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合集13篇

时间:2023-11-22 11:01:08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眼科手术患者600例。其中男287例,女313例;年龄5~67岁,平均年龄(65.5±10.2)岁;338例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22例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31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术,27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术,60例患者行抗青光眼术,43例患者行眼外伤手术,79例患者行其他眼科手术。

1.2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对手术期间发生的不良安全事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优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1.3观察指标

手术期间出现的不良安全事件对发生率。

2结果

600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共出现14例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33%,见表1。

3讨论

3.1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①医疗制度:未能及时修订和优化旧的医疗制度,如标本管理制度、术中医嘱执行制度、手术患者交接和接送制度、消毒灭菌制度等,存在护理安全隐患。②管理方面:1)手术室人员缺乏相互监督意识:对于眼科手术室来讲,眼睛的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解剖比较复杂[3],所以就需要相互监督严格执行规范非常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对他人的正确意见不能有效接受,容易产生造成安全隐患。2)后勤保障问题:术后运送人员有时不及时到位,病人等候送去过程存在不安全的隐患;设备仪器的保养人员的联络与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存在安全隐患。③护理人员方面:1)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专业知识不扎实:部分新入科、轮科护士眼科专科理论不熟悉,工作经验不足,主要是被动执行医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及操作设备仪器不熟练。眼科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常常伴各种基础疾病,部分患者常常因为不良情绪而出现胸闷、高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4],所以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合并症的正确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3)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眼科手术室的手术量比较大,手术时间不长,精密、贵重仪器的种类较多,因此就应相对固定护理人员,对手术流程和手术器械比较熟悉,眼科专业知识较强[5]。随着学科发展,手术量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人流控制、手术准备、手术咨询等工作无法实现专人负责,存在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3.2针对以上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优化眼科手术规范化管理制度

①优化已有制度制度,增订部分新制度: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的医疗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在实际工作中对不足和缺陷进行及时发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保证相关职责有证可循,让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减少[6]。眼科手术患者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力损伤,而且患者主要为老年人,感觉、运动以及听力等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连台手术时发生混淆排号、错答错应等现象的几率较高,重新调整工作流程制度,加强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②优化护理安全管理:首选不断强化手术室护理安全监督的力度,制定科学和合理的奖惩制度,让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其次应对后勤保障力度进行强化,眼科手术室的管理者应加强和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对后勤监督和巡查力度进行强化,让手术相关机械供给有效满足,让医疗器械的运行保证安全和平稳,让手术的开展更加顺序;与运送部门反馈问题,调整流程,确保运送安全,减少不满情绪或纠纷的发生率。③优化护理管理制度:根据现代眼科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要求,调整人员工作职责与不合理的流程,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体力、眼力和反应力进行综合培养,让患者的护理安全得以有效保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新技术、新业务培训,以适应现代眼科技术的进步的要求。

作者:黄冬荷 李追 何连爱 王贺先 曾秀 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参考文献

[1]刘耀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0):111-112.

[2]张丽,方乐,李盼盼,等.眼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策略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4):2819.

[3]纪平.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486.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2

