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合集13篇

时间:2023-12-22 10:13:23

海洋科学研究

海洋科学研究篇1

因为研究船讲求精密及多功能,其细部规范设计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相互配合与沟通,经过1年的细部修正后,于2010年开始动工建造。2011年6月,“海研5号”在高雄旗津中信造船公司建成后下水,2012年8月交船后进行实际海上测试和试运行。由于该船所搭配的许多科学仪器都是台湾海洋研究史上首见的高科技设备,科仪团队必须熟悉科仪设备操作与甲板作业状况,需与操船的舱面与机舱人员配合并模拟实际 科研探测,共同培养海上作业默契,以确实掌握船只操作特性,并养成在不同海况下的探测作业能力。研究人员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经验,几经调整才能娴熟运用,让“海研5号”于2012年8月正式启用,而这段辛苦过程,也让台湾海洋研究实力大大提升。

该船是台湾第四艘海洋研究船(台湾迷信“4”不吉利,所以没有“海研4号”),排水量为2700吨,全长72.6米,宽15.4米,最大航速12节,续航力达50天,航程可达1.3万海里,建造经费达新台币17.9亿元,有18名船员及30名研究员,是目前岛内吨位仅次于海军“达观”号海洋测量舰的第二大海洋研究船。

该船最高可达8级风浪,在东北季风期间亦可出海作业,海上作业时间每年可长达250天,配备了水下遥控载具(R0V) 及深海多音速声纳测绘系统等多项先进高科技设备,具备下潜3000米深度及可抗三节流速的能力,装有灵活的机械手臂与高清晰度摄像机来执行深海采样与调查工作,可提供学术研究机构在沿岸及深海范围内进行多样性的海洋调查,可提升连续性观测资料的搜集,长期进行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及海底断层的探测与研究,能大幅提升台湾海洋研究与调查的能力。此外,“海研5号”具备静音航行模式,在航速8.6节范围内的航行噪音低于海洋环境噪音,可大幅提升海洋研究与观测数据品质与完整性,增进分析结果的可靠度。

台湾以往的海洋科学研究船均受限船上的设施不足,大多资料分析或实验都得要回到陆地才能执行,往往在实验发现需要补强时,因船只早已回航,错失宝贵的关键时刻。而大吨位的“海研5号”号增加了船上空间的运用,甲板有足够空间使用货柜式模组化作业,可依据不同海洋科研领域设计实验货柜,随着不同任务搬运不同货柜上船,让实验室的运用上更具弹性、方便与效率。

2013年2月,“海研5号”进行南海首航,先后开展了海洋生态、极端天气与海洋关系、海床地形地质声纳扫描、海底岩心采样,以及中沙黄岩岛水域勘探调查、南沙太平岛郑和环礁探勘等任务,并在高雄西南外海甲烷水合物能源潜在区,首度取得样本并成功点燃甲烷气。

首航任务即面临宛如轻度台风的九级大浪,_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其他合作机构的科技人员顶着夹杂海水的寒风,站在后甲板上坚守岗位执行采样、仪器布放及回收等工作。“海研5号”航行在中显得相对渺小,大风大浪中要操作船上动辄上百公斤到几吨重的仪器有其相当的危险性,所以在完成采样、探勘的任务中还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其辛苦程度比起在大海中与大鱼搏斗的渔民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此次南海航行的19天中,从启航开始,台湾海洋科仪人员即马不停蹄地进行仪器调校与测试。为了维持探测相关设备正常运作,几乎所有人员都进入24小时轮值当班及待命,海上作业不分昼夜。例如要将长岩心采集器放到海床上采集就需花费许多时间,采集完毕后样本一取得,后续的处理、分析、保存等作业尤如生产线一般,丝毫不得马虎及延误,更不容许有出错的可能。此时船上的科学家会马上做实验,如有追踪必要,立刻继续采样,这也使得船上的科仪人员及科学家不眠不休地在后甲板与实验室间来回穿梭忙碌,成为研究船上探测作业典型的写照。

通过这些研究人员的付出,让“海研5号”的首航带回了许多惊喜,带领科学团队首航的首席科学家、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许树坤教授表示,首航以台湾最 具地质能源及生物资源潜力的南海北部为探勘标的,短短19天的航程就有许多以往未曾发现的成果,包括在东沙环礁东南方约30公里处,首次发现东沙海底火山群,以及东沙环礁西南方约30公里处发现东沙海底断层,此断层绵延长达60多公里,最大落差可达300多米,影响了今日东沙环礁附近 整体向东南凸出的海底样貌。

近年来,南海因可能蕴藏甲烷冰而受各国格外的关注,“海研5号”也证实在东沙南方海域确有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但因曾有大规模海底山崩的发生,部分天然气可能已经溢出,蕴藏量需进一步确认。

就在台湾海洋科技人员为“海研5号”的成功首航惊喜不已之际,2014年10月10日,为执行海洋大学所承担的台湾环保主管部门委托的“海域大气粒状污染物监测及传输模拟先导计划”,由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与海洋大学、台湾中研院、阳明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成功大学及“国研院”下属台风洪水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研究团队,出海前往金门,途经澎湖龙门外4海里处,突然遭遇九级风浪,导致“海研5号”触礁沉没,两人宣告不治,另有25人受伤。

其他重要成果

依据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复评会议结论,该中心从2011年起增列“海事工程科技研发”分项计划,研究重点以离岸风电及海洋能源开发关键技术为主,建立风场及紊流场测量等前瞻技术,并配合“能源国家型科技计划”中的“离岸风力主轴计划”,负责执行风海观测塔规划、先导型离岸风电场海事工程规划研究、先导型离岸风电场许可申请及营运规划等子计划。对于后续发展离岸风力发电及海洋能将面临的水下施工技术问题,进行海内外饱和潜水施工能量现况分析与研究,增进台湾在海洋资源调查与探采的水下自主作业能力。

此外,该中心近年在“台湾四周海域表层即时观测平台”计划项目下,于2011年如期完完成15座高频测流雷达站的硬件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天线场形测量与流场校验工作,该项目监测台湾四周海域150公里范围内的近岸即时海流,提供台当局及民间机构作为船只航行、海上休闲及海洋施工安全、海洋事故搜救、海洋污染防治、研究台湾周边海域表面海流、悬浮泥沙及溢油扩散与输送等课题的参考之用。截至2012年12月底,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者,上网浏览超过28,000人次。

台湾四面环海,且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具有发展地震相关研究的优越地理条件及必要性。故自2008年起,该中心与台湾中研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及中山大学海下科技研究所共同合作,针对不同类型海底地震仪的系统功能与特性进行研究、投入海底地震仪的设计与研发,并深入了解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相关零组件发展的关键技术。

