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4 15:39:36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1

自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中华血脉的坚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新媒体时代,人人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每天接受和传播的信息非常多且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必然会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一些问题。传统文化具备弘扬传统社会美德的功能,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价值。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厚重的传统文化。从广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精神文化和传统物质文化;狭义的传统文化指精神文化,本文所指主要是狭义的传统文化即传统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对整个社会具有共同影响的精神、心理状态、价值理念等,具体包括儒释道学说、天文、地理、民俗、行为、制度等多方面的优良传承。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

传统文化既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功效,又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1传统文化以德为中心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有时成为负面情绪的发泄窗口,某些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登录微信或微博,随意散发各种言论,甚至成为专业的键盘侠或者某些评论网站的水军,不顾社会道德规范,诱发道德问题。

传统文化以德为中心,体现了人的群体价值,反对为了金钱和利益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倡导对人的尊重,可以改善现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重视修身养性,有利于现代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解决现实生活的难题。

2.2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提升修养。

新媒体时代,除了公共媒介,还有自媒体,大学生通过电脑或者移动通讯端接受大量信息,且更替速度特别快,难得片刻的安宁和休闲。某些大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平和的心态和钻研精神。

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可以使学生放下心中的浮躁,追求心`的宁静,放松身心,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修养。

2.3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的某些负面新闻和娱乐新闻的过度传播,使某些学生对不正确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附和,缺乏对自身的全面认识,迷失正确的世界观。

经济发展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具有改变社会风气、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2.4传统文化活动是学生构筑友谊的桥梁。

新媒体时代,一些学生每天以网络为中心,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电影等多项活动,同学间人际交往和交流大幅度减少,同学情谊不深,缺少情感依托。

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具备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通过活动准备、观看表演、传统民俗展示,会给人美的享受,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2.5传统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交流。

现代教育体系中,文科专业开设了部分通识类课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思政道德素质和礼仪素养,而理科专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则几乎没有,未能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举办传统中华文化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网络中解脱出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高校文化的交流。

3.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推动新媒体时代学生素质养成教育

为了系统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1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

为了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发挥作用,学校应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开发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课程的一部分,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推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2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配备专业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应具备较强的文化技能。教学时一方面能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修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通过自身的学习成果组织文化活动,如书法表演等,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传统文化课程,要侧重体现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养生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强调分享;三是强调以礼相待,注重学生的礼仪教育;四是强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传统文化的这些内涵,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3.4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平和的心境。

学校应多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魅力,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待人处世的淡然心理和平和的心境,在浮躁的新媒体时代寻得一片宁静,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功效,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活动的开展。在新媒体时代,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推进高校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4-185.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2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费孝通先生,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谓”的原则,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土能生金,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益气养肺功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主张动静结合,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动静交替,练习后身心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3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09-02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简介:史佳楠(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更应在对精髓文化的弘扬发展、继往开来中担当重任。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才能让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培养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品质的一部分。而要做好以上“六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积淀,是历经无数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载体,代表着民族和国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贯彻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讲,要以更生动、具象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以“六进”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覆盖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径,但在这些途径上要走得稳、走得好,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灵活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艺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育人手法,比如,以美育带德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德育等,将德育这一抽象概念灵活地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德育内容认知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参照德育的实施办法,本文就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的实施方式。

一、在“进教材、进课堂”上应以做为主,图文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举措,但所谓“进教材”不应只是单单占几个版面,印多少内容进去,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融入教学。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出发,概念讲述式的教育早已为学生们所排斥,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制方面,应多考虑图文并茂,不妨大胆编制相关课堂游戏、知识竞赛,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更易接受,且记忆更牢固。还可以充分借鉴儿童图书的优势,在教材中加入剪纸、猜谜、涂色、连线等内容,让学生先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了以美育带德育的方式,充分地集合了艺术类大学生乐于审美、擅于审美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和谐”“友爱”“正能量”的真谛蕴含于美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艺术品,品味到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进课外、进网络”上应互动为主,体验为辅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研究过程中,还要重视对“进课外、进网络”层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在校园中,虽然进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但是,在课外时间、网络平台上,仍然可以拥有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教育培养的结合,发挥出德育的应有作用。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整合创新,并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本文进行研究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艺术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课余生活比较重视对于自己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爱好也集中在摄影等艺术类活动上。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大学生群体所擅长和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高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的有机结合。

