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1 10:02:55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篇1

3.东海陆架水对黑潮强剪切的动力学响应曲媛媛,张庆华,马艳,QUYuan-yuan,ZHANGQing-hua,MAYan

4.现场水文观测资料的同步化处理葛人峰,刘海行,郭景松,张志欣,王辉武,GERen-feng,LIUHai-xing,GUOJing-song,ZHANGZhi-xin,WANGHui-wu

5.早春罕见大面积雨雪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王淑云,熊险平,杜成华,WANGShu-yun,XIONGXian-ping,DUCheng-hua

6.声速垂直结构变化引起的汇聚区偏移张旭,张永刚,ZHANGXu,ZHANGYong-gang

7.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张勇,苏新,陈芳,蒋宏忱,陆红峰,周洋,王媛媛,ZHANGYong,SUXin,CHENFang,JIANGHong-chen,LUHong-feng,ZHOUYang,WANGYuan-yuan

8.碳酸盐含量对莱州湾南岸钻孔沉积物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易亮,于洪军,徐兴永,刘焱光,姚菁,赵娜,YILiang,YUHong-jun,XUXing-yong,LIUYan-guang,YAOJing,ZHAONa

9.胶州湾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黄凤鹏,孙爱荣,王宗灵,杨玉玲,黄景洲,HUANGFeng-peng,SUNAi-rong,WANGZong-ling,YANGYu-ling,HUANGJing-zhou

10.广东沿海角毛藻(Chaetoceros)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王艳,聂瑞,李扬,吕颂辉,WANGYan,NIERui,LIYang,L(U)Song-hui

11.冬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韦钦胜,周明,魏修华,臧家业,战闰,WEIQin-sheng,ZHOUMing,WEIXiu-hua,ZANGJia-ye,ZHANRun

12.基于分析法经典溢油蒸发模型的改进孙宝楠,杨永增,于顺,滕勇,尹训强,SUNBao-nan,YANGYong-zeng,YUShun,TENGYong,YINXun-qiang

13.地波雷达海流观测数据验证的软件实现及初步分析薛佳丽,潘增弟,XUEJia-li,PANZeng-di

14.基于线性光谱分解的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类李欢,张东,张鹰,LIHuan,ZHANGDong,ZHANGYing

15.原位PCR及其在海洋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沈伟,焦念志,SHENWei,JIAONian-zhi

16.海滨生物地貌研究进展杨娟,屠强,刘宝林,YANGJuan,TUQiang,LIUBao-lin

17.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乔淑卿,石学法,QIAOShu-qing,SHIXue-fa

1.中国近海验潮站长期观测资料的潮汐调和分析于玲,方国洪,YULing,FANGGuo-hong

2.渤海南部沿岸水运移及渤黄海水体交换的季节变化张志欣,乔方利,郭景松,于非,ZHANGZhi-xin,QIAOFang-li,GUOJing-song,YUFei

3.黄河清水沟流路大嘴的形成对莱州湾潮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张永强,迟万清,胡泽建,边淑华,ZHANGYong-qiang,CHIWan-qing,HUZe-jian,BIANShu-hua

4.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温垂直分布预测模型董兆俊,滕军,张恒新,张芳苒,赵建宇,DONGZhao-jun,TENGJun,ZHANGHeng-xin,ZHANGFang-ran,ZHAOJian-yu

5.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污染来源及分布特征刘义峰,吴桑云,陈勇,田梓文,LIUYi-feng,WUSang-yun,CHENYong,TIANZi-wen

6.2008年春季东海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田伟,孙军,樊孝鹏,汪岷,TIANWei,SUNJun,FANXiao-Peng,WANGMin

7.2007年春季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韦钦胜,魏修华,谢琳萍,臧家业,战闰,WEIQin-sheng,WEIXiu-hua,XIELin-ping,ZANGJia-ye,ZHANRun

8.龙口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韩彬,宋转玲,曹磊,于菲,陈爱萍,王小如,HANBin,SONGZhuan-ling,CAOLei,YUFei,CHENAi-ping,WANGXiao-ru

9.融合地学知识的海岸带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研究刘艳芬,张杰,马毅,崔廷伟,LIUYan-fen,ZHANGJie,MAYi,CUITing-wei

10.缢蛏群体微卫星分析中样本量对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牛东红,陈慧,林国文,李家乐,NIUDong-hong,CHENHui,LINGuo-wen,LIJia-le

11.绿鳍马面鲀重复发育雄性生殖腺结构与发育组织学观察温海深,杨艳平,陈彩芳,史宝,金国雄,陈晓燕,张葭人,史丹,何峰,李吉方,WENHai-shen,YANGYan-ping,CHENCai-fang,SHIBao,JINGuo-xiong,CHENXiao-yan,ZHANGJia-ren,SHIDan,HEFeng,LIJi-fang

12.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量与菲律宾蛤仔对麻痹性贝毒累积、转化和排出的动态关系焦玥,田华,王宗灵,高春蕾,JIAOYue,TIANHua,WANGZong-ling,GAOChun-lei

13.球等鞭金藻对5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姜爱莉,路艳君,李国栋,王长海

14.黄河口水域渔业生态水环境调查与研究孙栋,段登选,刘红彩,张金路,王志忠,陈金萍,陈述江,杜兴华,巩俊霞,SUNDong,DUANDeng-xuan,LIUHong-cai,ZHANGJin-lu,WANGZhi-zhong,CHENJin-ping,CHENShu-jiang,DUXing-hua,GONGJun-xia

15.基于DPHP技术测量热导率的简化算法李官保,刘保华,丁忠军,LIGuan-bao,LIUBao-hua,DINGZhong-jun

16.深水浅地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研究裴彦良,王揆洋,闫克平,连艳红,贾永刚,胡永明,PEIYan-liang,WANGKuiyang,YANKe-ping,LIANYan-hong,JIAYong-gang,HUYong-ming

17.近岸过程与海岸侵蚀机制研究进展陈子燊,于吉涛,罗智丰,CHENZi-shen,YUJi-tao,LUOZhi-feng

18.硬骨鱼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免疫应答机制研究进展王卫卫,吴谡琦,孙修勤,樊廷俊,WANGWei-wei,WUSu-qi,SUNXiu-qin,FANTing-jun

19.流式影像术在海洋浮游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王雨,林茂,林更铭,项鹏,WANGYu,LINMao,LINGeng-ming,XIANGPeng

1.珠江口口门径、潮作用动力过程研究郑斌鑫,诸裕良,于东生,曾志,陈楚汉,ZHENGBin-xin,ZHUYu-liang,YUDong-sheng,ZENGZhi,CHENChu-han

2.一次典型寒潮风暴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李鑫,章卫胜,张金善,孔俊,LIXin,ZHANGWei-sheng,ZHANGJin-shan,KONGJun

3.垂直混合方案对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对比研究舒启,乔方利,宋振亚,SHUQi,QIAOFang-li,SONGZhen-ya

4.黄河下游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异特征和规律任韧希子,陈沈良,RENRen-xi-zi,ChenShen-liang

5.夏季长江口东北部海域DO的分布及低氧特征韦钦胜,战闰,魏修华,臧家业,王守强,王宗兴,WEIQin-sheng,ZHANRun,WEIXiu-hua,ZANGJia-ye,WANGShou-qiang,WANGZong-xing

6.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潘俊,李瑞香,李艳,孙萍,PANJun,LIRui-xiang,LIYan,SUNPing

7.青岛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王宗兴,范士亮,徐勤增,王守强,韦钦胜,臧家业,WANGZong-xing,FANShi-liang,XUQin-zeng,WANGShou-qiang,WEIQin-sheng,ZANGJia-ye

8.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黎慧,高春蕾,王小冬,王宗灵,LIHui,GAOChun-lei,WANGXiao-dong,WANGZong-ling

9.太湖水体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参数化模型研究黄昌春,李云梅,孙德勇,乐成峰,王利珍,王鑫,HUANGChang-chun,LIYun-mei,SUNDe-yong,LECheng-feng,WANGLi-zhen,WANGXin

10.基于卫星遥感的长山群岛岛礁空间格局分析索安宁,赵冬至,张丰收,丛丕福,SUOAn-ning,ZHAODong-zhi,ZHANGFeng-shou,CONGPi-fu

11.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朱爱美,宋晓红,LIUSheng-fa,SHIXue-fa,LIUYan-guang,ZHUAi-mei,SONGXiao-hong

12.沿海区域不同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研究徐承德,刘焱雄,冯义楷,王文利,XUCheng-de,LIUYan-xiong,FENGYi-kai,WANGWen-li

13.福建主要港湾悬浮物、悬浮有机质等环境因子的分布与变化蔡玉婷,CAIYu-ting

14.缘管浒苔5.8S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的序列测定及分析郑明刚,臧家业,张进兴,孙修勤,ZHENGMing-gang,ZANGJia-ye,ZHANGJin-xing,SUNXiu-qin

15.吕宋海峡夏季叶绿素a荧光的拖曳剖面测量范陈清,张杰,王岩峰,戴永寿,何志强,FANChen-qing,ZHANGJie,WANGYan-feng,DAIYong-shou,HEZhi-qiang

16.河口/近海区域低氧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进展王海龙,丁平兴,沈健,WANGHai-long,DINGPing-xing,SHENJian

17.海月水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郑凤英,陈四清,倪佳,ZHENGFeng-ying,CHENSi-qing,NIJia

