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3 15:36:36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篇1

二、福建动漫产业发展机制的SWOT分析

(一)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1.经济实力雄厚福建处东部发达沿海地区,有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总量和人均GDP均排在全国前列。同时,福建的侨乡众多,有雄厚的民间资本,给动漫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促使动漫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全省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福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泉州老君岩、湄洲岛妈祖文化、古田会议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郑成功、林则徐、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为福建省动漫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对动漫设计师创作出富有特点又不失文化内涵的作品和产品有重要作用。3.基础设施完善福建的通信基础设施在国内一直位居前列,有先进的数字电视网络、IP宽带网,中国移动的“全国手机动漫游戏研发运营基地”也在该省设立。同时福建的交通发达,高铁、高速、港口、航空等均发展迅速,为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4.地理优势福建作为海西发展战略的主体,东接台湾,南承珠三角,北靠长三角。尤其是闽台之间隔不断的血肉亲情,使得福建在对台交往中有着先天优势,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强两岸文化交往的重要基地。福建对于台湾动漫产业的承接互惠互利。这不仅从经济上发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节省运费、沟通成本,更从感情上使得闽台交流更进一步,这将为两岸合作创新带来崭新局面。5.传统产业优势福建有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轻纺工业较发达,生产加工类企业众多,如鞋类制造、玩具、文化用品、食品、服装饰品、工艺品等,福建拥有的这些产业优势,成为动漫游戏产业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生产的有力的产业配套。

(二)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劣势1.发展规模小当前福建省的动漫企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和福州两市,且这些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工的企业居多。即使有原创企业的存在,但是这些企业的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以政府的补助、电视台播出的收入为主,通过自主研发产品获取的收益较少。2.投融资渠道狭小动漫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以动画片为例,完成一部动画片大概需要投入百万或千万的资金,拍摄时长至少要一年以上,耗时耗力。即使完成拍摄,盈利也很少,甚至都收不回成本,给企业后续的制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投融资渠道有限,产业链断裂。

(三)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机遇1.市场广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竞争在国家竞争力结构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动漫具有传播范围广、易于接受的特点,是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大了人们对精神文化财富的需求,动漫产业的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将会有很大的市场。2.政策利好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对福建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尤其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必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福建省委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为全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

(四)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威胁1.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知识产权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如果一家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出了一个产品,但是还没等到上市就被盗用,这将严重挫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研发动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虽有发展,但仍不够完善,研发组织及个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淡薄,这将成为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潜在威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力度还有待提升。2.地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省动漫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北京、广东、上海等。除了要面对国内这些先进地区的竞争压力外,还要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尤其是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可见,地区竞争是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威胁。

三、推进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扩大动漫产业投融资渠道福建大多数的动漫企业都经历过承接外包、外加、代工等运营创收模式,盈利能力不足,难以积累足够的创新研发资金,严重制约新产品的开发。原创动画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所需技术力量和人才需求甚严。福建动漫产业要实现初级阶段的快速升级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就需要政府搭台牵线引导,促进多元资本介入,实现多渠道的融资,以期达到以资本为链接,让各界人士关注并参与动漫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跨行业、跨地区协同整合动漫产业资源,打造动漫产业链。

(二)完善动漫产业链动漫产业链包含前期创新研发、中期生产制作和后期营销推广三个环节,三个环节连贯发展才能实现完善的产业链。跨界整合是必由之路。整合行政、科研、企业、金融等多元资源,基于福建动漫产业现状,分析短板,在跨界中优势互补,寻求突破,打造新的、有序合理的、贯穿整个动漫产业链的生产流水线。

(三)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促进动漫产业稳固发展,提高动漫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被别人盗用,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打击企业职工的工作动力,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立完善的动漫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是当务之急,福建应该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推出系列措施,将提升动漫企业和个人创作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步进行。

(四)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大力推动动漫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特别是要不断地推动省内主要动漫基地的建设,完善福州、厦门两个基地的设施和服务。同时要加大对全省内有潜力发展动漫基地地区的政策、经济、技术等投入,要做好对各个基地的考察,做好规划,以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浪费投资。

(五)构建完善的原创动漫品牌产品为了推动福建动漫产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是必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链的构建相互影响,品牌建设提高前期动画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扩大后期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构建,尤其是动漫衍生产品的营销,在回收前期动漫产品制作成本的同时,还能为以后建设品牌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鼓励动漫企业与高校紧密协作培养人才,协同高校共同优化动漫专业的专业设置,促进高素质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培养。对高校而言,必须重新认知和明确动漫专业的正确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动漫专业的设置。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并取得较大成果的动漫产业“项目实战课程”。

产业发展对策篇2

旅游产业发展使承德山区农民增收途径拓宽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地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重任在肩,这些地区多为京津水源地,不宜发展工业,农业发展落后。以承德山区为例,围场、丰宁坝上等苦寒地区历来是河北经济贫困县,但是这些地区作为水源地来讲,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必将成为增加山区地带贫困农民收入的良好途径。承德交通网络多元发展河北省20多条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30多条高速公路、3个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主要景区将全部通高速公路,阻碍河北旅游发展多年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全省旅游产业要素组织、配置和发展将发生巨大变革。承德依托此优势亦形成了“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机场及高铁建设也在稳步发展中,承德旅游交通和项目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面临的挑战

承德在河北旅游业发展良好前景的带领下,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及挑战。

1.从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看

河北省航空、海上客运交通滞后,航空方面,全省机场数量少,开通的航线较少,远程游客到达河北旅游多数要在北京中转;航海方面,秦唐沧地区虽然濒临渤海,但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主要功能是为工业服务,缺少客运码头和配套服务设施。航空、海上客运交通滞后,严重制约国内远程客源市场和入境市场的拓展。承德地处山区,航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更进一层,山区地带高速公路建设造价高,建设周期较长,无疑增加了承德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成本,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承德来说需要来自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撑。

2.从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能力看

河北省与京津市场需求对接不够,面对京津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旅游精品少;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与京津未能全面对接,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前述影响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表明,承德仍需进一步与京津冀旅游大市场需求对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升级。

3.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看

河北省内的旅游业同时也面对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河北毗邻京津,针对京津客源市场,河北旅游业不仅面临北京、天津自身发展旅游的竞争,也面临周边省份争取京津地区客源的竞争;面向中远程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由于北京的屏蔽作用,大大增加了河北省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增长成本,承德旅游产品与京、津、乃至河北省内的石家庄、秦皇岛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相比,旅游产品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旅游产品的集成性差,相关产业链没有形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承德旅游产业优化与城乡居民增收的策略分析

