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病人基础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心理状态与成年人不一样,很多老年人性情比较怪癖,固执烦躁,对周围事物反应比较迟钝,容易激动,不配合,因此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我们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与老年人做好心理沟通,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过程,给予安慰,对疾病的治疗上表示出信心,增加其安全感,使老人对疾病的治疗有足够的信心。
饮食与营养:老年病人消化功能减弱,胃肠功能紊乱,一般给予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增加心脏负担,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如心、脑、肝、肾等)。鼓励老人多吃一些新鲜水果、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可以适量吃一些粗纤维食物,每天要多饮水。要依据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不同而选择其不同的饮食,如心血管病人主食要量少,不宜过多,过于细腻。高血压、肾病患者要控制钠盐的摄入。禁烟、酒,不宜饮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做好口腔护理: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要每天刷牙,刷牙的最好时间是进食后的半小时内,这样,不仅可以使口气清新,还可以防止食物残渣为牙齿表面的细菌提供营养。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护士每天要做两次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因老年人营养吸收力差,消化功能减弱,尤其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发生褥疮,除按常规的医疗,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床铺平整无残渣,骨隆突部位用50%的酒精按摩,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各种合并症,协助患者进食,洗脸和排便更是每日必需的。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且患多种疾病,因此其用药过程也较为复杂,用量多,种类多,发生副作用多,给药必须慎重,口服药要看着病人服下,老年人体质虚弱易出现输液反应,需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与休息: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弱,脑组织细胞供血不足,易打瞌睡,精神不足,睡眠质量差,这样要注意减少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环境要肃静,空气清新。同时要劝其少饮酒,少喝浓茶、咖啡,少吸烟。保证有足够的睡眠与休息,使其精力充沛,促进康复。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86-02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临床护理】
颅脑外科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且病程长、恢复慢,极易发生护理并发症,故基础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整体护理的推行,护理程序也逐渐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去。我科自2003年10月开展整体护理以来,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科学解决了基础护理中的难点问题,保证了基础护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1存在问题
1?1护士方面?护士缺编,工作严重超负荷,专业护士1个人要负责1组病人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卫生宣教、出院指导等,且颅脑外科危重病人多,护理工作繁重,部分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有时基础护理,特别是生活护理不到位,对陪人存在依赖性。
1?2病人及陪人方面?对基础护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做不好,故配合不够,或看到护士忙,自己主动做一些生活护理,影响了基础护理质量。
2制定计划
寻求院领导及护理部支持,增加护士编制,增添助理护士;加强护士学习,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与病人及陪人做好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和配合;制定一套有效的实施方案。
3实施措施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培训?护理部及科室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整体护理知识讲座,并邀请院领导、职能部门、医技科室、后勤总务及临床科主任参加,转变全员观念,争取了全方位的支持。狠抓“三基三严”的学习和技术培训,使各级护理人员理解和掌握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及与整体护理的关系,并认识到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实施是提高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
3.2增加编制?护理部给于新添护士2名,使护士编制上升到1∶0.38,新配2名经护校毕业未取得护士资格证的人员做助理护士,这样虽然护士编制仍不到1∶0.4,但2名助理护士除搞一些外勤陪检外,还可帮助专业护士做一些技术性较低的基础护理工作,主要是生活护理,大大缓解了护理工作的超负荷,保证了全病区的基础护理质量。
3.3合理改变排班方式?增加早、中、晚、夜班力量以提高晨、晚夜间基础护理质量。因颅脑外科危重病人多,基础护理繁重,且24小时需连续不断的进行,原来早、中、晚夜班均为1人,现增至2人后,重点解决了术后、危重一级护理病人的各种护理和生活需要,使工作更有计划性、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3.4护理措施落实到各班各人?围绕满足病人需求至上,护士实行强行排班与酌情排班相结合。专业护士由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合理制定了各班岗位职责。白班有护士长或专业护士带领年轻护士、助理护士对危重一级护理及卧床病人进行全面的治疗和护理,协助二级护理病员满足其生活需要,护士长、专业护士的言传身教为青年护士及助理护士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取得了病人陪人的信任,使病人对家人的依赖转移到护士身上来,基础护理到位率上升,陪伴减少,病房易于管理,清洁整齐、有条不紊。
3.5成立服务队?护理人员热情地为病人陪检、打电话、寄家信、代买生活用品,洗头、洗脚,喂药、喂饭,擦身、按摩、帮助大小便等。后勤供应下收下送,随叫随到。专业护士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护理病人身上,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 把护士还给了病人,时刻以病人的利益出发,解决了病人的后顾之忧。
3.6建立质量检查管理制度?根据基础护理内容和三甲标准及各班职责,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基础护理量化表和整体护理质量检查表。护士长根据工作计划,列出每日、每周、每月工作重点及检查项目,做到白班护士检查夜班及早晚班基础护理质量,夜班护士检查白班护理工作质量,专业护士随机抽查年轻护士及护理员工作质量,护士长随机抽查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定期在全科护士中公布,奖优罚劣,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对策。通过常规化、制度化的抽查考核,不断强化护士的质量意识。
4效果评价
4.1护理并发症减少?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认识问题能力,增强了自觉性和责任感,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能积极主动有目的实施基础护理,解决了病人生活护理问题,保证了基础护理质量,如一位重度脑干损伤呈植物人患者住院5年多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发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06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以复制方式准确表现同真实病人近似情形的健康人,发挥模拟病人、评估者和指导者3种功能,具有一致性、反复使用性和良好依从性等特点[1]。在国外,将SP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已接近半个世纪,主要应用于各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中[2]。1991年,StillChinman PL 把该方法引入我国[3]。但是,由于规范化培训及采用SP 教学对于普通医学院校来说无疑是较大的难题,国内外一些学者吸取SP教学的精髓,采用培训过的医学生作为S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将其定义为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imulation patient,SSP)[4]。