1.热带太平洋5月份海气联合动力统计诊断卢姁,张永鹏,LUXu,ZHANGYong-peng

2.中国近海海洋要素最大跃层强度及其对应深度的分布规律研究莫军,徐剑锋,王光辉,MOJun,XUJian-feng,WANGGuang-hui

3.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王勤,陈显尧,王秀红,WANGQin,CHENXian-yao,WANGXiu-hong

4.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及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刘延亮,吕连港,舒启,于卫东,LIUYan-liang,L(U)Lian-gang,SHUQi,YUWei-dong

5.黄海水温垂直剖面的遥感反演与数值预报模型修树孟,逄爱梅,申辉,张钦,XIUShu-meng,PANGAi-mei,SHENHui,ZHANGQin

6.基于POM的物质输运方程数值格式研究申霞,洪大林,王鹏,SHENXia,HONGDa-lin,WANGPeng

7.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刘晨光,裴彦良,吴金龙,郑彦鹏,ZHAOYue-xia,LIUBao-hua,LIXi-shuang,LIUChen-guang,PEIYan-liang,WUJin-long,ZHENGYan-peng

8.北冰洋沉积物岩芯中厌氧细菌分布高爱国,陈皓文,赵冬梅,GAOAi-guo,CHENHao-wen,ZHAODong-mei

9.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有机碳高晶晶,刘季花,邹建军,宋晓红,朱爱美,GAOJing-jing,LIUJi-hua,ZOUJian-jun,SONGXiao-hong,ZHUAi-mei

10.南极放线菌NJ-F2萃取物的抗菌活性初步研究李江,林学政,沈继红,王能飞,李光友,LIJiang,LINXue-zheng,SHENJi-hong,WANGNeng-fei,LIGuang-you

11.氟苯尼考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宗虎民,马德毅,王菊英,户江涛,ZONGHu-min,MADe-yi,WANGJu-ying,HUJiang-tao

12.胶州湾海岸线历史变迁的分形分析叶小敏,纪育强,郑全安,吴永森,华锋,林治术,YEXiao-min,JIYu-qiang,ZHENGQuan-an,WUYong-sen,HUAFeng,LINZhi-shu

13.九龙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王伟力,耿安朝,刘花台,高爱国,WANGWei-li,GENGAn-chao,LIUHua-tai,GAOAi-guo

14.花鲈Syntaxin4基因及其在免疫应答反应中的表达特征王长伟,黄晓航,陈魁,林学政,刘晨临,WANGChang-wei,HUANGXiao-hang,CHENKui,LINXue-zheng,LIUChen-lin

15.烟台四十里湾一次血红哈卡藻赤潮过程的分析喻龙,郝彦菊,YULong,HAOYan-ju

16.2004-2005年青岛前海定点54周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杨世民,董树刚,窦明武,刘传昂,吴以平,YANGShi-min,DONGShu-gang,DOUMing-wu,LIUChuan-ang,WUYi-ping

1.MASNUM海浪数值模式业务化预报与检验孙玉娟,乔方利,王关锁,尹训强,杨永增,SUNYu-juan,QIAOFang-li,WANGGuan-suo,YINXun-qiang,YANGYong-zeng

2.渤海潮汐和风暴潮分离的研究黄磊,HUANGLei

3.南黄海海面大气长波辐射计算方法的比较魏传杰,于非,吕连港,葛人峰,郭景松,刁新源,王辉武,WEIChuan-jie,YUFei,LVLian-gang,GERen-feng,GUOJing-song,DIAOXin-yuan,WANGHui-wu

4.孟加拉湾局地动力过程的季节变化研究高立宝,于卫东,GAOLi-bao,YUWei-dong

5.北戴河养滩工程沿岸流场模拟研究张甲波,杨燕雄,郝文辉,ZHANGJia-bo,YANGYan-xiong,HAOWen-hui

6.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李西双,刘保华,华清峰,赵月霞,刘晨光,LIXi-shuang,LIUBao-hua,HUAQing-feng,ZHAOYue-xia,LIUChen-guang

7.太平洋CC区及周边多金属结核分布及资源量预测刘永刚,杜德文,李钟山,闫仕娟,杨刚,朱志伟,王春娟,LIUYong-gang,DUDe-wen,LIZhong-shan,YANShi-juan,YANGGang,ZHUZhi-wei,WANGChun-juan

8.黄河口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土性的区域变化及其机理分析张衍涛,常方强,孟祥梅,张建,贾永刚,ZHANGYan-tao,CHANGFang-qiang,MENGXiang-mei,ZHANGJian,JIAYong-gang

9.胶州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及固碳能力研究傅明珠,王宗灵,李艳,李瑞香,吕瑞华,孙萍,夏滨,FUMing-zhu,WANGZong-ling,LIYan,LIRui-xiang,LVRui-hua,SUNPing,XIABin

10.印度洋深海热液区一株盐单胞菌Halomonassp.YD-7的分离鉴定及研究彭亚林,HEPei-qing,何培青,黄晓航,丛柏林,林学政,刘晨临,唐学玺

11.夏季青岛近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王晓,王宗灵,刘萍,李艳,孙萍,李瑞香,WANGXiao,WANGZong-ling,LIUPing,LIYan,SUNPing,LIRui-xiang

海洋科学进展篇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52-03

2012年11月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各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第一,加强对海洋经济领导和制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1991年1月全国首次海洋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海洋”。为了贯彻会议的精神,沿海各省纷纷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等发展战略。1995年由国家计委、科委、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完成了以1996—2020年为规划期的《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为在宏观上指导海洋开发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在“海洋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是中国进军海洋的任务书和政策指南。1996年还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全国科技兴海实施纲要》,开始实行以推动海洋产业技术为目标的“科技兴海”计划。1998年5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的白皮书,强调要把发展中国海洋事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公开发表的全面阐述中国海洋开发、保护基本国策和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原则立场的重要文件,被称为“中国第一号海洋白皮书”。 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该区划是根据海岸带资源与环境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海域进行功能区分,为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经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目的在于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为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创造条件。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则首次将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作为独立章节,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推动海洋产业全面发展。随着沿海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倡导海洋科技进步,在稳步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培育和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中国海洋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海洋水产业(包括海洋捕捞业、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到海洋工业(包括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滨采矿工业、海洋油气工业、临海工业);从海洋服务业(包括港口建设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娱乐业、海洋公共服务业)到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洋能利用、深海能源和矿物开发)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10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达到3.8万亿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9.7%。中国海洋经济结构逐渐合理,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强海域资源综合管理。同志曾强调要“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规划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为规范海上生产秩序,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993年5月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制订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推行海域使用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200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施行,彻底解决了海域使用及其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这是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关键措施,对海洋进行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快海岛经济开发和建设。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1996年国务委员罗干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第六,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今后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第八,要努力建设良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一是要从粗放型开发利用向集约型开发利用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以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央和沿海地方政府协作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倾废管理,防止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活动造成海洋环境的退化。三是重点海域实行污染物总量监控制度,建立环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示范区。四是要制定和实施防治海洋污染的应急计划,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能力,减轻污损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要发展海洋清洁生产,使海洋产业向废物最小化方向发展。六是要加强陆地与海洋协调与合作,使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今后必须以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适度快速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科教兴海和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中国海洋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速度宜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出3~5个百分点,力争到21世纪中叶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以上,海洋开发总体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章示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 干焱平.海洋与中国未来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海洋科学进展篇3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新水平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心得 随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认真学习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著,对当前形势和目标任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元月29日领学了胡锦涛同志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后,我又进行了细致的研读,进行了一番思考。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新水平?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心得。一、辩证分析形势,正确把握大局。目前,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所增多。能否在“紧环境”下谋出“宽思路”和“新出路”,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一要正确认识形势。虽然当前宏观环境趋紧,但紧中有活,紧中有余地,紧中有机遇。宏观调控不是降低发展速度,而是为了提升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政策,仔细研究政策,深刻理解政策,了解控的是什么,保的是什么,促的是什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快过“绿灯”、不擅闯“红灯”,更不能自设“红灯”,束缚自己的手脚。二要正确认识自身实际。2004年全县海洋与渔业工作总结已经出来了,我摘录部分供大家参考:海域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了“三化”。一是普法宣传工作正常化;二是规划制定科学化;三是使用权运作市场化。渔业经济呈现新态势,呈现出“三优”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二是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特色不断显现;三是技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以项目推进为重点,海洋与渔业活力大增强。具体做好“三争”。一是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全年共争取国家各类渔业专项近千万元,二是争取“三资”投入渔业。先后有浙江、辽宁以及本省客商来我县发展特种养殖、水产育苗、水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行业,投入资金在6000万元以上,如由我局引进的海安客商在黄沙港镇投入千万元兴办了一座现代化的水产饲料加工厂,该项目已投产见效。三是争取工业项目。已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个,项目总投入3000万元。行政执法工作开创新局面,着重抓好“三严”:一是严明管理制度;二是严格依法行政;三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机关建设再上新水平,突出抓“三种能力”建设。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二是以提高服务经济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三是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从上述情况看,取得的成绩十分喜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要正确认识发展机遇。实践充分证明,越是困难时期,越是孕育着发展机遇;越是调整时期,越是容易拉开差距。我县地处沿海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基础;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大县,同时拥有不断向大海延伸的滩涂,发展的空间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在这关键时段,只要我们把握新方向、抢抓新遇,实现新突破就完全有可能。可以这样说,我县海洋与渔业形势正于最好的机遇期,只要我们抓得早、抓得好,一定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跃升。要克服“怨”的情绪,“收”的倾向,“等”的心态,坚决做到“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发展信心不动摇。把“快中求好、稳中求进”作为当前工作的指导方针,既要认清形势,更要看到我们拥有条件和机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迎难而上,顺势而为。二是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动。按照“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要求,咬定2005年海洋与渔业发展目标,细化责任,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坚持发展重点不动摇。在县委提出大力培植“三大优势”产业的工作思路中,就有我们海洋经济一块,特色经济、集群经济也占上边,我们要通过优势产业的实施,来增强海洋与渔业经济实力。二、围绕科学发展,抓牢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我局的实际出发,要做到坚定不移突出富民优先原则,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培植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坚定不移地培强海洋经济优势,重点培强南美白对虾、海蜇、海淡水育苗等新兴养殖业。三、咬定全年目标,扎实抓好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着眼长远,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更要狠抓当前,以发展来破解难题,化解矛盾,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时值年庚岁未,我们要为来年的工作,早谋划、早打算,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四、炼就过硬本领,创造良好业绩。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既让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眼界、增添了活力,又对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权、地位观、利益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流砥柱。1、在学习磨炼中增强本领。要以学习为追求,以坚持学习为份内之事,勤学理论知识,笃学业务知识,善学实践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磨炼,增强“四个本领”。要增强统筹发展的本领,就是能协调各方发展,兼顾各方利益,要善抓大事,既统筹兼顾,又不齐头并进,平均用力,工作再忙、头绪再多,重点要始终紧抓不放,推动全局工作的更好开展。要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学习《行政许可法》、《渔业法》、《海域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加快转变职能,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海洋与渔业,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多方矛盾。要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敢于挑担子,更要善于挑担子;敢于负责任,更要善于负责任。要增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本领。要多深入群众生活一线,广泛开展各种宣传、谈心活动,让我们的工作为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让各种矛盾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化解。2、在强化基础中提高队伍。要建强组织,配强干部,加强廉洁自律。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要通过一年半左右时间的学习教育,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的素质提高了,党组织的肌体就更纯洁、更具活力。3、在服务大局中体现价值。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对基层、企业和群众遇到的困难,要超前考虑、主动服务,积极帮助解决。对涉及管理、审批的事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大力开展“两项革命”,积极推进“三办作风”和“四零环境”,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积极。4、在求真务实中创造业绩。要注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坚持不张扬、得实惠,防止图虚名、招实祸,不做表面文章。要实实在在地考核,在考核中要突出经济建设,突出项目推进,突出协调发展。认真研究科学的考核方法,制订科学的考核细则,确保把机关工作人员和下属企事单位的工作成绩考真考准考实。

