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与管理研究

科技与管理研究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0 15:35:37

科技与管理研究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1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指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是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现有科研项目管理的延续。

一、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内容

(一)项目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项目结束后的评估,分为结题时的评估和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1.结题时的评估。科研项目结题时,应进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技术路线的科学性,研究开展内容的完整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发挥的作用等进行评估。通过结题时的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2.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项目结题半年、一年后,再组织对项目进行一次评估,重点是项目取得的成果是否固化,获得的知识产权是否流失,成果是否得到推广应用,是否对外转让技术,是否申报科技成果等。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成果固化

成果固化是指将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通过技术文件等方式固定下来,杜绝科研与生产的脱节。1.制订和修订企业标准。科研项目完成后,研发的新产品,应制订产品标准;产品质量改善或功能增加的,应修订产品标准;研发或改进了操作方法的,应及时制订和修订方法标准;研发出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或技术有改进的,应制订和修订技术规范标准等,把科技成果固化下来,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2.制订和修订操作规程。根据科研成果,对相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等进行制订和修订,以改进和完善生产作业操作。3.纳入技术经济考核指标。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应用生产后,改善了的指标应纳入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考核中加以固化。

(三)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发明创造,应通过申请专利、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纳入企业技术秘密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1.申请专利。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应及时申请专利,使本企业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的保护。在申请专利之前要做好保密工作。2.计算机软件登记。企业开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要及时进行登记,保护企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企业技术秘密。对于尚未完成专利申请的发明创造,以及申请专利后不易保护的技术、配方、诀窍等,要纳入企业技术秘密加以保护。

(四)成果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要积极向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建议推荐科技成果,积极推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技术贸易

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将不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技术贸易的方式对外转让,让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使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六)申请科学技术奖励

积极将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申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通过获得各种奖项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二、开展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科研投入效率

在项目结题时开展项目的后评估,是通过项目完成后再次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研究开发内容和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从中发现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结题一段时间后再组织评估,是通过考查科研项目成果在实际生产的应用情况,评估当初立项的必要性,是否脱离生产实际,是否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防止企业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失败,增强预防科研项目风险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后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进而提高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的成果,只有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1.将成果固化于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工艺规范、操作规程、考核指标中,以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操作水平、技术经济指标;2.将成果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中,增加产品的规格品种和功能,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将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4.将成果进行技术贸易,企业的科技成果,只要不是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都应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进行推广应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收益。

(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研项目的发明创造,使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项目完成后,要督促、检查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是否及时申请了专利,研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申请了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作为企业的著作权进行了保护,项目的发明创造中不适合申请专利的是否列入了企业技术秘密的保护范围以及作为企业技术秘密进行了保护。

(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保护企业发明创造的同时,使社会公众知晓企业所拥有的科研成果,从而树立企业重视科技、技术领先的良好社会形象。在创造发明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在科技期刊、技术交流会上发表科技论文,增加人类知识宝库积累,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将企业科研项目中取得的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的科学技术奖,社会力量设立的各类奖项,增强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和增强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意识

1.企业领导要将其纳入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布置、检查和考核。2.企业科技管理部门要自觉地将其纳入部门职能职责,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时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3.企业各部门、单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要将承担项目的期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自觉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

工作。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明确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要制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内容、任务、部门、程序、结果的考核等,并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成果管理等工作配合。

(三)纳入对部门、项目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

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就必须承诺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并纳入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只要项目承担单位的各级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单位的科研成果必将得到推广应用,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制度

1.对于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专款专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2.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管理部门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3.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

参考文献: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2

第二条科技研发资金为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科技研发资金的支持对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较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包括转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其中用于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对象还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

第四条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五条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项目库,加强对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

第二章支持方向

第六条科技研发资金是山西省财政为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方向是:

(一)科技攻关计划。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形成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计划,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理论为主导,突出国家发展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

(三)科学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围绕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通过支持科技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与开发及相关培训等,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星火计划。主要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区域和城镇科技发展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培训。

火炬计划。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主要支持重大共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成熟性,经济上具有一定效益,对产业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四)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研究,省内重大工程前期技术经济环境问题研究,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服务。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围绕解决山西省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海外专家,开展国内外科技人员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基地,推进山西与国际的科技交流。

(六)其他。支持除上述科技计划之外,经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确定予以支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其他计划或项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各方的职责与权限:

(一)省财政厅

1.负责核批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及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

2.负责核批计划管理费预算;

3.会同省科技厅审定并下达项目年度经费预算;

4.参与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估和评审。

5.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省科技厅

1.负责提出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建议和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建议;

2.负责组织项目预算的申报和评审(评估);

3.负责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

4.负责审核安排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预算;

5.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项目组织单位

1.负责对项目申报单位编报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进行初审;

2.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实施进度执行预算,监督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

3.按照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要求汇总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4.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委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项目承担单位

1.负责编报项目任务书及预算;

2.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3.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4.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和科技研发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第四章开支范围

第八条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九条项目费是指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的不得在资助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在资金性质、用途、操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可以采取入股和债权投资等资助方式支持企业,探索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方式。

计划管理费,是指科技研发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负责

管理和使用的,为组织科技计划和开展相关的全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由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

科技计划管理费的支出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开展规划与指南、项目调研、信息收集、项目评审、评估、招标、合作交流、监督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

专家咨询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给有关评审专家的咨询费用。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出国及国外专家来晋考察、相互交流等支付的费用。

信息管理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书籍购买、资料印刷、文献检索、网络维护、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等支出的费用,以及各项管理信息建设所发生的费用。

评审评估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审、评估、招标、重大专项检查所发生的费用。

设备购置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用于计划管理工作必需的办公设备等购置费用。

能源材料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等的费用。

差旅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外出支付的住宿费和交通费。

会议费,指计划管理中直接组织的工作会、专题会和各类项目评审或评估会、招标会、验收会等以及参加的与计划管理工作有关的会议所支付的费用。

劳务补助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支付的加班费、劳务费等。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各项费用之外发生的与计划管理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计划管理费年度结余,纳入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五章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和执行

第十一条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时,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按要求编报项目预算,并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科技局等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预算的初步审查,按统一要求汇总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三条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或择优遴选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申报的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进行评审或评估。需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及其预算的,按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或评估意见,综合平衡后,确定年度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计划,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下达预算。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报批。

