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救的护理措施

急救的护理措施合集13篇

时间:2023-10-30 10:26:55

急救的护理措施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1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约2/3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已经死亡,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间的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病人情况稳定容许转送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宜配备监护设备,以便在转送途中亦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处理。

1 入院前的处理

急性心梗死死亡率以发病后24小时内最高(尤其是前几个小时),死亡原因大多由于心律失常。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在家发病时,不要马上移动病人,以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氧。让病人卧床休息、吸氧、口含硝酸甘油,待病情稳定后,用车急送医院治疗。在医院监护下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病人发病后,周围的人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出诊抢救。勿耽误时机,自作主张延误诊治。

2 一般治疗和监护

2.1 休息

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2.2 吸氧

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2.3 监测措施

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7天。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

2.4 护理措施

第一周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帮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使用便器。病人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保持大便通畅,但大便时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第二周可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近年来有人主张病人早期(在第一周)即开始下床活动,但病重或有并发症的病人,卧床时间不宜太短。

2.5 缓解疼痛

用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每4~6h可重复应0.03~0.06g肌肉注射或口服。亦可试用硝酸甘油0.3mg或二硝酸异山梨醇5~10mg舌下含服,用硝酸甘油1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10~50μg/min,或二硝酸异山梨醇10m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30~100μg/min,但均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中药可用苏冰滴丸、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或宽胸丸含用或口服,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8~16ml加入50%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近年有人提出用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15mg静脉注射然后口服50mg4次/d,服2d后改为100mg2次/d连服3个月)、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噻吗洛尔等,认为对血压较高、心率较快的前壁梗塞病人有止痛效果且能改善预后,但用药过程要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功能。

2.6 再灌注心肌

应尽应用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的药物以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保护心室功能,并消除疼痛。适于:①发病≤6小时,②相邻两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V,③年龄≤70岁,而无近期活动性出血、中风、出血倾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禁忌症者。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而发生坏死。病人突然心绞痛加剧、不缓解、虚脱、出汗、脉快而弱,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诊断和处理:泵衰竭包括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泵衰竭者多数梗死范围较大(25%~40%),坏死心肌超过40%者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室壁顺应性差(梗死区无运动或矛盾性膨胀),导致心排出量急剧下降,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导致肺淤血和或肺水肿;另一方面心肌收缩力的急剧降低又引起心排血量、动脉血压下降和周围脏器灌注不足,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2

多发性创伤是指人体在同一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且即使只有其中之一单独存在时也有可能危及其生命或合并休克的情况。多发性创伤多是由于交通事故、打架、高处坠落、爆炸等意外因素造成的创伤,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等特点[1],患者经常伴有一系列复杂的应激反应和病理生理变化,如不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护理会导致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死亡率非常高。本文中将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措施与相应护理体会,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11-73岁,平均(39.54±5.21)岁;就诊距离创伤发生时间0.5-77h,平均(11.69±3.17)h;其中开放性损伤39例,闭合性损伤23例;创伤原因:交通事故38例、刀棒伤11例、高处坠落7例。挤压伤6例;创伤伤及部位:胸腹联合伤21例,颅脑伤并胸部伤17例,颅脑伤并腹腔脏器破裂13例,颅脑伤并骨折7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均经损伤创伤程度评分(ISS)[2]评估ISS>16分,排除入院前死亡、障碍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心肾功能障碍患者。

1.2急救措施

1.2.1准确评估伤情

值班护士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要迅速与医生取得联系,通过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就诊距创伤发生时间、已采取的处理情况等;如果患者无意识或无家属在场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呼吸、伤处情况等判断患者的伤情,并检测此时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对各部位的创伤及其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准确的评估,判断有无危及患者生命的创伤,确保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3]。

1.2.2保持呼吸通畅

在初步确定患者伤情后,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意识不清或休克的患者应检查其口、鼻内的是否有残血、痰液或呕吐物等,如果有应立即清除,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或将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必要时可以给予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吸氧时要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及血气分析结果调节给氧浓度及给氧时间,本组12例呼吸衰竭或呼吸严重困难的患者均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例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1.2.3恢复血容量

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防患者血压下降,静脉收缩穿刺困难或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对于创伤部位在腹腔以下的患者应选择颈部和上肢静脉通路,对于创伤部位在腹腔以上的患者应选择下肢静脉通路,避免补充的液体进入损伤区内;静脉通道的选择应以较大的静脉为主,有利于准确有效地将急救药物输入体内[4]。在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本组中有7例穿刺困难的患者行静脉切开置管输液。

1.2.4伤口处理

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经常会涉及到伤口的处理,手指压迫止血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用手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指端的主要血管,并将伤部抬高,用简易夹板固定,然后迅速加压包扎,并进行清创缝合。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地处理途中会避免患者血液大量流失,防止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或死亡。对于伴有大血管损伤的患者要采用止血带止血,使用时要由责任护士详细记录止血带开始使用的时间,防止使用过久缺血的发生。

1.2.5体征观察

患者伤情初步稳定后,要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出血量及损伤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做到早期发现,以免误诊误治。尽量在伤后l h内进行急诊手术[5],以提高生存率,因此抢救与术前准备必须同时进行,为患者争取时间,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1.2.6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现代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够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增加依从性,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实施。

2结果

62例报告中有31例经相应急救措施处理后转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23例相应急救措施处理后做好术前准备进行急诊手术,手术全部顺利完成;6例在急诊室留观;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临床中多发性创伤患者危重情况严重、伤情复杂,具有出血性休克风险大、脏器损伤率高、感染率高、等特点,而且病理生理紊乱,如不及时处理临床致死率非常高,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体会到如何准确、迅速地确定患者的伤情,同时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处理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条件。在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治与护理中要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尽快判断并判断患者情况,首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灵活、规范地执行急救程序,为抢救与手术赢得时间。

总之,在今后的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救护知识与良好的心身素质,熟悉各项急救技术与器材的使用,确保急救护理的连续性,高效性、准确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崔定风,马咏梅.多发性创伤合并骨折的急救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10,3(40):104-106.