(贵州金沙县人民医院贵州金沙5518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方法:探究实际手术室工作中潜存的不安因素,而后提出眼科护理方法。结果:将干预策略在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中加以应用,有效降低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发生率,大大提高手术患者及手术医师的满意度,使其高达达99%。结论:手术室的工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加强安全隐患的管理是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关键词】手术室眼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眼科护理管理;干预对策【中国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11-01 手术室作为一个高风险的医疗机构,与手术室的眼科护理人员息息相关,因此手术室眼科护理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手术室眼科护理质量管理作为手术室的管理安全的关键,是确保病人有效治疗的前提基础。患者具有越来越强的医权意识、经济意识、法律观念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加强,若出现眼科护理安全现象,即会引发物品以及时间的浪费,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残废、死亡以及损伤组织器官等医疗事故,最终影响医院名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等。由于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节奏快繁忙,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现对眼科护理安全隐患给予分析并给出总结干预对策。 1手术室眼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1.1 存在的隐患因素:(1)管理因素 手术室眼科护理因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而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先前规章制度不够全面,无法满足现代手术室的管理需求,且眼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机制,而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控质量不足等均是导致眼科护理隐患的重要因素。比如,实施患者安全管理制度不严格,会出现患者碰伤、摔伤;违反或不当使用设备与物品管理制度,会严重影响手术质量。(2)技术因素 目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先进设备应用于手术室,增多新业务和各专科开展新技术,而手术室眼科护理由于工作复杂大、技术需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加,加大手术室眼科护理人员技术风险,继而影响眼科护理安全。(3) 眼科护理人员本身隐患 由于眼科护理人员承受繁重的医疗任务继而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 出现应变力差,精神疲乏,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发生率。如存在约束力差、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的眼科护理人员会造成眼科护理差错,而引发医疗事故;如没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对仪器操作不当;若知识面窄,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差,创造性思维不足;书写眼科护理记录的不规范,有漏签、漏写、错写,与其他记录不相符等问题;还有与患者的缺乏沟通技巧等等。(4)环境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患者对生活舒适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本能对手术产生恐惧感,致使加重对手术室环境倍的关注,而舒适的手术室环境既能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给予积极配合,也可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大部分现有医院的手术室环境仍是以往的风格,造成在进手术室时,较多患者常因为紧张过度而无法配合手术的进行,丢失最佳手术期,留下安全隐患。首先手术室内的噪声,如电凝、吸引器、麻醉机等仪器发出的轰鸣声,既加大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也造成医护人员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室中电话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对手术患者、医护人员及医疗仪器装置都造成干扰;最后严肃的手术室环境是一个潜在原因,在清醒的状态下患者进入手术室,看到各种运作设备,对手术的恐惧感不断增加,减少其适应性,此外还使得医护人员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大大降低工作效率。2. 应对策略2.1 正确评估手术室眼科护理安全隐患,加强易发意外损伤环节的使用安全防范。对已发生过的眼科护理缺陷组织护士学习,对发生原因认真分析,剖析事件产生的各个细节,寻得问题根源,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总结教训,共同商讨并制定完善的干预策略,正确看待评估工作中的薄弱点,将隐患问题尽可能的消灭在萌芽状态。2.2 积极开展安全干预策略,不断修订手术室各项工作规范,关注规范操作。规章制度不仅是判定和预防差错事故的法律标准,也是正常医疗行为的安全基础,对重点环节如手术前后管理,强调“五到”原则,即手到、心到、口到、眼到、记录到,并做到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手术医生三人共同当面清点。对各项操作常规与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落实到现实工作中。2.3 加强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工作质量。按照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标准建立完善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的规章条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规范眼科护理工作流程。第一,加大质量监控方式管理,制定详细的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并进行定期考核,对医护人员的自我约束,自身素质,自我管理进行全面提高,认真进行每个手术。对影响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加以重视,并将制度贯穿于整个手术流程,第二,增加法律知识的教育,将眼科护理记录作为培训重点,认识手术中眼科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增加证据意识,妥善处理好病患的保护权与知情权,进而提高广大眼科护理人员的意识;第三,合理配制手术室眼科护理人员。手术室的眼科护理工作应选取吃苦耐劳、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动作灵活、身体健康的资深眼科护理人员担当。但因为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眼科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现象,因此应结合工作量,进行弹性排班,在手术时间长、手术多时加大人力投入,防止眼科护理工作者超负荷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而在手术少时,可让眼科护理人员得到弹性休息,补充精力和体力,并定期对眼科护理人员实施体检,保障眼科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充分调动眼科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3 结 果将干预策略在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加以应用,强化手术室眼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得业务水平提高大幅度,降低手术室眼科护理工作中可能的安全隐患发生率,也使手术患者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达99%。4 讨 论防范手术室眼科护理安全作为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因此具有合理的人员安排,完善的制度体系,眼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其自身业务水平是患者手术安全的前提保障。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还给出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与手术过程有关的每一步都做好详细的准备并加以核查,不断提高眼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及业务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定期讨论安全教育与眼科护理安全, 及时处理存在的眼科护理隐患,且进行风险评估,建立一个和谐的手术室环境,真正为患者提供满意、高效,、安全的眼科护理服务。参考文献[1]李淑梅,苏丽庄. 手术室眼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 中国伤残医学. 2009(03)[2] 陈昌珍,魏晓燕,罗丽平. 手术室常见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 眼科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02)[3] 朱秋华,周学颖,刘仲梅. 手术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体会[J]. 吉林医学. 2005(07)[4]潘星. 手术室眼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03)[5]文传凤,李玲,孟增红,李发香. 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05)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3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79-01

手术室是进行患者手术,抢救,治疗的重要场所。其日常工作节律变化快,要求比较高、人员流动性大,护理具有劳动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于手术分工的日益细化和各种高危和微创手术的开展及精密仪器的应用,因此手术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对手术室护理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过对手术室的潜在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通过改进相关护理管理流程,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防范措施,有效的减少和杜绝了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隐患,有效的防止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1]。本文对我院2011年2月之前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安全防范措施的意义,总结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经验,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过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和相关防范措施后,自2011年2月以来,截止2011年8月,我院共实施手术80例,我们根据对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相关的防范措施。然后对医疗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1.2手术室护理过程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①人员因素: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保洁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手术室护理工作要求。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使得医院管理者的经济意识得以增强,在医院内部引入了竞争机制,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因而对医务人员的编制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加上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增多,导致了护士加班过多,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容易导致身心疲劳。因此容易引发护理安全问题。②技术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先进的手术设备不断应用于手术室,这给手术室护理工作增加了复杂程度,随着护理技术要求的增高和护理内容的日益增多,如果护士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或是护理经验不足,都会导致医护沟通不够顺畅,不利于医护配合[2]。因而在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有可能不能正确的使用和保养仪器设备,造成术前准备不足而延误手术。活着是护士不熟练手术的具体步骤和医生习惯,配合容易出现差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护理操作失误进而引发护理缺陷,甚至是医疗事故。③药物因素:由于手术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比较快,使用药品种类比较多,而且要求时间比较紧急[3],尤其是在进行体外循环或器官移植手术时,患者的输液路径非常多,如果护士缺乏对药品认识,加上不熟悉患者病情,就极易发生用药错误,从而导致了不安全因素。④管理因素: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大量高尖医疗技术的临床使用,随着手术患者的高龄化和病情复杂化,手术室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内容也大幅度增加,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原来的规章制度不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难以对现代手术室护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质量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手术室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1.3防范措施

