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合集13篇

时间:2023-10-07 15:42:49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31-02

关于海洋文化产业,西方国家的研究明显早于我国。众所周知,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奈尔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从旅游、运动等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然而在国内,海洋文化产业最近几年才引发各界普遍关注。张开城于2009年首次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围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论述某地域海洋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例如张开城、林宪生、郑贵斌、张继平等学者对广东、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建议。另一方面,运用SWOT 定性分析法论述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如张韶伊、韩明杰、吕振波、王■萱、王文洪、张英、苏勇军、张韶华、贾丽洁、孔苏颜、徐从江、张春红等学者的研究。纵观目前国内探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策略的研究,其中论及的政策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从思想方面来说,研究号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海洋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号召人们“充分利用良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优势,深入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发掘隐性的海岛海洋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内蕴,增强发展潜力;……发扬海洋文化优势。”同时,“治理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海陆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其二,关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之合作机制,研究涵盖了三个领域的合作,即文化领域间的合作,区域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的合作。张继平提出各文化领域交融合作策略,沈庆会建议整合各领域文化资源并加强合作等。相比之下,对于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的论述比较普遍,提法也比较多。区域合作方面,张继平和沈庆会提出“区域一体化策略”,孔苏颜提出“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吕振波和郑贵斌提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等。

其三,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就目前作者们提出的建议来看,这些战略暂且可以分为投资战略、品牌战略、科研战略和人才战略、产业结构战略以及市场战略五类。一是就投资战略而言,研究主要强调了扩大投资,具体途径有如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投资,多元化融资,建立社会企业等。二是关于品牌战略,很多研究在策略建议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这点,提出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依托,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三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海洋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研究不失时机地强调了科技兴海、人才兴海的发展战略,建议海洋科技引领策略,努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同时培养既了解海洋文化产业理论,又能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复合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四是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认为,首先,坚持“以海洋旅游业为主导的核心产业带动发展模式”,“做好宏观旅游区划,整体带动”;其次,坚持“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建构旅游辐射体系”。具体地,举办海洋文化节庆,做强节庆会展,开展海洋休闲渔业(海洋渔人码头),甚而开拓涉海工艺品业、文化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和艺术业等。五是研究均强调培育、完善海洋文化产业市场的重要性,提出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增强海洋文化企业竞争力。

其四,从宏观层面来说,研究均提到了在国家的制度、管理与体制方面进行革善的举措。关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张韶伊在《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研究》建议从涉海文化产业政府机构、学术组织和社会组织三方面构建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中对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了系统全面的建议。通过建立涉海文化产业法律机构、设立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增设涉海文化产业金融机构和设置涉海文化保护机构以完善我国涉海文化产业机构。关于体制改革,研究强调“政府主导培育策略”,但是同时也指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海洋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除上述一般性的政策探讨之外,也有些学者对海洋文化产业在形成机理、演变规律、发展模式、机制改革等共性和规律性类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现略做梳理,重点分析以下四种。

第一,产业集群(Cluster Industries)。近些年来,海洋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集群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国内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在集群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金鑫提出:“建设海洋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郑贵斌的建议是:“集群――强化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展延产业链条。”王颖以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较为明显的舟山群岛为研究对象,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探索,詹成大提议,“探索和寻求实现浙江省海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等等。

第二,海陆统筹。徐舒静和于慎澄以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为作用机理研究海陆统筹视角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 Harmann Haken) 创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成果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上述两位学者的分析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发展具备协同学的特征:海洋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海陆统筹可以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就是海洋文化产业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π同行为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系统内外重要因素的影响和相关产业的互相作用,这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决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序参量。”也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分析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的情况,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07-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s marine industry

WANG Ai-xiang1, BAI Yuan-yu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Dalian is an important port city in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Marine industry in Dalia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regions and its weaken competitive in the traditional superior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of Dalian’s 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marine fishery, marine shipping industry,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coastal tourism industry, the potential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Dalian can be effectively put to good use as long as i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ts marine industry, formulate sound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marine industry;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marine leading industry

一、引言

大B市地处辽东半岛南侧,南邻黄海与渤海,北依东三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重要连接点。全市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可管辖海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1],约占辽宁省管辖海域面积的80%[2]。其岛屿众多,气候宜人,海洋产业种类齐全。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是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6.9%。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为环渤海地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73.7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2.5%,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4.6%[3]。发展大连市海洋经济,对振兴东北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孙才志等对环渤海地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认为大连市在资源禀赋基础及社会结构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生态环境基础及科技智力基础方面发展不足[4]。覃雄合等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度,认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度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是制约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乔翔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在经济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自然价值补偿、海洋经济增殖方面存在压力,并提出了对策思考[6]。郑德凤等建立了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设立了海洋生态压力指数,从海洋生态压力方面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7]。李飞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主要有海洋产业基础坚实、外部环境推动、国家政策支持等[8]。

狄乾斌等通过对大连市1998―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认为各类海洋产业产值按比重大小排前5位的为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9]。宋欣茹对大连市港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7.3:17.5:55.2演化成为2009年的26.0:19.7:54.3[10]。林原认为,大连市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高技术船舶业、海洋风能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高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11]。包特力根白乙论述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历史,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鼎盛发展阶段、多元格局发展阶段和陆海经济互动阶段,并分析了1998―2010年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型,并向“倒三角型”结构优化[12]。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四个海洋主导产业对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二、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平稳上升

大连市渔业资源丰富,渔港众多。海水养殖、海水捕捞产业在环渤海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大连市渔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08―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为15.1%,渔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3.8%。2014年大连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93.1亿元,占大连海洋经济总值的32.3%,占辽宁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6.7%,较2013年增加6.6%,渔业产值442.1亿元,较2013年增加6.5%(见图1)。2014年水产品产量237.5万吨,占辽宁省水产品总量的46%,海洋捕捞产量77.7万吨,其中近海捕捞66.4万

(二)滨海旅游业区域特色凸显

大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有170多个岛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大连市滨海旅游特色显著,东部以金石滩、老虎滩海洋公园、黄金海岸等海岸沿途观光为特色,西部以海岸海水浴场、温泉等休闲度假为特色,西南以旅顺抗战历史纪念为特色,东南以长海各大海岛旅游为特色。2015年,大连市旅游经济收入1008.7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总收入的27.1%,较2014年增长12.8%;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游客人数98.5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2%,创外汇收入5.1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1%;接待国内游客682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2亿元,较2014年增长13.2%[14]。“十三五”期间,大连市逐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坚持“1+3”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产品,将其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核心产品,形成“海岛-海岸-海港”的滨海旅游结构。2016年,大连市与丹东市依托丹大快铁,联手打造“北黄海旅游新干线”,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三)港口运输业出现波动

大连市港口资源丰富,有港口30多个,是中国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东北地区连接国内外的最大出海口。虽然大连市港口吞吐量每年在增加,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见图2)。2015年,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5亿吨,占辽宁省全省的39.6%,较2014年下降2%;外贸吞吐量1.3亿吨,较2014年增加3.9%;集装箱吞吐量944.9万标箱,占辽宁省全省的51.4%,较2014年下降6.7%。2015年,大连市拥有海运航线111条,其中外贸航线86条,内贸航线25条;开通航线188条,覆盖13个国家,109个国内外城市,与2014年基本持平。

(四)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大连市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制造基地,造船历史逾百年,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2014年大连船舶重工集F有限公司位居大连市出口100强企业第2。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连湾、旅顺以及长兴岛三大造船基地集群效应初步凸显。2014年,大连市船舶拥有量26713艘,总吨位42万总吨,功率79.8万千瓦;投资民用钢制船舶产量107.8万载重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85.5亿元,金属船舶制造15.63亿元,船用配套装备制造45.5亿元,船舶改造与拆除8.2亿元,娱乐船与运动船制造16.2亿元;船舶出口18亿美元,机动船出口265艘,较2013年增加3.1%,净船重量766.7万吨位,较2013年增加2.6%,总功率114.9万千瓦,较2013年增加2.6%[15]。