第十五条科技研发资金根据项目类型、课题规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项目按照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方式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

第十六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办理。

第十七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由省科技厅和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各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匹配资金,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分年度执行的项目经费预算,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中期检查或评估,中期检查或评估结论作为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调整项目预算的参考依据。

第十八条科技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未完成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补助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十条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省科技厅批准后,将剩余经费归还原渠道,剩余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项目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送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并由省科技厅汇总报送省财政厅。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作者;姜晓峰 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五队

参考文献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管理;现状;对策

1开展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1.1政策要求:推行信用管理是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1.2现实需求:增强警示性形成震慑

加强科技计划活动相关责任主体的科研信用管理,尽快出台针对性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对科技计划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实行科研信用记录和惩戒制度,能够增强对相关主体的警示作用并形成震慑,同时是做好全省科研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2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现状

2.1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2014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出台《关于科技计划信用的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广东正式全面启动科技计划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初步建立了专家信用管理系统,并得到了广大专家、科研部门和单位的广泛认可。

2.2实施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实现涵盖科技业务全流程的“痕迹”管理

从2014年开始,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的先进经验,针对科技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实施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并相应调整优化省科技厅内设机构及业务分工,全面推动广东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并投入使用,阳光政务平台可完成科技项目全流程的审核审批,科技咨询专家的信息管理,科研信用体系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

2.3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数据库,所有在库专家须接受信用管理才可参与科技咨询活动,对专家参与的科技计划活动名称、时间、次数、是否存在失信行为等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全程留痕管理,有助于科技咨询活动质量的提升。

3广东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各信用主体信用管理实施细则、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是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的核心环节,科技计划中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尚未完全明确,一旦相关行为主体触发了信用行为后,信用信息的收集途径、举证方式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人工对佐证材料进行审核并将信用变动录入系统。

3.2信用行为等级的确认和信用值调整规定不够完善

基于项目管理过程的指南制定、项目申报受理、项目评审、实施管理、结题验收、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与信用有关的行为将给予记录,并以此为据对各信用主体的信用值进行调整。系统自动触发记录的信用行为,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人工录入的信用行为不是系统的标准化行为,因此需要制定人工录入信用行为的审批细则。

3.3信用信息的数据共享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产生的失信记录信息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申报和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参考,范围仅限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缺乏信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暂时还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计划信用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4对策与建议

4.1抓紧完成严重失信等相关规定的制订,做好制度出台后落地工作

抓紧完成针对项目承担单位、承担人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科技咨询专家、中介机构等科技计划活动参与主体严重失信与惩戒相关政策制度的拟定工作,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形成警示和震慑。

4.2针对各个信用主体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和不端行为处理制度,激励科研诚信行为,重点防范和惩戒科研活动中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骗取滥用科技资金、利益勾结、违约失信和其他违背公认准则、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全面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信用管理工作。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5

从历史上看,各次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转型,无论是近代科技革命,还是现代的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和历史等方面的一些原因,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转型也是极不相同的,以我国为例,我国社会转型更为特殊一些,它发生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是从传统手工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转变,在这中间,又从工业型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如果从漫长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两者几乎是同时发生和进行的。然而社会转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说,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管理转型是密切相关的,是要靠社会管理转型来提供支撑的。所以,科技革命、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正确面对现代科技革命给国家的管理现实带来的挑战,并对管理创新进行仔细的研究。

1现代科技革命及其本质特征

科技革命,主要是正在生成的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原理、科学的社会体制、技术的标准规范、技术的应用组成及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标准、应用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等方面的改变。这些也预示着人们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手段都在显著提高,有历史性和划时代性的意义。

1.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标志

在近代早期,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而且,瓦特全面改进蒸汽机的并非直接源于牛顿力学,更多的是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从以电磁理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开始,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互影响,难分彼此。科学成了技术发展的理论根基,并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应用周期显著缩短。从第二次科学革命之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过程。这种紧密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预示着近代技术革命向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转变。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标志是: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1948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创立;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问世;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问世等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一场基于已有科学技术条件爆炸发生的整体性革命,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革命,是这场现代科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2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史

科学技术革命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次科学革命是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这时主要标志是机械化生产的出现,蒸汽机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从19世纪到19世纪末,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这时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和电气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第三次科学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电子化及电子技术时代的到来;第四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都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再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交往、思维等生存方式,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一个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由于这场科技革命今天仍在延续,因此,也可以称作为现当代科技革命。

1.3现代科技革命的本质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强渗透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使人类对劳动资源的应用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信息资源为主转变,从而“信息革命”、“数字化革命”,孕育了信息产业革命,带来了20世纪后半叶的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其次,现代科技革命从运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成果转向主要运用生物学等领域的成果,利用生物资源,导致“生物革命”、“基因革命”,并将孕育21世纪新的生物产业革命。

2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及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2.1社会转型与管理转型

管理转型,是组织管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社会转型会引导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更会支撑社会转型。在我国古代就缺少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形态,这时人们没有把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说划分出来,有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治理之术”、“治国之道”等。近代以来,由于还是推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管理模式,所以说,在管理上还是以血缘、地域关系为主,未实现工业社会的管理关系,管理形态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在西方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工业化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人们相互合作,协调地工作,强调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使管理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2.2现代科技革命给我国管理转型带来的挑战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流通和传播,人们参与社会转型和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但社会传统管理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就是权力要从上至下的贯彻落实,层级观念很强,在管理上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意志,进而形成统一的行动。这种管理带来的就是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传递环节过多,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习气。

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管理创新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应正确面对管理机制上带来的各种挑战,顺应时展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3.1管理思维理念上的创新

在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无论是管理科学、管理行为学,还是对具体的企业管理问题,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注重管理决策的落实。应在实践中关注企业内部的结构组成与管理机制建立,注重内外对企业管理本身的影响和冲击,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既考虑长远发展,又兼顾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其次,要注重管理相关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源头所在,如何实现管理方法和理论现代化发展,是当今社会管理学中的一个时代课题,把先进的管理理论用于现代管理中,解决好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导向走势,实现管理的长远目标。

3.2管理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管理领域应自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在文化继承上要求同存异,真正把好的文化传统在管理中发扬继承下来。