2010年他们完成第一代海底地震仪“庭园鸟”的原型机制作,此系统由本体平台(装置两颗玻璃球)及感震器所组成,2011年在台湾东南及东北海域进行实海测试,收集到甲仙地震余震信号。验证显示,“庭园鸟”能够在2100米水深中工作,对近震的讯号接收及远震与深震的讯号侦测皆相当敏。为检验“庭园鸟”数据品质,实海测试期间同时布放进口商用海底地震仪进行同步观测。比对结果显示,“庭园鸟”资料品质在主频带与商用产品同等级,且具有高频杂讯比进口商品更低的优点。2011年,他们又完成以钛合金为基材的“庭园鸟”壳体水密耐压设计,将“庭园鸟”的布放深度提升至5000米,以满足台湾东部海域的深度需求。未来将提升性能,朝向水下6000米耐压深度与60秒感测频宽的规格迈进,其所得的地震资料将成为台湾周围海域大面积或关键区域地震观测网建设基础。而发展海底地震勘测仪器元件、制程与核心设施,将可推广至其他相关实验上,进行其他仪器的研发改良,进一步支持学术研究发展及海洋探勘所需海洋仪器科技建设,降低对外国相关研究设备的依赖而达到技术自主的目标。

在对外合作方面,该中心于2011年与韩国国家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海底地震研究,派人员在韩国盖山外海布放4组由台湾研制的海底地震仪,同时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水循环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双方不同雷达流速资料的合成方法,研究台湾东北海域黑潮时空流变特性,进一步掌握黑潮对全球变迁及其对海洋保育的影响。

目前台湾正在执行的与海洋科学有关的研究计划主要有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实施的“海象资讯e化服务系统之整合与应用研究”,包括研发海象观测技术、改进近海海象现报与预报模式、建立海象资讯e化服务系统,以提升台湾海象测报能力,提供防灾减灾、海洋环保及经济发展等资讯应用。

其次是台湾空军主管部门的“海洋科技发展计划”,包括“台湾海域长期观测与研究”、“海洋灾防研究”、“海洋资料库整合与资讯网建设”及“海洋探y科技研发”等分项计划,并配合台湾“开发海洋新能源”政策新增“海事工程科技研发”分项计划,协助岛内学研单位针对海洋环境,进行灾防与环境变迁相关研究,强化对台湾海域自然环境了解、建立对整体环境观测、变化模拟与预测能力,进而发展灾害防救技术,同时开发海洋能源与资源的海事工程技术。目前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由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负责建立台湾四周海域表层海流即时观测平台,发展全海域海流预报技术,已完成了环台15座高频测流雷达站的建设;研发海底地震仪,能够在2100米水深中正常运作长达一年,可涵盖台湾四周大部分海域。

海洋科学研究篇2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竭,海洋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1]。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2020年,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二、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优势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部级、省级规划的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三、海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究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则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5]。

(四)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0.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1.跨学科复合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主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究。

3.个性化人才培养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以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D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03/14054325_0.shtml.

[2]谭海,毛淑华,谌洪茂等.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特色定位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15,34(1)76-81.

[3]钟世云.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分析.中国大学教学[J].2013(3)89-95.

[4]赵玉琳,马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山学院学报[J].2013,26(6)98-100.

海洋科学研究篇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所址广州,是我国规模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单位。现有职工609人,研究员84人,博士生导师99人,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973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青年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5名。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5人。

设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深海观测开放实验室和南海深海过程联合实验室。

拥有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和西沙、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站;有“实验1”号、“实验2”号和“实验3”号三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以及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信息中心。

目前,英语一共有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环境科学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地质工程3个工程硕士培养点。现有在学研究生294人,其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研究生163人。生活条件和科研、学习环境优越;助学金及研究津贴优厚。热忱欢迎有志于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年学子报考。

二、培养目标

我所招收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学力;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结业证书);

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研究所或院系规定的体检要求。

5.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定向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

6.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三)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最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两年学制或两年半学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需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四)下列情况的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3.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五)我所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考生,应在报考和复试时向研究生部和导师说明。

(六)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四、报名时间、方式及报名手续

1.网上报名时间:

秋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2013年12月10日-2014年2月10日。

2.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网上报名前请务必仔细阅读我所网站发出的“网报公告”,凡未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所提交“网报公告”要求的书面材料。

4.我所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查后,向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阶段将对报考资格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我所春季只招收硕博连读生,秋季招收公开招考的博士生。

五、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外国语(语种以各单位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不少于两门的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业务课由研究所命题。

3.初试时间

秋季入学招生考试:外国语:2014年3月22日上午8:30-11:30;政治理论:2014年3月23日下午2:00-5:00。业务课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4.复试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等情况以复试通知为准。

5.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课笔试外(在初试时进行),还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科目及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六、体格检查

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要求进行。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

七、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得我所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所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新政策为准。

单位代码:80069

邮寄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新办公楼808A

邮编:510301

联系部门:研究生部

海洋科学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8-02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1]。淮海工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开设于2007年,历经数年的建设,尤其是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水产类重点专业项目以及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的支持下,海洋科学专业现已建设成为符合海洋大开发的国家发展形势需要,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且特色鲜明的专业,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构建。现将有关海洋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海洋科学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1 明确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省是一个海洋大省,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作为中心城市之一,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东方桥头堡”。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2]。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力量,明确了海洋科学专业侧重于海洋生物学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制定了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有关专家对专业规划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确定了长短期目标,以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我们以《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了方案,要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来进行培养人才。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及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为了满足“重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就为了让其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淮海工学院从2012年起,实行以“大类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海洋与生物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从12级实施。大类培养具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选择性强的优势,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展的空间大。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能力[4]。

3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了《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突出了海洋生物学应用技能的培养。为提高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验》以及《海洋生物技术大实验》等实践课程。

4 教学内容改革及教材建设

组建课程教学组,对所承担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前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不断将新的研究结果补充到教材中去,进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要杜绝不同课程出现内容相同的情况,要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不符的事情出现。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各级精品课程,其中2011年以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细胞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导论》。

教材建设: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并由课程教学组对教材建设负责,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建立,2011年以来有3部我系教师主编出版或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微生物学》、《江苏海洋产业发展与展望》和《食用菌栽培学》。

5 专业实验室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实验室在校级专项资金30万元支持下,已初步建设完成,并通过了校级验收,保证了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

6 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积极联系,本专业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总计13个,其中有3个为本专业独立建设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7 教学研究与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踊跃申报各级教研和教改项目。2011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了8项教研和教改项目的研究,这些教改成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

在海洋科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安排导师,由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使海洋科学专业学生从低年级即可进入实验室,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工作[5]。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几年来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共承担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9项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8项,构建了基于课题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当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并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和评比中获得多项奖励。毕业班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85%以上,六级通过率30%以上,初次就业率达85%以上,2012年考研率达20%。已就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并且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开拓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他高校普遍反映从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强,并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能够很快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10 发展方向

在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实验室设备不全面、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调等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加快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步伐,使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早日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彰显我校的海洋特色,为创新型江苏省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惠龙,杨淑林.从培养模式改革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集美大学学报,2012,13(4):55-58.

[2]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OL].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7-10-18].http:///yjbg_6109/20071018/t20071018_259850.shtml.