三、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减弱,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是大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大连市传统海洋产业不断受到挤压。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船舶工业为例。滨海旅游业方面,厦门市以打造高端旅游产品诸如邮轮、游艇为特色,不断扩大旅游市场;青岛市以独特历史、人文为特色,消费市场庞大。除此之外,三亚、烟台、威海、天津等城市的滨海旅游业都各有特色,发展迅速。由于滨海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大连市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受到国内同类城市竞争的挑战。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海洋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急剧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由于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导致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再次,环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海水养殖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船舶工业方面,2014年,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和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位居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前4,加之世界造船业市场订单的持续下降,大连市船舶工业传统优势逐渐减弱[16]。青岛市、上海市拥有发达的海洋科技资源,众多的涉海科研机构,涉海科研投入全国领先,青岛市已形成高新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三大海洋产业基地[17],为青岛市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大连市虽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相比青岛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上海市远超大连。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基地,具备了打造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市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大连市拥有我国较为发达的海洋科技支撑,海工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市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二)海洋主导产业资源依赖严重,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压力

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海洋产业比重来看,2007年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比重为33:30:27:9[9],大连市四大海洋主导产业占据主要产业比重超过99%。由此看出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近些年虽然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还是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很低,l育迟缓。“十三五”时期,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港口运输市场被分割,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长期以来,大连市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港口运输是大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随着周边营口港与丹东港的发展,尤其是营口港的港口货物吞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的迅猛发展,对大连港的挤压效应不断增大,大连港的腹地箱底资源被分割,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影响到了大连市港口运输业的稳定发展;大连港的主要经济腹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经济不景气,市场规模小,出口能力有限,对大连港的助推作用明显减弱。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国内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大连市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致使大连市滨海旅游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大连市虽被誉为“北方明珠”,定位于“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上海等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不完善外,在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对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等方面均相对落后。

(五)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竞争不断增强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海洋科技、海洋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美国制定了《世纪海洋蓝图》,日本制定了《海洋基本计划》《第二期海洋基本计划》等[18],确立本国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项目的获批及落实,增强了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

从大连市与青岛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连市的总体经济状况都好于青岛市,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也优于青岛市。但是近些年,大连市和青岛市的差距逐渐拉开。在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青岛市已经反超大连市,2016年青岛市成为全国第12个万亿城市,大连市仅为815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青岛市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电子家电产业),工业名牌产品也远多于大连市。2. 青岛市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包括整个山东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列。3. 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城阳区、即墨市的快速崛起,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青岛开发区与大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消除。

(六)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大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2014年大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150.3万吨,仅次于上海;直排入海27086.4万吨,居全国首位[16]。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大连市在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不足,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大连市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地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入海,不少海域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每年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依托黄、渤海地区,大连市海域面积较大,深水岸线长近3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养殖空间大。大连市东部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适宜推广海洋牧场,实现渔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大连市依托丰富的海岛资源,借鉴国内外海洋牧场成功经验,发挥獐子岛、长海海洋牧场示范作用。在近浅海养殖基础上,离岸深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另外,大连市拥有众多天然优良港湾,适宜海洋生物资源生长,可以引进适宜大连水域的国外海水养殖新品种,如鲍鱼、刺参等。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大连市船舶工业制造基础深厚,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产业发展环境优越。近些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市场不容乐观,面临产能过剩困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十三五”时期大连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今后,大连市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要注意向腹地纵向延伸,加强跨地区产业合作,搞好地域技术协作,加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核心配件,依托沈阳、鞍山等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以新型集装箱船、大型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型海工装备为主,共同建立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将大连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工装备基地。

大连市在沙滩浴场、近海、海岛、城区旅游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潜在竞争力很强。目前,全市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根据2016年中科院公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大连排第4位。今后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应以度假旅游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项目,制止无规划盲目式的旅游开发。开发新的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缓解淡旺季旅游反差。加强游轮、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底、海上观光项目,涉海体育,邮轮、游艇旅游。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事业投资,打好旅顺历史文化牌、口岸优势牌。完善剧院、主题公园、广场、特色美食、教堂、主题旅店、星级酒店、会展、节庆旅游设施建设,办好国内、国际主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大连市岛屿众多,沿岸潮汐能充足,滩涂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累,资本条件充裕。另外,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连市起步较早,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大连市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食品加工业与海洋药物产业、港口物流、海洋风能等领域。大连市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完善大连长山群岛、长兴岛以及黄海海域的海洋产业布局,尽快形成新的海洋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五、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一)做好海洋产业发展划,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一要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从产值比重看,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市的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要支撑。在巩固提升传统海洋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涉海金融保险、涉海法律服务、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信息服务等。二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努力寻找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寻求海洋制造业的新突破。三要努力拓展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离岸深水养殖,壮大海洋食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等,努力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发展海洋产业应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低碳为主要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提高用海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发展,促进全市海洋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过渡。

(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

大连经济一直是一种典型的“腹地经济”模式,作为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大连经济与东北地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任何时候大连市都要重视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重视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应努力加强跨地区经济合作。大连市是一个港口贸易城市,开放程度比较高,有百年以上的开放历史,同时大连市经济也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模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要进一步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深化对外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环黄渤海蓝色经济带”,加快推进大连湾、大小窑湾、金州湾、普兰店湾四大海湾海洋经济圈发展,依托现有的城市产业基础,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临港产业集群等,尽快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内港口竞争,大连市港口转型升级应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大连市港口竞争力,提高港口产业的经济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三省、华北地区的经济严重下滑,而深圳、杭州、重庆乃至青岛等城市经济表现不俗,主要原因是上述城市较早实现了产业转型尤其是服务业转型,特别注重超前进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逐步打造出了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努力,大连市正在形成以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集群,并依托口岸经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海洋+”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建设大连市蓝色优势产业集群。

(四)注重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连市应十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一、二、三产业。应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稀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科学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海岛资源、滩涂资源;加强海域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海水质量检测体系、污染物入海排放量达标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海洋环境监管方面的地方法律;扩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范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海洋生态受益补偿力度,完善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合理开发海岛资源,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明确管理主体,防止管理重叠以及管理盲区,避免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建设;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良好服务,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

(五)夯实海洋科技基础,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海洋科研院校。但与青岛、天津和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大连市应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等的研发单位,努力提升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为此,大连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对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产业的补贴力度。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搭建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狄乾斌,王小娟,刘东元.金融危机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9):91-95.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5):863-870.

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6-03-16)[2017-02-10].http:///gongbao/nrjingji/nr2015/.

孙才志,杨羽E,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覃雄合,孙才志,王泽宇.代谢循环视角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J].资源科学,2014(12):2647-2656.

乔翔.大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1(7):76-79.

郑德凤,臧正,苏琳.大连市海洋生态压力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94-98.

李飞.统筹资源突出特色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J].大B干部学刊,2012(3):47-49.

狄乾斌,王小娟.大连市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0):887-891.

宋欣茹.大连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112-116.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辽宁经济,2012(1):79-8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5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015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3-25)[2017-03-1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11193.

