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护理指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055-02
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1]。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 500 g以下,头围在33 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全身脏器的发育不够完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力较低,血液中缺少抗体[2]。早产儿呼吸中枢未成熟,咳嗽反射较弱,黏液在气管内不易咳出,因此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吸入性肺炎,肋肌和膈肌都较弱,胸廓较软,扩张不好。肺泡发育不全,肺泡壁较厚,毛细血管少而肺泡腔隙较小,吸气时较难扩张,气体交换困难[3]。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病死率很高,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继发呼吸困难在临床也很常见。为寻求治疗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继发呼吸困难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应用盐酸氨溴索对收治的60例患儿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早产呼吸道感染继发呼吸困难的120例患儿,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全身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用0.45%NaCl溶液4~5 ml加盐酸氨溴索15 mg配置成雾化液,早产儿卧位吸入1次/12 h,每次15~20 min,同时将7.5 mg盐酸氨溴索加入5%葡萄糖液20 ml静脉滴注,2次/d。盐酸氨溴索针剂由西班牙勃林殷格翰公司生产。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祛痰、止咳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症状及疗效评估,临床治愈:治疗7 d,咳嗽、哮喘消失,气促缓解,呼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详见表1;两组住院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天数及住院时间比较结果,详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时因呼吸中枢发育欠佳,可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但临床上继发性呼吸困难常见于颅内出血、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低钙血症、低血糖及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可表现为呼吸暂停、呼吸节律不规则[5]。早产儿因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不成熟,出生后极易发生继发呼吸道感染,因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堆积,增加了呼吸道阻力,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呼吸系统的代偿能力很差,痰多时容易发生呼吸暂停[6]。
在湿化程度上比较,盐酸氨溴索的活性成分为盐酸氨溴索,是一种新型呼吸道祛痰药,可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黏液的滞留,因而能显著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7]。盐酸氨溴索除具有祛痰、减少气道黏液分泌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抗感染的作用。雾化吸入可使药物直接进入气道,用量少且持久地在局部聚集较高浓度。本文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早产儿咳嗽、咳痰、肺部哮鸣音减轻或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盐酸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继发呼吸困难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可作为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继发呼吸困难的主要用药之一,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虹.沐舒坦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86-87.
[2]张怡,陈培.静脉滴注加雾化吸入沐舒坦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4):479-480.
[3]陈柏跃.沐舒坦氧气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69-71.
[4]谭丽萍.沐舒坦、爱喘乐持续气道湿化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3):1195-1196.
[5]邓宗斌,张箐,刘桃桃.沐舒坦治疗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继发呼吸困难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儿科杂志,2004,12(3):975-97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NICU中的危重儿和早产儿(尤其为VLBW),其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耐高渗等特点,既可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抢救的及时用药和静脉营养的供给。我科NICU于2008年1月至12月共为12例早产儿留置PICC,其中3例经大隐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取得了同样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均为早产儿,其中1例伴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伴有新生儿肺炎,日龄分别为2天、1天、3天,胎龄分别为31周、29周、34周,体重分别为1 180 g、1 010 g、1 350 g,双上肢肘部静脉极不明显或已被破坏无法进行置管,病情均较危重。
1.2 置管长度测量
取仰卧位,下肢与躯干呈一线,从穿刺点量至脐与剑突中点再加1 cm即为置管长度。
1.3 置管方法
备BD公司生产的1.9 Fr PICC包。将患儿取仰卧位置于辐射式抢救台上,吸氧,并连接心电监护仪。对于烦躁、哭闹、血氧饱和度不稳定者予鼻饲胃管内注入10%水合氯醛适量(0.5 ml/kg),以减少其耗氧量。助手站于患儿头侧固定肢体,使患儿穿刺侧下肢处于伸展状态,对侧下肢抬起屈膝配合固定,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操作者站于床尾。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整个下肢,铺巾,按预定置入长度修剪导管,持导入针以30°角进针,见回血,送导入鞘,继而送导管至预定长度。导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抽回血通畅,则退出导入鞘,压迫穿刺点后固定,拍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2 结果
