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法律思维与生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39-02
当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上存在明显不足。初中的法律常识只能算是守法教育,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更遑论法治精神。当然,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体系中,《法律与生活》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学法治教育上的不足。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在开设本课程中的经验谈一点看法。
笔者把法治文化教育的内容限定为《法律与生活》,虽然不可能做到彻底的系统性,但也不是照本宣科,照搬教材内容。因为法是包罗万象的,而市面教材也完全按照大学学科要求设置,因而没有特别适合高中学生的。于是,根据生活中的热点、学生遇到的问题,笔者通过法律视野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客观的回答。以下是笔者其中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
为更好地说明笔者的设计意图,下面选其中部分内容再进行详细介绍:
第1课时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法的价值。中国人非常喜欢追求实体正义而忽视程序正义,我们的媒体对此有大量报道,而老百姓似乎也习惯了“搞大”的做法,只要存在侵权、违约等行为,受害者往往先想到的是闹事、静坐、跳楼、烧公车等手段,至于正确维权,按程序一步一步走,似乎大家都没有这个耐性。《红潮风暴》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有时候程序比实体更重要,实体正义必须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
第3、4、10课时主要是用视频的冲击力影响学生,使他们明白一些违法行为会带来家破人亡、不可逆转的人生后果。
针对深圳学生家庭离婚率较高,如一个50人的班级一般会有3~5个离婚家庭,笔者特意设置了第12课时――《财产千万亲情几何》,让学生了解婚姻、家庭及继承的法律问题,目的是想告诉学生父母有选择婚姻、追求幸福的权利,孩子也有选择自己认可的监护人的权利。在家庭中,孩子是三角形的一角,具有稳定的作用,因此,要学会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做家庭关系的协调剂。
……
在学生的“学”上,孩子们积极性相当高。当然,这个积极性是呈增函数形态逐渐递增的,因为刚开始笔者采取大学教授模式,发现学生状态不佳。于是,才逐渐用案例、视频导入情境,以点带面,逐渐深入,学生也终于渐入佳境,以至于最后经常互动,如模拟法庭等的开展,使法治文化的普及变得非常成功。下面是笔者的学生,罗宇豪同学对校本选修课程――《法律与生活》的学后感言:
通过这个学段《法律与生活》的学习,我觉得我对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我将来毕业后与社会接触,融入社会,并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将带来极大的帮助。我颇为欣赏老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气氛,上课时不仅详细生动地为我们讲解生活中可能不能意识到的法律问题与漏洞,同时也为我们播放相关论法视频及某个法律问题上的电影。这样不仅让课堂变得活跃,同时也让我们能更加强烈地领悟到生活中法律的形式。而我对法律也越来越感兴趣,有空时,我会上网查询相关法律条文,或者在一些论坛里找寻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事物中所包含的法律因素,进一步了解更多被保护者或群体与法律权限的关系或者立法的流程,例如,如果你被虚假广告骗了,应向工商部门反映情况,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忍气吞声,任由他人受骗让不法分子更加猖狂;假如你“拾金而昧”,数额较大而拒绝归还,会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没有权力开除在校的学
生……所有的一些细节也许都与法律紧密相连,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中学开设法律常识课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普法宣传,更是一种系统的法律启蒙教育。常规的法律教学和政治课教学一样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法律课程时,需要在课程设计上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尽量把课程设计得贴近生活实际,添加大量的互动元素,增强内容的趣味性。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学习过上述课程与没有学习上述课程的学生之间在法律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参加学习后,看待社会问题更加理性,并开始从法律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他们在家庭或者生活中遇到纠纷矛盾时会主动寻求法律途径,甚至给父母提供比较全面、成熟的法律建议。种种迹象表明,通过系统的法律启蒙,能够较早的提升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具纪律性和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法学专业,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书本的学习较有限,于是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策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从大学一直下来,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也许我的知识有限法学专业,也许我还太年轻,缺乏实践经验,也许在某些方面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工作自如,但年轻意味着热情与活力,我有生理缺陷(从初中起我的听力就逐渐减弱,但并不妨碍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反而更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而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保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我不行!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与追求的目标。
在校期间,我严厉请求自己,尽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缓和的学习生涯,我已经熟习并控制了有关法律基本实践、基础法、部分法的相干知识。在学习之余,踊跃投身法律实际工作中,使本人在丰盛理论常识的同时,增添了社会教训。四年中令我快慰的是:持续两个学年,四次取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测验跟盘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能源,朝着更高的目的斗争。
我校是一所理工学校,在培育人文素质的进程中,也浸透了理工科精良的风格,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迷信生的沉着。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我继续了中国农夫的勤奋、百折不挠和不怕苦的精力。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实现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持续发挥这种精神,爱岗敬业,施展自己的最大潜能!
