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检验知识点

医学检验知识点合集13篇

时间:2023-11-26 15:32:55

医学检验知识点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1

    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是一种把学习置于复杂 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中 学习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特点是首先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 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整个课程包括学生演 讲、自主学习及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PBL教学培养学生良 好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表达能力、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㈤]。

PBL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题,学生必须自己寻找或建立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自1969年创建以来,在其后的 20年中,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0所医学院校采用这种教学模 式,对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PBL教 学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教学方法, PBL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表现出更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素 质,风靡世界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教学 模式之一[13]。PBL教学模式也正在我国各大院校广泛开展 应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以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临:C 文章编号=1672-9455(2016)01-0135-02床医学专业进行[-5],但是检验专业的PBL教学模式尚处于探 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2 我国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国医院检验科的传统工作模式是“以标本为中心,以检 验结果为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标本检测准确,因此医学 检验专业的教学重点也一直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 主。随着社会对检验人才要求的提高,各高校检验专业课程设 置中增加了临床学科相关课程,但是学生的临床知识和检验知 识与技能仍然脱节[-7],学生常常感到学习的临床知识在实际 工作中无法运用;而在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也常常以 学科为主线,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学习生化检测指标、免疫检测 指标、血液检测指标等,很难将临床某种具体的疾病和这些检 验项目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授课为基础的 学习,以灌输为主,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学生多被动接受知 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 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学过 程中学科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缺乏系统 性、连贯性,造成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综合运用。这 样培养出的学生素质难以满足当今医学对检验人才的需求。

3 当前检验医学发展对检验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临床医学的发 展趋势是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可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 管理。个体化医疗即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信息决定治疗方 案[8];转化医学即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向患者提供临床诊 疗手段的实际应用[9 ];可预测性医学即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患 病风险尽早做出评估、预测[KI];预防医学即对健康的影响因素 及作用规律、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进行研究,达到预防疾病增 进健康的目的;建康管理即对影响个人或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 进行全面管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检验医学 的发展是这些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个体化诊断, 个体化医疗只是空谈;没有医学检验指标及技术设备的发展, 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等不可能实现。因此,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现可用于预测性医学、预防 医学、健康管理、个体化治疗等的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关键。PBL教学模式通过使学生面对具体 的临床问题,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个 真实的病例,使各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以疾病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4本校检验医学专业PBL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步建立和实施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2

一、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标准中的决定性要素,并以此来完成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等3。医学检验是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社会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岗位的分化与复合,医学检验人才呈现两类特征:一是检验技师。现有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从事一线常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其职责,主要由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岗位需求量大;二是检验医师。在2004年卫生部首次将其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之后,检验医师在医学领域才有了一席之地,在综合性大医院检验科陆续开始设立,但人数不超过10个。其职责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参与疑难检验结果的临床会诊、查房,帮助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H,多数由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再读检验研究生后在检验科工作或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或研究生中培养,属学历后教育。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为检验技师,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 医学检验办学规模和学制的必然选择

据2013年8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八届校际协作会暨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研讨会统计,高等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从1984年的5所院校已发展到2012年104所,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发展到6000-8000人6]。这一方面为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不争现实。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必须从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向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学制缩短1年后,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关课程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临床知识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的病例讨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不可能走‘‘检验医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在开办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几所院校为“211”、“985”学校外,绝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高校,财政的投入与“211”或“985”学校相形见拙,加之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从最初的师带徒到院校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条件等方面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或复合型人才难度不小。相反,地方本科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优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0。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医院检验科为就业岗位,以从事服务性检测为工作要求,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人才培养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层面。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分析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三、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

2. 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_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

1. 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

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M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11。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知识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

3.能力要求

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专业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3

1.1实行“三段式”教学计划

即3年半理论教学,1年I临床实习,最后半年回到学校学习(3.5+1+0.5)。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四年在校学习,一年临床实习,而实习过程中往往与找工作冲突,影响实习质量和效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重新调整培养方案,采用“三段式”教学计划,最后半年回到学校进行选修课的学习,为自主学习、执业考试辅导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措施。

1.2实行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形态学、机能检验学、自动化仪器检验分析学和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如整合了分布在六门课程的仪器检验测定项目为自动化仪器检验分析学,血液细胞学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整合为I临床检验形态学。这一尝试大大地压缩了课时,由原来的290学分减少到240个学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1.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PBL(Problem—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1.4实践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我们在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并增加实践课学时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严格选择实习医院,临床检验实习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应对临床实习医院进行适度筛选,选择管理严格,具备教学、实习条件的医院安排实习。

