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低碳环保的金点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活动内容:
一、积极参与“五个一”活动。(1)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组织队员以“我的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了解低碳知识和碳污染对生活的危害、低碳生活的好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保护和重视,并撰写好调查报告。(开学初上交调查报告)。(2)做一件感恩社会的事。可以在社区做好事,献爱心;一年级和五年级队员可以开展手拉手做感恩的事,可以谈谈在一年的“以队带童,一起成长”活动中的感恩事迹。(3)听一次讲座。利用暑期,组织队员听一次有关安全自护方面的讲座,让队员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暑假。(4)出一个金点子。让队员根据我校的少先队工作实际情况出一个金点子,可以是有关倡导“低碳生活”方面的,也可以是“围绕我校少先队试点工作”的。(5)开展一次环保活动。组织队员开展一次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社会环保活动,通过爱绿护绿行动让队员增强环保意识。
二、积极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各中队组织好暑假中的假日小队,制定好活动计划,做好活动记载。注意安全,不组织危险性的活动,注意水、电、火的安全。一年级和五年级联谊中队可以利用暑假继续开展“以队带童”活动,每对结对伙伴相互间写一封信。特别提醒:雏鹰假日小队每次活动必须有辅导员带领,活动中不能乱花钱。
三、坚持体育锻炼,认真完成暑假作业,注意安全,包括游泳安全和饮食卫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做到礼仪好、学习好、身体好。
四、教育队员要知法、守法,远离“三厅一吧”。
五、开学后上交学区“五个一”作品,(调查报告)并按以上条件评出“暑假好队员”、“优秀假日小队”。上交《XX年吴兴区中小学生暑假“五个一”社区实践活动情况表》。
少先队东风小学大队部XX年7月4日
专家点评:这是一个既简单又省事,还不浪费资源的“绿色消费”金点子。我们为绿色家装支一招:建议在不改变原有房屋结构的同时,进行“简单装修,重装饰”的低碳设计。注意,装修使用的大理石不可用“天然”的;油漆和胶一定购买标准环保的,坚决不在这上面省钱!否则后患无穷;牢记:随意改动房屋结构既不环保又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得不偿失。
二等奖 于鲜红(黑龙江宝清县)
使用钢笔。现在大家图方便多用签字笔,这种笔大家基本上都不更换笔芯,当作一次性的来使用。使用过的塑料笔身和笔芯就被随手扔掉了,大量的白色垃圾由此产生,非常不环保。在办公过程中建议大家使用钢笔,因为钢笔可以反复使用,写出来的字也更漂亮。
专家点评:生活无处不环保,落在节约就是宝。绿色消费,无小事!非常好的绿色消费节约的点子。使用钢笔不仅是绿色消费,环保选择,还能练就一手好字。
三等奖 王玉成(双城市)
避免网购成瘾,有时会一时冲动购买了一些平时用不上的东西。
一等奖1名:奖金500元。2013年9月-2014年8月《妇女之友》杂志一份。
二等奖5名:奖金200元。2013年9月-2014年8月《妇女之友》杂志一份。
三等奖20名:奖品2013年9月-2014年8月《妇女之友》杂志一份。
符合条件的“金点子”编撰者均获纪念奖,赠本次活动纪念购物袋一个。
博友参赛@金点子分享
不定期开展餐后打包送抽奖券等类似有奖活动,鼓励用餐打包,活动可以分季进行,名称可命名为“××餐饮节约季”,在活动期间凡是用餐后打包的食客即会得到抽奖券一张,活动结束后统一抽奖,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用餐者积极打包,让打包成为一种习惯也意识到是一种光荣,倡导环保风尚。
举行打包饭菜创意新吃法征集活动,可以在报纸、网络等相关媒体相关征集启示,征集用餐打包后的饭菜新吃法的好创意、好点子,为打包者提供一些如何让打包饭菜再利用的好方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通过这种有创意的方式鼓励用餐打包。
@绥芬河妇联
冲凉时脚下放个大盆,收集洗澡水冲厕所。
洗菜水浇花。
洗衣水拖地。
能步行就不骑车,能骑车就不开车。
北方真心可以拒绝空调:家里养水培植物,好看又增湿;夏天阳台拉上大窗帘遮阳,凉爽而有情调。
洗菜时蔬菜水果集中洗,省水,做时方便,重要的是,表面的农药残留都挥发了,安全。网友跟帖:还可以浇花,没准还顺便除虫了。嘻嘻嘻。
