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3 15:37:26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1

【关键词】党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化生活方式的普及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建立以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为抓手的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日常管理,是信息化时代党组织工作的大势所趋。

围绕这一理念,如何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便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重大课题,这预示着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工作和新技术“融合共生”的趋势,也预示着在企业党建工作中探索和实践着这一新生事物的迫切性,为此,笔者拟从建设信息化平台的角度,作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要有全局大局观念

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迫切需要,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党的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部署和“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明确要求。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首先要有全局观念与大局意识,即从意识到行动上都要避免“党建信息化建设是工具”的错误观点。坚持以信息化“提升党的组织与党员管理手段、开拓从严管党治党的方法和路径、创新党群联系服务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

二、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要有互联网意识

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需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企业党建工作延伸到虚拟空间中,占领网络平台的组织阵地、沟通阵地和宣传阵地,其中包括:要善于以智慧管理为主线,增强网络党建的规范性;要善于以健全舆情引导处置机制,提高网络党建的权威性;要善于以构建智慧服务模块,增强网络党建的服务性,使得参与主体由被动单一向主动双向转变;要善于以要善于通过互联网创新党群互动的新形式,以加强用户沟通为突破口,加强参与主体的互动性。

三、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要有“接地气”方法

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是全面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重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载体,同时对接整合各级党建网站,按照区域化统筹的思路,打造开放共享、集约集成的全媒体基层党建信息平台。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党员信息管理平台和监督平台,通过“云、网、图”核心架构,即构建企业党建云平台、党建数据库,做到党员组织、党员情况信息化。

所有的企业党员人事信息将被统一存放到公司的企业党员信息库内,形成企业党委、各级党支部、党员协同并举的信息管理平台与交流平台,形成系统化、便捷化的在线工作与服务系统,无论党员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8小时之外,相关人员是在本地还是外地,信息均可以实现实时的存储与查询。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分散信息的集中管理。所有的信息统计与分析将实时的从信息库中提取数据,真实的反映企业所有企业党员的变化情况,为党建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增加对党员行为规范的监督能力。

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数据库建成后,不仅可以对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党员学习培训、组织生活、党员和党费管理、党内统计等工作实现动态管理,还可以对党代会代表选举等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依据,促进党内管理工作目标的准确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党员信息沟通平台与宣传平台,调动线上线下党建资源,互联互通,使得沟通、学习、宣传便捷、迅速,使党的政策到人、到心。

通过开设手机微信群、网络QQ群,以及党员论坛、博客、领导信箱,开展理论研讨、咨询、问题举报、恳谈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畅通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交流渠道,以此拉近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建设手机微信“党信通”公众平台与互动,传递企业党建活动情况,使每个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依托网络开发集文字、视频的图片于一体的企业党建网上学习资源库,扩大信息源,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查询下载,使党建网站对工作和学习起到实际指导或参考咨询作用;通过开通党员社区服务网,为群众提供在线服务、咨询、办理业务服务,提升党组织与党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三)建立与行政业务部门互联互通的数据平台,促进党建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对接,从而产生更大的意义与效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2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51-02

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重要选择。科技档案信息化对于充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迅速、准确地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科技档案信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与传播的最大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涵探究

科技档案信息化是指综合运用档案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相关原理,以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网络化。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作用在于:

1、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用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离不开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将科技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使之得到有效利用,既体现了档案“管理在于利用”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2、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人工档案信息加工的模式。即从文伟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造成信息失去时效性,严重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科技档案信息数字化,可直接将各类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输入系统,对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扫描、整合、缩微和数字化,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形成二次文献。

3、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实现了资源共享。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大大增加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数字化可对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重组、整理和组织,将原始科技档案转化成数字化信息,满足授权范围内的档案利用者在调阅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二、现状审视

科技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数字信息存储与利用,多媒体,网络,用户平台,技术标准等技术问题”。而现实中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无法适应21世纪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1、标准规范滞后。目前,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大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但由于标准化推行不力,缺乏统一明确的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再加上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管理和网络技术的支撑,造成规划要求不明确,软件各异,兼容性差。数据库的设计、修改不规范,数据标准难以共享,建成科技档案信息系统无法转化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催化剂。

2、安全存在威胁。如何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安全保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工作提出的一大问题。科技档案的保密性在信息化过程中受到信息网络使用的挑战,科技档案信息系统也存在着安全问题,网络上非法入侵的病毒和窃取、修改甚至伪造机密档案数据等不安全因素,也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受到严重威胁。“安全保障技术更新迟缓,主要表现在: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得不到较好的普及应用或者即使得到了应用也得不到度时更新。”

3、人才队伍紧缺。科技档案队伍建设由于受到原有基础、总体环境和工作条件等限制,信息化人才紧缺:一是档案队伍信息化素质远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尽管目前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已大大加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十分欠缺;二是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影响到信息化整体效果。

4、管理程度不高。当今现代化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计算机管理逐渐进入档案室。计算机主要是用于检索,提高利用率,而许多单位尚未充分利用计算机机进行储存。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没有能跟上现代化的发展。档案人员不懂得计算机操作,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影响工作效率。

5、利用档案落后。企业科技档案工作仍处在一般性的管理状态,由于科技档案受长期档案工作保守性的影响,仍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在如何正确处理开放与保密关系的这一问题上争执太多,给科技档案的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提高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一直说法多,行动少。处于等待状态。

三、建设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加强项目档案工作。所有建筑项目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栏案。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建设项目施工档案是项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施工档案形成和管理部门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应当大力加强项目施工档案工作。

1、标准体系化。标准规范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科技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标准规范、时档案文件信息化处理的业务性标准规范和对电子文档数据存储、交换、加密系统软硬件设施的技术性标准规范等。只有在建立上述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才能使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力度,尽快出台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标准。对已经出台的信息管理共用标准、纸质文件档案管理标准和电子文件管理专用标准及规范加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科技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送和程序真正做到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标准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实行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交换标准,

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与高效、安全传递,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作用。

