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需求

传统文化需求合集13篇

时间:2023-10-05 10:23:24

传统文化需求

传统文化需求篇1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并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近来,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表现出鲜明高度的文化自觉,强调保护传统村落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之必需,提出乡镇化的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中了传统村落最深切的精神意义与存在价值,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和热切的反响。

本文首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对传统村落的营建策略做出综合性的表述,明确了传统村落空间之所以具有生命体征的根源在于其中生活的人。传统村落村民的需求层次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下,由原来的解决基本的温饱、生存需求日渐趋向于对社交、自我实现等需要的追求。建筑师在传统村落的营建设计中,基于村民需求层次的发展过程,寻找适合于传承与延续传统村落精神文化内涵、整体村落风貌的可行之道。

生理需求的满足

生理需求作为最低级别的需求,是自然个体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要求。马斯洛认为人类只有达到维持基本生存的条件后才会有相应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从传统村落营建的层面来看,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被称之为“基础功能需求”。

1.生产功能

我国现存的并在地理上有着广泛分布的传统村落,生成和建设于传统农业阶段,由此既有的传统村落有着共同的营建基础,即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与城市化扩张打破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内在规律,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用于生产功能的土地、林地、水域等。对于生产功能用地的保护,一方面在于延续以农业为基础而营建的村落文化价值观,同时,为村民祖辈赖以生存的耕种技艺营造种文化自信,更为传统村落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基础,这对于留住村落的劳动力、发展生产、提高村民收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生活功能

民居单元,传统村落的单体建筑是对当地的自然气候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最直接、最质朴的表达,是村民祖祖辈辈累积的营建技艺的结晶。中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岁月流逝的痕迹,很多民宅的居住功能与条件需要得到改善,“保护传统村落与保护文物不同,不是追求一成不变,要通过技术手段让居民看到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保护后的经济价值”。同时,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则需要对建设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全面普查,确保融入到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中。在一些发展旅游业的传统村落,在建设接待用地时,更应与传统建筑的形式、格局等相协调,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3.基础设施

很多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都比较落后,在电力、排污、消防、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较多的问题。居住条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在不破坏传统民居的风貌和格局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可适当引入现代便利的基础设施,运用技术手段改善上述的水、电消防等问题。然而,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是基于自然个体在温饱需求满足以后,需求上升到自身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一个层次,且渴望摆脱威胁等不安全要素。马斯洛认为,人类先天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甚至包括人类后天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安全需求的表现。从传统村落营建的层面来看,这些安全需求包含物质和心理的双层安全需求。

1.物质安全要素

所谓物质安全因素是指传统村落中各民居的建筑质量的问题,由于建设年代的不同,各地区的民居建筑质量良莠不齐,还有一些破败不堪的宅院也依然居住着村民,生存环境堪忧。大量的砖砌、夯土、木构筑民居,是这个传统村庄的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结构损毁,这些民居在经济条件等原因下依然在使用中,则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造,以满足居民的使用。

2.心理安全要素

个体对于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依赖感,古、今人居环境所处的时间、空间等物质条件都不相同,古代村落人居环境建设较少受外力影响,在营造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关注人的内在需求,提供宜人的交往空间,因此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现今的人居环境被经济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索取,同时人居环境缺乏人文关怀,致使人居环境的艺术性不断缺失。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自然上追求田园山水的空间意境;在人文上表达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社会层面上对天人伦理观的回归;在居住形式上注重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体的栖居方式。通过总结传统村落理想的的人居环境营造模式,为居民提供个具有强烈安全感的人居环境。如适合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采用夯土墙承重的福建土楼,一方面构筑了与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对整个聚落的物质安全及心理安全考虑,可以算是传统建筑中的典型范例。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比生理需求更加感性化和复杂化的一种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层次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与朋友关系融洽或保持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人都希望成为某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就传统村落营建的层面来看,外向需求可以表达为与邻里的关系融洽,对村落格局、风貌的习惯等;自我归属需求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认同与追随。

1.外向需求

传统村落的院落、街巷和公共等空间的布局,基本上决定了村民邻里之间交流的频繁程度。建筑的外部空间大都丰富而亲切,是种贴合村民实际生活所需,从满足功能需求角度出发的院落组合形态。同时,传统街巷的走势、尺度、以及比例等平面因素,都与当地地形和院落布局相结合,并且着眼于人的具体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为邻里之间的平常交流构架了桥梁。

要满足村民的外向需求就在于规划村落整体风貌的布局,这种整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从村落选址就已经开始。因此保持村落的原有格局对于传统村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自我归属需求

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将大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归结为某一“原型”由于受到阻碍而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由此精神系统作出自我调整从而表现为与病理相关的症状。其心理学治疗目标就是使受挫折的原型获得应有的发展。对于传统村落的营建也可以进行类比,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所面临的问题正呈现出这种“原型”受阻的状态。村落系统自我调整中遭遇的病症包括建筑形态的异化、本土文化的失根等。然而,发展决定了传统村落不会回到那个绝缘而内向的时代,原型的再现需要寄托于一种新的形式。使得原型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理想的发展,这是解决当下传统村落问题的有效手段。这对于村民文化自信的提高也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同时能增强村民的自我归属感。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然个体对自身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表明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有稳定的地位,能得到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满腔热情,体验到自身价值。就传统村落的营建策略而言,尊重需求包含了对居民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思考方式的尊重。

1.对居民的尊重

传统村落演进过程中村民一直作为主体角色存在着,并在营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房屋的使用者、建造者,同时也是乡村生活的规范者与管理者。“建造”对于乡村而言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是种社会行为。然而,主体角色的重要性却并未体现在主体意识的表达上。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定位、能力和价值观的一种自觉性。

村民在乡村营建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参与初期的建设建议,也是建设过程的投资者和建造者,更重要的是村民做为房屋的直接使用者,能为整个村落的营建过程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2.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