①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排班,减轻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以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同时,建立合理的劳务费分配制度,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加班时间,实行每日按工作计分发放工资。而且要加强与保洁公司的合作,调肯干,能吃苦,基本素质高的人员到手术室工作。②重视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技术向更细微和复杂方向发展,以及无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技术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以适应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保洁公司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科室员工的整体素质。③重新修订和完善相关护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存在或潜在因素,重新制定护理工作程序[4]。④加强医护沟通,营造人性化的手术室安全护理文化。由于手术室人员众多,科室来源复杂,因此科室各类人员之间的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防范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重中之重。⑤成立手术室护理质控小组,对护理人员每月的护理过程和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对护理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研究改进的环节,根据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然后将处理问题的过程形成制度,进而形成持续性的护理质量改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统计学处理软件,使用X^2 检验,数据记录方式为±s,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2结果

与实施安全管理和相关防范措施之前相比,实施前后的医疗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实施前后医疗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对比

3讨论

安全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前提。手术室是风险比较高的场所,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与手术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只有针对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重视高危环节质量监控,才能有效的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从而杜绝医疗护理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分析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临床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从表1中的数据看,实施前后的医疗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相比具有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认真分析相关安全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做好防范措施对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黎娟,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64―265.

[2] 王燕妮,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吉林医学,2009,30(8):738―739.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4

手术室是一个高危的环境,安全隐患多种多样不可忽视,安全管理成为保障患者安全与利益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客观分析,探讨有效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手术室常见隐患

1.1 术前护理隐患 接错患者、错放手术间。常见于患儿、老年人、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昏迷等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患者。因手术需要临时调换手术间,如未严格查对易错放手术间。由于推车较窄,护送患者入手术室时,用力过猛或者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患者的掉落,带来意外情况。弄错手术部位。如人体对称器官或肢体部位术前查对不严致摆错,开错手术部位。手术摆放不当,如肢体约束带过紧,肢体过度外展致神经受压、肢体循环障碍、压疮,衬垫不当影响循环、呼吸。

1.2 术中护理隐患 术中物品清点有误。添加物品记录不及时,操作不当导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使用前忽略检查螺丝有无松动脱落,导致缝针、纱布等异物遗留于体腔。术中三查七对执行不严,如输液查对有误,执行口头医嘱复述有误导致用错药。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或器械消毒不严,无菌物品过期使用,引起术后感染。术中仪器缺乏检修,临时出现故障;手术器械准备不全,准备器械和所行手术不甚一致;吸引器管道堵塞等。

1.3 术后安全隐患 清点物品有误,关闭体腔前后的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数目不一致;护送患者途中发生输液滚针,引流管脱落,患者衣物丢失等。术后护理不当造成感染等。

2 不安全因素原因分析

2.1 管理因素 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操作流程不合理,缺乏执行力;不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训,管理人员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防范措施。

2.2 人员因素 责任心不强,聘用制护士比例日益增加,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差错事故的危害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术中用物准备不全,新技术不熟悉,配合不主动、不默契,延误手术时间。对一些新仪器、新设备操作不熟练,延误患者治疗和抢救时机,引发护理安全问题。

3 防护对策

3.1 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 使用腕带作为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做出明确标识,并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认定,避免发生患者、部位、术式等错误。相关临床病区与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身份、手术名称、术前准备及带入手术室物品等进行核查及清点,双方确认后交接。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麻醉、手术。

3.2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1]。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业务交流,把日常工作中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三基培训,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级护理学历的自学考试及各类继续教育培训,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听课学习及学术交流,进修深造。对新引进仪器和设备要加强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技能及应急能力。

3.3 建立质控小组,全面控制护理质量 科学合理的质控流程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2]。成立科室质控小组,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管理条例,开展护理安全教育、护理安全讨论会和质量分析会,针对已经发生的差错事故,认真组织讨论,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制订整改措施,及时制止,尽早排除。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3.4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对护理人员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制,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弹性排班,护士长每天根据手术量的多少随时调整工作时间,合理搭配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团队协作精神,让各级人员能力有充分发挥和创造的机会,确保护理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室的护理隐患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3]。作为手术室护士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将管理细化,责任到个人,倡导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及时发现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应针对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与减少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为手术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5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行眼科手术的100例患者,其中女45例,男55例,年龄3~89岁,平均年龄(65.33±13.21)岁;眼外伤手术10例,抗青光眼术11例,斜视矫正术20例,视网膜脱离修复术25例,白内障摘除术30例,其他眼科手术4例。

1.2方法

对100例患者眼科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眼科手术期间护理安全隐患,针对护理安全隐患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2结果