[2] 张松兰.多发性创伤363例院内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68-69.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骨折患者;急救护理措施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应用,现代文明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节奏高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日益加大的交通压力也带来了较高的车祸发生率,因发生车祸而造成的骨折比率在增多。同时,人们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开发与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作法,也使得地球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增加,各种地震、泥石流、雪灾、海啸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使得骨折发生率有了明显上升。骨折是指由于受到外伤或因病理等因原因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在骨折部会有疼痛和压痛,并会出现肿胀和瘀斑,严重者会发生肢体功能部位缺欠甚至会完全丧失功能。并且骨折会有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主要有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晚期并发症包括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缺血性骨坏死等。骨折及骨折并发症已成为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骨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的人数较多,数量大,多发性、复合性创伤,危险性大,易发生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骨折的急救是否准确、及时对于骨折患者的安危及后续的康复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对严重的骨折患者,特别是对脊髓损伤、骨外露等情况的患者的有效急救特别重要。一些急救措施如临时止血、临时固定和正确搬运等,即可减轻患者痛苦,又可预防并减少并发症,有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因此对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急救护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现代化急救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来抢救生命,保护患者肢体的健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治愈率。为了探索骨折患者的急救护理,我们总结并分析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98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8例,化学物品炸伤2例,塌方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0例,斗殴砍伤21例,其他类25例。主要的受伤部位为四肢骨折,大多血管神经受到损伤,骨盆骨折患者多伴有泌尿系统损伤,脊椎骨折伴有脊髓损伤,肋骨骨折伴有血气胸等。

二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治愈72例,好转19例,截肢5例,死亡2例,截肢率5.1%,病死率2.04%。

三急救护理措施

3.1成立抢救小组。针对于骨折患者的特点,建立起骨科为主的抢救小组,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主治医生均为小组成员,一旦发生骨折重症患者,抢救小组成员迅速到位。

3.2启动抗休克预案。骨折患者到达医院治疗室后,即启动抗休克预案。开始对患者进行救治,要保持骨折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迅速补充平衡液或等渗盐水缓解患者症状,同时要建立2~3条静脉通道、有效吸氧、对肢体进行有效的固定与保暖工作,对于开放性骨折、伤口大出血的骨折患要进行无菌敷料的加压包扎。护士要做好相关的辅工作,提前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抽血验血型,做药物过敏试验,术前用药等,尽可能缩短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3.3要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观察病情。要应用多功能监护仪随时观察骨折患者的病情,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等情况。如果骨折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休克症状,要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如果提示骨折患者呼吸功能发生改变,要立刻调整氧流量或面罩吸氧,必要时要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对于休克或昏迷的患者要进行导尿管协助导尿,避免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3·4在对骨折患者进行抢救时要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多发性骨折患者有开放性的伤口,受伤面积大,环境差,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感染的后果会发生败血症和脓毒血症,这是患者后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预防和控制感染,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清创缝合伤口,进行无菌操作,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清创的时间越早越好,不要迟于六个小时。在抢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规程来,避免交叉感染。

3·5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骨折患者缺乏心理准备,特别是重症患者,身体伤病的急剧变化使得患者身心受到重大打击,导致较大的心理问题,此时医护人员要给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体会患者的心理感受及需求,鼓励患者倾诉出内心的不良情绪,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并与骨折患者交流护理知识,帮助他们摆脱悲观、失望情绪,接受现实,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四讨论

骨折患者受伤后获得救治的时间,采用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与否,决定了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急救效果。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可使患者的治愈率大大提升,有效的降低了伤残率与死亡率。在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中治愈72例,好转19例,截肢5例,死亡2例,截肢率5.1%,病死率2.04%。在急救的过程中,很多医院使用链式流程管理,判断病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突发性的变故使得患者易产生不良情绪,要适时的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 R722.1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09-01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变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上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该病发病突然、情况严重、恶化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全身系统产生影响。要求医生在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时应该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熟悉护理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护理措施,以保证良好的救治效果。现对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9例的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9例,均为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49~76岁,平均64.5±2.6岁。其中内囊出血29例,丘脑出血9例,脑室出血8例,小脑出血2例,桥脑出血1例。

1.2 急救措施

1.2.1 维持呼吸畅通:(1)卧床休息:保持患者头部抬高15°~30°,降低脑部的血流量,避免出现严重的脑水肿[1]。患者病发初期,需维持静止状态,不宜搬动患者,谨慎使用检查措施,一旦患者身体移动则会加重出血情况,影响病情。(2)维持呼吸:把昏迷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效吸痰,需要时运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进行吸氧。

1.2.2 控制水肿:主要措施包括①头部降温。一般采用冰帽、冰垫等降低患者的脑部温度。②合理换气。在人工呼吸给氧过程中需要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适当控制。③脱水剂应用。使用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每天3次,或速尿20~40mg静脉推注,隔12h与甘露醇交换运用,防止甘露醇用量过大而造成肾功能受损。持续使用3~5d后,待颅内压得到显著改善时,再运用10%甘油果糖静脉滴注。

1.2.3 限制血压:在护理中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血压等不同指标采取护理措施,保证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当患者的血压值控制在了180/105mmHg以内则可取消降压用药,若血压超过180/105mmHg则需结合情况采取降压药物,主要使用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若急性期后的血压依旧较高,需采取系统地口服降压药。

1.3 护理措施

1.3.1 关注病情变化:对处于急性期的患者需要实施动态观察策略,对生命体征及时关注,主要指标有:瞳孔、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并做好详细地观察记录。而对呼吸的观察指标主要有:频率、鼾声、呕吐、瞳孔等,以及相关的肢体功能,以保证患者维持正常状态。在所有指标中,较为重要的则是患者的呕吐物及大便颜色,这些需要严密观察。