传统村落的营建依托于方水土,人们的生存繁衍与之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聚落文化产生的立足点。在人地关系变迁的过程中,人类从最初的“依附者”变成了“征服者”,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引起村落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退化,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将来村落发展的理想方向,这也就是“共生”环境观的含义所在。国内实验性建筑师张永和于2000年在北京延庆水关长城脚下公社项目中设计建造了一座名曰“二分宅”的房子,旨在实现以夯土为材料的当代营建,当建筑达到使用年限,“土”这一材料或回归大地或可重新塑性并循环使用,对自然生态只产生最小干预。

3.对传统思考方式的尊重

“要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还是要营造种文化自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方明举例,现在大家去农村都争着吃土菜,这说明农村餐饮业找到了自信,那么传统村落也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外来人是设计不好村庄的,城市规划那种棋盘式、开发区式的格局也是完全不适应农村需求的。天人合、尊重乡规民俗的传统思考方式才是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核心思想。”

自我实现需求

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发挥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事情的需求。在传统村落的营建过程中,乡土工匠可以作为建设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普通居民也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延续的参与者,实现对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

1.乡土工匠

在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中,乡土工匠长期生活、工作在家乡,对村落的草木等生态环境及左邻右舍的情感关系都充分了解,对自己的村落空间怀有朴素而真诚的价值认同。他们对民居的建造、村落的有机生长过程、建筑材料与传统营造技术等都有深刻了解,因此说他们都是当代传统村落建筑空间营建的宝贵人力资源。如果乡土工匠成立互助组或采用本地区都能认可的劳动报酬形式来运作,那么就相当于为聚落的空间营建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土化发展的途径。

2.居民参与

近年来,传统村落出现了很多“空巢”现象,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村民对于村落就业情况的失望,转入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至此很多房子年久失修垮塌了,在城市长久生活的人们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故土的概念淡薄了很多,这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非常不利。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提升村民的思想高度,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需要建筑师更多的考虑村民的主体地位,让村民能有机会参与到整个村落的营建过程。如打阿嘎是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在“阿嘎”打制过程中,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成为的独特民俗之一。

传统文化需求篇2

二、传统图形文化的推崇与反思

当前传统图形文化广泛被人们认可和推行,这体现在许多行业中,其中在家居的体现上较为明显。这种潮流既是对文化根基被改变的反叛,更是当前整个设计界回溯传统的一个呈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与生活相关的各类产品中多元化文化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样一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家居产品的设计就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工作。产品设计中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其最终的审美效果,包括内在的技术设计,也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消费文化等。另外,在人们的审美中,传统习俗所占据的影响比例也较大,它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定向的趋势。所以在当代的家居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图形,就是这种唤起民众历史与文化记忆,并且能产生亲切感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社会运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崇较为盛行,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与艺术与设计领域。但这种对传统或古典文化的追崇,并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使现代产品赋予古典美学特点,满足人们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在家居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需要表达出新的文化含义,要透露出清雅、端庄的东方美感。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些简单的拼贴、堆砌与复制等表现方式不免有点过度,如果仅仅是照抄照搬,毫无改进和创新,势必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所谓的“八仙”茶壶、“龙凤”碗等,这些家居产品虽也是表达了现代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但设计过于的简单和粗糙,无法体现本该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的肆意运用,可以说是对它的亵渎,如此长期以往,让人反感。传统图形文化的运用较为复杂,它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和领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灵活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现代家居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图形文化运用,然而我们的这种运用决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拼贴和堆砌,需要从文化的内在特质出发,领会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再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中,从而创造出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家居产品。

传统文化需求篇3

1文化营销浅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精神创造。文化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对某种文化的营销,是对某种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以达到满足消费者对特定文化需求的目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的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越来越希望精神文化产品来“填埋”内心的精神文化相对匮乏之“坑儿”。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的过程中借助特定的文化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产品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文化才是消费者最最看重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点忽视,但是随着近年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弘扬,我们逐渐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发心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尝试开展传统文化营销活动。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并给文化营销的实施带来一些启示。

2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简介

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该公司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在经营的过程中,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为企业的经意宗旨,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重孝道讲仁爱为企业的道德核心,塑造员工“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在经营中不断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着力做一家造福人类奉献社会的和谐企业。在2014年,面对当前消费者在油品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黄河实业推出了九品莲纯花生油,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营销推广,实施文化营销策略。

3广东黄河实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3.1从营销理念的角度来看

营销理念是市场营销的指导观念。营销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也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获利的过程。文化营销的理念就是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黄河实业在推广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不断弘扬“仁爱”的理念,弘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的宗旨,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贤教诲和“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信条,等等,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导着黄河实业的整个营销活动。

3.2从目标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

营销需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获利,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出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使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黄河实业在推出九品莲纯花生油的过程中,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花生油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3.3从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

3.3.1产品策略

“花生好,油才好”,在原材料挑选环节,九品莲纯花生油,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挑选原材料,从江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等花生优质产区采购花生,然后精挑细选,剔除一些霉变的、未成熟的和破损的花生,绝不弄虚作假;在生产过程中,依靠物理压榨,绝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讲诚信”“凭良心做事”的文化精神;在品牌方面,“九品莲”是“九品莲花”的简称,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另外,莲花也会让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牌联想;在包装方面,除了有“般若装”、“精进装”和“禅定装”等以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命名的包装,同时在花生油油瓶瓶体上挂有“爱”字标签,体现对仁爱之心的弘扬,还有“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等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宣传口号,无不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3.2价格策略

在价格上看,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黄河实业推出的九品莲纯花生油比一般的花生油要贵一些,这首先是因为原材料是货真价实的,高质量的原材料需要有较高的成本,所以综合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和税收等成本费用,需要制定较高的价格,另外,较高的定价也进一步证明了产品的高质量性。在价格策略方面黄河实业着重考虑成本,力求货真价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求真务实”的精神。

3.3.3分销策略

在分销方面,九品莲纯花生油的销售主要是通过淘宝和微信等网络渠道来销售产品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目前,黄河实业还采用与消费者共享“感恩金”的直销模式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在分销方面,黄河实业的做法,一方面,想消费者所想,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另外,与消费者分享“感恩金”的分销模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感恩”的精神。

