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合集13篇

时间:2023-12-14 09:56:39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1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在中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培养人才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因此,辅导员只有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行学生之所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才真正是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的学生管理者。

2.增进对学生的思想感情

做好学生工作,着力增进与学生们的感情是基础。情系学生是做好学生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对待学生的感情能反映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根本立场。对待学生,辅导员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我们对学生的感情有多深,学生对我们的感情就有多深。带着感情做学生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增进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辅导员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老师有爱,学生才会更加爱戴老师,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辅导员只有真正地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成长,才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3.以学生是否满意作为工作标准标

准体现工作导向,反映价值取向。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一切教育始终是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在各项工作中最能体会到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因此,工作的好坏要由学生来检验。学生的评价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优劣;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是最大的成绩,最能说明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辅导员工作无论多么要求高、任务重、头绪多,都应该树立“学生发展至上”的价值观念,把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注重学生的评价,倾听学生的呼声,审视自己工作的不足,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确保各项学生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贯彻群众方法,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本领

辅导员的工作来自学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辅导员应当努力贯彻党的群众方法,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服务学生、做好学生工作”中提高管理水平,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1.了解学生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辅导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辅导员要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学生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先决条件。看辅导员工作能力强不强,与学生关系处理得融不融洽,首先就要看有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辅导员只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等各项活动,在思想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各种正确的观念,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2.依靠学生

始终依靠群众,以群众为靠山,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广大青年大学生,要做好学生各方面工作,必须依托学生,依靠班委会和团支部一起工作。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上,要让学生自我管理。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减少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同时,辅导员要组建培养一支可靠的、受广大学生信任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他们的优势做好学生工作。要充分依靠和信任学生干部,尊重他们的意见,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解决好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困难,让学生干部切实感受到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牢群众基础。

3.服务学生

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要转变工作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增强服务意识,面向每个学生,教育、引导、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学习上、思想上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一要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辅导员要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和探讨学习和生活问题。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以家境贫富取人、不以相貌取人、不以成绩取人。通过下班、下寝、谈心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特点,使之有归属感和受尊重感。二是要因材施教。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针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和策略。三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完全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从朋友的角度去感化和教导他们。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客观的看待自己作为辅导员做得怎么样,是不是学生想要的,这样更有利于辅导员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2

高考美术特长生是众多高考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既要在高考前完成美术科的系统学习,参加美术联考与单考,在此之后他们还要在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复习准备文化科考试,与其他高考生一同接受严格的高考检验。特殊的学情注定他们的文化科高考复习备考较其他普通高考生更为紧张,更为特殊。因此,很有必要在整体上对他们的备考进行特殊的单独计划:辅导课程单独安排,辅导材料单独选用,辅导计划单独设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辅导2012年顺德一中美术特长生英语科的经验与教训,谈一点体会。

一、学情备考分析

笔者自高三开始执教顺德一中高三(21)班,该班为文科与美术特长生混合班,班上有美术特长生7人。他们在美术科上投入了相当大的学习精力,晚修时间有一半是在学校的美术画室度过,平常的文化科作业只能完成普通同学完成量的一半,所以文化科的成绩较一般同学差。进入高三后,由于他们要准备美术联考或美术院校的单独考试,都去了校外学画,文化科的备考复习几乎中断。在2010年三月初他们才陆续回校,那时,他们的英语及其他文化科的备考才刚刚开始,而其他普通考生已在校紧张有序地复习了一个多学期,周密细致地完成了第一轮复习。他们回校后一开始随其他同学一同上课复习备考,但都感到听课吃力,多数同学反映“听不懂,跟不上上老师讲课节奏”等,加之备考时间很短,美术考生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学习焦虑情绪较重。

二、备考辅导方式

基于对美术特长生的学情分析,为最大程度地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经校领导研究同意,对美术特长考生进行单独辅导,小班授课,利用自习课时间及下午自由活动时间进行。相较于普通大班教学,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程度都高了不少,学生对复习备考的心态平和起来,复习很快就进入了正轨。

三、备考辅导材料与辅导训练

对于普通高考生,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为他们精心挑选了备考材料,主要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英语周报》、《21st Century Teens》、《高考考纲3600词汇》及备课组自编的词汇语法训练等,体系非常完备,主要在第一轮复习时使用。但对于美术特长生,由于时间紧,留给他们消化吸收的时间不多,他们普遍反应“难度大,吃不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做了及时调整:

1. 词汇复习。词汇复习不再以《高考考纲3600词汇》为材料,而改用较为基础的《Langman2200词汇》,这些词汇最为基础,出现频率高,且在学生写作中大多都能用上。

词汇复习以教师对重点单词讲评——学生自行复习记忆——词汇测试评估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讲评以短语搭配,词性转换为主线,力求精要;在学生自行复习记忆的过程中,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强调以语音记忆为基础,以语音联系拼写,避免低层次的机械记忆;另外,根据艾宾浩斯记忆理论及循环复习法,指导学生对所记词汇进行周期性复习。具体做法为: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个人《词汇记忆册》,每天记下自己所记的词汇,并标明日期。之后按间隔3天,7天,15天,30天,60天的规律进行重复记忆,并在每次重复时记下日期。使学生明确:“昨天我学了什么,今天我要学什么,今天我要复习什么”。学生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复习才不会盲目,才会有效率。

在学生记忆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测试评估。词汇测试以每100个单词为一个单元进行,材料自编。每单元测试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给出30个英文单词,要求学生写出其汉语意思及词性;第二部分采取选择填空的方式,一题多空,每空一选,选项设置多以近形联系的词形形式出现。

2. 语法复习。对普通高考生的语法复习,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准备了相当充分的材料,复习以语法体系为纲,分专题进行复习,如:冠词、数词、代词、名词、动词短语、动词非谓语等。但美术特长生而言,这样的语法复习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因为时间不充分,所以对他们的语法复习原则上要摒弃一把抓,避免面面俱到,而要将重点放在把握核心上。

结合历年高考真题,经与备课组同事商议,确定核心语法项目为了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动词非谓语及代词。复习形式为学生练讲结合,先练,再讲,再练。复习材料与普通考生不同,全部选用基础性较强,难度中等偏下的练习材料。

在复习语法时,专题复习不求详尽,一周一课时一专题,四周讲完上述四个专题。之后,采取高考真题语法填空部分为练习材料,进行综合训练讲解。以题为纲,避免空泛;以题促理解,活化语法条文。经过上述训练,学生可构建起比较基础的粗略的英语语法体系。

3. 阅读训练。在美术生英语复习的一开始,笔者并没有要求他们进行阅读训练,而是在要求他们背完2200词汇及进行完语法专题复习之后再进行。因为,没有词汇语法的基础就苍促进行较难的阅读训练,无疑是无米之炊。

阅读训练材料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阅读材料为主,教师选材,指定每天阅读篇目,完成相应练习,由于《五三》配备了较为详细的答案解释,而且时间有限,所以没有对阅读篇目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具体做法为:学生在完成阅读的基础上,先核对答案,然后学生自行集中讨论其中的疑难点,最后由教师对重点句难句进行讲解。教师在导学着眼点不在于讲题,而是将阅读文章作为泛读材料,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

4. 写作训练

英语的写作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没有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长期的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写作很难有大幅的提升。美术生虽然复习时间短,但由于写作在高考英语中所占比重不轻,所以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由于美术生写作的问题主要在句子结构上问题比较突出,写作训练主要以基础写作为主,在复习一开始就要求每周写2-3篇,写作题目由学生自由从《五三》中选择,自主练习,完成后交给教师评阅。由于人数相对较少,作文评阅均采用面评面改的形式,纠正重点放在句子结构上,联系相关从句的语法要点,进行点评,既练作文,又学语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任务写作部分只要将练习重点放在文章结构,及开篇结尾上。每周要求学生背诵三至五个常用句式,如强调,倒装等。

四、辅导效果

我校美术特长生在返校后不久进行的广州一模测试中,英语均分为75.8,而高考均分为98.2,从总体成绩上看,他们的英语成绩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另外,不少院校美术专业普遍要求考生的英语都单科最低为65分,甚至还有专业美术院校要求为最低75分,最后的高考中,我校美术生全部达线。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3

2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定位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双重身份”的定位确定了辅导员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对于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来说,也就是走上了辅导员职业化的道路。