2培养方案应以今后实际工作的实用性和执业资格考试为重心加以修订

我校检验专业办学2O多年来,已培养近1万名毕业生,他们在各级卫生机构中深受欢迎。然而,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多数检验项目已由手工操作到全面自动化。而医学检验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必须获得执业资格才能签发有效的检验报告。对此,作为教育基地,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培养方案,制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本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内容接轨。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而言,在毕业前应反复模拟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多次实战演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薄弱环节,从而在教与学过程中有目标有意识地去掌握知识点。通过执业考试,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进入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起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2.1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应为今后就业和工作而设计,I临床检验本科生的目标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培养I临床检验技师,能熟练掌握各设备进行各类标本的检验,并能准确地发出报告和结果解释。课时和学分应倾斜专业核心课程,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体系。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仪器学、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等均增加课时,而一些与执业考试关系不密切的则适当减少课时。

2.2改革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清楚该章节的的重点难点,以及哪些需掌握、哪些需熟悉和理解,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2.1提炼教学大纲,强化知识点

目前所用的教学大纲知识点不突出,如微生物学检验在各章节中可以看出,基础理论教学知识点明显不足,而各论部分教学大纲知识点与考试大纲较为接近。目前如微生物及检验这门课程,每章节的大纲要求也很零乱,如果教师上课时把握不好,就会给学生造成很抽象的感觉,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单独介绍。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也是如此,知识点明显少于考试大纲。在各章节的统计比较中可以看出,基础理论部分差异不大,而检验技术部分差异很大。另外,有些章节,如: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放射免疫分析、免疫学防治等在考试大纲中不作要求,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黏附分子的测定技术、MHC与HIA检测及应用,再如微生物学检验的细菌生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等在教学大纲中没有介绍。

2.2.2强化知识点培训

围绕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进行授课,强化知识点培训。如微生物检验的概念与分类、形态与结构、采样、涂片、镜检、快速诊断、培养、生化试验、药敏、报告、质量保证等环节作为重点传授,而变异、致病、免疫力、防治等作为熟悉;免疫学检验的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质量控制等,都是掌握内容。

3建设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模拟题库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4

1.2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需要临床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的核心内容,检验结果准确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安全以及检验学科的发展。近几年来,临床检验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多,已达1500余项,因此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众多检测项目中,如何选择其中最合理经济有效的项目,特别是如何组合多种最有应用价值的检测项目。由于实验室能出具量值报告,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并针对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同时我国颁布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这些已为建立完善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极好的支持指导作用,在我国若能实施,将会规范临床实验室的设立,完善实验室自身建设,同时确保我国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能与国际同步。

1.3补充和完善医学检验教育的需要目前医学检验各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内容有联系,但独立行课,对应有相关医学基础课程,学生若以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方法来学习检验专业课程,就会造成对医学检验各亚专业综合分析能力、整体提升理解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引入并系统规范全面地学习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是医学检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对医学检验教育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并综合延伸分析检验医学信息学的内涵,指导学生理解并接受本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本课程专业学习的正确理念,认识本课程实践的价值,并应用正确的评估方案获得有效的评估依据,客观地有理有据地评价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临床应用价值;检验的流程控制是全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加强临床实验室海量数据,提炼出高于数据资料的临床诊疗信息,不断地巩固拓展延伸专业知识。

1.4提升英语和电脑网络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是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能力和素质。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加强学生自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水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程的实践还需要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专业应用软件,HIS和LIS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网络应用知识,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掌握全面的临床资料,采用循证医学专业软件(ReviewManager,GRADEpro3.6等),应用于自己的循证检验医学和数据挖掘中,锻炼了学生应用电脑和网络的能力。

2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检验医学信息学内容广泛,涉及分析前、分析分析后检验医学信息等方面。《检验医学信息学》共有14个章节,但本课程的课时数极为有限,仅有教学学时2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鉴于该课程的教学时间设在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第八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最后时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接近尾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能与各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融汇贯通,本课程学习完毕,能尽快熟悉临床检验工作,缩短实习适应期。因此,以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和实验室管理质量提高为重点,安排了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基因信息库与蛋白组学)、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认可、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临床实验室能力验证、医学检验方法学评价、诊断试验的数据挖掘、循证检验医学及检验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应用等十个专题内容。其中“实验室认可”解释了除实验室结果互认的内在要求外,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专业要求。“循证检验医学”主要针对不断增加的检验技术,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来规范检验医学的设计研究、文献评价,用当前最佳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LIS应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方式,密切结合医院临床检验特点,解释了LIS性能特点及应用,形成许多实践应用成果,也大大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确保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据挖掘”主要基于LIS的解释和咨询检验报告,找到检验医师工作的切入点,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发现检验项目新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诊断、医学信息学的统计、流行病学等研究实现了融合,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研究方向。据临床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并适应实验室工作,具有强烈的检验流程控制意识,能够自觉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工作,具有明显循证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3探索多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检验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与临床检验紧密结合的系统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相较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不够生动形象,较为枯燥。若照本宣科就流于教条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讲解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采用多媒体、案例分析及研讨式教学法,内容不在深,在乎其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5