3.3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应科学制定与信息化时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应建立符合网络型管理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尤其在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上,要做到人人在同一层次分享管理信息。在管理权力分配上,要做到分级决策负责,每级有每级的决策权力范围。这样使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一个有机体,成为了一个快速反应决策的体系和一个高效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薛昭莹.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J].南方经济,1999,(1).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6

1 研究视角新

科学计量学研究专著,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赵红州的《科学能力学》第二篇,到90年代初,谷兴荣先生《科学技术发展的计量研究》出版发行,至今已有相当一批科学计量学学术成果。但绝大多数专著都是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谷先生对它的整体结构功能规律进行探讨,采用的是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谷兴荣认为:用文献计量学研究科学计量学主要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文献资料的分布结构和结构变化规律,这只是科学计量学研究内容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科研经费的分布结构和演变规律问题,社会环境、科技经费、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关系,这些内容的研究是文献计量学方法不能解决的,只有计量经济学方法能解决。反过来,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可以研究科技文献与科技成果的分布问题。而且,年轻一代的管理学者,运用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方法写了不少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计量研究论文。可见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谷先生在本作中概括出一个庞大而系统的论著是有重要意义的。

2 观点新,创新程度大

此专著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结构、功能、发展规律等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并用数学方法给予表述。在第34页把全书的基本论点的来源列了一张表。从表中可见,全书共有61个论点,其中,由本书作者在过去首次提出,并且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过的有42个论点,占68.8%;吸收其他学者的论文论点有19个,占31.2%。由此说明本书作者对科学学与科技管理计量研究的理论创新程度是相当大的。而且,多数论点都是有理论与实际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区际结构三大发展规律(两极分化、梯度转移、中心转移规律)的统一性原理等等,提法新颖,论证清晰, 很有意义。

3 内容广泛,涉及到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

任何学科都是讨论研究对象的结构,外在表现形式和自身活动的方式,活动功能、演变和发展规律三个问题,此专著对科学技术体系各方面的结构和结构演变规律都作了详尽的定量探讨,如科技研发的要素结构及其演变机制,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区际结构及这些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这些结构的内在各部分的弹性替代关系等。这部分内容将近30万字,是目前科技结构研究中最广泛最详细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于科学技术的运作方式、运作机制和经济社会功能与研究效益问题,从五个方面写了近15万字。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链锁关系与替代关系,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及作用规律的定量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及作用规律的定量研究,科学技术研发效益的历史变化规律等,都进行了系统的量化分析。

在科学技术的传播、渗透、转化发展及其评价方面, 分为五个方面写有20多万字。包括科技传播与渗透效应的几个问题研究, 科技发展与科技转化的质量指标和质量诊断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规律与新陈代谢机制的定量研究; 科学技术活动的三大基本法则与行为边界的定量研究; 科学技术评价的四大指标与四大环节, 四大指标即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效益指标和综合指标。四大环节即指标的选取与选取标准环节, 指标分类环节, 指标的组合建模环节, 指标的测算与检验环节等, 都作了全面的量化研究。

由此可见, 本作是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中涉及面较广的大部头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4 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强,全书结构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由于研究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相互之间已经构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从编的层次看,第一编是讨论科学技术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是科学技术的横向结构,以及横向结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变化。第二编讨论科学技术运行发展的机制和社会功能,前者是横向的,后者是纵向的。但都是指科学技术体系内在各部分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时间依存关系和变化关系。第三编讨论科学技术传播发展与评价理论,这是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性发展规律,科技发展状态和科技活动结果的测评,与第一、二编相对应。每一编的各章之间,每一章的各节之间等都具有互为联系的系统性,相互间有较强的逻辑性。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03-01

科技信息管理是管理者和使用者为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理、搜集、加工和应用,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对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归纳、宣传、使用的一种社会性活动。通俗地讲,就是科技信息管理者对科技信息活动和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1 科技信息管理特征

科技信息是用图像、文字、语言、符号等形式对开发活动和研究方向、重点、热点、市场以及规划等方面的情况所罗列的总体反映。它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形成的共同知识财富,更是各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资源。在科技信息的日常管理中,文献、国内外图书、期刊、专业数据库、专利等资料的研究和检索都是当前科技信息管理部门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元化的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数据库,就可高效、及时地对各类科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存储和检索;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便捷有效地获取最直接的最新信息,从而避免了相同信息的重复使用和搜集,为科技信息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途径。通过网络技术的共建共享使各类科技信息的内容更加及时、详实和丰富。

2 科技信息管理应用

目前,在科技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主要是计算机技术来整合科技信息、编排和检索科技要闻、统计及查询科技文献等工作。目前应用最广的首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和检索信息,管理者用著录项目构建了信息目录数据库,然后再分别按照使用者的不同要求,把数据库内的信息自动编制成分类目录、专题目录和案卷目录等;其次是用计算机进行大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科技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按照著录项目中所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检索出符合自己的信息资料;最后一项则是科技信息管理者利用计算机对信息形成的所有数据,进行登记与统计。

2.1 计算机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在各项工作中的应用逐渐得到了广大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认可。要将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科技信息管理中,首先要在科技信息管理中充分加强计算机的利用,为将来构建科技信息管理系统打下基础。

2.2 计算机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优势

信息管理系统是综合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三项的集合体,利用此技术可完成管理中各类工作。所以说,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科技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建立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第一步就是要整合和构建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多媒体信息数据库、文字信息数据库和图片信息数据库,这三项是整个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源泉。第二部是要构建科技信息网络。网络的构建是实现科技信息共享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一个高效、优质的科技信息管理网络,才能实现科技信息管理的高效率,为需求者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2.3 计算机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功能

基于计算机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学者研发出了一套科技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网络化的数据库开发,同时还融入了人工智能思想,使科技管理借助网络,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

2.3.1前端功能

使用者可通过科技信息系统在浏览器中依据目录列表和分类对科技信息内容进行浏览,从而了解目前行业的最新动态,预知展会以及学术会议发展情况,同时,科技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站内搜索及检索,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然后再通过内部邮件和BBS等模块进行科技信息的转发、存储、讨论和交流。

2.3.2后端功能

科技信息系统的后端功能主要实现与系统相关的一些管理功能,主要有①删除邮件帐户和清理过期的邮件。②对录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存储;③对系统的一些模块进行配置;④数据库备份;⑤增加或删除用户/管理权限。