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护理工作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情感,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传统的《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多为演示性教学,操作教学对象往往是没有情感,没有反应的模型人,这使得护生的思维、职业素质及临床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局限[5]。鉴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的特点及社会对护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探讨简易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效果,笔者将SSP引入《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并与传统实验教学法相比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择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三年制统招护理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护理8班55人作为对照组,12班护理57人作为实验组,共计112人,均为女性,年龄17~ 20 岁,已完成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两组学生在年龄、入校成绩、基础理论课成绩、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授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研究方法
2.1 准备阶段
2.1.1 SSP的选择
从我校2010级3年制护理专业中选取12名学生进行SSP培训,选取要求:①自愿参加;②已完成护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具备一定护理专业技能;③具有一定表演能力;④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应对能力;⑤工作认真、守时。
2.1.2 编写SSP模拟病例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护理操作中的重难点,在附属医院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并经基础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形成SSP模拟病例。
2.1.3 SSP的培训
教学前2周向SSP志愿者发放模拟病例,并组织观摩临床典型病例1-2次,了解病人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感受病人语言、肢体、情感。教师指导被培训者扮演模拟病例中的病人角色,还可强化模拟某些特殊病人如恐惧、忧虑、愤怒、不合作等。
2.1.4 教学前准备
教学前1周向学生发放模拟病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并熟悉所涉及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2.2 实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模型人示范操作,学生在实验室练习。实验组采用SSP辅助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简短讲解后,1名SSP模拟病人角色,教师演示护理人员示范正规的操作流程。学生分组,每组配备1名SSP,完成模拟病例的相关护理,最后由教师、学生共同总结。
2.3 评价方法
2.3.1 技能考核成绩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应用传统实验考核方法进行统一操作考核。监考老师经过培训,统一使用我校《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评分标准》。每项操作按百分制计分,各项操作成绩相加取平均分即为操作考核成绩。
2.3.2 学生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自制问卷,了解学生对两种方法的满意程度。问卷设计8个条目,设“是”、“一般”、“否”3项。共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100%。
2.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3 结果
3.1 2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
表1 2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人数\&成绩\&实验组\&57\& 86.52±3.87\&对照组\&55\&82.04±5.11\&t值\&\&6.14\&P\&\&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3.2 2组学生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比较(表2)
表2 2组学生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比较(人,%)
[[项目\&实验组(n=57)\&对照组(n=55)\&χ2 值\&P\&是 \&一般\&否\&是\&一般\&否\&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7(82.46)\&10(17.54)\&0\&14(25.45)\&38(69.09)\&3(5.45)\&37.15\&
4 讨论
4.1 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传统护理实验教学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模仿操作,学生往往缺乏兴趣。SSP辅助教学法接近临床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具体操作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2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传统实验教学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忽视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SSP辅助教学法课前发放模拟病例,课中模拟真实的临床护理过程,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SSP不仅可模拟真实病人的阳性体征和症状,还能表现出病人的各种情绪变化。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认真组织语言,与SSP交流沟通,评估病情,做好解释、安慰,取得理解、配合。从而提高了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与真实患者接触的信心,培养了爱心、耐心,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
4.3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应用SSP辅助教学,授课前,教师需根据实验内容及教学计划收集、整理大量资料,并依据临床真实病例,编写满足教学需要的模拟病例,授课过程中,教师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因而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4.4 应用SSP辅助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选择本校2年级护生接受SSP培训,成本低,易于组织管理,且2年级护生已进行了护理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医学基础,容易理解病情,易于培训。但学生标准化病人均为正常人,不能完全模拟真实病人的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且选用的病例往往比较典型、单一并经过标准化处理,学生对于临床疾病多样性的认识不足;其次,某些侵入性的操作无法在SSP身上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传统实验教学法与SSP辅助教学法综合应用,利用模型人结合床边教学及有关多媒体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综上所述,将SSP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璐姣,朱丹.标准化病人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11A):18-20.
[2]Parish SJ, Weber CM, Milan FB, et al. Teaching clinical skills through videotape review. a randomized trial of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reviews [J]. Teach Learn Med, 2006,18(2):92-98.
[3]钟玉杰,王敏,李勤.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9-261.
[4]张莉芳,蔡益民.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9,6(6):270-271.
[5]施月仙,田金徽,杨克虎,赵岳.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91-95.
