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化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化快速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城市化发展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1)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2)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给农村带来许多问题:(1)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2)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

因此,了解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的稳定快速发展很有必要。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城区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耕地90.4万亩。现辖10个乡镇、15个街办,671个行政村。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加快,西安发展重心南移,越来越多的村子由农转城,又由于各大高校和部分企业外迁,在长安区建起了大学城、工厂等,对当地村民影响很大。长安区可谓是受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典型地区。

二、调查数据

通过走访调查长安区部分行政村,并根据人口和耕地等数据特征将其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空心村”。斗门镇张旺渠村五年前人口为2600人,六十岁以上老人290人,占总人口的11.2%,十岁以下儿童:400人,占总人口的15.4%.耕地面积约2700亩,2014年常住人口3100,六十岁以上老人有490人,占总人口的15.8%,十岁以下儿童500人,占总人口的16.1%,耕地面积:2200亩。

鸣犊镇师一村五年前常住人口 1285人,60岁以上 151人,占总人口的11.7%,10岁以下儿童 86人,占总人口的6.7%,耕地面积876.4亩。2014年常住人口 1301人,60岁以上 140人,占总人口的10.8%,10岁以下 81人,占总人口的6.2%,耕地面积872亩。

炮里乡上塬村总人口834人,耕地面积1110亩,60岁上76人,占总人口的7.2%,留守儿童23人,占总人口的2.8%.

(二)城镇化。郭杜街道杜回村地处西安南郊,毗邻长安区政府,位于大学城中心地段,周围有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2002年左右,因大学城的建设要求,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北村村民基本无耕地,南村村民有少量耕地,2014年因新的建设要求,南村耕地亦被征用,现基本无耕地,该村现有2591人,儿童475人,约占总人口的18%,老年464人,约占总人口的19%.

郭杜街道南新村五年前常住人口1215人,老人179,约占总人口的14.7%,留守儿童8人,占总人口的0.6%,无耕地面积。2014年常住人口1396人,六十岁以上老人221人,约占总人口的15.8%,留守儿童25人,占总人口的1.8%,无耕地面积。

王曲镇中甘村2014年全村600多人口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2.42%,留守儿童约占全村人口的5.4%,耕地面积约为2000亩左右。2014年的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比之2013增加50人,留守儿童减少10人左右,耕地面积极大地减少,分别用于宅基地的建设和工厂的建设。

三、分析总结

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一)对于“空心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多数人无法携带子女,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农村老人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儿童”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节严重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二)对于那些距离市区较近的村子,城镇化的趋势是必然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引起了城市规模的扩大,造成耕地的非农化,使耕地面积减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意味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而且意味着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对土地的需求特别是对耕地的占用急剧膨胀,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

(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空巢老年化。随着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从隐性转为显性。因此,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

篇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58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101- 01

城市的公共设施是政府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建设的,为公众提供可供休闲或使用的公共产品。城市公共设施一般分为公共建筑与公共设备,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休闲与体育设施等,总之公共设施是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产品。

1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问题

1.1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会涉及不同部门与行业,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对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分工不明确,一些项目会由两个部门共同负责,权责不明,积极性不高,管理问题不断。另外,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落后,影响了建设的效率。

1.2 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效益不高

在很多的建设中,由于对拆迁款、居民补助以及一些设施的建设费用预算不合理,使得建设资金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建设的进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银行贷款。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缺少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意识与经验,城市产业集聚小等原因,导致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但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期限短,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回收率低,短期限与长贷款的矛盾使借款成本增高,政府还贷压力增大。

1.3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还存在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低、布局不均衡、辐射力不强、设施配套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理,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水平,更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2 提升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的路径

2.1 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大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应该切实考虑群众的需求,要建设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与群众的沟通,广纳民意,完成科学、合理的符合民情的规划。政府大力发展非营利机构参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适时进行法定机构试点,丰富运营主体,形成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2.2 拓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资金保障

政府要很好地融资,一定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进行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土地储备、直接投资等。有让政府保持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才能让居民感觉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好政策。在一些基础性的设施项目上,综合考虑其社会效益与影响后,政府可以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政府逐年进行带息偿还。政府部门要认真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融资方案,为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规范各项条款,严禁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不仅要照顾到群众的利益,更要处理好资金的融合。

