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

篇1

【摘 要】目的:分析在危重病人床头应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交接班准确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危重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品管圈活动,并对影响危重病人交接班的准确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完备的活动措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危重患者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危重病人床头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途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临床价值

品管圈管理活动指的是处于同一工作场所中的人员为了有效地解决现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工作业绩,组成的一个团队,之后团队工作成员间明确分工,采用品质化管理手段,对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的方式[1]。这种活动是以改善工作业绩作为主要目标。针对这一研究目的,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的危重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2.37±3.41)岁。

1.2方法

1.2.1主题活动确定

我院针对危重病人的交接管理召开了品管圈成员会,并推选出6个备选的活动主体,由医院的护理人员和医生对主题进行评价和评分,并将评价和评分最高的主题确定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1.2.2主题现状调查

我院自行设计的品管圈管理活动的辅助调查问卷,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交接班护士位置、病房环境、胃管、氧气等管理项目。另外,针对危重病人的口腔情况、四肢活动以及对策实施等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1.2.3影响危重病人交接班正确性的因素分析

依据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院从护理人员、病房环境以及危重病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召开了品管圈管理会议后,详细制定了分工的具体原则,对影响危重病人交接班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改善措施

1.2.4对策制定

我院针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后,召开了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品管圈会议。提出了以下的护理对策:①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工作,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会议,并和一些有经验的护士经常进行交流;②强化对危重病人的健康教育,定期召开健康教育的讲座,也可安排相关责任护士到患者的病房实施健康教育。

1.3实施效果评价

在实施品管圈管理活动之后,比较危重病人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危重患者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明显提升(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针对危重病人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生诊疗的有效依据。另外其在法律上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传统危重病人护理方法相比较,品管圈管理活动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1)可以详细地记录病情严重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并且记录内容详细、充实,且重点明确,有效避免了在交接过程中出现的漏项事故。

(2)在实施危重病人品管圈活动之后,护理人员对危重病人的记录项目以及监测内容有了明确的记录,使得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变得省时省力且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有效提升了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

(3)在对危重病人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能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真正落实了“谁负责,谁记录”的护理原则,同时医生也方便对患者病情进行随时查阅,有效地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危重患者的肢体情况、对策实施以及口腔方面交接的准确性明显提升(P<0.05),肢体情况交接准确性提升了36.66%对策实施交接准确性提升了41.12%,口腔方面交接准确性提升了35.55%,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危重病人采用品管圈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危重病人交接过程中的准确性,提升护理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危重病人床头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准确性,提升护理质量,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途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79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综合的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1]。而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提高临床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我院自2007年5月建立了三级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安全监控网络等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管理方法

组建危重病人三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健全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护理质量管理执行度及时、执行力到位、可操作性强的质控组织模式,有利于护理部对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各个环节分层次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纠纷的发生。危重病人三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一级由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及骨干护士长组成,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其职责是研究制定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的相关事宜,定期检查危重病人质控情况,并对质量难点进行指导。二级由8名护士长组成危重病人质控小组,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其职责主要对各护理病区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考核,并及时指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收集各护理病区的建议,然后进行整理汇总,并完善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规范。三级由各病区护理骨干指控员组成,负责本病区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不断提高病区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

建立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考评机制:全程监控是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环节质控则是重中之重。护理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查找护理质量缺陷并予以修改。定期对照质控标准检点部位,如ICU、CCU、RICU、NICU等应认真排查护理安全隐患,将危重症、严重并发症、有护理纠纷趋势等作为质控的主要对象,建立有效的危重病人登记报告制度和危重病人护理会诊制度,严防护理差错发生。护理部要结合实际,细化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让具有正确导向的通用标准在护理质控督查中有章可循,并实施连续、动态、全程的共性管理[2],达到放大管理功能倍率的目的。我院完善了护理部、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岗位管理体制,并对护理质量进行了追踪检查。

制定危重病人护理应急预案: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护理纠纷。为此护理部制订了具有可行性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并且每项预案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如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重大抢救应及时通知医务处和护理部,做好病情及抢救记录。若接到停电通知后,要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和手电等。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平时应在机旁备有简单呼吸器备用,如突然停电要立即将呼吸机脱开,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呼吸,并及时与电工联系查询停电原因。

整合资源,创建优势:护理部创新护理服务理念和模式,成立了以总护士长为核心的护理专项技术支持中心[3],形成了我院护理人才群,确保了临床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处理都能及时有效,尤其对危重特殊病人、突发病情变化的病人等,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护理部制定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实施方案,使护理人员都能自觉落实好各项制度。据统计,2009年度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达99.88%。