3.3.4促销策略

在促销方面,黄河实业没有对九品莲花生油进行广告促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节约营销宣传成本,尽可能地减少消费者的额外付出。黄河实业主要通过口碑营销的形式来达到促销的效果:有过消费经历的消费者会义务地做宣传,同时关心黄河实业发展的一些人士通过博客、论坛等网络途径义务地宣传九品莲纯花生油。在促销策略方面,为消费者节约成本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仁爱”,而消费者义务地为九品莲纯花生油做宣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文化信念。

4广东潮州黄河实业文化营销的启示

4.1牢牢把握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文化需要是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对文化的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文化营销就是基于消费者对文化的渴望,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达到营销目标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内心存在的一种匮乏感,是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一个“坑儿”,这个“坑儿”需要产品这个“填埋物”进行“填埋”,这样才能够实现消费者的身心平衡,让消费者感受到快乐。但是需求有物质的需求和文化精神的需求之分,当人们存在文化精神的需求时,必须通过文化产品来“填埋”消费者内心的“坑儿”。文化营销的开展必须牢牢把握消费者对文化精神产品的需求,并用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

4.2找准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是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获利的过程,但是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将消费者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挑选适合自身现实特点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样也更能够使独特的产品被独特的消费者所关注,并激发消费者去填埋内心存在的“坑儿”。文化需求是每位消费者都存在的,但是不同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消费内心存在的“坑儿”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实施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必须挑选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细分市场当作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提高营销成功的可能性。

4.3采用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打组合拳,需要整合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等不同方面的力量。在文化营销过程中,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并不仅仅是文化精神产品,而是在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都以文化为导向,实施文化导向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在实施文化营销过程中,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的采用都要体现对特定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5结论

文化是最有个性最富有特色的,文化也是充实人们精神信仰的需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消费者越发需要人性化的东西。文化营销就是对文化的弘扬,通过弘扬特定的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而产品的销售也带动文化的弘扬。正如,广东潮州黄河实业对九品莲纯花生油在营销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营销理念、目标市场选择,还是在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通过销售九品莲纯花生油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在文化营销实施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消费者内心存在的文化精神需求,挑选合适的目标市场,通过文化导向的营销策略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作者:纪峰 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

传统文化需求篇4

二、传统图形文化的推崇与反思

当前传统图形文化广泛被人们认可和推行,这体现在许多行业中,其中在家居的体现上较为明显。这种潮流既是对文化根基被改变的反叛,更是当前整个设计界回溯传统的一个呈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与生活相关的各类产品中多元化文化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样一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家居产品的设计就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工作。产品设计中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其最终的审美效果,包括内在的技术设计,也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消费文化等。另外,在人们的审美中,传统习俗所占据的影响比例也较大,它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定向的趋势。所以在当代的家居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图形,就是这种唤起民众历史与文化记忆,并且能产生亲切感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社会运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崇较为盛行,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与艺术与设计领域。但这种对传统或古典文化的追崇,并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使现代产品赋予古典美学特点,满足人们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在家居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需要表达出新的文化含义,要透露出清雅、端庄的东方美感。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些简单的拼贴、堆砌与复制等表现方式不免有点过度,如果仅仅是照抄照搬,毫无改进和创新,势必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所谓的“八仙”茶壶、“龙凤”碗等,这些家居产品虽也是表达了现代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但设计过于的简单和粗糙,无法体现本该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的肆意运用,可以说是对它的亵渎,如此长期以往,让人反感。传统图形文化的运用较为复杂,它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和领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灵活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现代家居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图形文化运用,然而我们的这种运用决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拼贴和堆砌,需要从文化的内在特质出发,领会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再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中,从而创造出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家居产品。

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

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行,他需要挖掘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可能。这里所说的创新方式多样,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细化分解或多样组合,从而重新的设计样式与风格。不过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创新,都是需要做到对传统图形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消化吸收传统图形的精髓,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合古今获得自己独有的创新成果。针对传统图形文化,它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一个艺术设计师要想真正定位和把控好需要它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其中语意的创新是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创新,主要可以从传统图形的重构、造型简繁的演绎、色彩意蕴的新生、意蕴解读的创造、中西互动的联结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再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本土创新,要具有能够走出去的潜力。也就是说,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需要发开思想、打开视野,在国际艺术设计中展现中国创新的传统图形文化的魅力,超越自身本土化的限制。获得国际的认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创新的认可,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需要传承的一种需求。总的来说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也就是如何利用一定的手段,在设计中展现和传递传统精神。因而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中西方新的设计思想,才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得到较好地实现。当然,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不能盲目的“闭门造车”,需要考虑诸多现实因素。第一,要考虑市场因素,家居产品最终是要卖给顾客获得利润,而不能是当做艺术收藏品,他需要调研和定位好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第二,产品的文化内涵,如何区分一般家居与融合传统文化家居关键在于它是否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或制作中,要综合考虑其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和环境等要素,发掘和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第三,使产品具有现代化,毕竟我们处在的是现代社会,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更需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所以将传统图形元素简化,保留主要特征,融入新的现代元素,才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传统文化需求篇5

总体来说,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和弘扬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并在全社会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看,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论是造物的观念、技术、技艺、制度,还是产品本身,都被打上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尽管近代以来发生技术革命的周期越来越短,新中国的工业化浪潮曾一度要完全改造传统工艺,但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传统工艺重新回归到手艺人世世代代的出发点―家庭作坊或企业,重启手工制作、自主生产、自主营销的商业模式。尽管这种文化再生产模式还处于不断优化过程中,但已经实实在在地发挥了这一古老的文化传承体系作用。今天,透过手工制品,似乎“文明可掬”,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智慧、气度和文雅神韵变得真实可感!

