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人工智能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工智能教育专业

篇1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土木工程专业口径的拓宽,近年来,社会进步和生产现场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就业岗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共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局面,在追求专业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随着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并非是难事。但是如何实现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从目前的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实践看,严重存在着善于吃苦精神、善于学习意识、责任心、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结构缺陷等诸多问题,已成为诸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瓶颈。在入学以来的学习及过去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了解中,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深刻体会到综合素质教育在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一、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在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尤为必要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本专业还比较陌生,因此,如何加深学生对专业的印象,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课程设置应该考虑的问题。课程的合理设置,规范的教学大纲,合理的教材,理论联系实践以及采用多媒体等是办好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我们的教学应该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果是通过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进行评价,从社会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到,当前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二是过弱的素质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导致毕业生仅具备应用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视野不宽,基础不牢,缺少创新、合作、管理等综合能力;过弱的素质教育导致具有高专业能力的人才素质培养不全面,个性发展不充分,缺少必备的文明、心理、道德等综合素质。纵观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工程师是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具备的条件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由于现代工程具有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一个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批准到设计、施工、使用过程,是链式进行的,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工程师妥善解决。实践表明,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家的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十分突出的重要作用,各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极其严肃而重大的工作。面临现今的土木工程市场,整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远远的跟不上土木工程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造成土木工程中质量通病、安全事故、浪费现象、工程腐败、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现场人员缺少道德水准、目无法纪、缺少文明行为、礼仪行为、施工人员心理素质较差等等,反映出一部分土建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问题,从教育的角度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在加强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寓素质教育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中的途径与措施

篇2

专业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学术和整体水平的根本,是一项牵动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已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我院在2001年升格后就明确提出了“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办学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为农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在2007年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优秀”,2008年被确定为省高职高专示范建设院校和创业示范院校……回顾这些成就,我们深深感到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是何等重要。

专业教研室的功能定位

专业教研室是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级组织,其人员组成情况和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乃至专业建设的成败,因此,各学校都会对专业教研室的建设和室主任的选拔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与功能定位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对专业教研室功能提出以下观点。

专业建设的承担者专业是高职高专教育的载体,它从设置到建设的整个过程均由专业教研室来承担(当然需要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专业教研室从专业设置开始就应进行深入调研、确定人才规格、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或标准、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等。

教学研究的落实者开展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尤其是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从专业设置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但更多的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标准、教材和教学指导书编写、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试卷库和试题库编制、教师评价、学生考核方法和职业技能(工种)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本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教学任务的安排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分解落实,这是教研室的日常工作,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教学任务的落实需要细致的态度和协调能力,要与教研室其他工作任务统筹起来考虑,如组织生产,毕业实习,落实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巡视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指导、答辩、评阅,以及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基地锻炼、社会服务等。

教师培养的设计者教师是学院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专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引进和培养教师必须立意高远,既要注重引进学历高、素质好、职业岗位能力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也要注重培养有前途、有潜力、有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中青年教师,还要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尤其在推荐教师参与培训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既不能让部分教师长期教学、部分教师长期参加培训,也不能搞平均主义。这就要求教研室在安排时要根据专业教师的情况作好长远规划,既要让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又要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不搞论资排辈,使专业教师能够始终处于竞争态势、保持昂扬斗志、永葆青春活力。

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专业建设中大量的细致和繁重的工作需要由专业教研室来完成。课程设置和标准制定是一项十分严肃和细致的工作,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全面制定,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此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试卷库和试题库建设、实训资源建设、教学文件建设等均需由专业教研室来完成。

教研室主任的作用

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学院教学常规工作一般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完成,因此,教研室主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室主任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岗位能力,对本专业要有宽阔的视野和前景预测,而且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全局意识,此外,还必须有敬业奉献和甘为人梯的精神,是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任务于一身的人。因此,培养和提拔教研室主任必须慎重。

教学研究的引领人开展教学研究是保持专业教研室活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教研室主任必须引领大家重视教学研究,因为教师如果不进行教学研究,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其教学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

师资培养的规划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教研室主任一定要协助学院做好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其本身也必须注重提高,还要培养接班人,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对于本教研室的教师要做到培养和使用并重,加强管理和传、帮、带,使他们能够“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熟悉教材,五年成为骨干”;对于学院内部的兼职教师要注重协调和利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行业或企业的外聘教师,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专业技能强、信息广泛等优势,为专业建设服务。

资源建设的谋划人教学资源建设是教研室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工作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协调和谋划,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短期计划,更要有近期的工作安排。因此,教研室主任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必须进行统筹协调,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并保证每年有成果。