2、管理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与协调。注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根据科技档案事业发展趋向及科研需求,加快建设一个完善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系统:二是要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开展馆藏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大幅度提高档案数据库的信息量,实现公用信息平台及开放目录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开放科技档案目录网上查询,提供部分科技档案全文浏览服务:三是要加强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模式,努力向社会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性的信息,提高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3、保障安全化。信息化之后科技档隶主要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构筑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就是保护电子档案信息资源,防止未经授权或者偶然因素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破坏、更改及非法利用,以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认真地对档案信息做出鉴定,确定档案的密级程度和开放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其次,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从系统建设、信息上网审批、密码管理、载体的保管、网络的维护、检查监督、奖励惩罚等多个方面进行网络管理和运转秩序的规范;第三,通过采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确保科技档案信息安全可靠:对于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必须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实行物理隔离;利用访问权限控制技术保证包括电子文件信息在内的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非法利用;通过防火墙、进行安全扫描入侵检测等。总之,“采用最新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及时更新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4、队伍人才化。科技档案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性广、内容丰富的一项专门事业,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搞不好的。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培养有现代化管理头脑的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当有档案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专业知识;既有预测市场的信息头脑,又有参与企业决策的能力。企业领导应当创造条件努力培养能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进入档案事业的第一线。

5、资源开发化。做好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的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发挥科技档案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运转、设备维护、基建技改项目的设计。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试制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可见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企业档案部门集中、系统地保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的汇集地和成品库,因此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企业档案部门要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其中,使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同步发展。一方面,档案部门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提出档案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开展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和利用。

一套完整的科技档案是一项科研活动从立项到研究到取得成果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课题立项的科技背景。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出现问题解决的方法,重要参数,操作工序和重要结论等。

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孤本性的历史记录,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使档案资源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为大众、为市场所开发所利用,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参考文献:

1.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3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06-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以及其他的能源都相对比较匮乏,污水处理企业为我国保护水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引进,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污水处理企业内控机制的新方向,能使企业的发展走的更远,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实行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完善企业内控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够配合,才会使它的综合性和敏感度提高,发挥真正的管理监督作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有财务管理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财务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建设―个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整理并反馈出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准确的财务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适当的企业的管理以及计划适当的进行调整,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决策,使企业能够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关系着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影响着企业的各种项目的的运行,企业会计的真实准确性决定着企业能否继续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现在有的企业规模有限,企业的项目种类较多,会计人员不足,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一人负责多个会计岗位,加大了管理难度,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监控机制势在必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更加健全,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责,加强企业的内控机制。

建设企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的预算机制。企业的预算管理包括三大步骤,预算计划编制和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评定,对企业运营的项目实行全方位的控制,以便能够其实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企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企业项目能够在控制下顺利的进行。

由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较多,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动过程复杂而且极其分散,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风险。如果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将企业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将资金的流动过程更加详细透明,使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降低企业的资金流动时的很多风险。财务管理可以实现有效的开源节流的作用,当企业的流动资金比较紧张,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资金缓解危机,当流动资金较多时,可以适当的把部分资金存储起来,当需要的时候再使用。实行财务信息,可以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发展良好。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1.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效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但是很多的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企业领导及其相关人员应该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我国现在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它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够推动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快速发展。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抓住这个主线,正确的运用信息细化管理的理论以及方法。通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全面准确的搜集各类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对财务信息管理的使用程度

有很多的企业投入了对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但是使用程度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各自为政,使企业的信息不能够及时的分享。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建设了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使用率非常低,数据统计以及核算等等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们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切实做好,并且加强资金的监控机制,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应坚持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加强建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企业信息的内部高速流通,使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共享。这是建设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管理,顺应时展的必然途径。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意识

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由于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使得财务管理十分困难,甚至有假帐烂账的出现,使得财务数据缺乏可信度。还有的部门缺乏沟通,不能使信息流通顺畅,导致企业领导不能及时的依据相应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财务的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要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发展的整体高度上,从大局出发,整体规划企业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要以财务管理一体化为基础,把财务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作为支撑,把企业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作为前提,通过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的财物统一管理。

4.加大财务信息化管理软硬件的投入

有的企业虽然建设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投入使用,然而却由于系统的跟新与维护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满足不了时展的需要,导致工作上的一些疏漏。所以想要有效的使用信息管理软件,就要有必要的财务管理的软硬件,就要加大财务信息管理方面软硬件的投入。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的投入,把现阶段的高新设备引入企业,并不断的加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才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实现财务数据的统计以及财务信息的及时收集与共享,就要加大财务的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等高新科技引入财务管理方面。所以我们只有对财务软件的研发与更新投入更多,加大对软件的开发以及配发力度,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及时的对软件进行更新与升级,才能够实现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5.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4

信息化的应用催生了快速、高效的生产运营方式,传统的物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内外的物流企业进入新疆,必将给新疆本土的物流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对增强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迫切需要。

一、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使信息处理具有速度快、量大、准确度高、可靠性强等特征。物流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加强对物流活动运行情况的监督,增进各环节之间的沟通。充分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加物流活动的透明度,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性建设。在车辆调配时,根据实际的物流要求配备合适的车辆种类与数量;在进行运输线路规划时可以及时的了解路况,根据客户的分布情况制定出运输距离短、路况好的线路,从而降低物品在运输环节的损耗;在仓储环节,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可以避免仓储货物过多,减少资金占用。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全方位的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实现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和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在口岸物流发展方面,物流公司与通关口岸之间往往会因为信息的来回传导、核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物流信息化建设则可以有效的提高双方的沟通传导效率。物流信息化的普及可以方便客户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企业也可以更快的了解客户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好的满足顾客,在为顾客提供安全、可靠、及时、高效的物流服务和货运信息,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及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新疆远离内地市场,地域广阔,且与多国接壤,对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新疆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物流产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产业非常强调规模效应,新疆物流产业规模较小,导致经营成本较高,其业务构成中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占很大比重,较少涉及包装、加工、物流规划等增值业务;物流信息化低导致物流的车辆调配与货物运输不协调,车辆往返空载率较高。另外,物流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物流信息资源品种多、设计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利用规范信息化技术、统一信息化标准、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对接等手段来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方面形成了障碍。

