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虽然各机构、政府都宣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各国实际贸易政策操作中却并非是这样做的。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正在减轻,世界经济显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各类贸易保护案却反而大幅上升。多国遭受其害。
一、经济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历史经验,自由贸易主义居主导地位时,往往是经济较为健康繁荣发展的时候;而自由贸易主义被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往往是经济处于倒退停滞的时候.可见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与经济衰退捆绑出现的.尽管各国出台各类经济刺激方案,试图促进国内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依然陷入严重衰退。于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纪末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产业格局逐渐进行重组,生产要素也在重新进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数国家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然而,当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开始严重影响发达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推进客观上造成了本国的就业岗位锐减,致使国内矛盾加剧;其次还使国家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低成本生产,从而对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由此产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三)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产生的,但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各国各地区产业及资源进行重组,客观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国为代表的低成本产品逐渐蚕食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同时,在生产链和销售链上,完成着有低端到高端的转变.所以当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政党政治利益与选举的需要
根据历史经验,当经济低迷,国家贸易政策趋向保护性,而政府换届和选举等国内政治因素对贸易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上,奥巴马所在的从前受凯恩斯主义影响,主张经济干预,保障国民福利,所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各种利益集团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政策与国内利益集团具有微妙的关系。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国内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矛盾严重加剧,甚至欧盟的希腊和爱尔兰政府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况,此时发达国家中,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催生出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则影响贸易政策的制定
贸易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国家核心利益左右着国家贸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美国当局意识到,美国的全球利益面临着中国这个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美国通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人民币汇率等手段阻止中国产品的出口,战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缓中国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也普遍产生了程度不一的财务风险,这与我国企业历来欠缺财务风险意识,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密切相关。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外部复杂多边的宏观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处在了全球的行业经济链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环境由此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在为企业带来机会和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甚至是威胁,如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变化、所在行业的政策变化、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的变化、外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也是企业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就势必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等;汇率的变动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进出口产品的成本,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对出口企业不利,因而会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从而会减少外贸顺差。反之,则会提高进口产品成本,对进口企业不利。而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垫付成本持续升高。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是实实在在的,轻者不能实现预期收益,重者血本无归。
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差
企业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企业如果出现投资与筹资决策的失误,就会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会出现负债比例过高,而流动资金少、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企业债务比例高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企业不能到期及时清还债务,陷入财务困境之中。高负债率当然还给企业带来高的清还利息的压力,即债务成本,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就会导致企业出现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企业在融资时必须考虑到后续的还债能力,否则,会因为流动资金不足和变现能力不强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悲剧。
3.企业财务内部监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制度作为企业财务活动中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我国,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的不健全和财务关系的混乱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的普及率还较低。即使有的企业有,也不能严格执行,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4.信用风险薄弱,应收账款拖欠严重
企业客户包括供应方和购买方, 企业的信用风险因客户性质的不同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市场的竞争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不仅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还要控制好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同时必须巧妙合理的运用好信用促销。但是,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量和销售额,盲目的运用赊销策略,忽视了对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资信水平的调查,最终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收款风险增大情况的出现,最后蒙受风险和损失的还是企业自己。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情况,制定一套信用判定标准,根据判定的客户信用情况来判别是否该赊销产品。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企业须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加强信息管理