海洋科学进展篇4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2-02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和海洋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程度不断加深,利用能力日益提高,海洋经济开发的深度、广度和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解决面临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缺少陆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缺乏电力和水资源短缺等生产要素的浙江省来说,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已是势所必然。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海上浙江”的口号,认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就必须贯彻执行科教兴海战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教自主创新体系。2005年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对全省经济推动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分析评价

1.科教兴海战略的内涵。科教兴海战略就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为先为战略思想,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面向海洋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把开发海洋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海洋素质上来,最终实现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教兴海战略要坚持以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高综合效益,以经济为中心,充分发挥海洋区位、资源和科技优势,重点开发海岸带、海岛和近海资源,在抓海洋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抓技术开发的示范和推广,采用海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探索和开拓未来产业。制定“科教兴海”政策,要注重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优化海洋开发环境,大力促进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①

2.浙江省科教兴海战略的框架分析。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海战略,并把它提高到“海洋:浙江的未来”的战略高度。2005年,浙江就出台《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浙江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0年3月浙江获得国务院批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具体内容包括加快推动中心镇新型城市化、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及促进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3月1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浙江省政府宣布合作共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在舟山建设一批部级海洋产业引智示范推广基地。②

在描绘规划的同时,浙江科教兴海战略的布局初步呈现。浙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重大工程、临港工业、船舶修造业、海水养殖与加工、海洋环保与防灾减灾)取得较大进展,浙江海洋产品的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海洋科技服务等平台使一大批海洋类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浙江海洋教育实现了以全省唯一的一所海洋类本科院校浙江海洋学院为依托、浙江大学等大学为基础的大学教育体系和中学、小学实行特色教育的中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每年可以为浙江提供几千名浙江海洋经济急需的船舶等高层次人才。

浙江省通过浙江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科教兴海战略的领导,强化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浙江省教育厅作为海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全省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合力。

3.浙江省发展科教兴海战略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关系。科教兴海战略从建立到实施必须统筹考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相互关系。政府是科教兴海战略的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协调者,企业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主力军,科研机构(高校)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智力支持者和文化引领者。

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浙江省委、省政府是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科教兴海的设想的。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优先发展与海洋相关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就应当退出“运动员”的身份,转而以“裁判员”的身份成为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企业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主体。科教兴海战略中,科技和教育是手段,兴海是目标。振兴海洋,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海洋开发体系。同时,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化、海洋成果的产业化,都只能在企业的范畴内实现。

科研机构(高校)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智力支持者和文化引领者。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浙江省与海洋相关的科技成果都是由科研机构(高校)单独或是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还培养了一大批海洋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并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海员日”等活动积极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海洋参与意识。

二、舟山市推动科教兴海战略的案例

舟山是全国唯一一个建在群岛上的地级行政区域。自古以来,勤劳的舟山人民依靠优越的海洋资源,使舟山成为世界的三大渔场之一,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基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舟山市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省委的战略意图和舟山海岛的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舟山视察工作时指出:舟山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舟山要在浙江建设海洋强省中打头阵,要有“舍我其谁”,敢于争先的气概。海洋经济是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结合型经济,要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加强区域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

舟山市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其核心是不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科学技术的使用程度直接决定了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必须把推进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力点。2009年12月,舟山市设计了建设“海洋科学城”的目标。作为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和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舟山海洋科学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还有浙江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中国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

舟山市在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港航强省、推动科技兴海战略进程中,具有关键的地位。而建设海洋科学城正是舟山推动科教兴海战略在体制方面的重要突破。海洋科学城中的高教科研区还包括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新校区。④

与此同时,舟山市还十分注重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通过组织开展重大海洋科技项目,集中一批海洋科技拔尖人才为舟山海洋经济建设服务。舟山市设立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奖,引导海洋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制符合舟山海洋科技创新要求的被市场认可和接受,能够推动舟山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创成果,鼓励海洋科技人员把实验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研发出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

三、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1.大力加强对于“科教兴海”的领导。浙江省拥有较多的海洋科技和教育资源,但却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可以依托浙江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或专门成立浙江科技兴海领导小组,以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为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建立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工作统筹机制,形成推进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合力,把科技发展能力和教育发展实力全面融入到浙江省的海洋建设中。同时要加快制定浙江省科技兴海发展规划。要按照《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08―2015)》的基本精神,结合浙江省涉及海洋的科技和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海洋发展的重要位置,或为发展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明确发展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浙江省成为全国的海洋科技和教育强省。确定海洋工程、船舶修造、水产品的精神加工、海洋药物制造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为政府资金的重点投入对象。

2.重点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浙江省已在舟山成立了浙江省海洋研究院,在杭州成立浙江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省海洋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科研院所科研平台的优势,出台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创办涉及海洋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应当充分发挥在浙江沿海地区的涉海类高科技产业园区在涉海科技信息集聚、科技成果孵化、成果的合作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海洋高科技园区为依托,园区要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

3.积极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提高人民的海洋知识。海洋开发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尤其是沿海边渔民村群众的参与。必须从海洋环境保护的高度积极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海洋意识。浙江有着非常灿烂的海洋文化沉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舟山马岙的古文化遗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要从学前阶段就开始对小孩进行海洋知识的启蒙。在中小学阶段可以结合地理等课程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在大学阶段,着重要做好大学生的海洋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具有一定海洋文化精神的海洋知识传播者。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宣传各种海洋民俗文化和习俗,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加大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

4.强化国际合作,推动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都在加大力度增加对海洋的投入。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特殊政策,组建以政府为主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海洋科技和教育事业中。要努力提高浙江海洋的竞争力,必须努力推进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全球化,详细了解世界各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状况,从中总结出能为浙江所用的经验。浙江海洋学院已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可以以此为平台,强化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浙江的海洋科技发展接轨世界。积极推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国外海洋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高层次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为浙江海洋建设所用。

5.组建浙江海洋大学,提高浙江科教兴海发展战略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和教育。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资源比较分散,至今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和主导型力量,尤其是高层次学历教育(硕博点)的布点还不齐全。浙江省海洋科教尚缺一所具有一定特色品牌、专业相对完整、学科比较强势的海洋大学,势必造成在国内海洋教育、海洋科技、海洋产业项目竞争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组建浙江海洋大学很有必要性。浙江海洋学院所在的舟山市是我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其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由传统的海洋渔业向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为主的现代海洋经济迅速转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组建浙江海洋大学是打造我国中部最重要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服务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新时期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王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信息,1996(2)

②刘华.21世纪经济报道,2010.4.7

③苗永生.中国海洋报,2000.1.6

海洋科学进展篇5

学校自2005年涉足海洋教育,2007年被评为“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先进集体”,2010年首批被命名为“青岛市海洋教育实验学校”、“青岛市帆船运动俱乐部学校”、“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 2011年立项申报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以“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为科研宗旨,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历经三年,学校校园环境、海洋教育教学、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教师科研氛围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课题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采取了实践研究法和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海洋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

1.研究手段: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渗透

2.研究对象:全体学生(受益者)、全体教师(应用者)