1.3.2 昏迷患者的护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救治的准备。护理时需保证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助于口腔内的分泌物往外引流,避免分泌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一般情况需进行口腔持续2~3次护理,张口呼吸患者需使用湿纱布将口鼻盖住,避免出现口腔感染。定期对患者的指甲修剪,避免自己抓伤而引起感染。若发现患者的昏迷时间长、出血量大时需及时采取气管切开术。

1.3.3 压疮预防处理:每隔2~3h 对患者翻身1次,骨隆突处垫软枕或海棉垫,维持床铺的整洁干净,防止残留渣屑。患者的受压位置应该使用酒精(浓度50%)进行局部按摩,对皮肤皱折处涂擦爽身粉[2]。若患者已经出现压疮,则需要使用呋喃西林消毒,然后选择榆膏外涂,且每天换药1次

1.3.4 饮食调理:若患者无法正常饮食,则需要采取鼻饲,患者在病发的2小时内禁止进食。若患者能够进食者,则护士要控制喂食速度及频率,以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后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对昏迷、难以进食的患者实施鼻饲流质,每天4~5次,每次控制在200ml,对胃管定时回抽,并观察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且维持口腔的干净。

1.3.5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期,护士需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调理计划,防止情绪异常变化带来的异常影响。如:定期定量使用降压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食物科学饮食等。在调养期间必须禁止烟酒,不吃刺激性食物,维持足够的休息时间等等。

2 结果

经积极救治及系统护理,其中37例康复(34例生活能自理,4例需要协助生活),11例好转,死亡1例。无一例伴有并发症。

3 讨论

对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控制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抢救成功创造有利条件。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科学判断脑出血患者的实际病情,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以对疾病情况给予控制。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时保持镇静,遇到异常情况时要迅速采取措施处理,让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安慰感,这对于医护工作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此外,护士还需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应急能力、观察护理能力,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有效降低死亡率。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5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 对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9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有3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术,所有产妇均抢救成功,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产妇产后出血;急救护理措施;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067-02

产后出血是妇女分娩期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为产妇娩出胎儿后24 h内阴道发生大量出血,危及产妇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高龄产妇、多次流产、多产人群的增多,导致过期妊娠及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等因素而使产后出血的发生机率不断升高,据报道,我国产妇产后出血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2],已成为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产妇的预后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9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完善、细致的急救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9例产后出血产妇,年龄21~40岁,平均(34.5±3.2)岁;47例为初产妇,22例为经产妇;孕周为31~40周;平均为(39.4±0.4)周,69例产后出血患者中12例为剖宫产,51例为顺产。出血量500~2700 mL,其中出血500~900 mL有 27例, 900~1 800 mL有 33例, >1 800 mL 有9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39例,占56.5%;胎盘因素17例,占24.6%;软产道损伤11例,占15.9%;凝血功能障碍2例,占0.3%。产妇均给予清宫、宫缩剂、止血剂、输血、抗休克、缝合或阴道填塞止血等治疗。

1.2护理方法

1.2.1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1)产前监测。加强孕前及孕期妇女的保健工作,对孕前期有高危因素的不适合妊娠的应劝其终止妊娠。孕中期开始监测血压、肝功能、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每月监测一次[3]。对于有异常反应的,监测时间应缩短。孕后期监测胎心、胎位、胎儿大小、骨盆测量等,定期做B超,发现异常尽早处理。

(2)产时监测。①第一产程:严密观察产妇的产程、胎心和子宫收缩情况,定时肛检,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合理使用子宫收缩药物和镇静剂,防止产程延缓和停滞,对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要提前做好输血和预防产后大出血准备工作,此间需要护理人员定时查看。②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的变化,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在抬头拨露时给予相应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防止软产道的损伤,产程时间不易过长,胎儿娩出后应立即检查出血情况,估计出血量。对已有宫缩乏力者,当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缩宫素10 U,并继续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腹压高的产妇,胎儿娩出后应在腹部加压。③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避免过早牵拉脐带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协助胎盘娩出,检查胎盘胎膜是不是完整,认真检查软产道是否有裂伤,立即缝合。若胎盘未娩出前有较多阴道流血,或胎儿娩出后30 min未见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应行宫腔探查及人工剥离胎盘术。剥离有困难者,切勿强行挖取。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 h,观察会阴切开缝合处有无血肿,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脸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当收集和测量的血液超过500 mL时,要即可寻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1.2.2 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①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产后大出血,护理人员一定要镇定、果断的采取止血措施,同时通知医生,使患者平卧位,去枕,腿部抬高30°[4],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心排出量,并把头偏向一侧。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最好使用留置针头,必要时静脉切开,以确保能快速输液输血, 输血量及速度应根据休克的程度及失血量而定输血前可用平衡盐、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及生理盐水以暂时维持血容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纠正休克。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的颜色、血压、脉搏、呼吸和尿量,正确估计并记录出血量和子宫收缩情况。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给予双鼻导管氧流量4~6 L/min[5],经手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的血窦闭合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按摩失败或按摩半小时仍不能使子宫收缩恢复时,可实行经阴道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法。子宫阴道填塞止血法也是一种控制宫缩乏力出血的有效措施,填塞的是无菌纱布,可以起到局部止血的作用,24 h取出纱布。同时积极的配合医生查找出血原因,针对原因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

②心理护理。产后出血发生后,产妇往往焦虑恐慌、手足无措,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这时护理人员更要耐心的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解除其紧张心理,更好的配合医生护士抢救。适当地告诉产妇有关的病情,增加产妇对病情的了解,增强其安全感。指导产妇做放松心情,例如听音乐、如何照料婴儿等,分散她的注意力。出血制止后,嘱咐其注意休息,为产妇营造一个清洁整齐、温暖、舒适、安全、无异味以及无噪音刺激的良好环境。