一、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的内涵及意义

美国学者卡茨(Katz,1972)在对教师职业成长阶段的研究中,将职业初期视为“求生存时期”, 这个期间可能持续一到二年。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初期是教师走向社会、开始工作的起始期,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它对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对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的理解

对“适应”概念的理解最早来自生物学的解释,在生物进化论中,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通过同化和适应两种形式,实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从社会学角度,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连续不断调适自己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适应性的特点总是一致的,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适应是主体、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不断相互调适作用的过程。

国外学者对个人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的50年代,研究领域集中在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等领域。对职业适应性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界定,比如,贝克和杰玛尼认为,职业适应的内涵是组织个体与组织环境互相作用的调适过程,组织采用各种方式,如测试、考察、培训来引导组织成员,不断调适自适应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也形成自己的立场和地位,渐渐实现职业适应。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对职业适应性问题开始研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职业适应性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

作为一种职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定位,这表明了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内涵。按照美国咨询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提出的职业适应理论,每个职业都需要从业者形成和具有与该职业相匹配的个体特征,也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个体的价值观、技能、职业认识、态度等方面形成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能力结构。那么,对于从业者表现出的具有与某种职业要求相一致个体特征的过程和状态,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职业适应。因此,我们可以将辅导员职业适应性理解为:在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定位下,为了完成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岗位的关键任务,辅导员从业者在职业实践过程中,使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心理、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与该职业要求相一致水平的过程和状态。

职业适应性的形成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因此,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有着具体内涵。在职业初期,高校辅导员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学生到教师和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在对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职业素质和技能、职业环境三个方面,形成了与职业初期要求相一致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就可以说完成了职业初期职业适应的过程。

2.职业适应性发展的意义

职业适应性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从学生到高校辅导员,新的社会角色和面临的新环境,会使职业初期辅导员的自身和环境要求之间出现某种“不平衡”状态。通过主动协调,使自身素质和工作绩效达到与工作要求相一致的水平,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这样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辅导员职业适应性的发展过程。

首先,可以帮助辅导员坚定职业信心。职业适应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要求,按照美国学者卡茨(Katz,1972)的教师职业成长阶段性的观点,在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中,职业初期的人所关注的是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下来,而且会感到自己不能胜任。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就业者主要任务是,主动适应职业环境、工作环境,争取获得组织的认可。因此,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一般表现为,一是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组织;二是对就业组织有客观的认知;三是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四是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胜任工作是职业适应性的重要表现,这首先要求新任职者要对辅导员工作有清晰的认知。在“双重身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规定》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的规定,我们可以认为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本质是育人的管理者,即辅导员是以学生管理为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教育规律,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的工作。从高校实际情况看,职业初期的辅导员一般是从做学生基础管理工作开始,比如做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带队教师、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等。做好管理工作需要了解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关系,掌握工作流程和方法,注重工作总结和反馈;同时还要掌握被管理者的情况,与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工作目标。根据职业初期工作内容的特点,辅导员求职者应提前做好入职准备,掌握相关信息。入职后,新任辅导员需主动与组织进行互动,获得组织资源支持,尽快胜任工作。这样就可以增强新任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帮助职业初期的辅导员顺利渡过职业的“求生存时期”。

其次,帮助辅导员树立职业适应的自我管理意识。职业适应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因此职业适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状态。能否持续地保持这种状态是影响个体与职业环境间“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职业初期职业适应的成功实践,可以帮助辅导员体验职业适应的过程,建立起与职业环境达成不断“平衡”的职业适应意识和自我管理机制。

二、职业初期影响辅导员职业适应的因素

1.管理者、施教者的角色行为转换迟滞

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认为,“角色”的概念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最后,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由于辅导员在高校组织内充当了学生的教育者、心理疏导者、管理者及学生生活服务者的角色,那么大学生、各级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家长等工作群体都会对辅导员形成角色期望。而职业初期的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基础管理工作,因此,对其角色期望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主要来源于大学生和各级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为了很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开展工作时,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政策依据。重视时间观念、工作协调和工作效率,以管理服务学生、教育学生。职业初期的辅导员由于刚刚从学生转到工作岗位,面对这些角色要求,往往表现出对角色认知模糊,行为情绪化、随意性强,业务工作不主动,遇事无主见等现象。

2.工作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与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绩效相关的,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全面进展的,并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辅导员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组合。从《规定》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内容有思想教育、党建工作、组织管理、心理疏导、特殊群体管理、危机处理等六大部分,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辅导员具有多维度的能力来支撑。有的研究者认为辅导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即职业能力、专业素质、个人魅力和责任意识。其中又包括了12个胜任力构成要素,分别是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工作热情度、处事公正、亲和力、沟通倾听和敏感性。对于职业初期的辅导员,一方面需根据现阶段工作内容的特点,在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工作热情度、处事公正、亲和力、沟通倾听等能力要素方面,通过自觉自悟、模仿习得的方式不断提高现阶段胜任力水平;另一方面,在创新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通过在实践中加深专业理论学习,使自身素质有长足的进步。

3.缺乏获得组织资源支持的意识

职业适应的过程是职业实践者在组织环境下进行的,是在与组织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修正、提高,来实现自身能力与职业环境要求达成“平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初期的辅导员需充分了解所在高校的组织特点、高校文化、群体文化特点,融入到组织环境中去,以谦虚的态度,友好的交往为基础,获得组织、同行前辈的指导、教诲。在这方面,有的新任辅导员由于缺乏对职业发展的认识,忽视了组织环境对自身发展的支持作用;而有的是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缺乏沟通、协调能力,造成工作中“孤立无援”。

三、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发展策略

1.在招聘中关注应聘者的“人-组织”匹配度

职业适应性是职业活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了的适应性。这就是说,职业适应性是在实践过程实现的,而个体对组织要素的适应性程度取决个体特征与组织特征一致性和匹配度,这一观点是根据Kristof(1996)的人与组织匹配的模型提出的。 Kristof认为,当组织特征与个体特征之间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或匹配,方能说明就业者具有与就业环境相适应的趋势。尤其是,在个体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层面两者要具有一致性倾向,这是就业者在组织内开展适应性实践活动的基础。

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辅导员招聘活动时,需按照“人-职-组织”的人员选拔思路进行。首先,要对应聘人员的价值观和个性特征进行评价,关注应聘人员个体价值观与高校组织文化、辅导员职业精神所要求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程度;其次,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辅导员岗位要求的匹配度。并在两者综合的基础上,做出整体评价。基于这种认识,高校在辅导员招聘活动中,对于具有丰富学生干部经历的,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且能够承受学生工作压力的优秀毕业生应给予关注。

2.建立辅导员成长支持系统

职业初期的辅导员,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转折阶段,只有不断地适应和发展才能使自身与职业环境达成“平衡”。在影响个体转折期职业适应的诸因素中,社会支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在个体的适应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高校需重视辅导员成长支持系统的建设,对辅导员职业初期的职业适应性发展提供引导、辅助和心理开发。

研究发现,职业适应性发展的支持系统一般包括了工具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技能支持等四个方面。首先,重视辅导员岗前的职业培训工作。利用岗前培训,一方面,通过介绍辅导员工作性质、特征和要求,强化新任职辅导员的工作认知,激发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就学校组织管理、制度要求、文化氛围等内容与新任职辅导员进行平等交流,深化新任职者对组织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其次,形成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持续增长的支持机制。工作胜任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初期职业适应性发展的能力基础,由于“双重身份”的职业特征,在专业能力上要求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素质和一般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因此,高校需通过轮训、学访、科研等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再次,形成有效的工作绩效管理机制。有效的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对辅导员职业适应性发展起到引导、评价、激励的作用。从考核方法角度看,“3600考评”更适合于辅导员考核。通过向服务对象全面地收集辅导员工作的行为信息,可以对辅导员职业适应状态进行较为准确的考量。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帮助职业初期的辅导员了解自身在组织中的工作状态,明确发展方向,使辅导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支持。

3.激发辅导员开展自我管理

职业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过程,而是需要在与职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不断认知、判断、决策、实践的环节,进行职业发展自我设计、调整、协调,以达到自我与环境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说,职业适应的过程需要辅导员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职业初期辅导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明确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初步职业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辅导员需对今后发展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愿景,坚定职业信念。根据职业初期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需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实践上,重视在管理实践中习得作为管理干部的素养,营造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有成效地完成岗位工作。其次,重视在实践中勤于反思。在职业初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引导下,作为新入职者,面对繁杂的、事无巨细的工作内容,辅导员需以奉献精神做好组织交给的工作。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体验工作。同时,重视开展工作总结和反思。正如美国学者波斯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