2.1 置管部位
3例均选择在下肢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进行置管。
2.2 置管过程
我们采用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的方法,第一例在送管时遇阻力,暂停送管并给予热敷,按摩血管,5 min后顺利将导管送入,其余2例送管顺利。
2.3 导管尖端定位
第一例置管后导管尖端位于第四腰椎,即下腔静脉入口处,其余2例导管尖端位于第三腰椎处,即下腔静脉内。
2.4 合并症
第一例于置管2天后出现下肢腿围增加1 cm,考虑到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给予硫酸镁湿热敷及海普林软膏交替治疗24 h后症状好转,3天后症状消失。3例患儿均按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长达34天,未发生堵管。导管尖端送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2.5 体重增长
置管期间,3例患儿体重每天均增长20~30 g。
3 导管护理
3.1 无菌操作
有文献报道,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静脉炎发生率为3%[2],因此,在进行操作中必须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2 加强冲管次数
采用脉冲式正压冲管。在应用氨基酸、脂肪乳或输入血浆及白蛋白前后均用2 cm生理盐水冲管,连续输入TPN者应q8h,用≥10 ml空针冲管,以防发生堵管现象。
3.3 封管
封管肝素液浓度:早产儿为10 u/ml即可。采用方式为:盐水-药物-盐水-淡肝素液,液量为0.5~1 ml/次,正压封管(边推边退)。
3.4 敷料及肝素帽的更换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无菌透明贴膜在穿刺后24 h更换,以后与肝素帽一起2次/周更换。若贴膜污染、潮湿、脱落、肝素帽内有血凝块,应及时更换贴膜或肝素帽(早产儿在保温箱中,温湿度高,易发生感染)[3]。更换时标记时间、日期、操作者,同时注意观察局部情况,测量并记录腿围(膝关节与踝关节的中点)。
3.5 预防导管阻塞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保持输液的连续性,用输液泵持续输液,速度不小于3 ml/h;每次更换针筒时常会有负压,应按压快进键数秒钟,确定液体已匀速进行[4],并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导管不能用于输血和采血;输液时应适当抬高置管侧肢体,尽量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回流不畅所致的下肢水肿及导管阻塞、感染等。
3.6 其他
禁止在置管侧进行股静脉采血,并在床旁贴醒目标识,以免损伤导管。
4 讨论
PICC穿刺首选上肢静脉,当肘部静脉条件差时,选择股静脉和大隐静脉置管,这种情况在国内文献中也有报道[5]。考虑到早产儿股静脉置管易被尿便污染而发生感染。而踝关节处的大隐静脉位置表浅,粗且清晰,穿刺、固定和护理相对容易,输入药物不受限制,合并症少,可长期保留。但其静脉瓣多,送管时易遇阻力,且放置后影响同侧股静脉采血,故在选择血管时应首选上肢静脉。而对于上肢静脉条件差的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于下腔静脉的PICC途径,安全有效,为日后早产儿深静脉营养开辟了另一条生命通道,同样可达到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新萍.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35.
2 骆小京,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中华护理学杂志,2002,34(4):23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经过在本院治疗后,两组早产儿均达到出院的标准。出院时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早产儿出院时,责任护士按照常规对其家长进行一般的指导。观察组的早产儿家长则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又给与一系列特别的健康教育指导。具体的健康教育指导的内容如下。
121 保暖护理 由于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完善,基础代谢较低,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早产儿的室温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3]。每天给婴儿进行体温测量,密切关注婴儿的体温变化,根据婴儿的体温变化差异,进行及时的治疗,给与足够的水分,必要时及时进医院就诊。
122 喂养指导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免疫抗体,是婴儿做好的食物。母乳喂养,可以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同时促进母亲的身体恢复,每天养成定时喂养婴儿的习惯。对于母乳不足的患者,可以适当实施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在人工喂养时指导家长注意餐具消毒,现喂现配,注意喂养量,不要给婴儿喂剩奶。对于混合喂养的婴儿,喂养时,先给与母乳喂养,再予以人工喂养。随着婴儿是不断生长和发育,母乳喂养满足不了婴儿的需求,则要及时进行辅食的添加。在添加辅食时,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钙、锌等多种婴儿生长和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
123 沐浴指导 婴儿春秋季节可以每天沐浴一次,夏季可以每天沐浴两次,冬季可以2~3 d沐浴一次。婴儿沐浴时,注意水温和室温,水温不宜太烫或太冷,冬季室温不宜太低,做好保暖的准备。婴儿沐浴时,不宜通风,同时防止水进入婴儿的耳朵而引起疾病。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防止皮肤的破损或擦伤。
124 预防感染 保持早产儿的房间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注意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减少早产儿进入公共场所或环境较差的地方的机会,像人聚集较多的广场、超市、有重工企业的工厂等地方。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婴儿时要洗净双手,动作轻柔,注意随时修剪指甲,以防刮伤婴儿的皮肤造成感染。若有感冒或其他的传染病时,不要探视或接触婴儿,必要时注意带口罩,防止交叉性传染。一旦感染,要及时就诊。按时给早产儿接种疫苗,随时进行生长发育的监测。
125 电话指导 为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医院的电话,免费提供早产儿的各方面护理的咨询与帮助。主要包括早产儿的喂养与营养、保暖、哭闹、脐带的处理、口腔和皮肤的清洁、疫苗接种的类型和时间等。通过电话随访,可以及时了解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和家长的护理情况,可以随时指导家长科学护理,纠正错误的方式方法,遇到问题随时解决,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与正确的指导,必要时指导家长及时进医院就诊。