1.1专业背景  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对原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液中心和防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012年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01001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为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生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五年制与四年制对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前者是“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是检验医师,后者是“应用型检验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是检验技师;从培养要求出发,前者需“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后者需“掌握基础医学和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从实践教学环节出发,前者明确提出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而后者则未提及;从工作性质看,四年制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而没有提及五年制的医学类实验室工作。因此,笔者理解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内涵为强化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弱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为适应专业设置调整后培养目标的变化,必须在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

1.2学校背景  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创建于1989年,至今已有25年的办学历史,经过20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积淀,该专业已成为国家教育部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近年来,在国家协同创新教育科研理念的引领下,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检验系与起源于广州医科大学并一直与广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方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行业中规模和产值最大的领军企业——金域医学检验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了广州医科大学校内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并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试点学院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国内首创了校企实质性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也为校企协同创新、联合育人的平台上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2构建的思路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元化培养思路的基础上,本学院把重点放在对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载体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2.1整体优化,构建“二级平台、六大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合理排列、搭配后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学校“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按照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学时、学分、重点、难点等要素及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各类课程概括为“二级平台、六大课程群”,重构了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通识平台中自然科学类课程群主要包括高数、医用化学和物理、生物等课程,旨在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打好理论基础;人文社科类课程群包括思政课、人生智慧和评判性思维、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课程,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 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精神关注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实现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坚定执着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信息语言类课程群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图书馆利用等方法学课程,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创新创业类课程群主要是科研设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等课程,以个性化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平台构建中,围绕检验技师的培养定位,以突出技术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删去了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保留了内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群中除了设置与国内高校检验专业共有的传统专业课外,还设计了前沿技术课程,重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接收新技术的能力。

图1  课程体系框架

2.2坚持特色,利用试点学院平台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杆课程。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否使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中是否具有“人无我有”的特色课程群。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试点学院,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校企双方的创新资源和企业特有的高、新、尖技术、设备平台,结合国际检验技术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打造特色专业课程群是应该首先认真思考的问题。金域公司是国内同时通过美国病理医师学院(CAP)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5189认证、认可学科最多的第三方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拥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拥有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临床基因组检测和理化检测的高端设备、技术人才。因此本学院从全面实验室质量管理和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等方向人手,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利用金域公司平台增设了《临床基因组检验技术》、《实验室管理与实验室认证认可》、《临床质谱检验技术》等专业特色课程群,将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前瞻性地引入课堂,以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当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前沿的需要,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3突出技术,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是简单的学制缩短,而是培养目标的根本转变,如何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体现这种转变,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学院在完善既往以课堂实验教学、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为重心的“四位一体、全程不断”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本科一、二年级主要以知识理解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充分利用学校和金域公司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利用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的企业资源,实施基于企业案例的启发式教育、基于“临床检验项目”的研究性教育和企业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浸人式学习,实现学生从专业意识―专业经历―专业能力的多维阶梯式培养。在课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对基础性实验采取“带着走”,使学生掌握做实验的基本方法;综合性实验“看着走”,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自己走”,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研究性实验。在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以突出能力培养为目标,继续加强既往以临床检验科各专业组为主的毕业实习训练,继续完善以毕业论文训练为载体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此外利用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的与国际接轨的髙新技术平台,增设与国际化、区域化医学检验技术行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实习,保证实践性课程和科研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以实现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无缝接轨。

3运行保障

课程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行保障措施,特别是对于金域检验学院这样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尚有许多路要走。

3.1制度保障  广州医科大学和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均是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广医检验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已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管理体制;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最早是由广州医科大学创建的实体,双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合作双方领导均高度重视,金域公司董事长梁耀铭先生亲自担任学院院长,并搭建了学院的组织架构,金域医学检验中心与包括广州医科大学在内的多所国内高校开展了协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为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全方位保障了课程体系探索的顺利进行。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临床;检验医师;人才培养

0引言

医学检验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相互交叉,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发展速度也很快,可以说是医学界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专业。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在临床诊断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医学界,也越来越需要检验和临床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其工作内容主要就是负责检验各种项目指标、采集样本、检验结果的告知等,同时,还要参与临床问题的相关讨论与沟通,把患者的检验信息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有效依据。国家的教育部门也对培养本科医学检验人才提出了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检验医学及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使其可以在医院等医学单位从事复杂医学的检验工作,而之前提到的检验医师,是需要从临床工作的检验岗位中培养的,在具备检验技术的同时也具备了临床经验。所以,对培养高级检验医师的教学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检验医学作为一门现代医学学科,是把现代的临床诊治与实验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且涉及的知识范围特别广。检验医学已经用在了疾病诊治及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为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而详细的信息,为临床的诊治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医学检验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操作,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只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推动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检验医学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的检验医学课程主要分为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部分,他的优点是以学科为主,按部就班的就行学科教学,用这种方法教学只是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这就造成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实践需要的人才的脱节现象。同时,教师一味地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出现了重复,主修的过程过于繁琐,学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更多的检验医学知识,综合能力就不可能会得到提高。所以,要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就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倡教师根据实践的需要编写出与实践相符的理论教材,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有不少的医院已经实现了检验工作自动化,但是手工检验在临床检验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很多检验项目需要靠手工操作来完成。调整、规范学生的教学实验方法,使实验教学充分的发挥它的验证功效。另外,教师还要把理论知识与试验充分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增加实验课的比重,强化检验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如试验设计、试验操作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把检验与临床相结合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方法