3 计算机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难点

将计算机的管理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科技信息管理工作是目前所有科技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难题。

3.1 科技管理队伍不健全

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部分科技管理人员不能熟练地用计算机去管理科技信息。这是制约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使用和推广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制定和加强对员工培训和教育,只有通过大量的培训,才能使他们各尽其用,还有就是要大量地引进一些管理型人才,以提高管理机构的整体水平。

3.2 网络安全没有保障

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是导致科技信息泄密的主要原因,病毒可以随时修改、破坏、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各种科技信息,这势必会造成科技信息的损失和危险。利用简单的防火墙是不能保证科技信息不被修改、破坏、删除、盗窃。对于涉及机密的科技信息,应当采用稳妥的手段加以保护。

3.3 应用软件不规范

由于缺少统一的管理,目前各类科技信息管理部门,都是各自为战,各自开发自己的管理软件,所以就产生了很多不统一的管理系统软件,加上部分应用文件格式不兼容,给科技信息的共享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说为达到科技信息共享的目的,建立统一的科技信息系统和使用标准规范的软件是必须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由国家机关制定一些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使用统一的文件格式,减少文件格式转换与重新制作的难度,为信息共享及沟通提供必要的条件。

结束语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影响深远而广泛,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科技信息管理将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春华.浅议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0.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8

一、人性与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因此,必须对人性有所了解。人的自然属性有三个定律: 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人的社会属性也有三个定律: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对人生价值的考虑。企业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工的行为、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才能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更能发挥全员潜能的管理目标。

那么,人性是什么呢?千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首先提到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就像说人的天性非常的接近,习相远是说学习才能把善恶分开,使人相远。这样看来,孔子认为人本性是区别不大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本性是为善的。西方国家受基督教人有“原罪”思想的影响,主流的观点大多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其实,人是一个生命复合体,并非简单的“善”或“恶”,也并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而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复杂人”。

现代管理学中所指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来自西方行为科学理论。“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四大基本原理思想的综合体现。“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用整体、全局的理念协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提高管理效能的动态管理。

那么,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呢?我认为,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本性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的本质,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源,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性化管理应建立在以下原则基础之上:①人性化管理旨在追求人本性与企业管理的和谐统一,员工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企业的发展是员工能够进一步发展的保证,员工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②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最大潜能,全面发挥人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③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员工人性中“积极的”因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④人性化管理要正视个体之间人性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要针对不同的人施用不同的方法;⑤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员工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从“自发”工作到“自觉”奉献,从“打工者”心态到“合伙人”信念;⑥知人善任是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天赋和其最感兴趣的事情,管理者要发现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然后把他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二、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点

1.有个人信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员工通常受过高等教育,长期的学习和社会经历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有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观念,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认可。他们崇尚独立自由,并以有自己的思想而自豪,藐视权威,轻视权力,不喜欢附和与屈从,无法忍受诸如“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种管理方式和理念。

2.工作有较强的自主性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通常有个人的见解,喜欢独立思维,希望能够有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才能、可以进行自由畅想的工作环境。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追求不断进步。他们是企业里最富活力的群体,不愿意受制于物、约束于人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指挥。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希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性,表现出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的渴望。

3.工作方式的随机性和工作绩效的难以衡量性

他们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工作场所也与传统的固定生产车间、办公室环境迥然不同,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时间和场合。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

4.员工队伍呈现“知识型”和“年轻化”两大主要特征

高科技企业内企业员工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 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高科技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时间快, 所以员工队伍年龄偏小,并且要求掌握最新技术,因而他们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他们一般都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能够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专业领域中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技能。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是一个企业中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和推进者。

三、高科技企业人性化管理策略

1.管理思想人性化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向导,所以企业最高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人性化管理的思想。首先,要确立员工第一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现代高科技企业要有一流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优良的产品只有依靠优秀的员工。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激发出内心强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第二,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掌握着国家经济的核心命脉。企业管理者是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同样每一个员工作为国企的一份子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因而,每一个人都不能抱有“打工者”的心态,而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站好自己的岗位。第三,管理者要把员工当朋友对待。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员工就会敬而远之,员工的真实想法、思想状况和情绪就不会与管理者沟通;如果管理者把员工当作知心朋友,就很容易知道员工私底下在想什么、做什么。管理者与员工交朋友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礼贤下士,心胸豁达,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一员。在一些著名公司的机关食堂里,就经常看见老总们手持餐具,同普通员工一样排队打菜,一样自找餐桌。能亲近员工,能体察民情,能养成有益的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率先垂范,让员工真切感到管理者对下属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他们会从心底涌起对管理者、对这个集体的拥护和热爱,从而焕发最大的工作热忱,这也是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2.人才招聘、使用人性化

人事环境对人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士为知己者死”,当员工的人格、个人尊严和人身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并能经常感受到来自企业大家庭的理解、关怀、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企业产生真切的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并从内心爆发出强烈的“报效企业”的感情冲动,进而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相反,当员工经常受到冷落、排挤时,就会对企业产生失望、抵触、憎恶情绪,并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鉴于此,许多成功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人本”理念的倡导和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并将其视为企业和组织内部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比如,IMB公司始终贯穿的基本观念是:尊重个人,争取优势,提供优质服务;惠普公司的理念核心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等。这些理念宣扬的共同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其目的就是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互以此约束,由此营造出融洽的文化氛围和人事环境。在人事管理中,要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原则,为此,一方面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人不求全责备。

3.管理制度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强调人的因素,但绝非不要规章制度,相反,它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管理是“大棒+胡萝卜”,规章制度是对员工“管、卡、压”的手段。而“人性化”管理是把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自律行为的规范。它同时明确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权益和义务,宣示什么行为是企业提倡的,什么行为是企业反对的,让员工既感受到制度管理给予的压力,更体会到制度管理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可变我被管理为我要管理。企业订立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员工素质状况和个性化特征等各个方面,同时要更多了解、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人性化和制度化有机统一。

4.管理方法、手段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要求合理分配企业的管理权力,在管理中,权力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都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所以要充分授权。放权本质上是对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价值的肯定。员工在相应的岗位上享受相应的权利,这是对员工以及其岗位的信任和尊重,而员工的自尊、价值和自我满足感在这里得到体现,因而其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自然就得到了鼓励。