2.1眼科手术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本组100例眼科手术患者中,术后撞伤1例,术后感染2例,采取对症治疗,并未对患者产生影响;术中医护人员谈话使得患者不满1例,缝针刺伤1例,在耐心劝解以后,并未发生医患纠纷;由于尿急与紧张造成血压升高1例,眼心反射1例,在采取对症处理以后,完成手术;人工晶体度数核对错误1例,及时发现并完成手术;器械遗失1例,在重新进行查找清点以后核对无误,并未对手术造成影响;激光机不能开机1例,冷凝机无法制冷1例,显微镜灯泡烧坏1例,及时维修以后,手术完成。

2.2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在对100例眼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后发现,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包含:医疗制度不完善;手术室监督意识差,缺少后勤保障;法律意识差,技能、知识单一,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

3讨论

临床中,眼科手术难度较大,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于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有了新的要求。本组在回顾分析100例眼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后,其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包含:医疗制度不完善;手术室监督意识差,缺少后勤保障;法律意识差,技能、知识单一,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即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加强后勤保障与手术室安全监督;重视护理人员合理配置,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以及理论学习。

3.1完善医疗安全制度

采取眼科手术患者,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白内障摘除术、抗青光眼术以老年患者居多,其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与听力功能下降,并且连台手术易发生排号混淆情况,所以要完善各项医疗安全制度。术后,术眼需敷料包扎,建立安全制度对于减少术后意外伤有着重要作用。管理者需要按照有关医疗法规,与本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与眼科手术室护理情况相符合的医疗制度,及时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进而减少眼科手术室护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手术安全。

3.2加强规范管理

做好后勤保障,多与各部门交流沟通,做好后勤监督、巡查工作,确保手术机械供给以及有关器械安全运行,使其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得以消除,保证手术安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对于非手术室人员要限制进出,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加强安全监督。对于护理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使得护理人员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多与手术主治医生沟通交流,使得手术室护理安全得以保证。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妇产科所收治的11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28.9±12.5)岁。其中,51例为产科患者,59例为妇科患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110例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整理,且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予以归纳、总结并分析,然后在依据不安全隐患,实施相对应的改进对策,且对实施前后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进行分析。

1.2.2护理对策

1.2.2.1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宣教的形式,加强患者的安全意识,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妇产科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1.2.2.2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便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自身及医院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医院科室可积极组织普法教育或者是医疗行政法规专题讲座,且大力号召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同时还可以构建学法制度,建立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构建应急预案,定期展开安全检查,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察觉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并进行有效的处理[1]。

1.2.2.3规范护理操作技术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避免护理不安全隐患的一个关键性举措,就是全面贯彻落实护理规章制度与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日常的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制度进行严格查对,并依据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护理工作。依据医院的实际状况,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有关培训,以便使护理人员的应急水平与急救技术获得一定的提升。医院应当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以便有效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妇产科护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水平,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科室应当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2]。

1.2.2.4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内部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是确保患者康复出院的一个关键性条件,因此,加强医院对自身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极为有必要的[3]。在医院内,不但医护人员的行为必须受到医院有关制度的约束,患者及其家属同样应当遵守医院的制度,只有这样,方能促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方能保证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究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采取χ2与t检验来表示组间对比、计数资料,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妇产科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患者方面、护理人员方面以及护理管理等。针对不安全隐患实施有效的改进对策之后,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4例出现护理差错,差错率为3.6%,实施后仅1例护理差错,差错率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比较大,且有极高的危险性,这一点使得妇产科护理人员有极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产生了比较多的护理不安全隐患。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护理不安全隐患将对护理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110例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且对其中所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总结,最终发现妇产科护理中的不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患者方面一些妇产科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护理工作有比较高的期望,再加上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对有关知识的了解不足,这些都将影响到护理安全。另外,部分患者配合度比较差,这也将对护理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孕妇及其家属在分娩之前,没有严格依照医生的嘱咐实施待产,也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而致使意外的出现,例如胎盘过早剥离[4]。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在分娩之后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与并发症,而出现医疗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患者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3.2护理人员方面一些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与危及意识,在护理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潜在的安全隐患与危机因素,忽视了病患的心理需求,进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查对制度,未按医嘱执行护理,且没有对药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在患者病情观察方面,不够细致、周到,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察觉患者的异状,进而延误治疗,从而造成各种医疗纠纷的出现[5]。

3.3护理管理方面医院领导与有关的职能管理部门没有对妇产科护理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在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时,医院领导通常都是草草了事,进而导致护理检查工作成为一种形式;而有关的职能管理部门,其监督力度不够,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不够有力,敷衍了事。上述这种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妇产科的护理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上述中所提及的妇产科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对策,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实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差错率明显优于实施前,可见,针对不安全隐患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礼梅.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76-2777.