2015大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11-04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据《中国药典》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是我国南海珍珠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西珍珠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水珍珠养殖非常重视,广西珍珠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北海市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防城区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产业链基本完善,每年珍珠产量占全国海水珍珠一半以上。广西现有珍珠综合加工利用企业18家,产品包括药品、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等。以珍珠贝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系列副产品年产值3亿多元,占全国海水珍珠综合开发利用产值的90%以上。虽然广西拥有雄厚的海洋珍珠养殖基础,但是珍珠价值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装饰品、工艺品为主,在药用、保健等新兴产业方面的专利技术较少。目前许多疑难杂症长期未找到理想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新药研发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力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海洋珍珠产业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海洋珍珠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而专利分析则是基于专利数据,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功能的专利情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基于专利分析技术手段对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我区海洋珍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cn/)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我国珍珠产业技术领域2002~2011年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共检出中国相关专利728件,其中广西专利28件,占申请总数的3.8%。

1.1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 珍珠产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我国首件公开珍珠系列专利出现在2002年,从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有关珍珠专利申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9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珍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共申请了110件发明专利。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由于受到资金和市场限制,再加上后续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处于一个发展瓶颈状态,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1.2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珍珠系列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申请人分析得出,前十位申请人共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企业申请87件,占总数的48.3%;高校申请42件,占总数的23.3%;个人申请数为51件,占总数的28.4%。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海南某公司,拥有39件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由个人申请和广东某高校申请,分别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7件和24件。

1.3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相关海洋珍珠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上海、湖南、山东、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省以175件发明专利位列第一,广东省排名第二,拥有83件专利。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其相关产业暂时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广西相关专利申请量暂处于第八位,共有28件发明专利,仅次于山东的29件。湖南处于内陆地区,周围无临近海域,但在珍珠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却高于我区,达到30件,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洞庭湖淡水珍珠养殖,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详见图2:

图2 珍珠系列专利地区分布图

我区共拥有28件海洋珍珠系列的发明专利,从专利权人分析看,其中个人专利17件,企业专利7件,研究机构专利4件;从申请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其中关于珍珠养殖方法专利技术6件,珍珠加工专利技术7件,珍珠医药专利技术4件,珍珠保健、食品专利技术10件,其他专利技术1件。

1.4 珍珠系列IPC分析

我国海洋珍珠系列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制品方面,包括治疗消化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38件、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36件和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32件,同时含有其他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154件、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66件、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41件等医药配制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医药保健食品类应用拥有75件发明专利。

2 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放缓,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海洋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北部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海陆联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从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来看,2002~2009年是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期,专利申请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全国相关专利申请步入平缓阶段,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广西北部湾是我国唯一养殖海水珍珠的海域,“南珠”以其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形态优美而美名远扬。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珠还合浦”,更使合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水珍珠的“圣地”。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南珠养殖在广西持续萎缩,家庭式养殖逐渐消失,转入大公司主导的阶段。目前,北海市南珠年产量不足历史顶峰期的1/10,防城港市之“珍珠湾”养珠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2.2 海洋珍珠产量与相关专利产出不成比例

据文献报道,多年来,广西珍珠产量最多,且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检索时间范围内,检出的相关专利数量广西28件,排名第八。主要原因是因为广西在海洋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短期行为突出,重“量”不重“质”,资金多用于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少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珍珠药物、化妆品、保健食品开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职务发明数量与我区海洋珍珠产量规模不成比例。

2.3 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匮乏

由于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改制以及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珍珠养殖业逐渐萎缩,原有的珍珠研究机构大多已撤销,专业领域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科研机构,不但难以开展系统的珍珠深加工产业研发工作,更缺少了与国内外珍珠科研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直接被“引进来”和被“再创新”。另外,新技术开发不足而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培养不足,加上原有的科技人员有些转业或者外流,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珍珠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0人,其中研究生数量6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大学生的数量73人,大专生31人,其他人员10人,是沿海各省区市人数最少的地区,而且层次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对策

3.1 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目前,广西珍珠产业急需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带动和促进广西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广西珍珠产业,明确广西珍珠的商品定位和产业定位,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新规划应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与产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珍珠深加工业,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提高珍珠质量和产业品牌效应。

3.2 加大创新投入,增加专利技术产出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珍珠产业专项基金。从自治区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珍珠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以项目的方式资助给有技术、会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导其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其次,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增加专利申请量。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急需在政府补贴、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扶持。另外,对于珍珠产业专利申请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费用给予减免,并且对已获授权的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刺激更多研发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专利申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 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培养科技型研发人才

当前我区海洋领域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海洋珍珠产业的发展。我区应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珍珠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加强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我区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传统的珍珠养殖和简单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受各方面限制已难以为继,开发新兴海洋珍珠医药、保健产业增长极是解决当前我区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珍珠在抑制脂褐素、清除自由基、防衰老、抗肿瘤方面有明确的药理作用,从检索的专利来看,目前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珍珠有效成分为分子模型进行合成或半合成,开发高效低毒的海洋药物的相关专利。现阶段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黄金时期,我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和引导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开发,开展知识产权战略部署,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总之,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以名牌产业“合浦珍珠”为依托,建设部级海洋珍珠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珍珠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锦锋,唐丽永,黄若谷.当前广西海水养殖珍珠

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

报,2008,(5):114-116.

[2] 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

选择[J].东岳论丛,2002,23(3):18-21.

[3] 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103-108.

[4] 何毛贤.我国珍珠养殖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其对策

[J].水产科技,2000,(6):29-31.

[5] 王德刚,杨义菊,孙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4

一、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9.64%,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4%。得益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发展不断获得新动力,为地区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1年的6.8∶43.6∶49.6调整为2012年的5.3∶46.9∶47.8,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但是总体来看,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当前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中,四大海洋支柱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总比重约为海洋总产业规模的73.19%,其他海洋新兴产业总比重不足30%,海洋新兴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升级的科技驱动力弱,同时空间布局不合理、海洋资源与环境不断恶化、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发展决策模型,针对我国新世纪以来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局势决策分析,为预测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选择海洋主导产业以及确定主要海洋产业重点建设发展方向提供规划建议。

二、灰色决策理论概述

灰色发展决策是灰色决策理论的一部分,灰色决策理论是指在决策模型中含有灰元或与一般决策模型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分析的理论,灰色决策是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所谓灰色发展决策模型指的是基于灰色GM(1,1)模型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依据现阶段发展具体情况为以后发展作出相关分析与决定,灰色发展决策模型的运用以及分析并非以目前发展为研究,而是强调纵向时间发展过程中的多种情况变化。关于灰色发展决策运用与分析如下所示。

如果定义的效果值出现越小越好或适度为最优时,需要把max替换成min,或者将max替换为发展系数与预测值二者的平均数值。以此证明发展系数最优化的局势与预测过程中的最优化局势在发展过程中效果相同。

三、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根据2013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选取我国海洋三次产业2001―2012年的总产值以及12个主要海洋产业2001―2012年的增加值进行灰色发展决策分析,从而得出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

1、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我国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50045.2亿元,2001―2012年间我国海洋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3%,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不仅仅高于GDP增长速度,更加领先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由表1和图1可知,从产业发展速度来看,海洋第二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海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最低,且海洋第一、三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海洋产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就三次产业结构来说,海洋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平稳,2012年较2001年所占比重减少近1.5%;在2001―2006年间我国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趋势总体趋于上升;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趋势总体趋于下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总体高于海洋第二产业。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自2006年起,我国海洋第二产业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此升彼涨,出现交替领先的局势。以上表明,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呈现出总量高速增长、结构变化趋势复杂的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海洋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系数远大于海洋第一产业,但是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系数基本相当,海洋第三产业稍微领先与海洋第二产业,所以长远来看,应主要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目前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中大多遵循传统优化标准,产业发展按照“三、二、一”的顺序,但是海洋产业不同于陆域产业,由于海洋产业属于资源性产业,与传统陆域产业系统的结构演进特点有所不同,加之海洋环境本身具有复杂性、多变性、高风险性,所以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通过上文GM(1,1)的实证结果,2013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的预测值分别为3096.7523亿元、28960.3728亿元、28927.8382亿元,且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率为3.4776%、5.5001%、6.2439%,GM(1,1)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根据预测最优局势原则来看,我国近期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导的。