2.3 提高信息化管理,优化科学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要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建立信息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公开水平。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成为一种高效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方式,因此政府要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将各种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有关的信息都微博,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还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共设施管理信息资源库,对城市建设的各种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为政府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此外政府还要成立官方的城建官网,将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计划详细公布,让公众参与政策的制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城市建设的进程,要完善公众与媒体的监督管理体制,引入公众参与讨论,同时要让各类专业进行点评,提高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3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在三年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积极探索,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清海. 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的创新[J]. 特区经济,2006(6).

篇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hina is also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ity. The deviation of development idea, city development have t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ost. After suffering heavy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cost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of city renewal. Low carbon model, is established in the new city planning mode of city development basis,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change of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and other ways of life,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set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city evaluation standard.

Key words: rapid city; reflection; strategy; low carbon

我国的低碳城市化战略,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战略方案。目前,这种科学的发展方案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建立在快速发展基础上的低碳模式,包含了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城市自治、智能城市网络等新内容。提高城市化速度,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能源和环境,则是确保城市化持续进展的举措。由于低碳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当探究这种模式的合理规划方式,用信息科技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模式的逐步完善。

一、模式反思

首先,合理规划低碳模式,有利于降低气候改变的速度。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进入了能源消耗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发展阶段,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总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地区气候的改变速度。实施低碳计划,是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措施。

其次,合理规划低碳模式,可以缓解城市地区能源供应的巨大压力。我国城市化在规模上占有显著优势,城市发展很快,发展质量也呈现出提升趋势。然而,城市居民和企业所耗费的能源总量,要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能耗的增多,要想化解这个尖锐矛盾,就需要走节能和减排道路,打造低碳型城市。

再次,合理规划低碳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随着乡镇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城市居民数量急剧增多,居民活动范围扩展,市区的环境问题也因此而凸显出来。空气、水源和噪声等污染日益加剧,客观上需要人们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开辟低碳的城市发展道路。

二、应对策略

城市化低碳模式的总体规划思路为:以转变观念为前提,改变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消费模式,健全城市各种管理体制,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探索低碳发展路线,评价模式实施的合理性,不断反思和优化策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民对城市的满意程度。

转变理念

理念的改变,是低碳规划顺利实施的思想保障。要逐步接受城市与环境协调的新式观念,促进城市化在安全、环保和低能耗的状态下前进。在城市化发展中,应当顺应发展规律,利用最佳的科学手段,调和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序开发和保护环境,最终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共存。

这种协调理念,融汇了城市环境研究的先进成果,它代表着城市化的正确前进方向。新式理念立足于城市体自身的协调,尊重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其研究内容是在创造环境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和环境和谐共存的方式、原则和技术途径。只有将城市看做一个完整的生命整体,探索城市发展进步的整体性规律,用这种思路改善发展环境,才能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

创新方式

在完成了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之后,我们应当进一步创新日常生活方式,简化生活环节,实现低碳的城市生活目标。简单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也反映出市民高尚的精神追求。

首先要创新消费方式。消费是居民维持生活的必经之路,但是,城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城市环境能够容纳的消费垃圾也是很有限的。这样严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放任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活动应当有节制,要充分顾及到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资源,并对可再生消费资源进行二次利用。

其次要创新饮食方式。近些年来,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也更加讲究高质量的饮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肉食、粮食和蔬菜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出的数量剧增。城市居民应当转变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观念,多选择一些健康食品,顺应人体摄入食物的规律,并降低消费垃圾的数量。

再次要创新养生方式。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关系到家庭和整个社会。城市居民要爱护身体健康,提倡自然的养生观念,保持心态的平和喜悦。同时,居民应当认同我国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实现治疗过程的低碳性。

健全体制

城市中的管理和决策机构,要严格遵守城市的碳排放标准,优化低碳模式的实施策略,从制度层面对高碳排放进行制约,鼓励低碳的生产方式。改进和完善体制,是促进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是一个城市地区在改善环境方面做出贡献的衡量标准,代表着城市居民对改善环境所负的责任。

