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理学科的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它联系着社会和经济环境,又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地理学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是文理结合的独特学科。
“地理学科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生产力,地理科学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早期;还是农业和畜牧业分离、部落形成和发展的奴隶社会;抑或是大航海时代后,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今,3S技术的不断成熟、对外太空和深海的不断探索,使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联在不断地加深。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结合“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说明。
一、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眼”看世界
“地理眼”也就是地理视角,即一种地理学的观察、认识世界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首先是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眼”看世界,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的真和美。
在学习“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不断追问的问题:请对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诗句的表达是否正确?为什么?那么,你认为“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通过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地表径流(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正确的,大多数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海洋水又可以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雨回到陆地,汇入地表径流中,所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不正确的。由于我国的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大多数地表径流(百川)东流入海,而海洋水汽可以通过水汽输送(主要是夏季风和台风)回到陆地上空,并产生降水补给地表径流,从而形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学生使用“地理眼”看到了诗句中的自然规律。
地理教育赋予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地理学科包罗万象,这其中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也有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还有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地理教育可以从直觉的形象切入,让学生体验生态的自然美、人工的创造美、人地的和谐美,从而逐步提高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在旅游中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不仅会被那流水的壮观之美所折服,还会想到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了解到了瀑布的“未来”――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瀑布会出现溯源后退现象,若干年后也许瀑布就会消失,瀑布是地表径流(河流)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塑造出的具有时效性的地貌类型。面对自然景观,拥有“地理眼”的人对自然美更多了一些思考。
二、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心”爱世界
高中地理新课程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构建21 世纪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我相信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慢慢学会从全球与区域、宏观与微观等多维地理视角来分析全球环境,并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仅能从“人地关系”,还能从“圈层关系”“人人关系”的角度,综合地、全面地分析和理解区域问题、全球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一颗“地理心”关爱世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帮助学生理解“水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水空调”能不能推广使用?我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并提供给学生一系列材料供他们选择使用,如(1)“水空调”的工作原理是循环抽取地下水来调节温度:地下15米左右的水温通常是18℃左右,夏天用水泵把水抽上来,经过室内的风机盘管来制冷,冬天则通过这样的循环来制热。(2)市面上的普通空调,每小时用电量在1.2千瓦时左右,而“水空调”一天的用电量却只有0.5千瓦时。(3)每装一台“水空调”必须打一眼深10~20米的水井以供抽水。通过风机循环后的地下水,大部分直接排入下水道流失。(4)“水空调”每小时用水约2吨。一个夏天以50天和每天使用10小时计算,一台“水空调”将耗去近千吨的地下水。(5)地下水的循环更新时间约100年到1400年不等。
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认识到了“水空调”的利与弊,对于地球水资源的认识也达成了共识: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水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每种水体都有其自身循环更新的速度,如果我们使用某种水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就会引起这种水资源的枯竭,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水空调”对地下水的浪费问题,就不能使之推广使用。学生不认可为了省钱而选择浪费地下水的“水空调”的做法,不认可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点和做法。
三、让学生学会做“地理人”,促进自我与世界的发展
“理论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当学生明白了该如何做,拥有了一颗“地理心”时,该如何引导他们做一个“地理人”呢?
地理人首先是拥有地理技能、具有较高生存能力的人。在水循环这节课,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有的学生提出在沙漠植被附近挖井的方案;有的学生指出可以利用植物的指示性寻找季节河;也有的学生指出沙漠中植物本身就能提供一定的水;还有的学生想到利用植物蒸腾作用形成“大气水”的原理,用一个大的塑料袋包扎在一片树枝上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地理人更是拥有地理素养、践行环保理念的人。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布置了一个课间调查:找一找学校里有没有漏水的水龙头或其他用水设备?如果有,请马上报到学校后勤处维修。当然,这个活动不仅限于上课当天,在这个活动后学校的后勤服务处及时修理了一批漏水的设施。我希望学生能一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地理素养的人。无论以后继续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入社会,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单位,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当看到有资源在浪费时都要及时地制止。节约地球资源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践行环保理念、约束自我,我们需要更多的人站在更高的高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认为:“科学的教育就是人们主观上掌握科学,生活中利用科学,并使科学纳入人的性格。”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眼”来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助于学生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教师层面上分析
(1)分数至上。在绩效、考评等因素引导下,教师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满堂灌”“满堂问”,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开发,一味追求分数。
(2)教师权威论的影响。教师采用压迫式的教学,训斥、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3)教师教学手段落后。许多教师不积极进行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理念跟不上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2.从学生层面上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地理学习的情趣。原因很多,如:对地理课程的认识不够,地理知识的应用较少等。
(2)地理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参考,学生有一定的压力,面对枯燥的知识点和习题,学生容易产生对地理的疲惫感。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感觉到,在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驱动下,学生对教学充满热情,积极参与。而消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教学活动缺乏热情,勉强参与,显得被动,自信不足。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以下几个方面
论述。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学生原有的兴趣、学习动机挂钩,充分挖掘地理素材,让学生喜欢上地理。利用地理学科可探索性较强的特征,将猎奇求异的心理转化为渴求知识,积极探索的学习兴趣。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征,将分散、低级的学习兴趣转化为综合、高级的学习动机。如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利用地理学科实用性强的特征,让学生体验、运用地理,增强实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两个基本理念。
兴趣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要把握课堂45分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挖掘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可以从自豪感、危机感、责任感三方面进行渗透。
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如在讲述家乡和祖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河流湖泊、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的要素时,探讨有利的方面,有哪些优势因地制宜地促进家乡和祖国的发展。也要和其他的区域进行对比,进一步体现出其优