第二,物流产业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信息化观念淡薄。许多企业是从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员工和领导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操作与经营管理方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带来的快捷、方便的操作与协调功能对物流产业运作效率的贡献,所以缺乏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的介入会对企业习以为常的物流操作方法形成冲击,给企业运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这将导致员工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和领导的不合作情况发生。所以通过强化企业的信息化经营理念、培养信息化的操作思路来消除人为的障碍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物流信息化建设融资难。新疆许多物流产业面临着从传统的操作方式向信息化操作转型的问题,在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注入,所以关注资金来源显得非常重要。企业一般的资金来源包括自筹及其他资金、国家预算内资金、贷款、债券、外资。据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资金来源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债券以及外资仅占到12%,资金来源单一,已经成为导致物流信息化建设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新疆资本市场亟待键全与完善。

第四,信息化技术人才不足。传统的物流产业一般采用劳动密集的发展模式,虽然物流活动的参与人员多,但是懂得信息化操作技术的人员明显不足。因此就产生了参与人员过多与实际可用人才缺乏的现象。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企业在实现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既要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又必须以原有员工数量完成物流工作,其结果必然是增加企业现金流的压力,所以尽快组建、培育一支符合自身条件的物流技术队伍显得非常紧迫。

三、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本文在借鉴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新疆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思路。

思路一:整合小、弱企业,实现规模效应。自治区现有物流产业数量多,普遍规模较小,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规模效益实现流通的低成本,所以新疆物流产业应该改变现有格局,整合小、弱物流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信息化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的规模扩张的手段,企业利用信息化带来的高效的运作模式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联合、兼并相关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在实现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又可以反哺信息化建设,优化信息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此外在实现规模效应的同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落实信息化建设观念。近些年新疆开展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宣传,实行以政务信息化为引导的发展思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物流产业中真正将信息化技术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为数很少。政府、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信息化的培训与宣传力度,学习物流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在物流产业领导层中强化信息化时代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性,设计信息化建设方案、落实信息化建设措施,使信息化建设从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思路二:结合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征,信息技术品种多、资金投入大,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工作,以避免盲目从众、混乱企业现有的运营思路。在信息化软件的开发方面,一方面,软件开发商应该充分考虑物流产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避免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是初次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可能做不到合理的使用,企业与软件开发商应及时沟通,改善软件的性能,在应用中加强物流软件的适用性。最后,开发商还应考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和通过快速掌握信息技术来缩短磨合期的需要,在保证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产品成本和复杂度。总之,软件开发商与物流产业应紧密配合及早开发出适于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产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可以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信息化建设,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引进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实行以应用促发展的动态发展思路。

思路三:加快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缩小信息沿供应链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放大,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会极大的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共享平台建设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前者主要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形式出现的,便于各环节信息的传递,降低各业务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后者带有一定的公用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好两个主体的作用,即政府作为投资建设的主体进行平台建设,企业作为参与主体及时更新信息、加强互动,和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应该加强信用体系、监督机制以及安全机制的建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此外,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利用价格优惠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增加整个产业链中信息的价值。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之后,必须规范物流信息化资源,实现信息标准化。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是标准化建设,信息标准化的实现给信息流通、传递提供了基础。

思路四:重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素,建立物流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制度,已成为众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培养人才方面,首先可以开展企业与高校对接,在企业中开放、设立部分岗位接收学生到物流产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物流信息化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以理论促进实践操作,以实践深化理论认识,切实培养出符合新疆地区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将信息化提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引进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优化用人、留人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5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45-01

1.引言

电网公司“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 的农电发展思路已深入各地市局管理层,全面落实供电局履行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主体责任,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延伸,促进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与地市供电局接轨,将是各地市局业务部门的重点工作,桂林网区局本部信息中心亦是如此,局本部信息中心不仅将对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纳入重点工作计划中,亦将其融入日常工作中。局本部信息中心在实现对所辖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垂直管理中有着一整套系统的管理措施,也是局本部信息中心在严格履行上级工作要求中逐步实践中总结的工作经验。

本文描述了桂林网区局本部信息中心对所辖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垂直管理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公司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月报、月度巡检帮扶及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落实县级信息化垂直管理措施,为贯彻实施公司的农电发展思路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2.县级信息化垂直管理措施

2.1 一体化制度管理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而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则是该企业的“法”和“规”。桂林网区及所辖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是承接省电网公司、区电网公司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桂林网区的实际情况,在承接上级公司的管理制度时进行本地化或制定局级的管理制度,桂林网区及所辖县级供电企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省电网公司对下属单位先后了《省电网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省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防护管理办法》和《省电网公司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区公司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本地化的了《区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细则》、《区公司IT服务管理细则》和《区公司信息安全防护管理管理细则》。可见,在当今信息化网络时代,电网公司对整个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要切实落实公司 “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整体发展思路,“一体化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有目标的日常工作管理。

2.2 县级信息化月报管理

区公司每月会《区公司xx年xx月信息化运维月报》,对广西网区所有地市局的信息化运维情况进行通报。局本部信息中心根据公司信息化运维月报中的指标要求,并结合桂林网区信息化运维实际情况,本地化的编制出《桂林网区县级供电企业xx年xx月信息化月报》。月报中包括通报桂林网区所辖县级供电企业“本月情况综述”、“运行维护及安全情况”、“数据质量及使用化”、“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化专项工作”和“下月工作计划”六大项。

信息化月报核心在“运行维护及安全情况”和“数据质量及使用化”两大项中,在“运行维护及安全情况”中,局本部信息中心根据所辖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际运维水平,为各项运维指标设置一个月度需完成的阀值,通过系统采集各县级供电企业的各项运维指标完成值,当某项指标超过或未达到阀值的要求,将对相应县级进行考评扣分,每项指标指定一定的分值,分值扣完为止。局本部信息中心则记录各县级供电企业每月的得分,综合得出年底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最终得分。通过此项县级信息化月报管理措施,能让各县更好的完成信息化运维工作,并能通过信息化月报找出县级供电企业间的信息化运维的差距,通过分析差距来有效的提升县级的信息化运维水平。