从制度的完善上看,城市地区不适宜采用单纯的限制手段来约束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而是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有节制地发展某些高碳性的行业,这是由我国低碳规划的实施现状决定的。要把握城市发展大局形势,科学规划城市在低碳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要将健全制度的重点放在对城市产业和贸易构成方式的调整上,鼓励高碳排放企业走低碳化路径,抓住有利时机,探索适合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低碳化模式,而不要一味强求企业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

结语: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环境和能源的双重安全。在城市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城市化的永续发展,就要在城市范围内推广采用低碳发展形式,建立分散的城市安全体系。低碳模式的宗旨,是保证对城市的资源提供,并增加城市系统运转的安全性。在城市社会各领域不断进步、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尽力降低污染性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建设适合居民居住的和谐发展城市。

参考文献:

[1]牟晶.低碳城市化平衡发展研究 [N].山东财经大学,2012(04).

篇4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日新月异。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山地、山间盆地与丘陵和平原三个梯级,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市区全年以西北风向为主。水资源总量不包括调水约为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亿立方米。乌鲁木齐市海拔6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乌鲁木齐正式置市,1953年11月20日政务院废止迪化名称,更名为乌鲁木齐。1959年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

1、历版总体规划简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乌鲁木齐编制过1941、1951、1959、1985、2000年共五版城市总体规划。

1.1、194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41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被视为乌鲁木齐市历史上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受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 内容不是很完善。只对城市用地做了安排。

1.2、195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解放后,l950年请来上海联合顾问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的技术人员绘制了《迪化市城市计划―市区道路系统及区划总图》,规划范围和《迪化市区分区计划图》相同,图纸的主要内容如同标题所表明,主要包括道路网和功能分区两大部分。

1.3、195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58年开始了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l959年完成了第一张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与规划说明书。

1959年版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城市性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文化、经济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和87平方公里。

1.4、198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结束后,再度提出修改《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l985年5月,《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1985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版规划。

1985年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108万,远期控制在130万。规划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按集团式多中心的手法,把建设用地划分为10个集团。

1.5、200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99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为适应市域内大型能源交通设施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乌鲁木齐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本版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0年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为200万人和176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为235万人和200平方公里。

1.6、200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虽然历版总规对城市规模的预测均不保守,但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实际增长速度均快于预期,显示了乌鲁木齐在新疆的巨大吸引力。到2009年,乌鲁木齐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已经分别达到了257万人和339.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上版总规中2020年的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本次总体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2020年乌鲁木齐人口为4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2、给水工程规模逐渐变大,反映出城市的快速发展。

乌鲁木齐市给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在此之前乌鲁木齐市没有供水设施,居民饮水均为泉水、河水、土井水、沟渠水等。1966年扩建第一水厂,扩建后供水能力为7.2万m3/日。还不能满足1959年生活用水量9.6万m3/日的要求。1985年给水管道177公里,平均日供水量为8.4万m3/日,水厂两座。系统外供水及企业自备水源合计为45.4万m3/d。乌鲁木齐市现状城市供水规模共计约121.32万m3/d。给水管网总长度约1270km,用水普及率为90%。下表为1959年―2009年给水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为节约篇幅,本表仅列出增速变化较明显的、间隔分别为7年、6年、4年的10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每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平均增速(%)并绘制成图。

1959年―2009年给水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

年份 全市总人口

(万人) 管道长度

(公里) 生产能力

(万m3) 供水总量

(万m3/年) 用水人口

(万人)

1959 42.9 6.7 0.2 4 2

1966 50.9 38 2.28 451.4 30

1973 73.1 74.7 4.12 1268 50

1980 90.3 104 9 2578 63

1986 120.3 221 14 4312 87

1992 136.6 305 38 11337 106

1996 147.9 495 40.6 14336 111.2

2000 164.4 603 59.3 15306 164.1

2005 194.2 800 111 17098 194.1

2009 241.2 1270 120.4 29771 279

由以上两幅曲线图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给水生产能力的增速与管道建设的增速是交替增长的,反映出一普遍存在的规律,即在生产能力增长后,管道建设出现不匹配现象,管道输送能力不能满足水厂的生产能力,然后进行管道建设。在编制年度计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时,可根据一些现状数据及设施运行情况,分析其规律,预测未来的需求,根据需求编制计划和规划。