3.研究时间:本课题于2011年5月立项申报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准备阶段与初步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3年12月,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应用成果及总结阶段。

4.研究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对研究人员进行明确分工。

三、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1.塑造海洋特色环境,创建海洋育人氛围

虽然我校地处海滨,南依风景秀丽的黄岛区城市阳台、海水浴场,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城市化,海洋意识越来越淡漠。学校自2010年申报青岛市海洋教育实验学校以来,在教学楼开辟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文化长廊,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海,每一个边角都讲海,使校园充满了海洋气息和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网、班团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为师生系统地讲解海洋文化知识,使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意识深入到每位师生心中。

2.依托海洋教育资源,发挥海洋地域优势,建立海洋教育基地

建成海洋教育实验室、海洋科普图书室和海洋图书阅览室,建成由海洋动植物标本展览、船模陈列、学生海洋作品展览几个版块组成的校内海洋文化陈列室,供师生随时参观阅读观察研究,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为学生了解海洋、走近海洋提供物质保障。已招投标购置海水淡化机、海浪发电实验模型等实验设备。

依托帆船运动,拉动海洋教育发展。作为青岛市帆船运动俱乐部学校,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帆船运动,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青岛市国际帆船运动训练营活动,多次在青岛市中小学帆船运动中获奖。学生在帆船运动中,激发了了解、热爱、探究大海的热情。

3.积极拓展海洋知识教育活动载体

如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等重大节日,在学生中组织《蓝色的家园》读书心得、小论文征集等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海洋剪纸、海洋绘画、海洋书法艺术作品、海洋贝壳作品创作比赛、海洋风景摄影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延伸与拓展学科教学。组织或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灵山湾拉网节、金沙滩文化节,让学生置身于海洋文化气息中更深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通过开展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寒暑假中,各年级各学科结合蓝色海洋教育,组织开展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撰写海洋知识小论文、考察报告等,保证了海洋教育的连续性。

4.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在开设地方课程《蓝色的家园》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将学科知识与海洋有机结合,将海洋教育课程与课时整合,从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环保、海洋文学、海洋开发、渔业生产、海洋体育、海洋维权、海洋战争等方面进行教育,使海洋教育系统、规范地进入到每一个班级。遵循“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实践探究――开发课程――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逐步编辑形成《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知识篇》、《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维权篇》、《让海洋浸润课堂――海洋战争篇》三本海洋教育系列校本课程。

5.整合课程与课时,开展海洋教育小课题研究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结合,宁少勿多,宁精勿杂。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现代海洋教育涉及各个年级、辐射各门学科,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开展海洋教育。如美术学科的海边写生、海洋手工品制作,信息技术课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电脑制图描绘开发未来海洋的蓝图。每个教师学期初制定学科渗透海洋教育计划,撰写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教案,以课堂为阵地,找准教材与“海洋”结合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海洋文化教育。各科立足学科实际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让海洋浸润课堂实践探究活动。

四、课题研究成果

1.依托海洋教育,提升海洋意识

通过《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研究逐步推进,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的研究氛围日渐浓厚,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和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教师的海洋教育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的海洋教育氛围日渐浓厚,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的结合点逐渐增多,初步开发实施《让海洋浸润课堂》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海洋知识进课堂”,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重视海洋,提高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知识,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蓝色海洋教育正成为学校显著的办学特色。

2.学校海洋教育工作经验不断推广

海洋科学进展篇6

1 引言

在18世纪,船开始被做为一种科学工具,到了21世纪,工业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和开发更深入了一步。海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环境在气候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把海洋经济开发作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开始了岛屿和专属经济区的争夺[1]。综合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调查和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最关键的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

海洋科考船是用于海洋科学试验、应用技术研究、测量和勘探等船舶的统称[3]。海洋科考船按照美国的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近岸级(Coastal Class)、区域级(Regional Class)、大洋级(Ocean Class)和全球级(Global Class)。目前我国具有全球级和大洋级的科考船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未来中国对海洋开发的需求。本文通过发达国家的海洋战略分析,结合国外科考船和我国科考船的现状分析,对我国海上科考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 国外科考船的发展方向分析

科考船发展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目前,全世界一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科考船,其中美国的数量最多,管理最完善,技术最先进。其次是俄罗斯(含苏联时期建造的在内)、挪威、德国、中国、日本、波兰、英国、西班牙等国。

各个国家海洋战略不同,导致对海洋科考船的发展方向也不相同[4]。

(1)美国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将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作为海洋、海岸和五大湖全面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全面的海岸和海洋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改善联邦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必要时吸纳国际社会参与;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知识水平,提高应对变化与挑战的能力,对公众进行海洋、海岸和五大湖的宣传教育[5]。

美国为保持其全球海洋的霸主地位,每年投资巨额用于海洋科学考察,现已经拥有世界上装备最先进、船只数量最多的成体系的海洋科考队。从美国的海洋战略可以看出,美国新的发展计划是进一步发展综合科学考察船、区域性科学考察船和深海空间站等,主要用于解决海洋经济开发和环境冲突的问题,可持续的利用海洋资源。

(2)日本一直以来树立“海洋立国”的思想,逐步强化和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与协调机制;制定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规体系;加强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的海洋“国土”管理;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海洋事务;加强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宣传。

日本是濒海岛国的“资源小国”而且地震频繁,同时具有“大国化”意愿,在此背景下,日本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控制,以便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推行“海洋立国”战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和海洋产业。所以日本对科考船的研发非常重视,主要资源勘测和科学教育,其次最近几年来中远海和极地资源的发现,使日本开始重点发展大吨位、综合科考能力强的中远海、极地科考船。

(3)俄罗斯的海洋政策几乎覆盖了世界所有的海洋。范围上,开发目标从大陆架延伸到了大洋底层;科技上,特别强调对各深海生物和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

但俄罗斯所拥有的科考船大多是苏联时期建造的,90年代后服役的仅一艘。俄罗斯的主要目标是先建造一定数量的现代化科考船替换掉超期服役的科考船,以便获取全球各大洋的气象水文等环境信息。但由于经济的冲击,俄罗斯的计划很大可能会被推迟。

(4)加拿大2002年的《加拿大海洋战略》提到把海洋健康、安全和繁荣等作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前提,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完善海洋保护的预防措施等作为三项基本原则[6]。其中明确了海洋空间和岛屿的开发。

加拿大拥有近25万km的海岸线,其中60%位于北极,因此加拿大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利益。但是从近年来看加拿大对科考船的发展明显没有其它国家急迫,但从加拿大海洋战略可以看出科考船主要用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开辟北极航线、拓宽海洋空间等。

(5)欧洲主要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等,采取的是区域性的海洋战略。在经济危机后,MSFD(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代表环境欧洲环境组,建立了一个海洋环境政策和社区行动法律框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近岸作业的小型科考船[7]。

3 国内科学考察船发展分析

3.1 国内科学考察船的发展问题

(1)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总数少,其中不少仍然超期服役。我国科考船性能和设备发展滞后,国产配套设备可靠性差,没有国际竞争力,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海上科考正处于人工观测向自动化观测的过渡阶段,现有科考船几乎不具备操纵深潜器进行海底探测、取样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科考船数据处理方面,无法实现全船智能网络集成。海上工作时,不能够将数据通过卫星双向传输、实时处理和分析等,学科集成差。其次数据处理工作基本上是由人工或测量设备的数据终端来完成,自动化差。所以我国现有的科学考船只是不同学科共同利用的简台,难以满足多参数实时同步观测和系统综合集成的需要[9]。

(3)在船舶管理体制方面,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归属多个部门或单位,现仅有国家海洋调查队促进科考船资源共享。在科考船资金来源方面,除国家拨款外,使用经费和设备更新经费几乎没有其他来源。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条块分割的原因,调查任务少,考察数据得不到及时共享,导致科考船利用率低下。

3.2 我国海洋战略对科学考察船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海洋战略目标主要是海洋维权和海洋经济开发,逐步解决岛屿争端,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和海洋安全;其次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海洋服务产业,推动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以我国的科考船不仅需要具备针对南海科考的能力,能够长时间科考的能力,能够发射和回收无人潜水器的能力等,还需要能够在某些海域抢先勘测,抢先开发,维护国家的海洋利益。

4 讨论

4.1 世界科学考察船的总体发展趋势

从这些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科考船中可以看出,科考船趋向于向两极冰区和深海的运用,拥有极地破冰能力的科考船逐渐发展的主流。两极地区冰层融化,极地地区的开发逐年成为焦点,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国家对北极均有领土主张。最近几年,因为新能源技术的需求增加、供应价格的限制、产量和政治原因,深海矿物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话题[10]。

未来我国的科考船必将向冰区和深海科考发展,但是具有冰区航行能力和深海科考能力的科考船设计也越来越有挑战性。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建造具有深海科考能力的海洋科学研究运载装备,科考船逐步向大吨位、具有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其次从环境角度出发,电力推进也成为国内外新建造海洋科考船的首选动力形式[11]。

4.2 我国科学考察船发展建议

(1)加强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建设,成体系发展科学考察船。美国于1971年成立了由多个科学院所和国家实验室组成的大学―国家海洋实验室系统(ULOLS),统一安排该组织成员单位管辖科考船的使用,最大化的共享资源,提高科考船的利用率。虽然我国在2012年4月18日国家海洋局成立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旨在推动科考船的开放与共享,但促进中国海洋科考配合协调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海洋科考发展有必要促进军民共享,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源有必要使研究所和高校共享。

(2)加快旧船改造、提高科考配套设备。以美国科考船的更新周期30年来计算,我国将有已有一半以上的科考船面临超期服役,这种现状严重妨碍了我国海洋科考的发展[12]。而且我国科考船存在船型单一,船型落后等问题,在深远洋科考能力方面表现出了适应能力弱。在装备配套方面,需要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装备制造技术,可以实行自主研制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

(3)注重深海、极地海洋调查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远洋综合、绿色节能的科考船。2000年以来,国外总共新建100多艘科考船,其中有77艘为全球级(船长大约70m)。考虑到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对极低科考需求,极地考察船应保持在3到4艘。对于其它海域,需要建造一批船长100米左右,吨位5000~7000吨,自持力70天以上,能运载50~70人的科研团队的综合科考船。

(4)加强建设海洋科学研究人才队伍。2013年进行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有18171人,其中海洋自然科学13917人,海洋社会科学780人,海洋农业科学3380人,海洋生物医药86人。随着我国海洋开发的深入,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有必要支持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我国是海洋大国,但我国对海洋的利用起步较晚。我国的海洋战略决定我国科学考察船的发展必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渐向大吨位的极地和深海科学考察船发展,并走向自主化。

参考文献:

[1]Adler Antony. The Ship as Laboratory Making Space for Field Science at Sea[J]. Springer Netherlands,2014,47(3):333-362.