在国家及河北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背景下,承德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省统一的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下,注重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结构开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中的“两城”之一就是承德;“张承草原生态”为构建“两带”中“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将成为“十二区”中具有草原文化与皇家文化特色相融合,集生态、休闲、度假于一身的承德特色旅游产业聚集区。在专项旅游产品体系中承德将凭借八县三区的旅游资源打造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五大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在拟打造的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承德独居四条:“京东旅游环线、京西北金三角之旅、长城文化体验之旅、滑雪体育休闲之旅”。可以说,承德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和战略转型期,同时也是由旅游大市跻身旅游强市的战略攻坚期。抓机遇,迎挑战成为承德在国际、国内视野中张旭东,司红十/著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居民增收策略分析完成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指导思想及发展原则,抓准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大旅游”产业观、“构建休闲新生活方式”观、城市运营观为指导,将承德旅游产业发展与周边五省市区域发展相统筹,与全国旅游战略性调整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城市发展;以“优先发展,注重关联”为发展原则,发挥旅游业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及关联带动作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按照国际标准,以休闲产业发展为导向,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同时逐步完善旅游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使承德“立足京津冀、辐射辽蒙、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构筑“一心(京津冀旅游北门户集散中心。环京津地区度假旅游目的地)、一体(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三位一体)、两群(国际星级酒店、品牌酒店集群和高端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多眼(以会议、会展、论坛为中心的‘三会’和以“国际性节事、赛事为中心的‘两事’等眼球效应手段)、多业(构筑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产业群)”的多极支撑。复合型、国际化的山水园林和历史文化性国际旅游城市和绿玉目的地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政府决策及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大政方针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实施效果的良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协调、沟通职能,提供制度、资金、技术等相关保障,努力打造承德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物,促景区升级,构建特色产业聚集区,将皇家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商业休闲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及标准化展览场馆。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改造,使得旅游交通更为便利,旅游住宿星级提高,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自驾营地、农家乐家庭宾馆等有序发展,做大做强旅游餐饮品牌,继续打造大型文艺演出及实景演出,建设娱乐街区及旅游文化娱乐中心或基地,加大承德旅游管理业态的管理、服务力度。加大对于旅游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旅游公关服务的能力,构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与氛围。以“塑造和推广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引导和促进旅游产业空间聚集、培育休闲度假为主导的产品体系、完善面向国际的接待服务设施”为四条主线,形成“区域竞合和错位发展,以城镇为依托,以旅游产业聚集区、旅游景区(点)为载体,通过点轴结构,以点串线、以县为网”的“一带(京———承———围国际旅游发展带)六轴(‘承———隆———围’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行宫文化、温泉养生、草原度假为特色;‘承———丰’西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草原度假、滑雪运动;‘承———滦’西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长城文化、户外运动为特色;‘承———兴’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山水休闲、乡村旅游为特色;‘承———宽’东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生态商务度假、乡村旅游为特色;‘承———平’东部旅游城镇发展轴:以契丹文化、乡村旅游为特色”)、一心(建设一个国际旅游中心服务区)八簇”(围场皇家旅游度假聚集区、丰宁草原生态度假聚集区、隆化———承德行宫文化休闲聚集区、温泉度假聚集区、滦平长城文化休闲聚集区、兴隆山水休闲聚集区、承德———宽城商务休闲聚集区、平泉辽河源契丹文化休闲聚集区)的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在政府的强力保障及统筹规划下,承德旅游产业结构将得到整体的实质性提升,城镇居民增收有望,承德民生建设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反哺民生的体现。

产业发展对策篇3

唐山作为典型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一直处于二产发达,三产落后,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三次产业比例与相对于同等经济水平的其他城市来说仍不够合理,三产水平亟待提高。同时,服务于二产,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生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占比较低,仍停留在小、杂、乱的阶段。

一、发展保险行业的重要性

保险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融通资金和社会管理功能,是现代商贸活动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市场经济下金融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唐山要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保险行业,为保险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不断发展的内部推力,除了增加普通消费者的投保意识,在保险规模、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以及保险主体的数量也要争取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因素

首先,唐山的保险行业普遍存在服务覆盖面小、责任意识不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其次,从属于高级服务业的保险行业和一个社会的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执法越透明,不可预期的政治干预越少,尖端服务业越能壮大生根。再次,受外力因素影响导致保险行业利润率降低,唐山许多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中,银保业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大多数银保业务普遍受制于银行制度和银柜人员素质,保险公司在合作中明显处于劣势,银保业务的增长速度与利润水平不仅难以保证而且极不稳定。此外,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销售压力增加,资金紧张,许多企业减少了对保险业务的投入,也加剧了普通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和对通胀的恐惧,减少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转而增加对股票和基金等快速盈利型理财产品的偏好。最后,垄断的保险行业活力不足,资金利用效率低,无法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单凭保费增长实现资产增值是一个漫长低效的过程,无助于缩小保险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差距。

三、发展保险行业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政策体系

初步设立保险行业引导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保险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保险项目,在合作准入、项目用地、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享受与工业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对新型保险服务、三农服务项目等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从各方面营造保险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引入第三方监督理赔机制

保险产业需要一个可预见的外部环境以及透明的赔偿体系。以唐山市汽配和维修市场为例,由于市场管理不足,导致整体市场的不规范,一种配件常常有多种价格。而大多数保险公司依据市场较低的零配件价格和工时费定损,可用户往往出于信任心理,选择去4S维修,而特约维修站的收费普遍较高,差额因此就产生了,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差额较大,使得用户对保险公司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措施,授权具有资产评估资质认定的专业单位或公司为事故车辆定损,然后再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即选择具有公立性的监督赔偿机构使理赔过程透明化。

(三)引导保险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收益率

与国外保险业充分开发利用资本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目前保险资金的运用还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少量的国债,基本上没涉足资本市场。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除了收益和风险都较高的股票市场,还可以利用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市场,交叉运用短期和长期投资产品,特别是长期投资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在偿付能力评估时被计入附属资本、可以提高对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保险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资本金需求快速增加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只能通过现有股东增资、吸引外资等私募方式扩充资本金,融资方式存在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无疑是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另外,资本市场是真正考验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获取收益的能力,同时是各保险公司收益率差异的关键所在。

(四)通过宣传引导强化保险意识

截至2009年1月唐山市已经拥有财产险、寿险保险市场经营主体32家,包括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中英人寿保险公司唐山分公司等9家保险市场主体进驻唐山独立开展保险业务。全市共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等18家经营财产险业务的保险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经营寿险的保险企业。加强宣传,消除普通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淡漠与误解,强化保险意识可有效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重.现代生产业与经济增长[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产业发展对策篇4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产业发展对策篇5

南宁市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始于2003年,当年大连万达集团举资12亿元进军南宁市中心商圈,华星时代广场项目紧随其后上马,这拉开了南宁商业地产快迅发展的序幕。到了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商业地产开始放量增长,中心商圈有阳光100城市广场、新和平、金朝阳、金之岛、新朝阳商业广场以及金山广场、盛世·联邦广场等数十个商业地产项目,商业地产开发迅速进入发展的高峰期。

随着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区域商业悄然浮出水面,原来以南宁市中心商业圈为主的整个城市商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梦之岛水晶城”、“航洋国际城”,到江南物流中心12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荣宝华商城”、2.8公里长的“10+1商业大道”,再到蒲庙500多亩的“南洋假日StreetMall”,还有各社区楼盘的区域主题商业,如江南香格里拉花园、柠檬宿、城市碧园等,南宁商业地产开发从城市中心一直延续到区域中心。