2、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上文分析了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海洋产业内部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将12个主要海洋产业区位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其中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余海洋产业为新兴海洋产业,然后从其发展速度及比重来分析其各自的发展现状,最后依据灰色发展决策模型对12个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1)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2001―2012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四大传统海洋产业产值总和由2001年的2424.3亿元增长到9664.5亿元,传统海洋产业在稳定发展中得到巩固,然而除了属于第二产业的海洋船舶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达到25.2%外,其他三个产业年均增长率均低于15%,产业的增长率低于其他新兴海洋产业。同时,新兴海洋产业的产值总和由2001年的143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165亿元,除了滨海旅游业外,其他产业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20%,说明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比较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由图2可以看出,2001―2009年我国传统海洋产业的比重高于新兴海洋产业,但进入“十二五”时期后,随着海洋科技实力的提升,新兴海洋产业在比重上逐渐领先于传统海洋产业。并且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是新兴海洋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其他主要海洋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小,整体规模较小,带动效应不足。

由于目标2为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所以目标的效果值越大越好,根据计算结果=0.4344为三次产业发展系数的最大值,则s19为目标2下的发展系数最优局势,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系数最优局势的排列顺序为:s19>s17>s18>s15>s13>s12>s16>s112>s110>s11>s111>s14,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等新兴产业。然而当前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突出特点就是这些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所占比重过小。从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来看,这些产业可以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同时也是世界先进科技与先进技术水平发展的标志之一。因此,从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应继续大力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促进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当模型中参数l取1时得到2013年的我国主要海洋产业预测值,具体数值见表3的预测值一栏。尽管部分主要海洋产业GM(1,1)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大,但是其对应的预测产值比重较小。例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的计算误差高达67.9109%,但是其预测产值比重仅为0.1%。因此上述GM(1,1)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从整体上可以满足灰色局势决策分析的精度要求。通过分析可以得出,s112为目标1下的预测最优局势,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预测最优局势的排列顺序为:

四、结论

通过分析2001―2012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以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利用灰色发展决策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海洋产业当前应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未来努力提高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海洋产业的发展应该以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主线。第二,当前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仍应该大力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但是要改变发展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同时注重发展质量,提高产业效率。第三,从长远来看,要想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实力需要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我国目前新兴海洋产业出现了产业增长速度高与产业所占比重过小的矛盾,国家应指导调整我国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依据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特点,促进海洋科技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新兴海洋产业在我国海洋经济中的比重。

(注: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评价研究”(S2013020012779);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经费资助”(GD2012-D02-003)。)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拓晨、丁莹莹:基于GM模型的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灰色预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1).

[4] 纪玉俊、姜旭朝: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是提高其第三产业比重吗?――基于海洋产业结构形成特点的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1(3).

[5] 魏婷、于保华、李双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3).

[6] 郭越、董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与存在问题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2-2

0 前言

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快速上升[1]。北海市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海洋资源,但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阶段[2]。研究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北海市及北部湾其它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1 北海市海洋资源现状

1.1 海岸线和滩涂

北海海岸线东起与广东连江县交界的英罗港,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海岸线全长500.13km,其中大陆海岸线468.2km,海岛海岸线31.93km。海岸线上港湾、河口众多,海岸线资源较为优越。

北海市沿岸滩涂面积超过500km2,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510km2,滩涂和浅海面积总和约2100km2。滩涂类型包括岩滩、沙滩、砂砾滩、淤泥滩、红树林滩和珊瑚滩等,类型多样。广阔的滩涂和浅海成为珍珠、文蛤、牡蛎、对虾、海参、鲍鱼等重要海洋生物的良好养殖场所。

1.2 海洋水产资源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记录到的生物有7390种,其中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还有种类众多的头足类、贝类、藻类和其它种类的海洋生物。据估算,北部湾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其中虾类资源超过4万吨。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m2,栖息密度为263个/m2,明显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3]。

此外,北海还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礁这三大典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为多种海洋生物和经济生物提供优异的环境和庇护所。在北海近岸海域,还孕育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南珠”,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各种经济生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为北海市的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1.3 港口资源

北海市海岸线上的港湾、河口众多,还有离大陆20多海里的涠洲岛和斜阳岛,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资源潜力很大。北海港划分为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涠洲港区、大风江港区、地角港区、侨港港区、榄根港区、沙田港区等8个港区以及数个大小渔港。其中铁山港湾三面环陆,自然屏障避风条件很好,港区航道水深6-18m,目前规划为港口开发的西岸线长达25km,可建1-15万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涠洲岛周围水深15-20m,距岸1km以上水深即超过22m,是广西沿海具有建设大型、超大型港口码头的理想港区。北海港处于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交汇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港口区位优势优越。

1.4 能源和矿产资源

北部湾盆地是我国沿海已发现的六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潜在石油资源23亿吨[4]。北部湾含油盆地位于北海涠洲岛西南30-60海里,面积约3.5万km2,已圈定的储油构造22个。据2000年的评价结果,北部湾盆地拥有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可开采量2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m3。北海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风能充足,是光热及风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北海沿海的玻璃石英砂、石膏、钛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1.5 滨海旅游资源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

2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发展势头加快

从2006年开始,北海海洋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多数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一批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正在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也形成一批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层次不断提升,海洋船舶工业正蓄势待发,海洋经济逐渐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上升。据北海市统计资料,2008年北海市海洋经济产值约119亿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38%。涉海规模以上企业数42家,2008年增加值14.07亿元,比2007年增长51.16%,产值46.29亿元,占规模企业总产值的18.27%。

2.2 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北海市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海市海洋渔业产值70亿元,占海洋经济产值的一半以上。海洋捕捞是北海市的传统产业之一,在北部湾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北海市登记注册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5897艘,总功率59万千瓦,渔船总数占广西总数的71%,总功率占广西的76%,大功率渔船占广西的86%,不论是渔船装备和技术水平以及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能力,均处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领先地位。近几年北海市海洋渔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合理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资源。北海市渔船作业海区分别在北部湾、东沙群岛北部、海南岛东部、珠江口以东和南沙等渔场,还有少部分在远洋作业[5]。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北海市捕捞量44.4万吨,占广西总捕捞量的62%,年捕捞产值36.4亿元,在海洋渔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

近年来北海市海洋渔业的结构不断调整,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得到发展。到2008年,北海市养殖产量达42.2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48.7%。海水养殖的品种丰富,并逐渐建成一批养殖示范基地。据2008年统计北海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符合出口资格的厂家20多家。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加工增加附加值约10亿元。2008年北海市水产品加工行业产值26亿元,占广西一半以上比重,同时占北海渔业产值的37%,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2.3 海洋第二产业开始呈现发展状态

随着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也开始呈现开始发展状态。北海市海洋油气开采量逐年加大,配套产业开始发展。在涠洲岛附近已有6个油田投入生产,在涠洲岛西部建设3个油气码头和1个油气终端处理厂。北海的海洋生物医药也步入发展阶段,建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洋船舶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如2009年建成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海水冷却在北海燃煤电厂等企业中开始逐步应用,促使海水综合利用也的发展;近年北海开始建成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厂,具备了修造五万吨级以上船坞、造船台规模的能力。这些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北海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

2.4 海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近年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北海市加大了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北海市现状的港口码头共有43个泊位,其中北海港区19个泊位、铁山港区9个泊位和涠洲港区6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2008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32.2万吨。至2008年末,北海市水上运输企业16家,营运船舶141艘,其中货船65艘,客船76艘。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后,北海市的发展重点为以观光、度假、疗养等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北海市国内旅游收入27.5万元,占GDP比重的11%,接待国内旅客同比增长25%,旅游创汇同比增长50.9%,在海洋经济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3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仍有待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低,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处在落后状态[6]。虽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总体而言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此外,北海市海洋经济也仍处于粗放型开发的阶段,海洋经济的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但仍以低技术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低,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有待不断开发海洋生产力,并在开发中不断合理调整结构。