[2]吴刚,于建军.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_科学_号[J].中国造船,2014, 55(1):8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7391-2002海洋科考船术语[S].

[4]陈练,苏强,董亮,等.国内外海洋调查船发展对比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4,36(增刊1):2-7.

[5]李双建,于保华,魏婷.世界重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7):5-9.

[6]郁鸿胜.发达国家海洋战略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借鉴[J].中国发展,2013,13(3):76-81.

[7]Harold levre, Céline Jacob, Denis Bailly, et al. The maintenance costs of marine natural capital: A case study from the initial assessment of the 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in France[J]. Marine Policy, 2014, 49: 37-47.

[8]吴有生.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海军出版社,2014: 358-366.

[9]张丽瑛,张兆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船海工程,2010,39(4):67-70.

海洋科学进展篇7

根据我校多年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抓住青岛市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机遇,我校不断探索富有黄海地域特色和符合学校实际的海洋教育实验成功之路。确定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品牌为学校的发展之路。我校实施海洋教育特色工作2011年正式启动,分三步实施。2011年是普及阶段,以全员参与、形成氛围为目标,全校师生树立浓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意识。2012年是提高阶段,以课题研究、形成特色项目为目标,积极开展海洋文化教育。2013年是升华阶段,以成果汇总、形成特色为目标,把海洋教育特色项目上升为学校特色,进一步提炼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形成海洋教育特色的教育个性,从而把海洋教育升华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二、拓宽海洋教育空间,丰富海洋教育活动

海洋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大量鲜活的实践活动,这也正是海洋教育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我校以“参与、动手、创造”为主题,开展了“四大主题”系列活动:“走向海洋”实践系列活动,“探究海洋奥秘”研究学习系列活动,“帆船与航海”运动系列活动,“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以学生熟悉的海洋环境作为切入点,从校园走向海洋,从校园拓展到大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

1 依托海洋教育资源,发挥海洋地域优势

开展沙滩运动会,“走近大海”夏令营活动。灵山湾拉网节与渔民拉大网,到海边捡拾白色垃圾,打捞浒苔,海洋教育小记者海边采风,邀请海军战士为学生做海防报告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浴海风、听潮音、看发展。感受大海的博大、深邃、开放和包容。

2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海洋教育深入发展

学校每个班级成立了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小组。组组有课题,题题有落实,月月见成果,年年搞展评。研究成果以报告、课件、画展、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由师生组成的海洋学术委员会对成果进行评价奖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体系,创出成果,学校初步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海洋知识和创新品质的“蓝色小专家”、“海洋小博士”。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了九大主题:地方传统渔业文化、海洋艺术创作、海洋生物、蓝色经济、海洋环保、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海洋地理历史、海洋矿产资源能源利用。

3 依托帆船运动,拉动海洋教育发展

作为青岛市帆船运动特色学校,学校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青岛市国际帆船运动训练营活动。并多次在青岛市中小学帆船运动中获奖,学生在帆船运动中激发了了解、热爱、探究大海的热情。

4 开展海洋科普活动,拓展海洋教育空间

作为“胶南市十佳乡村少年宫”,我校还充分发挥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实现家校社区共建,发挥周边辐射作用,共同提高海洋意识。

三、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创设海洋教育氛围

学校特色只有变成文化,才能渗透进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让师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浓郁的海洋风情。

1 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加强海洋教育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校园之声广播、手抄报,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海洋绘画展、演讲比赛、海洋生物剪纸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活动,让海洋教育贯彻于全年的校园活动中去。

2 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海洋教育主题

我校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每个班都有宣传栏,初一级部以走进海洋、认识海洋为主题,主要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初二级部以海洋科技为主题,展示近几年最新海洋科技研究成果:初三级部以海洋环保为主题,学习相关的海洋法律知识。校园内设立“认识海洋”、“爱护海洋”、“海洋资源”三条海洋教育长廊,进一步完善了以蓝色海洋教育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海”,为师生构筑色彩斑斓的“海洋世界”。

3 加强阵地建设,助推海洋教育发展

学校海洋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海洋教育专题会议。及时总结,部署工作。2011年购进海洋系列丛书8000余册,建成海洋教育研修室。学校还建成了海洋教育探究室、海洋知识科普室、帆船航海活动室、海洋教育活动区,这些校内海洋教育实践研究基地为学生了解海洋、探究海洋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拓宽海洋教育渠道,构筑立体教育模式

课堂是进行海洋教育的主渠道。我校构建四条主线,打造海洋教育网络:“教科室——课题组——专题研究”系列;“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渗透”系列:“政教处——实践组——综合实践”系列;“团委——文化组——文化宣传”系列。通过四条海洋教育主线,形成了海洋知识科普、海洋实践活动,海洋教育进课堂、海洋课题研究一体化海洋文化教育模式。

我校构筑了海洋教育进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海洋知识专题讲座三位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结合三个级部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海洋教育内容、课时、课程形式进行了综合安排。基础年级选取了《走向海洋》一书作为教材,配合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光盘,每周安排1课时,对学生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初三级部通过海洋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海洋环保和法律专题教育。每个学科教研组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海洋知识。

五、加强海洋课题研究,提升海洋教育品牌

特色学校的形成、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科研的支持。课题研究是开展好海洋教育的基础和首要步骤。我校的海洋教育实验始终贯彻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发挥课题研究的先导作用。我校青岛市级课题《蓝色海洋教育实验研究》课题自2011年开题后。划分6个子课题,明确了具体任务分工:“海洋教育综合实践研究”、“学科教学渗透海洋教育的研究”、“特色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研究”、“海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计算机网络作为海洋教育主平台应用研究”。各子课题负责人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边研究边总结,注重过程性和成果提炼,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海洋科学进展篇8

(一)国内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据统计,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创造就业岗位3350多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12.8%。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4%。创造就业岗位3420万个,比上年增加70万个。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海洋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转型。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后,沿海各省纷纷开始规划“海洋梦想”。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国务院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自此,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代表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沿海经济区域的“3+N”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业已基本形成。

(二)三大沿海经济区涉海人才培养基本特征

同样是海洋经济区,但三个省份的称呼各有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洋经济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同,面临的海洋人才培养问题也各不相同。

1.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座城市共有高校54所,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港口海岸工程等26个本科专业,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相关专业,占了较大比例。高职专业主要面向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有关的专科专业几乎空白。可见,山东海洋人才培养面临着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业空白点较多、涉海学科专业单一,分布点少且过于集中、人才培养层次搭配不合理及高校定位有待调整等问题。

2.广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基本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很多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湛江海洋大学等,在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地质、海洋工程和造船等领域都有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但是对于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海洋专业人才总量不足、海洋人才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等方面的不足。

3.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在近十年中发展迅速,海洋科技教育力量已初具规模,涉海学科和专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目前,全省已有涉海高等学校19所,省部级涉海重点学科9个,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居全国第二位,拥有海洋类专业在校生4200多人。总的来说,海洋教育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涉海专业布局也日趋合理。但是,与山东、广东等地相比,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大差距,如缺少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缺少涉海国家重点学科、涉海专业种类分布较狭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海洋新兴专业缺乏等。

二、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现状

(一)加强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处沿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为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长6500多千米,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5,2011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500亿元。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意味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浙江省综合实力和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重要举措。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省的海洋人才培养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还不相适应,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洋人才的培养来推动,只有加大海洋教育的投入,加强海洋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海洋高职教育,加快涉海工程类、涉海开发类和涉海管理类等涉海专业建设,为海洋经济提供人才保证和科研支持,实现大海、大地、大桥、大岛一体化,海洋风能、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旅游、港口物流、港口贸易等蓬勃兴起,对早日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和海上浙江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浙江省高职涉海人才培养特点

1.涉海专业设置面相对狭窄。浙江省内涉海专业涉及面较广的高职院校主要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涉及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船舶机械制造与维修、船舶工程技术、船舶舾装、船机制造与维修、港口业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海洋旅游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等。其他高职院校往往只涉及一两个涉海专业,尤其是对应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要求的涉海专业明显偏少。