来自南宁市政府的数据称:至2005年底,南宁市商业市场建筑面积达到540多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高达3平方米以上。而由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共同完成报告《上海市零售商业网点面积调研报告》显示,2005年上海零售商业网点总面积达到3200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居民人均零售商业面积约为1.75平方米。比全国城镇的平均水平高出2至3倍,接近东京、大阪、京都等日本主要城市。而南宁人均拥有商业面积又远远超过上海人均1.75平方米左右的水平,但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是南宁的2倍多。

南宁市商业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过快,短期商业面积供应量过大

从长期的角度看,南宁市商业地产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商业地产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扩张能力,只要业态布局合理,管理成熟,现在的商业面积是可以消化的。而现在的问题是发展速度过快,短期商业面积供应量过大,导致商业地产的问题凸显,比如销售非常吃力、招商困难、空置率高,兑现脚步越来越慢等。来自广西房地产信息门户站—绿城人居网数据,2006年上半年,南宁市共销售商铺9.6577万平方米,比2005年同期下跌14.27%,而2006年上半年,仅青秀区商铺批准预售面积却达35.22万平方米。供应与需求之巨大差距不言自明。江南区某些商业项目,建成交付已经一两年时间了,但至今未能投入运营。处在朝阳商圈的一些商业项目,交付使用后也未能如期投入运营。如新朝阳商业广场,目前投入运营面积不到整个广场的30%

按《南宁市商业网点2003-2010规划纲要》的规划,南宁市2010年人均拥有零售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到1平方米,2010年商业从业人员达到73万人,比2000年年平均增长9.6%。而仅到2006年,南宁市人均商业面积就已经达3平方米以上了。总建筑面积500多万平方米,这一数据无论按常住人口计算,还是按流动人口计算,其人均面积都是偏高的。

商业地产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方面是政府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房地产开发利润远远高于普通商品住宅的利润。与普通商品住宅相比,商业地产售价高,南宁的商铺售价2004年最高时曾达到5—6万元/平方米。受利益驱使,南宁部分开发商只专注于商业地产,因此除了中心商业区域外,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有大量配套的小区底铺。

(二)普遍存在短线操作,存在先天不足

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投资往往少则要几亿元,多则十几、几十亿元,但商业地产项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投资回收期,少则十多年,多则几十年的投资回收期。即使开发商引进了一些具有很高的经营水平、品牌效应、强大消化能力的主力店客户,还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投资回收期。本来这样的商业项目是一些有比较雄厚资金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商才做的项目。但是这几年国内的商业地产开发销售模式创新以后,一些小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从事了商业地产的开发,新型的销售方式可以把长期的商业地产项目转变为短期的住宅项目一样开发。这种创新的方式是把长期的出租经营改为出售。

南宁市的商业地产项目推向市场时,基本上采用“商铺全零售”模式或“产权式商铺全零售”这两种模式。“商铺全零售”是指开发商将大的商业项目分割成若干个中小商铺,然后再将具有特定位置的商铺卖给众多业主这些业主可以自行经营,也可将商铺再转租给其他人经营;“产权式商铺全零售”模式是指开发商将商铺的产权全部分割出售,购买者拥有的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商铺,而是根据份额拥有对整个商业项目的产权及其收益权,由业主们根据拥有的商铺面积大小推举物业管理公司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

近几年南宁市商业地产在“产权式商铺全零售”模式基础上,又采用了“售后返租”的模式,售后返租又称返租销售,是指房地产商为促进销售,销售产权式商铺时,与买家约定,在出售后的一定年限内,由买家把经营权交由房地产商行使,开发商承诺每年给予一定的固定租金给买家。超过规定的返租年限后,交由买家自主经营。售后返租在国外实际上是开发商融资的一种方式,到了国内以后演变为开发商营销的一种噱头,用以套取现金的一种财务技巧。

这样,原来需要长期占用十几个亿的资金才能开发完成的项目,采用了“产权式商铺全销售”或者“售后返租”的方式后,开发商往往只需投入20%—35%的自有资金就可以启动,其它资金可从银行贷款、通过商铺预售和其它融资渠道来开发完成。由于房地产开发利润远远高于商业经营利润,多数开发商都想快点把商铺销售出去,进入新的地产项目开发,赚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是想长期从事商业营运。

这种短线操作的商业地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论证不充分,建设开发盲目,招商项目定位与市场脱节,贪大求全,脱离当地消费水平等等。商业地产不仅在经营过程中要求稳,在商业地产开发的全程更要求稳。不管是商业选址、规划设计,还是市场调研、聚集人气等,“稳”都将成为决定商业地产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以短线操作的方式开发商业地产,一开始便注定其有许多的先天性不足。

(三)政府规划规模过大,定位不准

根据《南宁市商业网点2003-2010规划纲要》的规划,从构造南宁市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的大商圈出发,南宁市商贸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是:建设2个城市商业中心区和6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区,以及10条特色商业街和178个社区商业中心。按照规划,除了朝阳商圈及七星路商圈需要建大型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外,其余的六个副区域中心也有五个要建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则按居民在4000-10000人左右,配套建立一个。通常半径在一公里范围,按每人0.5平方米布局。每个社区商业中心网点面积一般在2000-5000平方米,多的可达1万平方米。”这些规划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细究起来却有问题:规划时按整个广西的区域中心进行规划,真正服务的对象却是本区域市民。

要把南宁建设成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首先是商业设施、设备先行。由于南宁市本身出口东盟产业非常少,和东盟间的长期商贸往来较少。广西出口东盟国家的产品事实上主要是往越南,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通过凭祥和东兴等口岸出口。南宁要建成商贸中心关键要从物流的角度出发,充当贵州、重庆、四川等内陆省份出口东盟国家的出海口,因此重点发展的应当是城市的物流园、批发市场。而把10+1商业大道、金湖广场、航洋国际城等也定位为“为东盟服务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则有点不妥。每年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时间很短,博览会结束以后,到南宁来直接进货的东盟客商非常有限。作为一个营业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没有长期的客源基础,没有稳定的营业额,仅仅从建设南宁商业形象的角度出发,很难维持。梦之岛水晶城定位于:年轻、休闲、时尚。汇集世界经典及欧美时尚商品,引领时尚的消费潮流和现代生活方式。主要服务于追求时尚、舒适生活的精英人士。而这个定位和商圈所在区域居民的特征是相吻合的。这样,城区内的商业购物中心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建设时是以服务东盟的角色来进行建设的,但真正服务的消费者却是本市的市民。因此在整个建筑面积的规划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量过大的现象。