[2]刘学丽.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0):215-216.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7

眼科患者;风险隐患分析;对策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眼科患者大部分视觉功能受损致使视觉质量下降,且又以老人居多,老年患者多伴有全身疾病,使眼科护理工作护理风险增大。分析眼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对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和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尤为重要。为确保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现将我科患者护理风险的防范体会报告如下。

1 眼科患者风险隐患分析

1.1 机械型因素

1.1.1 跌倒 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暗室内碰伤等安全问题的几率比一般患者高[1]。地面光滑、潮湿、病房内设施多,过道障碍物,俯卧时间过长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老年人因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视力下降,体质减弱,更易发生跌倒意外。

1.1.2 碰伤 眼科裂隙灯、检眼镜检查需在暗室内进行,由于室内光线较暗,患者对环境陌生,加之视力障碍,对检查方法不了解,很容易碰伤。

1.1.3 坠床 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出现了生理性老化,大脑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定位差,易发生身体失衡,甚至共济失调现象。如若患者身边无人照顾,护理人员失察,难以避免会发生坠床[2]。

1.2 医源性因素

1.2.1 责任心不强 护理人员认为眼科危重患者少、病情轻、护理工作简单,造成护士巡视病房不及时;缺乏护患沟通,对患者病情及安全问题不了解,缺乏预见性防范。

1.2.2 健康宣教工作不细致 健康宣教不细致或不恰当,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术后应该注意俯卧的姿势,在保持俯卧的同时,胸部不能长时间压迫,以防静脉回流障碍使头部供血不足,引起视神经缺血,导致视力下降。同时双肘部也不能长时间受压,防止压疮的发生。白内障手术后安装人工晶体的患者,勿压迫上睑,勿低头取物,防止晶体移位或脱位。

2 眼科患者风险隐患对策

2.1 全面评估危险性,制定应急预案

2.1.1 跌倒防范 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做好预见性防范;争取家属支持,对行动不便者建议家属陪伴;协助生活所需,做好生活护理;患者外出活动时、暗室检查时有家属陪伴或护理人员陪护;在病区活动要穿防滑鞋,避免穿拖鞋。

2.1.2 碰伤防范 暗室的仪器和物品放置简洁、合理,在患者手术前先带其到暗室,熟悉暗室的设施及检查时要摆放的位置,适应暗室的环境。

2.1.3 坠床防范 高龄患者加床挡,且要有家属陪伴;在患者午睡或晨起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帮助,体现人性化关怀。

2.2 强化安全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责任心教育,全体护士业务学习《护士条例》、《眼科诊疗规范》加强眼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开展换位思考,切切实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3]。

2.3 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入院宣教工作 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如病床的位置、卫生间的位置、病房物品摆放位置,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房间内有充分的照明,地面保持清洁、干燥、通道无障碍物,拖地时要放防滑标志,浴室、厕所设防滑垫,安装扶手。在搀扶患者的时候,与患者面对面,护士的双手拉起患者的双手,患者向前走,护士退行,这样患者不再有踩空的感觉,让患者扶住凳子再坐稳。对手术后和俯卧时间长以及老年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起30 s后再站立,站立30 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4]。

2.4 完善科室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眼科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工作的特点,积极地预见风险,进行工作流程的改进,使岗位职责明确,合理安排工作。强化科室质量监控,定期召开护理风险隐患座谈会,发现新的问题,及时解决,把好科室质量关。

3 讨论

眼科病房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风险始终贯穿在检,查、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中。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做到细心、体贴、操作严谨、仔细评估护理风险。树立护理的风险意识,掌握处理风险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够应付临床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确保眼科医疗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丁体英,纪丽萍,杨慧丽,等.眼科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4.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01.111.02 DOI:10.16281/ki.jocml.2016.01.08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室是治病救人的场所,而手术室的护理强度大、内容多、护理所需时间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如果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影响,还可能引起医患矛盾[1]。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护理安全性。文章主要分析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12.5)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3.1±11.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安全隐患分析分析观察手术室护理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不一。由于手术室护理时间长,工作量大,在长时间的高强度护理中,护理人员容易分神,加之有的护理人员不认真对待护理工作,不愿承担责任,容易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也有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不够,护理方法不够科学,影响患者的健康,有的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突况不能很好把控,不能正确处理。(2)护理人员操作方法失当。有的护理人员对操作细则没有仔细研读,在进行一些护理操作时比较随意,可能发生在护理过程中不消毒、不严格控制卫生等情况。有的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不细心,可能出现将患者放错手术室、对手术物品清点错误、查对器械时出现遗漏等现象。有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随意处理医疗垃圾,造成污染;不熟悉医疗标本的重要性,没有及时的分类贴好标签,导致送检时标本混乱,无法检验。(3)手术室护理制度不完善。护理工作是一个规律性的工作,很多流程都需要有章可循,陈旧不合理的制度容易造成护理工作的盲目性,进而出现安全隐患。医院应该密切关注卫生部的制度情况,如果制度有更新,医院应该及时将手术室的护理制度对应更新,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1.2.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前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后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流程,健全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比较两组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2],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后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观察组采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后的护理方法,发生1例护理安全事件,占2%;对照组用引进手术室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前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发生4例护理安全事件,占8%;观察组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是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涉及到多类护理人员,主要包括巡回护士和手术护士。巡回护士的主要职责是准备手术所需物品和器械,迎接患者进入手术室等候手术,核对患者信息,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工作,帮助患者选择适合手术的,手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手术完成后要整理手术室,还原手术物品,做好交接工作[3]。手术护士的主要职责是手术前认真清点物品、器械等手术所需,认真熟悉手术步骤,保证手术护理时不慌不乱。手术开始前20min做好彻底消毒工作,协助手术第一助手做好手术前的消毒、铺巾工作,及时收纳手术垃圾,妥善保管手术标本,手术后及时清理手术用品,做好手术垃圾处理工作[4]。责任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手头每一件工作,如果护理过程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出现,危害患者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认识,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认真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手术室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效果,促进患者恢复。针对本研究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1)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领导应该合理配置手术室的人力资源,手术少时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休班,因为足够的休息能保证护理人员以更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也能在手术多的时候长时间工作。同时,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更深入掌握护理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理论知识。应该做到以老带新,新护理人员在老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能得到更快的成长,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5]。(2)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流程。明确的操作流程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要认真做好患者信息的查对工作,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器械等,以患者舒适为标准选择,如果手术时间很长,手术过程中要适当为患者的受压部位按摩,防止压迫神经对患者造成伤害。手术完成后要认真清点好手术用品,清理手术室,做好交接工作,保管好手术标本,处理好手术垃圾。(3)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医院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卫生部的相关制度,根据颁布的新制度,结合实际修改完善本院的制度,并及时安排护理人员进行学习,熟练掌握最新制度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防止出现二次错误,如果条件允许,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综上所述,由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安全隐患的出现不可避免,只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范,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性,将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邱锦芳,郑灵,邓小嫡,田荣,赵静.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0,(13):109-110.