2.契合海洋经济的新专业缺乏。海洋产业一般包括海洋新材料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洋纺织业、海洋地矿业、海洋药物业、海洋捕捞业、海洋养殖业等12类。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等4大产业。从图1中不难看出,与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涉海类专业设置对比,契合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与海洋勘探开发业等新兴海洋产业的涉海类专业严重缺乏。与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各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工程建设类专业明显偏少。

3.涉海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对涉海人才的需要,必须根据不同的涉海学科、专业要求,用多维视角创新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涉海学科、专业对高技能应用型的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接受涉海专业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接受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和注重创新精神的创新能力的教育。#p#分页标题#e#

(三)海洋经济示范区背景下的高职涉海人才培养思考

1.优化专业设置,增加契合海洋新兴产业的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浙江省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就要围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要求,对高职院校涉海专业进行合理设置、优化布局、整体提升。《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在涉海专业建设上取得突破”,“增设一批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群,建成一批涉海特色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试点———舟山,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舟山市近期可围垦滩涂面积为12308.09平方千米。因此,科学合理推进围海造地是促进舟山新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到,要提高港口航运能力,海陆联动的集疏运网络日益完善,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积极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风能、潮汐能等资源丰富的舟山正在积极研究开发海上风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富矿”。涉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相关产业还有与民生相关的海水淡化处理、海岛旅游等方面,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涉海类人才。因此,有关高职院校要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导向,主动对接海洋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涉海专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并适时增设契合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加快涉海专业建设,构建高职涉海专业群。海洋知识领域的多学科性和交叉性也十分明显,单一海洋学科的高校已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还要把涉海学科专业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进一步衍生新的涉海学科或专业方向,满足海洋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扩大涉海专业、涉海行业的人才培养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高职院校参与到涉海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根据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契合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涉海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积极发展海洋开发专业群建设。学校涉海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是开设海洋工程类、海洋开发类、海洋管理类专业。其中,海洋工程类包括港口工程技术、海岸工程技术、海水淡化、近海测量等方向;海洋开发类包括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海洋风力发电方向)、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海洋动力等方向或模块;海洋管理类包括港口物流、滨海景区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等方向或模块等。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海洋经济融入教学。海洋知识领域涉及的学科面多而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而丰富的海洋开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通晓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现代海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中融入海洋经济的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海洋文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涉海专业的教学实践平台。将海洋经济领域涉及的知识充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和水平的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开展校企合作,为涉海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平台。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紧贴市场需求培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一批涉海类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开放性、专业性的技术服务平台。要以涉海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人才培养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大与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对接力度,与涉海类企业开展重大科研和产业项目的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建设海洋科研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拟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为港口物流)和海洋开发技术两个学科;拟新建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海岸工程技术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所、海岸防灾减灾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海洋动力研究所等6个科研团队。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如何开发、利用、管理好海洋是一项很重大的工程。学校积极与国内一流的海洋教育资源、海洋科研基地合作,拟在海岸工程、海洋测绘、港口物流、海水处理、海洋防震减灾、滨海旅游、海洋动力、港口自动化等方面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

4.加强涉海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学科建设、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打造形成海洋科技人才高效汇聚、快速成长、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启动海洋类师资与科技人才提升计划。”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由于涉海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对师资的要求更有其特有的高要求、高标准。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涉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就要通过聘用、外引和内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重视涉海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派出去”是把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涉海企事业单位和同类院校学习、进修;派教师去沿海水利、港航、交通等单位挂职锻炼,从事管理、施工、勘测等,获取最新的海洋开发技术和实践经验来指导教学。“请进来”是把海洋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请到学校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地提高涉海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涉海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仅满足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为培养高素质的涉海人才提供了智力保障。

海洋科学进展篇9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35-03

海洋科学是一个多系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随着对海洋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人类对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勿庸置疑的是,海洋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然而,由于海洋长期以来在我国不受重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设立海洋学科的学校比较少。当然,由于海洋事业发展缓慢的限制,人才需求增长也比较缓慢。随着政府对海洋学科(例如海洋地质)的投入加大,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与国外还有着很大差距。幸运的是,海洋热潮的出现,对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学科的建设也正在起步。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海洋学科的发展应该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来讲,基础却较为薄弱。目前,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

一、整合资源、寻求支持,推进海洋学科建设

实验室建设方面。2008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了海洋信息技术实验室,为海洋石油与海域管理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方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地学院院长、书记等领导一行连续走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等单位,与几家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期借助各涉海单位的力量发展我院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方向等。2010年4月,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铁刚研究员等一行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讨了交流合作事宜。

2.学术交流方面。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蕴珊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邀请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海洋地质科学的进展与国家需求》的学术报告。2010年3月至11月,来自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专程来校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可以看出,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基本的课程建设明显不足。下面以《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为例进行浅显的探讨。

二、依托特色、加快《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

1.《海洋地质学》课程联合授课。2011年6月份,笔者承担了学院安排的研究生课程《海洋地质学》,明显感觉力所不及。经过长时间思索与联系,联系了涉及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部分青年研究人员,专程来校授课、报告。实际上,这些研究人员除了以上提及的单位,其学术思想和经历还涉及到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美国和德国等的高校与研究单位。研究海域从极地到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浅水中国陆架―陆坡―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研究方向从海水―海气―海陆作用,涉及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磁学、大洋铁锰结核、可燃冰、洋中脊岩浆作用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等;涉及的尺度从秒―天―季―年一直到亿年,从地质尺度到实时观测,从海面以上数十千米到海底以下数千米。研究生课程的此番进行,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质量得到了提升。实际上,课程仍然存在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我校特色的《海洋地质学》教材。

2.教材编写。《海洋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发展态势和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考虑到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的独特优势,我们应该将海洋地质学课程定位为地质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两门相关的课程,另外还应增加一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习《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基础预备课程。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特点和我国海洋战略需求,我们(以及未来的)的教学队伍应当吸取国内主要教材的一些特色内容,吸收国际海洋地质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快结合我校特色制定出适合我们的《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框架,完成《海洋地质学》教材的建设,为同学们将来从事海洋地质及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海洋地质学科包容性非常强,目前关于海洋方向教师队伍的严重不足。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教师人员严重不足,在学术研究背景方面势单力薄,在课程教学中无法完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是不可保障。值得高兴的是,海洋地质方向的人才引进工作得到了学院、系领导的关注。

4.实践教学。地球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海洋地质学虽然是一门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专业课程,但是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得海上地质调查工作和实习。我们可以将海洋地质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利用陆上的河北秦皇岛、安徽巢湖、鲁东等实践教学基地,针对一些海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现场进行海洋地质学的基础内容教学。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如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灵山岛等地开展海洋地质考察和现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得到学生的欢迎。2011年9月,地学院地质系在灵山岛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野外地质现场教学公开课,吕洪波教授担任主讲,授课对象主要是来自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100余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种现场教学不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灵感,还提高了专业素养,取得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良好效果。当然,海洋地质研究终究离不开海上的科学考察,虽然该课程不可能安排学生到船上出海实习,但是青岛港口内断断续续停靠着非常多的科考船,比如科学三号、向阳红09号,“东方红”号等科学考察船,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到这些海洋调查船上进行参观考察,和船上的科学家直接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与涉海单位的加强沟通,这或许可行。

三、海洋学科发展的主要设想

2011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蓝黄两大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总结会议,提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努力开创蓝黄两区建设新局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与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一致,海洋学科的发展以及海洋类专业的设置应该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海洋类专业与传统石油类专业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要加强与涉海单位的合作交流,需要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我校特色专业的海洋地质教材,加强海洋方向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践教学方面,必须将海洋地质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地区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的海洋调查船上进行直接的参观考察,我校的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士,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3):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2003.

海洋科学进展篇10

从海洋科学自身发展来看,作为一门包括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言,进入21世纪,海洋科学在研究方法上趋向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重点趋向于资源、环境、气候等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方式趋向于全球化;研究手段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并趋向于全覆盖、立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我国目前研究方向单一、条件落后、相对封闭、规模较小的海洋研究机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通过资源整合,建设高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我国海洋科技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

青岛作为一个海洋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城市,在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驻青的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以五家单位的优势科技资源为基础,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追溯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七年前。2000年9月,时任教育部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袁业立院士、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唐启升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研究员共同发起,首次向科技部提出关于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

2003年10月,在科技部基础司协调下,首次提出将“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家实验室的方案,各有关部门和山东省、青岛市领导都支持并积极推动该方案。

200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签署《关于共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意见》,就建设内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方式等问题形成一致意见。

2004年11月,以范维唐院士为组长的科技部国家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到青,对该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现场评估。

2005年12,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咨询会在青岛市举行,13位院士、7位海外学者和青岛海洋科研单位的部分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对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建设思路和科技发展规划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2月,科技部正式启动以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优势单位为依托单位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申请工作,这标志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申请建设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07年5月,教育部周济部长、财政部张少春副部长和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专程赴青岛,研究讨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

回顾过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历程尽管曲折变化,但是各组建单位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地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同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得到了科技部、财政部、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的精心并卓有成效的指导。各组建单位广大科技工作者也通过多年来的沟通、协调、磨合,逐步在实验室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方面形成共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适合实验室实际情况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方面详述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尊重历史情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将采取虚实结合的建设模式,不进行现有研究院所的合并撤销或改变部门隶属关系,不进行集中搬迁,但要实现资源整合,按科研实体实行统一管理。

