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3: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

篇1

关键词:美学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油画创作

 

老庄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主要支撑,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而在油画中却未能常见,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庄》告诉我们,庄子所求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逍遥人格”。老子和庄子讲的“道”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为的认知束缚、界限,一切复归于自然本性。庄子所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状态,一切外在、人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将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朴,是对人生本性的一种损害,只会给原本清楚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与迷惘。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的侵蚀与困扰。

“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人经常要困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人一旦受制于这些东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一具枷锁。因此,要在体道认道的过程中,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直接触及心灵本身。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社会功利中实现,也不可能在家庭伦理中实现,而只能在体验宇宙真理,拥抱那个原始的、自然的本质自我中实现。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局限,达到大舒展大自由。庄子的人生观最为自由,最少束缚,因而也最接近艺术状态的人生境界。

篇2

老庄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主要支撑,这是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与艺术产生直接关系,这在中国画及中国其他很多艺术形式中常见,而在油画中却未能常见,这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老庄》告诉我们,庄子所求的“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逍遥人格”。老子和庄子讲的“道”落实到人生观上,便是“自然”,即打掉生死、有无、彼此、是非的外在的、人为的认知束缚、界限,一切复归于自然本性。庄子所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本性,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保存生命的本身在然的状态,一切外在、人为附加都是做作的,都将使人失失去原始的淳朴,是对人生本性的一种损害,只会给原本清楚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困惑与迷惘。庄子的“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我”,而且他认为只有原始的、自然的“我”才是真正的本质自我,只有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才能祛除来自社会浑浊、来自仁义道德的对生命的污染,追寻得到本质自我。为了追寻本质自我,庄子开辟出一片“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天地。《逍遥游》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何有之乡”是无为精神所开拓出来的广大的生活空间,它已不是客观意义的自然界,并非现实社会的实践行动所能达成,而是人心灵世界中无所依傍无可企求的自足状态,它超乎任何实用的意图,并因此精神得以自全自保,而摆脱任何的侵蚀与困扰。

“无何有之乡”的精神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是“无所待”。在庄子看来,列子御风而行,犹有待于风,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的心灵大自由。人经常要困于名利、权势、毁誉,而在庄子看来,人一旦受制于这些东西,不啻于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一具枷锁。因此,要在体道认道的过程中,放弃一切违背生命本性的东西,直接触及心灵本身。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社会功利中实现,也不可能在家庭伦理中实现,而只能在体验宇宙真理,拥抱那个原始的、自然的本质自我中实现。只有无所待,人才能超脱一切与原始自然生命无关的东西,使心灵的活动超出物质世界的形象局限,达到大舒展大自由。庄子的人生观最为自由,最少束缚,因而也最接近艺术状态的人生境界。

人格理想的趋向,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对生命的看法。对生命、生死问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答“怎样的生命才是值得经历的”这样的问题。庄子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是“齐万物”,即万物平等。而他在人生态度问题上,则是“齐生死”,齐生死实是庄子人生态度的根本出发点。一旦死生被视为无悲无欢,无恸无喜,整个人生便产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有何患,故万物一也。”这样,死生大事,被泯灭于“无何有之乡”这一精神空间的气聚气散之中,一切都顺其自然。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而在作为哲学命题的“生死”问题上,庄子的回答是巧妙的: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

篇3

1.1 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 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 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 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篇4

传统是具有魅力的,传统美学思想更是独具魅力,在艺术的殿堂上熠熠生辉,如今,传统美学思想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新形势下,将传统美学思想和企业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将企业文化与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近些年,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一些外资企业,都纷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了企业建设中的重点,试图打开企业文化的大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企业的竞争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美学文化在今天来看似乎已经成为过往,甚至是被有些人忘却在脑海里,但是传统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小觑的,无论何时,传统美学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最为根深蒂固的,是不可忽视的,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思想在当前可以体现为中和思想、协调思想、合和思想等,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当今社会充分提倡和赞扬的一种精神。无疑,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时俱进的,是迎合历史和现代文化而存在的这样一种精神食粮。