管理人员应该时刻表现出对员工工作的支持态度。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或出现差错后,管理人员在指出的同时也要提出解决办法并告诉员工,并帮助其解决。不论是批评员工还是表扬员工都要注意方式和场合,只有充分尊重和支持员工,员工才会产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加大情感投资,搭建沟通平台与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最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员工是酒店最宝贵的财富与资源,管理者就应该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照顾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交流沟通既可以采取民主生活会的形式,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地促膝谈心,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来完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

四、结论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创新来源于哪里?毋庸置疑,创新只能来源于企业的人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才不是从天而降的,企业选好人才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培育让人才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而这沃土就是企业要全面建立一套选人、用人和管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相宝,程樊启:知识型员工管理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2][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F204;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015-03

1 新时期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 国际形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80%以上是通过技术进步获得,争取技术上的优势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竞争正演变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区域竞争。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北京市作为首都,作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中心,在北京圈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国际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国家竞争力的科技发展。国际上许多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核心竞争力。

1.2 北京市自身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标志有三:一是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二是北京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三是北京市正在从传统经济的区域经济中心向全国的新经济中心转变。这一切导致科技要素的作用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上,也对科技环境、科技能力尤其是政府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形势下,北京市科技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作为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北京,如何面对技术创新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新的竞争态势重新审视首都作为国家科技核心的历史责任,进而推动北京市的发展,对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北京市是全国文化、政治的中心,拥有众多的研究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科技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一些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大量聚集在北京,使得北京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 中央科技资源在北京占较大比例

由于北京的很多资源为中央所有,所以很多中央的科技资源和北京市自有的科技资源出现重叠。这部分的科技资源很难明确的区分是隶属于北京市还是归中央所有。有些地处北京的科技资源其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在北京范围内,可能会扩展到全国。中央的科技资源占北京科技资源的较大比例,中央经费大多用在北京的央属大院和科研所中。同时,中央院所代表国家技术的最高水平、代表科技最高水平的也多是央属企业。

2.2 北京区域科技的辐射性

北京的科技发展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区域科技资源的全国辐射性。作为全国科技的中心,北京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服务的物理位置虽然在北京,但是其服务范围却面向全国各地。同时,北京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也在京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基地,其社会效用辐射到全国。所以,北京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明显的。

2.3 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

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首都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科技资源与现代服务业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很多新型现代服务业态的出现都是建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的。

3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国际竞争和北京市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全国的科技中心,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大首都”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北京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北京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从全国的科技中心发展和北京城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科技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下不能有效提供,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缺陷,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政府科技管理就是要提供科技活动中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或者组织公共物品的提供。同时培育创新环境,形成以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力量,为私人科技物品的提供创造条件。在公共科技产品、准公共科技产品、私人科技产品三个层次上分别确定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领域和手段。同时,结合北京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特点构建完善的北京政府科技管理体系。

3.2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在探讨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之前有必要确定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北京市政府进行科技管理必须明确下述原则:政府干预科技活动并不是代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在市场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科技领域,政府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或者市场效率低下的科技领域,政府应该加强干预。政府干预科技活动应该强调有限干预、理性干预,减少随意干预,避免政府失灵,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

具体而言,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概括为:“重市场”、“重服务”、“重社会”、“重效率”、“重创新”。包括:

第一,“重市场”――为科技管理中的市场失灵提供“有限的科技管理”。在政府科技管理过程中既要弥补市场的不足,也要避免政府失灵的产生。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科技创新主体。

第二,“重服务”――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北京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在京科技部门和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第三,“重社会”――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重效率”――不仅要加强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还要关注科技投入的效率,即是否真正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五,“重创新”――管理创新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创新型城市”及“科技北京”建设的内在要求。政府科技管理应该将创新精神贯穿始终,从过去的管理“惯性”中走出来。

4 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一般而言,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是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但是,由于科技发展阶段不同,纯公共科技和准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目前我国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种类型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供给机制没有健全,供给主体缺失,使得即便是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也难以有效供给。因此,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私人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4.1 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科学普及,部分共性技术、竞争前技术研究,国防、减灾、科技基础设施等。在上述纯公共科技领域,政府是科技需求、供给的枢纽。有时直接充当了需求决定者、消费者的角色;也有的情况,作为社会的代表,扮演着需求决定者、消费者乃至供给者的角色。因此,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对外部性的克服,其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政府是各方利益关系的纽带,更是社会与公众的代表。因此,在纯公共科技领域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和有效管理。

对于北京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知识创新领域。知识创新应该作为北京科技发展的首要目标,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在北京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科技北京”理念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外部性特征。

4.2 深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其产品提供过程中具有外部性,会出现“搭便车”,致使市场中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动力去投资。政府有必要深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准公共科技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私人赢利空间,应该引入多重投资方式与政府投资并存。

现阶段北京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领域。这些领域存在企业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关系民生的公益性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上述许多科技领域由于具有较大外部性,又使得准公共科技的范围相对扩大。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应该深度支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 适度干预私人科技领域

一般而言,私人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私人科技领域的活动首先应该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企业作为私人科技产品的提供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科技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同样会影响某些私人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的提供。如目前北京大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任务较重。由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外部性存在,使得中小企业提供私人科技产品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某些私人科技领域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如设立大企业科研基金、扶持中小科技型企业政策等。 5 结 论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化的科技竞争和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北京市科技发展的要求,北京市要依靠自身的特点,明确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定位,结合北京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特点构建北京市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由于目前我国和北京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种类型科技领域中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产品都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供给机制没有健全,供给主体缺失,使得即便是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也难以有效供给,因此,北京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私人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的程度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张耘,傅正华.“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8-31.

[2]颜振军.中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8(12):67-76.

[3]常林朝,郭洁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2-84.