参考文献

[1]唐雪梅.硕士研究生职业适应性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9

[2]薄存旭. 关于教师角色及其转换问题的思考[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4:9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4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已有的辅导员主抓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的新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的工作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拓展到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学业辅导、生涯辅导等领域当中,单靠辅导员队伍的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更好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共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一、四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事务,通力合作对学生实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学生成长的各环节中,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任课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四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四年的学生培养任务。

二、四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针对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该模式在某些高校已经试行,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完善的四位一体制的举措

1、“辅导员――班主任”制的实施

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业指导为中心,在学业指导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新生入学之初,要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在学校统一的工作思路指导下,班主任配合辅导员一起通过团日活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各色的活动共同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班主任要与辅导员形成良好的沟通,及时汇报问题的学生,使辅导员从宏观上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

2、“辅导员――导师”制的实施

在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专职辅导员的基础上,对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配备有经验的导师,从事学生的专业定位、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的迷茫期,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开始进入到了人生的转折点,许多人开始对考研、就业等问题进行抉择,而专业的导师在此时恰恰能够给学生以更理智和正确的引导。

3、“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制的实施

专业课任课教师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实现的是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后很少与学生打交道。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一个缺口: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心理,辅导员难以掌握学生平时的上课状况。因此要将任课教师也纳入到学生管理体系中,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二)四位一体制实施的方法

1、统一领导,统一思想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性,高校党委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校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建立和完善校长进行政系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其次,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要坚强对自身角色的定位,统一思想,统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2、建立协作机制,解决分工问题

要理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任课教师的协作机制,解决分工问题是四位一体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四方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和促进,发挥合力,是协作机制的核心。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班主任、导师和任课教师要与辅导员时常进行沟通,切实汇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课业状况、思想动向和生活状况等,并定期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经验,及时发觉和掌握学生的当前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加公平、客观、深入地去评价每名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

[本文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创新方法专项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在高校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NO.2009IM010400)、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五环式大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NO. GH132044)、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项目“开放课程背景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z1202-02,NO. Y1336-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1-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我国已经成为教育大国。但从社会用人单位反映的大学生眼高手低、有知识没能力、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中,我们也发现了教育质量的问题。大学生的质量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但其基础却是综合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基础,人文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日常生活习惯等等,都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学生培养任务也被分割为教学、思想政治、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生活辅导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思想、心理、就业等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为因果,所以经常出现个人发展问题而得不到有效处理,要么这些单个部门无法解决整体性的个人问题,要么各部门都积极抢占学生辅导市场,使得学生失去重心,无所适从。

生涯规划前身是职业辅导,在20世纪60年代末,生涯辅导替代了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生涯教育运动在美国的提出与实施,为生涯辅导在学校内的运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天,生涯辅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涯辅导中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是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工作领域。但这种专项的指导起到真正效果的前提是学生有足够的自身完整发展的意识,将某一理论恰当的用到自身发展的某一方面。而从事实来看,大多数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在实现了“我要考上大学”的目标后就一直在迷茫中寻找未来的道路,上完院系给安排的课程,参加辅导员和团委让参加的活动,但真正面临工作的时候仍然不知前路,不知学习为何、大学生活为何,工作为何。

如果说学习、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生活辅导等专业的辅导是一颗颗珍珠,那么大学生生涯辅导则是串起这些珍珠的线,在学生自主性强的时候,学生自己掌握着这根线,能够很好的将珍珠串在一起,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生子女”现象,自主自立的非常少,学校有必要开展适当的大学生涯规划,做好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

一、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

在人才培养方面,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教育家都有自己的论述。我国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提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如下的阐述:“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些论述揭示了很多教育的内涵,但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包含“教育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这一观点。

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需要将学生看为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割裂成专业学习、思想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碎片,而是各方面的融合,各方面互相牵制、互相促进。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班集体、团支部、党支部等个人和集体都不可能割裂开来,仅仅做好自己的领域,学生仍然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意识,时间和精力都已经被各方面分割开去,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培养。

同时,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要作为面向社会、承担责任的独立个体,需要我们从大学之初就帮助学生树立起发展的眼光和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当学生真正发现了自己需要什么,学校适时的提供帮助和指导,是学生成长的最有效模式。

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生涯规划,多位一体共同辅助学生成长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高中到社会的过渡过程,在这里,学生要完成一系列的转变,做一系列的转折。包括:树立理想信念(包括公民责任)、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集体生活中实现独立生活。

以本科生为例,以每个年级为整体开展不同重点、不同进度的生涯发展主线,阐述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

(一)大一阶段

大一阶段,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变化最快、最明显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如果发生问题,会影响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在这种意义上,大一的第一学期是最为关键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将大一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1.大一第学期。这一学期要从进入学校开始算起,包括军训、新生教育等多个环节。这一阶段,要以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和独立生活为主,其次培养学校荣誉感、专业荣誉感和专业责任感,再次要开始思考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最后自己应该开始寻找新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而非随波逐流的意识。

在大学集体生活方面,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来自各地具有不同语言、不同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标准的同学,积极融入班级,能够在班级里找到合适的位置,与他人融洽相处。尤其在宿舍里,要与来自天南海北的舍友同吃、同睡、共同熟悉校园、共同分享思乡心绪和未来理想,但生活中难免有各种摩擦,甚至几点睡觉、几点起床、是否午睡、谁在寝室大声讲话、谁爱干净而偏偏有人不注意等等,都会成为影响大一新生接受大学生活的小障碍。深入到宿舍倾听他们的心情,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并大度接受这些不一致,是公寓辅导员和政治辅导员都应该关注到的。这些问题因人而异,不是通过讲座、课程能解决的,也不是能够通过漠视让他们自己去调整就能够很好解决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在个人独立生活方面,也是学生为未来生活、学习、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熟悉生活的环境以及各种设施,同时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打扫卫生、定期洗涮,这些是必要的,应做好宣传和操作指导等。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相对自由状态下的规则意识、规律的作息习惯、健康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文明行为习惯。这里的相对自由状态是指摆脱了高中时代家长控制或住宿整齐划一管理的状态,例如高中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一般由家长规定或学校统一熄灯并检查应急灯使用情况来强行规定,而在大学却只有熄灯这一环节,没有人来检查是否还在用应急灯、笔记本等,而且在不规律作息一段时间后,自己也很难调整回来,但似乎没有人强制了便对自己放开了要求,殊不知长期不规律作息带来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影响学习、生活。在这方面,除了公寓辅导员、政治辅导员以外,班主任、上课教师也应该在课堂内外关心同学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花短时间讲个小故事,就可以有更大的说服力。

其次,在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方面。要通过新生开学典礼、院系开学典礼、专业概论课程等途径,树立进入自己大学读书的荣誉感、进入这个专业读书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而学习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更需要一些有效的仪式和潜移默化,融入在各种接触、课程当中,所有人都有这方面的意识,自然能够将这些意识和情感传递给学生。

再次,在学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等基本的规律,是在大学高节奏的学习中,更加需要的,否则一次课落下便很难再跟上步伐。高中慢节奏、老师带领复习的特点,与大学的快节奏、自我复习的特点截然不同,而学生很容易在最开始并没有概念,必定有些学生在此过程中受挫而失落,甚至放弃,所以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方法引导和转型也是需要做的工作。而在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以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方面,不需要马上就思考出来,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学生才能明确这些,所以只要让学生有这个了解,知道自己还有这些方面需要去逐步加深认识和独立思考。

2.大一第二学期。这一学期,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巩固第一学期成果的同时,要开始增加理想信念、政治追求。在这一阶段,要着力让学生明确树立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的必要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未来大学生活中要上的相关课程以及要关注哪些信息。

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专业取向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以便于规划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底蕴和专业发展路径。在这一阶段最好能够将未来要上哪方面的课程,读哪方面的书,参加什么社会工作或活动,解决思想中哪些困惑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未来的三年里有明确的规划。

在大一的暑假期间,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发展及自身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方向选择打下初步基础。