3.2 海洋渔业结构不合理,海水养殖业发展滞后

捕捞业是北海市的传统行业,捕捞业占据了海洋渔业的一半以上比重,海洋渔业结构和其它一些沿海城市比较,捕捞业比重过高而养殖业发展滞后。而长期以来,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但广西的捕捞区过度集中于北海市海域,加上广西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而外海、深海和远洋捕捞相当欠缺[7],同时捕捞作业结构较多采用单一底拖网渔船(约80%),很容易造成了北海市渔业资源衰退和枯竭。

在北海市海洋渔业结构中,海水养殖的比重较低。近年来虽然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相对于其它沿海城市总产值低下,海水养殖发展相对滞后。而北海市的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的水产养殖,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养殖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

3.3 海洋工业技术水平较差,发展状态落后

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状态落后,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海洋工业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不佳,使得原来的一些滨海采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部分企业倒闭。即使海洋电力、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以及船舶工业等正在发展的行业,其规模也较小,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业链较短,使得海洋第二产业难以较快发展。

3.4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欠完善,竞争力不强

目前由于北海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旅游大环境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北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缺乏深度和内涵开发,区域资源提升不够,竞争力不强,滨海旅游业对高端客源的吸引力不强。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北海的滨海旅游形成了强大的竞争。

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油轮码头及大型码头等,远洋运输能力不强。而且周边地区如钦州港、防城港等深水码头的建设,对北海市海上运输的压力增大。

3.5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局部环境恶化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相对较轻,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环境绝大部分处于清洁和较清洁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备受珍视。随着经济开发热潮的展开,海洋油气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同时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水域如港口呈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现象,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尖锐。2008年涠洲岛海域发生一起小规模赤潮和两次溢油事件,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逐渐加大。

可以预见,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北海市海洋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这些存在问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艾万铸,陈瑛,杨娜.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海洋经济,2007,2:7-9.

[2] 黄焕光.广西海洋资源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构想[J].南方国土资源,2006,4:34-37.

[3] 龙竹,龙虎.湛江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1,6:20-21.

[4] 韦忠,杨菲.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 2003,8:14-18.

[5] 李祥秀.南沙渔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以广西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为例[J]. 中国渔业经济,2007,3:54-57.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3-02

引言

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新兴海洋产业群体。分为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1~3]。海洋新兴产业则把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滨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产业划在其中。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等[3]。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尤为重要。

一、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从2006—2011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见表1),且尽管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海洋产业处于低靡状态,但是中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仍然保持稳步增长。

1.门类齐全、总体规模小,有较高的成长空间。中国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但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占海洋总产业的产值比重很小,远落后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形势。根据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海洋新兴产业中,除了滨海旅游业所占比值为33.27%,剩下的其他海洋新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尤其是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

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规模不断变大,主要经过了产业结构单一阶段、二、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阶段 [4]。

3.各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由于各个省市自然禀赋和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的差异,使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主打海洋新兴产业(见下页表2)。

(二)存在的问题

1.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阶段具有差异性。中国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和化工等产业的产值在2006—2007年间均有显著增加,但是海水利用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电力业的增加值很小,而且海水利用业的增加值有变小的趋势。说明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2.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由于传统渔业的过度束缚,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形成全社会经济参与和支持发展型海洋新兴产业,减慢了其发展的速度。

3.研究人员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研究海洋新兴产业的科研人员较少,自主研发能力弱。由于科学、经济效益、技术和研究开发的可行性都不大,导致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技术推广的规模和速率都很小 [5~7]。如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研究人员仅约为1万人,并且后续力量不足。经费、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创新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化。

二、发展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政府应该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宣传来让公众逐步认识到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及各级海洋从业者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认识,以便更好地发挥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取不同发展方式。优先选择增值快、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性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中国,考虑到海洋资源和开发的风险,应优先选择那些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产业发展,如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作为战略性产业,使其成为中国未来海洋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3.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建立科技创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投融资的灵活性,形成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并运用市场机制,注重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改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海洋经济,2012,(1):79-83.

[2] 汪科.宁波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江论坛,2012,(11):10-13.

[3] 孙吉亭.海洋产业资源与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3.

[4] 徐胜.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探索[J].海洋经济,2011,(2):6-11.

[5] 李毅.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J].海岸工程,2002,(4):46-51.

[6] 仲雯雯,郭佩芳.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163-167.

[7] 于婧,陈东景.实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3):123.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

LI Xue-ying,XUE Zhong-yue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7

根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广西海域主要海洋生态环境指标良好,在全国海域中排名靠前。《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区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52.9%。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依然保持良好。重点保护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能够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有所降低。

2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因素

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的优势,加快发展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意义重大[10]。

2.1广西发展的优势分析

虽然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总量不大,结构也不够合理,与全国海洋经济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仍拥有其比较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资源优势广西在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港口岸线、海洋矿产、海洋能、生态环境资源等海洋资源拥有量十分丰富,且大多处于为未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较低状态。这是为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2区位优势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开展,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开展,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的广西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将给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以港口为依托的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带来巨大的空间[11]。

2.1.3政策优势广西沿海地区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战略转向沿海地区,政策带来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如《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实施意见》规定的五大类十九条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以及在产业方面,国务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等[12]。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空间。

2.1.4后发优势广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这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留下巨大空间。广西应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明确海洋经济的战略定位,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运用新的海洋开发理念,依托现代海洋科技,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发展海洋经济。

2.2现代海洋服务业初露端倪

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报告以及《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对于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前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及规划方向,依据城市创新系统理论,可遴选出海洋旅游业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两个快速发展的海洋产业,作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支持。

2.2.1海洋高端旅游业从资源禀赋方面,广西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面,旅游岸线资源众多,其中海水质量与沙滩质量在全国沿海地区名列前茅,发展水上、水下旅游俱佳。因此,近几年广西滨海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北海为例,2009年,入境旅游者人数6.1万人次,外汇收入1721万美元。2010年,入境旅游者人数7.3万人次,外汇收入2173万美元。2011年,入境旅游者人数8.3万人次,外汇收入2574万美元。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9.9万人次,外汇收入3429万美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推动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有力推动力量[13]。同时应注意到广西游艇产业的发展,作为高端旅游业,虽然其在全国游艇发展的进程中尚处于末端,但广西有着优良的旅游海岸线和风景优美怡人的漓江以及西江和其他库区,广西游艇业将会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个朝阳产业,推进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步伐。

2.2.2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运输业方面,广西较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岸线资源方面,广西海岸线曲折,拥有1595千米的海岸线。直线距离仅185千米,仅为海岸线总厂的11.6%,众多海湾是天然的避风良港。从东到西分布有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沿海港口同时具有深水、避风、浪小等自然特点。地理区位方面,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资源圈的结合点,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因此,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海洋货物运输量与海洋货物周转量两个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近期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368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324亿吨千米。2010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952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479亿吨千米。2011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3787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615亿吨千米。2012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4739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787亿吨千米[14]。快速发展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成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新支点。

3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从发展规模来看,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较小,在全国的排名靠后,2007—2012年以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占全国比重仅1.4%;从发展速度来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为9.5%,低于全国增速。此外,广西在海洋科教支撑力量、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仍比较薄弱[5],这与广西在区位、资源、环境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各种政策的利用不够充分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唯一同时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的经济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6]。中央给予广西许多特殊政策以支持和推动其经济发展,早在1984年北海就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在广西沿海地区设立了包括钦州保税港区、北海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等一系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使广西沿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经贸合作的先行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大力度、高规格的特殊政策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运用,直接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沿海工业的发展[7]。

