响较大,重知轻行的思想对人们影响较为深远。
二、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
现行“模拟教学法”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1.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强化相关技能的教学方法。
2.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讲授的具体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器官与操作器官并用掌握所学知识。
两种解释归结起来,就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它遵循的是“知——行——知”的路线。但从本质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是一切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仅仅出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从而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步感悟,掌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最终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去。也就是它遵循的实际上是“行——知——行——知——行”路线。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层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重实践性。因而是知行并重的一种教学模式。
知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能力;行是让学生学会技术和能力,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在“模拟仿真式教学法”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策划过程以及活动方案的写作。然后学生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活动方案策划。又如在教会学生处理危机公关这一技巧时,要教会学生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特征。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说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无从下手,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抓不住这项技能的本质要义。
但是单单让学生知还不行,还要让学生会“行”——也就是会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模拟仿真式教学法”创设情景的用意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激发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加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转化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有时候甚至会激发出创造性思维,使认识由量变产生质变。然后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实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目的。比如,在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依据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及策划过程来确定方案的目标、对象、主题、形式、内容、时间、地点、过程、经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策划方案的技能技巧,还通过团队协作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
三、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处理
模拟仿真式教学既然知行并重,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古人的经验理论有很多,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如果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则变为了本科教育;但理论教学过少,又变为了职业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理念。何为够用?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就是模拟实际场景,抛出在此情此景出现的问题,驱使学生去探索“这是什么?” “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比较好?”学生能够解决好这四大知识点,基本足矣。
作为实践性教学,“怎样做?”是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做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竞争能力:岗位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任务组织、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甚至是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对工作的反思、问题的解决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商务签约仪式礼仪的时候,首先要教授学生什么是签约、签约仪式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签约仪式的座次怎样安排、签字仪式的程序有哪些等知识点。对于教学难点,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点。比如签约仪式的座次安排为什么是客方主签人在右,主方主签人在左?因为这是遵循了国际惯例以右为尊的原则。以上这些都是属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进行这些理论的教学的话,学生就无从下手。理论教学之后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理论教学以精简为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真正去亲身体验。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占用的课时是理论教学课时的两倍时间。
在商务签约仪式的模拟仿真操作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筹备和执行。从会场的布置、人员的分工、材料的准备到整个仪式的执行,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以黑板为后幕,以课桌为签字台,以讲台为发言席,将教室布置得有模有样。每位同学都在胸前佩戴自己的标志牌。依照设计好的程序,每个人都参与到签约仪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准备充分,整个活动进行得还是很顺利,而且大问题没有出现,但是出现了很多小问题。学生经过模拟训练之后认为,实践操作与设想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实践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并发现很多细节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以后的工作就会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知和行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循环反复。而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一次,都会进化到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同时还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知行关系,就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首义.论行为导向教学法——“模拟与仿真教学”实效.职业技术,2008,97.
[2]郭超.儒效·传世名著百部之第21卷.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1]。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类型、成本与实验条件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虚拟化和仿真化的运行与管理,不仅能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推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运行方法研究
1.完善设备维修规定,依托有制度的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规定,有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每年都拔出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和购买维修配件的相关经费,从而保证了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了各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實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实现“分级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医学虚拟方正实验教学中心应协同各实验室制定发展规划,由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实训中心对整个中心的建设、使用和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各功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由中心根据各学科实验教学需要统筹灵活调配、共享,使设备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根据有关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每学期/学年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的预算和方案;完善并落实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验辅助有关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验考试考核标准,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3.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能定位,对外实现共享服务。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
1.管理机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它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般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长统一领导,各主管院长及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
2.保障制度
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实验中心在人员配备、培养培训、系部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
3.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教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614
国内刊号:23-1074/G
邮发代号:14-3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高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高文化素养必须依赖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成为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发展上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构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传授专业科学知识,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理工科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类学生不了解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思想底蕴不够。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专业课教学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培养人的能力,是两者的一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课教学所不具有的功能,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曾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学校教学时间逐渐减少,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逐渐趋向融合统一,协调前进,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不容置疑。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并重,在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独立完成的考核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又往往缺乏培养学生必要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无疑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思想,不利于日趋显著的技术活动规模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在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组织与协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尝试将工程的观念引入专业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些相对复杂、大型的作业或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独自组织人员协调完成,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加强考核。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要实现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使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实践者。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研究专业教育中的教育需求。从理论上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者的内涵,备课时一方面制订课时教学相应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哪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实现二者融合要研究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近几年来,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讨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专业教育中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3667
国内刊号:11-2962/G4
邮发代号:82-71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