海洋科学研究篇5

1现代企业费用管理的方法概述

1.1战略费用管理

一般而言,在定义战略费用管理中,事先一定要综合分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战略定位,第二个是费用动因分析,第三个是价值链分析。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而言,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业链条一定要理清,由此才能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费用动因进一步探究,同时还能将企业竞争优势建立起来。

1.2作业费用管理

和传统费用管理而言,作业费用管理在某些领域中更加科学,尤其是在对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方面。在生产作业中,整个过程不能脱离费用计算以及管理方式,作业过程必定耗费产品,还需要合理地管理过程,生产费用必将因为生产资源二倍消耗。同样地,作业费用管理法通常使用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第二点是自制或者购买预测,第三是预算管理。

1.3目标成费用管理

在经过了市场调研和产品特性分析之后才能确定相应的目标费用管理,而整个流程如下所示:(1)重新确定目标费用;(2)在展开一系列费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目标费用,实际上,此方法早已让费用的重点转移到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规划等过程中了,由此才能让费用控制的关键时期得到保障,不会被错过。总之,目标费用管理法不但是企业在某些前提条件下开始进行利润规划的一种方法,同样也是费用控制方法。

2海洋石油工程项目费用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在确定海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全体员工一定要被相关管理人员使用,同时还需要确定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以及每一个环节得到保障,例如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等等,进而才能确定通过最低的资金耗费而得到效益的最大化,这同样也是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管理的最终目标。这一点完全就是工程建设项目开始费用管理的最终目标。当投资方在进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一定要明确费用管理,由此不但能够让企业的管理办法得以改善,同时也能让产出提升,让支出的金额缩减,最终让投资方管理能力增强。因为项目管理内部必然有可能性较大的因素,在项目管理中,投资方还需要多次预算和控制,就此才能立马解决某些工程中偏差和误差等问题,确保项目费用能够立马回归于原始状态。

3当下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费用管理分析

3.1海洋石油工程业务特点分析

针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而言,其重点以海上油气EPCI总包工程为主要作业任务。其所承接的所有项目都具备几个特征,例如较高的造价、并不标准的产品、较为复杂的技术以及较长的时间周期。与此同时,行业周期和油价波动都必将影响到海洋石油工程业务市场。据调查,自从2014到2017四年内,在油气行业中,油价本身并不算高,而且国内外的很多海洋石油工程行业均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冲击,其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例如市场萎缩、竞争激烈等。此时他们也使用了很多方案来解决,最终为了让企业能长久生存而使用到了费用管理的相关方法。

3.2我国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费用管理现状

(1)费用管理情况

中国海洋石油企业仍旧将项目管理为主导,就此才能合理地管控费用。若将EPCI项目为案例进行调研,项目费用重点包含了设计方面、建造方面以及安装方面等等。其实,在设计阶段中,若果达到其作用,还需要从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虑,而在建造与安装费用管控中,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于经济责任制,这也是他们的管控手段之一,将项目考核当作激励措施,同时还另外要让项目的毛利达标。

(2)费用管理优势

非标准化产品被海洋石油工程项目建造,总共所耗费的造价不算高。但是在项目准备阶段中,企业基本上早已从大体上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完全不同的价值环节的费用收益状况进一步确定下来了,在资源的整合之后完全能够制定出有助于企业费用管理控制的基本最优策略。而在整合资源方面来看也能达到协同效应。另外,在项目运行的整个流程内,这一方面不但要关注于其对横向项目间同类作业的整合,同时还需要关注于纵向分包业务的整合,就此才能让重复作业量降低,反之也让高效率的资源得以锁定,让项目费用经费缩减。除此之外,和国际上大型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仍旧存在很多弊端。

(3)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海洋石油工程企业早已承接了各个有关于海洋工程项目,同时还要更多的大型设施设备。若一个企业中大型设备较多,那么他们必然会有一定的风险,例如较高的维修费用,较高的投资费用等。但是在大型设备的租赁中必然会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所以,中国绝大部分海洋石油工程企业必定要在整合外部资源以及扩大自身规模二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倘若他们有大型资源,则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资源使用率,且还需要承受增加效能所产生的压力。在经过了这四年中,当今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毛利润趋近于最低值,也完全无法补充企业当今正常运营的期间费用,而且整个盈利的难度增加。针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而言,他们除了要立马提升管理水平,同时还需要大力开拓市场,继而才能发现费用压缩的空间。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很多难以发现且未表露的风险也是大型海洋工程项目难以发现的。工程中也存在很多突发事件,这些均很有可能增加项目费用,且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也必然难以得到控制,所以,项目管理水平必然需要提升。

3对海洋石油工程企业费用管理模式的探索对策

海洋科学研究篇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舟山市作为我国唯一的群岛型地级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全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浙江港航强省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和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舟山市政府于2010年2月提出建设“海洋科学城”战略,重点打造五大功能区,分别是科技创意研发区、现代临港产业区、港航综合商务区、高教科研区和现代物流区。

虽然水产品行业是舟山的支柱产业,对舟山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舟山的大部分水产品科技含金量低,依靠品牌销售或出口的产品比重低,大多数都是通过低廉的成本及劳动力来获取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舟山拥有1个部级水产品品牌,多个省级品牌,但是总体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更多的是认同价格和质量。在“海洋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意研发区等功能区的背景下,舟山的水产品企业应努力抓住这次良机,打造水产品强势品牌。

尽管舟山水产品整个行业在全国来说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品牌领导者企业文化论文,所以无法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综观原因,大多数水产品企业经营者在品牌经营中存在许多问题。

1、舟山水产品企业品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创建水产品品牌的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水产品品牌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以产生和发展,如同工业品市场一样,舟山水产品市场也存在着假冒伪劣问题,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各种冒牌货冲击水产品市场,极大地影响了水产品创品牌的积极性。

(2)缺乏广告宣传的意识

品牌的造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广告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媒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然而在已有的水产品名牌中,真正愿意投入广告费用的企业实在不多,纵观各大大小小的媒体,几乎很少看到有舟山的水产品在做广告,最多的做法就是通过某些节庆日或旅游推荐会的时候进行商品的展销,但这种做法消费者获知的消息不多,效果不太好。

(3)水产品品牌质量要求不高

舟山虽然有大量的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但是水产品小规模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水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这就导致水产品品质不稳定,水产品品牌建设难度大。由于舟山的大部分水产企业缺乏技术投入,水产品产品线更新慢,品质降低,造成部分水产品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减弱。此外部分水产品生产、加工者质量意识淡薄,短期行为普遍,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药剂和其他药剂,致使水产品的食用性、安全性受到严重影响。

(4) 品牌形象缺乏文化支撑,缺乏鲜明个性

一个优秀知名的企业,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给企业或品牌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水产品仅仅以产品品种为品牌形象,似乎显得有点浅薄。大多水产品都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缺乏文化底蕴,使得水产品品牌形象趋同,缺乏个性特征,导致辛苦创建的品牌瞬间被竞争对手模仿,由于缺乏文化含量,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实现品牌忠诚。