我国现阶段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纠正的社会风气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各行各业中工匠精神缺失;优秀传统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不足;青年人就业困难;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传统街区和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活力等。《计划》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相协调的角度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在“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计划》在制定“总体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商品生产领域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在供给侧,表现为生产供给不能灵活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外部需求收缩和国内传统消费需求饱和,一些传统产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存量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各类消费需求的性价比、安全、质量等要求水涨船高,消费趋势也愈发向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而有效供给却难以跟上。传统工艺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供需失衡的矛盾,由于大量工艺品样式陈旧,简单仿古,实用性不够,美观度不高,个性化定制不多,柔性化生产尚未真正推广,加上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疲软和国内礼品市场急剧萎缩的影响,传统工艺各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

传统文化需求篇6

当代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国民生活安定,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人民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仅仅是品茶的工具,而是上升到了把手工陶瓷茶具作为艺术收藏品的行列,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是一个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在进行着充足的交流和激烈的碰撞。我国要保持几千年来优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既需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也需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文化艺术品的交流。这要求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必须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要。要求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出能够符合现代人民文化精神需要,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手工陶瓷茶具[2]。

二、 现代手工陶瓷的艺术延伸

茶具在中国历史早期是一种普通的器具,与食具、酒具等作为中国普通的饮食用具,之间的具体分类不明显,茶具、酒具和食具有混用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民对茶艺的研究,茶具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饮茶器具。并且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一样,茶具也有了文化内涵和艺术延伸。手工陶瓷的茶具又因为手工制作这一体现人类最初智慧的器皿制造方法而有了新的含义[3]。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较容易的体现当代文化的特征,是一种良好的文化艺术载体。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还能够较为直接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手工陶瓷茶具在外形上随着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手工陶瓷茶具的制作原料一直都是传统工艺的原料,制作工艺虽有发展也是在传统基础上改进的。所以说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依然不是现代社会工业量产的快捷艺术品,而是有着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精美艺术品。现代手工陶瓷茶具在不同文化冲击的时代中仍是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精髓的载体。

可以说现代手工陶瓷茶具是传统艺术的延伸,也是时代气息的集中体现。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4],仍可以满足现代人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甚至能够在现代人需要的文化艺术水平上有较大的延伸。

三、 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

(一)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与传统文化

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内涵是不断完善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体现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现代手工陶瓷茶具需要结合的重要的文化。目前的世界文化虽然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人民对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与传统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区别。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了人民对现代社会手工陶瓷茶具中的传统文化不能割舍的情结。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能够体现的艺术审美要与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并进行一定的改善,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手工陶瓷茶具的需要。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要进行合理的艺术延伸、艺术创新,还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进一步的要求是符合当代社会人民的内心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传统思想运用到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中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手工陶瓷茶具审美结合,这种审美取向仍会是现代手工陶瓷的重要设计思路。

(二)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时展。

随着人们对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取向在不断变化,手工陶瓷茶具创作艺术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手工陶瓷茶具的设计审美取向要求陶瓷茶具设计艺术美感能够与现代建筑及家具和谐搭配,但是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不仅是茶艺使用的器皿,还是一种艺术品,人们对艺术品的要求要有个性与新颖性,所以陶瓷茶具不能死板的一致,要体现人们对现代手工陶瓷茶具个性的需要,在茶艺使用手工陶瓷茶具过程中能让使用的人体会到茶具带来的舒缓与宁静。

手工陶瓷茶具的创作设计思路和创作手法创新对于手工陶瓷茶具的发展意义巨大。手工陶瓷茶具是工匠通过手工制作的艺术品,陶瓷茶具制作者在陶瓷茶具原材料的创新,对陶瓷茶具功能的体现和审美的表现有重要作用。手工陶瓷茶具创作者要及时了解社会对手工陶瓷茶具的认识和需求,研究新的创作手法,更新设计,体现陶瓷茶具或活泼、或宁静、或粗犷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在陶瓷茶具创作中加入新鲜的审美观念[5],挑战对称美和完整美等传统审美观念,扩大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范畴。创作理念及时更新,了解时代艺术特征,明确时代艺术大环境下的社会审美取向。对手工陶瓷茶杯、茶壶的材料,数量组合、造型等不同角度进行改善,在传统审美取向下向外延伸,不局限于传统角度,重在体现手工陶瓷茶具的新颖别致,个性突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在盖钮、壶把、壶嘴等细节方面创新,发展新样式,注重整体。不同的烧制手法也对陶瓷茶具外表形态、壶体品质有重要影响,随科技的发展,新式烧制方法如:熏烧、苏打烧等方法,使手工陶瓷茶具在外形、色泽、光亮度上有了很大的丰富。突破了手工陶瓷茶具的种种局限,增加了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角度。

结语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人们对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水平也不一样。社会发展意味着人们对手工陶瓷茶具的审美要求不断增加,越来越重视陶瓷茶具的艺术性。手工陶瓷茶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人们需求的双重载体。设计创作仍要坚持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并在材料、工艺、手法上推陈出新,体现当代对手工陶瓷的多层次的审美取向。

参考文献:

[1]戴学锋.利用工艺品手工制作发展文化旅游的设想――北京市崇文区文化旅游的战略选择[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

[2]张琦.品茗方式对我国传统陶瓷茶具形态设计的影响性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3]霍帅.现代手工陶瓷茶具设计的审美取向[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

传统文化需求篇7

引言

现代建筑装饰是人们生活理想的表现,是人们情感抒发的寄托,其以独特的形式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目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与本土文化气息,是我国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

1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建筑装饰的作用和重要性

目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设计理念得到诸多设计师与专家的关注与认可。在不断了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增加建筑装饰内容,创新建筑装饰设计,提升现代建筑装饰水平,是建筑装饰设计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更加凸显。

(1)丰富建筑装饰,提供建筑装饰设计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达到建筑装饰内容丰富化的效果,体现建筑装饰的形象性,为优化建筑装饰设计提供素材,满足社会不断发展需求。例如,雕梁、隔扇等。

(2)更符合大众需求。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致使现代建筑装饰更具传统生活气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舒缓人们紧张情绪的有效措施,为人们带去新的审美感受。因此,设计师适应当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为人们构建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帮助快节奏下的人们得以舒缓,保持良好心情面对每日生活。

(3)创建特色化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是中国人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展现。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迫使人们深入设计背后的文化深意,彰显建筑装饰设计的文化内涵。