自我鉴定二:
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为前提,与生活互相结合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种做法。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通过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去分析、观察社会发展,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亲身去经历,通过心灵感悟世界,从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充分激励学生奋发有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推动课堂教学往生活化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要想使教学往生活化发展,就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学有所获。笔者在此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方面的一些探索。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思维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往生活化发展,首先要构建全新的教学思维,丢掉传统的以规范化、抽象化、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重视学生的发展,找到学生内在潜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当做培养的目标,推动学生提高自身人格以及发展学科知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实践互相结合,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后还要构建使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教学思维,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互相适应,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不单单只是需要知识方面的知识,还要包含心理、人格等全方面的发展。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生活化
课堂教学要有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是固定在教室的位置上进行教学,上课过程中不能乱说乱动,导致学生在固定的学习环境中没有足够自由的交往空间与生活空间,不能进行积极的想象与适当的思维。为了解决这种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往生活化发展,让学生对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模拟,将学生放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抛弃传统的讲台与固定的座位安排,使学生以往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的约束得到全面的释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到的生活片段、舞蹈与音乐来体现思想品德生活化方面。比如:采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思想品德新闻,促进学生对思想品德新闻的吸收,能够全面的了解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体验角色、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化情境的问题等方法,让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贴近生活,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知识。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境生活化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要贴近社会、自然与学生生活。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具体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进行案例导入,通过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实行教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教学生活化的环境,倘若教师能够把学生感兴趣或者相对熟悉的事物当成教学工作的入点,学生便能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主动去学习,体验思想品德知识的魅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思想品德内容,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切入点,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帮助学生摆脱对思想品德内容抽象、烦躁的印象。比如: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日程花销非常大,不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情况给学生提供正确消费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到商场购物,要求他们为自己制定合理的消费方案,让学生自行解决消费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促进学生在日程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4.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生活化
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因此课堂教学要与日常生活互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实践,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指导学生主动的利用思想品德知识去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生活实践主要有:学校生活、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家庭生活、公益劳动等,同时还包括学生自行仿真模拟的教学活动,比如:设计壁报、模拟练习、辩论、举办展览、情景练习以及广告设计等,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发现自我价值等。虽然并不是让学生真正的体验生活,但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认识事物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指导学生主动去调查、观察,亲自积累资料、收集信息,直接参加以学习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思想品德、经济等活动。比如,为了防止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出现乏味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法庭的模拟表现,邀请一些专业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共组人员,直接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的兴趣。在遇到违反犯罪的行为时利用法律知识去解决,使学生领悟到法律的重要性,做社会的良好公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投资,让学生整理理财心得,以手抄报或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学生共同参考,使学生从理财方面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利。
总之,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往生活化方面发展,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可以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宏春.高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大有可为[J].学习月刊
[2]汤艳.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
从深层面来讲,道德与法治知识源自于生活,同样也为现实生活提供服务,其中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则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而两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特性,进而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有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打破学生潜意识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疏远感,使其能够以生活视角审视这一知识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生活资源,对教材中深藏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比如,在讲解“平等、尊重与宽容”相关内容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教师便可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摩擦表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解决表演内容中的问题,以兴趣点的激发去导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并共同探讨平等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二、结合社会热?c新闻,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贴合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意识形态的建立更多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活同样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为了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养成,结合生活实际则显得尤为必要,并且可适度引入社会的热点新闻,以此去强化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通过对热点新闻的深入解析,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使其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解“承担责任”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举出最为直观的参考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任何人都应为自身行为负责”的这一法治常识,以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去促进学生构建责任意识,能够用法律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道德与法治知识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则像是枯燥知识点的堆积,毫无生气可言。因此,生活化思维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之外,还应在学生的课后生活中有所体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事例当中,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现象,因此布置生活化作业显得尤为必要[2]。同时,课后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力手段,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布置帮父母做家务、看望祖父祖母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通过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在爱意氛围中感受家人的珍贵。这种极具生活化的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不到负担,并且能够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有助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