二、基于“海洋科学城”背景下的舟山水产品品牌构建模式

在“海洋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意研发区等功能区的背景下,舟山的水产品企业应努力抓住这次良机,打造水产品强势品牌,构造出舟山背景下的水产品品牌模式,为当地水产品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小论文。

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文化论文,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企业通过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可以在消费者和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水产品企业品牌战略研究是当前摆在水产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是企业创品牌、立名牌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推动水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企业必须用战略眼光,统筹考虑,谋划全局。

1、水产品企业品牌创立战略

(1)打造品牌之基石

水产品企业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品牌意识、深刻领悟“一流的品质缔造一流的品牌”的含义,牢固秉持“品质基石,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重点实施标准化生产。

水产品的品质因生产地区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操作规程的不同而相异,而水产品的品质又是打造品牌的基础。要提高产品品质,就要制定和实施育苗、养殖、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乃至国际市场标准。水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应以人为本,树立绿色环保,回归自然的指导思想,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意识。充分挖掘潜力,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形成商业规模。

(2)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战略的核心。每一个品牌的定位都是试图为自己树立一个持久的形象。而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舟山水产品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认识不清晰,根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因此,品牌定位越显得更加的重要。那么作为舟山当地,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对水产品进行品牌定位呢?

①发挥舟山地理区位、资源优势, 挖掘特色

与一般性产品相比,水产品区位优势更加重要,因为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要受到自然、区位条件的限制。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要立足舟山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选择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水产品生产经营作为特色产业,并努力培育成主导产业,使处于分散状态的业者可以在虚拟状态下实现区域集中,从而促进产业聚集,获取聚集效应。产业的聚集,可以形成鲜明的产品特色,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舟山地区水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企业文化论文,从根本上增强品牌的生命力,提高水产品竞争力。

②各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地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根据企业的实力,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选择竞争者尚未控制的细分市场,同时应用营销组合策略开辟市场,从而创建企业的品牌。中小型水产品企业要善于“见缝插针”,寻找并利用市场“间隙”,从“无品牌”到“有牌子”,从“有牌子”到“有品牌”,做到“专而深”、“小而精”。而水产品龙头企业则要发挥规模优势,提升水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保健功能的开发水平,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品上做文章,给企业及产品确定恰当的市场位置。

(3)进行准确的水产品品牌形象传播

①整合品牌资源,全面导入形象识别系统

品牌的传播,需要一种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必须是统一的、个性的、排他的。简言之,品牌形象是社会大众心目中对品牌综合的印象。

舟山的水产品企业大部分规模不大,导入形象识别系统成本相对比较高,这是很多水产品企业不愿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打破这种传统、受旧的观念。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推动,在可能推行的大型企业里面进行试引入,让企业在导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过程中尝到甜头,以带动中小型企业积极引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②整合传播资源,以点带面实现高效传达

广告传播是提升产品形象和品牌影响的重要手段。但是广告传播的资源组合是非常关键,不然就会出现“扔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却不知道花在哪里”。随着传播媒体的日益丰富及资讯的日渐密集,企业在媒体的应用上应做好选择,充分整合媒体资源,避开竞争对手的传播刀锋,寻求地道战的战术,以小搏大,发挥品牌传播媒体的最佳投放组合,以最小的广告投入产生最大的产出效益。

水产品企业可以借助这个载体,在企业品牌网络宣传方面,可采取多种营销方式。例如,网络广告、企业广告和文字链接互换、搜索引擎营销、邮件群发等等。传播企业、品牌形象。特别要整合、保护自身企业的网络媒体资源,包括域名商标的预先保护和有效利用企业文化论文,以及企业形象网站的策划、建设、利用。

2、水产企业品牌扩张战略

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经过创立阶段而逐渐成熟后,为了提高该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知名度,企业应采取品牌扩张战略。包括品牌规模扩张和品牌延伸扩张。

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经过创立阶段而逐渐成熟后,为了提高该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知名度,企业应采取品牌扩张战略。包括品牌规模扩张和品牌延伸扩张小论文。

(1)水产品品牌规模扩张

国际大品牌的发展,都是逐步规模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扩张,就不会占领较大份额的市场,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品牌规模化扩张战略是在规模经济理论指导下与品牌发展战略等级相配套的战略。而规模化是指生产要素及品牌产品在一个企业内部不断集中的过程。这种规模化并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一种质量的提高。从现实角度,规模化方式可分为外延规模化扩政和内涵规模化扩张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靠新建、扩建、购并、联合等方式,而后者则主要是靠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规模化扩张的。

(2)水产品企业品牌延伸­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许多企业都想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品牌延伸,一方面是为了壮大自己的规模与市场份额,同时也是为了分散企业的风险,然而,品牌延伸并不是想象的简单,纵观国内许多企业,由于品牌延伸决策失误,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对品牌进行延伸是非常慎重的。

作为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度的水产品企业,应该时刻把握延伸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完成对延伸产品的评价和对母品牌的重新评价。

3、水产品企业品牌维护与发展策略

品牌维护是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很多舟山水产品企业经营者抱怨说,自己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经营的品牌,一旦出名,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所复制或模仿,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所以有些水产品企业对建设品牌的积极性大大减少,其实这并不是品牌建设的问题,而是经营者并没有对水产品品牌进行维护与发展,认为只要做出名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然后事实不太一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权益

法律保护是品牌保护策略中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企业应广泛利用新闻传媒、公关等形式向消费者宣传本产品的专业知识,让消费者了解产品企业文化论文,掌握一定的商品知识,明白真假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样,假冒伪劣产品才能成为逐渐杜绝。

(2)大力倡导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名牌商品之所以具有名牌效应,一是因为它的高质量,二是因为名牌商品本身技术的独创性和领先性,在经过市场的磨练之后逐渐被消费者认同和接受而形成较高知名度。因此,对于舟山水产品企业来说,要想创立为知名品牌,就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以保护和维护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和独创性。同时,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将资金投向关键性技术改造项目,形成面向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名牌,求得生存和发展。

结束语

在“海洋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意研发区等功能区的背景下,对舟山的水产品企业来说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品牌战略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接受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考验,水产品企业要从品牌的内涵入手,建立自己的独有品牌,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让舟山水产品品牌能够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卡菲勒著,王建平等译战略性品牌管理[M]商务印书馆 2000

[2]王月基胡梦红,水产品名牌战略的创造与实施[J] 北京水产 2004(5)

[3]胡大立等,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源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海洋科学研究篇7