给水生产能力增速与给水总量增速曲线,在1996年以前步调基本一致,1996年以后,出现了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给水的规模迅速增大,而实际给水总量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需求,建成的水厂规模太超前,造成建成后多年闲置浪费,经过多年才达到生产能力。针对这些现象,2009版给水规划中,对水源、水厂及管道编制了分期建设内容,对近期建设的工程进行列表。避免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

3、水量的预测方法及用水指标因城市的发展而不同

1959年规划中对水量和水压有一简单预测,生活用水量预测按照80万人口,用水定额80升/人・日,时变化系数为1.5计算,生活用水量为9.6万m3/日。工业用水量预测为3.5万m3/日。水压要求为能供三层――五层楼房即可(原规划为13.5m――20.5m,实际按照规范要求计算应为16-21米)。

1985年规划对水量进行了预测,生活用水量预测按照近期用水定额120升/人・日,远期用水定额180升/人・日计算,计算城市用水量近期为20万m3/日,远期为33.5万m3/日。

2000年规划供水人口及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

近期 规划人口141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30L/人・d

暂住人口 22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160 L/人・d

远期 规划人口194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320 L/人・d

暂住人口 30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20 L/人・d

日变化系数为1.2。

城市用水量近期为93万m3/日,远期为148万m3/日。

2009年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对水量预测:

历年用水量及用水指标

年份 人口(万人) 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 城市总用水量(万方) 平均日用水量(万方/日) 最高日用水量(万方/日) 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万方/万人・日) 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方/ 平方公里・日)

2003 182 169 41501 114 137 0.62 0.67

2004 186 173 29516 81 97 0.43 0.47

2005 194 176 17098 47 56 0.24 0.27

2006 184 236 21160 58 70 0.32 0.25

2007 221 262 29074 80 96 0.34 0.31

2008 236 303 29771 82 98 0.35 0.27

2009 241 339 29771 82 98 0.34 0.24

根据表1的数据,对照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乌鲁木齐属于用水三类地区,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在0.24―0.62万方/(万人・日)之间,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在0.24―0.67万方/(平方公里・日)之间,而乌鲁木齐市历年除2003年外用水指标均低于最低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市现状用水标准很低,反映了干旱缺水地区大城市的用水特征,并且以用地综合用水量测算,实际用水指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因此在规划期内宜采用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来预测城市用水量,并采用国家标准的低限。

规划用水量预测及用水指标

2020年乌鲁木齐人口为4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1)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首先,进行不同规划年份的人口数量预测,而后采用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两者相乘,得出城市用水总量。此种方法作为用水量预测的主要方法。

2)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规划期内工业用水量增长幅度较大,增加的工业基本集中在甘泉堡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面积,采用合适的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出城市用水总量。此种方法作为用水量预测的校核方法。

本次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45万m3/万人・d;乌鲁木齐市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5万m3/万人・d;预测乌鲁木齐市最高日用水量2020年为180万m3/d。

1959年及1985年规划中均采用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其他用水量的分类用水量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城市用水量,2000年及2009年规划则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而在规划编制阶段,很多具体的建设项目都不确定,所以现在的大城市采用分类用水量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城市用水量工作量很大,也很难预测准确。而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则是利用对近几年的综合用水指标分析,由分析推测出符合城市的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的城市用水量会比较符合城市的发展。

4、水源选择因城市的建设发生变化

1959年规划提出条件较成熟的四个水源地分别为:三屯碑水源地、仓房沟南戈壁水源地、二宫水源地和乌拉泊水源地。1966年在二宫水源地建成第二水厂,运行了27年后于1993年因水质恶化而改做绿化用水,目前已彻底关闭,证实了当年的规划预见。规划中对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结论为:乌鲁木齐市城市用水水源是丰富的。

198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市区范围内地下水已经超采,不宜再扩大开采量。二宫水源地已不适合饮用,可改作绿化用水。建议开发乌拉泊(石墩子山口)地表水和柴窝堡水源地。近期20万m3/日的用水总量,其中17万m3/日由城市自来水系统供给,3.6万m3/日由自备水源井供给。