首先建立财务预警管理组织机构,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健全财务风险缝隙与处理机制
财务预警系统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效率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处理财务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这三点。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由于工作量大与繁杂以及要求严格的原因,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应实施微机化管理,并与会计核算软件衔接,进行动态监督,减少数据采集、输入过程中的错误,保证信息质量。
(4)加强人才培训,注重人才更新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一定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这样才能保证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有较高的效果。同时,财务人员要有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那些非正常的经济现象,深入了解剖析,并提出积极的改革方案。
2.完善企业财务运行机制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企业不能只强调一点而忽视另外一点,这样是不科学的,是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佳效果,只有二者合理配合使用才能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就激励机制来说,应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
(2)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机制
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机制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降低决策风险。一方面要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防止因投资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投资机会和风险、企业发展目标和阶段、现有投资规模和结构及经营管理状况,还必须考虑财务匹配因素。
(3)建立科学的筹资决策机制
负债经营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债务筹资的规模、债务筹资的结构、债务筹资的成本和债务筹资的期限等是筹资决策的重点内容,具体涉及到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问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合理搭配问题、债务筹资方式的具体选择问题和债务期限与投资期限的结合问题等。
(4)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规定,内容涉及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方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健全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本身就已经消除了一部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立锋. 浅析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7月
一、基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学术界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理论与实务界已形成三点共识:
(1)过度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Yuliya Demyanyk和Hemert(2008)等从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下降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降低的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造成的。而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的双双下降与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不无关系。一方面,2001-2006年房价不断上涨,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而监管机构几乎难以及时发现这些贷款的真实状况及其高风险,因此,这段时期美国抵押贷款的质量整体上不断下降,低质贷款的过度膨胀最终酿成了如今的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大量新的信贷机构进入抵押贷款市场,追逐高收益,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信贷标准下降和贷款者承担的风险提高,而抵押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上升,过高的风险也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Dell'Ariccia etal,2008)。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展开的,对实际的解说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从实证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因此,Keys、Laeven等(2008)利用美国次债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主要源于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随着一些非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债券,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评估和监测动力明显降低。因此,证券化程度与监控力度显著负相关,过度证券化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难逃罪责。
(2)过度放松的金融监管和分散的金融监管架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众多财政金融要员如Paulson(2008)、Bernanke(2008)都支持这一观点,纷纷提出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建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这一危机发生主要应是美国政府的错误,是监管的失误。他表示,过去很多年间,美国的大量房屋抵押贷款发放都相当宽松,但实际上其中很多根本不应该批准。马斯金说,金融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存在所谓的“外部影响效应”,这种外部影响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有金融行业当中的主体。因此,马斯金认为,金融行业需要监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金融行业的这种外部效应不致失控,这在以前都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比方次贷危机就证明了我们的监管失效,如果监管有利的话,一开始这个危机就不应当让它产生。
因此,邓翔(2008)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飞、胡瞿(2008)在其研究基础上,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金融分业监管不适应综合经营,缺乏协调和权威的监管机构同样也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3)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专家及学者给出了诸多分析,这些分析均有道理,而且有的已探及成因的深层部位。Mian和Sufi(2008)等人认为美国抵押信贷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萎缩,引发了次贷危机,随着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亚洲公众知识分子(API)奖学金计划高级研究员Michael Mah-Hui Lim(2008)认为,道德风险问题激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弱化了风险约束机制。2001-2005年美国的银行抵押贷款供给迅速上升,供给的扩张将原来无法获得抵押贷款的边缘消费者拉入抵押信贷市场。与此同时,快速上升的抵押信贷供给导致借款者风险的迅速积累和房产价格溢价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抵押贷款需求激增。道德风险上升所引起的抵押贷款市场非理性繁荣,为后来违约率的激增埋下隐患,是引发金融市场危机的重要诱因。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刘桂峰(2009)从道德层面入手深究了其原因。他对美国人过度超前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引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及生态灾难、美国银行业自身本性的迷失导致的虚拟资本在全球的泛滥作了分析,从而指出:不负责任的消费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奢侈无度的消费行为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道德原因。同时进一步指出,过度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使社会各阶层、包括银行家阶层过分逐利,银行本性的迷失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另一道德层面的原因。