[2]牛铁铮,金善玉,薛丹.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11):255-256.

[3]杜娟,李艳军,吴金玉.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北方药学,2013,(02):116-117.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63-02

在儿科门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临床治疗方法。然而,由于护士、家长、环境以及药品等方面的原因,在输液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给患儿的生命安全和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威胁。下面,文章就儿童门诊输液室中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儿童门诊输液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1.1 护理人员方面

一直以来,儿童门诊都是医院里“人满为患”的科室,患儿多、家属多,而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这就导致一个护士常常要负责两、三个甚至更多的患儿,工作量的繁多导致在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严格、不规范的操作,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一些新进护士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业务操作不熟练,导致在实际输液过程中,常常出现穿刺不成功、滴速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从而造成一些不安全问题的出现[1]。此外,一些儿科输液室护士由于缺乏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导致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效果不佳,常常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1.2 家长方面

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在输液过程中顺从患儿要求,常常带患儿中途离开输液室去户外,使得一些忌光药物因阳光照射而变质、失效[2]。同时,由于家长医学知识的缺乏,在输液过程中对患儿的自行护理不到位,常常自行调节滴速,导致患儿出现水肿、渗血、心力衰竭等问题的发生。

1.3 院内交叉感染方面

儿童输液室的人员相对密集,导致室内空气污浊,容易使人产生急躁、烦闷等不良情绪,特别是在患儿较多时,护理人员在拔针时由于急躁容易扎伤患儿或自己,从而引起交叉感染。同时,一个患儿大多需要两个(或以上)家长的陪同,而由于儿童输液室的空间有限、布局固定,导致室内人员过于拥挤,造成分诊、隔离、消毒工作的效果不佳,从而容易造成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1.4药物方面

目前,儿科输液中所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且新上市的药物层出不穷,在输液过程中,不同药物或同种药物不同剂量的改变都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输液人员在药物配伍时,由于客观或人为等原因导致配伍不当,也会引起患儿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1.5患儿方面

患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在输液过程中不自觉的对输液针头、输液管等进行拨动、拉扯,从而造成脱针、外渗、穿针等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大部分患儿的耐疼度差,对注射怀有极强的恐惧,导致在扎针过程中极不配合,造成输液穿刺的失败[3]。

2提高儿童门诊输液室安全性的对策

2.1 提高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交流

输液室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技巧和能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儿予以相应的心理干预和生理护理,增加对患儿在肢体、言语等方面的亲近、爱护、鼓励和支持,从而有效提高患儿对护士的亲切感和安全感。同时,还要耐心、诚恳、亲切的同家长进行沟通,理解、忍耐、包容家长的一些过激言语或举动,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及时满足家长提出的合理护理要求,从而提高护士与家长间的合作效果,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健康。

2.2提高护患双方的安全意识

儿科输液室要大力提高护理人员及患儿家长的输液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开展针对性、专题性的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护患双方对输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4]。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儿科输液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将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切实、严格的按照安全要求和标准开展工作,切实将患儿安全放在工作首要位置,从而自觉的强化儿童输液安全防护。此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对输液室的消毒、杀菌、隔离等操作,保障输液室的良好通风和采光,从而有效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

2.3 加强巡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切实落实和执行既定的巡视制度,加强对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和监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的上报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同时,还要在巡视期间指导家长正确的输液护理方法,纠正其错误、忽视的方面,解答家长疑问,叮嘱家长相关注意事项,切忌中途离开输液或自行改变滴速等,从而更好的确保患儿的输液安全[5]。

2.4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儿科输液室要定期的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全面、熟练的掌握儿科输液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儿科新出药品、器械等的了解、认识和使用,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解决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以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要准确、熟练的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尽可能的确保一次性成功,从而降低患儿生理上的疼痛,减少护患纠纷的产生。

3 小结

儿童门诊输液室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和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儿科门诊要深入、准确的分析儿童输液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通过加强安全意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医患沟通、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等措施努力提高儿童输液室的安全性,融洽护患关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儿童输液室的护理服务质量,让患儿及家长对医院服务更加的满意、信赖。

参考文献:

[1] 薛阿丽,张立,杨颖越.儿科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59-2360.