除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数据的统计技术,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高效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艺术生浏览的网站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等。其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功能,在微信中,也有着专门的讨论组功能以及建立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基于微信应用的这些功能,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过程中,采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平台”“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时代高效的沟通功能,进而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目标。

综合起来看,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现代大学生群体思维主体意识的变化,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学生爱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力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对高校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邀请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进行宣讲和讲座,吸引大学生群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上要以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针对性,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构建高校人才队伍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园文化的成果,这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证大学生群体综合全面地发展。例如,可以建立教师队伍再培训体系,督促高校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及时对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可以满足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要。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大学生群体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校园网系统,学生可以给当学年的授课教师打分,分数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督促教师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评教系统中加入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并设置其为必选,提高所占分值,那么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保障,进而将陶冶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要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于澍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科技信息,2010,(19).

王润民思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广东科技,2012,(23).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4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 教育路径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品格、修养、医德、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也直接影响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质量。当代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医学生脆弱的价值观。如何使医学生保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必要内容。因此,在中医药院校中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医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中医院院校普遍开设有医德教育相关课程,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平台。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是中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人才,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在医疗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观念来统领、支配、影响医务人员的医德价值观。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应贯穿于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虽然人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但都有一个对最高价值的根本判断的准则,即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道德判断依据,也对其他价值观的属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人他所有的价值观取向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据于此,必须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施以积极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时时刻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和动力。中医药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医学伦理学中的道德指向与伦理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核心价值观。

2.加强医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只有被个体的道德体系吸收认同,逐渐培养起道德情感,才能在道德行为中以坚定的道德意志自制、进取,以达到更好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个人品德还体现了现实个体对特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践行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个人品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医德规范的全部内容,最终无一不指向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个体的个人品德。个人对核心价值观具有主观能动性,他可以选择所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并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保持医疗卫生行业价值观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准的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达到自我约束,自觉践行医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而保证医学实践始终处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1.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医文化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发展而来,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无不闪耀着智慧和东方思维的光辉。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又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融合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本质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是其民族化、传统化的表现形式。

2.中医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将来,外来文化都不能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外来文化只能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其优秀内容才能在核心价值观。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由中医药传统文化支撑,才能够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源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医学进步,才能保证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时代鲜明,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练,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三、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医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并有效指导医德实践。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最有效载体。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感悟真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引导医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具体行为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医学生真切感知医德规范、获得道德体验,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益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医德实践能够弥补当前道德教育注重知识传播而较少涉及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的这一缺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通过利用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在专业实习中,门诊导医、临床陪护、危机干预等经历使医学生零距离接触病患,感受到疾病背后的道德内核,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尊严、伦理道德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进一步升华了个人品德修养,建立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四、小结

当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时期,医患纠纷、暴力袭医、天价药费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深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刘红艳.转型社会中的个人品德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5

党的十报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说明,客观地决定了做好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形势影响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对于学生未来人生信仰的有效培养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做好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思想上的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稳定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个人价值观的树立,有利于加强自身对于外界不同事物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些事物的特征信息做出合理的评价,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种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将会逐渐地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并对自身的各种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作为所有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逐渐形成并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为了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为这种认同教育实际影响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对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也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相关工作中,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足,致使学生无法通过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无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状态。

(2)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及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具体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加上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同,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平衡性,无法将这种价值观与自身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施的实际作用效果。

(3)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高职学生心理上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着强度不足、稳定性差的问题。加上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喜欢追求个性独立等,往往会造成他们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必要的担当精神,各种网络信息复杂性鉴别能力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提升的客观因素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某些影响因素的客观存在,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间接地降低了这种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工作质量。这些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对于人们价值观及追求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平公正、效率优先、创新意识等逐渐成为了人们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的扩大造成了一定影响,无法真正地挖掘出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潜在价值,逐渐地淡薄了高职学生的理性信念,容易造成信仰缺失现象的出现;(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信息,促使高职学生的思想更加开发。但是,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信息并没有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精髓、精勤俭孝、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认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3)生活环境及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些高职学生自小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在追求享乐、攀比的过程中丧失了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加剧了价值观危机的发生。