以上三点均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如果仅仅从金融系统的角度,单纯地依靠救助金融机构或注入流动性等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系统层面下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风险,甚至可能催生下一次金融危机。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原因。
二、基于实体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银行体系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未能幸免,且影响仍在继续。因此,有必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剖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杨公齐(2008)指出: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从消费方式角度进行了反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我国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支撑此种消费方式,美联储不得不增发货币(美元)大量进口石油和日用消费品,以填补国内供给缺口,由此使美国长期处于外贸逆差状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说:在我看来,本次金融危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居民过去几年消费过多。美国通过从中国、从全球的金融机构借款来为居民的消费提供融资,并且美国居民对未来很乐观,认为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借款,特别是房贷以及耐用消费品贷款,而现在由于金融危机,信贷供给减少,消费者失去信心,减少了消费,继而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和资产价格,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的下滑。所以,我认为美国会经历一个螺旋式的通货紧缩周期。我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光研究员和张弛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人依靠举债来投资和消费。随着储蓄率下降和债务率的上升,这种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经济生活方式必然潜藏着很大的风险,构成这次危机的基因。”
同样,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陈继勇、盛杨怿、周琪(2009)进一步剖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网络经济破灭激发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是孕育金融危机的摇篮;21世纪初美联储先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全球经济失衡支撑的美国过度消费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体系中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等明显特征(曹莹,2009)。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一是它的高度流动性满足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占用时间短、可导致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等特点虚拟经济都可实现;二是高风险高收益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与之伴随的非理性的投机行为。高风险伴随着的必然是高收益,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带来的是巨大财富效应的示范作用,即使人们知道收益背后的巨大风险,也会因为投机博弈的心理,产生非理性预期并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即“羊群效应”,加速泡沫的膨胀;三是高投机性特征带来的高杠杆化为人们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金融创新衍生工具的交易实施保证金制度,因而投机资本往往可以支配数倍于自身的资本进行投机操作,极大地推动了投机热潮;四是不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受到更多政治,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泡沫破裂时危害迅速扩散。
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虚拟经济或实体经济单方面来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虽然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经济,但这并不是说与实体经济无关。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实体经济引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杨兆廷、王元(2009),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角度出发,指出泡沫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政府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所采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等机构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过量的资金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虚拟经济中出现了泡沫。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反之,脆弱的实体经济则加速泡沫膨胀;二是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缺少监管,泡沫膨胀时难以及时制止;三是实体经济中的紧缩政策,往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实体经济引致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催化放大作用使经济泡沫发展为泡沫经济。由此,次贷危机变为金融危机。
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防范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伟杰(2008)从金融危机的三代模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金融危机理论的沿革及发展。张金清(2008)从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创造机制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张宇和刘洪玉(2008)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这些学者都是分别探讨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次贷危机的成因,但是并没有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因此,许爽,隋涛(2009)在此基础上,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运用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文中运用费雪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货币供应量扩张,利率不断降低,孕育了金融危机;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分析得出金融创新导致了信用的过度扩张,使得信用风险不断放大;根据凯恩斯的投资需求不足理论与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利率提高、投资需求的下降,导致了资产价格下降,经济步入下行区间,因此金融危机爆发;运用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美国监管机构效率的低下。许爽与隋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来分析美国危机的生成机理,有助于从危机的内在成因角度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上述几方面原因相互激励和助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原因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事实上,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内在联系或统一的。