2000年规划提出1)、开发柴窝堡湖西南水源地:以地下水为水源,规模5万m3/d,预计2000年6月建成投产。2)、石墩子山水厂扩建:取乌拉泊水库水,建地表水处理厂,规模20万m3/d,预计2001年建成投产。3)、柴窝堡湖西北水源地扩建:以地下水为水源,规模5万m3/d。4)、西山水源地开发:取用地下水,规模3万m3/d。5)、一道沟水源地开发:泉水汇集引用,规模2.5万m3/d。6)、芨芨槽子水源地开发:取用地下水,规模2.7万m3/d。

根据用水量预测,远期将以上水源开发后仍缺水31.8万m3/d。必须进行农业节水及跨流域引水。柴窝堡水源地开发后由于相应的补湖工程未及时建设,而导致湖区水位下降,生态恶化。为保证柴窝堡水源地的开发建设,现已建设三个山补湖工程,并在规划中提出将乌鲁木齐河水在洪水季节分流入柴窝堡湖,以补充湖水。

2009年规划根据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提出米东区水资源开采严重超载,规划采取措施①关闭现状米东区部分水源地,取“500水库”12万m³水扬到市区640等高线处,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为12万m³/d,为米东区及城北新区用地供水;②在娄庄子村地区修建一水库,以此水库为水源在其下游处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20万m³/d,为城市西南及西北部新区用地供水;③在西山水源地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10万m³/d,为城市西部及南部物流园用地供水。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已日益严重,在规划中对节约用水规划及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

由1959年规划提到的“乌鲁木齐市城市用水水源是丰富的”;到1985年规划提出地下水超采,考虑开始使用地表水;再到2000年规划提出乌鲁木齐市自身水资源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农业节水及跨流域引水;2009年规划则明确提出调水工程方案,“500”水库及娄庄子水库均为跨流域调水的水库。在水资源方面,既要厉行节约,还要进行污水再生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国家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其中明确提出在缺水地区,应当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雨水积蓄利用,建设和管护节水和灌溉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损失。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再生水。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区,限制或者禁止将自来水做为城市道路清扫、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使用。还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5、水处理方式难度逐渐加大

1958年建设的第一水厂,取用乌鲁木齐河床(乌拉泊~三屯碑段)地下潜流水,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经1966年、1978年和1997年三次挖潜改造,现有生产能力21 万m3/d。开发时水源丰富,含水层厚30-35m,均为砂砾石层,渗透性较强。1966年在燕尔窝河滩处埋设地下渗渠,降水汇集到集水井中,再通过管道送入一水厂,采用重力流方式供应城市。

1984年建设的第五水厂,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设计供水量8万m3/d。水水处理工艺采用预沉―预加氯―机械搅拌加斜管澄清―反向过滤气水反冲洗滤池―液氯消毒―清水池―用户。

1991年及1998年建设的第六、七水厂,取用柴窝堡湖湖西北、西南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较好,设计供水量8万m3/d和7万m3/d,自水源地至水厂铺设一输水干管,工艺采用:深井泵―长距离输水管―沉砂池―清水池―液氯消毒后水自流入城市给水管网。

1998年建设的第八水厂,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设计供水量为20万m3/d,水处理主要工艺采用预沉―预氯化―高密度沉淀―V型滤池―液氯消毒后水自流入城市给水管网。

第一水厂和第六、第七水厂均取用地下水,而处理工艺却有差别,1997年以前第一水厂的水是不需处理,直接供给用户。1998年经改造与第六、第七水厂的处理工艺一样,否则出水水质会不达标。

五水厂与八水厂均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而处理工艺也是有差别,八水厂处理方式难度明显加大。在人口较少时,打井取水既可,需水量增大后,开始取用地表水,处理工艺也复杂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现代化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可是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城市的水资源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应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6、结语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给水工程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的城市职能,居民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水平,合理确定给水工程规模及用水量指标。在给水工程规划时,不能单一的只进行工程建设,还应对城市的水资源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提出要求,当水资源量的量和质无法得到保证时,应采用补救措施或管理措施。只有合理而科学的给水工程规划才能正确的指导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282-98)