随着检验医学不断进步,怎样在新的背景下发展检验医学教学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检验医学教学肩负着向社会不同类型的医院输送高级检验人才的重任,所以就必须注重临床医学的教育。检验医师既要具备科学的检验能力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实现工作目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和临床结合在一起。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检验医师要提供可靠而准确的检验报告,还要就检测的项目数据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做得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只有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的如检验医师一样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了实现临床教学与试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就要在学生所学的专业课中加入大量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常见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等,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可以较早的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锻炼,在以后的实习岗位中进行轮岗实习,进而掌握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让学生多参与病历的编写及临床的诊治活动,不断积累临床方面的经验,促使学生把所学的检验知识科学的运用到临床的诊治中去,为临床的病例诊治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这样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内容,进而培养学生临床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3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业和信息技术业的快速进步,我国的检验医学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器材在医学界被广泛的运用,致使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力量,并逐渐发展成我国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把实验和临床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是实验和临床之间的纽带。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只注重他的检验技术培养是不行的,还要重点培养他的临床知识,这样检验医学才能全面快速的发展。检验医学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先进的现代检验技术。面向崭新的未来,中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进行高级人才培养时,在不断推进学科教育向前发展的同时,还要努力创新,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更加出色的医学检验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未来医学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嘉波,林珊珊,郭毅,郑铁生,许文荣,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3).

[2]徐高明.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06).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7

专业英语课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学习是以接受医学检验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知识输入为基础,逐渐向以英语输入为媒介过渡,以医学知识学习为目标,以原版医学材料为补充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专业领域下接受英语信息、处理英语信息的能力,并以英语为媒介丰富专业交际手段,扩展专业交际途径。当前,国内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衡量,这使很多医科院校更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而对专业英语课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学习相关的专业词汇,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献资料,忽略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很多医科院校也忽视了专业英语课的过渡作用,将专业英语课变成了枯燥单调的双语课,甚至是英文教材翻译课。

1.2师资力量薄弱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跟基础英语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把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有医学检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能力。而国内医科院校普遍缺乏既熟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很多老师上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翻译和专业词汇的灌输。

1.3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省内几所医科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借助单一的教材,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使老师的教学热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受挫,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有限知识,也只能满足于应试,而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糟糕的是,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阶段积累起来的英语知识,也因无法得到应用而遗忘殆尽。这就使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感觉:学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英语,反倒感觉英语水平越来越差。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构建“建构主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地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的传授并非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而是由具备认知能力的认知个体主动建构出来。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而这个过程取决于特定的情景。认知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个体对知识理解的差异,而具体的情景不同,认知过程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和程度也不相同。知识是依附于认知个体,并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改进,呈现新的意义和解释。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情境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等)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灌输”,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特定的情景,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意义的构建,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习者的“高级合作伙伴”。同时,学习中的知识构建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一个人孤立地完成的,除了教师的帮助,学习者在与同伴(同学)交流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也会重构自己的观点。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真实情景的体验。真实的情景对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必须努力设计和创造足够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促成和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构建,而不是单纯地“填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资料。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进,以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完成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教育目标。

3.1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和扩展,旨在较高层次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语境和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实际运用机会,提高专业领域内的口头交流、书面写作和阅读能力,而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术语和词汇的灌输和翻译。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程应由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承担。一方面医科院校可以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人才承担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与国外同行交流,把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动态,既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鉴于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专业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初期,应以母语讲授为主,采用渗透式中英文混合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调整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对于重点内容或关键点,以先英文讲解后中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中英文对照讲授。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循序渐进地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3.3积极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在了解学生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学习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临床微生物检验时,可以先通过图片展示细菌形态,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英文的形式进行正确信息的引导,然后用中文进行难点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突出了重点,还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

3.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景,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材接触和互动的场所,为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创造理想的学习和认知环境。例如,在检验医学的组成课程中,尤其是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血液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形态学内容,因此,必须采用大量的图谱或动画或多媒体素材加以形象展示,以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有效的学习认知环境。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入讨论式和互助式教学,设计问题、案例和语境,让学生用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讨论,相互吸收启发性的部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8

关键词:

检验医学 微课 本科教学

作者简介:汪安勇(1980—),男,汉族,博士,副主任技师,就职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要从事检验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检验医学是一门包含免疫、生化、病理、遗传、血液、化学、微生物、细胞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综合学科。血液和体液的细胞形态学、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化学发光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大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方法学的建立和临床的应用、质量控制和临床报告的解读等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于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来说冗繁复杂,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学难记,提不起学习兴趣[1,2]。因此如何探究一个新的教学方法配合传统教学法,改善学生对课程索然无味的态度尤为重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经得到很多学科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本文对检验医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微课在检验医学教学应用以及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微课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繁杂,学生不易融会贯通,记忆不劳

血细胞包括哪些?各种检查指标的参考范围是多少?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有哪些?化验单上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有哪些?各种细胞形态如何鉴别?各种细菌真菌如何培养鉴定?药敏又如何?……学生面对这些知识点无从下手,只能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期的临床实习效果也非常差,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授课时间不足,不易于学生消化

检验医学是一个需要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融汇一体的学科,学生在传统教学中都是先上理论课,再进行实验课,最后步入临床实习这个教学过程,由于课程多、时间紧,学生在很重要的实验课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实验课上老师先进行实验相关理论介绍,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但是操作的实验步骤往往只是理论的一部分,不能完全按照理论去操作。例如葡萄球菌的培养鉴定加药敏:标本采集—接种培养—革兰染色—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药敏试验。学生只能实际操作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能完全操作,因为时间有限,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三)学生多、场地小,示教达不到效果

由于受场地的限制,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很多,老师在为数不多的几次示教过程中不能够将所有学生都照顾到,这样很容易打击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血细胞制片和镜检的时候,一些细节和形态学特征很重要,但是有些学生由于位置靠后或者不仔细听讲,很容易忽略了要点,进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在检验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自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教授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教授和McGrew教授先后实施的1 min课程讲解,这是微课最初的雏形。[4]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Penrose教授在1995年正式提出概念———“微课”(称为“知识脉冲”)。

(一)补充传统教学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了专业改革,学制由之前的五年制变成了四年制,这就大大缩短了检验医学本科生的学习时间。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尤为重要。微课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总结,通过结合图片、音频、视频使知识点变得饱满丰盈,一般为3~8分钟,这种教学模式生动形象、短小精炼、引人入胜,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囫囵吞枣满堂灌,可以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二)增加学习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红细胞检验的课程中作者采用了微课的方法,首先把红细胞的产生、形态,检测原理参考范围和红细胞检验的临床意义等,结合病例、图片、视频制作了微课,在授课之前到学生的学习群中,让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在微课中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准备课堂学习内容,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下次课程的微课中做出解答,加深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微课的反复播放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医学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是一门经验科学,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培养检验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培养,而近年翻转课堂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微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微课可以把检验医学的细胞形态学、检验仪器、实验技能和操作步骤通过多种样式展示,如Flash动画、PPT、漫画等,这种立体化的呈现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课中再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三、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微课

(一)宏观规划,精心设计,循序渐进

检验医学教学内容繁杂,在检验医学教学课程建设中要有宏观规划,紧扣检验专业的特性,将学科的研究目的和精髓贯穿整个微课建设过程中,构成检验医学课程的微课体系。精心设计微课的授课内容,结合临床案例、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突出知识点,将检验医学课程分成各个小模块,通过系统学习后,把所有小模块集合在一起紧密联系,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整个检验医学的课程做到融会贯通,强化逻辑关系,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内容精炼,结合临床,突出重点

微课,顾名思义,课程时间很短,内容精炼,用简短的语言短时间内突出知识点的学习。有文章研究报道学习课程时间5~10分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消化,所以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时间一定要把握好,最好不要超过10min。同时授课老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熟悉,做到知识点、重点烂熟于心,能够熟练地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点,仔细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善于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微课的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加入临床实践内容部分,通过这种更加形象、直观和多次的学习让学生提前对临床应用有清楚的认识,对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的掌握也更为深刻。老师也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微课制作的技巧,一定要把自己熟悉的重点,通过很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不那么枯燥无味,把死记硬背变成乐学好学。

(三)形式多样、质量控制、打造检验医学微课学习平台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资源教学等诸多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通过微课实现。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一定是一个闭环控制的过程,质量控制不仅仅是检验医学专业的生存命脉,也是教学体系评价的指标。通过教学的准备、教课的实施、评价反馈教学形成一个闭环才能实现一个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实现课前预习、学习,在线提问答题,考核评价,错误总结,重点回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打造检验医学的微课学习平台。

综上所述,在检验医学本科生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有它的局限性,通过结合新型的微课授课,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检验医学微课教学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工作来优化和进步,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进而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检验医学人才,促进检验医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储楚,丁红梅,王敏,等.自动化流水线大规模应用下门诊检验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23):3544-3546.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9