参考文献:
[1]邓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2005,(10).
[2]程万鹏,李好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Pagano模型的实证检验[J]. 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董晓林,王娟.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务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韩正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
[6]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2).
[7]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旦.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9).
[9]谈儒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 . 当代财经,2004,(12).
[10]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2005,(9).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32-03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并表现出极强的国际传递性。IMF研究显示, 仅1975~1997年,53个被研究的国家就经历了158次货币危机和54次银行业危机 [1]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近20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都很快从爆发危机的国家和地区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表现出极强的国际传递性,而且目前金融危机的跨国传递性要强于20世纪90年代(Didier,2008)。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都在区域或全球迅速传递,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 金融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使金融风险通过杠杆操作放大并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简单说就是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和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 引起他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不稳定乃至危机。金融全球化使危机国际传递路径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且界限越来越模糊,金融危机国际传递机制越来越复杂。研究金融危机传递路径有助于危机的防范和治理,对于一国在对外开放中保持金融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本面决定的金融危机国际传递路径
基本面决定的金融危机国际传递,是由于实体经济和金融联系导致的危机传递,强调国家之间的经济基本面相互依赖,主要包括共同冲击、贸易联系和竞争性贬值、金融联系渠道等。
(一)季风效应――共同冲击
如果存在同一种外部原因(或许是不知道的原因)冲击导致几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或相继遭受投机性冲击压力,这种由于共同冲击产生的金融危机国际传递被称为“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s) [2] 。共同冲击主要是通过引起相关国家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的共同协动, 从而使危机传递。 如: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与德国利率的上升有很大关系;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美国利率变动对拉美国家资本流动有很大影响;1995~1996年美元的坚挺(日元对美元的持续贬值) 削弱了东亚国家的出口;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贸易溢出效应和竞争性贬值
贸易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恶化了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联系国家的基本面,从而这些国家更易遭受金融冲击,以致发生金融危机。贸易溢出效应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危机传递的。价格效应是指危机发源国的货币贬值, 将会提高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该国在贸易伙伴关系国家的出口量会增加, 进口量会减少,同时会影响在第三国市场的贸易竞争对手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导致这些国家出口量下降,常引致货币贬值,易遭受投机冲击而发生货币危机,也会导致“竞争性贬值”。金融危机被传递国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做出的政策选择大多是选择本币贬值,缓解危机对本国的直接冲击,并尽可能地以贬值手段把危机破坏作用转嫁出去。这种贬值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机制,危机导致一国又一国货币贬值,并随之传递。收入效应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经济金融市场动荡,国民收入下降,其进口减少,贸易伙伴国收入也随之下降,引致该国对危机发源国和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减少,通过进口下降传递,各国收入下降,再次体现为进口缩减,这样金融危机就不断在国际间传递和强化。
国际贸易对金融危机传递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一国发生危机,其各贸易国采取的理性策略就是相继实施货币贬值,再加上国际投资者对这一贬值趋势的理性预期而采取投机攻击, 金融危机就从发源国传递到各国。 危机发源国与传递国贸易关系越紧密,危机传递的可能性越大。
(三)金融关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全球性资本流动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商品贸易额,使各类金融交易的供求和价格的波动性增强,金融关联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主要渠道。
1.金融溢出效应。金融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其市场流动性不足,迫使金融中介清算其在其他国家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从而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或资本市场渠道导致与其有密切金融关联的市场流动性不足。流动性的共同运动最能够深入反映金融危机国际传递路径 [3]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金融溢出效应会使金融机构纷纷出售高风险资产以维持流动性, 一次小的冲击就可能导致流动性危机(如Sakho,2006[4] ,Allen&Gale,2004[5] ,Diamond&Rajan,2005)。一国出现金融危机时,在此国有投资头寸的国际投资者通常会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调整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卖出那些与危机发源国资产有关联的资产,导致相关国家资本外逃和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出售资产保证流动性,会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这又使金融机构按市价计算的资产价值下降,为了平衡资产负债只能出售更多的资产,这又会带来进一步的降价和资产卖出,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机构经营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就会因为一次小的流动性冲击而导致大范围的流动性危机国际传递,从而使金融危机发生国际传递。