(一)中和

“中和”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折中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在处理社会矛盾的时候,需要折中看问题,那么就需要这种“中和”思想。当然,“中和”思想并不是意味着没有主见,没有观点,而是一种相对于激进的思维方式的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相对较温和。在我国古时候,“中和”思想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在《易传》、《礼记・中庸》、《论语・雍也》等作品中都会有所涉猎。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他提倡“中庸之为德也”,将中庸视为一种有品德、有修养的象征,视为做人的一个最高境界。从美学思想出发,“中和”思想也是美学思想的一种高标准和高境界,在孔子的思想里,无论是做人、做事、做艺术都需要这种“中和”思想,他将“中和”思想视为一种美好和和平的象征,是在《礼记・中庸》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就体现在了《礼记・中庸》中。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思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思想,流淌于我国古代的文化长河中。

(二)协调

如果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中和”思想是体现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那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协调”之美则更为深入,不仅体现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还体现了人自身内部的一种和谐。可以说,只有在个体自身内部存在这种“协调”,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在与除自己以外的个人和集体之间接触的一种“协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始终坚信,“协调”是一种美,它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极端和最佳的状态,能够有力地促进内部和外部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共进的关系,是美中的极品。在《荀子》中,“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而和”这句话就体现出了“协调”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社会的运行中,乃至是大自然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这种“协调”思想的存在,才能够使每一个个体拥有自己的归位,促进个体之间的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协调”思想在一个层面上体现了和谐,为和谐做了新的诠释。

(三)和善

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善”思想就是体现为当时的道德情感和我们所能接受的艺术之美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的美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和善”,“和善”思想可以说是以上两种思想的一种升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可谓是“和善”思想的一个重要拥护学派,其中孔子尤为典型,在他的许多言论中都有所涉猎。比如说在孔子的《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实质上就是表现了“仁”的本意,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人要与人为善,要尊重他人,要和谐相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所涉及的“和善”思想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许多西方国家中,也将“和善”思想作为一种大加赞扬的思想,使其成为自身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将“和善”思想与实体艺术结合起来,成为人们所信仰的一种艺术。

(四)和合

在我国,“和合”思想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合”思想也是一种核心思想,体现了整体性,是美学思想的一种综合,是从整体上的一种表现。中国传统美学始终坚信,“和合”是一种最高境界,儒家思想也将“天人合一”作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美学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其中,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在当前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主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和”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中和”思想实质上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指引,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与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具体可以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企业发展思维的建设、企业整体形象的建设等,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而是在企业的各个角落可以找到归宿的这样一个话题。在现代企业中,将文化建设落脚在和谐建设企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上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那么“中和”思想就在这种企业文化建设上给予了指引。在国美电器的文化建设中,其中有一条是人才理念,在人才理念中国美电器使用了这样几个词语,即:品德为先、文化认同、选贤用能、公平竞争、业绩导向、奖惩分明、团结协作、共同成长,这几个词可以说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个方向,但是综合起来却是国美电器的一种独特的人才理念。其中强调团结协作、奖惩分明、公平竞争,这三个词语所代表的含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协调”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伴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企业在自身文化建设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都力争建设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又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协调”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企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尺,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同时又能够有力的合作。“协调”思想和“中和”思想相对比,“协调”思想最为重要的就是体现内部的一种和谐,同样以国美电器的人才理念为例子,在国美电器的人才理念中提及了这样一个词语,即“共同成长”,这是国美电器育才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在育才的时候要使员工和企业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可以说,这种成长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一种共鸣,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一中协调关系,实质上就是良性地处理了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国美电器中,能够形成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和力争上游的工作精神,归根到底就是国美电器中的人才理念符合企业和个人双重的利益观。总之,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只有将“协调”思想应用其中,才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深入发展。

(三)“和善”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和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一种内在美,是艺术形式和人之善良本性的一种内在统一,可以说这种“和善”思想是传统美学艺术的一个支撑,成为传统美学的一个灵魂。那么,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也体现了这种“和善”思想,无论是在大型企业,还是在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在一些还没有形成自身企业文化特色的企业中,“和善”思想都是存在的,换句话说,道德是存在的,而且是长存的。我们回头来再看国美电器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人才理念中,第一点就提到了:品德为先,在国美精神中,“待客如友”也被大为提倡,将品德作为国美电器人才理念的第一条,说明了国美电器对于人才品德的重视程度,更体现了“和善”思想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四)“和合”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只有整体的协调才可谓是真正的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要有整体的眼光,从整体出发,发挥整体的作用,通过集体带动局部,从而获得整体和局部的共同发展。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作为整体,是企业各个部分的一个综合体,将“和合”思想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大趋势。