2.3 月度巡检帮扶

对县级供电企业实行“一体化制度管理”和“县级信息化月报管理”后,按照安风体系建设的PDCA闭环管控思路,桂林网区局本部信息中心对各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运维工作还得进行现场的巡检及帮扶工作。首先,是制定一份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巡检及帮扶表单,针对县级信息化月报中各县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其次,以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满意度为主要巡视检查项,通过走进基层业务部门了解桂林网区的信息化运维是否能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并针对业务部门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以切实落实公司的农电发展思路。

通过对县级供电企业进行的月度巡检帮扶工作,能有效的督促县级信息化运维人员的日常信息运维工作,并能更好的落实安风体系建设的PDCA闭环管控的工作要求。真正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运维水平,为农电发展思路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2.4 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长远,一个企业要求能安全稳定的发展下去,各专业员工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在电力系统的企业当中,信息化建设可谓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事物。而县级供电企业从事信息化运维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信息对口专业,所以对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信息专业的培训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局本部信息中心制定了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表,并将所辖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运维人员亦纳入培训对象中。年度培训计划表中的培训内容包括“宣贯信息领域A类制度、B类制度及作业标准,重点宣贯业务指导书和作业指导书”和“虚拟服务器建设与应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网络安全防护建设”等,以完成对桂林网区的信息运维人员专业系统的培训,整体提高桂林网区及所辖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运维水平。

3.结语

电网公司“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的技术核心力量是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而地市局对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垂直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桂林网区局本部信息中心正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探索对所辖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措施。目前,桂林网区县级供电企业在局本部信息中心的正确指导下,各项信息运维指标均能按目标要求完成,信息化运维水平也逐步与桂林供电局信息化运维水平接轨,桂林网区整体的信息化运维水平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桂林网区独有的县级信息化垂直管理措施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6

就像是命中带“云”,不但名字上有“云”字,雷万云在业界两个知名的身份都和“云”有关:一个身份是中国医药集团(简称国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信息部主任,他在中国医药集团所做的云计算规划已经成为中国集团型企业向云迁移的一个标志;另外一个身份是两本畅销云计算相关书籍的作者,一本是《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另一本是《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

很多人说,现在云计算依旧被说得云里雾里的,但是雷万云却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计算发展趋势,很巧妙地结合实际,以云计算的思路来规划、建设国药集团的信息化。

从上天到落地

“爱国学、爱IT,更爱云计算。”这是雷万云新浪微薄上简介中的第一句话。但是事实上,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是雷万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部分。他是在2001年半路出家做了CIO的。

“让国家的导弹上天”曾是雷万云的职业理想。那时,他在国家某大型国防科技研究所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在那里他工作表现卓越,离开时,他已经位居副所长。至今雷万云的办公室还保存着当年因科研成果而获得的奖杯。

但是那一段经历,对雷万云后来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不无裨益。首先,雷万云在那里率先将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技术引入国家制导兵器科研领域,成就了国家精确制导兵器。这使得雷万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软件、硬件的技术发展趋势。其次,因为当时他所研究的是制导兵器的总体设计,由此形成的规划思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那时候我们做的是兵器的整体设计,所以需要整体的规划思路。”雷万云回忆说。

2001年,从研究所出来后,在某大型金融证券资讯公司担任总裁近三年,练就出他较好的IT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后来,雷万云成为了国药集团的信息化负责人。此时,他的职业理想已经从“上天”转变成“落地”了――那就是“让国药的ERP落地”。

彼时国药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正是整体的规划。中国医药集团是通过不断兼并、整合而成长起来的集团型企业。这样成长起来的企业在IT建设方面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那些被整合的企业之前各自都有不同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因而在整合了这些企业以后,国药集团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雷万云说,当时国药集团作为主要运营主体的三级公司所应用的ERP系统就有用友、英克、南北等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系统。

如何将这些孤立的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国药集团的集中、协同管理,提高整个集团的运作效率,成为雷万云到了国药集团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尤为突出,因为此时企业处于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升级和转型,IT也应随需而变。IT基础设施要灵活、敏捷,才能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率。

“云计算恰好能够满足这个需求。”雷万云认为,云计算的兴起,是业务市场需求拉动、技术演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在此时,雷万云发现基于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是国药集团改造系统,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大胆决定省去3000万元

在2008年引入云计算的思路以后,雷万云在2009年就开始密切关注相关的发展趋势。2010年,他在国药集团开始做关键技术的尝试。

那时,雷万云对国药集团的数据中心进行了改造。他新购了两台服务器,并与原有的服务器等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前端虚拟化、统一的数据库服务,把国药集团的BI、主数据、企业门户等多个应用系统迁移到这个资源池上运行。这次改造一共花去100多万元,但其效果却非常显著――即便后来增加了几个新的应用,国药集团也没再买新的硬件,到目前应用仍然非常可靠。

雷万云认为“我们做的还不是真正的云计算,只是采用了云计算的理念和一些关键技术”,但他在国药集团内部第一次成功实现了私有云的案例,并且尝到了云计算技术带来的甜头。

有了这一次成功经验,雷万云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步子也迈得更大了。接下来的一次决定,使他为国药集团节省了3000多万元的IT开支。

2010年,国药集团旗下的国大药房要建设一体化零售平台,并在同年6、7月份对该平台所需的软硬件进行采购招标。一体化零售平台是按照简单的小前台、集中化的大后台(基于复杂的业务流程)的思路来建设的,该平台涉及POS、ERP、财务、物流、BI等5个系统。

按照传统的系统建设思路,一体化零售平台上的每一个系统都需要匹配一套数据库、最少一台小型机。这样,整体下来国大药房得到的报价是4000多万元。

雷万云否定了这个做法,决定再次大胆尝试虚拟化技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决定通过虚拟化,让5个系统前端应用虚拟化,进行统一的数据库服务和存储。结果,国大药房只用了910万元就实现了整体的采购。