3.2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支撑较弱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现代海洋产业,需要以强大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对沿海地区港口建设、铁路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都投入不足[8]。经济结构仍比较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够发达,难以对现代海洋产业形成有效支撑。广西整体科研、教育实力较弱,海洋方面的科研能力更为薄弱,涉海科研人员只有365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只有13人和67人,全区没有一所部级海洋研究机构;广西高校在海洋专业点设置方面,只有5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博士点则空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难以对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9]。

3.3优势的海洋资源未充分利用广西拥有其它沿海省份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比如,虽然海洋渔业、海岸带的开发、陆域污水的排放、沿海工业的发展对广西沿海海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应,但这片海域以及整个北部湾,仍是目前中国自然生态最好,最洁净的海域之一。岛屿风光旖旎,长滩、碧海、阳光、绿树构成如梦如幻的滨海景色[10]。广西沿海空气清新,如北海市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一,空气污染指数排名全国最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沿海各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对于广西旅游,人们更为熟知的是桂林山水,而滨海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滨海旅游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广西沿海地区是山海相连,临近越南,少数民族众多,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借助境内的桂林山水游、越南跨境游、民族风情游,形成互动,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4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要速度更要质量,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广西目前还拥有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海域,海洋资源破坏程度还比较低,这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留下的巨大空间。广西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增长速度,应坚持“要速度更要质量”,将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应秉承绿色、低碳的理念,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制定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政策等方式,维护好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创造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14]。在产业布局上,广西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培育壮大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如建立国际游艇俱乐部、休闲旅游度假村等。还要抵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聚集广西沿海地区,从而避免与其它沿海因产业雷同造成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15]。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8

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而在我国仍属于新兴产业,21世纪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是沿海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共识,重新审视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特征十分必要。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既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海洋文化,研究了解海洋文化,提高人们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和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理状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包含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民俗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实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从概念上看,海洋文化产业就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媒介,通过人才的智力开发和资金的有效运作,使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产品或提供的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由于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海洋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涉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领域,并与之交融,开拓出更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创意艺术形式。根据产业范围和行业分类, 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数字动漫等多项领域,并与之发生交融,开拓出更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创意艺术形式。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特征

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具有文化产业的一般属性和特性,它的主要特征包括:

1.满足人们对文化的精神消费需要。海洋文化产业是借助海洋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它提供与海洋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消费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2.兼具文化性和商品性。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可以提炼打造成为商品用来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带有特定的观念性和精神性特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入市场,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可以通过提炼打造成为商品用来交换。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精神特质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失去了文化的本性。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不应离开市场,否则文化产业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蕴含高技术和高智力含量。是高技术与海洋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作用显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高新技术或知识经济的促进作用。印刷复制、电子排版、录音录像、网络传输等技术在海洋文化领域的应用,使海洋文化艺术品可以复制和批量生产。

4.文化和经济的有机融合。是海洋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及一体化,海洋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部分组成。这里的精神生产力就是文化生产力,这说明文化可以成为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

北海海洋文化的基本情况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北海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滨海城市,虽然拥有底蕴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然而海洋文化因产业基础弱、起步晚,而滞后于城市整体经济发展。

(一)北海海洋文化的基本情况

北海市拥有628公里的海岸线,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涠洲(24.98平方公里,距市区约20.2海里)、斜阳(1.81平方公里)等大小71个海岛;毗邻的北部湾海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北海市管辖约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陆地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0万。海洋养育了北海人民、也孕育了北海的海洋文化。

1.底蕴丰厚及遗存丰富的海洋文化。据考古遗址及史料证实,北海是一个有着7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自古就是中国海洋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2010年11月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在老城区有保存较为完好中西合璧的珠海老街以及外国领事馆、外国洋行、教堂、大清国在西南地区最早的邮局、海关等17座近代建筑。

2.多元民俗风情兼济发展而形成的海洋文化。北海在其自身的积累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古越、岭南、中原、外来宗教等文化元素,孕育了海丝路、南珠、家、客家、佛教、天主教等多元文化,形成了山海文化相融,多元民俗风情兼济发展的海洋文化格局。主要包括:

(1)海丝路文化。北海合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汉书・地理志》等史料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北海历史文化名城的确立、北海与宁波、泉州等7个城市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近万座汉代墓葬及部分出土的近万件文物、北海草鞋村、黄泥塘等汉窑址等历史遗存也充分证明了北海的海丝路文化。

(2)南珠文化。北海辖区合浦自古以出产珍珠驰名于世,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是享誉中外的“南珠之乡”;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海先后举办了四届“国际珍珠”扩大了北海的知名度,增强了南珠文化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3)家文化。家是生活在船上以打渔为业的族群,船是家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常见的文化活动是唱咸水歌,最具特色的是家婚俗。

(4)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壮族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南粤文化(即岭南文化)而形成的文化,是北海海洋文化元素中独具特色的体系之一。

(5)海洋资源景观旅游文化。有涠洲岛国家火山地质公园,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涠洲岛珊瑚礁部级海洋公园等诸多海洋景观地及场馆。

(6)祭海文化。北海渔民至今仍然保存有开渔祭祀海洋的习俗。

(7)宗教文化。北海是南传佛教进入中国的大门之一,从西汉至今,由小乘佛教传入开始,佛教在北海合浦的传承不断,香火日旺,故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庙”之盛。西方宗教其中影响较大的师建于1876年的涠洲岛盛塘天主堂, 只有1.6万岛上约有5千人信奉天主教。

(二)北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市场机制发育较早,但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北海市共有文化企业1250多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0655人。2010年北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9.29亿元,占GDP比重2.32%。统计表明,北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海洋文化产业市场运作份额不大,产业特征不清,缺乏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发展速度及规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北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 旅游业在海洋文化产业中占的比重最大,大量涉海元素文化未能有效开发利用。

2.海洋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及市场资源配置的机制尚未完善,文化产业行会尚未成立,文化部门和旅游各部门之间仍出现重复交叉管理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3.海洋文化产业引导起步晚,发展规划滞后,海洋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属自发状态,扶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资金、项目用地、政策措施尚未配套完善,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成长壮大。

4.海洋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效益低、缺特色,尚未形成龙头企业。

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较低,海洋文化产业市场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有实力的海洋文化企业较少,缺乏海洋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遗产仍待字闺中,未能形成产业链。

6.文化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文化管理及文化经营类的高级人才。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和人口的增长,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不相适应是北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无疑重要而迫切。

北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2012年初北海市委市政府规划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出台《关于加快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文化产业阶段性发展目标为:至2015年,力争建成1-2个自治区级、5-10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要让北海的海洋文化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抢占蓝色经济发展新高地必需:

1.统一思想,提高全社会对加强海洋文化建设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完善海洋文化政策法规,落实海洋文化政策,营造海洋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强宏观规划及微观指导,建立健全海洋文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大产业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推进机制。

3.创新思维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政策扶持,注重区域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及无序竞争,做大做强做长海洋文化产业链。

4.重视海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抢占人才新高地,为建设海洋文化强市提供智力支撑。

5.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和扩大科技含量,加大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洋软实力;层次分析法

海洋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平台,而海洋软实力在提升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维护海洋权益、实现和平崛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经济形势发展,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给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握好发展机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海洋软实力,成为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研究背景和现状

海洋软实力是相对于海洋硬实力而言的,是一个国家在海洋方面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力主要来源于海洋经济、文化、外交、政治、人力资源等方面[1]。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就软实力的概念,内涵,提升途径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对海洋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许多沿海国家都在制定全新的海洋发展战略。随着海洋开发利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海洋软实力的研究也愈加紧迫。