126 母婴互动指导 从母乳喂养开始,培养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微妙感觉,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指导母亲从婴儿的状态、行为暗示及喂养等细微动作中发现自身的问题。使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使孩子与母亲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早产儿进行了2年的随访,观察两组早产儿患病情况及再住院的情况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早产儿是特殊的人群,由于其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潜在的疾病较多,更需要进行长期的家庭护理[4]。通过对早产儿家长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知识的指导和教育,家长们获得了科学的育儿知识,明显提高了他们对婴儿的护理能力,早产儿得到了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提高了免疫功能,降低了发病率。同时增加了早产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母亲与孩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利于早产儿和母亲的恢复,利于早产儿健康成长和发育。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柯文霞,董召斌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体会.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6):570571.
早产儿在临床较为常见,通过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生长情况,我国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早产儿的发生率在5%~10%,而病死率高达12.7%~20.8%;随着医学手段的发展,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早产儿的存活率[1]。本文选取98例早产儿进行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健康教育指导对早产儿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8例,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胎龄<37周,体重<2500g,身长<47cm,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9例中男28例,女21例,胎龄为29周~36周,平均(35.4±1.5)周,出生体重为1430~2305g,平均(1899.7±244.6)g,住院时间为4d~58d,平均(34.3±2.6)d。观察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胎龄为30周~36周,平均(34.8±1.2)周,出生体重为1450~2335g,平均(1950.7±244.6)g,住院时间为5d~60d,平均(35.3±2.9)d。2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与出院指导,具体是对患儿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整理,体温测量与各种可能性感染疾病的预防,并对出院后如何照顾好早产儿进行一些事宜交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早产儿的健康教育指导安排专人负责;其次,对各项需要指导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并按照早产儿及母亲的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第三,与母亲进行交流,了解出院后的家庭情况与照顾条件,然后将相关的护理知识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教授与指导。具体的指导内容包括早产儿的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发给每位母亲一本指导手册;另外,对于一些操作性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亲自示范,并将注意点告知孩子母亲,重点在于沐浴、喂养方面的姿势,测量体温的方法;对于小儿的按摩推拿,要注重顺序,重点在于四肢的按摩与推拿,应该将力度控制在轻揉范围,防止给幼儿造成瘀青等皮肤伤害。至于小儿的肚脐护理,应该遵照医嘱,或听从护士的建议,防止其受到湿度的影响,并保护好肚脐使其不受风寒的侵袭;应该多注重对其观察,尤其是对于肚脐所贴的制剂,应该进行按时更换、擦拭,防止对其造成伤害。若发现小儿出现呕吐现象,尤其是对于奶汁的反呕,应该观察是否是吃得过饱的正常反应,或是由于受凉产生身体异常反应,若出现此类现象,则应该及时通知护理人员或医生,对幼儿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治疗,切勿盲目地自行处理,以免耽误小儿的最佳治疗时间;在这方面可以通过保暖措施等进行预防。与患儿家长保持联系,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一些问询、指导;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将资料传递给家长,或家长将出院后的护理视频传给护理人员,在互相的讨论与交流中进行一些针对性指导,从而纠正不良行为。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通常以出生时间、体重、身长方面衡量早产儿,也包括身体各器官的成熟度,因此有时也将早产儿称作未成熟儿;这类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得到精心的护理与正确的出院指导才能提高存活率。通常而言,会在出生后延长住院时间,并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照看,以及对母亲的相关指导来提高对早产儿的照顾水准,以期为其继续生存与良好发育奠定较好的基础[2]。临床所采用的一般指导与出院指导虽有一些效果,但是在发病率方面、再住院率方面还是比较高,因此在现代护理医学的意义上可以通过采用健康教育指导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本文分组比较了两种不同护理方法或健康教育的差异与区别,并对指导后的各项情况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随访与记录,结果显示采用健康教育指导后的早产儿在病率与再住院率方面明显降低,提高了新生儿体质,也有效解除了父母的忧虑与担心。具体来看,对于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对早产儿资料、母亲资料、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了解,并且根据相关的职业、时间、影响、环境等制定出更为详尽且符合早产儿差异特征的健康指导方案;然后先进行统一性的集体指导,再按照个体化的区别进行专项的一对一指导;这方面要求从孩子母亲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展开分析,而且需要将各种护理方法以书面材料的形式编制成手册,同时行手把手地指导与注意事项说明,然后将手册分发给早产儿母亲,若有必要可以对其采取出院前的护理标准评估[3]。并与孩子母亲及相关家属保持密切联系,运用信息技术、电话、手机应用程序等皆可以增加交流频率,并借助医院公共平台进行及时的咨询与信息反馈,加上随访记录,对各方面的护理表现进行评估,并对早产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肺炎、脐炎、营养不良状况、脓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进行信息采集、评估与再次住院指导[4]。本组研究结果表明,2组早产儿病率、再住院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健康教育指导下,早产儿的家长在出院后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较好,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妹.早产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指导[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8):161-162.