越性。在存在的问题中学生要有危机意识。例如,在讲述中国的土地资源时,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学生要有危机意识。在讲述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时,看看有哪些制约家乡环境与发展的不利因素,使所学内容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考和反思。
在自豪感、危机感的基础上树立责任感的意识。发展是家乡和祖国的永恒主题,在分析家乡与祖国环境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后,如何因势利导,克服不足,又快又好的发展,让学生出谋划策,争当小主人,树立责任感。在教学情境中可设置如果你是当地行政官员的话,你认为应当怎样促进当地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话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讲述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还要使所学内容对学生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有用,促进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对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会使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关注,学生会全面发展,从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地理知识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指教材内容,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知识,它是能力、品格、方法三项价值得以形成的基础。地理知识在价值结构中的基础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第一,地理知识是整个地球环境客观对象的代表。学习知识就是学习认识世界,学生的能力、品格、方法都是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获得的。第二,地理知识是能力、品格、方法的凝结物。地理知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是凭借着人的能力、品格、方法将非我内化为自我,再将自我外化为非我,才取得知识的形态。正因如此,地理知识必然成为学生形成和发展能力、品格和方法的基础。第三,地理知识为教学活动提供认识的基础。第四,地理知识是形成能力、形成品格、掌握方法的基础。
要充分实现地理教学的价值,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创新意识改革地理教学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曲钦岳教授指出:“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各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能力为中心
现代教学价值体系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为中心。这是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智能化,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知识爆炸所引发的“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要求,也是教育价值观体系发展的结果,反映人们对未来一代素质目标认识的深化。教学的价值取向,突出以能力为中心,是与素质教育质量观一致的,是深刻和准确的。
传统的地理课,往往是教师教,教师评,评来评去,把学生抛在一边,在远离实践的理论与经验中兜圈子,其效果并不明显。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自己认为讲得好的课,同行和领导认为讲得好的课,学生不一定认为讲得好,或者根本认为讲得不好。那么,由谁来主评一节课呢?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虽然学生的理论修养、生活阅历不深,但是,他们在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上,可以提出许多好的意见。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教法、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处于信息时代中的学生,对外界新生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查字典,找资料,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动手编某一课或某方面的内容的教案,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三、地理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品格为保证
良好的品格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良好品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顺利产生良好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品格。换句话说,忽视了情感、意志这些把“知”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的培养,往往会造成知行矛盾的恶果。地理教学要发挥学科优势,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使学生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协调。
四、地理教学的基本价值必须以方法为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12-01
“微课”指的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利用视频的形式记录教师对知识点录制的教学过程。微课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微课不受时间限制,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初中地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因此,在复习地理知识时,难度较大,而微课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全面性与灵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缩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微课的背景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会进步。
一、利用微课解析重点,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讲解重难点时,把生动形象的微课融入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利用微课中色彩、形状、光度、声音等方面的功能,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微课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记忆力,比如,当课文中的内容较为抽象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一部分制作成微课,用动态的画面对难点进行讲解,也可以讲解与绘制同时进行,学生能够一边听讲一边观看动画演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利用微课导入新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对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提出疑问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对于结构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幻灯片制作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流行歌曲插入到幻灯片中,对于歌曲的选择最好是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巧妙地编入歌曲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将内容编写到歌曲中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重点知识,而且能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微课复习重点,达到巩固效果
微课可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复习课上学到的知识,达到巩固效果。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想要全面掌握知识点并不容易,所以,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微课的辅助,比如,可以用拼图的方式对地理中各个地区进行组合,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地理知识,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制作一些与课文类似的微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对课文复习的作用。由于微课中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情况可以及时找教师解答,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
四、利用微课整合技能,实现分层教学
初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制作与课程相吻合的地理微课,并且仔细深入地讲解地理内容,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要点。应用微课后,学生不但可以在课上时间学习知识,还能利用闲暇时间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利用微课还可以解决图形类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地质变化、气候温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五、利用微课渗透情感,做到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让学生用最充分的情感去学习新的知识。在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大量的谚语、成语加入到微课教学中,比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对南极洲冰层进行的说明,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山水相依”指的就是我国与日本处于近邻的关系。不仅如此,在微课教学中还能用漫画的方式进行演示。通过微课的方式,可以了解更多的自然地理与自己村庄的知识。通过融入情感教育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来自地理的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利用微课还能培养学生独立答题与解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比较难的题型时,能找到解题的方法和答题的关键。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形式,利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可以反复播放来巩固知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多应用微课形式,重视微课主题内容与素材的选择,从而使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希望未来的微课能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价值,让我们步入微课的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1]陈世琴.我的微教学时代:谈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6):28-29.
[2]李巧云.数字化学习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