三、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加大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地展现,促使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强化自己的思想意识。具体体现在:(1)高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渗透丰富的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资源信息,逐渐地扩大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范围;(2)结合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当下的文化发展背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3)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博物馆,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二)注重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精髓对于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学校实际的发展概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过程中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应用范围。具体表现在:(1)学校应定期组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开设专门的宣传栏,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义务劳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3)充分地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增加更多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报刊、杂志和电子信息等,为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长期稳定地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整体发展现状等,高职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加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满足学生在培养自身价值观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各种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展示,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强他们对自身实际行为的正确认识;(2)充分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组织开展有关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确定学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在大学生、特别是在地方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基于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有利于加强高职学生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整体认识,并在具体的学习中能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人生信仰,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全面发展。因此,需要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为手段和目的,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模式进行深入地研究,促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整体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08).

[2] 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3] 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4,(06).

[4] 程迪.对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2).

[5] 范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机制探索――以高职学生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

[6] 杨玳梧.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的对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7] 李玲.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2015,(09).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赋予了时代特征

十八报告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湖南作为湘湖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中伴有重要角色[3]。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的代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孕育了湖南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湖南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新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了现今社会一方面理科知识明显过剩,一方面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4]。

二、充分发挥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意将“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湖大精神融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先进青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

1.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开设专门的课程,鼓励引导大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岳麓书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推出课外国学课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相关教学活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以及新课程的推进演化,学校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上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育人工程。

2.融入社会实践。

挖掘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论坛、讲座、征文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多个项目;打造三下乡、文化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原有种类,实现在活动策划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扩大了参与性,增强活动可持续性。其中岳麓书院义务导游活动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活动,节假期间,游客成千上万,岳麓书院的专职导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次类活动既能缓解书院的紧张局面,方便了游客,又能让同学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许多典故和底蕴。

3.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围绕“继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以青年志愿者与团队力量为整体支撑,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学生组织、团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实际成果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华。千年湖湘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育人项目的直接精神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奉献,自我实现”的思想观念;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项目文化品牌[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4.融入理论研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申报、思政研究等形式提升高校本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为高校做好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5.融入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新形式,广泛利用BBS、微博、微信、专兼职团干博客、QQ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从而达到了相互交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相信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更好的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岳麓书院至今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去弘扬它的那种传统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她的独特魅力和人文气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岳麓书院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弘扬其文化背景与内涵,对培养当代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良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J].求是.2008(06)

[2]黄建明,刘桂英.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思路的思考[J].理论研究.2008(01)

[3]张凯.论两湖书院对辛亥革命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04)

[4]张铭钟,廉武辉.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7(05)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7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文化认同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它的核心是认同该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它可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与价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思想、价值和价值观始终被认为是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方式,价值通常都得通过文化才能有效地影响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一个社会保持或更新、抑制或倡导某种价值观,文化在其中总是发挥着制约、引导、催化等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同时文化是个体和群体价值观形成的核心和支柱,人的价值观来源于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由文化世界教化、建构、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各种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教育,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所谓的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社会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认同的核心在于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而这些则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实现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只有实现了价值认同,才是真正的文化认同;同样,只有实现了对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具有了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自信、自觉,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既是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也是价值观教育的手段。真正有实效性、有意义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基础上,帮助个体参与对文化的理解、体验、批判和创造,以实现文化认同为目的,形成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担当。价值观教育应该体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价值观教育如果离开了文化路向和文化敏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它不仅是一项政治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一项文化实践活动。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为社会提供理念支撑、精神动力和合法性证明,规定着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内核的一种形态,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内涵。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资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认同和自觉追求,必须使人们认同其所依存和体现的文化。具体到大学生,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他们接受和践行的程度。因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认同,必须基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充分认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自信、自觉的基础上实现。

二、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与文化认同相伴相生的是文化冲突,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文化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在一般意义上讲,文化认同危机指个人和共同体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义感的丧失,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和现有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怀疑和批判。