作为中国较早开埠的城市之一,青岛海洋优势明显,德国占领青岛时期,就在青岛设立皇家青岛观象台,添置潮汐自动测量仪,对胶州湾附近海域进行水文测量,为青岛海洋科研留下了系统的观测资料。20世纪20年代,中国收回青岛,继续利用这一优势,在观象台成立海洋科,从事洋流探测、海水分析、海产调查等海洋科研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个包括海洋水文、气象和生物观测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1930年,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召开第十五次年会时,蔡元培认为青岛环境优美,海产丰富,又居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央,开展海洋学研究的条件得天独厚,遂联合李石曾、杨杏佛等向与会科学家倡议在青岛组织中国海洋研究所,开展海洋学研究,中国海洋研究所随即在青岛成立,经费由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工商部、农矿部等联合筹集。1932年中国海洋研究所所属水族馆建成,成为海洋学术研究和启发民众海洋思想、普及海洋知识的场地。1936年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在青岛组建海滨生物研究所。国立山东大学也提出要利用青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于抗战胜利后成立水产系、海洋系及附属海洋研究所,由童第周、曾呈奎、朱树屏等著名专家任教,成为海洋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力量。可见,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就成为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之处,深厚的历史积淀为青岛成为海洋科技名城奠定了基础。

组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积极筹备建设新中国的科学事业。1949年7月,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当时留在青岛的少数海洋科学家童第周、曾呈奎等受邀出席会议。童第周和曾呈奎得知竺可桢是筹备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人之一,便利用这个机会,向竺可桢建议在青岛成立海洋研究所,这一想法得到了竺可桢的认可和支持,并于会后专门约请童第周、曾呈奎二人详细商谈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机构的问题。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中科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10月26日,童第周与曾呈奎联合给中科院副院长陶孟和及竺可桢写了一封信,正式向中科院提出在青岛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海洋之发展,亦为中国目前要务之一,盖不但渔业、水产之研究,在经济上有莫大之价值,即国防、航海、气象等问题有待于海洋之研究者甚多。中国海岸线长达1万8千余公里,迄今尚无一较有规模可作研究之所。战前厦门、烟台、定海等处曾有小规模海洋生物研究所之设立,然仅限于生物之调查。青岛地点适合,气候宜人,为太平洋西岸最适于研究海洋之处……现科学院业已成立,对于海洋科学,谅必有详细之计划,甚希望能在青岛设一国立海洋研究所。”11月1日。中科院正式挂牌办公。11月21日,陶孟和,竺可桢复函:“和等职责所在,对于各种科学研究,应求次第发展以应建设之需。承示各节,当在专门委员会中提出讨论也。”不久,讨论得以通过,在青岛建海洋研究机构一事最终确定下来。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洋科研力量薄弱,当时留在大陆从事海洋研究工作的只有20多人,且研究领域比较窄,多数为研究海洋生物学的,因此中科院决定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成立海洋生物研究室,同时注意吸收物理、化学及地质方面的人才,条件成熟时再成立海洋研究所。

当时童第周、曾呈奎还在山东大学任教。1950年春,中科院派出以吴征镒为首的联系组,到青岛商调童第周、曾呈奎二人参加中科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筹备工作。在仍然兼任山东大学教学任务的条件下,童、曾二人获准调入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这样,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的部分工作人员成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最早一批成员,后来,童第周又从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调来一批干部和图书、仪器。

1950年8月1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正式成立,童第周任主任,曾呈奎、张玺任副主任,全室共28人,标志着新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1954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改为直属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室。1959年,中科院以“海洋研究工作在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上均有重大意义”,将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建为全国性的海洋研究机构,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学科海洋研究机构。

集聚效应绵延不绝

1949年10月,在中科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仍在酝酿之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由上海迁至青岛,由著名水产学家朱树屏任所长。

海洋科学研究篇8

(一)人和海洋的关系研究

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资源研究,二是陆地和海洋结构的差异性,三是海洋和人的关系等。海岸带是人类和海洋相互交汇的地方,也是海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海洋带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给海岸带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人类生活垃圾流向海洋,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治理海洋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减少外界因素对海洋的污染。

(二)海洋结合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

如今,海洋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二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自由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学先从海洋结构和海洋产业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该学科首先研究了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海洋结构的特点以及海洋结构的变化方向。其次,该学科把海洋结构的特点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海洋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海洋经济地理学结合海洋结构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海洋结构的优化对策。虽然我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三)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

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海洋资源也是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海洋被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被无度浪费,导致海洋资源开始短缺。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开展可以更好的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只有合理控制海洋资源的开采,才能真正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展望

(一)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

吴传钧曾经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领域还需要不断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海洋经济地理学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经验不足等等。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建立和完善学科研究体系,扩展研究领域,才能实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价值。

(二)加强海洋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虽然我国在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该学科研究人员还应该加强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他学科可以为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三)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新兴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对较小,该学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应该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任美锷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合理的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海洋科学研究篇9

根据我校多年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抓住青岛市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机遇,我校不断探索富有黄海地域特色和符合学校实际的海洋教育实验成功之路。确定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品牌为学校的发展之路。我校实施海洋教育特色工作2011年正式启动,分三步实施。2011年是普及阶段,以全员参与、形成氛围为目标,全校师生树立浓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意识。2012年是提高阶段,以课题研究、形成特色项目为目标,积极开展海洋文化教育。2013年是升华阶段,以成果汇总、形成特色为目标,把海洋教育特色项目上升为学校特色,进一步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形成海洋教育特色的教育个性,从而把海洋教育升华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二、拓宽海洋教育空间,丰富海洋教育活动

海洋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大量鲜活的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海洋教育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我校以“参与、动手、创造”为主题,开展了“四大主题”系列活动:“走向海洋”实践系列活动,“探究海洋奥秘”研究学习系列活动,“帆船与航海”运动系列活动,“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以学生熟悉的海洋环境作为切入点,从校园走向海洋,从校园拓展到大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

1 依托海洋教育资源,发挥海洋地域优势

开展沙滩运动会,“走近大海”夏令营活动。灵山湾拉网节与渔民拉大网,到海边捡拾白色垃圾,打捞浒苔,海洋教育小记者海边采风,邀请海军战士为学生做海防报告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浴海风、听潮音、看发展。感受大海的博大、深邃、开放和包容。

2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海洋教育深入发展

学校每个班级成立了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小组。组组有课题,题题有落实,月月见成果,年年搞展评。研究成果以报告、课件、画展、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由师生组成的海洋学术委员会对成果进行评价奖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体系,创出成果,学校初步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海洋知识和创新品质的“蓝色小专家”、“海洋小博士”。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了九大主题:地方传统渔业文化、海洋艺术创作、海洋生物、蓝色经济、海洋环保、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海洋地理历史、海洋矿产资源能源利用。

3 依托帆船运动,拉动海洋教育发展

作为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学校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青岛市国际帆船运动训练营活动。并多次在青岛市中小学帆船运动中获奖,学生在帆船运动中激发了了解、热爱、探究大海的热情。

4 开展海洋科普活动,拓展海洋教育空间

作为“胶南市十佳乡村少年宫”,我校还充分发挥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实现家校社区共建,发挥周边辐射作用,共同提高海洋意识。

三、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创设海洋教育氛围

学校特色只有变成文化,才能渗透进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师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浓郁的海洋风情。

1 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加强海洋教育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校园之声广播、手抄报,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海洋绘画展、演讲比赛、海洋生物剪纸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活动,让海洋教育贯彻于全年的校园活动中去。