[2]杨云智,林倩清,张友惠,等.早产儿家庭健康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5779-5781.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2例早产儿,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以及综合治疗无效患儿。9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较弱、吮吸能力不强、进食少、低体温、喂养不耐受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4.2±2.5周,体重1.00~1.98Kg,平均体重1.42±0.35Kg;观察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4.5±2.6周,体重1.08~1.95Kg,平均体重1.43±0.38Kg。本次调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下进行,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46例患儿在监护室期间行常规护理[3],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观察其不良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对其家长进行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的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负性心理,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监护期间可允许家长探望,每天4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探视期间,护理人员要趁机告知家长及亲属患儿目前的健康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讲解早产儿出生后易发的不良反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醒要注重患儿的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必要时要对产妇进行床边示范指导,如正确的抚摸方式、喂养的方法、臀部及皮肤护理、如何回应婴儿等。可将早产儿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方法通过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宣传手册等途径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和护理技巧,另外,还需要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必要性,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4]。
1.2.2 阶段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方案,分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随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出院前护理干预
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告知家长,并根据早产儿各自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指导家长在家庭护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预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长早产儿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5],并预约家访,鼓励其定期复诊,共同完成家庭个性化护理。
1.2.2.2 出院1~2周的护理
早产儿出院1~2周,在家庭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导致早产儿感染的因素,注意卫生、通风、减少强光和噪声对其刺激,在此期间,责任护士要对早产儿进行家访,至少1次,主要检查其脐部是否愈合、黄疸是否消退,同时观察期皮肤和大小便情况,指导家长要不定时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观察产妇泌乳情况,指导其如何促进泌乳,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照顾患儿。
1.2.2.3 出院2~4周护理干预
出院后2~4周可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形式了解早产儿的神志、肤色、饮食、大小便情况,同时了解产妇泌乳情况,再次指导产妇抚摸、按摩、视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早产儿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育。
1.2.2.4 随访
患儿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访1次,2~4周家访或者电话随访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规测量早产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护理要点,及时解答其心中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体重、摄奶量、腹泻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评估阶段性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 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1月内面临着外界环境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疾病、喂养耐受性等多方面问题,出院之后的家庭护理也直接影响着早产儿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由此,早产儿护理已经成为新生儿护理重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其自身的疾病、皮肤、进食以及大小便的综合护理和家长护理,其中家长护理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