国家实验室建设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顺应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国内(特别是5个组建单位)的已有基础,遵循“用好增量,激活存量 ;整合资源,优势集成 ;开放共享,提高效率 ;提升能力,推动创新”的原则,在对现有优势科技队伍和科研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及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适于海洋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当新建部分观测、实验、研究设施和仪器装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汇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建设内容方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将由8个功能实验室、3个技术支撑体系、6个公共实验平台和服务管理机构组成。其中功能实验室是在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凝练研究方向,并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和强化建设,功能实验室是国家实验室的基本单元,体现了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水平,是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技术支撑体系是用少量投入,促进现有科技资源的系统优化集成,建设国家共用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海洋资源样品库、海洋科技分析测试中心等3个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资源共享度,建设重点是完善共享机制;公共实验平台体现国家实验室能力和水平,为功能实验室提供服务,拟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新建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6个有前瞻性、对未来海洋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大型公共实验平台。

在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由协调领导小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国家实验室各职能部分构成。其中,国家实验室协调领导小组是国家实验室的协调机构,其职责是:宏观指导和协调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家实验室理事会是国家实验室的决策机构,由共建单位和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代表组成,遵照理事会章程发挥作用。其职责是:对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和学科方向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聘请国家实验室主任等重要人员;审定国家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学术委员会是国家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对理事会和国家实验室负责,其委员由理事会聘任。学术委员会受理事会委托,指导和把握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方向,进行学术工作评估。

国家实验室主任是国家实验室决策的执行者,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其职责是:在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全面工作,统筹调配人、财、物等科技资源,组织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在人事管理方面,国家实验室人员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录用,逐级聘任;定期考核,契约管理”的全员岗位聘任制。被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原5个组建单位的科技人员,经国家实验室和所在单位同意,实行双聘制,其人员隶属关系不变;被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其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短期聘任者无需改变隶属关系,长期聘任者需将隶属关系落户于5个组建单位之一,由接受单位人事管理具体事宜。

在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权责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实验室专设内部账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建设前景展望

海洋科学进展篇11

我国拥有3000000km2的“蓝色国土”,自古就是海洋大国。但由于海洋能源开采能力有限、邻国邻海领土的争端和军事技术的落后导致海洋形势非常严峻。公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常识极度缺乏。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培养,加大基础教育层面海洋教育的力度。

一、海洋教育概念的发展

什么是海洋教育(marine education或ocean education)?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海洋教育一词最初的含义是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因此,开展海洋教育的学校主要是高职与大专院校中有关海事、水产、渔捞等相关专门学校,所以“海洋教育”等同于“海事教育”,而直到近年来才由“培育专业人才”的含义逐渐扩大为“基本文化素养”的含义。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的“2000年世界海洋科学培训和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报告中将海洋教育区分为“专门性的海洋科学课程”和“普通的海洋科学课程”。专门性的海洋科学课程以培养海洋科学家为主要目标。因此,从小学开始,对于未来不选择接受专业性海洋教育的学生,应提供非正规的公共教育,以推动海洋概念的普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

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马勇教授从人海关系的视角提出海洋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广义海洋教育包括一切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人的海洋意识,影响人的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狭义海洋教育是指由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以及由人的海洋知识意识、海洋道德与人的海洋行为等素质要素构成的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

我国台湾学者吴靖国认为海洋教育是:“引领学生亲近海洋、探索海洋,进而关怀海洋的行动,由人文、科学、生态的认知发展,进而解决海洋环境资源问题的教育历程。”他还提出了“知海、亲海、爱海”的教育主题,并提出提升小学生海洋环境保护态度与行为的VBN(Value-Belief-Norm)理论,提倡从价值、信念、准则三个层面对小学生实施开展海洋教育。

二、海洋教育的意义

(一)海洋教育有助于改善全民海洋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

美国研究者始终强调加大高等学校海洋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中小学海洋教育投入,将海洋知识编入中小学教科书。

(二)海洋教育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

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海洋相关职业奠定情感基础;职业海洋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是海洋事业的发展重要保障;专业性海洋教育是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其他形式的海洋教育,对海洋人才的教育是有益补充。

(三)海洋教育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世界各海洋国家纷纷制定相应的海洋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海洋教育的具体规划。

三、国外海洋教育现状

(一)澳大利亚的海洋教育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政府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本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战略和政策,包括1997年的《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1998年的《澳大利亚海洋政策》《澳大利亚海洋科技计划》等。通过实施不同层次的海洋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海洋素养和海洋意识。

澳大利亚发展海洋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澳大利亚政府于2004年颁布《海岸与海洋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包括海水的性质、人与海洋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分类、调查及陈述信息的能力和对持续性的、稳定发展的理解海洋和关心海洋的情感态度等。

2.整合公共资源和多种媒体开展海洋宣传活动。联合海洋馆、博物馆定期组织多种活动,联合研究所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和专题讨论,通过网站开展海洋教育,普及公民海洋知识,定期公布海洋事业发展动态和海洋资源数据,鼓励民众参与讨论,提高全民关心海洋的意识。

3.高等教育部门调整相关专业及课程,以实现联邦政府国家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生物院系从单纯的海洋生物研究领域扩展到海洋多领域的研究;环境工程院系,增加了大量海洋相关课程;专业性的海洋院系校和研究所拓宽了研究方向,增加了研究内容,如海洋信息研究、海洋通讯研究等。

(二)美国的海洋教育

美国是海洋强国。自2000年以来,美国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海洋教育体系,推进全民海洋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

美国发展海洋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美国有大量的补助金资助海洋教育活动,如,创立于1966年10月的海洋补助金1/3基金来源于非联邦机构,2/3的基金来源于联邦资助。资金的用途之一就是资助海洋教育。包括海洋科学课程的开设,专题讨论会的举办,论文集的出版发行,公共信息的报道以及对大学生提供帮助等各种活动。海洋补助金计划在美国海洋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美国国会于2004年《21世纪海洋蓝皮书》,在蓝皮书别强调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及推进海洋教育的必要性。

2.建立卓越海洋教育网络。2002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在各州建立“卓越海洋科学教育中心”达13个。

3.大力推动海洋教育发展。在全美推行1-12年级海洋教育;涉海高校数量多,已超过142所,包括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流、潮汐、湍动等如何影响海水的运动,海洋化学,如营养盐对海洋生物发育的影响;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以及海洋生物学专业等。同时加速海洋学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资源科学、空间科学、地质科学、环境科学和渔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海洋教育活动。

(三)其他国家的海洋教育

英国的海洋教育是终身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海洋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国家课程范围,在中小学全面实施。

日本人对海洋也同样是终身教育、国民教育,对中小学生,他们通过纲要规定在各门课程中涵盖海洋教育。中小学各门课程中都体现出海洋教育的相关内容。海洋相关概念在各门课程的各教育阶段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

韩国海洋教育相关内容在中小学生的主要课程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四、我国的海洋教育

(一)我国大陆地区的海洋教育

1.海洋专业教育。我国大陆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海洋教育是指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展的专门性海洋教育,特指培养海洋专业人才,同时开设海洋教育的院校和研究所数量也比较有限,海洋教育的范围主要是海事、水产、渔业、科研等。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国家对海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海洋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陆只有中国海洋大学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院校,至2000年末已达四所,包括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海事大学,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水产大学。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开设涉海专业,开展涉海科研工作。

2.海洋通识教育。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开设了海洋通识教育课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广州大学。部分中小学开设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2012年,青岛三十九中学、青岛同安路小学等许多中小学校结合本地特色,编写了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3.存在的问题。我国大陆在海洋人才培养和推进海洋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基础海洋教育没有普及。中小学的海洋教育仅是特色,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没有接受过海洋教育。学生海洋意识淡薄。

(2)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缺乏专业教师。这导致目前的中小学教师极少有海洋相关领域的学习经历,开展海洋教育力不从心。

(3)其他海洋教育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流媒体对海洋的宣传、报导力度缺乏,海洋科普读物和影视、艺术作品种类少,大众缺乏认识海洋的渠道。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海洋教育

我国台湾的中小学海洋教育起步较早,政府的海洋教育政策较系统全面,人才支持、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状况都很到位。台湾于2009年举办了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本地和国外有突出经验的海洋教育者进行海洋教育有关问题的交流,台湾各地区的代表畅谈了海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规划。

台湾地区成功开展海洋教育值得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主导,为开展海洋教育创造氛围。2001年首度提出《海洋白皮书》积极推进海洋人才培养;2004年拟定《四年教育施政主轴》时,特将海洋教育纳入行动方案,同年政府颁布《海洋政策纲领》开始规划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2006年颁布《海洋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立足于培养产业界所需优质人才为主轴,阐明国际海洋政策及发展趋势,明确海洋教育策略目标及规划具体策略,通过整体政策的架构完成海洋教育蓝图的整体性布局。

2.开发相关教材和补充教材。针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所定的主题(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科技、海洋法律等)开发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的补充教材。

3.通过开展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素材设计比赛等活动,宣传海洋教育,同时将获奖作品编辑成册发放各校,供教师选择和使用。

4.培养中小学海洋教育师资力量。由政府资助教师培训机构开展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海洋教育师资培训,包括中小学教师海洋教育暑期进修学分班、海洋教育硕士学位班及海洋相关产业所属学术机构举办种子教师研习等。

5.发展海洋特色学校。临海学校在发展海洋教育的基础上,将已发展的乡土教育或社区教育重新整合而转型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同时建立海洋教育校本课程。有些区域性临海学校自发建立海洋教育联盟。非临海学校以区县为单位,寻找可以发展的课程规划和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海洋教育。