[2] 侯群英.浅谈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3):70-71.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1-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对科室医疗护理质量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科室医疗护理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若控制不好,将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本人在临床工作多年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方面

1.1.1 责任心不强,操作不规范

表现为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或简化程序。如:洗手依从性低,配药不带口罩,加药不彻底,单独值班时缺乏慎独精神等。无视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如:不进行床头交接班,不按等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等,造成患者坠床、各种管道脱落时患者病情变化或恶化未能及时发现,上班思想不集中,抱侥幸心理,不碍事。都可以导致治疗不及时,影响医疗护理安全。

1.1.2 护理水平不够,操作不熟练

护理人员缺乏相关护理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虚心好学,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设备的使用掌握不熟练,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操作,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患者。

1.1.3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在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忽视患者的权益和知情权;在患者住院过程中,特殊检查及治疗无屏风遮挡,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在病房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及转归;随意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安全隐患。当自身发生了差错,不好好吸取教训,不从自身原因分析,还一味的抱怨患者,甚至还觉得很委屈。另外在护理病历的记录中也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如: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

2防范措施

2.1加强科室医疗护理安全管理,完善科室医疗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医疗护理风险。

2.1.1不断强化科室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教育,每月举行一次科室医疗护理差错缺陷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1.2继续抓好毒剧药品,抢救药品、急救用物,高浓度药物的管理,做到由科室专人负责,定点放置,完好率达100%。

2.1.3强化科室医疗护理应急预案,各种操作程序告知等知识的学习,不定期的考试,考试成绩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2.1.4落实科室分级护理制度,严格执行新分级护理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2.1.5抓科室医疗护理安全的标识的检查与落实,做到常检查,常规范、常自律。

2.1.6防范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定期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案例分析讲座,每周学习一次,以此提高科室医护人员防范差错事故。

2.2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2.2.1组织科室医护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书写病历记录要严谨、属实,尽可能医护记录相符、不漏填、误写或涂改,确保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完整为举证提供有利的证据。

2.3加强科室医务人员人文知识的学习,强化护士的现代护理文化意识和“慎独”观念,在科室范围内开展提升素养活动和慎独业务培训,根据临床工作特点,按护士的不同层次,分别定期进行培训,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之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仪器的使用,鼓励护士自学将取得的学历、职称与工资挂沟,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水平。

2.4重视医护患沟通,提倡人性化服务。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独立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良好的医护合作可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改善医护患关系。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担心,同时也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还可收集资料与疾病相关信息。并能化解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更重要的是能使医患互惠双赢,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5加强科室管理,完善支持系统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0-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整体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或者死亡。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患者在手术室内不使患者出现身心意外的损害、障碍或缺陷,根据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种类而采取的各种相应的安全防患措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有效防患[1]。由于术室护理工作的疏忽和大意会直接导致患者在手术时发生差错,最后铸成重大医疗事故[2]。现将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汇报如下。

1 手术室的安全隐患

1.1 缺乏法律知识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较淡薄,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只注意了护理工作的单纯技术知识含量,却忽视了护理工作的优质服务特性。共组者缺乏对护理学科主动性、独立性和科学性的真正认识,在工作中缺乏对责任心、束缚性,表现的随意性较强,慎独精神较差,对发生的护理小错误常会轻描淡写,认识不到护理的过失的重要性以及引起医疗纠纷的严重性。

1.2 术前隐患 由于科室的人力不足导致开展术前防范不到位。在许多环节中只是流于形式,处于应付的心理,因此防范的规范性受到限制。患者在术前防范过程中对即将发生手术会有许多疑问,甚至有些问题超出了术前防范护士所能了解的范围。如麻醉风险、麻醉方式、手术方案、手术意外等,有些内容是病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若对患者的疑问回避或应答不当,或出现他人解释版本不相同,会使患者产生误解或疑虑。达不到术前防视的重要目的,甚至会为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增加出现医疗纠纷隐患的机率。

1.3 手术室的隐患

1.3.1 人员自身 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所导致操作违规而发生工作中的失误。例如在手术对象接诊错误、向医师提供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侧向的错误。针对手术的物品准备不完善、器械物品不足、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手术仪器操作不规范等,有的由于自身原因还造成严重的后果。

1.3.2 环境隐患 由于手术室内手术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造成手术发生感染等。如参观手术人员过多、空间净化系统未定时维修清洁、湿式清洁扫措施未及时落实等。

1.3.3 护理经验隐患 由于自身的护理经验不足导致执行不完善,如患者、组织损伤或神精手术低温导致苏醒延迟;皮肤灼伤等。当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或滞后,也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增加。