③一般护理。在生活上,保证产妇有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母体分娩时消耗各种营养素,产后大量出汗、恶露,也要损失一部分营养,所以,饮食调养对于产妇和新生儿都非常重要。恰当的饮食调养可尽快补充足够的营养素,可补益受损的体质,防治产后病症,帮助产妇早日恢复健康,维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多吃动物性蛋白,如鸡鱼、瘦肉;豆类也是非常好的佳品;同时摄取不可缺少的蔬菜和水果,吃甜食可用红糖,还要饮用适量的牛奶。多喝开水,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食品,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既要让自己的身体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又要避免营养过剩。病情稳定后鼓励产妇下床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加。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子宫收缩,而且利于恶露的排出[6]。

④口腔护理。传统习俗认为,产妇刷牙会引起牙痛病,然而不刷牙,污垢得不到及时清除,会增加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而引起牙痛病。妇女在怀孕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或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可以有牙龈充血、水肿,容易出血,特别是刷牙时出血。另外,怀孕后牙齿的矿物质往往补充不足,牙齿的坚固性差。这些情况已对牙齿不利,如果不注意口腔卫生,致使口腔内的细菌增多,使食物残渣中的糖类得以发酵、产酸,导致牙齿脱钙,形成龋齿。所以孕妇要用温开水刷牙,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有利于牙齿健康。

⑤预防感染的护理。产后出血导致出现贫血,致使妇产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产褥感染,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室内通风30 min,2次/d,定期消毒。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干燥,经常更换卫生垫,使滋生细菌的培养基减少。保持产妇的外阴清洁,严格无菌操作,每日用5%碘复棉球擦洗外阴2次[7],以防逆行感染。

2结果

在对69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发现,出血均发生在产后2 h内。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和护理。有3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术,所有产妇均抢救成功,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为(9.5±2.1)d。

3讨论

目前,产后出血已成为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杀手,其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畏寒等。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做好产前、产时的预防、监测,急救护理和健康宣教,是降低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从我院妇产科的研究中发现,收治的69例产后出血患者出血均发生在产后2 h内。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和护理。有3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术,所有产妇均抢救成功,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为(9.5±2.1)d。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好病情的观察,要严密观察产妇子宫收缩情况,并注意阴道流血量和宫底的高度。严格掌握缩宫素的应用指征,确保产程安全有效,把产后大出血的发病率降至最低[10]。产后要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早与新生儿接触开奶,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流血。同时做好产褥期的护理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总之,对产后出血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与科学全面的护理对策,是抢救产后出血成功的保证。

[

参考文献]

[1]王智君,黎妙芳,袁转章,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及护理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3,24(24):5082-5083.

[2]王正菊.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与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B版,2011,7(7):134-135.

[3]陈晓风,张先敏,张小蓉.产后大出血的急救及介入治疗护理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0):456-457.

[4]李庆梅,朱丽霖,沈红,等.2009—2010年我院住院分娩产后出血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3(10):343-344.

[5]徐摇嫁,徐霞平,陆秀风.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抢救的护理配合[J].中国护理杂志,2009,21(50):149-150.

[6]王爱香,靳文娟,赵舒煊.56例自然分娩产后出血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J].甘肃医药,2012,10(5):396-398.

[7]陶娥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1028-1029.

[8]王德秀.67例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1(1):294-295.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6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性缺血,导致坏死。是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它具有发病急、危险性大的特点。凡是中老年或有冠心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大汗、面色苍白等,都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因该病大部分发生在家中、单位、或公共场所等,很少发生在医院,现场往往没有医务人员。因此,现场急救是否得当,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我科在2008年5月-2009年5月以来共救治急性心梗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5岁,抢救治愈率达93.34%;死亡1例,病死率达6.66%。我们总结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救治工作:

1现场急救

凡是拟诊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均应立即就地平卧,安静休息,以减轻心肌缺氧。如有备用药物,如:速效救心丸、速效硝酸甘油、消心痛,应立即给予舌下含化,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马上联系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度冷丁50mg肌注,或吗啡、罂粟碱等止疼药物。吸氧,以减轻疼痛,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在发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变化。如患者心率每分钟50次以上时,可肌注利多卡因100-200mg,以防心率失常的发生。如心率在每分钟45次以下时,应肌注阿托品0.5-1mg,以防严重心率失常的发生。转运病人时要用担架搬运,切不可让患者步行或用力,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扩大梗塞面积,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病人的预后。急性心肌梗塞如发现及时,急救方法得当,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2临床急救

(1)严格卧床休息,有心力衰竭者,取半卧位。卧床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最好不要翻身。3天内不要自己用力。吃饭、大小便均需护理人员协助,一周后可在床上轻活动,无并发症者可在2周后床边轻活动,3周时可在室内活动,但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1-3次,第四周可到室外活动,对于有严重合并症者,应根据病人情况推迟活动时间。

(2)氧气吸入。为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防止梗塞面积扩大,吸氧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3)心电监测。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图、血压、呼吸、脉搏的监测5-7天,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减小病人活动强度。

(4)止疼。疼痛剧烈者应尽快采取止疼措施,可用罂粟碱30-60mg,肌注,杜冷丁50mg或吗啡5mg,肌注。也可将硝酸甘油1-2mg 加于100ml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以改善冠脉供血,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心率增快和血压下降。

(5)心肌的溶栓治疗.起病3-6小时内,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可使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预后改善,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尿激酶24小时内静脉滴注。

(6)心肌营养代谢药物的使用。常用的有极化液:10%葡萄糖500ml,氯化钾1g,胰岛素8-12U,静滴,7-14天为1个疗程。也可同时加入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100u,静滴。维生素\维生素b6、细胞色素c等加入葡萄糖静滴。上述药物能加强心肌无氧代谢,防止脂肪分解,减轻心肌细胞水肿和防止梗塞面积扩大。

(7)一般处理。最初3日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以后视病情发展合理安排饮食,要富有营养,清淡可口,少量多餐,保持大便畅通,禁烟酒。