综合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学界虽已有一批海洋软实力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多是借鉴约瑟夫・奈的观点,从国家软实力方面对海洋软实力进行的论述,且零散分布于海权、海洋文化、海洋强国等方面,比较初浅和零散,对海洋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现状、提升途径等都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不足:①理论基础薄弱。专门研究海洋软实力的文章仅有几篇,对海洋软实力的本质特征、功能地位、构成要素、识别标准、培育机制等基础理论都缺乏详细的阐述。理论基础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对海洋软实力提升途径的研究。②缺乏定量分析。没有系统科学的海洋软实力评价体系,就无法对海洋软实力的现状、瓶颈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客观准确的定量描述。③应用研究不具体。各涉海省市对如何提升各自的海洋软实力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缺乏提升海洋软实力的切实有效的举措。

2.海洋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洋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建立在科学、可靠、可操作等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和专家访谈,本文构建了包括海洋事务综合管理能力、海洋科技综合实力、海洋外交实力、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力等五个一级指标构成的海洋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海洋事务综合管理能力是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基本保障,海洋科技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建设海洋软实力的技术保障,海洋外交的发展是建设海洋软实力的坚强后盾,海洋文化是建设海洋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建设海洋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和物质载体[2]。

其中海洋事务综合管理能力由海洋发展规划、海洋发展目标、海洋政策完善程度、海洋政策执行情况四个变量层构成;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则包括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科技专业在校人数、海洋教育投入经费总额、海洋科技成果数、海洋科技成果产值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率五个指标构成;海洋外交实力包括海洋济国际合作、海洋权益的外交维护、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科技交流、海洋民间文化交流五个二级指标;海洋文化软实力包括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文艺业、涉海节庆会展业三个指标;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力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储量、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三个指标。

不同指标反映海洋软实力的不同方面,对海洋软实力的影响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系统层权重[3],五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5.4%、39.1%,11.1%、14.7%、29.7%。

由于各层内变量对海洋软实力的影响程度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本研究采用赋值法对其各自权重进行赋值,并主张层内赋予相同的权重。海洋软实力综合指数的计算则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用函数表达式可以表述如下:

P=∑(Vk×Pk×Wi) 式1

其中:Vk表示变量层指标评价值;Pk表示某一变量层指标权重;Wi表示某一系统层指标权重。

本研究将海洋软实力的状态分为优秀、中等、较差三个等级,根据反复测算和调研情况的反馈,确定了海洋软实力综合指数各状态等级的划分标准,大于0.8为优秀,位于0.5~0.799之间为良好,小于0.499则为较差。

3.海洋软实力现状评价―基于连云港市2015年数据

连云港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带的缝合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陇海铁路与沿海铁路的交汇点,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连云港成为了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最为便捷的出海口,成为了连接太平洋两岸,以及中亚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门户,其战略地位在欧亚经贸交流与合作中十分重要。同时,连云港拥有江苏最长的基岩海岸线,江苏最大的海岛东西连岛,中国第一长堤西大堤,享有“江苏北戴河”美誉的海洲湾等优良的自然沙滩和独特的海滨景观,加上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舜葬苍梧等上古原生态神话,秦始皇东巡等传说,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山海文化、陆桥文化、神话文化和西游记文化,使连云港具备了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了了解我国海洋软实力的发展现状,笔者根据以上构建的海洋软实力评级指标体系,对连云港市海洋软实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通过查阅统计年鉴、海洋年鉴,专家访谈等方式确定了各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利用实际值与理想值进行比较,确定了连云港市海洋软实力各指标的评价值,具体见表1。

表1 连云港市海洋软实力现状评价

变量层 实际值 理想值 评价值

海洋发展规划 2分 3分 0.667

海洋发展目标 2分 3分 0.667

海洋政策完善程序 2分 3分 0.667

海洋政策执行情况 2分 3分 0.667

海洋科研机构数量 1分 3分 0.333

海洋科技专业在校人数 1分 3分 0.333

海洋教育投入经费总额 1分 3分 0.333

海洋科技成果数 2分 3分 0.667

海洋科技成果产值占海洋产业总产值比率 2分 3分 0.667

海洋经济国际合作 1分 3分 0.333

海洋权益的外交维护 2分 3分 0.667

海洋资源的共同开发 1分 3分 0.333

海洋科技交流 1分 3分 0.333

海洋民间文化交流 2分 3分 0.667

涉海休闲业 2分 3分 0.667

涉海文艺业 2分 3分 0.667

涉海节庆会展业 2分 3分 0.667

海洋生物资源储量 3分 3分 1

湿地面积 3分 3分 1

自然保护区面积 3分 3分 1

并根据式1,逐步计算出连云港市海洋软实力综合指数,汇总计算为0.665,属于中等水平,具体内容见表2。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连云港的海洋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海洋软实力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主要原因在于海洋事物的综合管理能力还比较弱,具体表现为海洋发展规划缺乏持续性、海洋发展目标不太明确、现有海洋政策不完善且执行情况不太好等方面。海洋科技实力也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较少,满足不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海洋文化、海洋外交方面也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亟待提升[4]。

4.海洋软实力提升策略

结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连云港市海洋软实力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促进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

4.1提升海洋事务综合管理能力

提升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是提升海洋软实力的前提。海洋事务综合管理具体包括海洋发展规划、海洋发展目标、海洋政策等方面。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几点:(1)严格遵循海洋管理原则。海洋产业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共同发展的领域,需要将长远的利益与全局的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忽略长远的利益,需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升海洋事务综合管理能力。(2)要把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专门设立海洋条款,依法成立一个部门管理在海洋方面出现的法律事件。建立海洋研究中心,利用高科技手段,鼓励发展新型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各职能部门应分工明确,规范使用海域秩序,保护合法用海行为。(3)要升级海洋事务综合管理新架构。目前我国地级市的海洋行政主体大多为海洋与渔业局,急需成立一个新的海洋协调组织,定期召开会议,统一处理涉及到海洋方面的事务,以解决机构不健全,综合管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4.2 提升海洋科技能力

我国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亟待提高。以连云港市为例,截至2015年,知名的海洋科研机构只有3家,海洋科技论文数量仅582篇,海洋专利授权量仅57件,与海洋强市的目标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沿海各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依托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同时,要加大海洋科研设备的投入,大力引进海洋人才,以实现海洋科技能力质的腾飞。

4.3 提升海洋外交实力

我国在海洋国际关系中一直坚持着建设“和谐海洋”的战略构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探讨海洋外交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给海洋经济的发展构建了新的蓝图,各沿海城市要借助现有的ν饪放优势,加大与东南亚、南亚、东亚国家在海洋方面的合作,在共赢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海洋资源,并通过港口合作,实现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要主动走出去,加大在海洋资源、科技、民间习俗文化上的共同交流合作,提高海洋外交实力。

4.4 提升海洋文化实力

海洋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业、文艺业、节庆会展业、旅游业等。可通过开发休闲度假村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游客,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业;在海洋文艺方面,可通过官方网站、微博等途径加强对海洋文艺业的宣传,通过举办海洋文化研究专题讨论会,建立海洋文化示范基地,参观历史性文化遗产等方式促进海洋文艺业的发展;在海洋节庆会展上,可结合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举办各种主题文化节。沿海城市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可结合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以海岛自然生态文化为基点,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海滨城市。

4.5 提升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在现有海洋资源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沿海各市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积极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业、海洋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育海洋服务产业,提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要通过科学手段及时获取海洋环境信息,重点做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污水处理监测、海洋湿地面积监测以及赤潮常规监测;(2)要加快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3)推进海洋生态补偿项目;(4)开展海岛整治修复工作,促进综合开发利用[5]。

参考文献:

[1]王琪,刘建山.海洋软实力:概念界定与阐释[J].济南大学学报,2013(1):8-13.

[2]崔凤,张一.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及其定位[J].湘潭大学学报,2015(9):128-132.