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考核,开展“三基三严”能力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结 果

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着力培养护士长“大质量观”意识,重视患者全方位的护理质量要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现代质量教育,探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和持续推动的长效机制[4],从而有效地防范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部针对性的健全了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完善了三级质控机制,为病人提供了技术和服务多层面的支持,并着重加强了危重病人的护理管理,使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过渡,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管理成效。

篇3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02-02

近两年医保开放后,大城市各大医院就诊人数急剧上升,危重病人数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急诊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门,它的特殊性在于患者都是急、危、重症,随时都会出现病情恶化或生命危险。急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任何的操作不当,不但影响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甚至因此产生法律纠纷。为了提高急诊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改进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程序,我科自2012年5月开始运用PDCA模式,对危重病人转运实施了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问题分析

1.1 现状调查:2012年5月,我科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近两年的转运意外事件。我科病人转运流程为:根据医生医嘱,责任护士联系发送部工作人员护送至相关单位检查(或住院治疗)后返回急诊室,视病人病情来决定陪同人员和转运应急仪器物品药物。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根据当前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找出易造成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自制危重病人转运工作合格率统计表,随机观察抢救室内126个危重病人的转运护理情况,确定主要不安全因素(合格率低于98%)为:医生未与家属进行转运风险谈话(合格率仅38.9%)、转运前准备工作不充足或不符合病情(部分合格率低于75%);转运中管道维护(96.3%)、与接收单位配合不足(95%)、转运后仪器整理归位不足(76%)。

2 对策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2]是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PDCA 循环的运用避免了传统的护理质量改进方法中没有计划性、目标性和随意性强的缺点[3]。基于PDCA模式,针对原因,结合医院及科室资源,寻找可改进点,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提高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

2.1 计划(P):①收集各种危重病人转运相关的文献分析资料;②参阅各文献资料,制定改进措施;③实施改进措施,三个月后评估效果;④确定预期目标: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细化现有转运流程,使各项评估项合格率≥98%,转运安全得到实质提高。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2.2 实施改进措施(D)

2.2.1 在督促医务人员自身工作习惯态度责任心方面的改进:①护理排班上,在原有的责任制上增设组长一职,由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出色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指导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士,监督工作态度不佳、工作习惯不良的护士,共同护理病人。②订立奖惩机制:随时抽查,优秀者科室奖励小礼物,出现漏洞者,先指正,指正后还不改进的给予惩罚,并提倡互相监督。③采取情景模拟考核,培养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护理决策水平[4]。定期由组长考核组员的危重病人转运的准备工作能力、陪同检查时的应急能力,检查后各项归位整理的意识,记录成绩,成绩差者重点培训。

2.2.2 环境与支持系统改进:①严格把握转运指征,医生对病人作全面评估后分级并决定转运陪同人员。在转运前将转运的必要性及途中的风险告之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后实施转运,在现有的急诊抢救室谈话记录单上添加转运风险谈话签字项,作为书面凭证。②设计醒目的转运准备提醒标志和转运归来整理标志贴于病历夹上,随时提醒。设计转运check list,病人离开抢救室前核对。重新整理转运箱,将常用的体积较小的应急物品和药物全部归入箱内,转运时随拿随走,节省准备时间,还不易遗漏。③规定各管道固定方式和放置位置,转运前必须按规定方式安置各路管道,如规定转运时如有微泵类药物,统一将微泵固定在抢救床的输液杆上,针筒向内,避免了微泵随意放置时导致的滑落、碰撞,针筒向内避免碰撞时的断裂等。④增加各协作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做好转运前的通知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⑤保持各类仪器设备性能良好,数量充足。为保证跟上目前日益增长的抢救病人数的需求量,申领足够的设备仪器以保障工作需要。仪器设备每次使用后确保功能状态,定期检查。⑥统计增长的病人就诊数,与上级部门协商,增加急诊工作人员,以免因工作忙碌导致的疏忽意外。

2.4 评价(A):经过这次质量改进,除了转运前谈话与仪器归位整理两项,其余项目的合格率皆达到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值的,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改进后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各项合格率明显高于改进前,除管道维护项(P>0.05),其余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 讨论