3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大都对疾病具有恐惧心理,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更易受到刺激。从而导致病情的加重。医务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始终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就能使病情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改善。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要充分了解,给予安慰、疏导、解释,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其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7-01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交通事业也发展起来,创伤患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起来,根据数据显示,目前除了心脏病和肿瘤外,已经跃居第三位。严重床急诊科的常见急症之严重创伤,其特点为:病情多变而且死亡率高,紧急护理于是就成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对抢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类患者的情况多紧急,病情严重复杂,绝大数需要急诊手术。以下是2010年10月份至2011年10月份来我院进行抢救的严重创伤90例患者,对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措施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的护理体会,表明如下:

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中男患者有6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平均为(23.8±1.7)岁,最大为61岁,最小的是19岁。坠落的24例,交通事故的54例。其他的为12例,其中颅脑损伤的患者33例,四肢和盆骨损伤者22例,胸部损伤者15例,腹部损伤12例,脊柱及其他部位损伤8例。

2 护理方法:

首先对送来的患者进行病情判断,参加的护士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患者的整体情况、烧伤、、骨折、意识、有无活动性出血等进行仔细观察,还要与患者进行耐心的沟通,了解清楚患者的病史。由此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促使深入治疗可以获得更好地治疗效果。

其次为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参加就诊急救的护士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熟练掌握开放气道的方法,以便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方法,颅脑损伤或者创伤性的休克者需要纱布辅助进行呼吸道内的异物清除;坠落者则要采用放置口咽通气管保证呼吸通畅;对于出现了短暂的呼吸骤停的病患则需要气管插管来处理。

再次,对伤口进行处理,应该依据患者的受伤情况和出血的程度分别使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对具有较大伤口的患者,先通过无菌纱布进行包装、覆盖或者填塞,然后使用绷带来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出现了四肢开放性骨折、血管受到损伤,皮肤有撕脱伤的患者,用气压止血带止血,或者用大拇指压迫在近心端相应的动脉上止血,进而固定好肢体骨折处。而头皮出血的患者需要加压止血;开放性气胸患者要在患者呼气末迅速把伤口封闭;张力性气胸要给予迅速胸腔穿刺减压;为了不致加重感染,对于腹部内腔脱出的患者不能立刻送回内腔。

还有如果患者出现失血性的休克症状,有效循环血量低于正常值,此时要马上建成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快速大量的输液,必要情况下进行输血,补充血容量进而缓解患者上述症状。在救治失血性休克症时经常使用平衡液,这是一种扩容液,使用安全。

对患者的动态病情进行监测:对于患者的瞳孔、神智、尿液等由护理人员进行及时的观察,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持患者的体姿稳定,不要轻易将其移动,重点查看受伤的位置,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辅助检查。必须防止多发创伤患者漏诊情况的出现。腹腔穿针抽不到凝血,可以判定为腹腔内脏伤、出血休克。

然后要及时书写患者的抢救记录。救援记录非常重要,一定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是行下一步治疗的信息依据,并且还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对于记录要及时有效,并且保证可以在六个小时内完成。

护理人员还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多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进行告知,使伤者了解自己的伤情并可以积极的配合展开的治疗。

3 结果

90例中10例死亡,80例经抢救脱离了危险,抢救的成功率达到91.8%,平均有效抢救时间为(36±4.5)min,在27-59min之间。

4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因为病情严重,经常会伴有低氧血症或者休克,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患者免疫力的下降,生理失调,极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退和感染。早期因患者创伤设计的系统和部位多,症状很难被发现,所以漏诊情况时常发现,特别需要医护人员对伤患者的受伤过程进行了解,通过有效的体格检查及时解觉这个问题。而对于单一创伤是很容易引起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的损伤发生的,由此会发生严重创伤,甚至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因为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常常是瞬息万变的,若只是单方面遵照医生的安排进行施救,是非常可能对病情产生延误的,如此则会影响到最佳治疗时间。所以护理人员在施救过程哟啊时刻保持着平稳的心态,较强的时间观念、尤其要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的施救操作,为患者尽可能争取到时间,保证可以对患者在最佳时间里施救。

综上所述,护士在施救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对于护士来说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工作计划,遵循着“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模式,协调好三个环节(急救院前,急诊和监护病房)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进而有效地提过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就此应该培养急救护理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首先是在急诊工作繁忙,劳动力大的情况下,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把患者的生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急救能力和急救心理护理能力,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因为时间对于伤患的急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加强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使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急救护理和手术前的相关准备。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训练,要求他们熟悉的掌握急救物品的位置、用途,确保急救的物品处于最佳的状态,对急诊急救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

参考文献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8

多发伤是指同一机械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同时遭遇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伤情重,失血量大,多危及患者的生命[1]。由于意外而引起的多发伤,多具有伤情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及时、准确、快速有效的抢救对患者后期恢复至关重要。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75例多发伤患者,现将抢救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本组男48人,女27人,年龄8~60岁,平均年龄33岁,74%为交通事故16%为高处坠落伤,8%为刀伤,2%为其他伤;就诊时间为15min~3h。

1.2部位损伤2个部位24例,3个部位36例,4个以上部位15例。颅脑损伤45例,面部损伤11例,颈部损伤6例,腹部损伤16例,腹部及盆腔损伤20例,脊柱损伤13例,四肢损伤49例。

2急救措施与护理

2.1快速作患者伤情评估入院后护士应对患者用最快的时间迅速进行评估,在询问病史的同时,首先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监测心率、呼吸、脉搏、血压及末梢循环,判断患者的意识及反应,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明确护理重点,通知医生同时记录生命体征,为医生了解病情采取治疗措施提供有利依据。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及时清理呼吸道阻塞的血块、分泌物等。将头偏向一侧,有舌后坠者放置口咽通道或用舌钳适当将舌拉出,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吸入40%混合氧,潮气量维持8~15ml/kg。严密观察记录呼吸变化情况,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定时做动脉血气分析。