作者简介:李沛霖(1986-),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与护理研究,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湖南邵阳 422000
【关键词】 脑出血;并发症;护理
脑出血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1。急性期是指发病3-4周,此期病人病情凶险,极易发生并发症,从而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1。分析我科2011-01-2012-04收治的130例脑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得出相应护理措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44-90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脑干出血15例,脑叶出血12例,壳核出血67例,丘脑出血25例,小脑出血11例;意识清楚43例,意识障碍87例;单侧肢体瘫痪94例,双侧肢体瘫痪25例,失语11例,130例均经头颅CT证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中发生并发症86例,其中脑疝10例,肺部感染32例,上消化道出血18例,低钠血症12例,肾损害3例,中枢性高热6例,再出血4例,压疮1例,存在两个以上并发症者38例。
1.2 治疗方法 早期给予调控血压、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等对症治疗,后期给予营养脑细胞和功能锻炼。
2 观察及护理
2.1 中枢衰竭及脑疝 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的原因是大量脑出血后,由于脑实质内突然出现了血肿的占位效应,颅内压急剧增高,形成脑疝或中枢衰竭。本组病例中,发生中枢衰竭及脑疝10例,占11.6%;11例死亡患者中,入院后7d因中枢衰竭及脑疝死亡的4例,占36.4%。护理对策: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15-30min1次。通过综合病人对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警惕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一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等脑疝症状。2)保持呼吸道通畅;3)持续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状况。
2.2 肺部感染 脑出血患者多数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误吸而发生肺部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病例中,发生肺部感染32例,占37.2%;死亡4例,占36.4%。护理对策:1)神志清醒者,鼓励患者深呼吸,尽量自行咳嗽排痰。2)对不能有效排痰者,给予翻身拍背,1-2h一次,拍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采取叩击的方法,不能震动患者头部,叩击频率不宜过密,在患者呼气时叩击并鼓励患者排痰。3)对排痰障碍者,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配合雾化吸入,3-4次∕d,选用柔软的吸痰管及时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连续不超过2次。4)昏迷患者头部抬高15°—30°,头偏向一侧,加强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口鼻分泌物,同时加强口腔护理,根据病情或口腔涂片检查结果选用不同的漱口液,每日3次,宜在餐后进行。5)加强气道护理,定时气道湿化,湿化液至少250ml∕d。6)鼻饲患者,鼻饲后抬高床头,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7)经常听诊肺部,观察生命体征及痰液的颜色、量,必要时予痰培养。7)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8)正确使用呼吸机,加强呼吸机管道的消毒管理,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2.3 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是病变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继而引起胃肠黏膜血流量减少,胃、十二指肠黏膜出血性糜烂,点状出血和急性溃疡所致。本组病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8例,占20.9%。护理对策:1)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面色及肢体温度变化。2)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腹胀、肠鸣音活跃、躁动、呃逆、尿量减少等,要警惕消化道出血。3)患者在病后2—3d常规留置胃管,定时抽吸胃液,观察胃液颜色、量、性状;若无出血,要尽早鼻饲流质饮食,以保护胃黏膜,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4)观察大便颜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胃液隐血试验等。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胃液隐血试验阳性10例,5例黑便,3例呕血。呕血患者予禁食,其余患者不禁食,给温凉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减少进食量,同时应用云南白药或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胃内灌注,输血1例,所有病例均治愈。
2.4 水电解质紊乱及肾损害 主要是中枢性低钠血症。脑出血病人常因频繁呕吐、发热、出汗、禁食水或使用甘露醇和利尿剂等医源性因素所致。本组病例中发生低钠血症12例,占14.0%,肾损害3例,占3.5%。护理对策: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出入量,保持出入平衡。2)定期监测血电解质及肾功能情况,积极纠正低钠,轻度低钠可给口服或鼻饲补钠纠正;血钠
2.5 中枢性高热 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本组病例中发生中枢性高热6例,占7.0%。我科常用安宫牛黄丸口服或者鼻饲,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头部置冰袋、冰帽降温,体表大血管处置小冰袋,温水擦浴等,效果满意。头部降温宜早期进行,物理降温时注意保护胸腹部及足部皮肤,防止冻伤。冰敷头部时要紧贴头皮,放于颈部外侧的冰块不宜太重,以免影响呼吸。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6 再出血 本组病例发生再出血4例,占4.7%;死亡3例,占27.2%。说明发生再出血后处理非常困难,预后不良。因此,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1)保持患者安静,限制探视,避免不良刺激。2)严格控制血压,保持平均血压在80-140mmHg,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3)按照医嘱正确用药,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管痉挛。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引起脑出血。5)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2.7 压疮 脑出血患者因偏瘫,肢体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差,大小便失禁等因素极易发生压疮。本组病例一患者因昏迷、高龄、极度消瘦、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发生二度难免压疮,占1.1%。护理对策:1)有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予睡气垫床,骨骼隆突处放置软枕,建立压疮评估表,定期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2)定时翻身,1-2h∕次。开始幅度宜小,发病后前24-48h尽量减少头部摆动,翻身后保持肢体功能位。3)加强皮肤护理,常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4)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潮湿后及时更换;5)增进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6)指导家属按摩瘫痪肢体,加强肢体被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