尽管雷万云因为有了之前的尝试,已经胸有成竹,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人都太不理解。“当时我就想,应该普及云计算的先进理念。”雷万云后来回忆说,“我们央企的CIO也经常坐在一起开会、交流,其他CIO也建议我应该把这些经验写下来。”

于是,雷万云写了第一本关于云计算的书――《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这本书很快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由此带来的影响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再次邀请雷万云主编一本全面深入的云计算书,雷万云借助它的感召力,组织业界知名云计算公司和专家,如用友、IBM、SAP、微软、华胜天成、神州数码、赛迪顾问等公司专家联合编写《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一书。

《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一书被定位为云计算的工具书。也许是因为雷万云对云计算的独到见解,该书很快就成为当当网上的畅销书,并在2011年4月出版后,在两个月内就销售一空。目前该书正在重印。

建设云服务中心

正是在这样的尝试和总结中,雷万云形成了企业向云计算的演进步骤的思路,即演进过程要经过整合、虚拟化、自动化、服务云等几个步骤。基于此,雷万云已经为国药集团规划了清晰的云计算蓝图,这一蓝图也就是国药集团“十二五”信息化“155”工程的核心内容。

所谓“155”,“1”指的是国药云服务中心;第一个“5”指的是符合国药战略要求的五大专业平台,即:集团综合管理、决策分析、融合协同、共享服务一体化平台,集团一体化工业ERP平台,医药物流分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国际经营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第二个“5”指的是建立五大信息化体系:信息化管控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安全体系、一体化集成门户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

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内容复杂、功能强大的复杂平台,其实现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按照雷万云的规划,要在3年内建成云服务平台,在4年内进行优化,5年内创新服务。但是雷万云并没有为此头疼,因为“集团、二级公司、三级公司都做什么,我们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

集团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做好IT规划、打造IT管控体系、建设IT标准体系和做好关键项目。这几个点,体现在他提出的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四个步骤中:

第一步,做好整体的信息化规划。要实现从集团发展战略到信息化战略的映射、落地,并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从上到下提高认识,统一思路。

第二步,打造IT管控体系,提升信息化执行力。比如说,像ERP这样非常重要,但是集团很难做到统一规划的系统,各下属公司要在一定的规范下建设。为此,国药集团下属单位要建设ERP系统,都要立项或者经过集团论证、审批后(金额在30万~50万元的项目需要立项,50万元以上的需要提交论证报告),符合规划和规范后才能上马。比如说,要做好ERP系统与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这样,保证国药集团各下属公司的ERP系统在上线后能够纳入集团的云服务平台。

第三步,建立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为集团信息集成共享打好基础。据了解,基于此,国药集团已经形成20多万条国药编码。

第四步,做好关键项目建设。在雷万云看来,从集团层面来看,主数据、BI等系统都是国药集团的关键项目,要由集团来建设。

永远走在技术的前沿

规划有了,步骤也有了,雷万云并没有就此满足,贸然行动。今年6月,他带着国药集团信息化学习访问团队到美国硅谷访问学习。在此期间,雷万云他们考察了IBM、SAP、Oracle等IT巨头,参观了北美第一大医药分销商Mckesson,并与相关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作为一个微博控,他还把在美国考察时的情况实时传到微博上,引起了众多粉丝的关注。

事实上,早在2008年国药集团旗下的国药控股上ERP之前,雷万云就曾带队去美国考察过。“国药集团有个目标,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这就应该用世界500强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武装自己。而且国药控股本身就致力于国际化发展。”雷万云这样解释当时去美国考察的初衷。

而今年的这次考察,雷万云是在形成了国药企业云服务平台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希望能够通过了解国际IT巨头最新的IT发展思路,以及龙头企业IT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细化国药集团的云计算战略以及演进线路。

“通过一周多时间对美国硅谷企业IT巨头和医药巨头的访问交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美国企业IT发展状况、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医药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云计算的开发应用、演进路径,以及云计算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和医药健康云的发展前景。”从美国回来后,雷万云在其访问总结上写道。

令他感到欣喜的是,他一直推崇的企业云计算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只是泡沫,在北美已经有很多实际的应用案例。“我们的企业云计算理论和解决方案基本与那些巨头的思路一致,这是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下一步信息化整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工具,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他说。

雷万云说,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国药集团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细化了一些实施方法和措施。他认为,学习和消化理解这次访问成果将对国药信息化建设,打造世界级国药信息化水平起到推进作用。

“对于世界IT巨头企业云计算的开发和发展思路的学习理解,对丰富我们的企业云计算知识,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企业云计算理论和解决方案、演进方法有着重大意义。”雷万云补充说。

链 接

做一本云计算的工具书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7

【关键词】

企业管理;创新制度

企业管理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制约,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企业管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从理论或者实践,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还不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我们要重视企业管理的创新,树立一个新的思路和理念,具体的改变现状。企业要把握好创新之路的方向,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钥匙,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之门,去打开它,寻求更多的财富和成功梦想。只有遵循这样的发展道路,才能对企业的未来和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树立全新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

观念的创新对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大的方向具体定位。作为管理者应该理解观念创新是什么,多观察新的事物,突破传统模式带给自己的束缚,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学习掌握创新系统的理论。一个新事物的开始,必须从观念上重新认识,那么树立全新的观念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条件。

同时,要树立“企业伦理”思想。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企业伦理。不顾环境污染,一味的追求企业利润的增长,这是与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相违背的。因此,一定要树立企业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改善企业管理“刚硬”思路。在企业管理中除了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有时候还是需要“软硬方法”结合,创建新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于员工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分析,怎样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都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改善措施。要让员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感觉到和谐的氛围,这样有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提倡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由于企业运营方式的转变,在企业发展中内部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管理水平,突破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为企业的发展争取主动权,审视自己企业的内部发展,把握好和外部资源的有力结合,有效地将内外资源进行互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