2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原则

为达到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装饰的完美结合,必须在研究现代建筑装饰的基础上,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找准切入点,达到两者的完美契合。简言之,即达到形、意、神的完美结合。单讲“形”而言,应充分利用传统图形,达到辅助建筑装饰设计的目的。例如,中国汉字、云纹、龙纹等。当然,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并非简单复制,而需充分结合建筑装饰特点与实际建筑情况,掌握传统文化元素深意,提炼、创新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从另一层面讲,“形”是“意”的传承,是人们在熟知寓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形”。例如,云纹样式,其具有追求吉祥的寓意。

3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法即直接选取适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直接法主要涉及传统装饰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装饰语言,尤其是蕴含着吉祥如意的图形符号,例如龙、麒麟、中国结等。建筑装饰设计师在深入挖掘此类语言资源基础上,高效利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利用传统装饰技巧与内容,丰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直接运用传统图形,增加现代建筑装饰的艺术感,促使现代建筑装饰走向另一发展高度。与此同时,采用直接法时,必须坚持合理选用的原则,结合现代建筑风格,以户主需求为出发点,适时、适量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2)改造法。改造法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重组,以创新理念为基础,高度概括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造型、图案等,将其以合理的形式进行搭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元素。针对设计师而言,必须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结合传统图案,吸收、消化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有效素材,对其进行现代化重组,使得建筑装饰设计既蕴含着传统文化气息,又独具个人特色。

4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更加注重艺术追求、精神追求,对建筑装饰设计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师应适当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现代建筑装饰内容,促进现代建筑装饰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传统文化需求篇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与社会主义其他事业一样,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尚处于幼稚阶段。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增强民族传统体育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1. 民族传统体育市场营销的含义及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市场营销是按照市场规律,结合企业需要,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借助冠名、赞助等手段,通过所赞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创造消费需求,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一种新生独立的营销手段。

民族传统体育市场营销是一种战略,是依托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产品与民族传统体育结合,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品牌文化相融合以形成特有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民族传统体育营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企业的一切经营完全服务于民族传统体育营销,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特殊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将企业产品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产生的是一种文化,真正执行民族传统体育营销的企业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与消费者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共鸣的情感。

2. 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大众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健身条件,使全体公民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参加体育活动、享受体育的乐趣,从而为造就国民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体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消费者追求生活质量,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大,渴望满足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化,并日益趋向理性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价值的新取向。由于人们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加。这种价值取向的改变,为民族传统体育市场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观赏性、竞技性、趣味性、易参与性、共鸣性、健身性等功能。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集艺术、娱乐、参与、健身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广泛的民俗性、显著的健身性、良好的观赏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性,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从而走向市场,走向国际。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比较原始、自然、粗糙,很难适应国内外游客的参与。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开发,那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源就不会转化为经济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商业化产品就难以推向市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必须运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才能使其产业适应市场需求。

3. 4RS营销新理念

美国学者丹伦・休斯蒂(Done.Schulti)提出了4RS营销新理念,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即关联(Relating)、反应(Respons)、关系(Relationship)、回报(Return)。

3.1 与消费者建立关联。所谓关联,是指企业的产品或品牌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本身的相关程度。找到一个产品与民族传统体育恰当的契合点,这是一个企业做好民族传统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培养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联系,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忠诚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偏好,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的抱怨,稳定顾客群体。

真正高水平的民族传统体育营销是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和企业的品牌文化二者进行有机融合的整合营销。在竞争性市场中,消费者具有动态性,他们的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需求等方面与消费者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因此,把企业与民族传统体育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市场的营销,更需要靠关联、关系来维系。建立关联的方式很多,如:与企业产品需求关联。提高产品与需求的对应程度,提供符合消费者特点和个性的具有特色或独特性的优质产品或服务。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产品分核心产品、外在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需求分为使用需求、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三个层次。企业可以把产品和需求的层次与民族传统体育对应起来,对应越准,关联性越强。其次,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订做所用的物品与服务。

3.2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所谓反应,是指在企业和民族传统体育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如何控制、制定和实施计划,如何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及时地倾听消费者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减少他们转移的概率。

当代先进企业已从过去推测性商业模式,转移成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关联关系,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反应速度和回应力。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抱怨,稳定客户群,减少消费者转移的概率。网络的神奇在于迅速,民族传统体育营销必须把网络作为快速反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如:病毒营销。鼓励目标人群将市场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营销策略。这种营销手段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会爆炸式地传递给成千上万的消费者。

3.3 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所谓关系,是指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维持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消费者之间的永久性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其中包括:与政府机构、企业、消费者、竞争者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关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营销的核心和成败的关键。

关系营销更多的是体现人文关怀,而少了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它更重要的是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强调通过服务来满足和方便消费者,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和忠诚度,达到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目的。如何留住消费者,并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关系营销的实质。要维持和培养高度忠诚的消费者,民族传统体育营销必须重视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并为消费者提供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服务。在关系营销管理中,获得市场份额和获得竞争优势是民族传统体育营销的重要途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发展趋势是:

(1)从交易营销转向关系营销。不仅强调赢得消费者,而且强调长期地拥有消费者;

(2)从着眼于短期利益转向重视长期利益;

(3)从单一销售转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4)从以产品性能为核心转向以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为核心;

(5)从不重视消费者服务转向高度承诺。

所有这一切其核心是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把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长期拥有消费者为目标。

3.4 回报是营销的源泉。所谓回报,是指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价值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益。

对民族传统体育营销来说,真正的价值在于全体公民在获得自己想要的需求外,给民族传统体育营销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并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价值与长远发展。因此,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注意民族传统体育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一切营销活动都必须以为消费者及企业创造价值为目的。

4. 4RS营销新理念的优势

4.1 4RS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4RS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企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与双赢,不仅积极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主动地创造需求,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去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民族传统体育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可以说4RS是新世纪营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将对营销实践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4.2 4RS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长期拥有消费者、保证长期利益具体的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4.3 反应机制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其便利性。

4.4 回报兼并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和追求回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客观上达到的是一种双赢的效果。当然,4RS同任何理论一样,也有它的不足和缺陷。如民族传统体育与企业建立关联、关系,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不管怎样,4RS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很适合民族传统体育营销的发展需要。

5.结语

一个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市场营销战略,最基本的就是让民族传统体育消费者得到满足。否则,没有民族传统体育消费者,新的民族传统体育营销也就不复存在。在市场营销中,如果不关心消费者的话,这个市场营销战略就会失败。要获得成功的民族传统体育市场营销,必须尽其所能地创造出一个双赢的趋势。那就是企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之间取得双赢;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取得双赢;民族传统体育和消费者之间取得双赢,要在企业、民族传统体育、消费者三者之间进行很好的、有效的互动,才能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伟文,龚艳萍等.市场营销管理教程[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9):12-23.