2.3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休克初期,脉搏加快,随着病情的进展,脉搏细速伴心律不齐;休克晚期脉搏微细缓慢,甚至摸不到。血压与脉压差,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本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休克51例,达68%,严密观察脉搏、血压的变化是抢救休克的关键。快速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建立2~3条静脉通路,静脉留置,若循环不好,可配合医生行深静脉置管。液体补给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对休克早期扩容一般在60min输入1000~2000ml,输入剂量是其失血量的2~3倍左右,在补充一定的晶体液体后随即给予全血或血浆,低分子右旋糖浆等胶体溶液,在另一条通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每15~30min测血压一次并做记录,休克晚期每5~10min测血压一次,直至稳定。

2.4各器官损伤的急救处理多发性创伤应根据创伤对生命安全的威胁程度,依次进行处理,有活动性出血部位给予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迅速控制伤口出血,可采取指压法,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断的主要血管,用加厚辅料包扎伤口,简单夹板固定,大血管用气压止血带,止血时每30~60min放气一次,防止肢体缺血坏死。有颅脑损伤者应注意防止脑水肿,给予20%甘露醇注意控制补水量。有骨折患者应给与妥善固定,待病情稳定后继续处理。怀疑腹部内脏损伤及早做腹部穿刺,必要时剖腹探查,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普鲁卡因皮试、配血等。协助有关辅助诊断,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有肋骨骨折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发生血气胸。延迟诊断或漏诊气胸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大量或张力性气胸可迅速导致死亡[2],应及时做胸腔闭式引流术。

2.5尿量检测及各种管道的观察护理尿量检测是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要观察尿的颜色和性质,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疑有空腔脏器损伤则需留置胃管做胃肠减压,并观察胃液颜色性质和量;对合并气胸、血胸患者,应及时做胸腔闭式引流术,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以便确定是否做胸部手术处理。

2.6体温监测及基础护理休克患者体温偏低,如果患者突然体温升高,提示有感染发生,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予保暖,避免受凉加重休克,应增加病室内温度,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20℃,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代谢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活动,让其充分休息。

2.7安全护送防止再损伤及并发症在搬运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方法不当可引起再损伤而加重休克,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管道脱落。需转科时,要做好有关科室的交接班,不能因交接不清而延迟手术时间,如上止血带的患者,除了该肢体有明显标志及注明上止血带时间外,仍需与相关科室严格交接班,以免引起肢体坏死。

2.8心理护理外伤、出血、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使伤员受到不良的心里刺激,疼痛和恐惧使患者烦躁不安,截瘫致残的打击严重时可发生绝望轻生念头,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安慰患者并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结论

多发性创伤病情重、变化快,这就要求护士果断、迅速、争分夺秒,护士每次操作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抢救的成功。要求急救护士要有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保证患者伤情的正确评估、分类以及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快速实施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包扎、六皮试等急救护理措施[3]。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提高了抢救患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干预优化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42例,给予常规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优化组(B组)42例,给予优化后的左心衰急救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结果:B组疾病知晓率为97.6%,依从性为88.1%,两项指标均高于A组(83.3%、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优化后的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措施相比于常规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临床干预 急性左心衰竭是指患者由于心肌严重损伤或心脏负荷骤然加大,导致左心室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骤然减少、肺部急性淤血以及组织灌流不足【1】。急性左心衰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早期致死率高等特点,且急救时护理困难。该病一旦发生,若抢救不及时,急性左心衰患者往往会在发病数小时后猝死【2】。因此,为选择更加有效的急救护理方法,我院对比了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护理及优化护理对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以及2012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其诊断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4±2.4)岁;2012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设为优化组(B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1.9)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以及其相关处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救治时均给予相同急性左心衰临床救治程序,具体如下: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立即予以高流量鼻管给氧,病情严重者给予面罩并用麻醉机加压给氧;给予5~10 mg吗啡静脉缓注使患者镇静,减少患者因躁动而引起的额外的心脏负担,同时舒张小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老年患者可酌情减少吗啡剂量或改为肌内注射;于2 min内快速静注呋塞米20~40 mg,达到利尿及舒张静脉作用;以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扩张血管,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选用洋地黄类药物可考虑用毛花苷丙静脉给药,但对于24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水肿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 A组:在紧急救治的同时采用常规护理措施:①严格室内消毒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动;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心电监护;③患者心肺功能较差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④控制静脉输液流速,观察尿量及详细记录出入量;⑤保持大便通畅;⑥予以低盐低脂饮食等。 B组:在A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措施如下:①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实施急救护理:处置护士熟悉各项操作;监护护士可在短时间内判断病情并依据左心衰急救程序实施急救措施;当班医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②完善急救程序:紧急启动急救护理小组,明确分工,相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实施院前急救,到院后由监护护士协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若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坐位,双腿下垂,一般患者给予低流量(1~2 L/min)吸氧,急性肺水肿患者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6~8 L/min),保持呼吸道畅通,在吸氧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进行患者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测,每小时观察尿量、颜色及比重,记录出入量;处置护士采血行血氧饱和度、电解质监测;密切观察药物作用;控制静脉输液速度;护理小组派主管医师及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等。③后续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继续予以检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电解质,观察药物的反应,保持大便通畅。④卧床患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活动四肢,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疾病知晓率为97.6%,依从性为88.1%,两项指标均高于A组(83.3%、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A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88.1%,B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97.6%,B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ADL评分平均为(59.1±3.2)分,显著高于A组[(47.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危急重症疾病之一,具有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起病急骤,且病情往往凶险,临床治疗中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病情迅速进展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较严重的威胁。及时有效地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根本,而快速、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救治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一大保证,一个称职的护理人员对于急性心衰的早期发现对该疾病的发现及治疗起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救治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规范、快速的优化急救干预措施在基层医院亟待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 [2] 洪蝶玟.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36例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4.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10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所致的短暂性意识及姿势肌张力丧失[1],在意识丧失前常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眼花、黑、出冷汗、脉弱、血压低等症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恢复。正常成人脑的重量约占身体重量的2%~2.5%,脑血流量占心搏出量的1/6,脑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正常人每分钟100 g脑组织血流量约为45~50 ml,各种原因所致血流量突然减少至31.5 ml,则会引起晕厥[2]。