要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建立互联网上营销渠道。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产品的营销。对于企业来说,营销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在传统的企业营销中,笼统的分销渠道是主打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信息反馈慢的致命缺点,因此,要打破这种陈旧的营销模式,迅速的将市场信息情况反馈给企业,更好对企业网络化营销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契机。过去一般均采用的是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在广泛的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们应该使企业更快的与经济信息发展接轨,只有掌握了市场信息的发展变化,才能不断地改善和充实企业自我的信息观念,才能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对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管理,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便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强化企业的而应变能力,则是信息时代赋予企业必备的职能,同时也是考验企业对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反映,是企业在发展模式由“对物”到“对整体应对能力”上质的转变。

三、实现制度的创新

评价一个企业的规范标准是企业的制度建设。具体的内容涵盖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员。为了使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企业制度必须具有约束力,要实现企业的创新,首先必须从制度的创新开始。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完成制度的改革,努力创新企业制度。在当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要实现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同步发展,创新制度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企业要创新企业制度,就要做好思想定位和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传统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学习理论,提高认识,了解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从企业开始改革,通过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企业以一个全新的形象立足于信息社会。与此同时企业需要抓好员工的业务培训,只有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及支持。同时,分配制度合理可行也是企业其他制度的保证及基础,所以企业需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

四、结语

创新是企业管理从思想上转变的条件,为了适应信息社会,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树立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在创新之路上,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晰的管理思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以内外环境做参照,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既要简要明确,又要实事求是。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加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联系。同时为企业的发展管理创新提供必备条件,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加强大。拥有创新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站稳脚步,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和良好的企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北京:经营与管理,2008.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8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215-01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很多电力企业开始逐步转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然而在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时间资源以后,虽然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已经具备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软硬件资源,电力企业初步步入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供电企业只关注各自的业务内容,没有考虑到统一的规划目标,导致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出现了多种问题和不足,阻碍了供电局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现状

结合对大量电力企业信息建设水平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的供电局在自身企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目前大部分的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及集成应用方面,系统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目标,信息系统之间分散,关联性不强,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的供电局基本没有实现“统一规划、标准统一、系统集成”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2)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是完全隔离的,缺乏数据信息的交换机制,整体系统服务水平落后。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各个信息子系统对于整体的业务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参考价值不大,实际操作困难,不利于电力企业业务处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利用,严重降低了供电局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

(3)供电局业务工作处理流程不够明确、细致、规范、统一,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处理流程模糊,繁琐等情况,难以实现电力企业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操作。

3、供电局信息化建设路线

3.1 信息化发展目标

(1)数字化道路。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供电局主要的业务对象、业务活动的数字化目标。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供电局企业的电力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信息系统、配电网业务信息系统等核心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平台支持。

(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针对目前供电局企业主要的核心业务以及企业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用于支撑供电局企业资源、业务运营、企业核心价值为链条的企业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力营销信息化、电力生产调度信息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几个主要的信息管理系统。

(3)智能化管理。针对当前供电局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电力资源、电力业务资源、电力财务资源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资源信息的集成,可以有助于供电局企业重大决策的智能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局智能化决策的发展。

3.2信息化指导思想

(1)综合目前供电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实现供电局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供电局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紧密集成,有利于构建“融会贯通、双向集成”的电力企业信息服务应用。只有不断完善供电局企业信息集成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局企业在电力生产、电力营销、资源管理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利于提高供电局企业的综合决策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供电局电力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紧密集成,从根本上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加快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满足社会经济的用电需求。为实现供电局赶超国际电力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2)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与设计方面,要力求实现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系统应用三方面架构的整合,实现统一的、标准的架构规范,有利于实现“基于一个系统”的信息集成的发展理念。通过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为实现供电局企业的企业资源、业务应用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电力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综合信息资源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增强供电局企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业务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供电局企业的业务为基础,在遵循统一的、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的前提之上,构建集成电力企业信息资源、业务处理于一体的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供电局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发展目标。

4、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策略

(1)应该以供电局为工作单位,完善信息化建设机制,通过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全面规划各个信息子系统,通盘考虑信息化规划目标。各部门应该对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信息系统的需求,然后经过整体的规划、架构,由信息部门逐步实施。

(2)加大力度建立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数据资源,从源头上消除“信息孤岛“弊病,构建电力信息资源、电力业务为主体的数据中心,按照统一的、规范的数据设计标准、统一的数据协议,将不同部门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成电力业务营销、电力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

(3)完善供电局门户网站,依托数据中心,实现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和电力运营自动化的无缝集成,满足供电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供电局实现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5、结语

通过对当前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用于指导供电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并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通过完善供电局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路线,将有利于供电局改进信息化发展路线,加快推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供电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电力信息化,2009,(02).

[2] 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08).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9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理论、事物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一定要转变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理念,具体转变措施如下: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因此,应在思想上树立以下观念。

1.1 树立“信息第一位”思想。全球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唯有不断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正确的把握。

1.2 树立“能力为本”思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为本。

1.3 树立“企业伦理”思想。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企业伦理。企业利润的增长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造成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与企业管理的原则及根本相背离,若要创新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树立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2 、方式创新

2.1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2.2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2.3 注重转变企业组织运营的方式。目前,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业务交流等应该摒弃地域环境的限制,注重团队及外部力量的协作,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赢取企业竞争的主动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应该充分把握及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使其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获得竞争主动权。此外,若要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时代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打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2.4 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运营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属企业营销。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就是营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中,过长的分销渠道导致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企业网络化营销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以打破这种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提升企业的营销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过去一般均采用的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3 、实现制度创新的企业管理

企业的规范准则就是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领导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制度及经济管理制度等。若要使企业保持活力,企业制度建设力度一定要加强,努力创新企业制度和完成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要面临的考验很多,信息的变化属于瞬时性的,企业制度唯有与信息发展相适应,改革、创新才能与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果企业要创新制度管理,必须对好企业定位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企业一定要调整传统的分工,从而和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更为规范企业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此外,因为知识体系会随信息的变更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也会随之不断地调整,企业需及时组织学习及培训,完善企业制度,唯有创新了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及支持。同时,分配制度合理可行也是创新企业其他制度的保证及基础,所以对于制度的创新,企业需强化改进分配制度。