百货大楼、万达商业广场、王府井百货、梦之岛购物中心等一些大中型商场定位基本雷同,片面追求大而全,商品种类、档次、柜台陈列差异不大。据2006年的相关统计分析数据,不少商家为了扩大销售、减少库存、提高市场份额,纷纷采取让利、打折等促销手段,致使商家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激烈的价格竞争,一方面是消费者得到实惠,另一方面是企业效益不断下降,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例如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虽长期占据南宁市百货零售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但2005年10月开业的金湖广场地下商场,由于身处地下负一楼,而且周边相配套的商业设施较少,开业近一年来一直惨淡经营,每月仅有600多万的营业额。梦之岛金朝阳店、梦之岛南宁饭店精品店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王府井百货,虽经重新调整装修开业,但效果并不明显,每月都靠大幅打折促销才有800多万的营业额。原本定于2005年底开业的梦之岛水晶城,在推迟了一年后,才于2006年10月底开业,其营业状况如何,有待时间的验证。

南宁市商业地产健康发展的出路

(一)改变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

南宁要建设成区域性商贸中心,需要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的过程,需要大量开发资金的长期投入。这有别于那些现在商业营业面积不足的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完成以后需要更长的投资回收期。目前的这种开发销售方式隐藏着巨大风险,虽然近几年还没有暴发,但是几年后,有的开发商可能就难以支撑。特别是2005下半年、2006年后上市的商业地产,这一时期的商业地产因为商铺投资热已经降温,此外由于宏观调控的关系,银行的贷款利率也有所上涨,商家不得不一方面降低售价,另一方面提高投资回报率。商铺没有好的经营业绩,开发商、投资商就没办法按合约的规定给业主兑现收益,其最终的结果是银行的大量借贷资金收不回来。因此对于南宁市来说,今后商业中心的开发应该杜绝再采用“零售”的方式进行开发。其次这种开发模式极容易造成开发商的短期行为,讲求快,不认真做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轻服务、轻经营、轻规划,把重心放在销售策划上,误以为销售完成就是整个商业项目的成功。其实销售完成仅仅是开始,重要是项目的经营与运营,经营好才是关键。这关系到开发商的社会责任问题,开发商在整个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是主要的角色。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可以将目前这种划整为零的分割出售的模式,转到只租不售或整体出售的模式中,把开发商的利益与商业地产运营捆绑在一起,有效解决商业地产开发不顾市场需求的问题。

对外招商引资的项目,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的资金实力、商业地产运作经验及客户源。南宁市经过这几年的开发,人均商业营业面积已经赶超中国香港、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了。因此南宁市今后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招商。对于有资金、有客源的商业地产投资商是欢迎的,但是不要再引进一些以短期开发利润作为目标而不是以长期经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地产项目。南宁市2004年以后开发的购物中心,经营最好的要数南宁万达商业广场,而万达商业广场采用的是“订单地产”的开发方式。订单式的商业地产开发方式有两点优势:第一,规避开发风险。投资开发新项目前,通过和合作伙伴接洽,帮助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因为主力店的进驻一般都会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按大连万达的做法:只有在各主力业态到位、租赁面积超过50%时,万达才会着手购置土地。以此增强项目建成后的成功系数。在他们看来,商业企业比自己更了解当地的消费市场,如果他们对规划的项目不感兴趣就说明这个选址有问题。而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作为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商,不可能样样都精通,长期从事零售业的商业企业对市场的把握、消费者的把握会更准确。第二,签订协议后,开发商可以在项目建设中按照合作伙伴的要求来盖楼以确保建成后的购物中心符合各主力店的商业要求。这样,综合各家的意见,大堂、电梯、卸货区的位置都由有关方面经过了反复计算,以保证所有面积都能产生租金,可降低相当一部分成本。

(二)引进专业人才或运营的专业中介商

南宁商业地产的运营是新鲜事物,如何进行商业地产的运营缺乏专业、有经验的人才。因此,目前南宁市商业地产的运营也可以借鉴南宁市房地产销售中介的发展经验,先聘区外有经验的中介公司代为招商管运营,等经验学到手以后,再进行本土化。虽然商业地产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在一些一线城市也有一些成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一些好的顾问公司、中介公司经过这几年与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接触以后,对一些名牌的需求比较了解,通过对百货商场的充分了解,咨询公司明确应该找哪些品牌来谈,也明确如何帮助开发商弥补不足的地方,为开发商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如装修意见、物业管理意见等等。对于目前已建成的又招商乏力的商业项目,这一方式还是比较重要的。对于目前的南宁市来说,能引进一些国内外的大品牌非常重要,原因是大公司一旦看好南宁市的市场前景,进驻南宁市以后,可以接受2-3年的亏损期,这对市场的培育是很有好处的。而一些小的品牌商则很难坚持一年以上,一旦连续几个月亏损,可能就会选择撤柜。此外大型超市对人气的聚集、市场的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北商业中心就是在“南城百货”超市的带动下逐步形成的。不同的商业项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专业中介协助招商。

对于那些正准备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如果没有专业的经验,则更应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规划。专业的中介公司可以提供从前期调研、可行性分析、项目定位、商业业态、业种规划、到空间环境和视觉形象设计、营销推广、招商、运营管理等全程服务。开发商在准备进行商业地产开发前,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再把重心放在建设和销售上,而要把重心放在商业运营上,商业地产的营销工作不能只针对投资者进行,而是主要针对零售商、经营者进行,根据零售商、经营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商业地产的开发不仅要重视硬件方面的投入,更要重视软件方面的投入。

(三)政府加强对商业地产的宏观调控及引导

从客观上说,南宁市的商业地产网点布局还是做了比较详尽的总体规划的,并不存在无序和随意性。南宁市商业地产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市中心配套,还是社区配套都存在投放量过大的问题。有些小区集中布局的商铺或底铺,业主已经入住二三年了,还没有办法开张运营。和其他城市相比,南宁市的社区商业配套并不缺乏。房地产项目“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理念是正确的,大型的住宅区不能不预留商业配套建设面积,前几年“项目建设,配套先行”是一些楼盘成功的经验,项目还没有交付使用,相关的配套服务商业就已经准备开门营业。这和物业管理工作一样,在早期入住率还很低的时候,都是亏本的生意,都需要开发商倒贴钱进行经营。但是南宁目前的情况是,配套的商铺早早就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去了,商铺的出租和经营是投资业主的事情,很多投资者购买商铺并不是想自己经营,而当出租的租金还不上银行贷款时,业主不愿意出租,如果租金太高了,经营者又会血本无归。这些小区的配套经营本来需要开发商的扶持,但是商铺成功销售出去以后,开发商就再也不管了。这也使得一部分本来是必需的商铺沦为空置。

因此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应控制小区配套商业的面积比例,另一方面,应预留一定比例商业配套面积,不允许开发商出售。