2、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编委会 2002-2009年

3、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乌鲁木齐市统计局 2002-2009年

篇5

如今我国经济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土木工程作为保障人们日常生活正常进行的工程,起工程建设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土木工程的建筑质量,信息化建设就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为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土木工程中还需掌握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实施对策。通过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和提升员工素质等。

一、 发展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想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技术和施工手段,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实施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实施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施工流程的优化,还可将其融入到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之中,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改变管理者对土木工程建设的传统观念和思想、合理规划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框架、提高土木工程信息技术是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浅析土木工程各阶段信息化建设

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土木工程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土木工程建设的过程可以分为设计、施工、管理和招标几个环节。首先分析土木工程设计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土木工程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钢和混泥土都有了一定的革新,其可靠性和耐久性都有了很大改善,而一些合成材料经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与传统材料相比也更显优良和轻质,这一系列材料的改善,为技术人员设计土木工程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也可以使技术人员的设计工作大大简化。

良好的土木工程设计是为土木工程更好实施做铺垫,而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在土木工程实施中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的完成高难度施工项目,例如在高层建筑的垂直度上、悬索受力的大型桥梁上和大体积混泥土的施工质量上等项目的控制。

土木工程涉及的行业范围十分广泛,如房屋工程、设备管线安装业、钢结构加工业等,可以说土木工程是一个复杂行业的信息集合地,并且其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是十分大的。因此,制定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高效的土木工程信息化管理体制,可以对很多复杂集合在一起的行业进行细致和全面的统计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计划,完善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促进土木工程在各个行业有效科学的实施。

三、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一)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相结合,要不断创新,首先必须致力于三大系统的建设。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第一大信息系统是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和控制信息系统。这一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可以让现代建筑师将新时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美学通过大胆的构思和神奇的想象充分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在以模型为对象的三维协同模型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的模型设计技术,使得各种专业的设计人员可以在同一模板上设计模型,这样既减少了信息传输的时间,也可以使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同时得到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计水平。

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第二大信息系统是土木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应用标准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土木工程中信息技术规范、准确、有序和高效的实施,在涉及众多行业、包含大量信息的土木工程中,制定规范有效地行业管理体系和高校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确保各个行业健康和高效的发展。

(二) 推陈出新,从整体构建土木工程信息化

土木工程信息化随着时代的推进、技术的改革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它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转变传统的设计和实施观念,结合社会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同时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本国现有的技术和经验,从整体构建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以使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式的进步。

(三) 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推动土木工程信息化快速高效发展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的土木工程,对我国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全面推进土木工程信息化进程,从科研体制和培养人才各方面对土木工程信息化进行深入探究和研究。当然,对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土木工程建设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和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

四、 对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根据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发展情况,结合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趋势,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将会在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和互联网三个方面的应用上取得突破。

(一)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土木工程专业软件不仅是土木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体,也是土木工程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采集、传递和使用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土木工程专业软件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开发技术,二是人工智能技术。

提高软件开发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将组件进行组装,还可以是软件开发周期缩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样变更有资本投资土木工程专业软件的开发。

(二)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是嵌入式系统的基础,随着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嵌入式计算机也将会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中,因为嵌入式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相比较,其功能是十分强大的,主要表现为:以应用为中心,软件硬盘可剪裁,嵌入式系统可以针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转化,将有用的信息表现出来供决策者进行良好的决策。经过世界各国专家分析,未来嵌入式软件的功能将会更加强大,即使不用网络,也可以完成原本必须在网上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或工作,这就使得未来土木工程的整个工作流程分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三) 互联网的应用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都得到了快速甚至是飞跃发展,如今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已普及,对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就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影响还不是太明显,因此,为了让互联网对土木工程产生深远而有积极的影响,我国应对此作出积极的规划与探讨。为了让人们拥有在广阔范围内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从网络上调用现有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组件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开发与应用基于网络的软件。而在信息的使用方面,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土木工程进行远程控制,各行业和专业人员可以对庞大的信息源进行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的协同处理。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