总结起来,大一是规划的开始,是规划的谋划阶段,是为未来三年做好实施打好基础的阶段,也是各队伍需要花力气去引导的最关键的阶段。

(二)大二及以上各年级

大二阶段,在理想信念方面应重点培养爱国热情,重点了解国家历史并更加清楚地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知识结构方面,应按照大一的规划进行选课和读书。在人文底蕴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兴趣不断的拓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教育方面,继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同时加强专业发展前景的教育,树立专业热情和责任感,在大一的基础上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在生活方面,应以安全教育为主,在防盗防骗、自救逃生等方面,应有应急处理应对的能力。同时要继续坚持关注学生的作息、锻炼、饮食等习惯。在大二寒暑假阶段,应鼓励学生重点关注本行业的重点单位和企业,到实地去学习和体验工作的状态,同时利用实践机会吸收和消化专业知识,同时锻炼团队精神、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

大三阶段,在理想信念方面应重点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加强国家责任意识。在知识结构方面,应按照大一的规划进行选课和读书。在专业教育方面,应进一步深入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行业内的实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生活方面,应以生活情趣培养和文明意识提升为主,同时继续保持作息、锻炼、饮食等习惯。在寒暑假,应给学生更加专业的实习机会,尤其是提供一些可能成为真正就业机会的单位,同时尽量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际工作的场景,让学生充分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并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对于就业要求来说还存在的不足,以便在大学最后一年予以快速集中提高。

大四阶段,在理想信念方面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知识体系方面应回顾前三年的成果,继续补充知识构架。在专业方面,应以毕业设计为主,紧密结合研究前言,锻炼课题研究能力。同时,要开展毕业教育,加强学校荣誉感和国家责任感,加强毕业各环节的支持。同时还要进一步维护集体感情建设,在集体成员分别之际,为未来的感情维系打好基础。这一学年,最关键的是就业引导与支持,很多学生直到大四,都还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社会,在选择单位时容易出现跟风、关注短期利益、金钱至上、向大城市扎堆等盲目的倾向。全方位的做好就业指导,从思想认识上,从长远发展上,从社会阶层流动等宏观问题的认识上,给予足够的疏导。通过优秀前辈的实例,引导学生从长远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介绍真正有发展前途、有实力的行业、企业和单位;做好创业教育,鼓励学生不仅自己就业,还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以自己所学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辅助就业技巧培训,例如简历准备、面试技巧、沟通技能、初步就业辅导等,为学生顺利就业,适应新的环境,铺平道路。

综上,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有规划的进行培养,实质是引导学生朝着这方面去思考,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学校要根据这些需求去准备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6

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尽管如此,辅导员队伍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特别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对职业认同感不强、对工作没有信心等突出问题。而对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自我认知缺失、对工作思路认识不清等问题,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面对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的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琐碎而枯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必须在认清高职教育本质、辅导员工作性质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抓住基本的工作思路。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现状

根据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名单(截止2013年6月21日),一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有高职院校1321所,超过了本科院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生师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辅导员岗位,可以推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数量巨大。而在这1321所高职院校中,1999年扩招之后新增的高职院校占了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建校不到15年的院校占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对于辅导员的选拔标准、配备比例、考核、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做法不尽相同,经验不足。而在辅导员的选拔方面,无论是国家示范性的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要求辅导员最低具有硕士学历。而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却恰恰相反,提倡面向人人,造成辅导员与学生主体之间在学习能力、习惯、观点等方面出现巨大反差。再加上无论从学生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够全面,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事务性的,没有专业性。这些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自我认知缺失,流动性大。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学生担任,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但自身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专业背景与辅导员工作不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欠缺,思想政治素养不高等问题突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工作避重就轻,抓不住要点。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这样的现状下,必须首先从自我认知入手,解决心理问题。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该如何自我认知

1.认知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明确了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高等职业学校或者是普通高等学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8条中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就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处于同等的地位,之间没有层次的差别,在法律上把高等职业教育提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我国仍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会逐渐改变。

2.认知辅导员工作性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从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至今,经历了确立、发展、停滞、恢复、加强、完善等不同发展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被认为是新时期加强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重要节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第16号文件,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同时还颁布了《2006-2010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对辅导员队伍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所从事的职业是全职的,可以视为终身职业,有统一严谨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够在明确的职责范围内和专业领域内相对独立地工作。

3.认知高职学生

学生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新时期的高职学生,除了具有90后广泛意义上的特点之外,更有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鲜明的特点。从生源上来看,高职院校学生除了来自普通高中,还有来自中专、技校,甚至社会青年的一大批学生,学生在文化基础、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学习方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心理方面,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高职学生仍然存在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其他方面,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价值观更趋于务实。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更多地走向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可以说决定着我国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高低。学生复杂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常态,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下转第98页)(上接第89页)决定未来这仍将是常态。面对复杂的工作对象,辅导员要把握基本的工作思路,抓住突破口,才能暂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把握的工作思路

1.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面对高职院校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生群体,辅导员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是不科学也是行不通的,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是高职学生教育发展的趋势,但这种因材施教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个性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辅导员只有牢固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和诉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难。

2.做院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从根本上来说,学生与学校的利益是一致的。但高职学生存在的许多弱点决定学生与院校之间的矛盾会比普通高校突出,而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学校一员,辅导员有着调和这种矛盾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站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在坚持学校基本原则和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学生的合理要求,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重要课题。

3.基础工作与重点关注并重

辅导员工作应有两条腿走路的思维,既要做好基础工作,又要有重点关注的关键点。在基础工作方面,新生教育和骨干培养至关重要,奖勤助贷、评奖评优等学生服务不容小视。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是他们独自面对大学生活的起点,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对未来三年的班级凝聚力和学习水平起了决定作用。学生骨干是学生党员发展的后备力量,是辅导员必须做好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类评奖评优、奖勤助贷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如果做不到公开、公平、公正,会令学生失去对辅导员的信任,失去对学校的信任,更不能起到激励作用。重点关注方面,辅导员应该重点关注宿舍等安全问题,重点关注心理困惑、经济贫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

4.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灵魂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以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也应该围绕这一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应贯彻始终,诚信教育和职业规范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要有基本的定位和必要的认识,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应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7

1.调研的目的

四年级的英语学习是整个小学英语中至关重要的年段。笔者力图通过调研,了解四年级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现状和发展需要,并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四年级乃至各学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为其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调研的内容

本次调研以“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为主题,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解决困难方法)、教师的作用、家长的影响”等六个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

二、调研的实施

在查阅了省内其他区域小学英语学习现状的有关研究资料的同时,笔者结合本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收集并整理了6大项调研项目。其中第1~2小项为学习基础;第3~4小项为学习兴趣;第5~6小项为学习习惯;第7~10小项为学习方法(解决困难方法);第11~12小项为教师的作用;第13小项为家长的影响。笔者按照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一份《四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研问卷》,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由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四个选项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答。

(1)问卷中农村四年级的孩子大多数是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只有少部分是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目前农村小学中、低段的学生有一定量的流动,前几年区域内小学英语只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可见农村小学整体英语起始的学习时间晚于城区学校,且起始基础较为薄弱。

(2)调研中的四年级农村孩子由于英语学习的起始时间大部分为三年级,有71.08%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一般,只有14.52%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学习很优秀,这种情况实属正常。从中说明两点:第一是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自信心尚有不足。第二是农村孩子英语学习的起始基础相对城区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与付出更为艰辛。

2.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统计分析

(1)学生的预习习惯已初步形成,但执行的力度缺乏持久性。教师需明确具体的分层预习任务,从多种渠道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也可以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来刺激学生进行主动预习,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2)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有良好的作业习惯;学生的课堂学习收益较为显著。

(1)很多学生已经懂得借助音标来科学记忆单词,这与本区域建议倡导的“借助音标教学,科学过好词汇关”的词汇拓展教学紧密相关。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是靠死记硬背、汉语拼音及其他形式来记忆单词的。教师还需继续加强对单词记忆方法的有序、有效辅导。

(2)多数学生有认真订正作业的习惯,但是有部分学生作业订正不及时,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学生的作业意识还有待正确引导,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辅导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3)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难点是掌握包含简易语法在内的句式结构,同时单词学习也是四年级学生需努力渡过的学习难关。教师需重视强化学生对基础词、句的理解感悟以及在此基础上科学朗读、背诵和记忆的学习辅导。

(4)学生具有很好的合作和问题意识。多数学生懂得和他人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需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简易英汉字典等工具书, 发展学生初步的自主学习技能。

5.教师作用的情况统计分析

(1)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重视,希望得到教师的教导和学习的辅导。有极少部分学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说明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或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教师需注重对学习基础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目标、分层辅导,以激发、保护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老师很满意,很喜欢上英语课。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够持久、不够严格,不能达到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兴趣的标准。教师需一如既往地保持高度的教学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6.家长影响的情况统计分析