根据绿城人居网公布的“南宁市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一览表”信息,2006年南宁市所出让的地块中,商业配套面积最低的也达到了7%,普遍在10%到15%之间,从面积上看每个项目的商业配套面积大约是从8000—15000平方米左右。和《南宁市商业网点2003-2010规划纲要》上的“每个社区商业中心网点面积一般在2000-5000平方米,多的可达1万平方米。”这一规划相比较,2006年所出让的地块,在商业面积的规划上还是偏大的,对于现在的南宁市来说,新出让土地的配套商业面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除了政策控制外,政府还应该进行规范的引导,无论是在住宅投资还是商业地产上的投资,都能给市民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南宁市房地产信息公开的网站,建设并不完善。无论是从杜绝开发商恶意炒作,规范房地产交易环节,还是从引导市民理性消费的角度来看,仅仅有现有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政府更应转变观念,信息公开并不会妨碍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而是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凯.商业地产短线操作问题研究.商业时代,2006

产业发展对策篇6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7-01

澜沧县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哈尼族乡辖4个村委会、57个自然寨、6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 万人、总耕地面积 3.6万亩、土地及水资源丰富,2013年农民人均有粮388公斤、农民人均2595元。以茶叶及甘蔗为主要经济作物。原有桑园面积587亩、涉及发展河及营盘两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2014年产鲜茧20.4吨、产值76.5万元,新发展面积450亩。

1 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发展河的蚕桑从引进到现在共经历了: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全面规划推广种植过度期、优胜劣汰的平衡期以及现在的理性恢复增长的发展历程

1.1 引进试验示范种植的尝试期

澜沧县发展河乡于2005底与全县同步引入蚕桑产业,当年示范种植164.2亩,2006年养蚕1.5张,产量73.2公斤、产值1383.3元,桑园选地条件差,基本选在树林边、竹林底或与茶树间种。基本不进行管护,亩产值8.5元/亩。到2007年底统计发展面积524.4亩,嫁接面积79.5亩,共养蚕31张、产量1175.3公斤、产值22388.8元,亩产鲜茧2.2公斤/亩、如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亩产鲜茧14.8公斤/亩、亩产值281.6元/亩。前栽后毁,弃管弃养现象突出。

1.2 全面规划推广高峰期

2008年全县调整规划前普查面积132.2亩、其中嫁接面积66.7亩。2008年养蚕32张、产量1320.7公斤、产值25345.9元,与2007年保持基本稳定。调整规划后当年新发展面积630亩,至2012年始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前累计共发展面积1864.8亩,其中嫁接面积621.2亩,累计产茧35982.9公斤、同比2008年年平均增长9倍。年最高产量15190.2公斤,产值481624.9元。以嫁接投产面积计算平均亩产茧24.5公斤/亩、亩产值775.3元/亩,平均张产茧29.3公斤/张。养蚕技术和效益处于全县较低水平。

1.3 优胜劣汰的平衡期

2012年发展河村列入了县级‘强村大户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当年原有面积由实施前的841.7亩减少到532亩、减309.7亩、-36.8%。 2012年新发展面积127.8亩,其中新栽嫁接桑80亩。 2012年养蚕439张,同比2011年的497张减66张、-12%。产量12148.9公斤,同比15190.2公斤3041.3公斤、-20%。养蚕户数102户,同比167户减65户、-38.9%。户均养蚕收入3634.6元/户,同比2657.3元/户增977.3元/户、增36.8%,亩产茧量22.8公斤,同比17.7公斤增加5.1公斤/亩,增加28.8%。由于在当年甘蔗价格提升以及养蚕水平低、致使养蚕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下,吉坐、老陈等村民小组,于强村建设项目进入初期3-4月严重毁桑。预计减少养蚕张数200余张、减少产量5000公斤。但是,养蚕总量虽然少了户均收入及亩产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狠抓冬季桑园管理、高标准建设新桑园、桑园及蚕房的统防统消、大棚建设、养蚕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的有效落实,2013年投产面积449亩,鲜茧总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达14860.8公斤。产值558425.8元,户均收入5640.7元/户。同比2012年的3634.6元/户,提高2006.1元/户、增长35.6%。平均亩产茧量33.2公斤/亩,同比22.8公斤增10.4公斤/亩,增长31.3%。2013年新发展面积138亩。产业逐步向高效,高标准化方向发展。

1.4 理性恢复增长的蓄势待发期

经过多年艰辛的发展历程,不断总结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强村大户工程’实施的有力支撑下,三年来,不下达面积任务指标、注重选地及建设标准的提高、发展一亩出成效一亩、注重种养薄弱环节的技术培训指导、积极有效的引导农户主动投入发展。发展河乡的蚕桑产业正呈现出可喜的恢复性增长趋势。其中:嫁接桑面积350亩。占新栽桑的78%。至此,总桑园面积基本恢复到2012年前的面积水平,达1030亩、桑园管理建设标准、养蚕技术及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预计到2016年可完成‘强村大户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产茧50000公斤,产值190万元,为发展壮大该乡的蚕桑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

2.1 严格推进组织化进程

发展河蚕桑产业近年来在上级财政项目的支持下由农户自行发展,桑园面积相对集中在发展河村的上勐宋、河头、林排坡及营盘村的蚌塘、坡脚等小组,2014年新发展面积呈现逐步向其它小组发展的趋势。应统一认识,以‘事在必成’的决心、做‘强产业’为目标,充分调动乡、村、组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做好现有村组的统一规划,规划面积不少于村2000亩、组300亩、户5亩。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发展。在做好发展河、营盘两个强村的基础上,后续考虑勐乃村及黑山村的规划发展。至2020年规划总面积8000-10000亩、产茧800-1000吨、农业产值3200万元,真正培植壮大成为本乡的支柱性产业。

2.2 加强技术服务力量、支撑产业发展

发展河乡从引进蚕桑产业起,技术员及辅导员更换频繁、稳定性差,始终处于熟悉、适应阶段,无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是导致该乡种养水平不高、养蚕效益不好、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全乡只有两名村级辅导员在分片进行技术服务、组织生产等的相关工作。技术培训指导力量有待加强,建议鑫源公司应至少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签订至少3年以上的服务协议。以保证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3 加强种养技术薄弱环节的重点培训指导

养蚕效益的高低,与桑叶产量、质量以及养蚕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加强种养过程中种植沟开挖、栽苗、底肥投入、中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冬季桑园的深翻、伐条、施冬肥、小蚕养殖中温湿度的管理、蚕体蚕房的消毒、采叶标准,上簇管理等每个技术环节的培训指导。狠抓桑园病虫害、小蚕养殖温湿度的调节、蚕房的统防统消等最为薄弱的环节,直至达到养成自觉习惯、统一标准为止。实现向高标准、专业化、持续方向发展。

2.4 抓好示范样板的建设

产业发展对策篇7

一、产业政策的定义、内容及特点

(一)产业政策的定义

产业政策因各学派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还没有国际上统一的定义。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对有关产业所做出的一切政策的总和。二是产业政策还可以理解成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存在障碍时,由政府来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政策。如据日本学者的观点,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三是将之理解成产业赶超政策,即工业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工业先进国家而采取政策的总和。如有中国学者认为产业政策就是当一个国家产业处于比他国产业落后状态,或者可能落后于其他国家状态时,为加强本国产业所采的各种政策。