2 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海洋教育主题

我校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每个班都有宣传栏,初一级部以走进海洋、认识海洋为主题,主要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初二级部以海洋科技为主题,展示近几年最新海洋科技研究成果:初三级部以海洋环保为主题,学习相关的海洋法律知识。校园内设立“认识海洋”、“爱护海洋”、“海洋资源”三条海洋教育长廊,进一步完善了以蓝色海洋教育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海”,为师生构筑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

3 加强阵地建设,助推海洋教育发展

学校海洋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海洋教育专题会议。及时总结,部署工作。2011年购进海洋系列丛书8000余册,建成海洋教育研修室。学校还建成了海洋教育探究室、海洋知识科普室、帆船航海活动室、海洋教育活动区,这些校内海洋教育实践研究基地为学生了解海洋、探究海洋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拓宽海洋教育渠道,构筑立体教育模式

课堂是进行海洋教育的主渠道。我校构建四条主线,打造海洋教育网络:“教科室——课题组——专题研究”系列;“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渗透”系列:“政教处——实践组——综合实践”系列;“团委——文化组——文化宣传”系列。通过四条海洋教育主线,形成了海洋知识科普、海洋实践活动,海洋教育进课堂、海洋课题研究一体化海洋文化教育模式。

我校构筑了海洋教育进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海洋知识专题讲座三位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结合三个级部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海洋教育内容、课时、课程形式进行了综合安排。基础年级选取了《走向海洋》一书作为教材,配合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光盘,每周安排1课时,对学生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初三级部通过海洋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海洋环保和法律专题教育。每个学科教研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海洋知识。

五、加强海洋课题研究,提升海洋教育品牌

特色学校的形成、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科研的支持。课题研究是开展好海洋教育的基础和首要步骤。我校的海洋教育实验始终贯彻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发挥课题研究的先导作用。我校青岛市级课题《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研究》课题自2011年开题后。划分6个子课题,明确了具体任务分工:“海洋教育综合实践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的研究”、“特色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研究”、“海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计算机网络作为海洋教育主平台应用研究”。各子课题负责人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边研究边总结,注重过程性和成果提炼,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海洋科学研究篇10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出台海洋法规与政策,积极投入到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虽然我国在国家海洋中心建设、国家及地方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相比其他海洋大国和强国,我国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和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对于经济发展和强国战略的支撑还十分有限,为了整合现有海洋科技资源,打通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海洋研究开发的脉络,建立富有活力和路径创新突破能力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我们需要积极借鉴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建设经验。

1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海洋大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创新体系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并且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框架。澳大利亚海洋领域的创新驱动包括气候变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沿海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五个方面。当前专属经济区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的重点[1]。当前,澳大利亚海洋创新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海洋研发基础设施不足;体制的发展和演变有待加强;海洋人才供应不足;海洋产业面临调整和转变;海洋研发中的联网与合作。

为了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挑战并且保护其海洋领土日本,澳大利亚需要以连贯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方式进行海洋研发和创新。海洋研发和创新主要涉及知识生产、知识应用、扩散与吸收三方面。在澳大利亚创新周期的“知识生产”部门,发达的海洋研发占据重要一席。海洋研发主要通过政府资助的五个研究机构(AIMS, CSIRO, BOM, GA和AAD)进行,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也参与其中。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受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约束,海洋研发的效益正不断减少。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的海洋研发机构及成果应用者之间的协作已经卓有成效。在特定领域内(如政策、海洋预报、世界文物古迹区的管理和海洋资源的勘探等)海洋研发成果的吸收是非常高的,但是受到海洋环境的限制,很多仍处于未知或开发不佳状态。从海洋研发领域向其他组织和产业界进行创新扩散在某些领域是很普遍的,如海洋气候、海洋保护区与西北大陆架的探索等。然而,在其他领域(如旅游、航运、海洋休闲、海洋生物技术和海岸带发展)海洋部门的分散性限制了创新的传播与吸收。

面对石油峰值、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海洋保护的巨大压力,澳大利亚需要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上进行更广泛的创新,并且建立更加系统的海洋创新体系小论文。海洋政策科学顾问组(OPSAG)提出了澳大利亚海洋科研与创新的国家框架[2]:其框架主张通过合作(涉及所有海洋活动参与者)来创新国家海洋科学的研究,具体包括:探索、发现和可持续性;观察、了解和预测;海洋产业的发展;参与和知识转让。除理论框架外,为了实现海洋资源利用的潜在利益最大化,澳大利亚在海洋研发与创新的治理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政府间实施政策衔接以促进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创新机构间的合作与分工以提高研发效率,创新投资管理和资金监管,以及研发项目的年度报告制等。

2 美国

凭借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在海洋学、海洋政策和海洋管理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多次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发展中起到里程碑作用,为其海洋霸权战略奠定了可靠基础。美国著名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有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这些科研机构担负了美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为海洋科技创新贡献了巨大力量。

进入21世纪,美国加快了海洋开发与科技发展的步伐。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于2004年提交的《21世纪海洋蓝图》和接下来的实施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是对美国30多年海洋政策综合评价、经验教训的总结,尤其是在加强海洋管理,调整海洋管理体制,增设高层次的国家海洋委员会,加强海洋行政主观部门的职能;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大幅度增加对海洋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强政府人员和公众及学校的海洋意识教育等方面特别值得我国参考借鉴。2007年的“绘制美国未来10年海洋科学发展路线——海洋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和实施战略”指出,未来10年海洋科学优先发展领域包括:自然和文化的海洋资源管理;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海上作业;海洋气候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与人类健康[3]。

之后日本,美国环境委员会于2009年提交了《美国海洋政策任务内部报告》,对海洋政策的目标和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为保障全球范围内海洋的平衡、高效、可持续和透明的开发和保护管理,美国海洋政策的具体职责有: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海岸带和海洋空间规划,提升对海洋的感知和理解水平,强化涉海部门地区间的协调和支持,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的能力,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确保海水质量和陆地用水需求,关注北极环境条件变化,提升海洋观测水平并纳入国际海洋观测网络。该报告还建议美国成立“海洋委员会”,强化对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

除以上政策层面的支持外,为了保持国民强烈的海洋意识、保证海洋人才的充足,从中小学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到高等海洋教育,美国实行海洋知识的全民终身教育。同时,为了配合海洋科学知识的传播,美国专门设立了国家海洋补助金用于支持相关机构从事海洋研究。为保证资金充足,建立了海洋政策信托资金,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把海洋利用收取的税收更多的用于海洋管理[4]。在创新途径上,通过健全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立先进的海洋研究平台,拓宽海洋创新领域,使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并驾齐驱,不断推动海洋创新体系的发展。