学生家长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有一半的学生家长可以经常辅导孩子英语,有很多家长经常监督孩子的英语学习。也有一部分家长不负责任,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成效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需通过家庭和校园的有效联系渠道,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对学生学习进行积极监督和管理。校方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家长中推举典型、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家长更加科学有效地关注孩子的成长。

五、调研的启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师的辅导、家长的监督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教师需努力通过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小学阶段乃至今后保持旺盛的英语学习热情,掌握“学会学习”的本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1.兴趣的培养和保护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成效。对于起始学习较晚的学生,教师更需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积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在班内以定期评奖、评星等多种激励的方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语言氛围里快乐地学习。教师可通过英文歌曲、歌谣、游戏、猜谜、动画欣赏等激趣活动来组织日常的课堂教学。

2.教师的优质引领

教师的教学素质是影响小学生有效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及教师如何灵活地处理教材有较高的期待。教师自身还需在学养、课堂灵动的管理和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教师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好学生,提高教学实效。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8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7-02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自愿参与的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集体感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心理咨询等工作,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大学生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它在高校的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心理援助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大学作为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偏重研究个体心理的辅导模式,被引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它的及时性、情感倾向性、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良好的作用[4]。将朋辈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2]。虽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高校朋辈辅导在大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5]。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总结其解决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朋辈辅导更好地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一、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朋辈辅导在美国产生,它的产生源于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约在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5]。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较晚,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在个别高校,如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在朋辈辅导[5]。今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应运而生。朋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得到了高校的青睐。作为一种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朋辈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与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由于发展较晚,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5]。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一)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实施体系的不完善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校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朋辈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心理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待考察。并且,现在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年轻人没有经验,无法将事情做好,这样的观念在前,学校对于朋辈辅导的重视自然不充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5]。

(二)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朋辈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能力[6]。由于学校专业心理人员师资紧张,分散在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任职期间缺乏系统指导与督导,使得朋辈互助员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觉底气不足,大部分辅助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的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且学校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如果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或比较严重,他们就会应付不来,或者解决效果上不显著。这样力不从心的解决状态会使存在问题的学生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心和信赖,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与之沟通不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不好的现象。

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问题解决的时候,首先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诉说,这些诉说中普遍是悲伤、愤怒甚至是消极的内容。因为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他们很容易被带进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容易陷在其中走不出去[7],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为后续的心理指导教育工作制造了麻烦。

二、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准确实施

(一)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加以重视

朋辈辅导在外国的实施有显著成效[8],成功事实放在眼前,我们更应重视起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本土化应用。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于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讲解面临心理障碍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哪些舒缓情绪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心理问题不害怕、不恐慌,正确面对心理上的差异。另外,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式[9],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普遍差异不大,使交流更有话题,朋辈辅导员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能掌握学生的具体心理信息,心理咨询师也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以,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基础性的作用,让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学生们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总是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就代表者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因而,他们不愿意找老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心理问题恶化。朋辈之间的辅导可以降低学生们的抵触心理,使其在同龄人之间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情绪。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基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只有将它重视起来,加以完善,才有利于未来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重点培训

朋辈辅导员是朋辈辅导的中心力量,所以学校在对其的甄选过程要严格把关。面试的时候,具体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性格特点等等,保证为学生选拔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辅导者。学校务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在朋辈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在培训中,讲解他们的具体负责事项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有效方法,并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及以及解决方式的传授。同时要培养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避免在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带入对方的情绪,导致辅导没有进展或失去辅导意义。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也不能放松对其的培训,要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加深朋辈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分析。将前期选拔和后期培训落实到位,对朋辈辅导员总体质量、综合素养严格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执行的更彻底、更全面。

结束语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中之重,心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人生轨迹的偏差,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朋辈辅导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上有其优势以及意义,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朋辈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上更能抓住重点,然后针对其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校将朋辈辅导重视起来,为培养心理学生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本文提出了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实施的两点建议,一是提高学校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提供指导。同时,朋辈辅导并不是通过文字就能阐明清楚,还需要研究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员等在日常的实践中深入探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海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

[3]高翔.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论坛,2012,4.

[4]丁兴旺.朋辈辅导模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工作研究.

[5]刘取芝,闫明,赵东伟.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用现状、问题及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28).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9

一、以人为本,慎重选拔学生

高中阶段信息学奥赛选手培养的选材非常关键。考虑高中三年,学生从零起点起步又要取得一定的成绩,时间是很有限的。信息学奥赛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的竞赛,它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还应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手应具备的标准:一是对学习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三是有较强的语文和英语基础,特别是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四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力争上游的奋进精神。在竞赛选手的选拔上一定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丝毫也不能马虎。

我们对选手的选择通常都是从高一新生中选拔,具体的做法是,先做宣传工作,一开学,给高一级每个班派发选拔通知,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然后集中时间进行选拔测试。选拔的题目一般是逻辑推理、逻辑判断以及一些趣味数学题,例如数列求和、数列余项求值、排列组合、判断推理以及程序指令运行模拟等。从中选取逻辑思维、数理基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对信息学奥赛的内容都会有持久的兴趣,为将来的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统一布局、合理规划时间

高中三年,学生参加培训的时间只有高一、高二两年,高三的学生是需要全力以赴高考的,在两年的时间里学生要从零起点起步并要取得好的成绩,除了学生本身的高素质以外还需要有一个系统而合理的培养规划。在时间的安排上面,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否则就会影响学生高考学科的学习,从而招致班主任、家长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学校的奥赛辅导一般都是选择课余时间,每周两次利用下午放学后的课余时间进行辅导,星期天或星期六安排半天时间进行集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每周就可以有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信息技术奥赛的学习了,一学期下来,累计能达到100个小时左右。

按照这样的时间安排,在高中一年级上期就可以完成基础语言的学习。当然,如果仅仅是依靠辅导的这点时间,学生掌握起来就有一定难度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给学生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每次课后老师都可以布置适当的自学任务让学生下去完成和解决。另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练习机会,学生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自主练习和学习。

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学生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包括入门的基础语言C、程序编写和调试运行环境 、基本数据结构、基础算法、运筹学基础、算法优化策略等。作为全盘化的考虑,我们在高一着重为学生打基础,高二则主要在高一的基础上对解题算法和策略进行深化和提高。从学生本身的素质培养出发,我们的辅导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利益,并不急于让刚入门的学生马上出成绩,而希望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牢固掌握程序语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有的很容易打开,有的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只要有门,总是能找到打开的方法,一旦打开精彩无限。信息学奥赛选手的入门也一样,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一下子就进入状态,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编程环境不那么敏感,可能需要多一些的时间才能顺利入门,而这与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关系不是很大。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要倾注教师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刚入门的学生,在教学进度上要稍微放慢一点,同时也要兼顾那些本身接受能力特别好的学生。多设计一些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教师也要对学生多做个别指导,对一些出现比较多的共性问题还需要多强调几遍,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程序编写格式。

四、祥解多练,熟练应用常用算法

信息技术奥赛的学习重点还在于算法,而且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也是各种算法。因此,算法上面的时间肯定就要多得多了。从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进入算法的学习。从现阶段来看,信息技术奥赛主要涉及到的算法包括:递归回溯、搜索、分治、贪心、树与图、动态规划等等。考虑到我们本身的时间有限,因此对于一些不常用的算法,我们就不考虑了。针对几种常用算法,每一种算法学习一到两个月时间,可以基本掌握。按这样的进度计算,在高二参加复赛之前,几种常用的算法可以学习完。

算法的学习不能只是依靠老师的讲解。实际上,从学习信息技术开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老师只是帮学生入门,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在算法学习过程中,练习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作为老师,可以收集大量的练习试题,在每个算法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多练的结果当然就是学生能很快地掌握了。

五、认识和思考

1.开展信息学奥林匹克就是要抢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制高点。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信息学竞赛和普及活动。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10

在我国,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范畴,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具体工作目标:(1)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倾听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2)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在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认识自己、调节与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实现心理成熟度的提升;(3)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努力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激活学生情感、建构生命意义,培养情感丰富、有理想、有激情的一代新人。三级目标逐级提升,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为起点,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说,强调教与学过程中师生整个心灵的参与、互动、互激与提升不仅是心理辅导在中小学实践中进一步普及的产物,更是站在时代背景下、站在学生心理成长与心灵丰富的育人高度,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特点的扬弃,尤其是对以往工作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之弊端的有效克服,体现出浓郁的人本化教育倾向,因此,它是目前乃至未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最佳选择。