在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危机。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以强势的劲头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进行着消解。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容易造成社会的总体价值导向的茫然迷失,由此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建文化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文化价值的碰撞也使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凸显,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巨大困境和挑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中国传统文化是最有特色、最重要、最有生命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当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凸显出他们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大学生的这种文化认同危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从根本上看,与全球化带来的普遍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现代化带来社会生活的历史断裂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化,形成了马克思所指的“世界普遍交往”的局面,伴随而来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和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这样的文化生态不仅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且还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和严重误读。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放、变化和流动的生活方式不断导致人与乡土、人与家庭之间的分离,同时,当下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在大学生中,传统文化也日益失去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认为,正是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进程冲击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接受和认同,使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正如学者余英所作的评价:“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

二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较弱,对社会主义文化还存在怀疑和批判态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在大学生中正经历着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国内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在价值观教育中,由于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失当,主流文化宣传和教育有效性不足的情况,加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法产生直接市场价值等原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较弱,甚至有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批判态度。

三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难和迷惑。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他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取代一元化,是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社会更加进步、开放的标志,但多元化及差异性带来的价值取向冲突、价值选择困惑等问题曰益凸显。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加上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简单灌输,使得这个具有反思性、怀疑性、叛逆性的群体容易走向对现实价值观教育的误读和叛逆。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无法正确处理各种价值冲突,在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出现了价值观冲突、价值迷乱、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

三、增强文化认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认同的培育也是一个复杂命题。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存在文化“缺场”现象“很多所谓的‘价值观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价值理性而培养价值理性,或者为了教导某些价值观而教导某些价值观,只是一堆没有形成整体的、没有有机联系的‘价值观教育行为’缺乏作为这些行为的‘灵魂’的文化意识”。基于文化认同与价值观教育的紧密联系,面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困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深入有效,就需要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视角思考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一)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根本上也是一种价值认同。文化自觉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阐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是对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当前文化状态的清晰认知和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实际上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理解、认同接受和创造传播,使之形成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的自觉、自信的心理状态。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把培养大学生对文化的理性认识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价值观教育内在包括培养价值理性和进行价值引导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价值认知能力、价值分析能力、价值选择能力等能力的教育。另一方面,价值观教育具有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共识的目的,要求将特定时代的道德教化、政治社会化和文化认同渗透在教育之中。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虽然坚持了价值引导,重视在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对价值理性培养的忽视状况。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重视价值引导,更需要关注价值理性能力的培养。文化认同亦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不仅需要靠引导,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对文化的理解认识能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参与对文化的理解、体验和创造,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基、无水之萍。

对大学生文化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主要在于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力和感受力,包括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精神与价值、长处与短处、历史与未来的认识能力,同时培养设身处地体验文化的感受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主要在于培养他们对当前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敏锐判断力,在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的应变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在于培养大学生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行动,以及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的能力。

(三)把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文化世界构建价值意识就是通过无数‘文化场’、‘行为场’、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在人的心理机制上不断发生意义、意识、知识的过程。”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它所包含的文化资源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文化熏陶。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它通过一定的空间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方面产生认同。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探索在大学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和表达方式,培育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文化认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环境“文化场”的影响外,大学生文化认识、文化观念、文化价值、人文素养的习得,还主要依赖教育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文化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创造能力。大学要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就应该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注入人文活力,实现课程内涵的人文拓展。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8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并将其充分融入教育,转变成一种内心追求,同时指出,要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并利用悠久丰厚的文化资源[1]。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发作提供了的指导。因此,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针对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就是引导和促进高校学生自觉建立并践行核心价值理念。

一、培养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涉及内容多,包括学习、生活消费、就业工作、婚恋、社会公德等方面。然而,对他们思政理念影响最突出的是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判别善恶的主要标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识中有着主导作用,对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并重要。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素养水平最高的群体,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与时俱进,不但要充分展现出个人价值,还要重视社会、集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大学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价值理念和政治思想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及发作前途,更关系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和总结,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直接揭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本质,同样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及蓬勃的生命力。积极培养有助于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合格、高素质建设者及接班人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在目标。基于此,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相辅相成,引导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W生迫切希望能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全面发展自我。但从调查报道看,某些高校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不明确、理想信念不强、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影响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给高校某些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人是完全不够的,单单的专业教育,只能使人成为有价值的机器,但并非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当代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缺失,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人生理想实际化;(2)价值理念实用化;(3)个人追求实在化;(4)行为选择实惠化。这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民族复兴极为不利。越有能力,就越要有更高的觉悟。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各大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大学生消除不和谐、不正确的意识和观,并纠正和规范。现阶段,国家要基于为国、为民等方位,明确界定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2]。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以此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传统文化在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立于民族之林的源头活水,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及新时期高校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有重大的意义。