3 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专属经济区水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2倍。日本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海洋,海洋产业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经过多年的积累,日本在海洋开发、科研和海上军事力量方面已经堪称海洋强国。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大,日本在创新海洋体系建设方面也面临巨大压力。日本政府在海洋创新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从沿海50米水深的海域到离岸10千米的陆域日本,日本海洋利用已经实现了空间集约发展,成为海洋空间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政策法规方面,“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提倡要坚持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原则执行海洋政策。2004年日本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6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和日本海洋法研究会提交了《日本海洋政策大纲:以新的海洋立国为目标》和《日本海洋基本法草案概要》,论述了在海洋问题上日本应选取的道路,提出海洋基本法的制定要以新的海洋立国为目标。2007年4月,日本国会审议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日本海洋法规的不断出台完善和政策上的衔接,为海洋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日本的海洋研究创新比以往任何时期进行着更为彻底的改变。在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研发资金的60%以上资助给非大学科研机构,而大学科研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来自工业项目资助,产业研发的一小部分(2001年所占比例为1.4%)是由政府资助的,金融危机以后产业研发速度开始放缓[5]。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海洋科学研究由大学、政府部门及相关产业承担。其中政府部门科研主要集中于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该中心承担者研究开发、设施配给、知识培训和信息处理的职责。作为日本海洋领域的一个“问题解决型”科研机构,由日本国家财政支持建立的国家海洋研究所(NMRI)凭借在专业知识、研究设施和技术能力上的优势,为政府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包括拟定日本和国际的海洋技术标准、保护海洋环境、创新海洋技术、确保海洋运输安全等。2010年是NMRI实施第二个中期计划的最后一年(NMRI的中长期战略如图1所示),作为对政府政策的紧密配合,NMRI在2010年的关键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排放标准制定、海上事故的技术分析、日本专属经济区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转移方面[6]小论文。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交流,日本政府在许多地区建立了“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创新集群”的设立旨在连接区域的创新参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做出了贡献。除了推动产学互动,“创新集群”也积极鼓励当地企业与分包商之间的合作。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模式的实施已经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

图1:NMRI的中长期战略

4 总结

国家海洋创新体系涵盖涉海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与管理等一系列内容。为了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海洋创新体,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都陆续出台国家海洋法规或政策,并积极维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区域衔接和时序衔接。除此之外,海洋创新体系的发展需要凝聚海洋基础研究和产业集群的力量。海洋基础研究大都是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同承担。澳大利亚、日本的研究机构多依靠政府的规划指导和直接投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强国则通过将海洋科学研究根植于大学之内,使海洋科研与海洋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势和特色。同时,国外海洋研究机构大都具有明确的社会公开义务和职责日本,尤其是在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参与方面有所突破,在从事规范研究的同时,激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对海洋创新活动的认知,为普及海洋知识、吸引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世界海洋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领军企业及企业间组织的资助研究与开发、涉海科研机构的支持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群体。这些产业群体通过参与国际行业竞争和国际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具有地方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全球行业价值联结点双重性质的载体,与相应国家的海洋研究及人才培养机构一起构成了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主体。

在海洋创新资金投入与管理方面,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都将加大资金投入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各有侧重。美国政府在海洋创新方面资金投入较大,通过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和国家海洋补助金等来支持海洋科学研究,同时鼓励将更多的海洋税收用于海洋管理。相比之下,日本则更加注重“产学研”的内部互动。此外,国家海洋创新资金的运营和管理也日趋规范,各国普遍把资金侧重投向本国的优势领域,重视海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信息沟通,创新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推动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Gunn,J;Poiner, L; Smith,N and Harris,P: Review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ubmissionon Marine R&D and Innovation by the Oceans Policy 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R],Submission on marine R&D and innovation Cutler Review of the 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 April 2008.

[2]AustralianGovernment Oceans Policy Science Advisory Group: A Marine Nation : NationalFramework for Marin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March 2009.

[3]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海洋科学研究篇11

1.2海洋经济研究成果转化需求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是融科技、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一体的复杂工程。海上能源、海上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旅游等都是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管理决策部门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认知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更多海洋经济研究成果来导引海洋经济管理与实践部门的活动。同样,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对海洋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大部分海洋经济研究项目的实施,都是应不同领域与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需要而产生的,其成果质量与应用转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与实践部门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海洋经济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从已有的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看,由于信息数据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致使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高品位的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较低。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在能为国家海洋投资、规划和保护等战略提供基本信息和有效指导,或为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依据,其产出过程依赖于来自人类海洋行为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与数据。由此,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与研究机构中的各种知识信息资源集成与整序,便于利用,是促成海洋经济研究的科学合理开展,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有效路径。

2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构建

知识资源整合就是寻求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并汇集起来,再对知识进行归纳、组合,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以增强知识间的融合度与利用率。要聚集分散的知识,首先必须明确其对象与特征,其次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认识并分类。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是将海洋经济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知识及最终获得的结论或成果,按一定的框架进行重新整理,使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有机联合起来,促进海洋经济研究深化,引领海洋实践活动深入。

2.1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海洋经济研究是建立在海洋科技发展及人们认识的基础之上。海洋科技成果是人们探索与认识海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导向标,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洋科技活动与人们开发海洋实践活动是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海洋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持资料。对海洋科技知识信息的积聚,既是实现海洋开发知识再创造的支撑点,也是规避目前海洋科学成果与海洋经济研究之间的断层问题,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客观性与针对性,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回归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聚集海洋科技发展与研究的成果信息,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海洋科技发展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及时整合海洋科技成果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让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与海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提供海洋科技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背景知识,使海洋经济研究人员及时总结海洋行为的规律,进而探究海洋经济的基本规律,找出海洋中的经济机会与经济开发的效应,促使海洋科技活动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对接,弥合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壑。

2.2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获得,是一个创新过程,是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和问题,根据特定目的或方向,探索与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植根于认知者及其认知环境互动的认识实践之中的过程。在认知实践中,认知者在应用已有知识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还会创造集体知识。有机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判断与吸纳动态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信息,是提升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能力,激活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动力的有力手段。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一方面是立足于知识创新的需要,对国内外海洋研究动态信息与成果信息及时描述与集成,对已有成果或相关理论及海洋经济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海洋经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阐释,以形成完整知识框架与合理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基于海洋经济研究创新需求,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以提高研究成果间的关联度,促成研究人员互动,凝聚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志向,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目标一致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3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知识总是与认知者及其认知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海洋经济发展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当下,海洋经济策略实施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研究已逐步从专家和学术团体自发研究阶段进入政府指导研究阶段,国家和各管理层的海洋产业政策的导向与经济研究选题的目标导向日趋一致;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导向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思想的策源地,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沿海国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是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做好海洋开发、管理、决策等各层面信息的收集与归纳,其包括信息的发现、获取、组织、整合及长期保存等。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网络,将来自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等单位提供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等各种数据或信息,全面地收集、整理、集中于统一的界面,加强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确保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或交叉融合,更好地推动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对海洋发展动态信息的整合,既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研究的具体性与目标性,使研究者不断通过“感知创造”来发展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也能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及时捕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思路与对策建议,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现实贴近性、导向性。