综上,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都体现着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人文思想,尊重人性、尊重个性的发展、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切合点,即――人文主义。可以说,人文主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企业思想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传统美学思想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宽广的途径,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宇燕.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民营企业家文化建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

篇5

英美文学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成为西方文学中的主流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诗人以及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影响延续至今。有“文坛硬汉”之称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老人与海》等作品中,描述了人类的弱点与命运,也反映了残酷现实中的硬汉形象,对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研究英美文学,就需要了解其审美传统,以及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气质。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最鲜活、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源泉,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了解基督教《圣经》故事及人物典故,熟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抵,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文化因素的积淀。

其次,文学是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语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最理想的语言和文化材料。特定的文化常常在其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原文语言有精确的理解和把握之外,还要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学实质上就反映和代表着西方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语言源泉。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清楚表明,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

一、英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传统

英美文学中的审美传统源于古罗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古罗马、古希腊文学在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审美传统的形成。了解英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传统,需要了解古罗马、古希腊文学的影响。

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大量的哲理诗、讽刺诗、抒情诗等诗歌,《荷马史诗》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诗歌内容包括农民生活、神话故事、战歌、爱情等,既有歌颂类,也有讽刺类。底比斯诗人品达在赞颂类的诗歌创作方面,就有非常高的声誉,而作为古希腊文学重要代表作品的《荷马史诗》,主要歌颂对象是神明和英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古希腊文化是欧洲古典文化的代表,对西方国家甚至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影响。

古希腊文学最突出的三大特点,即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在古希腊文学创作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形象的描述通常比较理想化。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希腊人注重自由和个人价值,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英雄,通常只是半神,与普通的人有相同的性格特点。希腊人虽然比较奔放,但也极具理性。希腊人对于神,并不是一味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向往和追求的表达。苏格拉底为真理喝下毒酒,就是理性主义的重要体现。

英美文学中的审美传统,就是在这些古典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在古罗马、古希腊文学影响下所奠定的审美传统,贯穿于整个过程,无论是形成早期,还是发展后期,甚至是当前阶段。

二、英美文学创作中的文化气质

(一)宗教传统

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宗教传统是其最鲜明的文化气质。宗教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比较深远,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重要表现。《圣经》作为欧洲重要的基督教教义,使英美文学创作呈现明显的宗教传统文化气质[1]。英美文学的创作素材,大多源于《圣经》,人物、故事、词句等内容的引用,都会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提升其文化内涵。而英美文学作品对《圣经》内容的引用,正是一种宗教传统影响的表现形式,因此,英美文学中,宗教传统这一文化气质比较突出。如弥尔顿的史诗三部曲,其创作题材就源于《圣经》中的《士师记》、《路加福音》和《创世纪》,莎士比亚的《查理二世》犹大也是《圣经》中的人物。

(二)文化情结

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学起源的代表,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美文学作为西方主流文学,在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方面,都受到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深远影响。希伯来传说以及希腊神话,都是英美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题材。莎士比亚、拜伦、济慈等作家在其作品中就经常引用希伯来传说和希腊神话,通过这样的题材,表达主观情感和重要思想。

(三)自由意志

西方国家相对于东方国家而言,思想更为开放,热情更高,这在文学创作上也有明显差异。英美文学作品中,多表现人民的激情,以及对人生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热情奔放与勇于抗争的核心精神,在英美文学创作风格中有突出表现。英美文学创作注重赞美和歌颂人性美,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形象的人物性格,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2]。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可以感受到强烈的自由意志,以及坚毅、勇敢的开拓精神。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老人与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不体现英美文化中勇于探险、自由开拓的精神。

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主流,在西方文学发展中有重要引导作用。英美文学中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都离不开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影响,此外,《圣经》在宗教传统和文学创作方面,也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英美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审美传统以及文化气质,需要根据其文化起源进行深入的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