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检验学院是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不断培养和提高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竞争力对于检验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临床检验仪器操作是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学习、工作和科研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好《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检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培养更多优秀检验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而全面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1-3]。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强调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和主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主动学习,师生共同解决各种问题。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4]。微课是在传统教案、课件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微课能够促进翻转课堂的形成和发展[5-6]。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围绕培养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结合《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专业特点,对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究,使本课程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1《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1.1教学模式的现状

迄今为止,检验医学已步入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成为临床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7]。现代化的检验医学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检验仪器,检验仪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以临床医学实验室常用的基础仪器与先进的专业仪器为学习内容,反映了快速发展的检验医学仪器的现状,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执业上岗能力、临床应用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本课程是由多学科交叉组成的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和学习内容较枯燥等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完善和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1.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应以适应时展的标准来培养检验医学专业人才。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应主动扛起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科技支撑的责任,努力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乡医学院是国内《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创始院校之一,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用高质量的课件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同时积极推进本课程微课的建设和广泛使用,坚持在完善教学模式上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提高《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9-11]。

2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创建《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主要必修课之一,是现代医学实验室的根基,是临床检验人员进行临床实验诊断的前提和依据[12]。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学专业《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改革,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研室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师生之间的教学方式,本课程2009年参评并获批为新乡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获批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6年获批新乡医学院首批微课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圆满验收,2021年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的建设工作。2016年,为了全面推进《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构建,本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参加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讲座,认真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微课的制作由教学设计、视频录制、资源完善3个阶段组成,其中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构建的基础。教师们围绕教学大纲全面梳理本课程的知识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开发的同时,把控好整个课程的系列化、专业化和完整化。在微教案设计、脚本润色、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和录制视频等工作过程中,积极开展研讨和观摩等活动,教师们互相交流学习,逐渐提高制作水平,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所有微课的制作。同时,通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的成立与实践,对于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改进微课教学的措施做了分析:首先对微课的“微”应该理解得更到位,今后教师们努力在知识点的选择和把控方面做到更好;其次就是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合理安排课后和上课期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应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完整地展现给学生。

2.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

教学类的微课是基于课堂知识点的微视频,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素材。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教学的理念,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2.2.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实施工作开始于2017—2018学年第1学期初,任课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及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本课程的微课视频。预习的学习环境自由、轻松,时间较短,且不会造成学习压力,学生在微课的线上平台可以和教师自由地交流,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之余又感受到教师的关注。2.2.2课堂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这门课程侧重于理论(理论学时66节),其内容枯燥繁杂且识记知识点较多。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在传统的讲和听的教学模式上,增设了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能提前预习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另外,教师在《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准实施课程改革,任课教师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一部分知识点的授课,其中一目了然的理论内容不再赘述,同时在合理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讲述课程与临床的最新相关进展,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路、积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授课效果最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节约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多留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查找资料后,充分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广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2.2.3课后的巩固和学生的考核办法为了考察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改变以往的考试形式,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将枯燥的随堂考试改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知识掌握多元结合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思路、讨论过程及作业和实验完成情况等进行反思,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图或表格、总结归纳、结论答辩等环节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其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答辩,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平时成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课程的兴趣和重视度。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临床检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

自2016年新乡医学院《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微课建立至今,医学检验学院的学生已经收获满满,不仅掌握了基本课本知识,也锻炼了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多位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团结合作、积极争取、不惧困难地参与录制了许多微课中的实际操作视频,将其制作成完整的小微课,并且参与了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2017年,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109位本科学生和2015级检验医学专业63位专科升本科学生均积极踊跃参与医学检验学院第一届微课大赛,《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原理》《穿过你的比色皿我的光》等20个优秀作品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项。另外,经过分析,发现2014级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检验医学专业知识充满了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绩: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等荣誉10余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8篇;本届学生已经于2018年毕业,考研上线率为67%,录取率为50%,远大于上一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29.6%)。本课程教师团队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中获得微课建设奖,制作的《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与保养》等51个微课获得一等奖等多个单项奖。2018—2020年的每一学年,在2015~2017级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成功实施基于微课的《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和教师不仅收获了教学成果,也收获了良好的师生情谊。在业余生活中,教师们经常通过面谈、打电话、发短信、网络教学平台及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进行不断反思推敲和修正,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本课程微课的建立和翻转课堂的实施起到了榜样作用,带动了整个医学检验学院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提高整体检验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具有启发作用。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10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65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个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终身性医学教育,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先进实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在临床实验室逐步普及的今天,继续医学教育对于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和检验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中华医学会和各级临床检验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检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供给、经费投入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检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一、欠发达地区检验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1.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经费投入少 在欠发达地区具备提供省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资质和能力的机构屈指可数,每年可开展的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的需求,而且项目培训的覆盖面也多集中在市级以上的医疗机构[1]。这些地区虽然设有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但检验专业高级人才的缺乏,影响开展相应项目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足,成为制约继续医学教育的瓶颈。资金投入少,是欠发达地区检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又一突出问题。按照目前外出学习费用每人2000~3000元标准计算,许多医院检验科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人员外出学习,也就是说,每年除了科主任、少数技术骨干外,其他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甚少,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检验人员大多数人每年都无法按要求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尤其是I类学分。笔者对几所二、三级医院97名中级和中级以上检验人员2008年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完成继续教育学分者仅为33%(32/97)。