3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分类及构建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语言、学科等因素造成的各种限制,以最适合人们认识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解析、整理、重组,从而把信息转化为具有一定内在体系的高级形式———知识,并在知识的基础上组建数据库。对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组织重点是要解决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描述、处理与表示等问题,进而汇集各种知识的内容,形成知识库。根据海洋经济研究知识类型与知识的使用效率,可构建以下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以对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序化集合,表达海洋经济研究的事实与关系,以及知识和推理规则,为用户提供有特色、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系统。

3.1海洋科技成果库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要历经科研成果与实践对接阶段、转化试验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和市场开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海洋科技成果的必要认识,那么成果只能处于离散的成果源状态。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是集成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并创建海洋成果源转化为最终产品,进入产业、市场领域的描述、认知、诠释和扩散等知识体系,是实现海洋科技成果由成果源信息到生产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知识迁移过程。其包括:①对成果转化目标,或概念产品,以及转化过程的关键问题、成果源转化为最终商品的构想等信息的描述,尤其是注重成果源提供的关于最终产品核心功能方面的知识消化,并纳入知识库;②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最终产品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描述,即对科技成果的产业特征描述;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产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后的效应等描述;④链接科技知识、生产知识、市场知识,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的转变。海洋科技知识库是对海洋科技成果源到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不同知识状态的知识进行描述与整合,其功用为:①满足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知识的认知需求,实现海洋科技成果源提供与需求过程中的知识对接;②扩大海洋科技成果源信息的影响力,将成果源知识及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部显性知识,促成最终产品形成;③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后知识扩散与市场效应等的信息跟踪与互动等。

3.2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包括两个部分信息:①是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需要,及时收集海洋开发与管理过程的前沿信息,追踪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再对海洋经济发展与决策咨询信息进行整序和分析,并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判断与评估,形成系统可行的、系统的研究指南与项目导引。其涵盖各社会管理与海洋开发部门在海洋管理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亟须解决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的需要研究的主题、来源部门、所属领域等。这类信息整合力求更加明确海洋经济研究的导向性,统筹国内外资源,谋划和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全球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研究人员明确研究方向、探究新的政策思想提供合理的政策方案。②要用简短的报告或媒体评论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为政府与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智力支持,或科学依据,营造一种引起决策者反应、提出建议并实践新思想的良好环境,使政府决策部门及时获得来自各研究机构的经济模型或预测结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及时吸取研究成果,从而启发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合理制定和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策略。

3.3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是对海洋经济研究过程的知识整理,其包括相关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级各类课题实施与管理,如海洋经济研究团体、项目申请、在研项目进展、成果产出等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构建需要及时联系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年度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投入、承担机构与团体、成果产出等知识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过程知识蕴含着海洋开发与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价值及行为模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便于共享。

3.4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包括期刊、文献、图书、论文、报纸等索引。对这部分知识的整合可采用特色数据库的方式,按“题录型、文摘型与全文型”等不同形式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种理论、知识等文献信息进行描述,并按一定的方法提供检索路径,以促进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的良好流通。

3.5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①海洋经济研究的管理知识,即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这类知识多为文本知识,需要对其题目、执行部门、主题与文本内容、分类等相关信息进行关联。②海洋经济研究相关的统计资料,即各类社会、经济与科技方面的统计材料。这类资料多为数值型资料,且来源多元,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实现共享,如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中的“海洋经济板块”就提供了海洋经济公报等数值型信息。

海洋科学研究篇12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

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海洋科学研究篇13

从海洋科学自身发展来看,作为一门包括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言,进入21世纪,海洋科学在研究方法上趋向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重点趋向于资源、环境、气候等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方式趋向于全球化;研究手段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并趋向于全覆盖、立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我国目前研究方向单一、条件落后、相对封闭、规模较小的海洋研究机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建设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我国海洋科技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青岛作为一个海洋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城市,在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驻青的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以五家单位的优势科技资源为基础,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追溯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七年前。2000年9月,时任教育部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袁业立院士、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研究员共同发起,首次向科技部提出关于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

2003年10月,在科技部基础司协调下,首次提出将“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家实验室的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山东省、青岛市领导都支持并积极推动该方案。

200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签署《关于共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意见》,就建设内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方式等问题形成一致意见。

2004年11月,以范维唐院士为组长的科技部国家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到青,对该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现场评估。

2005年12,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咨询会在青岛市举行,13位院士、7位海外学者和青岛海洋科研单位的部分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建设思路和科技发展规划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2月,科技部正式启动以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优势单位为依托单位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工作,这标志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申请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07年5月,教育部周济部长、财政部张少春副部长和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专程赴青岛,研究讨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

回顾过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尽管曲折变化,但是各组建单位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地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同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得到了科技部、财政部、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的精心并卓有成效的指导。各组建单位广大科技工作者也通过多年来的沟通、协调、磨合,逐步在实验室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适合实验室实际情况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方面详述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尊重历史情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将采取虚实结合的建设模式,不进行现有研究院所的合并撤销或改变部门隶属关系,不进行集中搬迁,但要实现资源整合,按科研实体实行统一管理。

国家实验室建设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国内(特别是5个组建单位)的已有基础,遵循“用好增量,激活存量 ;整合资源,优势集成 ;开放共享,提高效率 ;提升能力,推动创新”的原则,在对现有优势科技队伍和科研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适于海洋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当新建部分观测、实验、研究设施和仪器装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汇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建设内容方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将由8个功能实验室、3个技术支撑体系、6个公共实验平台和服务管理机构组成。其中功能实验室是在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凝练研究方向,并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和强化建设,功能实验室是国家实验室的基本单元,体现了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水平,是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技术支撑体系是用少量投入,促进现有科技资源的系统优化集成,建设国家共用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海洋资源样品库、海洋科技分析测试中心等3个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资源共享度,建设重点是完善共享机制;公共实验平台体现国家实验室能力和水平,为功能实验室提供服务,拟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新建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6个有前瞻性、对未来海洋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大型公共实验平台。

在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由协调领导小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国家实验室各职能部分构成。其中,国家实验室协调领导小组是国家实验室的协调机构,其职责是:宏观指导和协调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家实验室理事会是国家实验室的决策机构,由共建单位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代表组成,遵照理事会章程发挥作用。其职责是:对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和学科方向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聘请国家实验室主任等重要人员;审定国家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学术委员会是国家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对理事会和国家实验室负责,其委员由理事会聘任。学术委员会受理事会委托,指导和把握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方向,进行学术工作评估。

国家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实验室决策的执行者,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其职责是:在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全面工作,统筹调配人、财、物等科技资源,组织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在人事管理方面,国家实验室人员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逐级聘任;定期考核,契约管理”的全员岗位聘任制。被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原5个组建单位的科技人员,经国家实验室和所在单位同意,实行双聘制,其人员隶属关系不变;被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其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短期聘任者无需改变隶属关系,长期聘任者需将隶属关系落户于5个组建单位之一,由接受单位人事管理具体事宜。

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权责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实验室专设内部账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建设前景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