[2]刘勇.体育市场营销学[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10.

[3]唐光耀,欧阳友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8,(2):4.

传统文化需求篇9

一、传统文化符号

符号是一种具有意义的标识,可以是图像、文字、声音、动作,也可以是一个人物、一起事件,甚至可以是一种文化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体现意义,它是从远古时期不断延续下来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识、解释与探寻的符码。中国文化有着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符号系统,中西文化由不同的符号系统所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传的思想、艺术、风俗、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相对稳定、流动与变异的特点。它具有能指两方面作用,如梅、兰、竹、菊等能指方面,代表中国人的喜好特征,“傲骨”“气节”“吉祥”“纯洁”等意指方面,代表中国人的气质与精神。文化的能指与意指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文化符号的使用与发展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意义,新的意义必将建立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这就是符号相对流动的特点。既然符号是一种运动的发展状态,那么,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硬贴传统文化符号标签、滥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许多设计比赛的兴起,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展现设计才能的舞台,一味模仿西方设计的观念也逐渐被抛弃,一些设计比赛纷纷打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口号。在此情形下,传统文化符号一时成为设计人员的“新宠”。滥用传统文化符号,机械式的模仿、照搬照抄、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很多设计人员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与意义,因而也不可能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质,他们只把目光锁定在传统文化的表象上,设计出来的作品给人感觉是矫揉造作、缺乏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理应以正确理解所要运用的符号为前提,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其中有很多已经远离了当代人的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创造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来运用传统文化,这是当代设计的需求,也是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设计

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使设计作品具有文化神韵,在追求设计创新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体现。当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已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符号,通过设计的形式折射出传统文化精神是需要当代设计师潜心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其中中国画、书法、剪纸、刺绣、皮影、京剧、脸谱等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内容加以利用与精华化,能让设计作品的表现更具生命力。就拿书法来说,它已成为当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L格、深刻的韵味所表现的装饰性,在当代设计中能体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文化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应该从文化层面出发,透过表象的传统文化符号去理解内层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元素符号的粘贴,而是通过元素符号再次审视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一次重返历史的文化旅行,是古与今的一次“文化盛宴”。传统文化就在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仔细品味。

传统文化需求篇10

传统经典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检验的精华,是体现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工作。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接的追求与成果。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长远是根本需求,务实是第一要件。传统经典阅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应长期坚守。经典阅读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在短短的高职教育三年时间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不能寄希望于高职教育三年时间大见成效,这既是经典阅读的实际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三年规制的客观局限。但基础之重要,正在不争一朝一夕之功,正在需要一朝一夕之力。长期坚持,必有进展,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沃壤。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差。应试教育体制的需要,客观上也规避了中华传统教育的应有范畴。仅有的古典文学文化课程内容,也不足以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学生入学之后的表现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认同,更为缺乏的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朝向与主动追求。这也正是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育者主动参与指导之处。

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做起。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是设置经典阅读课程。高职院校大多由职业学校合并或升格形成,文化基础课教师经由职业学校合并,在普遍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势下,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普遍存在聊胜于无的危机。这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之下,高职院利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师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了空前的条件与前提。文化基础课教师大多经由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开设经典阅读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课程。每一位文化基础课教师可以按照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开发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经典阅读课程。

二是规范必要的课程考核。经典阅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普遍较低,文言文的基本训练水平普遍较差,严格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普遍不适应。在此情势下,直接接触传统文本经典,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混学分、混文凭的思想占了主流,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随意性、功利性比较明显。在此形势下,规范性、严格性考核势在必行。外因对于内因的强制性要求更其凸显。在实行文化经典阅读课必修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严格意义上的考核,使得学生不得不认为经典阅读课“有用”,并认真对待。强迫学习,虽然是经典阅读的无奈之举,但长期坚持,必有收获,不能以短期效应所可验证。

三是成立兴趣社团。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阅读有兴趣,对于传统经典有所涉猎,但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下,难以进行必要充分的交流,成立经典阅读兴趣社团十分必要。兴趣社团定期活动,交流互动,相互切磋,互相启发,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交流互动式学习,会帮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充足的“备课”,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更扩展。

四是充分利用自媒体。在学生普遍喜欢电子阅读的情况下,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纸质阅读,体会传统阅读方式的宁静之美,以传统阅读方式阅读传统经典应该是“标配”,传统阅读方式可帮助学生阅读的更细、记忆的更牢、理解的更深,这是电子阅读所无法取代之处。一方面也应该适应学生电子阅读的喜好,建立经典阅读微信群、QQ群,利用自媒体形式,开展传统经典阅读交流互动,可是使交流更便捷、更及时。

五是辑传统经典阅读简报或在学生刊物中开设传统经典阅读专栏。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总结传统经典阅读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尽量多“动笔”,克服高职学生懒于动笔的不足。积少成多,学生会在经常的“动笔”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写作的水平。通过经常性的动笔,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从而更加激发其阅读传统经典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文化素养会在不断的兴趣激发和持续的阅读思考中逐渐的显现与成长。

传统文化需求篇11

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化室内设计领域,往往有些思想“前卫”的室内设计师主张抛弃传统,打造全新的设计观念,以提升现代室内设计的独特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这些设计师反对传统设计和某些装饰观念,但其依然在设计过程中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痕迹,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这种不脱离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主要是由于古往今来设计都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往往会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室内设计师的思想和灵魂。