1.整体主义观是克服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矛盾的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社会群体为本位,以国家与民族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是与之相对应的基本价值理念。从《诗经》“夙夜在公”对道德的要求,顾炎武曾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这都是整体主义观的集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传统的整体主义相对片面地注重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国家、民族利益,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整体主义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长存而不衰的基础保证,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其蕴含的社会本位理念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抑制个人本位导致的过于自我、道德沦丧、信任危机,进而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有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理念,这是克服当代高校学生价值观出现个人本位的重要路径。

2.重义轻利观是克服现实目标矛盾的重要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一直是以追崇“重义轻利”为准绳的。要明确的是,在我国早期文化思想中,“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种手段和所求的关系。不管是“以义制利”,还是“见利思义”,这些经典学说都充分说明了此种关系。重义轻利在后儒极端的理解下,最后嬗变成为压抑人性追求的桎梏,但千年文化发展所蕴含的深厚伦理道德,则能够克服见利忘义之不良倾向,培育并增强中华民族凛然正气,在今天,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及道德素养,有助于塑造高校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完善人格,更是和谐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中理想和现实的重要文化资源。

3.知行合一是消除价值认知及实践矛盾的重要资源

改革和创新发展,引领时代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当前一些大学生的创新变革意识不强,在创新欲望、学习兴趣、毅力品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还不强,仍表现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缺乏打破传统思维的勇气,这都是限制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造的瓶颈。明代王阳明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种知行合一理念,充分注重知行互济、互补、互成,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理念实践的矛盾。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理念构建、激发潜能、价值观引导方面能为大学生核心价值的构建提供无穷的智慧。所以,在培养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中,应积极引导其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抱负,培育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树立舍己为公的崇高志向,养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的浩然正气,敞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积蕴成仁取义、急公好义的英雄气概,实践公而忘私、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理念。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应用策略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内容承载着“真、善、美”的理念,这都对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和发展有着直接作用。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建立中的作用,应做如下策略:

1.强化教学课程的渗透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路径,同时是传统文化和优秀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要从主干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和课程讲授,以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等方式上真抓实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通过对比东、西文化及交流,使他们自觉地参与素质培育。

2.发挥院校教师模范作用

有优秀的老师,才会有良好的教育。因此,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强,愿意投身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者,其应切实加强学生的价值理念引导。首先,教师自身要对我国古典名著的内在思想和优秀理念了然于胸,具备相关的古典文化素养,以自身扎实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必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有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爱国爱党、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传统文化教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施者,只有他们具备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吸引与感染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3.加强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陶冶作用

要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感染力与渗透力,就必须强化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为发挥传统文化育人最大有效性,院校应基于传统文化的广阔视野,充分考虑到物质、精神及制度等文化层面,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于教育教学的路径。具体而言,要做好这几点:一是要凝练院校精神,把内涵深远、寓意深刻的传统文化充分融于院校办学精神,让体现民族精神、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荣辱观融入高校师生的思想灵魂和机体血液中;二是要谨遵道德规范,在制定院校管理和教学制度方面必须落实好人才培养目标、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让全校师生践行党的政策方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三是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日常社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隐忍、抗压等精神品质;四是要设置国学选修课、有计划地宣传教育等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国学,让他们从中领悟优秀的思想内涵;五是要重视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建筑、道路、宣传栏等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构建院校外在展示形象。传统文化只有真正融入高校学生的价值理念教育中,才可对其思想行为、情操观念发挥积极作用。

文化就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传统文化是国人之根、国人之魂。只有秉承传统文化精神,才可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才可使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有效地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9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1文化具有育人功用,而传统文化作为前人积累的道德感召力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深厚、心灵默认感较强等特征,当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及活性载体,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10

党的十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传播途径,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风尚的重中之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途径,就是要解决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和行为认同,做到知、情、德、行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基层社会的主体需要和自觉追求。

一、理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不是自然而然就能留存于群众的头脑中的,是需要长期不懈的教育和引导来实现。