二、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之连续体中把握培养目标

教育过程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从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个体人、成熟的社会人以及合格的公民的过程,该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如果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来分析,德育强调“超我”对“本我”的压抑与控制,强调思想和行为的社会规范性与利他性;心理辅导则强调通过“自我”的调节,使三者达到平衡。也就是说,从二者所关注的结果来看,似乎始终处于对立状态。但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站在二者的交叉点上,从一个个体人到社会人乃至合格公民的连续发展过程来审视班级管理工作,充分意识到心理基础在良好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凡人”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以“超我”的境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发现自我,学会完善自我,加快超我的形成与发展,以最终在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成为健康社会的促进者、国家强大的生力军。

三、在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与积极引导中开展班级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遵循教育模式来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从这一点来说,其与德育所追求的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思路基本一致。但是,从心理辅导的“非指导性”原则出发,存在着“自然主义”的教育倾向,过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主张,强调通过辅导者的同感与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学会接纳自我、调控自我。这对于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似乎弱化了辅导者的功能,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发现,以此为原则进行班级管理,往往使教育走入放任状态而难以自拔,而此种现象多发生在年轻班主任的工作起始阶段。

与此相反,德育则以社会为中心,强调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成个体信念。尤其是传统德育,不顾及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要求学生都成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所谓的品德高尚的“完人”,于是,传统德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丧失,教育基本遵循着“外塑”的思路,强调说教和灌输,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接受某些道德规范。然而,从人的主体性特征来理解,每个人在对外界事物及社会准则接受和认同中均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其决定着内化的取向、方式和程度等。如果上述过程是“处于某种压力下,是被动的、是被控制甚至是被强制的,毫无自主性可言,个体就会产生自身的主体性受侵犯的感觉”(林斯坦),进而产生反感和抵制的心态,不但不会接受相关规约,反而会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在道德学习以及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生活实际,同时面对学生阅历欠丰富、道德判断能力有待增强的事实,强调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强调科学设计德育总体思路,找准起点、小步子、序列化、多形式、持续推进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平等互动、情境熏陶、主动探究等过程,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规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四、在强化学生的主动体验与感悟中综合多种育人方法

体验,是一个人对当时情境的全身心融入,是集过去经历、未来向往于此时此景的一种整体性思维过程,是人的全部心理因素的参与和重建。因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铎教授提出了“体验乃道德教育之本体”的主张。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也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实践表明,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育人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体验与感悟这一道德内化的关键环节。由于缺少丰富的活动与情境,多数学生被动地体验着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德育工作被严重弱化。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点拨与引导,在仅有的一些活动中,学生们的体验带有更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深层的反思与感悟,使活动流于形式。如在目前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只简单地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作业要求,却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使活动的教育意义严重流失,活动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一句话,过多的知识、理性的灌输剥夺了经验欠丰富、思维尤其是反省思维欠发达的青少年主动体验的时空,从而也势必剥夺了他们反思、重建、完善自我的机会与能力。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1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自由选择自己喜欢且合适的娱乐活动来使晚年生活更为充实,社会也更多地开始关注老年人业余生活。而合唱则凭借其天然的优势成为众多中老年人共同的选择。科学研究证明,音乐对人缓解压力、保持健康和改善心情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参加合唱团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唱歌抒发感情,培养健康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其他伙伴的集体活动而为生活增添快乐。在合唱交流中成员们可以收获快乐,合唱学习则可以培养中老年人的艺术感。另一方面,合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操作方便且简单易行。此外,中老年人参加合唱的另一大作用还在于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效地带动社会健康、稳固的发展。作为一名文化工作人员,笔者将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亲身参与中老年合唱团队辅导活动的实践,简要分析中老年合唱团的特点和重要性,并谈谈如何进行业余中老年合唱团的实际辅导工作,以为中老年合唱艺术的探索尽一份力量。

一、中老年合唱团队的特点

从“中老年合唱团”这一名称上,首先可以发现的是成员的组成特征:中老年,显然和年轻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中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构成了中老年合唱团队的基本特征。正确了解中老年人的这些特征和变化,对如何做好中老年人业余活动的辅导工作是必要的。从身体机能上看,中老年人在身体的协调性能和反映程度上较年轻人差。由于肌肉机能退步、身体各个系统都进入衰退阶段,故而影响到了中老年人的行动和身体素质,使得合唱团的时间安排和训练安排都需要结合中老年人的身体需要来考虑。再者,由于年龄增加和身体机能衰退,中老年人的协调性也较差,不仅表现在肢体行动时协调性差且合唱是各个声部、不同发音以及发声时与伴奏的配合等都较差,加大了中老年合唱团训练时的难度。

而从心理上看,虽然中老年人大多数正处在人生晚期,心理看似相对年轻人较为消极退步。但实际上,中老年人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可以安排,所以参加合唱团活动时反而表现得更加积极,他们比年轻人更能够坚持且认真,可以说在精神上中老年人的热情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只不过因为年龄和生理机能的原因,中老年人的情绪较年轻人平稳,轻易不激动、兴奋,这对合唱曲目及合唱辅导中情绪的调动有一定的影响。以上这些特征构成了中老年人所组建的合唱团队的特点。即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衰减,其新陈代谢也逐渐减慢。身体各大系统的迟缓影响了中老年人的感知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变化。身体素质和智力的下降,加之大部分中老年合唱团成员们都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对人生晚期的恐惧等问题,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自卑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合唱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容易出现部分成员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其他成员的共鸣,可以说,中老年人合唱团队存在着低落情绪的特点,这也是文化工作者们需要努力改变的目标之一和工作的注意点。

中老年合唱团队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成员们参与的目的和动机是一致的,出于兴趣参加合唱团,中老年人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抒发感情,同时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虽然中老年人的感情看起来不似年轻人那样强烈,实际上与年轻人一样是丰富的。因此,在合唱活动中,中老年人们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唱歌这一形式抒发出来,达到缓解压力和抑郁的目的。同时,中老年人们也希望能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爱和关心,从而摆脱孤独的感觉。此外,中老年人也仍然想要展现自我价值,通过合唱和比赛的形式获得认可并学习新的知识。总而言之,中来年人合唱团队的成员们有着强烈的需求,希冀通过合唱这一方式追求新的人生,丰富老年生活。因而在辅导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一需求特点,应尽量让成员们有满足感和收获。

中老年合唱团队的第三个特点即为“业余”二字。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薄弱,成为中老年合唱团队在合唱训练中首先碰到的棘手问题之一。一方面,大多数中老年朋友不懂乐理,视唱、听辨能力较差,他们没有接触过合唱,对音程、和弦的把握、声部的平衡等更是趋之若鹜。从学习到练习乃至参与演出,几乎是一张白纸。另一方面,在合唱经验和训练上,成员们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在气息的运用、歌唱的方法、音色的调整、音量的控制和技巧的处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概括而言就是成员们有热情和积极性,但没有基础。其热情是优势,而其无基础则为合唱的进行增加了难度,也是辅导过程中的重点所在。

同时,在目前中老年合唱团队的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地区中老年合唱团队水平不一、同一地区不同的中老年合唱团队水平不同、同一合唱团内部水平参差不齐等,都影响和制约了中老年合唱团本应具有的文化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导致其无法完全满足中老年人的需要。这些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老年合唱团作用发挥的问题,在辅导过程中需要重视。

二、中老年合唱团队的合唱训练

对于中老年合唱团队的辅导工作,根据上文所述的内容,可以发现其特殊和难处在于辅导的对象,是特殊年龄阶段的人群。因此在辅导中,不仅要加强成员们音乐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训练,强化合唱艺术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要根据中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有效的辅导方法。

合唱课程的开设,要注意面对对象是业余中老年人合唱团体,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成员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故合唱课程最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开始,同时争取最大程度的令中老年成员们感到放松和愉快。和简单的唱歌或者独唱不同,合唱对成员们的总体要求更具体。而业余中老年合唱团显然各个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学习,因此在合唱开始前,需要将所要学习曲目的时代背景、创作理念、情感表达等告与成员们,只有激发合唱的情绪后,合唱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部分歌曲如《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等的背景成员们大多有所体会,讲解起来比较容易。而歌颂新时代的曲目如《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的背景讲解,则能够充分调动成员们的热情,使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感受歌曲的内涵。当了解了歌曲所处的背景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成员们就可以将情感体验融入到合唱中,在感情的表达上达到合唱要求,同时背景知识的了解还有助于成员们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选择合唱曲目时,也要根据前文提到的中老年人情绪平稳的特点,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曲调舒缓的歌曲,如《夕阳红》、《把我的奶名叫》等。另外,合唱曲目的选择还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的曲目适合刚入门的中老年人,也能够给他们学习时的信心,有利于后面加深难度以及辅导工作的开展。