3.1 PDCA循环是进行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安全质量管理的指导框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是一种共识,但细化到具体的工作上却十分困难。PDCA循环理论使这次质量改进变得有组织、有条理、有目的、有针对性。通过这次持续质量改进,强化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自律性,固化了员工行为,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了风险因素发生率,保证了转运的安全性。

3.2 转运前准备工作是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首要环节 :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可能导致患者的生病体征发生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5]。对高风险危重病人进行预处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举措。质量小组分析发生的意外事件时就发现,很多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准备工作的缺漏造成的。在培训时,将转运意外事件进行全科室分析讨论,剖析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提高员工对危重病人转运前准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一些列的标签提醒、组长和搭班人员相互督促、简化物品准备等措施,规范了转运准备行为,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合格率提高,从而有效减少了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3.3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PDCA 循环后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更加完善、细致、规范。转运过程中护士准备充分、意外情况处置及时、态度严谨,病人及家属充分感受到医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他们的关注度,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

3.4 PDCA 循环的导入,形成了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并在改进过程中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化了团队精神。

可见,运用PDCA循环模式可完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减少了转运时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急危重病人转运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南军医,2008,10(3):54-56.

[2] 曹琨,邵月霞.PDCA循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31):99.

[3] 姚智萍,许月萍.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4,3(6):413.

[4]朱丽丽,张会敏.病案情景模拟考核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85-86.

篇4

【关键词】护理查房 危重病人 护理质量 产科

护理查房是护理工作中的常规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讨论一些疑难、危重病人的护理相关问题,从而进行护理计划的调整和执行。以此同时也可以提高护理专业水平。严格实行危重病人重点查房制度,可以提高准也护理技能及及时抢救的预见性,也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病情的判断性,夯实基础、提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产科于2010年1月至12月共进行危重病人重点查房25人次,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5例,重型胎盘早剥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例,前置胎盘5例.

1.2 方法:由护士长组织并通知全科护士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时间内进行指定危重患者查房。查房前全体护理人员要进行相关病情、护理重点的收集与复习。仔细阅读病例,结合患者病情,预想护理的关键。防治病情加重,促使患者好转。

1.2.1 对危重患者具体查房步骤:在家属同意的前提下,由本科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生)来到病人床前进行查看,包括基本生命体征,主要症状、目前的一般状态、辅助检查结果、用药类型、相关护理措施等等与责任护士所报告的入院时基本资料对比从而进行病情评估,并且要预算病人进一步治疗护理后能够达到的目标。再由护士长评估住院期间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对病情了解程度,评价责护的汇报情况,对其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和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全体护理人员都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再结合患者目前的实际状态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提问,增强护士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结合能力。

1.2.2 查房后进行总结:查房后,护士们对刚才进行的一系列查房做出总结,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个例分析,讨论各危重患者的护理重点,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到位甚至还没做。哪些讨论具有重要意义是本次危重患者查房的亮点。提出目前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指出各位患者仍然会存在的问题及预测患者即将出新的新问题,全科进行病情研究,从而制定出符合患者病情病对患者有益的全新护理计划并实施。

2 危重患者查房对产科护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临床护理查房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思维能力,通过病情的讨论和分析,综合疾病的相关知识、临床技能、最新的研究成果,达到能够发现和甄别护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

2.1 提高产科整体护理质量:基本的护理能够让患者舒适,最重要的降低危重患者并发症的产生。女性尿道口与阴道口距离紧密,且尿道短,所以在留置导尿的时候尿路感染的机会比较大,进行会阴清洁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尿路感染;长期卧床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坠积性肺炎,经常翻身、扣背可利于痰的排出;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有利于危重患者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患者的早期活动也可增加肺活量、促进伤口愈合。总之,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提升自我,为患者着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业务水平。

2.2 完善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患者查房不仅仅是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对护理记录也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状态如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精确数值,各系统的情况各脏器功能情况,意识状态,已经实施的治疗和相关护理,各种辅助检查的最新结果,24小时患者的出入量,各种引流管引出的液体量,导尿管留置时间等等。这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记录的连续性。病情变化及应对措施的记录是否符合规定。护士的及时、真实的记录大大提高了病例的质量。

2.3 加强护士长管理能力:护士长通过组织并指导护理人员进行危重病人重点查房,不但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也得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对疑难病例分析及解决,及对护士的工作的了解情况护理完成情况对护理人员起到的重要的督促作用。