教学质量的评价人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由四方面组成,即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领导评价,四者各占一定的比重。但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情况最了解、对教学情况最清楚、对学生的反馈最直接,因此,他们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准确、有效和直接的,应增加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关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和省教学行政部门隔年分别进行教学团队评审。教学团队的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度,专业教学团队可以专业为单位,也可以课程为单位,并将高职高专院校单独列出,可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因此,高职院校本身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大家拧成绳、握成拳、形成团。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鉴于专业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十分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应宁缺勿滥,可找一个临时负责人做一些日常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资的引进和管理近十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目前,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教育类型,本科压缩型的痕迹仍十分明显,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师资引进和培养上下功夫。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引进教师注重学历的现象,需要改变方式和标准,引进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但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管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专业要发展至少需要有三大支柱:专兼职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和图书信息资源。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三者的态度不一,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新专业开设太多,各高职院校之间重复开设的专业多,专业特色不明显,对于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够,新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研究,要让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有同样的待遇。学院在制定政策时要将教学研究作为一项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员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在普及中得到提高,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类型,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研室建设,将教学研究提升到一定高度。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国洪,胡华文.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思路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2]雷世鑫,杨亮.浅谈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研室的工作水平[J].甘肃科技纵横,2010,(4).

篇3

专业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学术和整体水平的根本,是一项牵动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已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我院在2001年升格后就明确提出了“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办学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为农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在2007年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优秀”,2008年被确定为省高职高专示范建设院校和创业示范院校……回顾这些成就,我们深深感到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是何等重要。

专业教研室的功能定位

专业教研室是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级组织,其人员组成情况和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乃至专业建设的成败,因此,各学校都会对专业教研室的建设和室主任的选拔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与功能定位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对专业教研室功能提出以下观点。

专业建设的承担者专业是高职高专教育的载体,它从设置到建设的整个过程均由专业教研室来承担(当然需要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专业教研室从专业设置开始就应进行深入调研、确定人才规格、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或标准、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等。

教学研究的落实者开展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尤其是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从专业设置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但更多的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标准、教材和教学指导书编写、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试卷库和试题库编制、教师评价、学生考核方法和职业技能(工种)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本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教学任务的安排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分解落实,这是教研室的日常工作,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教学任务的落实需要细致的态度和协调能力,要与教研室其他工作任务统筹起来考虑,如组织生产,毕业实习,落实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巡视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指导、答辩、评阅,以及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基地锻炼、社会服务等。

教师培养的设计者教师是学院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专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引进和培养教师必须立意高远,既要注重引进学历高、素质好、职业岗位能力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也要注重培养有前途、有潜力、有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中青年教师,还要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尤其在推荐教师参与培训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既不能让部分教师长期教学、部分教师长期参加培训,也不能搞平均主义。这就要求教研室在安排时要根据专业教师的情况作好长远规划,既要让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又要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不搞论资排辈,使专业教师能够始终处于竞争态势、保持昂扬斗志、永葆青春活力。

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专业建设中大量的细致和繁重的工作需要由专业教研室来完成。课程设置和标准制定是一项十分严肃和细致的工作,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全面制定,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此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试卷库和试题库建设、实训资源建设、教学文件建设等均需由专业教研室来完成。

教研室主任的作用

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学院教学常规工作一般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完成,因此,教研室主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室主任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岗位能力,对本专业要有宽阔的视野和前景预测,而且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全局意识,此外,还必须有敬业奉献和甘为人梯的精神,是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任务于一身的人。因此,培养和提拔教研室主任必须慎重。

教学研究的引领人开展教学研究是保持专业教研室活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教研室主任必须引领大家重视教学研究,因为教师如果不进行教学研究,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其教学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

师资培养的规划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教研室主任一定要协助学院做好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其本身也必须注重提高,还要培养接班人,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对于本教研室的教师要做到培养和使用并重,加强管理和传、帮、带,使他们能够“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熟悉教材,五年成为骨干”;对于学院内部的兼职教师要注重协调和利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行业或企业的外聘教师,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专业技能强、信息广泛等优势,为专业建设服务。

资源建设的谋划人教学资源建设是教研室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工作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协调和谋划,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短期计划,更要有近期的工作安排。因此,教研室主任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必须进行统筹协调,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并保证每年有成果。