[4]赵俊杰.国外科技管理与决策机构的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124-125.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10

1 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

1.1 高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对于农业科技服务业而言,集GIS、GPS、RS、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可以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的诸多过程及动态监控,而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最直接的设计要求就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管理系统的输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管理系统具有显著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对管理系统进行必要的备份,使管理系统的信息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农业专业性管理系统对检验检测工作的帮助,可以全面地反映农业生产的现状、标准、管理措施等。

1.2 足够的实用性与易用性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系统系统的存在是为了能够为农业生产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管理依据,这就要求系统要有完整的项目属性,而且在项目属性与空间数据对接上,能够进行信息处理功能的具体应用。整个系统要实现层次分明、调理清晰、用户界面简单易懂,操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的程度。明确项目研究方法,设计好技术路线、工艺、流程,利用GIS、MIS、多媒体技术采集和建立及农业生产相关信息管理系统。

1.3 管理的统一性与开放性

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要符合国家对管理系统的要求设计,也就是说要在国家统一规范和数据格式下进行设计,管理系统格式要与国内标准统一。例如在黑龙江的农业项目中,就要重视属性、专业化统计、图形、图像都要与用户信息保持一致,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对系统内容不断升级,体现管理系统管理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统一性与开放性能够把管理系统设计推向新的发展平台。系统采用 J2EE 体系架构,可以对 J2EE 体系中的 EJB、JSP、servlet、JMS、Session等多个组件进行优化来提升整体系统性能。黑龙江省科技平台绩效考核评价系统管理系统主要有 10 个数据表:子平台基本信息表、考核指标表、指标体系表、考核数据表、综合考核结果表、一级指标考核结果表、二级指标考核结果表、权限表、角色表、用户表。

1.4 技术的网络性与扩展性

管理系统是网络资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农业科学服务的检验检测平台上,要充分利用综合性思想实施技术的拓展。例如进行网络环境的多资源整合,多语言集成编译技术,多系统功能集成技术,多平台系统间集成技术,分布是应用集成技术。

2 提高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1 充分调研,丰富检验检测管理系统的内存内容

农业科技服务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将科学技术与产品生产直接联系起来,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限,在技术理论与产品研发进行积极的整合,创造科技产品诞生的良好环境。提高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就要从管理系统的内部内容入手,要利用专业人员的操作,丰富管理系统的内容,大量采集符合生产设计需要的信息,充分调研,全面掌控,从内部内容上进行管理系统的内涵丰富性设计,例如项目中要组织系统分析人员对全省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调研,摸清全省概况,形成调研报告。系统采用 J2EE 体系架构,可以对 J2EE 体系中的 EJB、JSP、servlet、JMS、Session等多个组件进行优化来提升整体系统性能。

2.2 形成有利于技术的开发性完整性系统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去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检验检测平台管理系统管理要采用科学的软件管理层级,建立软件需求的文档,软件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必要步骤,形成系统技术开发的软件需求文档、软件设计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技术文档。

2.3 强化合作,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管理系统是信息的集合,数据采集是管理系统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在科技服务业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将项目建立的内容统一明确,建立与合作单位的清晰化关系,对信息采集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具有全面性,信息采集要符合实际需要,并且有详细的注释。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GIS、GPS等技术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学化管理与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2.4 注重管理系统文件的专业化和价值化

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所有文件都要具有专业化和价值化的集合价值。管理系统就要在设计上,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通过数据特征采用文字或者数值形式进行记录,在专题内容需要过程中,能通过数据化的信息处理功能,将所需要的文件形成图形或者文字材料,形成最为直观的材料,为方便政府部门高效化规划、动态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手段,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具有推广和示范价值。

3 结语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就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仅是社会生产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企业呼唤高新技术的来临,人民生产生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带来生产领域的进步。提高科技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效性,需要从多个方面把握,需要以先进的思维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系统给予资源配置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11

1 概述

科技成果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其推广和应用于社会,是科研任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科技成果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工作从确定计划任务、科研设计论证、研究实验,到成果鉴定、成果推广应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做好成果管理工作,直接影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科研工作的效益。对科研工作的预测、科研计划的决策、课题选择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活动有反馈作用。目前科技成果管理采用人工管理,缺少工具支撑,管理的流程性、规范性、精益化无法保证。

群众性技术创新是发挥企业员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也是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职工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始终要以“人才战略”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员工技能为有效途径,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人力资源储备,加快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群众性创新活动深入基层一线,贴近生产实际,覆盖公司全部业务,在电网建设、生产运行、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群创项目涉及各单位各专业,小且杂。目前存在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缺乏有效监控手段、同类项目重复申报和成果共享与转化应用率不高的实际问题和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群创项目管控技术和交流转化应用提升手段的相关内容研究,更好的为群创活动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策略支撑。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从国内外开展的相关研究情况来看,为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果利用周期缩短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果商品化的要求加快,尤其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后,既为国家创造财富,又为人民健康提供新的防治手段。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管理水平,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服务,应引起科技管理人员的关注。

技术革新是我国国内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概念,企业多年来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群众性生产活动,是群众性创新的主要内容。

由于群创项目小且杂的特点,目前国内企业大多实行分级管理,即企业总部实行总量协调、备案管理,基层单位进行项目管控。此模式造成企业总部对于群创项目的开展过程、实施效果和成果交流转化等各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管控,各基层单位独立实施造成相关项目的重复申报和成果无法共享,造成较大浪费。

因此项目开展科技成果与群创项目管控技术和交流转化应用提升手段的相关内容研究,促进科技与群创成果交流转化应用见实效。

3 项目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关于科技成果与群创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章以科技成果c群创项目征集优选、全面管控、加速交流转化为目标,研究相关精益控制技术和成果交流转化手段,提升规范化、流程化和精益化管理水平,构建省、地市、基层三级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申报优选、实施过程管控、综合验收管理、成果全面共享和加速成果转化等手段,全面推进科技城管与群创项目管理水平。

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网公司科技成果与群创项目征集优选、精益化管控和成果交流共享,采取的技术支撑手段为科技成果、专利成果管理与技术支撑工具,其研究包括:

线下运行:科技成果、专利成果管理与技术支撑工具以线下运行为设计思路,通过单机独立管理方式,为各级人员提供工作智能化辅助。通过文件交互方式完成各级人员的信息导入导出。

项目管理全过程辅助:针对科技项目、群创全过程节点突出关键内容校准、流转时效管控、活动环节固化和闭环管理等精益化管控手段。

管理层级细分:根据基层、地市和省公司等管理单位层级进行管理需求细分,差异化定制科技成果及群创项目的管控、多元化展示、统计分析。

4 项目建设目标

(1)研究垂直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省、地市、基层统筹管理。垂直管理机制是项目研究的支撑性成果,通过省、地市、基层三级统筹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科技成果和群创活动的过程管理水平,针对具体工作提出规范性要求,促使各级活动开展主体目标一致、行动统一。

(2)研究科技成果与群创项目精益化管控技术,实现申报优选、专家审查及过程控制等。

(3)研究科技成果与群创项目成果评价、交流共享、成果转化应用的相关手段和方法。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12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83-3

Stud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Zhang Xiaodan

(School of Softwar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School/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its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 research information,even associated with their level and qu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reference room generally has the problems of sloppy and disjointed management,lacking of funds,lacking of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library and various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s,traditional and closed operation mode,etc. 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prefect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making the school/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become targeted and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center.