1、构建分层分级的教育体系

按照年龄和工作性质等对基层受众对象进行分层分级,一般可分为在校学生、普通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在校学生来说,应加强爱与责任的培养,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有基本的公德意识;做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培养,逐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接受理论教育,提高理论修养,自觉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逐步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党员干部来说,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主观世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

2、创新教育形式

通过有效灌输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入头脑,影响实践。同时,在灌输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首先,重视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阵地作用。利用党校的人才资源与理论教育优势,组织教师到基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师的理论研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强化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组织社区群众积极参加各种宣讲、图片展览、理论探讨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变得丰富多彩。

二、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层传播的基本条件

所谓情感认同,就是要以情动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人们的心灵,诉诸于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活动,增强情感体验,夯实情感基础,形成情感共识。

1、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首先,传统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积极投入感情,以情动人,调动、呼唤群众的情感,激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的认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动机、倾向和结果产生钦佩、赞许、肯定和喜爱的情感。其次,传统媒体要继续加强对主旋律的讴歌,要真实反映群众的现实生活,真实情感。透过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映射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中。第三,传统媒体要注重对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用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进行正思考、正行为,从情感上鼓励群众分析鉴别庸俗消极的价值观,自觉自愿做出正确选择。

2、重视新兴媒体的传播亲和力

首先,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是参与网络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情感认同更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因而网络媒体应该利用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将网络上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有效传播开来,激发网民的情感认同。其次,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信平台、智能手机网络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传播,从传播环境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三、道德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的根本目的

道德认同是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延续民族生命的精神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传播的根本目的。

1、重拾传统美德,推动道德传播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到“三个倡导”,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延续和升华。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使民族优秀美德深入人心;二是要形成强大舆论氛围,使民族优秀美德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三是借鉴古圣先贤之道,使修身养性成为终生大事;四是继承提升和创新,使民族优秀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值融为一体。

2、明确道德规范,加速道德内化

一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当代中国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构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三是要优化社会制度环境,建立健全道德行为的保护保障机制,有效降低做好事、行善举的社会风险和道德成本,激发群众追求高尚道德行为的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宣传道德模范,树立道德标杆

首先,塑造道德模范要倾向于平民化、身边人、身边事,要让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道德榜样。其次,宣传道德模范,就是要宣传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通过模范行为,激发基层群众的共鸣和感动,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众的引领作用。

四、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层传播的终极目标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就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达到“知行合一”,外化于行。

1、遵循和践行

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强化公仆意识,在本职岗位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依靠群众建设基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体现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对普通群众而言,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尊自爱、关爱他人、诚信为本,真正做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要全方位、全覆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2、体验和享用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11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特殊的地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弘扬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构建和谐氛围学习先进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教育当代中国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在国民文化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民情操,滋养我们的心灵。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永葆我们民族和国家前进的生机和活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研究

(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契合点

面对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层面剧烈变动产生的负面效应、价值多元化相互激荡带来的价值观念扭曲等现象,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负载现代价值,必须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旳契合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叙述和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确立文化主题,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阐释,以更好的指导现实。

(二)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制定了相应的指导纲要,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将这一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去,坚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传播力度,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平台,通过微信、QQ等网络新媒体辅助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人义核心价值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可以主动利用实践活动投身社会,亲身实践,锻炼客观分析能力和思维辨识能力,不断探求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例如,可以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等活动,学会适应、融入社会。同时,可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切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1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03-02