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保护环境想些金点子。我的金点子是发明可回收,可制造的高智能机器。这种机器的主要作用是使废旧物品变成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把几块破布料放进机器里,机器上的显示屏便显示这几块布料可以做成什么新物品,你可以选择小钱包、手绢等,只要点一下,几秒过后,就会产生新的物品了。机器可以修复家电;可以做衣服;可以回收废电池;可以把用过的笔记本变成新的笔记本,还会把过滤掉的干净墨水储存下来,时间久了,就可以把墨水取出来重新使用;甚至可以把橡皮丁合成一个橡皮……这样,废旧物品有了价值,就不必扔掉,就不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了。这种高智能机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化风雨雷电为能量,支持机器运转,不浪费有限的资源。如果这种高智能机器能成功问世的话,那一定会节省很多资源,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研究该课题让同学们认识到回收利用的价值,成为“低碳一族”。
2.树立回收利用的理念,提高创新与发明能力。
3.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如宣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流能力等。
二、活动内容
1.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材料,制定活动方案。
2.发放调查问卷,向全校师生及各行各业人员收集有关塑料瓶回收利用的金点子,并进行讨论。
3.全班同学每人制作一件相关产品,让金点子转化为实物,并举行一次小型展览会。
4.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对可利用的金点子进行适当筛选。
5.扩大宣传,让“变废为宝”的活动进入校园。同时鼓励同学们将这一活动带进家庭和生活。
6.进行活动总结,撰写活动报告,交流体会和收获。
三、探究结果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开展思维风暴,不少妙点子都转化为作品,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充满个性和趣味的点子吧。
1.“板凳鞋”
将废弃的塑料瓶盖安装在板凳脚下,板凳移动时,可消除板凳与地板摩擦产生的噪音。
2.轻便式簸箕
将废弃塑料瓶的一端割开,剪成铲状,可以铲轻小的东西,如瓜子、花生等。
3.简易实用型抹布
把塑料瓶剪成粗细均匀的长条后搓成一团,放到杯子里用开水烫一下就缩成一团了,可用来刷锅、碗,效果比钢丝球好多了。
4.“猪古力”储钱罐
用废弃的塑料瓶做成小猪状的空心罐(如图1),可用来存储硬币等,还可用作装饰品。
5.环保式笔筒
剪去废弃塑料瓶的上部,将边缘剪成花瓣状,可用于放笔、直尺等文具(如图2)。
6.可移动垃圾桶
将罐装饮料瓶顶部凹凸处剪去,上部安装一块小磁铁。它可吸在课桌侧面,便于平时放置垃圾,也可随时移除,将垃圾倒掉。
7.实用型经济花盆
a.普通式:将废弃塑料瓶的顶部剪去,下半部分边缘修剪成花边,可用来种花,既美观又实用。
b.悬挂式:将塑料瓶上半部分剪成如图3所示,在其上部安装两条吊带,下面栽花,可挂在墙上。
8.清洁式板擦盒
在塑料瓶瓶身上剪开一个板擦大小的开口,放入板擦手持一端,另一面剪开手可放入大小的开口,使用时可避免灰尘弄脏手。
9.简易物理实验——气体对外做功
将塑料瓶盖拧紧,用力挤压瓶身,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气压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瓶盖被冲飞。冲飞的瞬间,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10.简易刮鱼鳞擦
将废弃塑料瓶盖固定在一块小木板上,利用瓶盖凹凸不平的特点来刮鱼鳞。
11.工艺装饰品
a.风铃:用5根30cm长的竹子制成五角形状,在每个交点及每个角下连上由彩纸剪成的小花和塑料瓶盖等装饰品,下面挂小铃铛(如图4),一个别致的小风铃就制成了。
b.“浪漫星空”简易花篮:将废弃塑料瓶底部剪去,剩余部分的1/2剪成花边,然后将其倒置,小心放置在剪去的底部,最后放一些五颜六色的小星星,如图5,一个简易花篮便做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行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可见,节约是国情之需、国民之本,被上升到法律意志层面,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为此。我校把节约视为科技教育的主流方式和主要手段,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材体选择上,我们不以出钱购买科普套材为唯一科技教育材料让学生拼装,而是变废为宝巧手做,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用身边的材料,做身边的科学研究。巧——构思奇巧,制作精巧,巧在技术,巧在节约。教育学生废弃物也是资源,是可再开发利用的资源,不能随意支配、滥用,避免造成二次浪费。例如,我校学生潘泉芳收集了他爸爸丢下的85个“555”牌香烟盒。搭成了一个商住小区建模场景,受到参观者的赞赏。
