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标准农田具体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和《区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年)安排安排,紧紧围绕“生态经济”强区建设目标,依照市委、市政府年度生态建设总体要求,以生态造林、廊道绿化、环城防护林建设、中幼林抚育和生态村建设等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创新造林机制,强化质量措施,突出造林重点,坚持依法治林,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推进我区林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招标造林,坚持以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等生态脆弱部位生态治理为主的原则;坚持重点区域、地段、路段重点治理的原则;坚持工程造林。确保造林效果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树种、优良乡土树种等高大乔木为主,兼顾常绿树种和名优经济林树种的原则;坚持生物多样性和营造混交林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一是完成林业生态省、市造林任务7700亩,年度完成造林总任务10793亩。其中新造林3500亩(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1500亩、生态能源林500亩、生态廊道网络工程300亩、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500亩、村镇绿化工程700亩)园林绿化苗木花卉2200亩,森林抚育和改造2000亩,建成5个林业生态村。二是完成区本级造林3093亩,其中连霍高速周边绿化200亩,绿源东路绿化100亩,村路绿化19亩,道路升级改造600亩,索须河上游绿化320亩,东风渠造林绿化954亩,完善农田林网造林面积900亩。
(一)林业生态省、市建设任务
生态能源林主要以核桃、枣、泡桐、刺槐等为主,1西北部荒山荒滩水保林、水源涵养林和生态能源林建设。区西北部邙岭和北部黄河滩区建设500亩生态能源林和1500亩水保林、水源涵养林。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主要以杨树、松柏、国槐等为主。
2生态廊道及环城防护林带、城郊森林建设。年度完成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300亩和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500亩。
造林面积700亩。3林业生态村镇建设。年度建设林业生态村6个。
涉及镇、镇、路办事处、办事处。4林业产业工程园林建设。年度完成苗木花卉园林2200亩。
主要涉及花园口镇的花园口村、南月堤村和八堡村三个行政村。5中幼林抚育工程建设。年度完成中幼林抚育2000亩。
(二)区本级重点造林工程
绿源东路绿化100亩,1道路绿化。连霍高速下道口周边绿化美化200亩。镇村新修道路绿化19亩,完成10公里已绿化道路的升级改造工作,升级改造面积600亩。
绿化长度4.2公里,2索须河河道绿化。年在索须河上游河道两侧进行造林绿化。植树2.4万株,面积320亩。
待高标准河道治理完成后进行绿化,3东风渠河道绿化。东风渠在区可绿化长度6.5公里。每侧绿化平均宽度50米,植树954亩,约10万株。
长度60公里,4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绿化田间生产路、排水沟和塘埂293条。面积900亩,植树总数8.6万株。
共需补植各类树木6万多株,5往年造林补植补造。对往年缺株断档地块进行补植补造。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所以建设高标农田,就是希望能转换成高产能的良田。要实现稳步提高产量就要把农业基础建设打好。不管是“四化”还是“九化”,都是将机械化放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龙井市属于丘陵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现代化铺平道路。
自2013年起,龙井市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农发办为项目建设单位,以中央及省级资金整合为纽带,调动高标农田建设专项资金总共8331万,按照因地制宜、因田施策,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工程布局,优化施工工艺,全面加强管理,严格考评考核,在确保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完成高标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农田建设初期,提出了水渠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畅通等具体要求,对道路的设计和建设提出与主干路衔接,满足农用机械运输和耕播收获的要求。建什么、怎么建、需要多少投资、需要多长时间建设等,都以项目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进行协调监督,在科学设定建设期的前提下,完成高标农田6.6万亩,水渠设施35公里,田间道路61公里。保障农民们耕作时所需的水源,为今后缺水或干旱做好灌溉措施;满足了农用机械运输和耕播收获的要求,为今后全面实行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
二、依靠产业化财政补助,支持优势产业持续发展
大米种植和加工是龙井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主要土壤地为水田土地由海兰江冲积地和丘陵台地组成,是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平均降雨量为549.3厘米,属于湿润区,年平均日照射数为242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很适合种植水稻。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心食品的安全性,寻找一种无污染,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尤其对无公害、有机、绿色大米的需求迅速增长,这就给无公害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拓展空间。2016年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依托产业化财政补助政策,积极引导大米加工企业申报产业化项目。
自2016年起,龙井市大力建设高标农田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并实施产业化项目。作为粮食加工优势企业的龙凤专业合作社带头申报了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农场现有社员180人,种植水稻面积达1700亩,年稻谷产量820余吨。2016年产业化补助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其中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14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建设面积为1475平方米,厂房面积为875平方米,晒干场面积为600平方米,需购进专业清洗机、提升机、拨壳机、加工机白米分离机、清粉抛光机等加工设备,预计2016年12月份完工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依托基地水稻资源,发展无公害有机稻谷种植、加工产业、并通过统一种植、统一销售,使专业农场和农户利益紧密相连。项目实施可直接带动专业农场和农户300户,增收收入6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加工大米年产量约1200吨,预计比往期产量提高30%。