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是传统的陶瓷大国,离开中国也不可能构成世界现代陶艺的全貌。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在中职进行陶艺教育课程的尝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成与美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让学生通过陶艺教育的学习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我国原始社会就开始了烧陶,在捏好的泥巴上绘图经高温烧成陶瓷成为艺术品。因此从小孩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对中职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的一种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不正是开展创新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吗?
捏泥与制陶是人类童年特有的手工文化,伴随着这种手工文化的发展而创造了生活器具和生活用品,这种看似简练的手工劳作方式,却是人类进程中的文明标志之一。所以,大凡文明国家的现代美育教育都离不开手工劳作的体验,因为儿童对材料的认识和形制的认识要超过图像和色彩,特别具有动手制作的天性,这种动手认知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心理判断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开发和思维模式的培育。特别是制陶更具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引申为教育成材之涵义,故有“陶冶性情”、“陶冶情操”之说。的确,青少年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体验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以后他们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青少年时期对手工劳作体验的重要意义,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在陶艺课中,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思维与灵感,特别是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创作主题的设置,引导儿童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等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在陶艺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采集与整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等合作与独创相结合的学习体验,及对泥料粘合、色彩处理、焙烧温度、陶坯的保护等初步的认识与尝试活动,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萌发科学技术的精神。同时在陶艺课中,通过对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及同学之间作品的评价,对创作过程中的情节交流,成互相学习、互相关爱,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
由于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西方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今的学生崇尚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对于端午、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并不重视。外国的流行歌曲在学生们中间传唱,而古诗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却被学生们所忽视,古典名著、历史书籍等也被学生们渐渐遗忘。这些现象无一不在说明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二、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为主,教师通过向学生教授古诗词以及文言文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赏析能力。由于古诗词和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是十分的紧密,而且古诗词与文言文所用的措辞手法、表达语法等都与我们日常所用的白话文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逐字逐句解剖分析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很多古诗词应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需要学生背诵的,学生在尚未理解的基础上只有死记硬背。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致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三、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重要的内容。学习古诗文对于学生语文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精髓以及魅力深入的体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够体会到当时古人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要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水平,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古诗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将学生兴趣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上。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参与到古诗文的学习中,也才能够在多读多写,领会古诗文中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景与内涵。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介绍古诗文的出处,营造出当时的氛围以及情境,使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和感染,积极投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可以播放古诗文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以及节奏美。学习《观书有感》体会“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学习《清平乐•村居》,感受乡村的恬静、自得[1]。通过对古诗文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古诗文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搭建良好的桥梁,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2介绍古诗文历史背景,把握历史文化进步
古诗文都是以一定历史条件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的理解内容以及内涵,就需要明确古诗文作者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文化创作的背景有深入的认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补充古诗文的背景以及内容,利用文化创作背景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学习《望岳》、《春望》等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介绍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内心的变化。《望岳》是青年时代杜甫创作的,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将自己的朝气与雄心壮志表达出来。《春望》则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创作的,这时社会局势动荡,百姓疾苦,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李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创作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李白身处盛唐时代,作品比较豪放,而杜甫的作品大多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社会极为动荡[2],作品中大多忧国忧民。通过这种对比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确历史背景会影响到古诗文的创作,对传统文化也有更深的认识。
3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说教,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走入古人的内心中,对古人的思想情感等更好的体会与感受,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古诗文创设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回归到古人的生活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以及思想,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行树立。比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理解诗意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李白仗剑出川入手进行分析,对李白背井离乡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难舍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让想一下,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求学,会是怎样的情形,学成之后又将怎样回报家乡和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更加热爱家乡。
4强化学生主动性,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究精神,在学习中积极合作、自主探究,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习能力。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材料,风俗习惯、饮食特点等。再如学习《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时[3],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关于重阳节的相关素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识。
5提高教师素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加强文化的传播,教会学生做人。只有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师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好教师。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修养,注重自身气质以及人格的提升,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古诗文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文化氛围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让学生形成好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价值。如学习《口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口技表演者的技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包括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学习以及认知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稳步发展,也为学生今后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08:54-55.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课本中写人,写事的文章最易记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减少正面的“大道理”说教,而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一些课文的背景往往是很有文化价值的,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些文化因素,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生很少有远离故乡的体验,所以教师一定要从作者的简介切入,介绍作者的经历,指出像作者一样的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几十年的思乡情、故园梦,却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永远的情结。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传统,理解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乡愁”情结。
文本只是例子,有计划地拓展文本是挖掘文化因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把相关题材、思想、感情、文化拓展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受到课外更加深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拓展学习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了解艾青的生活背景和志趣追求。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一些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熟读背诵,沐浴心灵
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文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例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人胸怀大志、天下为公的《岳阳楼记》;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人勤奋苦学、立志成才的《论语》等。这些古诗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这些古诗文,不但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切感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充分体验和领会我们民族的精髓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