产业政策的定义因其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各个学派给产业政策下的定义中,还是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产业是政策的作用对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产业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组政府政策的总称,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可以通过改变产业结构中资源配置或者是通过干涉一些产业的组织形式,来避免市场机制中的一些非限制功能造成的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害。产业政策实质上是政府对一些产业的扶持或保护。

(二)产业政策的内容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依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过程,并依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要求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调整供给结构,使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矛盾得以协调。

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选择高效益、能使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产业组织形式,保证供给有效增加,使供求总量矛盾得以协调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为形成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这一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3.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就是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得到尽可能减小。

(三)产业政策的特点

1.调整经济结构。即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区域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在各产业、行业、企业之间,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即改造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3.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区域布局政策表现为一种集合的政策。以市场调节机制为依据,直接调控市场、间接调控企业,起着宏观作用。

4.调节供给量。即通过促进或限制部分产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供求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平衡。

二、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影响

(一)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全社会共识和肯定

回顾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的地位逐步提高,这与政府对其地位的肯定是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重新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私营企业开始出现,私营经济逐渐形成。中共十五大提出民营是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党的十六大把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及技术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等定义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先进思想,这一理论认识问题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思想方面的障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数量超过百万家,安置了大量待就业人员就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占相当高的比率,维护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民营经济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五大召开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确立之后,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下面以广东为例,从广东情况看,截止到2002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数为175.3万户,注册资本为436.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25.9万户,注册资本3380.1亿元,共有495万从业人员。1995年到2002年间,广东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6.7%上升到2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3%,从税收收入上来分析,2002年广东国税收入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纳税总量大致占税收总量的33%。

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收入则从1980年占总收入的0.9%上升到21%,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民营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从1992到1997年广东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0%,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后,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3%,与同一时期相比,来自国有经济税收的增速12.5%高出20个百分点。可见广东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民营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民营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从广东社会投资完成的情况看,1995年民营经济在社会投资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0.7%,到2001年底全省社会投资中,民营经济的投资上升到16.5%,从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间,民营经济的投资额增长11倍,同期国有经济投资只增长3.6倍。从投资额的增速,可见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产业政策的力量不可低估。

(四)政府环境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阻碍

一个国家产业政策的提出和目标取向都是善意的,但过细的产业政策原则上只适用于指导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对相关模式的分析完全可以证明,不宜用过细的产业政策去抑制某些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民营经济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使某些行业的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对民营企业应该淡化产业政策的影响,在政策上对于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尽显产业政策的公平与等价性,让民营企业通过社会组织的试验,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证明其存在的社会价值。产业政策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它在调节资源配置、修正和弥补市场缺陷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充分肯定政府产业政策与民营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政府环境对民营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

首先,是政府环境不够理想,主要是存在一些歧视政策,有些民营企业没能真正享受平等待遇,限制其进入市场,部分外企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却不允许进入,如铁路、电信、电力、市政设施等行业,民营企业便只能望门兴叹。

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审批难、用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民营企业存在规模较小、资信度较低的现象,可供抵押的物品少,所以他们向银行贷款和利用商业信用等方面融资比较难。如一些崛起的民营影视企业资金相对紧缺,无法取得担保,银行不好判断其经营效果,无法取得贷款。较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据统计: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与问题调查中,66.9%的民营企业将资金不足列为首要原因。一段时期内,社会上三角债情况较为普遍,造成社会信用不理想,银行不敢把钱放贷给企业,企业不敢把商品交给另一个企业,担心商品发货出去收不到货款,得不偿失。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民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应结合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合理调整产业政策,使其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世银.论区域产业政策.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

产业发展对策篇8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23-02

数据库软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软件,是中国信息化建设中需求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产数据库软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国产数据库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政府、军队、教育、电力、金融、农业、卫生、交通、科技等许多行业。然而,中国数据库软件与国外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国产数据库软件企业面临诸多机遇。

一、国产数据库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软件扶持政策、“核高基”重大专项以及政府采购等的支持下,国产数据库软件市场规模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国产数据库软件在中国数据库软件市场中的份额占比逐年提高。2012年,国产数据库软件市场整体规模达3.4亿元,比2010年增长32%。国产数据库软件在中国数据库软件市场的占比约为8%,比2007年翻了一番。

人大金仓、达梦、神舟通用、南大通用等企业的国产数据库软件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都有长足的进步,已经成功应用于政府、军工、电信、电力、金融、教育等行业,并在政府、电信、电力等局部领域击败国外竞争对手。在电子政务领域,由于信息安全有保障、售后服务贴近用户,国产数据库软件逐渐替代Oracle、DB2、Sybase、SQL Server等国外数据库软件,加快了政府部门软硬件全国产化进程。

国产数据库软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应用。在军工行业,神通数据库已成功应用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等型号设计。在电力行业,国家电网调度通信中心采用了达梦数据库作为基础平台。在电信行业,中国联通统一综合结算系统采用了神通海量数据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在金融行业,中国农业银行、民族证券采用了人大金仓数据库。

二、国产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的差距

虽然国产数据库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市场、技术、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市场角度看,国产数据库在市场宣传方面做得还不够,成功应用案例少。国内许多单位的CIO们对国产数据库认知、认可程度低,采用国产数据库的单位还很少。

从技术角度看,国产数据库软件企业研发投入少,核心技术人员少。Oracle每年研发投入10多亿美元,而国产数据库软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只有几千万元人民币。Oracle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有五六百人,而国产数据库软件企业一般只有七八十人。在技术方面,国产数据库比国外数据库落后五至八年。

从应用角度看,在简单应用方面,国产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没有差别。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端应用领域,如电信、金融、社保等。这些高端应用的特点是“大用户、大数据”。用户特别多,并发量很大,数据海量。国产数据库在关键技术、产品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数据库还有一定差距。

三、国产数据库软件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篇9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网站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 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 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 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产业发展对策篇10

关键词林业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重点;对策;四川达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3-4]。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 633.33 hm2,木本药材1 666.67 hm2,油料、饮料600 hm2,其他经济林1 533.33 hm2,林木花卉133.33 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 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 333.33 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 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 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落实林业产业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达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全局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政策,要逐一明确并落到实处。完善林业贴息贷款管理办法,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林业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推进林业产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林业产业预测预警机制。加快森林及林产品认证步伐,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强化林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监管。加强林业会员经济管理指导,要办出精品,形成品牌,注重效益。三是完善林业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林业产业协调管理机构建设,使产业管理落实到人,为产业发展争取政策,为企业和林农提供产业信息、技术服务。

4.4创新机制,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

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林地、林木权属合理流转,鼓励业主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及合作入股经营,吸引社会各届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坚持先发展后消耗的原则,认真实施“造一用一”工程。充分应用现代林业科技最新技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适宜不同林地条件的造林优良树种及栽培技术,积极推行林药、林菌、林牧、林渔等复合经营技术,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应用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业产业综合实力。

5参考文献

[1] 蒋海,苏志尧.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64-69.