Keywords:college reference roo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在现代高校科技文献信息系统中,由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共同承担着专业科技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中起着辅助作用[1]。但是,目前高校资料室普遍出现了管理运作模式封闭、可用资金不足、文献资料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图书馆与资料室及资料室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导致资料室虽然科技文献储存丰富、专业性强,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分析资料室传统体制的问题,提出新的管理格局,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1 科技文献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够到位,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高校资料室和图书馆实行同样的领导体制:行政上属系部领导,业务上归图书馆管理。这种行政、业务分开的隶属关系使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以及各资料室之间几乎处于自我封闭、相互割裂的状态,图书馆除每年为系部征订一次期刊、定时购买图书外,相互之间很少沟通,工作上各行其是;图书馆对资料室管理人员业务上的指导、进修、职称评定等都不够重视,以致各系资料室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职称普遍较低;文献资源与图书馆重复率高、利用率低。

1.2 科技文献及其配备设施陈旧老化

资料室服务的对象是针对各院系教师及学生,其主要作用是为相关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专业辅助,这就要求资料室必须具备专业性、精确性以及科技文献材料的广泛性等特点。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迅速的发展速度,以及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充实科技文献储备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高校资料室大多面积狭小,空间不足,纸质文献流传过程中又存在严格的要求,这样就导致文献查找的精确性降低。再加上资金短缺,不能尽快补充最新科技文献及时更新和增加配套设施,导致无法用现代化设备来管理科技文献,势必影响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2.3 科技文献管理各部门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在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资源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也日益明显,交叉学科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他专业和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现阶段很多资料室并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过去那种落后的技术手段既不利于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还严重制约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更不利于资料室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水平的提高[2]。

2.4 收藏的信息资源专业性不强

分析当下高校资料室的现状就会发现,有些高校忽略了资料室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拨给院系资料室的经费不足,无法满足院系的教学科研的需要。大多数的高校资料室经常只注重获取外来的相关信息,忽略了那些在图书馆难以获取的却与本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内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这样一来,资料室的馆藏文献过于杂乱,失去了专业针对性。由于经费紧张、收集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资料室所收藏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性,根本无法满足该院系教学科研的需求。

3 高校科技文献管理的创新思考

3.1 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有的科技文献管理部门

针对上述传统资料室管理体制缺陷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完善和加强管理体制,明确资料室与图书馆和各系部之间的关系,构建行之有效地行政、业务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高校资料管理部门,负责书刊的征订、采购、编目、阅览、流通,资金的审批、落实,以及资料室工作人员的管理、编制、职称、进修、业务培训等问题,形成“统筹全局,着眼局部,通用书籍集中管理,专业文献分散各院系”的管理原则,使高校科技文献资源的管理逐渐趋于一体化、统一化、综合化,也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高速、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这样才有利于图书馆和各系部资料室形成有机系统,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增强沟通交流,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3.2 搜集专业最新学术成果,提供宽阔的科研平台

高校资料室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本院系专业的学术资料,这就需要从服务对象入手,了解师生需要,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求。现阶段,资料室在科技文献的管理、借阅,以及资料的保存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创新方面做得不足,尤其是对最新科技文献的收集与掌握力度有待加强。应随时把握学术界最新动态,通过网络、媒体等多方渠道获取最新信息,注意收集具有较高价值的电子资源,如学术报告、优秀教师课件、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等,建立网站,方便师生使用,提供宽阔的科研平台。

3.3 对文献管理员进行系统的图书专业知识培训

目前,专属高校资料室管理的各项制度规章中并没有针对资料室管理人员做出细致的规定,所以各高校资料管理员的学历、专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学校往往将学历学识不过关人安排在学院资料室,还有的高校为减少编制,科技文献管理员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兼任,所以,就只是做一些报刊订阅和分发的工作,对于书籍的加工、整理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提高科技文献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各院系应当更加重视管理员的工作,聘任的管理员的所学专业应与各院系专业相近或相关,对本院系的课程体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培训,将本专业与图书管理进行相应的结合,才能将本院系的文献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作用。

3.4 加强科技文献信息收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资料室与图书馆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资料室的信息资源收藏的专业性和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更强。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资料室的信息收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4.1 使专业特色突出。文献资源是物质基础它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及教师的需求,并且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其中重要的是文献资源的质量,要建立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要依据本院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实际水平、远景规划及科研人员、教师的需求收集文献情报信息,应着重获取本院专业范围的核心文献资料,依据实情获取边缘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依据课题组及教研室提出的期刊、图书目录信息集中统一采购相关专业所需期刊和图书,应着重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保持核心期刊的有效性及连续性。

3.4.2 在收集文献资料时,不但要重视公开文献资料的获取,也需要重视质量高的内部文献资料的获取。首先可通过教师人员开会、访问等方式,收集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及时的专题性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报、论文集和内部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其次,要收集整理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重点收藏由本院承担的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科研项目而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刊登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资料,使专业资料室的信息资源具备专业特色。

3.4.3 重点采购本专业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当前学院的许多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资料室需要提供本院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需要进行购买。

3.5 加快科技文献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资源共享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载体逐渐从纸质形式转变为光盘、磁盘等电子媒介形式。高校资料室必须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快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来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时效性提高[3]。