对学生变废为宝的科技实践,我校把节约作为评价其内容、过程、方式、手段、途径、成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在动手实践中指导学生珍视、爱惜废弃物,不挥霍浪费废弃物,在变废为宝巧手做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循环创意“秀”科模,培养学生降耗意识
实践低碳,首先要降耗,即循环利用材料(包括循环利用废弃材料)是降耗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校尝试在学生的科技创意中对同一材料或同一废弃材料重复多次利用,以获得科技教育载体建设的低耗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像可乐类的饮料瓶是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废弃物品之一。它们属于象形设计类别,有多种造型。其富有变化的形状,蕴含着一些特殊的“语码”,可与学生进行无声交流,因此,具备了循环创意的潜在条件。有些饮料瓶体的某部件可以同时成为学生多个模型创意作品中的“已经加工”的零部件。一物多用,成为学生设计制作科技模型时对废弃物的巧妙预处理,产生重复利用和反复利用的创意思路。形成循环系列,使降耗落到实处。科技模型创意中的降耗。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手段,以创新技法,重组结构,实现废弃物的“72变”。在教师指导下,我校学生用一个或几个废弃饮料瓶做材料,就可创意出多种或多个模型。经过科学“推磨”,合理循环,共形成以废弃可乐瓶为材料的13大科技创意系列。这些科技创意系列在材料上具有共享性、瞻前顾后性和共栖性,即将前一个创意作品拆卸下来的“零部件”可作为后一个创意作品的“零部件”或“半成品”,我弃你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制作时连切割下来的“边角料”,也不随意丢弃,而是尽量成为下一个创意作品的原材料。
三、减排防污出“点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低碳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防污减排是最直接的低碳行为。以防污减排为载体实践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低碳意识的又一条途径。太湖蓝藻的泛滥,使我校每个学生亲历了太湖人“水质性缺水”的现实。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太湖蓝藻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会遇上太湖“水质性缺水”?在学生思考的众多问题中蕴藏着大量的科研题材。由此,根据我校所处的区域条件,就学生思考的问题。因势利导,以科技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把《太湖支流吴溇河水污染问题探究》作为科技实践活动的选题。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制定了此次科研课题的实施及成果推广方案:实地收集信息、科学测试取样实验、部门访谈居民问卷、专家听证采纳建议、公众反响领导行动。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学生共发现吴漤河水体10个方面的污染。并分析了原因,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10个“减量排碳”金点子。学生们开展的探究活动,不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还获得了沿河居民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可喜的是。七都镇镇政府采纳了学生的金点子,在沿河两岸隔30米处放一只垃圾箱。一天清倒两次:沿河两岸所有毛厕、草木灰堆等全部拆除或搬迁,等等。学生们亲眼看到这些变化,都欣喜若狂。
学生的亲水实践,既顺应时代需求,加入“低碳一族”,又知晓科研的艰辛,还感受到科研成果转化的力量。历时一年,吸引了1558位学生参加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们写出了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470篇,观察日记和科普作文580篇,摄影照片500多张。学生们的多篇科研报告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
四、“植绿护绿”蕴新意,培养学生碳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