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育人的终极目的,大学要传承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体现了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和精髓。要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实现价值观上的“自觉”。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大学的教育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并形成专题讲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善于用大学生特有的语言风格和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大学生易于接受,主动接受。要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文本,学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开展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的共识。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养文明的作用,用传统文化中的好故事、好精神、好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入脑入心,深入骨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正确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指导思想,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帮助和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现实问题。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宣传活动,学校广播站、报刊、网站等校园媒体要多方位、多维度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要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广泛开展“三爱”“三节”活动,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评优活动,接地气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教育和锻炼。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主渠道、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融入管理育人、融入服务育人、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寻根问祖以文化人上下功夫,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二、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文化自觉的首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中国梦教育所表达的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渊源。中华文化所包含的道德伦理思想、精神文化内涵、核心价值取向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前行方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演进,生生不息。特别是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厚德载物”“温良恭俭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价值理念,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重要资源。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实际上是企图借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的和尊严。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大学生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创新者,所以说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在大中小学全面铺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对大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自立和自强。高等学校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圣地,是培养创新精神、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教育力量,它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道德认同和文化素养。大学党委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座管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校园管理,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坚守阵地,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使大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大力推动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大众传播工具,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集聚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骨干学生等,通过学校微博、微信、微视等平台推送优质内容,形成育人的合力,共同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同愿景。学校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在校园网络中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系列讲话精神引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利用重大活动、重点节庆叫响“三个倡导”。举办更多的适合学生实际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系列活动,使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举办科技节、艺术节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类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为学生营造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文化自强的力量。要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特别是校训涵养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深度挖掘校训的育人功能。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大学精神建设的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历史、讲校史、谈校训、访校友,在一系列活动中深入感悟、内化和弘扬大学精神,从中接受教育和激励,以主人翁的姿态推动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大学精神的不断发展。高校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管理,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提供理想的制度与文化氛围。加强大学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构建高校与家庭联合育人机制,要通过学工部门收集学生家庭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互动,共同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篇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48-02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点对点、线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互动传播”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并以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独特优势,极大地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也逐渐衍生出新的特点:教育主客体之间变得平等,教育主体不再高高在上,而开始扮演着网上宣传、信息传播与监控的角色,呈现“非主体化”的态势;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感知丰富的教育信息。可以说,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载体。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广泛应用开阔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开放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的形成,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民族认同感弱化、价值观迷茫、社会责任感弱化等负面影响[1]。因此,全面审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效应,深入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将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各个角落,新媒体快速成为学生表达、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的重要载体。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1.交互性

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受教育者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获得信息,一旦接纳或认可信息,能够及时反馈或分享,这种看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却能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畅所欲言地进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地接受引导,能够极大地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虚拟性

新媒体的发展,也让教育主体、教育环境超越时空,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具有虚拟性。据了解,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尝试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但是,这种虚拟性也延伸出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有效地去伪存真,让新媒体不再是“洪水猛兽”,不仅考验着大学生,同时也考验着教育者。

3.时效性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进行,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第一时间信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们讲授的许多知识,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新鲜,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从电脑、手机上找到更多信息。因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今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教育者要做到密切关注网络,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起到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效应

1.新媒体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倾向,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 信息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倾向[2]。但另一方面,传播者泛化,却又削弱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信息的传播缺少了审核与过滤这一重要的步骤,必然使得价值观多元化,极易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强调的核心价值产生怀疑[3] 。这与传播主体泛化、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性淡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新媒体增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单一或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个性化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新媒体失范”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门槛较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也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而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调查显示:“19%的大学生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57.3%的大学生心中没有信仰问题,22.4%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某些西方国家也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侵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以所谓的“民主” “人权”为理由进行诋毁,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了难度和挑战,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1.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讲师Shigeru Miyagawa在其公开课《个人媒体》中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体正受到个人媒体的挑战。如果将传统课堂视作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而在个人媒体世界里,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使用新的方法创建自己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影响力之大、传播范围之广,更在于其民主与平等、创新与效率的意识,开放与互动、共享与共建的氛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审时度势,善于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方可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观念上,要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新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育内容上,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塑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典型。

2.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点对点的、线性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交互性的传播,以个人为表达中心的新媒体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因此,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抽象的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个体的转换,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使用新媒体已相当普及,相比于大学生而言,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要薄弱许多,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甚至持否定态度,不能理性看待新媒体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因此,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了解新媒体,熟练应用新媒体,学着利用新媒体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教育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其次,要善于运用教育者的权威优势,灵活运用新媒体信息,从源头上引导学生,保证学生接触到积极正面的信息,减少不良信息的侵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学记》中所言,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亦有深刻的启发。新媒体环境下,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学识,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激情,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理念与素养,要能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唯有此才能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科学化,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践层面上来讲:第一,要完成好党中央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一重大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因,科学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引。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和多样性,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冲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第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郁树廷.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2011(7).

[2]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3]王华敏,李晓娟,黄蓉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4]万莉涓.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