教学质量的评价人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由四方面组成,即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领导评价,四者各占一定的比重。但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情况最了解、对教学情况最清楚、对学生的反馈最直接,因此,他们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准确、有效和直接的,应增加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关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和省教学行政部门隔年分别进行教学团队评审。教学团队的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度,专业教学团队可以专业为单位,也可以课程为单位,并将高职高专院校单独列出,可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因此,高职院校本身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大家拧成绳、握成拳、形成团。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鉴于专业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十分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应宁缺勿滥,可找一个临时负责人做一些日常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资的引进和管理近十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目前,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教育类型,本科压缩型的痕迹仍十分明显,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师资引进和培养上下功夫。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引进教师注重学历的现象,需要改变方式和标准,引进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但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管理。

篇4

工作制教学模式基本载体就是工作室,同时采用教室、课程和实践一体化的形式,由传统转向实践,由封闭式过渡为开放式教学,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主要任务就是课题项目研究,主导是专业教师队伍,核心为应用专业技术,基础是掌握课程知识,在完成和承接各种生产技术项目的同时,由教师带领学生

一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是,很多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依次设置造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和实习与毕业设计,在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往往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理论知识体系过多强调,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采用虚拟课题的方式,既没有真正落实,同时监管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在实习环节无所适从,无法顺利开展实习单位交给的设计任务。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既基础教学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 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培养师资人才、建设师资梯队、改革课程体系是建立工作室的基础条件。

(1)改革课程体系

系统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大学一、二学年完成手绘、软件、基础理论等基础理论学习,为大三阶段的工作室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2)培养师资人才和建设教师梯队

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梯队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校企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由老教授把握方向,利用自身的人脉、成果、经验、学识等对科研课题进行承接。中年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团队的衔接、管理和组织工作;青年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协助团队完成课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帮助青年解决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将青年教师送到设计公司或企业接受锻炼;另一方面为创造条件,从外引入设计师或者是专职实验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支撑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三 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要以调研论证工作为基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采取市场调研的方式

一是到同类专业或者是国内外艺术院校进行调研;二是到行业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三是为获得数据和一线资料,采用交流座谈、实地参观、问卷调查等方式,为以后论证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论证

举行专业的论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及院校专家,掌握着丰富的工作室教学经验,同时还有那些有着留学经历的艺术专家,通过研讨工作,最终对工作室的运作形式及名称进行确认。

四 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本上分为以下两种:

(1)与课程相结合

工作室的教学模块由专业学科组负责制定,为了规避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和影响学生,可在不同的工作室来开展同一方向的数学模块。同时可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类的授课内容,以促进工作室健康发展,便于师生间的双向选择。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学生只有在经过工作室考核,指定学分达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学生还可留在工作室继续接受辅导,直至毕业设计顺利完成。以制作模型课程为例,这些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是由基础课程工作室来承担,完成之后,工作指导是由专职实验员负责制作,由教师负责造型的指导及创意的设计。设计类实践教学是由设计工作室来承担。针对课题项目,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竞争,承担教学指导工作。由某领域的专家或职业设计师担当兼职教师,通过实战经验的传授、最新资讯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起到辅助设计室的作用,和学校进行设计项目的合作。

(2)采取课外运行模式

通过采取市场化项目运作形式,项目由教师承接并担任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挑选,带领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创造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盈”局面,锻炼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个人和学校赢取更大的效益。组织学生参见大型的设计竞赛,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工作室承接项目期间,召开座谈或讲座,创造机会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五 工作室管理

采取逐层学科管理模式,既工作室——专业学科组——院系,学科的发展规划、责任教授的聘请、考核指标的建立、教学的管理及专业学科组的建立,基本上由院系来负责制定。而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和团队、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本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专业学科组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和实施科研项目、探讨专业的研究方向由工作室负责。工作室的管理特色是项目负责制和个人责任制,根据项目来设置责任人或者是项目负责人,组建师资群完成额课题的研究。

六 工作室的评价体系

由学科委员会或学院建立工作室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室目标是否真正实现予以监控,对经过考核没有达标和合格的工作室,要予以撤销和更换负责人。

七 结语

通过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此课题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它是在借鉴国内外个知名院校基础上,通过大胆的尝试研究而成,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实践中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春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艺术与设计,2010.08

篇5

[5] 王海,许德章.“机器人学导论”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J]. 科技咨询,2009(3):182-183.

[6] 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1):129-132.

[7] 李竹林,郝继升,马乐荣.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2):81-83.

[8] 冀俊忠.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4):105-107.

[9] 朱映辉. 基于导向驱动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5):94-96.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eries Courses of Graduate Students

REN Xiao-ping1,2, REN Qing-xiong3, GUO Fan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