产业发展对策篇1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1-0079-06

北京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等重大任务。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北京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产业升级、开展国际合作、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而且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全面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北京产业发展的影响,明确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北京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为北京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1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态势

(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在加快。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初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成衣、玩具、电子装配等)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求在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加工装配地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推进,这些产业又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

(2)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加速移向中国。2005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共计603亿美元,吸收的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1/4,已经连续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首位,是世界上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另据美国商会调查,87%的美国在华企业欲扩大投资,33%的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目标。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其中70%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

(3)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华跨国公司逐渐改变了以前那种仅仅以利用廉价资源、抢占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项目为目的的产业转移行为,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一是对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投资;二是研究开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也开始在中国建立。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

(4)跨国公司在加强对我国制造业转移的同时,服务业领域的转移在加快。受我国固有的产业结构、开放政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共同影响,制造业一直是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制造业的外商投资在我国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60%。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银行、电信、保险、证券、租赁、批发零售、旅游、专业服务等行业随之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2005年我国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2182个,占当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的27.7%;实际利用外资149.14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24.7%。这两项比值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2.5和1.5个百分点。尽管由于我国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各种竞争障碍仍然存在,影响了跨国公司对这些领域的实际投资,但总的来看,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对服务业的投资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和良好的预期。

2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为北京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为北京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总部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目前,国际上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技术日益成熟与扩散,特别是市场相对饱和,已转入成本竞争的新阶段。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也已进入大规模应用研究和试制阶段。因此,跨国公司一方面基于成本因素向中国转移IT产业;另一方面则基于全球战略发展需要,把一些以研发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到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一些企业通过发挥后发优势,通过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把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进来。如诺基亚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北京,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了“星网模式”,与其相配套的大型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国际产业转移为企业进入其全球供应链提供了机会。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跨国公司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一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会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主动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中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跨国公司投资策略的这些重大变化,为我国企业加入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北京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抓住机遇,成为跨国公司某种商品的全球采购来源地;一些配套企业也完全有可能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实施采购本地化策略所提供的市场空间;国内部分企业也可以借机将一些业务流程转移到海外,借此获取关键知识、技术和专业人才,最终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足,层次也比较低。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必须重视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同时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的产业转移,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潜力产业。跨国公司服务业务向中国的转移,为北京发展总部经济,进而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北京居国内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首位,凭借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落户中国的首选地之一。

二、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效应及存在问题

1 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1987~2006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20.70亿美元,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

概括来讲,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如下特点:

(1)制造业吸引外资占较大比例,但呈下降趋势。1987~2006年,北京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92.7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8.9%,在各行业中居首位。但近年来,受首都功能定位的影响,制造业吸引外资呈下降趋势。2006年北京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10.6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8%;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23.3%,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2)服务业吸引外资速度加快,信息软件、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等吸引外资势头强劲。与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不同,北京服务业吸引外资规模越来越大。2003-2006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从14.05亿美元增加到约35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南65.4%提高到76.4%,呈迅速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南3.28亿美元提高到7.20亿美元,增长了1.20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5.15亿美元提高到17.40亿美元,增长了2.38倍;批发零售业由0.69亿美元提高到2.40亿美元,增长了2.48倍。需要说明的是,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仅次于制造业,居各行业第二位,1987-2006年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81.2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5.3%。

(3)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是向北京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外商投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1987~2005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的资金达90.88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33.0%;来自日本和美国的资金分别为43.86亿美元和26.24亿美元,分别占15.9%和9.5%。近年来,来自德国和法国的投资增长较快。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中德国和法国分别为2.49亿美元和0.95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26倍和6.31倍,这表明北京外商投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集聚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区域相对集中于中心商务区(CBD)、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天竺空港工业区等,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截至2005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外商实际投资达到46.76亿美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24.30亿美元,二者占同期北京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的25.8%。在国际产业转移集聚过程中,多数跨国公司将投资性公司或地区总部设在商务中心区内,而将生产制造基地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竺空港工业区等高科技制造业基地,研发机构设在中关村科技园区。

2 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

(1)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催化了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北京产业结构出现了高度化的趋势,证券、保险、计算机等生产服务性行业发展势头良好。1990年以来,北京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见表1),国际产业转移无疑对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催化作用。

北京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纷纷落户北京。截至2005年5月底,北京具有跨国公司部分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达到140家,占全国60%以上,居全国首位。目前,在北京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35家;《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85家企业在北京投资,其中7家在北京设立了地区总部,293家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和代表处,上百家设立了研发机构。

(2)有效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63.4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8%),比上年增长26.3%,其中电子与信息、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保设备等产业发展尤为迅速。而外资企业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03-2005年,外资企业占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61.9%提高到74.4%,呈快速增长势头。

(3)提高了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地方出口额中占有较大比例,2003~2005年地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市地方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保持在70%左右。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也促进了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的攀升。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以机电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出口比重逐渐上升。2003-2005年,机电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额由82.51亿美元增加到210.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9.0%提高到68.1%。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比重增加的另一个表现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3-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34.1l亿美元增加到129.1亿美元,占北京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2%提高到34.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国际产业转移对北京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要服从其全球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 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较高的商务成本不利于持续吸引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北京的商务成本在全国是最高的。北京的土地价格最高,综合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服务成本也是比较高的,交通问题令人堪忧,企业负担和政府行政成本偏高。尽管商务成本的上升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现代企业都比较注重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成本降低的空间是很小的,而能够使企业成本降低的只能是商务成本。商务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促使资本向商务成本较低的区域流动。

(2)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表现为投资软环境和商务环境较差,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由于作为首都的特殊性,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政策的导向使得北京难以营造其他外地城市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样,尽管北京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总部的所在地,是我国金融业的管理调控中心;这里还聚集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等多家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是我国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与上海等城市相比,北京的金融服务业还是略逊一筹。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将总部从北京转移出去,只留下政府关系部门的原因之一。

(3)企业生态环境欠佳,产业配套能力较低。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是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各地区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产业配套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第三投资环境,北京市产业配套能力低主要体现为缺乏产业链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一个企业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定会同其他企业发生联系,共同形成产业链。目前,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变为产业链竞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

三角洲发展最可贵的经验,就是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北京正逐步成为区域现代制造业的研发、营销中心和总部所在地。但产业链的缺乏却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使得北京许多研发成果只能在外地实现产业化,研发与生产不能有效互动。据对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的调查,2002年北京市共转让出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1000多项转让到了京津唐以外的地区。如此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北京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是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缺口和技术缺口。2006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49 505元,折合6210美元,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解决资本缺口已不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所以必须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目前北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有:

1 现代服务业。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业,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担保服务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商贸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建筑规划、工程设计、资信评估、市场推广等中介服务企业,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公司总部,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研发、采购、培训、财务等)总部、中国总部,提升北京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引进国外知名的行业协会、俱乐部,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新型服务业,包括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构建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集聚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2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这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有利于规避外资产业再转移的风险,促使跨国公司在北京落地生根。