1 临床资料

晕厥患者共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5岁。心源性晕厥19例,脑源性晕厥10例,反射性晕厥5例,代谢原因引起的晕厥2例。抢救成功32例,死亡4例(院前1例)在本组19例心源性晕厥患者中,有12例由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引起晕厥;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而致晕厥;2例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因心室流出道梗阻,在情绪激动、运动等诱发因素下收缩加强及漏斗效应,梗阻加重引起晕厥。本组10例脑源性晕厥患者中,6例为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患者,4例为脑梗死致脑缺血发作引起晕厥。本组5例患者均为性晕厥, 本组2例为低血糖晕厥。

1.1 依据 患者心电图,血生化,头部CT磁共振,提出明确诊断依据。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晕厥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及时识别晕厥的发生,及时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晕厥的发生率和由晕厥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 晕厥发生时的护理 ①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通知医生,将患者平卧,抬高下肢,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其他人员围观,保持患者周围空气流通;②根据临床症状迅速做出判断,遵医嘱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静脉采血查血细胞计数及血生化,了解有无贫血、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及心肌酶谱;行12导联ECG了解有无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急诊行颅脑CT、MRI对脑源性晕厥的鉴别帮助较大;③配合医师进行急救处理。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快速有效地给予药物治疗,如低血糖者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高血压者应用降血压药物;行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④病情观察:专人护理,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面色、呼吸等,并做好记录;观察发病的频度、持续时间、缓解时间、伴随症状及有无诱发因素等;观察急救处置效果;⑤护理人员要保持镇静,技术操作要熟练,操作中随时观察患者,询问有无不适症状,医护人员有条不紊且行之有效的工作对患者是最好的心理支持。

2.2 晕厥的后期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晕厥的发生和心理因素常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紧张和恐惧,特别对于曾经发生过晕厥的患者,更会不知所措,害怕再次发生晕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自信心下降。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中,自信心在实际表现中起主要决定性作用,因此自信心的显著下降可能成为将来功能丧失的先兆。护理人员应评估晕厥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减轻焦虑和(或)抑郁,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不良刺激。

3 做好出院指导

①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晕厥的发病原因、处理措施、预防方法,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②指导患者避免危险因素,包括心理方面的因素如紧张、焦虑、烦躁、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生活方面的因素如虚弱消瘦、劳累疲劳过度、饥饿空腹、疼痛等,环境方面的因素如闷热等,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功能减退,必要时可给予书面指导;③给患者建立随身健康卡,写明患者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疾病名称、所服药物等,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便于周围人员救治;④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出现任何不适随时来院诊治。告知专科门诊的时间、来院方式路线、急救电话号码等。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11

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眼化学烧伤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5~42岁,平均29.5岁;其中碱化学烧伤12例,酸化学烧伤1例;受伤后来院时间0.5~3小时,平均1.5小时,致伤物为石灰、水泥、氨水、盐酸、磷酸等。按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研究协作组制订的烧伤分度标准2:Ⅰ度烧伤4眼,Ⅱ度烧伤12眼,Ⅲ度烧伤2眼。患者受伤后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流泪、畏光、视力下降,重者表现为角膜灰白色混浊,结膜水肿、坏死。

护理方法:

⑴急救对症处理:患者入院后应及早做好彻底冲洗,及早彻底冲洗是减少眼部组织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如果是120救治患者,可先告知患者家属就地取材用清水、自来水长时间冲洗,切不可因急救车未到而延误时间,冲洗后立即送往医院做进一步处理,救治的18例患者,16例受伤后,家属用矿泉水简单冲洗来院救治,2例救护车接入院。入院后检查伤眼情况,争分夺秒立即将患者眼睑分开,充分暴露上下穹隆部,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上下左右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进行彻底冲洗无残留化学物质。检查若角结膜上有固体残留物质,应立即取出,冲洗时间≥15分钟。详细询问病史,符合伤者家属和陪护详细描述区别化学物质性质,药物对症治疗处理。若患者为碱烧伤,可选用大量维生素C注射液或3%硼酸溶液持续冲洗结膜囊,若为酸性化学伤,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嘱咐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准确,若为双眼伤,棉球堵塞耳道,以防止冲洗液流入耳内,可减轻眼内炎性反应,防止睑球粘连。若为单眼伤,患者可将头部偏向患侧,防止冲洗液流入健康眼内。本组18例患者中有5例石灰粉末进入眼睛内,若为石灰粉末致伤,可采用0.5%依地酸钠溶液冲洗,避免钙盐沉着于角膜而影响视力。对于重症患者,可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做球结膜放射切开,用维生素C溶液冲洗,彻底清除化学物质。必要时可行前房穿刺术,放出部分房水,以减轻化学物质对眼内组织的损伤,并有助于房水更新,增强局部营养及抵抗力。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1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89-01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介绍。本组2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全部为口服中毒,男66例,女202例,重度患者80例,其中出现中间型综合征患者32例。

1.2 急救对策。快速去除毒物,凡24h内入院者彻底洗胃,以温清水为宜。神志清、合作者可口服洗胃,对不合作或昏迷病人插管洗胃,以减少毒物的吸收。洗胃后可用甘露醇导泻。

1.3 应用特效解毒剂。阿托品是首选的特效解毒剂,以重度中毒的给药剂量为宜。早期足量地使用阿托品,尽快达到阿托品化,在用阿托品的同时,对中度和重度患者早期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力,消除和减轻烟碱样症状。一般病人常规应用不超过3天。首选药物为氯磷定,静脉应用或肌注均可。对重度患者如中间型综合征患者,现主张给予冲击量。