此项目成功的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水平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以来,龙井市在农发项目建设中,一直摸索着适用的农业新科技,在水稻种植方面借鉴了其他县市的成功经验,按照省办要求引进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2016年四月正式投入到延边以勒无公害农作物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亩稻田作为新科技试点,并于同年五月带领企业技术人员远赴白城市实地考察和学习。该技术是由吉林省辉南市研发的,除有明显增温、改良土壤、减轻病虫害作用外,还能达到节水、节肥、增产的效果。没有使用农药除草,使米质达到无公害标准。从培育壮秧、平整大田、沟厢配套、严实覆膜、打孔定植、湿润管理、看苗追肥、综合防治病虫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现场培训了新研发的专用种植机械的操作方法。作为新技术试点项目,延边以勒无公害农作物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量同比往年增量10%,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因为是机械化操作,省去了劳动力,同时作为无公害大米,商业价值比其他施肥的大米要高,预计年利润比往年大幅度的提高。明年该企业将继续大力推广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沙镇是个农业生产大镇,地势西高东低,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我镇是自然灾害多发的乡镇,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近年,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剧。今年我国北方大面积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气候,抗旱难度较大、任务非常艰巨。沙镇相对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承担抗旱救灾的重任,沙镇的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可见,农田水利设施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以防洪、排涝、灌溉、蓄水、防潮为主的骨干水利工程体系,才能有效避免干、旱、洪、涝对现代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必须制定以下措施;
一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大涝大旱的现象非常严重,沙镇西半部由于干旱连吃水都成了问题,东半部的朱台、黄屯、扈庄、康庙等地势低洼,有雨必灾,有水必淹,由于渍涝颗粒无收。因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鉴于这种情况,配套的田间工程需建立一个大的蓄水池及半地上半地下的输排水农渠、毛渠。雨季时可以利用排水管道排到蓄水池蓄水,往西半部干旱地区输水,干旱时可以从蓄水池和干渠提水进行浇地。这样,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农业大镇,做大做强蔬菜、畜禽、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农业经济的规范化发展。
二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无法根本改善缺水状况。为了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节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必须颠覆传统的大水漫灌。为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多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三灌区的地面水利用是区外引水系统,灌区的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因此,在沙镇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四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农民筹资,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较大,而大部分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体群众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五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立足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状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
节水灌溉方式;
1 田间地面灌水,现行浇地大部分都是土渠,跑、冒、渗、漏现象非常严重,水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如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百分之二十。农田的大部分都是大水漫灌,我们可以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主要适用于东半部以渠灌为主的朱台、黄屯、贾庄、扈庄、高楼、姜堤口、史宋、徐连彩、皋冯、康庙等粮食产区。
2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管材有树酯材料、橡胶材料等。主要适用于西半部以井灌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有以后王、二张、西董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以庄户、大常为中心的大蒜生产基地,以范庄、李堂为中心的西箶、茄子生产基地,以袁搂、苇园为中心的西红市、黄瓜生产基地,以王桐庄、孙老庄为中心的西瓜生产基地,以李老庄、糖坊为中心的大葱、香菜生产基地。
3喷灌,直接将水输送到田间进行浇灌。主要适用于蔬菜大棚内,以及镇驻地以北、聊莘路以西,以高科育苗基地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园。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在东半部的粮食产区,必须规划成10000亩项目区,几年来,夏季雨水集中 ,都是颗粒无收。因此,应根据地形修筑农渠、毛渠,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六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一、目标任务
计划完成成片造林1800亩;绿色长廊线路绿化5公里,新建补植补建农田林网2万亩;四旁植树12万株;义务植树12万株;森林抚育5000亩;育苗2000亩。
二、工作重点
(一)成片造林。
认真做好新增成片造林的建设。结合我区今冬明春重点水利工程,抓好北淝河、淮北大堤及各大、中沟渠、三级道路的造林绿化、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做好2011年造林失败小班的补植补建。
(二)线路绿化。
重点做好南洛高速、合徐高速淮上区段的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新建和补建、307和101省道的绿色长廊建设。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宜林则林、宜苗则苗、宜果则果,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严格质量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模式的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同时,着力抓好城区新建主干道路两侧的绿化。