2.共同贷款者效应。共同贷款者,是指向各国提供资金的同一个资金供给国家或跨国银行。 金融危机国际传递与“共同贷款者”紧密相关(Kaminsky&Reinhart,1998 [6] )。假设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共同贷款者就会通过收缩对其他国家的贷款以降低风险,调整资产组合以达到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如果被收缩贷款国缺乏足够的国际储备,则很难应付国际资本大规模外流所造成的冲击。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生的墨西哥危机、亚洲危机和俄罗斯危机中,“共同贷款者效应”是解释金融危机国际传递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Rijckeghem&Weder,1999 [7] )。最近Arvai(2009) [8] 等以“共同贷款者” 理论解释了次贷危机后危机向新兴欧洲国家的传递,认为新兴欧洲国家对共同贷款者依赖越大,危机就越容易在区域内传递。
3. 金融机构关联。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资产和存款,它们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运行正常时,金融机构流动性都很充足,危机发生时,一些机构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面临流动性不足,如果整个市场的超额流动性供给与超额流动性需求的缺口较大,会通过“溢出效应”引发各个金融机构追求流动性, 导致整个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并加速危机蔓延。金融机构间少量关键的关联会比大量的不重要的关联更容易产生金融危机国际传递,Pritsker(2000) [9] 认为金融危机通过银行关联传递的程度与不同国家间银行的连接方式有关。假定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多个跨国银行, 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 它们之间有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每家跨国银行都只在另一家银行存款,另一种是在所有其他跨国银行分散存款,两种方式中每家银行的总存款量相同。第一种连接方式与第二种相比,它使得金融体系更脆弱,更易遭受危机国际传递,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发金融机构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危机的国际传递。
三、 非基本面原因导致的危机国际传递路径
非基本面导致的金融危机国际传递,是指危机传递与观察到的宏观基本面变化无关,而是因为投资者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主要涵盖不可用基础因素变化解释危机传递的其他原因:净传染、信息不对称、投资组合变化等。
(一)净传染效应
“净传染(pure contagion)”是指一国金融危机造成另一国经济基础之外的其他因素如预期和信心等的改变,而导致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Masson,1998)。一国金融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而是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以及投资者信心及情绪的变化导致危机国际传递,诱因是金融恐慌、羊群效应、信心危机等,危机国际传递与实体经济无直接联系。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高度相关,目前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是以“净传染”形式在国际间传递。
1. 相似性导致预期改变。 由于认为一些国家存在宏观经济基础、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一国发生危机会导致投资者心理预期和信心改变,导致危机向与其有各种相似性的国家传递。 投资者一旦改变对相似国家的预期,会抛出这些国家的货币、证券,或者退出这些市场,产生“净传染”,导致危机的扩散。正如Kindleberger(1978)所说,“金融市场之间的心理关联程度要比套利、货币冲动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更强烈”。
2. 羊群效应。金融创新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资本可以在国际间瞬间转移。市场一旦出现利空消息,立即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使得投资者对所有市场重新评估,极易产生“羊群效应”,出现资本盲动。心理预期发生改变时,个体会模仿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 依靠公共信息而放弃个人信息,产生从众行为的集体无意识。Borensztein&Gelos(2003) [10] 认为,投资者特别是基金经理的声誉取决于其资产组合与市场资产组合平均回报的相对比较,如果模仿其他投资者,追随大众是个体理性的,结果个体理性产生“羊群行为”的集体不理性,导致金融波动和传递。
(二)信息不对称
导致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Castiglionesi,2007 [11] ),信息不对称导致危机的蔓延和羊群效应(Calvo&Mendoza,2000 [12] )。受到信息不对称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投资者很难区分有着某些相似性国家的不同。在搜集信息成本较高或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遭受冲击或金融危机,会使投资者对其他相似国家产生相同的预期。对于投资者而言,当他得知某一国家正遭受金融冲击或危机的时候,会立即抽走他在其他那些有着相同特点的国家的资金。即使某一投资者正确地认识到这两个国家的不同情况,但在其他投资者都抽走资金时,其理性的做法仍然只能是尽快地抽走自己的资金。这样信息不对称可能会造成危机的自我实现。
(三)投资组合变化
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国家间被分散化和杠杆操作,影响不同市场的资产价格, 通过跨市场再平衡造成波动的传递。即使国家之间没有直接相似的共同宏观经济风险,投资者通过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均摊宏观经济风险,仍会把冲击从一个市场传递到另一个市场。 当一次不利的冲击其实只影响一种资产时,在资产组合多样化和杠杆操作条件下,一个投资者最佳的办法是减少所有的风险资产仓位, 这就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普遍下跌。因此,危机时期危机国与被危机传递影响国家之间资产价格相关性都明显提高(Calvo&Reinhart,1996 [13] ;Baig&Goldfajn,1998 [14] )。经验数据表明,共同基金收益差额更多来自于投资地区差别而非投资证券种类差别。既定收益下减少分散投资风险, 就要降低资产之间的相关度,而投资的区域差别比证券种类差别更能分散风险。以跨地区原则分散投资时, 投资者会把与某个爆发危机国经济基础、经济政策、文明和政治体制等相似的国家归为一类,形成这些国家也发生金融危机的预期,这样投资者就会减持这些国家的资产,把资金转移到母国或其他国家,使原本与危机发生国本无直接经济联系、也没有金融风险的国家,产生动荡和金融不稳定。一国发生危机,使资产“择优而栖”逃避风险,促使其他国家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金融市场趋于崩溃,金融危机相继爆发(Pericoli&Sbracia,2001 [15] )。
四、结束语
由于金融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同时世界金融市场联系愈来愈紧密,几种金融危机国际传递路径会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使危机国际传递机制越来越复杂,界限越来越模糊,多种路径都相互影响和促进,而且与基本面无关的原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总结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路径变化规律, 一是金融关联相对于贸易关联越来越重要,二是非接触性传递特征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国际传递更多是因为非基本面的因素引发的, 比如投资者预期改变、 信息动摇、羊群效应等。在金融危机国际传递过程中,一国金融危机传递到另一国往往发生在一夜之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传递越来越迅速。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国际传递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是一柄双刃剑,频繁爆发和快速国际传递的金融危机就是其不利影响之一。金融危机国际传递问题,不但关乎全球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更关乎一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因此在金融创新、加快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急需对金融危机国际传递的深入研究,以减少其负面影响,维持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World Economic Outlook. Financial Crises: Causes and Indicators. May 1998,chapter 4,3-4.