3 环境友好型产业及前瞻性产业。引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是环境友好型的都市产业;并重视前瞻性产业如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引入。

4 重视吸引先进制造业和高级制造业,重点是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推动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从价值链低端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产品延伸。

四、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北京产业发展的对策

1 设法降低商务成本,改善北京商务环境

为了实现北京新一轮发展目标,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增强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注入北京,必须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从根本上改善商务环境。应该加强对商务成本的监测与调控,抓紧制定北京市商务环境测评的综合指标体系,把政府服务效率、政策透明度、企业商务支付成本、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环境要求等要素列入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要提高法律、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增强服务意识,减少行政审批,把行政机关办理政务的依据、条件、程序、结果等直接置于公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增强管理的公开性和政策的透明度,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

2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完善产业基地,是承接跨国公司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最重要条件。北京的产业基础好,园区经济发展特色较明显,这是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的一大优势。但要依托跨国公司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进而推动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还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配套能力。产业配套关键是拉长延伸产业链,既可以用龙头企业引进配套企业,也可以用配套企业吸引龙头企业。招商引资要根据构筑产业链的要求,积极营造良性互动的配套环境。当本地企业还不具备直接为跨国公司龙头项目配套的能力时,可以通过“以外引外”的办法,依托产业链对外招商,这是迅速提升产业综合配套水平的捷径。当前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更注重产业(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要求发展产业集群。为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在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鼓励和推进集群化产业的形成,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使外来资本能够迅速“落地生根”,加快本土化进程。

通过创造良好的区域创业环境,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在物质基础完善的基础上,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挥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使中小企业在研究开发、咨询、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服务;通过集群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生产服务能力。

3 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针对北京现代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存在诸多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分割等体制,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改革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搞好服务业人才储备、创新吸纳方式等多种途径,真正形成吸引现代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北京的各种制度环境,使之与成本、市场优势相结合。要积极调整服务业的法律体系,使北京服务业法律与规范同国际惯例接轨,主动将服务业的建设纳入世界城市体系,推动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北京在服务业建设中的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

不断拓展利用外资领域。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程,鼓励交通运输及仓储、邮电通信、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加大引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探索发展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企业并购、投资基金、证券基金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推动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增强发展总部经济意识。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抓紧制定适合北京特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加快城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建设,加大商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依据国际化大都市的惯例,加快北京多语种标识系统建设,增加多语种信息服务网络,营造多元化文化氛围;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北京的国际化程度,为国际知名企业总部入驻创造良好环境。

4 退出劣势产业,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腾出空间

调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人文生态环境的产业逐步退出;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鼓励退出产业实行有序收缩和资本存量向高增长产业部门有效转移的政策措施,以腾出空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发展对策篇12

1.1传统落后的林业观念束缚着人们对现代林业的认识。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与传统的林业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林业产业一直把林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为社会提供的只是有形的林产品物质,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只存在着林木。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则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惟一具有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双重性质的产业。我们要从“传统林业”的“木材利用”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向“生态利用”,逐渐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

1.2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下。

传统林业产业经营理念严重影响着现代林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当前全区林业发展的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林产品生产加工量少,精深加工少,低值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拳头产品没有,总体处于农户型、分散型经营状况。加工企业少,质量偏低,龙头企业没有。经济林培育科技转化率低,往往只是借鉴外地生产经验,产量、质量靠“天”因素较多。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导,是否需要更换品种考虑的少,花卉苗木的发展依靠外地经营者种植和外运来。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单凭自己的经验来发展林业产业。

1.3林业经营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处在由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转变的过度时期,势必将在体制、政策、法规上作重大调整,林业经营机制、国有林业改制等都尚未有真正可操作性的政策,全区18个国有林场问题很多,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林场职工安置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不是一个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财政、社保等各部门,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只靠林业部门从中协调。

2、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林业产业化必须以现代林业的理论为指导,转变传统林业轻生态、重经济的观念,重点抓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三维系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1加快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机制。

现代林业的转轨发展阶段,特别在林业产业经营的利益分配上,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实施增资增效为目的利益的分配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带动农户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制度谋求共同发展。利用丰厚的民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林业建设,予以财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延长其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对于参与公益林建设的企业,政府要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确属投入荒山造林的贷款债务,政府应作公益事业投资解决;调动有经济实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建设,达到全社会办林业的效果。国营林场实施分区经营,分类经营,政府完善保障体系,交足林场职工的养老保险,优先为林场职工创造再就业条件,为国有林场的发展创造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林业经营机制。

2.2转变林业经营观念,积极开发生态经济产业。

从海原县林业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来看,二、三、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模式比较合理,但长远来看,这种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全林业产业中强项产业木加工行业,现有80%以上的木材为外调,全区现有的林木资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林木资源将严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木加工的强项产业,因此,我们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优

化提高一产,巩固加强二产,加速发展三产。在经济林的培育上,重视高标准、高质量的特产林、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优化,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定单林业”,消除林农不敢培育速生丰产林的心理顾虑。同时我们也要改变部门林业的观念,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社会林业”的新概念,使社会各阶层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通过政策和投入,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林业的经营活动,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群众的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3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精品产品。

产业发展对策篇1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19-01

一、基本情况

我县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的突破口,以壮大龙头、延伸链条、创建品牌、辐射带动等工作为主线,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县“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预计全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带动农户3.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3.5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落实政策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近年来,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扶持现代农业龙头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东观蔬菜、古县酥梨、峪口苹果、城赵和贾令畜牧养殖4个市级“一村一品”精品片区,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为农业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在税费减免、项目配套、金融信贷、品牌创建、技术培训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全方位扶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注重体制创新,探索产业化新路子。一是土地制度的创新。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使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有序地进行。二是经营形式的创新。通过转变经营机制,建设和完善个体、联合体、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多元化的流通加工体系,鼓励一批加工企业、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三是投资体制的创新。出台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农户、企业投入为主的新机制。

3.加强科技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科技人员。不断加强与国内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融合创新资源,借助外力开展创新创业、凝聚人气,如华祁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湖南辣妹子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管理;鑫盛牧业引进了山西农大、中国科学院畜牧专家等。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企业改扩建项目,着力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实用新型科技人才。在省级龙头企业中共引进各类技术、管理、销售人才30余人。

三、存在问题

1.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果、菜、牛三大优势产业,缺乏领军企业,现代综合实力体现乏力,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虽然超过900家,但组织化程度、市场化运作水品都处于滞后状态,由此所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市场、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企业与农户处于不稳定、不规范的联接状态。

3.融资途径狭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如设施蔬菜产业、养殖园区产业,银行贷款一年期为多,在需要资金的关键节点上,银行就催还贷,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四、下一步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深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纽带,加快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伊利、统一、恒兴果汁等市场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装备和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农产品酿造业――引导扶持燕京啤酒、乔家醋业等企业重点提高制曲、酿酒的技术工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扶持山西千朝实业、青山绿色生态有限公司促进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一批部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县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目标,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集中用活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