2.4 减少医疗纠纷:危重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病情状态及家属的特殊心里是最常发生医疗纠纷的人群。通过加强对危重病人的查房及护理,能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而滴水不漏的护理方案和病历书写也可成为护理人员的保障,让患者找不出任何毛病,大大降低了因护理不当及记录错误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了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信任程度。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及经济效益。

3 结果

进行重点查房的25名危重患者中,23例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其余2名因病情严重出现不同并发症,但病情控制较好。患者及家属均表示对护理人员很满意,未发生一例医疗纠纷,未发生一例死亡病例。

4 讨论

危重病人查房的加强,解决了产科护理服务中的很多疑点、难点。对患者负责的同时也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方位的提高了整体产科护理水平。作为一种护理的管理方式,对危重病人查房是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好办法,通过总结、积累各种产科危重疾病的护理经验,推动了护理、教学、讨论、完善工作的全方面发展。减低了护理任务工作的日益繁重及家属对护理期望值日益升高的矛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处于一个最良好的护理状态。从根本上做到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使得医院的形象日益升高。

参考文献

[1] 洪晓娟,汪梁颖,梁玉莲,等。加强护理查房的方法和意义[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6):549

[2] 孙爱芹,毛秋云。护理查房在提高护士长业务水平中起到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1(9):833

[3] 汪明玉,李辉,李燕,等。建立专科护理查房 提高护理质量[J]。全科护理,2008,6(29):2705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28-01

做好各种危重病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工作,对病人的治疗、预后和康复都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1]。我院 2011 年 1 月以来,加强了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减少了不良事件和意外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重症医学科每年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重病人600人,期中: 男 346例,女 254 例; 年龄 16 ~90 岁,平均45 岁; 内科病人80例,外科重大手术病人520 例,病情稳定后转回病房594例,死亡6例,.

2护理方法

2.1. 转运前的护理

2.1.1 转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取得配合。

2.1.2. 转运前病情评估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2]。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2.1.3对于有潜在危险性的病人,如重症颅脑外伤、大面积脑出血等病人,应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包括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躁动,转运中抬高头部、妥善约束等,并带上便携式吸痰器;对于昏迷病人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用物,对于有气管切开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固,防插管脱落或移位。

2.1.4.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2.1.5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乳酸钠林格液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 1.6 加强与ICU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ICU做好相应的准备,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以减少等候时间,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 1.7转运过程的护理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病人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

2.1.8 接收科室准备。接收科室的准备也很重要。转运前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准备。如病人有人工气道且使用呼吸机,应提早通知,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临出发前,再次确认接收方已做好相关准备,通知病人到达的时间或与检查科室联系确切时间,以保证随到随做。

2.2转运途中护理:

2.2 转运中的护理。

2.2.1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各种管道的情况。查看各管道是否在位,并妥善固定。按从头到脚的顺序逐一检查管道固定是否稳妥,并要求接头、三通管连接处拧紧。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以便抢救时用药。对于可暂时关闭的引流管道如尿管、部分腹部伤口引流管等进行夹闭,并将夹闭的管道及引流袋固定于患者腹部。

2.2.2 转运时保持平车车速平稳,防止颠簸,保持头部在大轮端,可因大轮转速慢、稳而减轻震动。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始终在高处端,以免引起患者不适。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雨天为病人遮挡,盖好被子。对烦躁不安的病人,予以镇静、约束,以防病人发生坠落受伤。

2.2.3转运途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就地抢救,同时与有关科室联系,以便得到专科的救治。

2.2.4 转运途中监测与记录,转运中应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呼吸形态,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

2.2.5认真做好交接班 到达接收科室后,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讨论

3.1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危重病人的转运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操作得当, 既能融洽病人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还可以减少法律纠纷.作为护理管理,要把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有文献报道,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有 11. 6%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通过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明显减少坠床、脱管、病情恶化、心跳停跳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我们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液时及时抽吸,防止痰堵引起窒息.颅脑外伤病人转运时要有安全合适的,例如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向患侧,有颈椎损伤的病人带颈托固定.搬动血气胸患者时,须将胸腔闭式引流管钳闭,以防导管脱落、漏气或液体逆流.注意检查胃癌、肠癌术后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保持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打折、扭曲.病人回到科室后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

3.2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前及转运中预处理 对高风险的危重病人进行转运前和转运中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心衰病人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颅内高压病人的脱水剂的使用,血气胸状态下的胸腔闭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稳定血压(如加快输液、血管活性药滴数),纠正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以及各种管道、夹板的稳固。通过这些预见性的处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系数。

4 小结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护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