在合唱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太高难度的专业术语和过于理论的说明,否则容易引起中老年人的抵触情绪。辅导过程中要结合中老年人的特点,将必要的理论知识无形的融入其中。因此,课程的安排可以以“多唱少说”为主。本身“唱”就是中老年人参加合唱团的目的,且合唱的水平也只有在多唱多练的基础上才可以慢慢提高。在练习合唱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开纯粹的理论说明如发声技巧的指导等,应该用中老年人可以理解的较为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合唱时的状态,从而习得有效的发音技巧和感受。之所以在课程上要“少说理论”是因为大多数成员认为参加合唱的目的是放松娱乐而不是学习理论,明显的理论灌输容易显得枯燥无聊,辅导时要注意成员们的情绪,然后适时的加入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成员们学会后自然就有动力学习其他知识,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注意这里提到的“少理论”不是不学理论,而是应当根据中老年成员的表现和反映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做出调整。

合唱的基础训练,要根据中老年人的能力和特点,要求有针对的进行合唱基础和演唱技巧的训练。中老年人参与合唱时,因为他们的声带技能在年轻时未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声音训练,在进入老年后自然不可避免的出现相当程度的老化,因而在初步训练时难以避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会运用气息、声音摇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有效的训练。

气息的练习是合唱训练的基础,也是合唱开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此环节开始时呼吸的练习,即“鼻吸口呼”。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深深吸气,吸气的深度要达到丹田的位置,同时下腹部产生向外扩张的力量。呼吸练习的节奏应由慢向块逐渐加速,并要及时纠正成员气息上浮的情况。呼吸练习结束后,再进一步进行气息的调练,即口鼻同时呼吸,速度则逐渐加快。练习时间不应太长,否则中老年人容易疲劳。气息练习结束后,正式进入声音的练习。练习时要让成员们运用呼吸练习时的气息力量,声音则要向眉心处集中,可以让成员将手放在眉心感觉声音。开始声音练习后,可在“哼唔”二度上进行,注意口腔要打开,鼻腔也随之打开,声音向上面唱,以保证声音处在较高的位置。做好以上练习后,再进行母音的练习,结合不同的母音进行不同的训练。如练习“ma”母音时,让成员保持微笑同时打开口腔,保持住将气向前送,以保证声音的饱满。当成员的气息较好且腔体打开较好后,就可进行母音的转换练习。母音的转换是合唱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即“字正腔圆”之意,在咬字时保持住腔体。如这个例子中“i”母音就要求咬清楚但不可以咬死,否则气息就不流畅。而唱“ei”母音时,则要保持住口腔里的气,又要注意和第二个“ei”分开,不要混成一片。清楚的发音同时保持气息和腔体,是唱好合唱的基础,训练时要多花点时间,也要注意纠正成员发音时的各种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业余中老年合唱队的整体音准在合唱时会出现下滑的状态,于无伴奏合唱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所以把握好音准,纠正成员们存在的问题,对于合唱是必要的。这一过程要求辅导人员的细心和耐心,可以对逐个老人一一纠正教学,等到成员们有了一定的音准和基础之后,再配合以简单的两声部曲练习,从而慢慢提高中老年人的音准和节奏之间的配合能力。

三、中老年合唱团队的加强辅助

除了教会中老年人合唱的技巧和基础知识外,好的指挥也是必要的。若是小型的合唱团自然可以不需要指挥,但对于业余中老年合唱团来说指挥则是不可缺少的,他在中老年合唱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老年合唱成员的基础薄弱和音乐素养的缺乏,就需要指挥者帮助调节节奏、统一节拍。指挥的手势能够提醒成员们他们的音准、换气等的情况,同时指挥的存在还可以提示成员们在合唱过程中将歌声与搬走完美的融合,防止成员们因过于国主自身的歌唱而忽略了伴奏的节奏导致声、乐不统一的问题出现。

因为社会对中老年人业余生活的逐步重视,业余中老年合唱团参与演出、比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比赛、演出的管理也是辅导内容之一。演出或比赛前,应让每个成员都事先了解具体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多安排演练以加强熟悉程度。对于中老年人这一群体,参与公开的比赛或演出要注意使他们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不仅行为上要慢要稳,心理上也不能让他们过于兴奋,否则可能会影响到生理的不适。多多参与演出、比赛也是对近期学习的一种反馈,还能够增加合唱活动的娱乐性,提高成员水平,是值得参与的。

合唱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是改善晚年生活的一剂良药,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也能够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因此,中老年合唱团队的辅导工作就尤为重要。只有了解中老年人的特点,明白合唱团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做出安排,方能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合唱团的作用。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19-02

团队的起源早在军队产生时就已经出现。印欧语系的“DEUK”(其含义是“一起拉”)是关于团队的最初定义。16世纪演变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日本,90年代在美国盛行起来。继而,团队的内涵已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团队,继而逐步成为一种理论流派[1]。自20世纪末,“团队”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开始在企业中应用开来,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多方关注,在高校领域使用团队概念也逐渐成了一种趋势。

一、高校辅导员团队构成的潜在优势

根据16号文件的精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责任,承担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团队构成存在着潜在的优势:

第一,明确的组织行为目标。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近7万人,比2005年年底增加了2万多人,增幅达42%。高校辅导员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者而言,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明确的组织目标引导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现阶段,伴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辅导员数量与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从政治面貌看,2006年辅导员中党员比例为77%,比2005年年底的74%有所提升;从学历构成来看,辅导员中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硕士以上学历的辅导员比2005年年底提高了17个百分点。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专业构成的不断丰富,为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伴随着高校学科门类构成的不断完善,师资力量的逐渐丰富,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与知识储备为辅导员探索与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三,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高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载体功能,在这其中,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管理服务活动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交叉合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及其学习态度、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引导,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奠定环境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科学发展平台

(一)组建团队

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构成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团队核心力量:一线的辅导员是整个团队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整个团队中承担着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政策,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学生管理任务以及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职能。作为学生工作具体的实施者,在动态中获取和整理一手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团队推进力量:思政教师与相关专家是整个团队的推进力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政教师的授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工作的过过整理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团队中承担着思想提升、专业引领和疑难问题解答的重要作用,指导辅导员工作提升质量与效率。

3.团队支撑力量:学生处、团委等相关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是整个团队的支撑力量。他们在整个团队中承担着宏观指导与协调配合的职能。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搭建工作平台,推进高校辅导员团队的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做好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以及激励措施的制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政策上、经济上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团队合作的顺利实施。

(二)团队运行模式

1.以学生事务具体项目为中心建立业务型基础团队:以第一专业学科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的项目化运作学科团队。随着辅导员角色扮演的不断丰富,社会期待的逐渐增多,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再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唯一学科,单一专业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实际工作的需要。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习得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专业素养的建构也不如四年甚至七年的系统学习来得扎实,所以,与其在短期内要求所有辅导员机械地、被动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一专业的优势停滞废弃,不如通过建立团队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辅导员的专业育人功能,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各取所需,协同进步。

具体而言,首先,根据13个学科大类将辅导员进行分组,在涵盖辅导员日常管理与教育的相关学科背景,以及所带学生的专业门类的基础上,进行人员配比,可以配比一定数量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候补组员,保证小组成员的专业配比齐全。其次,根据辅导员日常工作类型划分项目类型展开团队研讨,具体划分为纪律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学生日常行为生活管理、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若干小专题,每一期根据研讨主题,准备工作案例,通过回顾案例,讲述过程,反思工作,共享资源,总结经验实现研讨目的。最后,收集一手资料,记录研讨过程,形成工作案例分享集。通过这个研讨过程,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第一专业的潜在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同时,通过交流与讲述释放工作压力,实现情感互助,帮助团队成员梳理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