2 护理安全隐患的管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意识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讲座,使其了解护理工作中权利及义务,在工作中要以“安全质量第一”为前提,做严格做到依法护理的法律意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在护理工作中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2.2 强化护理规章制度建设 严格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与护理各项操作规程,相应的制定检查奖惩制度。严格贯彻巡视,查对,交接班等制度,在临床护理中得以实施,这对于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危险起到关键作用[3]:按手术方式做好术前巡视工作,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如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请求医生帮助;加强“三查八对”的护理工作,防止出现手术对象接诊错误及相关手术设备和手术物品的缺失及损坏。

2.3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科内组织护理人员定期的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对于新护士以及资历低的护士,应当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带教作用。对于科内新引进的设备,技术人员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后,要进行反复操作并定期考核,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避免在治疗抢救过程中发生意外。

2.4 灼伤、烫伤 患者在使用电刀时常规检查电刀的性能是否良好,使用电刀时局部消毒时不要太湿,注意负极板的放置要与皮肤完全性的接触,电刀用完或者不用时固定放置,患者手术的特殊时要对肢体垫海绵垫,保证肢体与金属物不接触,避免烫伤患者。防止化学药物灼伤如:碘酒、双氧水、酒精等[4]。

2.4 手术室微生物的监测 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 讨 论

手术室的护理隐患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对自身有一定的约束,强化护理服务意识,在护理各项工作中巩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安全隐患的意识,采取定期召开隐患分析会,会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刘柏辉.老年脑棒中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便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18):143.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12

护理安全事件,指的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法律及规定制度范围外的机体功能、机体结构或心理缺陷、障碍、损害及死亡等事件[1]。神经内科是发生护理安全事件的高危科室,其收治的病人多具有感觉、运动、意识、认知、精神障碍特点,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均较差,在护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严重后果。为此,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生理、心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疾病隐患

神经内科疾病多具有病情反复的特点,患者多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感觉障碍,故安全风险较高。不少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无法自如活动肢体,所以很容易因平衡失调而出现跌倒,尤其是老年病人,本身行动就较迟缓,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会时常发生抽搐现象,所以容易在入厕、下床时发生跌倒[2]。存在认识障碍、记忆力障碍或老年痴呆患者,如果看护不仔细,就很容易发生走失。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很容易发生无意识自残或伤人现象,比如抑郁型精神障碍者容易自残、自杀,狂躁型精神障碍者容易伤人毁物,癫痫型精神障碍者容易咬伤舌头等。严重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由于其温觉、痛觉敏感性降低,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因热敷、冷敷等操作不当而发生烫伤、冻伤。吞咽功能障碍者由于吞咽能力减弱,故在进食时容易发生呛咳、窒息,部分患者还会因咳嗽能力弱,痰液无法及时排除,痰液阻滞而引发窒息。

1.2 护理技术隐患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仪器不断涌向,这些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也相应地提高了临床护理要求,从而使护理技术风险不断增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少护理人员因护龄短、临床经验缺乏,护理技术不过硬,与患者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所以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常会因护理方法欠妥而增加患者的安全风险。

1.3 环境隐患

神经内科患者普遍病情复杂,住院时间较长,所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变化。病室内活动空间狭窄、床位过多、病房环境不舒适、噪声大、灯光过暗或过亮等环境因素都会对患者的情绪、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埋下安全隐患。

1.4 管理隐患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都较为匮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护理人员分配的不合理,就无法保证患者照料的周到与细致。护理人员单独值班时,一旦患者发生危险,就容易因抢救不及时而危及生命,酿成安全事故[3]。护理工作繁杂、量大,不少护理人员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或者个别护理人员责任感不强,或者未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未能与病人及时沟通、交流,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而不积极配合治疗,这也会在无形中增加安全隐患。

2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护对策

2.1 评估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及其他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做好记录,严密观察。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经常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各种危险因素及相关注意事项,以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配合,同时也能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积极规避各种不安全行为[4]。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拟定护理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以便于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对于常发生眩晕症状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免出现昏厥。针对高龄、痴呆、精神异常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看护,以免发生跌倒、烫伤、走失。对于有吞咽障碍者,进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且应以流食为主,以免发生呛咳、窒息。临床上应定期对患者做安全评估,筛选高危患者,重点看护,以免发生意外。

2.2 强化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参与护理技能培训,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护理部定期组织开展护理技能培训、业务知识讲座,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以强化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科室可定期开展护理安全交流会议,在会议上分析、讨论典型病例,交流经验,以拓宽护理人员的知识面。通过定期培训,让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以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应急能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地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5]。

2.3 优化就医环境

患者入院后,将患者安排在舒适、安全、干净整洁的病房中,随时保持地面干燥、活动空间宽敞,室内色调要尽量选用暖色调,定时开窗透气,可对探视人员进行适当限制,以确保病房安静。在病区内要多设置警示牌和指示牌,以免患者因地面湿滑发生跌倒、迷路。

2.4 改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要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临床工作。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认真听取病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建议,做好记录,以便于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升患者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

3 总结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病房中潜藏着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临床上应认真评估、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护理人员、优化病区环境、提升护理技能,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以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唐春花.神经内科护理安全警示报告的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109-110.

[2] 陈英月.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43.

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篇13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