[3]王印红.基于AHP方法的中国海洋软实力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5):29-34.

[4]蒋红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连云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思维[J].城市,2015(9):29-32.

[5]刘建山.我国海洋软实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2-4.

作者简介: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10

一、海洋服务业概述

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海洋服务业包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服务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和知识密集型等特点,海洋服务是全面开放式的服务。发展海洋服务业是使海洋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契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准,解决沿海渔农民转业转产的需要,不仅能为其他海洋产业和部门生产性的资料,增强海洋渔业和海洋制造业等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升级换代,促进海洋一、二产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性的资料,促进服务业市场发育和完善,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山东省于1991年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率,海洋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作为海洋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也稳中有升。2008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全省GDP的17.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调整为2007年的18:38:44。2010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68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滨海旅游业产出1609.7亿元,增长22.7%;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526.7亿元,增长8.0%。但总体看,我国海洋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如下:

1、海洋服务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规模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较小。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陆地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海洋经济提供发展空间和动力,海洋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相对国家战略需求来讲仍然较小。

2、海洋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一是新兴海洋服务业培育发展不足,如缺少能对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形成有效支撑的产业。二是海洋服务业的现代化不足,竞争力不强,如旅游业中滨海旅游仍然是主体,深度海洋旅游发展不足;如海洋运输服务业发达,但是基于海洋运输发展起来的现代航贸业发展不足。

3、区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布局不合理,区域同构性强,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同构性明显造成的,同时也有海洋服务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4、科技利用不够。与海洋服务业相关的通讯技术、交通、供水供电系统、安全系统、娱乐设施等的科技含量不高海洋服务业科技利用率低,科技附加值不高。

5、没有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山东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没有加以充分利用,使得山东海洋服务业的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某些地区的海洋服务业仍然未能跳出传统模式,使得服务项目单一,档次较低,品位不高,不利于海洋绿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6、环境污染。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涉海人员,使得人海矛盾日益突出。由海洋服务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工业引起的入海排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入海口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胶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发展建议

发挥滨海优势,以滨海旅游、涉海人才职业培训和总部经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海洋综合物流、研发服务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滨海度假目的地、区域性海洋企业总部基地,可重点发展:

1、滨海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近海规划建设离岸岛屿,集中开发建设邮轮停靠港、游艇俱乐部、海洋嘉年华、海上乐园、海上餐厅等高端旅游项目,提升滨海旅游的整体水平和档次。

2、现代商贸物流业。以港口为依托,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枢纽为节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产业园,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竞争力,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3、海洋人才培训及研发服务业。围绕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工业设计企业,着力发展各类设计。大力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海洋产业创办科技研发、交易、服务机构,引入国内外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海洋专业人才教育与培训业,争取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的专业服务基地。

4、海洋博览会展业。围绕发展蓝色经济主题,科学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现代化展览场馆、国际会展中心,培植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形成与青岛联动、错位竞争,适应山东省海洋会展业发展需要的区域标志性会展中心,打造国际品牌。

5、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信托等业务。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积极引进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理财服务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发展海洋服务业重要意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拓展发展空间,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这对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促进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

2、有利于探索蓝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是发展蓝色经济,向海洋进军的重大战略行动,有利于探索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有利于探索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新模式,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探索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3、有利于加速形成蓝色经济增长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知识、技术、人才在一定区域集中,有利于促进海洋新兴企业的成长壮大,将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山东省应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为目标,争取经过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将山东省建设成为以海洋经济为显著特征的区域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服务业体系,为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区域经济,2012,4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担负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任,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因此,关于这4个国家海洋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涉及到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 M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现:大部分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harles S C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到:2007年,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的就业机会和1.7%的国民生产总值,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 J T等指出: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1 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1.1 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因此,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浙江省排名第三;福建省排名第四。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39%;25.92%;21.64%;21.76%。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但有上扬趋势。其中,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三省的排名不定,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2.1.2 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采用了2006-2010年的数据,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四省的排名也不变,福建省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2.2 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2.1 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我们可以了解

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之后三年排名稳定,分别为: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但差距不大。其次,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位列第一,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但波动不定;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山东省的占比最高,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但浮动不大;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但变化程度较小。

2.2.2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一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其中: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io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基期为2006年,报告期为2010年,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山东省为0.0413,浙江省为0.1150,广东省0.1523,福建省为0.0645,而全国为0.0306。可见,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2.3 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et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并处于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另外,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2.3 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的计算方式,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因此,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50+50,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山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其次,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最后,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其排名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从海洋经济规模看,以绝对值进行衡量,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位列一二,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海陆联动开发,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12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篇13

基于当前我国对陆上和海上油气资源开采量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加紧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紧张的现状,还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开采结构。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是海洋能源开采的重要环节。完善钻井平台技术,不仅能为实现采油的安全施工,还能展现我国在海洋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加强对钻井平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海洋油气发展存在的三大矛盾主要是:加快发展速度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矛盾;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国内创新能力薄弱的矛盾。欲解决这三大矛盾,加快海上油气开发和发展海洋石油装备工业已成为重要举措。国际油价的进一步攀高,使得油气资源供应不足阻碍经济发展的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提高油气资源的产量,海洋油气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是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提供生产工具的企业集合,是海洋油气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体。

1海洋平台技术概述

海洋钻井平台是进行海洋油气开采的主要设备,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支撑和存放巨大的钻机、为钻井人员提供居住地点、对开采的原油进行存储等。相比较具体的油气存储设备以及诸多的海上工程船舶,海洋钻井平台的存在更具基础性作用。

海洋平台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特别是与陆地采油设备相比,它所处的海洋环境十分复杂和恶劣,台风、海浪、海流、海冰和潮汐还有海底地震对平台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由于环境腐蚀、海生物附着、地基土冲刷和基础动力软化、构件材料老化、缺陷损伤扩大以及疲劳损伤累积等因素都将导致平台结构构件和整体抗力逐渐衰减,影响平台结构的服役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海洋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只有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整体提高与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其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类,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生活平台、储油平台、近海平台等。

2海洋平台发展现状

2.1钻井设备产业基础薄弱

近几年,虽然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取得了骄人业绩,但同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历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1关键设备国产化程度低

尽管我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油气工程装备方面己实现国产化,但国内厂商还基本停留在结构件的制造上,相关配套技术滞后,关键设备和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严重制约着海洋油气的规模开发。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仅30%左右,自配套产品范围较窄,性能和质量同国外有较大差距,关键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进口所用费用几乎占到设备建造费用的1/2以上。

2.1.2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需求强劲

我国在近海海域发现了一系列富含油气的盆地,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等区域。在我国管辖南海海域又圈定的38个沉积盆地中,海上油气资源可达400亿吨以上的油当量。中国南海石油储量在230~300亿吨油当量,占中国总资源的1/3,有“第2个中东海湾”之称。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海底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

2.2海上钻井装备取得骄人业绩

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2.1建造技术日趋成熟

从1970年至今,国内共建造移动式钻采平台58座,已退役7座,在用51座,在建7座。我国已具备自升式平台、座底式平台的设计、建造能力,并且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现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大国。我国FPSO的数量与研制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其他海洋石油工程装置还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0多年。

2.2.2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相对稳定

海洋钻井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与陆地钻井装备类似,但在配置、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陆地钻井装备要求更高。国内在电驱动钻机、钻井泵及井控设备等研制方面与国外相比虽有较大差距,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基本可以满足3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

2.2.3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进入新阶段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3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随着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部分。虽然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的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走向深海奠定了基础。

3结语

作为新时期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我国海洋平台的发展现状,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石油开发,包括海洋物探、海洋钻井、采油平台设计建造、海洋石油开发和营运管理的投标竞争,逐渐壮大科研与制造管理水平和实力。要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在国际大环境中积极持续发展,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