2.检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虽然自1992年国家继续教育委员会颁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规定》以来,各省、自治区相继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授予规定,建立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也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特别是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1]。相形之下,检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薄弱,表现为完整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或者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对未能完成学分的原因无分析和处理措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似乎除了对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有影响外,再无其他作用。因此,检验人员中普遍存在着“晋升时抓学分,晋升后无所谓”的现象,有的检验人员认为“职称已经到头”或“申报职称的年限未到”, 而满足于“完成工作,不出事”,对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不重视;科研工作滞后甚至不能开展,或只是作为配角参加临床医生的科研,科研论文也成了“晋升文章”。

3.现代远程医学教育尚未得到普及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教育性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自主地学习,有效解决了在职人员工学矛盾;其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满足了人们按需学习的愿望;其开放性特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实现教育公平,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条件。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远程医学教育并未得到很好地应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宣传培训不到位,一些检验人员对远程教育不了解,大部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主要还是通过外出进修、短期培训、学术会议等途径获得。

二、思考与建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一劳永逸的行为,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人生。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对检验人员综合素质、专业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使得检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开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检验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影响医院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检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兼顾、协调各学科的发展 医疗机构应该重视检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避免重临床,轻医技的思想,全面落实员工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依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体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评估指标,对不同级别、职称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内容的重点应有不同要求,中级职称人员应该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重视技术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流于形式的理论考试。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有计划地派送中青年技术人员外出进修,鼓励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对于高级职称人员,则应强调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业务讲课,培养下级技术人员[2]。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定期进行统计验证员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对不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与卫生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称晋升、执业注册的规定,促进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鼓励科室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外出学习、进修人员的管理,对外出参加学习、进修的检验人员,规定其义务对内进行业务讲课,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避免把外出学习当作“公费旅游”,杜绝“开幕式上现一现,开幕式后人不见”的现象。几年来,我们利用医院网络系统,开设检验园地,定期将外出进修、学习人员讲课的课件放到园地中,这不仅有利于检验人员学习提高,而且对临床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检验医学发展,加强了检验与临床之间的交流起到一定作用。

2.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宣传和管理,拓宽新途径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信息来源,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习者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灵活性和开发性的特点,不仅有效解决了在职人员工学矛盾,使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还解决了仅依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取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难题,这在目前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有限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失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卫生部批准的多家继续医学教育网站,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医院主管部门应根据医院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积极宣传、引导和鼓励检验人员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学习。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使远程教育成为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检验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关系到检验队伍人才培养和人员素质的提高,欠发达地区检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11

教育部于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1003)中的医学技术类(1010)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医学门类中11个大类之一。医学技术类(1010)下设: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听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目前国内大约有112所学校设置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年全国共招生近10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医院临床实验室(包括医学检验科和科研实验室)、科研院所、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体外诊断企业和商业化独立实验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向,即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各地、各校具体情况不一,这部分学生占各校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有68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28所。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全国所有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突出了“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性而相对缩减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以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上述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代码101001)专业毕业生欲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没有相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科专业可以报考。为此,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的讨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理学学位),以满足包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医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全国所有院校已于2013年9月开始招生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按常规应于2016年毕业,将于2017年1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招生目录公布。因此一方面原有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也是广大医学技术类学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之时,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的稳定。

2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完善医学检验专业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原来在改革之前就读临床诊断学的研究生能够继续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如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改革实施之后,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转变的新形势和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社会。

(2)改革课程教学,将“转化教学”的新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中,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模式。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性,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深化学生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探索探究和改革创新、发明创造的能力,扩宽检验专业覆盖的范围,更有助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

(3)在研究生中开展“服务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深化检验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联系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4)开展教育交流及教育评价。加强教育交流,能够增进各学校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及不同教学改革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动各个学校建立直接联系及联合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应进行教育评价,首先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效,促进医学检验教育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次对教育成本、投资和效果进行评价,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收益率;而且教育评价是学校间竞争的需要,使学校能够创新教育结构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12

1.2《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学习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以及在情操、举止等方面应有的品格素质,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1.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这两个法规,让实习生明白作为医务人员永远都只以救死扶伤,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自己的职责宗旨。同时不能越权行事,对疑难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不擅自处理,在诊疗过程中以相关法律为依据,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远离医疗纠纷。