2.以全员育人为核心建立研讨型发展团队:以专题研讨会为平台,搭建学生事务主题专项研讨团队。党政干部、团委干部、思政哲学教师以及校内相关专家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结构、人员配备、资源占有以及思维方式的组成上较之于单纯的辅导员队伍有着明显的优势。现阶段,拓展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培训,当前的辅导员培训,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在职拓展,都为辅导员队伍提升专业水平搭建了平台。但是,辅导员在整个培训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意识与参与意识较差,在培训内容上,缺乏自主选择权利,多数根据课程安排学习他人理论与实践经验,获取知识的转化成果率低;在探讨小组构成上,随机组合,结束后小组解散,受到主题选择以及时间的限制,小组研讨容易流于形式,获取知识零散,研讨效率低下。所以,通过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具有短期效应,辅导员长期发展的研讨机制缺乏。对此,需要在业务型基础团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校内搭建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代表以及教育专家为团队主体,构建全员育人的核心研讨团队,通过定期的研讨与理论提升,动态实现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发展需求。

首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党政干部、团委干部、思政教师以及教育专家进行分组,形成核心研讨团队,保证核心团队人员在年龄、知识、性格、性别、经历以及学科背景等方面相互补充,为实现从具体事实研讨转向规律方法探索提供智力保障;其次,充分挖掘基础团队案例分享的一手资料,以此作为研讨范本,展开问题的梳理与归纳,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工作认知与工作经验,在理论指导下梳理事实经验,凝练工作重心,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专项课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案例的研讨,给予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一个了解和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平台,提升辅导员工作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水平,从不同侧面提供专业的对策与建议;另一方面,核心团队在基础团队工作的基础上,避免团队研讨中心深陷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挖掘辅导员工作规律,梳理与凝练学生工作特征的重心上,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水平,由此形成的专项研究课题,为后期辅导员展开专题研究指引方向,也为第三阶段的专家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3.以专家化发展为目标建构培训型高级团队:以专家化发展为方向,构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动态性培训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内在的规律要求与工作特征,需要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稳定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专家化的教育管理队伍。所谓专家化,就是希望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手与专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政治素养,在发展路径上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而非一般的学生事务工作者。但是,现阶段的辅导员队伍发展状况呈现出流动性大,更替较为频繁,经验流失严重的发展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技能,稳定辅导员队伍,需要通过建立动态的辅导员培训团队,搭建辅导员素质与技能提升平台,构建科学的学科支撑体系,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措施,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首先,依据核心团队提供的专题研讨课题以及研究成果,组建培训团队,具体人员由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学者、优秀学生工作者、培训讲师组成,在人员选择上,较之于基础团队与核心团队的人员构成更加强调理论水平指导作用。在前两个阶段成果梳理与研讨的基础上,研讨分解专项研究课题,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其次,培训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培训为平台,在研讨的过程中以建构学科体系为目标,以组建动态培训团队为依托,以搭建成果分享平台为载体,为辅导员专家化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再次,以职前培训与在职拓展为契机,指导参加培训的辅导员系统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应用指导。最后,在培训的基础上实现物化成果,交流工作心得,分享资源与成果,为辅导员专家化发展奠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恒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Jon R.Katzenbaeh,Douglas K.Smiht.The Wisdom of Temas.Mckinswy&ComPnay,Inc,1999.

[3][美]H・威廉斯.团队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4]JonR.Katzenbaeh,DouglasK.Smiht.TheWisdomofTemas.Mckinswy&ComPnay,Inc,1999.

心理辅导的起始点和基础篇13

随着经济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交通、城建、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对基础工程钻掘设备的需要也日益增大,目前,基础工程钻机正朝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尤其是浅孔施工钻机,专业化要求高,如水井钻机、注浆钻机、基础桩墙钻机等,由于移位转场频繁,为了减少辅助施工时间,一般采用步履底盘、轮胎底盘或履带底盘;较高的塔桅,采用整体或折叠起落,为了解决钻塔快速起落和对位,并易于搬迁运输,平面连杆机构在钻塔起落装置中得到灵活应用。

一、导杆式起落塔机构

液压缸起落塔机构是一种典型的导杆机构,它是由平面四连杆机构演化而来。钻塔对固定铰点的垂直分力单液压缸起落塔机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在国内外钻机的起落塔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一些基桩设备钻塔高而起塔静力矩大,在保持相同铰点距,起塔时传动角很小,液压缸伸出端的固定铰点,液压缸受力 大,液压缸伸出量很长,如国内某型号车装水井钻机采用单液压缸起塔,为获得足够的伸出长度,采用多级伸缩液压缸,有时达到系统设定的溢流压力,仍不足以立起钻塔,往往系统工作的最大压力是由水平位置的液压缸起塔力决定的。

二、主、尉液压缸起落塔机构

钻机采用主、副液压缸起落塔机构,采用主液压缸、副缸Ac两组液压缸,两组液压缸铰点A(滑动铰)可沿钻塔上下滑动,主、副液压缸起落机构有什么特点呢?开始起塔时,若副液压缸锁定,主液压缸单独起塔,起塔为摇块机构,此时,主液压缸的推力由。若副液压缸单独起塔,起塔机构的运动简图如图,其变为转动导杆机构。两种情况开始起塔时,副、主液压缸分别单独起塔作用,因此。开始阶段,单独由副液压缸拉力起塔,液压系统负荷小,当副液压缸完全缩回,再顺序控制主液压缸伸出立塔;与单液压缸固定铰点相比较,滑动铰支座处受力大为改善,但两种方式立塔力臂是相同的。当采用主、副液压缸起塔时,即单液压缸起塔的活塞杆伸缩量接近主、副液压缸联合起塔的伸缩量之和,就单液压缸与主、副液压缸联合起落塔方案比较而言,长行程单液压缸起落塔变成两个短行程的主、副液压缸起落塔,从而降低了液压缸加工难度,可降长成本,与受压长行程的单液压缸起塔相比,增加了液压缸的受压稳定性。

因此,主、副液压缸起塔机构,对于高度较大的重型塔,是有其推广应用价值的。为了减少高压旋喷钻具接头,提高施工效率,钻机采用高塔结构,其动力头有效行程达到12M ,同时要控制运输搬迁尺寸,其起落塔机构采用了双摇杆机构,并对高塔进行折叠运输。双摇杆机构铰点,辅塔撑杆为双摇杆,主塔为连杆。起塔时卷扬机收紧钢丝绳,动滑轮向定滑轮移动,双摇杆辅塔、撑杆分别向上转动,直至立起钻塔;开始落塔时,适度放松、钢丝绳调短撑杆或向后牵拉塔顶,使钻塔绕过死点,然后,通过卷扬机控制落塔速度。设计时,按塔高、运输尺寸确定主、辅塔长度,按立塔和运输位置,确定铰点的位置;为可靠起塔,保证适当。长度是必要的;当主塔较长,静力矩较大时,需要计算撑杆的压杆稳定性。

三、平形四边形变幅机构

平行四边形机构是平面四连杆机构中的一个特例---对边相等的双他柄机构,装载机铲斗机构的运动.RPS一15型地热钻机工作平台整体起落等设备,广泛应用平行四边形机构。塔桅起落机构中,桅塔均绕固定铰点转动,立塔后,桅塔紧挨底盘且相对位置不变,限制了孔口作业空间而给施工带来不便。近年,进入我国基础工程市场的钻掘设备,如土力公司R12/15系列履带式车装钻机、CASAGRANDE公司的TRD一100履带式车装钻机,通过应用平行四边形机构,满足了钻机底盘位置不变,随主机转动时,可改变塔桅回转半径和距地面的高度,以适应场地狭窄、地面不平的特殊要求。

地下连续墙钻机,立塔折叠也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在起塔液压缸起落塔桅时,实现主、辅塔折叠和展开,即也是具有一个自由度的四连杆机构,起塔液压缸驱动主塔为主件。立起的塔桅,底盘不动,通过变幅液压缸,改变钻塔水平和垂直位置,以改善孔口作业条件。落钻塔时,动力头下行至辅塔,主塔放至水平位置,同时辅塔完成折叠,可通过变幅机构降低动铰点的位置,使钻机运输时重心下降,尺寸减小,整机结构特别紧凑。

概括地说,平行四边形起落塔机构的优点,一是利用对等边四杆机构平动调整钻塔,以便对准孔位钻孔;二是钻机运输时重心低,尺寸减小,整机稳定性好,上部液压缸可以调整钻塔角度,以适应钻进斜孔的要求等设计钻机时,应合理选择四连杆及其演化、组合机构,使整机结构紧凑,以利于钻塔的起落、运输,有效地改善钻塔的受力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