(二)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渊源

某种程度上讲,室内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又是室内设计的渊源。从纵向角度分析,任何社会时期的室内设计都与当时的生产力紧密相连。室内设计装饰的素材往往自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然后由设计师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从横向角度分析,室内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并且有着自身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对当时社会文化风貌的描述,是不同审美、价值观念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艺术的源泉。

(三)室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思想和文化往往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在进行多种风格的室内设计时,一方面,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审美观念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设计作品会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也会借助“室内设计”这一媒介得到充分传播。也就是说,每一种风格的室内设计在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同时,其自身又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借助室内设计这个媒介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室内设计除了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之外,还应该为满足人们的视觉艺术审美需求做出努力。现代室内设计研究的对象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围合面及其内含物,并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结合业主对多样化的美观需求,将室内设计分为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两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将传统文化作为室内设计艺术的根本理念,使其反映出一个民族和当代社会的精神,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科学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设计既要传承文化,又要体现当代社会的特征,将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艺术完美结合,并且和谐统一,是当代室内设计的职责。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总结整理

在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使用总结整理的方法。比如在传统图案设计中,如果直接运用那些寓意过于复杂的纹图,可能会让受众难以理解,因为过于复杂和晦涩的纹图不利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需要总结整理。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追求,可采取“中庸之道”,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多样化风格相互融合,使用总结整理的方法,突出整个设计的主题,从而反映出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在设计室内灯具时,为了使整体风格突出,可提取传统图案中的纹样与色彩,并进行总结整理,加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和现代装饰风格,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传统图案独具匠心的一面,而且还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突出整体设计风格的主题。

(二)直接运用

与总结整理法不同,直接运用法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接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突出整体设计风格与主题。简言之,就是对室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从传统文化元素的种类、装饰符号、传统色彩和题材等反面进行直接运用。以现代中式风格为例,设计师可以将中国红、中国画、明式家具等具有中式风格的传统元素提炼出来,直接与现代风格进行有机结合,相互通融,使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运用此种方法时,需要考虑到适度的原则,否则会给人繁冗复杂之感。

(三)凝练升华

此种方法往往对于室内设计师的要求较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比较高明的方法。凝练升华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传统元素,根据建筑和室内空间的特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将可用传统元素进行分解,从而达到凝练升华的目的。要使传统构件布置统一、风格突出。如果直接将传统装饰构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往往会给人累赘、堆砌之感。为了营造现代中式风格,满足现代人对美的追求,设计师可以将构件元素的材质、结构以及色彩进行创新,使其凝练升华,更加完美地体现中式风格与时代特征,并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传统文化需求篇12

窗文化是建筑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室内设计的要点下。不同窗表现形式、图案、颜色等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其所具有的艺术性不同,对于我国传统窗棂文化来说,具有十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室内设计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打造出更为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一、传统窗棂优点分析

1、结构形式

我国传统窗棂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窗外形、格心、构图比例等具有一定差异,最终体现出的艺术形式不同。人们在看到窗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其外形轮廓,常见矩形窗在设计上长宽比具有严格要求,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灵活性,能够结合建筑工程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2、空间分布

窗格心为窗户中间位置,且为面积最大部分,是窗结构装饰的要点,如常见直线型、曲线型空花格,会在节点位置进行花雕,构成十字锦地团寿、冰裂纹寿字等[1]。对于传统窗棂来说,在窗空间分布上具有灵活性,画面层次丰富,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空间美。

3、装饰寓意

传统窗棂装饰效果佳,不但能够传递艺术美,同时不同的装饰图案还具有各自的寓意,传达出“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设计愿望[2]。在设计时对不同纹样进行组合,可以传达出不同的寓意信息。并且,传统建筑窗多为成双成对存在,在设计装饰上也多采用成双成对、相互辅助方式,通过深邃的寓意与内涵,来传达设计者意愿。

二、传统窗棂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原则

1、经济性原则

传统窗棂所具有的优点众多,将其应用到室内设计时,必须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全面体现其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确定其价值时,需要打破传统经济理念,并不是单纯的价格低,更是要保证其更满足于市场需求,同时在满足艺术追求的同时,体现环保低碳发展策略[3]。

2、美观性原则

将传统窗棂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本质上还是提高设计结果的美观性与艺术性,利用窗棂所具有的独特韵味,来提高设计质量。因此,所选窗棂结构形式、图案以及颜色等均需要遵循美观性原则,做好物质材料、生产技术控制,通过形式美、技术美以及结构美来营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合理设计,在有限空间内反映出传统窗棂独特的艺术特征,提高设计结果艺术表达能力。

3、实用性原则

所有的设计均需要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为目的,即在将传统窗棂应用到室内设计时,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对于不同空间、不同人群对设计要求不同,应提高设计方案的灵活性,在掌握不同窗棂结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对不合理地方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其的存在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传统窗棂的应用,不仅仅是要提高室内设计艺术效果,更重要是满足人们心理、生理上的需求。

三、传统窗棂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方式分析

1、合理选择窗户材料

我国传统建筑工程在材料选择与应用上具有很大的独特性,与西方建筑存在明显的区别,窗棂基本上为木质材料。在将传统窗棂应用到现代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结构形式以及人们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择窗棂材料。木材作为我国传统建筑常用材料,可以更好的突出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韵味,且能够与现代建筑工程产生强烈的反差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建筑工程室内结构多为立柱与横梁结合的框架结构,墙体结构不需要承重,为墙壁上窗棂的设计与安装提供了充足的灵活性,降低各项因素对设计方式的限制。例如我国徽州窗棂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且具有甚远的寓意,宏村树人堂中槛板上刻有的“周文王访贤”,寓意徽商想进入仕途的心愿。

2、窗棂文化寓意分析

我国传统窗棂样式多样,随着历史文化不断积淀,其所传达的寓意更为丰富,通过不同的形式、图案以及颜色等来传达相应的思想。窗棂为传统视觉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将其应用到室内设计时,需要做好文化寓意的分析,确保其满足人们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建筑工程当地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窗棂代表方式,选择与实际需求结合度最高的形式,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效果,提高其所具有的艺术效果。

3、室内空间应用分析

窗棂在室内设计方面的应用,从实用性角度着手,需要提高空间容纳效果,满足日常生活行为的需求。同时,窗棂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光线融为一体,避免过于追求艺术效果,而增大窗结构形式,造成所占室内空间比例过大而影响总体设计效果的协调性。从现代设计要求出发,对传统窗图案、形式、颜色等进行在创造,利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来增强其现代性,同时有不失传统民族艺术韵味,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四、结束语

传统窗棂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的艺术韵味,将其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实现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碰撞,满足生活实际需求,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来满足人们需求。在对传统窗棂进行研究时,应掌握其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优点,从不同侧重点进行分析,确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更全面的满足现代室内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明媚.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窗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燕山大学,2014.