6.整合校外海洋教育资源。校外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社教机构(如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科技博物馆等)、大学海洋实习场所、海洋生态风景区、民间海洋团体等。其中,海洋生物博物馆不仅常年扮演海洋社会教育的角色,并且接受各校提出申请辅助教师进行教案设计与开展学校海洋教育和校外海洋教学活动、举办研习营等。另外,设有海洋相关院系所的大学,也帮助推动中小学海洋教育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海洋实验场所进行体验学习;有些县市政府结合民间渔船办理相关海洋研习与教学活动以推动中小学开展海洋教育活动。

五、对崂山区的启示

青岛市于2011年颁布的《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探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打造教育新品牌。

政府政策引领,部分小学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尝试,其中凤凰台小学、汉河小学、石老人小学、晓望小学四所小学海洋教育成效显著,于2013年被青岛市评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然而,中小学海洋教育仍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一定的政策和规划以推进海洋教育的开展

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各学校开展考试之外的课程时总是思虑再三,开展国家课程之外的课程更是畏首畏尾。海洋教育不属于国家课程,因此,开展海洋教育亟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海洋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二)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海洋教育的范围不仅限于书面知识,校外教育、参观活动、实践活动、校外活动的交通费用等需要一定的资金,资金的缺乏必然限制海洋教育的开展实施。在目前的财务政策下,学校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三)成立海洋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进行教材的专业性编写

编写海洋教育教材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与国家海洋课程的关系等因素。

(四)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崂山区境内的极地海洋世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标本馆、国家海洋局标本馆、大学院校海滨实习场所、渔村渔船等都可以作为开展海洋教育的资源。

(五)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开展合作

海洋科学进展篇12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海洋科学进展篇13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的海洋经济发达国家都将海洋经济作为本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经验,制定了系统的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并且由于底子薄、技术差、经验不足等原因,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同构、海洋渔业资源迅速枯竭、海洋产业附加值低等”。①中美两国对于海洋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在财政金融政策、产业区域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中国政府需要认真总结,学习借鉴海洋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整体进程的顺利发展。

美国海洋经济政策简析

财政金融政策。美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财政金融政策对本国海洋经济的刺激作用,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如对海洋渔业提供财政补贴,对渔船提供财政贷款,一方面刺激了美国捕捞船队的扩张并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在远海、公海以及他国专属经济区对渔业资源的控制,对美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②

美国政府积极引导个人对于海洋的投资,成立了海洋投资基金,该基金由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为海洋事业的投资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了美国海洋产业技术的极大提升。2010年11月,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到2011年6月底,美联储将购买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和机构债券,其中高达10%的资金用于海洋产业的发展,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军事发展等方面注入大量资金,保障海洋制造业的实施。③

区域管理政策。美国为了实现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将海洋经济政策细化为区域政策,以便实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④美国成立了各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委员会,进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帮助国家海洋总体规划实现以及制定和监督实施强制性区域海洋管理计划等;各地海洋当局参与美国海洋政策的制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了最终海洋经济政策服务于区域及本国海洋经济发展;区域性海洋理事会或其适当实体依据海域生态环境、开发承载力等情况,使海域使用管理和治理之间达到了平衡。⑤此外,联邦政府还制定并修改了灾害易发区不适当的发展政策,在防止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冲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⑥

科技与人力资本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海洋科技最发达、海洋人力资源最充足的国家,在科技与人力资本政策方面,建立了经常性独立海洋和近海管理科学监督机制和制度;提倡终身海洋教育,利用各州海洋资源进行海洋知识普及和海洋教育,提高国民对海洋开发和保护意识;建立综合海洋观测系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建立国家监控网络,加强海岸带和内陆河流湖泊检测,有效抑制了许多海洋污染、内陆污染;⑦对海洋科技进行持续投资,主要为研究者提供数据支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其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政策。美国政府认为海洋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执行是维持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全国海洋保留地体系,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理事会在其管辖区内建立海洋保留地,并采取实际行动保护国家重点海域;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的、高生产力的和可恢复的状态;加强沿海流域管理,改善对入海内陆河流流域全境生态保护和污染源的管理或治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治海洋环境污染,预防海洋环境破坏,发展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系统。加强对外陆架的开发,美国政府及其各州制定了很多有关海岸带开发的相关法律,其中,《国家环境政策法》和《海岸带管理法》是美国海洋带开发最有影响也最适用的法规,保障了美国整体沿海环境。⑧

我国海洋经济政策简析

财政金融政策。我国海洋财政金融政策覆盖面相对较低,从行业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典型的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方面表现为降低渔业船舶检验费标准,规范海域使用金减免,实行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减轻渔民负担,同时拓展了资金渠道,广泛吸引国内商业信贷、民间和国外资本等资金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渔业投资格局。⑨海洋油气产业方面表现为能源开采设备进口免征关税,调整海洋石油开采税收政策,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等政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方面表现为对海水淡化重点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海水淡化企业免征资源税,使这类企业更有竞争力,促进了海水淡化成果的发展。⑩

区域管理政策。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大体上自北向南可划分为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各个海洋经济区区位、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因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海洋经济发展定位,初步实现了全国海洋经济区域间协调发展、错位发展、优势发展的战略规划。

环渤海经济区,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珠江三角洲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其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为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其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发展,国家制定战略规划,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科技与人力资本政策。我国海洋科技政策强调了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技兴海的原则。近年来,遵循“优化结构、转变机制、妥善分流、创新发展”的海洋科技体制改革基本思路,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国家海洋人才政策有坚持人才为本,大力培养具有海洋专业知识背景的科技型人才;加强海洋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注重教育投资中的海洋教育投入,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海洋专业人士投入到海洋教育事业中来,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这些政策都对适应海洋事业发展形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政策。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环境保护,近年来的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使海洋环境保护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其主要内容有建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海洋公园,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研发与推广,如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生态化海洋工程技术、海岛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等,加强治理,改进科学技术控制陆源污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完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等,这些海洋保障机制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美海洋经济政策的异同

总体上来讲,中美两国均十分重视财政金融政策、产业区域政策、科技人才政策、环境政策以及其他辅助政策对本国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

财政金融政策。我国与美国相比明显的缺陷就是政策不具有系统性,政策对海洋产业优惠力度不平衡,明显偏向传统产业,再者,我国财政金融政策无论是传统海洋产业还是新兴海洋产业都是以税收减免的方式进行扶持,而不是投资,这可能会使我国财政金融政策不能达到效应,另外,我国财政金融政策对海洋产业扶持较为单一化,没有形成沿岸滩涂、近浅海、远深海等多元化支持局面,这对我国形成健全的海洋产业链有负面影响。

产业区域政策。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地方当局的角色,我国地方当局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制定各地方海洋经济规划时相对独立,这可能会由于地方在政策制定上协调性不足而导致海洋资源浪费、产业同构等现象发生。

科技人才政策。两国都将海洋科技和人才看做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美国相比,我国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现阶段只是将“科技兴海”作为兴海战略提出,缺乏具体针对性政策的制定。

生态环境政策。我国现阶段多强调海洋生态保护区及海洋生态技术研发,而美国已经建立了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从内河污染管理到海洋生态保护,从实施层面到监督层面,全方位立体式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其他辅助型政策。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辅政策,更具有前瞻性,主要强调了对重要岛屿、交通要道以及战略性海洋资源储备等方面内容,而我国主要强调的是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管理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内容。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考

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之间海洋经济政策,发现了其政策的特点,找到了我国海洋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尽管我们制订了大量的具有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措施,但却不具备现实的实施环境,由于制度发展的落后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完全指导其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能够规范其发展的法律制度亦不完善等。但总体而言,我国实行的各项海洋经济政策仍需要继续完善,具体来讲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国家层面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引导地方当局对国家整体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参与,为海洋经济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充分发挥地方当局在国家整体海洋经济规划中的作用。

第二,成立专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管理和协调海洋产业的相关业务,不断开发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加强企业、科研部门和学术机构的紧密联系,论证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开发的重点项目,协调解决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等。

第三,重视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根据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要求,打造先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的高科技平台,促进科学研发与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高速转化,并不断提升成功率。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成果的快速转化也是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四,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快科技研发进度,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前提与基础。融集社会各类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拓展信贷资本和民间资本多元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坚实的物质保障。

第五,注重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海洋经济发展上,人才培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有思想能力,勇于创新创业的高科技人才有发挥的空间与市场是扩展科技队伍,实现人才储备的有效途径。企业不仅要不断创造完善的大环境吸引科技人才,提供优越的研发环境促发科技人才科研热情的发挥,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奖励制度来激发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本着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我国要制定海洋科学研究世界性的综合规划,不仅要加强自身科技进步,还要通过科技提升与设施设备创新实现与世界各国科研团队的资源共享。建立技术研发、设备使用以及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形成海洋产业各个领域国际合作,实现多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共同受益。

(作者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王殿昌:“陆海统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11年第12期。

②杨林,贾秀明:“从美国加拿大财政支渔政策演变历程看渔业补贴之存在性”,《国外渔业》,2005年第5期,第68~70页。

③李莉,周广颖,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绿色经济》,2009年第2期,第88~91页。

④Report of National Ocean Economics Program(NOEP)2009.

⑤徐祥民,于铭:“区域海洋管理:美国海洋管理的新篇章”,《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第80~82页。

⑥⑨倪国江,鲍洪彤:“美中海岸带开发与综合管理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第9页,第13~17页。

⑦An ocean blueprint for the 21st century[R]. 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 2004. 9~10.

⑧Andrew A. Rosenberg.Changing U.S. Ocean Policy Can Set a New Direction for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Ecology and Society. 2009(14).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海水利用专项规划》,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国海发〔2008〕21号)》,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