[2]Paul Masson. 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Spillovers,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 IMF Working Paper,1998.
[3]Rudiger Dornbusch, Yung Chul Park,Stijn Claessens. Contagion:How it spreads and How it can be stopped[J]. Forthcoming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May 19,2000.
[4]Sakho,S. Contagion and firms’ internation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World Bank Plo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4076,2006.
[5]Allen,F&Gale,D. Financial fragility,liquidity and asset price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6),2004.
[6]Kaminsky&Reinhart. On Crisis,Contagion,and Confusion. Paper for conference“Globalization,Capital Market Crsis and Economic Reform”,November 1998.
[7]Caroline Van Rijckeghem&Beatrice Weder. Financial Contagion:Spillovers Through Banking Centers.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9.
[8]Zsófia Arvai,Karl Driessen,Inci Otker-Robe. Regional Financial Interlinkages and Financial Contagion Within Europe. IMF Working Paper,WP/09/6,2009.
[9]Matt Pritsker. The Channels for Financial Contagion.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0,August.
[10]Borensztein,E&R. Gelos. A panic-prone pack?The behavior of emerging market mutual funds. IMF staff papers(2003).
[11]Castiglionesi,F. Financial contagion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J]. Journal of Bnaking and Finance,31(1),2007.
[12]Calvo,G&E,Mendoza. Rational contag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1(1),2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致力于拓宽自己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将蔓延至全世界。同时,金融危机也会由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蔓延,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阐明了虚拟资本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动态性的分析,对信用做出了双重性评价。同时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并且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二、《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资本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萧条以及复苏四个阶段。马克思指出,金融危机大多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 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中总结出――“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段话中的“特种危机”,就是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于金融系统自身内部的紊乱。
综上,《资本论》中将金融危机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发生的金融危机,另一类则是独立产生的发生于银行、交易所的金融危机。
三、《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而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任何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本质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马克思的金融信用危机理论
由《资本论》第三卷“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又依然会和商品经营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于是信用制度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使再生产过程不断被拉紧从而达到极端,加速了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借由危机的形式爆发。作为资本积累和集中的有力推动,信用使得股份公司和银行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扩大了生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单纯性投机出现。这样,生产脱离市场而迅速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生产的过程。“信用制度加速各种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危机”;“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会有效,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三)《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
所谓虚拟资本,是本来并不存在,而是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生息资本就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确定的货币收入都将表现为一个不一定是由这个资本本身产生的资本的利息。收入的资本化过程解释了虚拟资本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价格与价值发生了分离,作为生产之外出现了虚拟市场――资本市场就出现了。虚拟资本的价值运动独立于现实资本,其价值并不随着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从虚拟资本理论中可以得出,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商品或虚拟资本货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矛盾对立的严峻程度很容易超过一般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矛盾。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基础。”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恶劣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资本论》中有关金融危机理论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
由马克思对于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分析,信用危机的存在,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势在必行。加强金融监管,就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科学与有效的经济政策。
监管措施方面,应当注重监管手段的科学合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金融监管并非管制,对于金融的过度束缚无疑将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监管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适度。
(二)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
虚拟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虚拟资本的双重作用,在推进和支持虚拟资本的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利用虚拟资本,创造更大的收益。
具体来讲,首先应当规范股票、期货等的市场交易秩序,以保证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第二,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科学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