1.4 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水肿、脑水肿和呼吸衰竭,预防感染。有呼吸麻痹征象时及时给予气管插管,间断或持续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 护理措施

2.1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情,每5~15min测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瞳孔及神志变化并做好记录[1],特别是易发生中间型综合征的重度农药中毒的患者,注意病人肌力的情况。中间型综合征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可累及肢体近端肌肉、屈颈肌、部分颅神经支配肌,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死[2],最早出现的是面部及颈部肌群的无力,表现为眼睑上抬无力、表情淡漠、无笑容,甚至咀嚼肌无力、平卧时头不能抬起、坐位时病人头偏向一侧,继之出现四肢近端肌群的无力、病人上肢不能抬起,双下肢行走无力。如有上述任何一组的肌无力,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呼吸情况、口唇等变化,时刻准备应对出现的呼吸肌无力,备好气管插管物品及呼吸机,一旦出现呼吸肌无力,立即插管、间断或持续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重症监护,定期气管内滴入痰液稀释剂,及时吸痰,吸痰时吸痰管要达到气管深部,并旋转吸出,以防痰液阻塞。

2.2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重症病人用药品种较多,注射次数频繁,故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更换注射部位,并做好消毒处理,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用1∶500 84消毒液湿拖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室内消毒。定时为病人翻身,做好大小便的处理及口腔护理。患者气管插管后,协助翻身、扣背、排痰,促使其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3 做好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中毒原因。护士要注意自身言行,换位思考,体验患者的内心活动,关心体贴患者,不要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在语言上不指责,在行动上不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等。温柔的语言,轻松的行为能激发患者生活的勇气,使其情感发生转化,更好地保护自己,积极地配合治疗,消除轻生的念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3 结果

26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死亡12例,占4.5%,抢救成功率为95.5%。

4 讨论

及时彻底洗胃是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在农村农药的品种较多,可谓五花八门。家属也说不清农药的名称,所以给予温清水洗胃是首要措施。因吸收的农药可再分泌至胃内,故重度中毒患者洗胃后应保留胃管12~24h,以利于再度抽洗。洗胃同时要及早应用阿托品,达到早期、足量、反复、持续和快速阿托品化。足量不等于大量和过量,要根据中毒程度和个体差异而定,既要用最小剂量达最佳治疗效果,又不会造成阿托品过量。阿托品化应在4~6h内达到,超过12h还未到阿托品化者则疗效差。部分病人虽瞳孔大、心率快、无汗,但仍有呕吐或体温较低者,应视为阿托品用量不足,要加大阿托品用量,但要密切观察,以防过量中毒。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中间型综合征,应及时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只要出现呼吸不规则,即应立即给予气管插管。部分病人插管后,呼吸平稳,可不用呼吸机。持续应用呼吸机的病人,应经常观察有无自主呼吸,有自主呼吸者可试暂停呼吸机,时间长短视病情而定,也可根据血氧饱和度来定。只要病人神志清,不管用呼吸机天数多少,抢救成功率几乎100%,神志不清者抢救成功率极低。根据中国军事科学院毒物研究所的报道,胆碱酯酶复能剂的应用可打破常规用法,如果出现中间型综合征,不管第几天出现,都要重新给予冲击量,用至停用呼吸机止。临床实践证明,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急救的护理措施篇13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为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由于发病急且诊断难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消化道出血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指出血点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调查,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约占年均总住院人数的0.1%,其病死率接近10%。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导致的出血,占50%-7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为6%-15%,贲门黏膜撕裂(Mallory2Weiss)综合征患者为3%-9%,血管病变患者为4%-6%,其他类型的患者为8%[1-2]。为了尽早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康复,使患者尽可能地回归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现将我院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为36例,女患者为24例,年龄为15至57周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为2.5个月至38个月,平均病程为16.4个月。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部分患者得到康复。

1.2 临床症状 本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粪便潜血阳性表现、黑粪以及出血等症状。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需贯穿整个康复治疗过程。做好宣传教育,将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机理、预防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画册,发放到每个患者及家属的手里,增强他们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了解,使患者更有信心战胜困难,避免恐慌、畏惧的心理产生。医护人员应当多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对患者和家属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院的康复治疗过程,以利于病情尽快康复。

2.2 饮食护理[3]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膳食原则是:食宜清淡、富含营养为原则,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到定时、定质、定量。饮食的护理要细心,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该延迟患者的排便,防止排便对患者的创伤和感染,应给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如水果、果汁以及蔬菜等食物,通过调整饮食、软化大便,注意个人卫生就可以缓解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促使伤口愈合。多吃蔬菜、水果,增加饮水,纠正便秘。禁酒禁烟,避免辛辣食物。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4]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面色以及出汗等症状,认真询问患者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血压等体征。如果发现异常,医护人员要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协助主治医生做好相关的处理。

2.4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5]

2.4.1 胃内降温 通过胃管给予患者12℃左右的冰水进行反复灌洗胃腔,是患者的胃部温度降低,从而是患者的胃部血管收缩,进一步抑制患者的胃分泌和消化功能,减少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现象,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得患者进食和进水变得容易。

2.4.2 口服止血剂 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可使出血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此法不主张在老年人使用[6]。

2.4.3 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 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因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的作用,从而减少H+反弥散,促进止血,对应激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防治有良好作用。近年来作用于质子泵的制酸剂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的阻滞剂,大量出血时可静脉注射,一次40mg。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鉴别为:①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②出血量的估计;③出血的病因和部位的诊断;④特殊诊断方法:X线钡剂检查;内镜检查;血管造影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本研究通过对本院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达到较好的康复状态,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了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黄小珍,杨梅艳.3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0):4331-4332.

[2] 廖春梅.上消化道出血68例急救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1):166.

[3] 张晓磊.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4):6375-637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