总而言之,创新我国企业管理的必须要转变思路,创造条件,以和信息社会的变化相适应,从而真正转变企业管理的思想,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使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真正服务于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的创新的道路很长,它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要求企业的必须保持清晰的管理思路,结合目前的内、外部环境。只有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才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建立企业的信息平台及网络平台,真正做到创新企业的制度,最后走出一条崭新的企业创新之路,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外部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创新之路就是企业的成功之路,创新是一个企业文化内涵建设的动力,有了创新企业就会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创新才能让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有了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在这个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真正拥有未来和发展。一个企业把握了创新之路的方向盘,就等于拥有开创未来的指南针,创新就等于给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企业在茫茫商海中找到自己的航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航线才是最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未来之路,企业的明天才能会在创新方略的指引下走的更远走的更稳。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10

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企业在走信息化的道路上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化失败案例。总结这些失败案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发现处理好“三个关系”对信息化是否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适用性与新技术的关系

不同企业均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等,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量体裁衣”。而目前许多企业受系统开发企业的诱导,错误的认为信息技术越新越好,没有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片面求新求全,结果事与愿违。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或一种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根本因素在于企业的产品和企业自身的管理决策水平,信息化也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但是否真正能将管理决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要看如何运用信息化这一工具,运用不当或不能充分运用,其结果未必理想。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国内的软件技术落后、功能不足,因此用昂贵的代价购买或委托国外企业开发信息化产品,未考虑的软件存在的地区差异和制度要求,其结果是花了大代价购买了一套并不适用的系统,应用效果差,严重的企业出现了信息化彻底失败结局。

二、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大部分企业都具有管理团队,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导致管理不清晰,制度存在漏洞,管理的方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都没有摆脱落后的管理体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的同时需要对企业做出调整。导致企业没有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和投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增加了限制。首先是内部管理,内部信息的采集不够准确和具体。使内部沟通产生了困难,各部门不能够顺畅合作等现象。信息资源的利用产生了浪费,信息效率低下,间接的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其次是外部管理,大部分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门户,可是作为企业对外传递信息重要途径。相当一部分企业仅仅将这个网站作为躯壳,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维护,这样就加大了企业信息流动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换。信息化使在各个管理层之间运转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信息化要求改变以往传统的信息管理体制,使企业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对企业传统管理进行一次大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现在企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企业要具备自己的信息化理念和行为,为信息化建设作铺垫。在信息化理念层面,追求企业自身信息化价值要求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自身的认识开始,正确信息化中信息和员工自身具备的各种能力,从思想上对信息化提高建设意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行为层面,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企业管理,建立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体制,通过体制给员工精神力量。从而让员工的整体思想达成一致,利用群体意识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道德思想力量。这两个层面的结合是信息化与文化的融合|信息化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的丰富企业文化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建设。在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入中,人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企业迈向信息化的道路上,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产生有利的影响,减少组织结构中的扁平化和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发生。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在处理适用性与技术新旧的关系问题时应坚持管理导向而非技术导向。首先应确定本企业的信息化目标,弄清本企业需求,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约束条件,设计适合本企业使用的信息化方案。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将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和思想推向现代化,建立起符合发展条件的信息化观念,创新企业文化,进而改造组织结构。第三,企业信息化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在强调信息化与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同时,兼顾信息化方案的开放性和前瞻性,走一条符合企业目标,适合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1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益.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各个企业都感到了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人们的观念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它为企业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信息化建设可推动企业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即要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信息化建设带动思想观念创新

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接受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软件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保持过去一成不变的看法必然会被掏汰,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同时信息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和感受,比如效率观念、创新观念、学习观念等等,冲击着员工的头脑,带动员工思想观念全面创新。

1.2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替代了一部份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1.3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BPR)。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客户、供应商等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OA)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实现网化。

1.4信息化建设推动技术创新

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各类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等,企业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企业产品工艺的研发。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但是要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用正确的思路建设企业信息化,在规划中要讲策略.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2.1建设企业信息化,必须是企业一把手工程

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宜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同时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必须设计好信息化建设框架和方向

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方向,首先要坚持适应性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其次是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后是效益性原则。在企业内部组织相关领导和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信息化系统应用好的同行业单位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解决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息化建设主体框架,不仅使信息化始终与核心业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子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的“信息孤岛”现象发生。

2.3必须确保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投人一定的资金,是难以实施的。企业应从长计意,考虑到信息化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虽然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但长远效益和为企业带来的后劲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越是困难就越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2 4必须解决好信息化建设部门之间的壁垒问肠

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和其它专业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合力。企业各部门、各二级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壁垒,跨部门或跨专业办事常需要进行一些人及事的协调,而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公司所有的单位和部门,协调工作更加重要。企业首先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全局的位置,对信息化建设坚持一盘棋思想,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集中把握,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12

近年来,国资委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及对集团企业的控制力,将信息化列为央企的重要考评指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如何提升信息化水平成为摆在企业决策层面前的重要问题。在这个思路上,众多企业通过编制信息化规划来指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规划的有效编制又成为众多企业的难点,因此信息化咨询市场随之诞生。信息化的专业咨询人员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宽的思路、更广的视野。信息化咨询也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及其建设必经的阶段。

一、咨询的必要性

编制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企业自身技术人员的参与是必要的。但仅仅是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来制定信息化规划,是不能满足信息化规划的编制要求的。企业自身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人员,他们对于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是非常熟悉的,但这熟悉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他们对企业的已有的业务模式、管理方法、流程过程等是适应并置身其中的,基本上很难摆脱固有思维的局限。另外一方面是现有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于倚重年轻人,尤其是没有信息化实施与维护经验的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编制,需要掌握系统的方法,需要具备丰富的信息化实施经验。因此信息化规划的制定,需要借助外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职业化的专业人才。