在实现资料室工作自动化方面,应发挥学校图书馆对院系资料室的业务师范及指导作用,院系资料室的所有图书均应在学校图书馆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分类、编目、建库,严格执行文献著录标准化原则,定制统一的分类编目规则。同时,学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进在院系资料室采用统一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依托校园网络,形成连接图书馆和各专业资料室的文献信息网络,并使其成为信息服务和文献数据加工的公共平台。新时期提倡资料室应具备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环境,提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水平,迅速完成全校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以学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的全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化的分类编目规则,建立公共查询平台和标准化的电子书目数据库等方式,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和院系资料室专业文献资料的资源共享。

3.6 加强高校图书馆与院系文献资料室的相互协调,建立资源采购机制

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职责是“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根据这一原则,院系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在行政隶属上由学校统一管理,由于在财产权方面,高校是唯一法人,因此,在学校内部组建资源采购组织,统一协调学校图书馆与院系的图书采购工作,有效使用购书经费,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专业性强的学科,宜采用由学科带头人圈定图书目录与组织专业人员到出版社现场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交叉学科,应由相关教师提供图书目录统一采购,特别是社科类图书,文史哲专业均有相通之处,部分图书可能对几个学科都有所帮助,对于这类图书在协调采购的同时,必须配备图书内容的电子版,在纸本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园网同时满足多位读者的需要。

3.7 合作基建,提高科技文献利用率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第八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院系的资料室的科技文献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多年的积累使得专业文献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完整性,但是数量有限的复本制约了读者的使用效率,所以加强文献数字化建设,能有效地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大幅度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率,与学院图书馆资源实现共建共管,建立管理链接真正实现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3.8 院系科技文献资料室向分馆转型,丰富完善各学科资源

传统的高校资料室往往是集中设置在某一地点供学校师生使用,然而,新时期的资料室可以分别设在各学院、系,院系师生就近就能获取专业文献信息资料,如此一来,在高校规模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资料室给教师学生带来的便利愈显突出。

根据院系专业分开设立的资料室巩固馆藏资源建设的学科特色,馆藏资源的收集采取针对相关学科,秉承藏为所用的基本原则,以满足科研和教学为目的。各资料室涉及的学科具体,范围窄,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能有的放矢、细致深入地满足教研需求。最后,分馆设立的资料室可以成为学科发展的平台与基石,因各院系涉及的学术领域常常由不同专业构成一个相关的学科群,资料室在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服务中,应搜集整理各个学科资料,分门别类标准化系统性地构建馆藏资源,丰富、完善、系统的学科资源是院系各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坚实基础。

4 结语

各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创新化是时代大发展的需求,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虽然现代化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着知识效益发挥因素,但是,伴随着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的不断完善,这些都是可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只要树立正确的建设理念,不断探寻新思路、新方法,从制度、资金、文献、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就一定能使资料室更好地发挥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所以,在今后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格局的创新中,不但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还应实现“人本主义”,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科技与管理研究篇13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科技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并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当科技进入企业管理以后,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正式进入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 http://

关键词 ]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

随着科技在各领域的不断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当科技得到进步与创新,国家的发展前景就会越来越宽阔。现代企业管理在科技的推动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所以现代企业在管理中一定要进行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的作用

1.1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市场中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为了使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科技进行管理,并将科技创新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科技进行不断的研究,找到科技创新的突破点进行创新,只有这样不断加强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相对于科技进步来讲,科技的创新才是企业更应该加以关注的,这是由于当科技实现创新以后,就会使企业的产品呈现出于其他企业的产品不相同的情况,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品更具竞争力,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某矿业公司在进行科技创新以后,精矿的提纯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将选矿的回收率当作企业工作的重心,从而使冶炼的回收率与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冶炼过程中的电耗量,并实现了对烟气所产生的余热进行更为合理的利用[1]。这就是鲜明的进行科技创新以后,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真实案例。

1.2实现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企业生产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有制造产品的低成本竞争和产品之间的差异竞争,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科技上的竞争,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上,如果要实现低成本就需要在产品研发上注入新型科技,在产品的差异上,也需要加入科技作为其支持才能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得消费者的认可。那么这就需要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将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重点,不断研发新型产品供人们使用。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只要企业管理对产品的生产元素进行适当的增加与修改,实现企业产品的创新,就能是企业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发展的好还有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独占鳌头。

1.3促进企业的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当科技进入到企业以后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技术一定会被新技术所取代,这就需要企业进行科技的创新,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科技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在生产中投入更少的资金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这也是需要科技介入其中才能实现的[2]。

2 科技进步与创新能使企业得以长久发展

由于现在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更新淘汰速度也很快,企业管理中一旦在某一方面出现疏忽,造成落后,就会使企业被市场所淘汰。根据这一基本情况,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久的发展,就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科技进行工作。

2.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企业响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技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正是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的关键,在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强调可持续发展。企业既然在市场中诞生,那么也是朝着长久发展的方向进行的,但是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的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形象的塑造。在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要进行公益事业的建设。当国家出现重大灾难时,企业可以通过向受灾地区捐助钱款或物品的形式,提升企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赢得人民的认可,这也是企业取得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

2.2科技进步与创新能使企业内部结构得以优化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只有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构建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较之前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时,将科技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就会使企业内部得到更好的协调与优化,实现合理的分配,以获得低成本高回报的目标。但在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还是企业管理者对科技的态度,很多企业虽然看到了科技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使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困难[3]。如果企业管理者将科技创新落到实处以后,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 科技进步与创新能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1改善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科技应用到企业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则是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4]。当新型科技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会有很多需要新科技进行生产制造的企业人员进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当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以后,就会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在工期相同的情况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当企业在生产领域的科技实现进步与创新以后,还会带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完善与应用,在生产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并最终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壮大企业的发展。

3.2增强我国企业进入世界先进企业的实力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各种企业层出不穷,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逐渐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国内的市场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会向国际市场进行展望,特别是世界的五百强企业,这时世界上所有企业都希望进入的行列。但是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则是更为残酷的,这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出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世人的认可,使自己的产业遍布于世界的各个国家。一些经过科技创新的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不断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当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同时还不忘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将其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新技术引用过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这样做的目的也正是保证了企业能够不断的进行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科技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我们在看到科技重要的同时,也要看到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并落实到工作实处,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只有看到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使企业成为常胜将军。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为我国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做准备。

http://

参考文献:

[1]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15):1647-1648.

[2]石静远,李建军.我国科技法律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58-6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