(三)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抓好公路、铁路、乡级道路两侧辐射农田林网的新建和补建,同时兼顾面上的农田林网建设。在开展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时,要同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区治理有机结合,按照高标准农田林网的建设标准,着力营造覆盖全区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重点安排在曹老集镇周集村、梅桥乡吕巷和梅桥村。
(四)开展城镇和新农村示范村的绿化建设。
结合我区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建城区绿化水平,扩大绿地面积,因地制宜,见缝插绿。以园区、机关单位、街道、工厂企业、学校等部门绿化为依托,提升城区绿化水平。开展新农村示范村环村林带建设,大力开展和普及四旁、义务植树活动,提高乡镇建成区绿化水平,推动城乡绿化协调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做好土地流转,因势利导抓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重点引导小蚌埠镇的高庵、吴小街镇的集、太平岗三大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三、方法步骤
今冬明春造林绿化工作仍是坚持先挖穴整地、经检查合格后再实施栽植的办法,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9月下旬—10月上旬,明确造林任务,搞好宣传发动,落实苗木资金,确立专人负责。各乡镇要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9月19日前将造林落实地块及负责人情况上报区农林委。10月15日前将乡镇政府与村级签订的责任书报区农林委备案。(二)挖穴整地阶段:12月底前完成挖穴整地任务。栽植经果林及意杨树穴标准为0.8米×0.8米×0.8米,其它苗木视树种及规格确定树穴标准。
(三)植树造林阶段:3月20日前全面完成栽植任务。为确保成活率,除栽植时浇足定根水外,以后要在天旱无雨的情况下每隔3—5天浇一次透水。
(四)工作总结阶段:3月21日—30日区农林委组织开展春季造林初次查验工作,3月底将春季验收结果进行通报,并对全区造林绿化工作进行总结。
四、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力推动植树造林工作。
全区上下要充分认识抓好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植树造林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植树造林,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认真研究对策,周密安排部署,按照市政府要求,把植树造林作为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把任务落实到村,落实到造林地块。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好的典型和做法,曝光反面典型,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进全区植树造林工作顺利进行。
(二)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结合、四个同步”。
各乡镇、区直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在做规划时,要根据具体造林地块,适地适树。要主动做到同水利工程结合,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同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同土地整治结合,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三)多方筹措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
各乡镇、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广泛吸纳各种社会投资,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林业建设,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放手发展多种形式林业。区、乡财政加大投入,按照“慎用钱”原则,管好用好有限的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
(四)活化营林机制,勇于创新,引导群众造林积极性。
本着“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机制,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把小块土地流转集中,鼓励大户和企业造林,组织专业队造林。
要适应新形势,满足群众植树造林的新要求,杨树丰产林要推广宽窄行造林技术(2×5×8米,3×4×8米),减少初植密度,降低造林成本,提倡林间合理套种。农田林网设计在沟坡、沟底栽植1—2行,主林带栽植2--3行。采用插干造林的方法开展“村村通”两侧行道树栽植,解决路肩狭窄无法打树穴的问题。
(五)严格技术标准,提高造林保存率。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新办法增加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综合开发两类项目的含义,简化了对两类项目的具体要求。
二是进一步下放行政权力。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新办法合理划分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权责,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省级,赋予省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更大的管理自。在将权力下放的同时,侧重加强属地化管理和层级监管。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要求和规定。按照新预算法等有关规定,明确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支出责任;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分配主要采取因素法;归并两类项目的资金使用范围,调整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和列支范围;取消对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资金予以适当补助的规定。
四是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要求和程序。按照下放权力、简化程序的原则,新办法明确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确定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和重点,地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据此并结合本地情况建立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简化和规范项目申报和批复的流程,明确各环节中地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