二、咨询转变企业的信息化观念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企业高层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是有限的,虽然偶有认识先进的企业高层,也限于对信息化观念的系统认识不全面,而对信息化的建设显得信心不足。很多的企业高层基于信息化思路也就是“项目可以上、资金可以给、支持可以做、权力可以放”,这种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对基于企业战略的信息化规划及其建设,无法深度的管控,扮演的角色始终是信息化的一个局外人。现今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但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组成结构以及如何支撑企业战略,大部分的企业高层则没有完整的思路。这种情况下,掌握企业战略下的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法,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核心要素。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认同上,不管是信息系统厂商、专家学者还是企业自身信息化人员,均是以面向利益的方式来宣传信息化的成效。这种方式在经过多少次、多少年的反复宣传后,带给企业高层的则是固化的思维。这种思维一旦树立,就会导致企业高层忽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更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梳理、管理方式的改变,及其面临的难点。而这些东西正是信息化建设当中对企业冲击最大的。企业高层的精力此时也会被束缚于实施中产生问题的调整与解决,而不能完全面向企业的战略、企业的长远,况且企业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基本都是难以短时间内很好解决的。

总之在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及其建设中,企业的高层、中层和普通的员工,都会在信息化的观念上产生很多的盲点。它们始终萦绕在企业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当中,随之导致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的失败或不成功。观念转变的最好方式就是邀请专业的咨询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系统培训、信息化知识的传承和知识转移。信息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可以将更完整的、准确的观念传递给企业人员,让企业高层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破除信息化观念的盲点。而信息化知识的传承和知识转移,则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咨询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与咨询人员的互动,实现信息化相关知识及方法论的传递,让企业人员掌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法。正是由于专业咨询的存在,才使得企业人员转变信息化观念,有效破除信息化观念的盲点。

三、咨询中企业自身的作用

咨询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帮助,便是调研与分析已有信息化资源,串联与梳理分散、孤立于企业不同环节的信息化资源,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技术,编制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或发展战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企业的相关人员也必须参与其中,包括企业高层、核心部门中层、信息技术人员等。咨询人员在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的编制过程中,会通过自身的经验,将信息化团队的建队思想、组织配置,传递给企业人员,让企业人员首先清晰自身信息化体系的建设;通过编制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让企业信息技术人员懂得信息化规划与发展战略编制的整套方法论和知识体系,懂得如何调研与分析企业现有业务、现有流程、现有管理思想与方法,懂得信息化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

但在企业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编制过程中,咨询人员只是辅助者的身份出现,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企业自身的人员。在信息化规划及战略的实施中,是企业自身人员在付诸实施、在具体推进,只有参与整个咨询过程的企业人员才能更清晰信息化的战略,懂得其内涵,知道如何去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尤其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只有他们参与咨询过程后,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才不会演变为纯技术方案,也只有这些高层的参与,才会在后续的实施与推动中,使得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虽然咨询人员起的是辅助作用,但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优秀咨询人员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咨询人员作为企业外部人员,不会陷身于企业现有的各种具体问题,而是以高宽的思路、更广的视野来分析企业,能够直接以企业的战略及未来发展为目标,编制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这些是企业自身人员无法做到的。

四、咨询人员的专业性

优秀的咨询人员,必定具有丰富的信息化实施与建设经验,也同时具有丰富的咨询经验,具备非常强的分析企业现状的能力,具备非常强的借助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的能力,这种人才是企业自身无法造就的。他们透过现象看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本质问题,编制基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或发展战略,同时需要承担这种研究结果所涵盖的相应责任。

五、咨询的知识传承作用

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编制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对于企业来讲,面对这种情况不可能每次到邀请咨询人员进行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自身信息化技术人员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种修正与完善。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和企业自身都必须意识到信息化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定的整套知识体系,需要传承给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但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灌输,应是通过咨询人员的工作过程,对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工作方式、良好习惯、信息化知识的潜移默化,实现知识的平滑传授。企业信息化咨询的过程也是企业自身信息化技术人员知识培训与能力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帮助企业信息化技术人员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现有管理方式的再认识与再分析的过程。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次组织机构的调整、管理方式的提升、发展战略的调整,都会产生信息化规划与发展战略修正与完善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真正起作用的便成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他们接受了咨询人员的知识传承。他们通过接受的知识,担负起企业信息化规划及发展战略的修正与完善工作。他们接受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在修正与完善工作中,更好的形成团队,更好的协同工作,更好的与业务人员沟通与协调。

六、结束语

对于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提升发展的企业来讲,信息化咨询是非常必要的。它仿佛是一面镜子,让企业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转变信息化的旧有观念,破除信息化建设的盲点,了解到企业自身的优势与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它能够帮助企业梳理现有业务和流程,借助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避免盲目投资可能造成的损失,使企业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目标与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武玲玲,刘晓松.浅谈信息化咨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06(11).20~21

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篇1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益.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各个企业都感到了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人们的观念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它为企业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信息化建设可推动企业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即要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信息化建设带动思想观念创新

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接受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软件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保持过去一成不变的看法必然会被掏汰,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同时信息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和感受,比如效率观念、创新观念、学习观念等等,冲击着员工的头脑,带动员工思想观念全面创新。

1.2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替代了一部份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1.3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bpr)。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客户、供应商等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oa)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实现网化。

1.4信息化建设推动技术创新

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各类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等,企业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企业产品工艺的研发。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但是要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用正确的思路建设企业信息化,在规划中要讲策略.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2.1建设企业信息化,必须是企业一把手工程

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宜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同时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必须设计好信息化建设框架和方向

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方向,首先要坚持适应性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其次是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后是效益性原则。在企业内部组织相关领导和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信息化系统应用好的同行业单位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解决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息化建设主体框架,不仅使信息化始终与核心业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子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的“信息孤岛”现象发生。

2.3必须确保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投人一定的资金,是难以实施的。企业应从长计意,考虑到信息化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虽然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但长远效益和为企业带来的后劲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越是困难就越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2 4必须解决好信息化建设部门之间的壁垒问肠

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和其它专业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合力。企业各部门、各二级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壁垒,跨部门或跨专业办事常需要进行一些人及事的协调,而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公司所有的单位和部门,协调工作更加重要。企业首先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全局的位置,对信息化建设坚持一盘棋思想,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集中把握,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