传统文化需求篇13

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繁杂、完整、稳定的有机整体,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促进了藏族人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养成,对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的引导,促使藏族传统文化再生产和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培养新的藏族传统文化传人,将藏族传统文化以物化形态进行保存与传承很有必要。藏族传统文化传人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而社会教育又具有独特的优势,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润物细无声。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与个体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现代社会“大教育观”的重要体现。没有社会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一、藏族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社会教育

勤劳质朴的藏族人民在长期适应和改造青藏高原的生产生活中,结合自身特点,顺应自然规律,创造并传承了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享有者、保护者、传承人,藏族人民强化个体延续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使藏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科技等的不断发展推动下,教育不再是学校的专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通过不断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发挥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和个体服务。同时,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由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使各种教育资源在社会教育中成为大众教育的载体。在教育大众化、社会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下,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合理发挥、利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引导个体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个体尽可能地享受到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塑造和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也契合了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更能有效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二、藏族传统文化社会教育的目标取向

(一)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有利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藏族传统文化思想丰富、积极善良,如陪伴着藏族人成长的神话传说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懂得善待、爱护大自然,对他人心生善念,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人交流、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个人幸福感的提升,更有利于藏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中乐观、坚强、勇敢、敬畏、责任、然诺、尊老敬贤等特质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对社会组织系统的和谐构建和运行大有助益。

(二)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

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指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活动,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即优化人的生存,促使个体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幸福。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需要更紧密的沟通结合,也是“使教育与其环境相依为命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最直接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社会延伸,其传承的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个体综合素质等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质量有重要影响。

三、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运行

藏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传承机制包含传承人、传承内容和方法、传承的社会组织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教育运行机制要素。

(一)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信息化社会中的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不可忽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使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能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将现实与虚拟紧密联系。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首先需要面对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和社会变迁,需要进行适时而积极的现代转换,使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交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个体的现代社会生活。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对个体的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在个体生活的风俗、经验、行为习惯等方面。当个体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时,其原有的文化、信仰将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推动具有藏族元素的优秀作品作为社会教育素材,个体才能从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中获取更多的积极营养。

(二)藏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中的社会教育

张诗亚在《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报告中提出:“在文化生态系统中,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民族的凝聚力与人们的集体意识。如:敬仰共同的图腾以及其他崇拜物;恪守着共同习惯的禁忌,祭祀共同的祖先,学习共同的历史传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交往方式、共同的道德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方式等。”[4]在藏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教育中,个体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不会因时代变迁、社会环境改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辈对晚辈的教育通过自身行为习惯的示范、口耳相传、祭祀礼仪等方式传承,内容包含藏族人民世代积淀的族群认同、英雄崇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吉祥诉求等。在表现形式上也融入时代特点,实现与时俱进,注重融合新科技、新思想,对个体文化认同意识进行培养,满足了个体民族特性的追求。只要个体存在民族信仰,这样的心理需求就会存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中还包含着明显的对藏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教育,如生命观、善恶是非观、神灵护佑等藏族传统文化要素,使个体对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对自然界产生良好的期待,对个体追求内心平静的需求等,都融入进社会教育中。[5]如认为个体做坏事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会折损自己的吉祥幸福。由此,个体要避免作恶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生善念,积极向善。藏族人民也用图腾和英雄影响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如格萨尔是藏族人民最崇拜的英雄和战神图腾,这种对英雄的崇拜来源于个体内心对客观世界的需求和征服欲望。个体在自然面前并非绝对弱小、无助,有着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愿望。当个体的这种愿望和意识日益强烈的时候,就会体现在个体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体现在与对手的斗争中,这种意识的认同和传承是潜在、不易察觉的,也是藏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得以传承的根本前提。

(三)藏族传统文化表演技术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藏族传统文化表演技术的传承主要通过拥有技术的长者以家传和师传的方式对经过挑选符合条件的晚辈进行教育指导,传承内容包含道德规范、表演内容、音律技巧等。绝大部分的藏族节日都采用户外集体活动的方式,如集体祭祀、集体诵经、集体歌舞、集体出游、集体饮宴等,通过群体性的活动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教化。集体活动中的个体以对族群历史的认同为中心,形成了对自己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将个体对族群的情感、记忆、理解等思维方式贯穿于集体活动中。独具藏族特色的锅庄是当地人祈求吉祥的一种方式,能够在人们群起而舞时满足个体的合群倾向,满足个体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强化个体的社会整体意识。个体产生与舞蹈节奏、造型相呼应的情绪、情感变化,并感染其他参与者,包括观众。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通过文化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个体的情感,增强了个体社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社会教育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是全民参与、资源共享的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相融合的过程。因此,在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教育中,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社会教育顺利开展和实施的必备条件,不能仅靠政府的单独组织和推广,还必须强化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体的全面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教育。[6]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教育需要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个体和社会机构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一定的投入来发展社会教育。其追求是充分发挥利用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机构、团体、个体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使其成为社会教育的执行者、参与者,形成有利于藏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共同推动社会教育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思言.浅议如何在基础教育中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13):93-94.

[2]成晓丹.城市社区教育运动机制研究———以苏州市金阊区为例[D].苏州大学,2009.

[3]王妮.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互动[D].杭州师范大学,2014.

[4]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嘉绒人“且索”仪式传承为个案[D].西南大学,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