1.4根据各专业组的特点熟悉相关法律法规(1)微生物组需要熟悉《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方针。作为1名医务人员,不论从事任何专业,都必须要明白自己肩负的法律责任和义务。(2)输血科必须熟悉《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3)其他的如《防治艾滋病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均要在各专业组得到熟悉或学习。1.5参加医疗律师讲座如对《医疗侵权行为法律规制》《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等进行讲解,让实习生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2医疗纠纷处理实训

2.1直接参加法院庭审重大医疗纠纷,感受法律的威严。组织实习生参加法院审理的地区内医疗纠纷案件旁听,让其感受法律的不可侵犯和严正,这是1种无形的教育。例如某医院儿科1例患儿窒息死亡案,在法庭上医院提供的病历被患方律师提出的质疑主要几点:(1)原始病历数页码不够;(2)诊疗过程中只有见习医生签名,而没有上级带教医师签名;(3)在病历上体现出患儿2d体质量差异太大,当天为3.5kg,第2天为5kg。案后讨论,需要让实习生明白:(1)病历数据作为法律证据的重要性。(2)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参与医学教育临床诊疗活动必须由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监督、指导,不得独自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诊疗的文字材料必须经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审核签名后才能作为正式医疗文件。(3)各种数据必须客观、准确无误,不能自相矛盾,辅助检验数据更是如此,否则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4)说明工作不是儿戏,稍有不细心,后果不可设想。

2.2参与科内投诉处理。例1:免疫室“两对半”结果报告,仅仅报告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化验单未注明为特殊模式,患者自己认为他感染上了乙肝,有忧虑心理,连续去了当地3所医院检验均为阴性(定性检测),然后认为我科结果差错,将其检测出乙肝病毒,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例2:1例妇产科患者,在我科检测垂体泌乳素,结果为超过正常值的2倍,临床医生建议她做CT排除脑垂体腺瘤,当天CT影像显示脑垂体正常,该患者2d后自己重新抽血复查垂体泌乳素,结果在正常范围,由此该患者认为是检验差错,要求赔偿精神和经济赔偿。其实,这两者结果均为正常检测结果,通过临床和检验专业知识相结合解释,同时以普及和宣传相关知识的态度平息了患者的情绪。通过案例实践让学生明白检验纠纷的处理除了具有相关知识外还要讲技巧。

3加强专业学习,建立良好临床沟通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的1门学科。但由于在实习计划中忽视了临床医疗的实习,导致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结合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分析检验报告,这是检验与临床明显脱节的现象。这往往是纠纷的隐患,大部分检验实习生在时间安排上均到临床内科实习2个月,在带教过程中发现,2个月远远不够,于是安排每天下午发完报告单后参与临床医生上门诊,通过参加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对各项检验项目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异常检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等,使学生在对临床疾病加深认识的基础上,还能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对检验质量重要性的意识,并能增强学生工作的主动性。

学生熟悉医疗环境后,开始病例讨论分析,教师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讨论、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讨论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意义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知识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学检验人员不仅要懂得检验操作,还要向检验医师的方向发展,要能根据病情和检验结果进行解释,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如何选择检验项目、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信息等,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通过将病例讨论融入到检验专业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衔接。通过以上3方面的学习教育,我科实习生实习结束对检验相关法律法律明显得到提高,大大夯实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基础,见表1。

医学检验知识点篇13

对2010级5年制检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共计94人。按班级分组,1班46人为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教学法;2班4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已完成临床核医学、生物化学、检验仪器学、免疫学等科目的学习,具备自学检验核医学知识的能力。

1.2教材

采用李龙主和杜明华主编的《检验核医学》。

1.3方法

1.3.1PDCA循环教学法本次试验选择了《检验核医学》中临床应用部分,包括检验医学在内分泌激素类、肿瘤标志物类、心血管系统、肾脏功能、血液系统、细胞因子和药物浓度检测等7个方面的应用。PDCA循环教学法第1步为P:主要包括课前分发教学病例、检验报告等临床资料,引导学生在病例和检验报告中发现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第2步为D:主要包括课堂和实验室中进行交流和分组讨论,10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结束后选出组长轮流发言并详细记录;第3步为C:主要由教师结合检验核医学临床知识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并验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第4步为A:主要包括即时考核,巩固初学知识,并发放下一次课程学习的案例和检验报告,一个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循环[4]。1.3.2传统教学法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将检验核医学的知识点融入整个课堂,按教学要求进行理论讲解。课程学习内容与研究组相同。1.3.3考核方法对两组学生均按照平时分占30%和期末考试占70%的方式进行考核。研究组平时成绩按照小组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和考勤情况进行打分,对照组按照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考勤情况进行计分。期末考试按照试卷100分进行考核。1.3.4学生评价期末考试完后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就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自身各种能力的认同度等进行评价[5]。评价分值采用10分制,最优10分,最差0分。学习积极性采用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查阅资料次数和自学时间4项指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研究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习积极性比较

从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查阅资料次数和自学时间来看,研究组学习积极性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种教学法提高自身各种能力平均分值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组各项指标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