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配音的诀窍

配音的诀窍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配音的诀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配音激发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日渐丰富,学生们的眼界越来越广阔,他们所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所喜欢的东西,也日趋广泛,要想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经过深思熟虑,和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觉得英文原版电影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是我们怎样运用原版电影呢?如果让他们看电影,只能感受气氛,还浪费时间。如果节选精彩片段让他们模仿配音,是否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呢?对于他们的口语是否会有帮助呢?笔者沿着这个思路,在课外辅导时,实施了一个阶段,发现学生们不仅兴趣浓厚,口语说起来也比以前地道了许多。另外,为了让学生们对配音更加好奇,我给他们介绍了许多国内知名的配音演员,让他们欣赏精彩的对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渴望去做,渴望去说英语。

(二)配音教学的优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之所以采用配音教学,就是因为它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英文原版电影,尤其是迪士尼动画内容健康,语言诙谐幽默,可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风俗以及文化背景。而且影片中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英语,原汁原味,是极好的口语训练素材。电影中的语速也符合学生们的听力要求,在他们练习配音时,也能让他们的听力得到锤炼。学生们在配音时,会把自己代入情节,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运用影片中的语音、语调与人交流,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们经常性的交换角色,让他们既说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也了解其他同学所要说的那部分。这样,丰富了他们语言的接触面,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说话语气的改变。最后,为了让学生们熟记台词,可以让他们分组合作,反复地练习台词。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当然,小组分工合作还能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让他们以后在配音练习中配合地更加默契。

二、配音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

1援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对话量适中、时间在10 分钟以内、便于操作的对话,将其做到课件中,以备上课时用。

2援课时安排不要太频繁,每周用一节课时间就足够了。每天可以把电影情节作为教室背景音,放给学生们听听,让他们有一些英语环境即可。

3援如果只让学生们听、看,可能效果不会太好,而且时间也不多,要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可以把节选的对话打印出来。让学生们的配音训练目的性更强。也方便指导学生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配音表演。

以电影《疯狂原始人》为例,影片的开头有一段女主角介绍家庭状况的叙述,我把那一段话作为配音的素材。在之前就打印好,课上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先观看课件中节选的电影,然后再看自己手中的材料。在最初观看时,他们知道了角色说话的语气、声调,但是他们很难抓住女主所说的每一个单词,当看到纸质的材料时,他们很自然地知道该怎样说了。此时,让他们再去读,他们就不会那么紧张,可以从容应付了。

(二)课堂教学

1援背景介绍。在让学生们分组模仿配音之前,我们要给学生们做一个介绍,让学生们知道影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情况。当他们对整部电影有所了解时,对于他们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主人公的心情,都有一定的帮助。就像《极速蜗牛》中的Turbo,它是菜园中的一只蜗牛,它有一个几乎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它想成为汽车大赛的冠军,也就是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蜗牛。让学生们知道故事背景,他们在配音时,就能理解主人翁的心情,知道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绎,用怎样的语调去配音了。

当学生们大概了解了故事背景之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角色,然后自由组合。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他们的分组做一个适当的微调,让所有学生都能融入配音练习中。学生们拿到台词以后,教师要把台词中的内容,作一个适当的讲解,让他们知道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大概意思,以便于他们理解剧本。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强调语法知识,只要能理解意思即可。

篇2

刘江导演坦言,“《乱世三义》也许并不具有那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但即使费力不讨好,我们哥几个也全都心甘情愿,在这部戏里我就想老老实实地讲一个经典的故事。拍着良心说,这是所有作品中,带给我感动最多的一部戏,无论人物的纠结度,情感浓度,还是情节设置,都让我有颇多感触。”

刘江说这是一部讲述民族尊严和骨气的戏,“编剧是创作过《康熙大帝》、《努尔哈赤》、《成吉思汗》、《走西口》等多部重磅级作品的泰斗级编剧俞智先老师,在其古稀之年历时三年锻造了此作,他将小人物的命运与波澜壮阔的民族命运完美结合,赋予了作品宏阔苍凉的独特气质。主人公唐子义这辈子都不甘心,不甘心落草为寇;当兵后不甘心被日本人欺负;‘’后不甘心当亡国奴……‘不甘心’牵引着他的命运,他其实求的就是尊严。整部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拧脾气的二愣子如何变成英雄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尊严。”

在众多实力导演中,刘江的风格最为多变。他所执导过的题材包括刑侦、军旅、家庭伦理、谍战、都市情感等多种类型,堪称“影视多面手”。其中,《媳妇的美好时代》以诙谐、温情的轻喜剧风格开创了“正能量”家庭剧的先河;《黎明之前》也缔造了《潜伏》之后谍战剧又一。

在看过《乱世三义》的剧本后,刘江立志将其拍成一部“超越自己以往所有作品的电视剧”。刘江介绍说,“这部戏有历史原型,有历史依据,绝没有胡编乱造。比如唐子义的清末部分就是以为原型的,人物性格、行为故事,都有确凿的历史依据。这部戏是我迄今为止拍摄时间最长,也是带给我感动最多的一部戏,这种感动不仅来源于故事本身,也来源于整个团队的投入。创作期间,我们九易其稿,整部戏从2011年7月5日开机,到2011年12月8日凌晨3:18关机,157天的超长作业,1000盘创作素材,后期剪辑用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最后面对50多集的体量,我不得不痛下杀手……”

黄海波:演完这部戏,我长大了

在电视剧《乱世三义》中,实力男星黄海被去掉了自己最擅长的“黄氏幽默”,饰演一位沉默寡言、隐忍内敛的乱世英豪唐子义。黄海渡说:“从自己拍的第一部戏算起,所有戏都不及《乱世三义》在我和刘江导演心目中的分量。这部戏里,余味、李大本事的那些特点全都用不上了,唐子义是一个内敛含蓄,沉默寡言的人。以往的戏,演员都要说很多台词来展现人物的特点或推动剧情发展。以前演余味和李大本事的时候,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事儿我可能变着法儿地说上八句,但是这个角色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唐子义绝不说第二句。但演绎的难度也就在这儿,肚子里面一堆话说不出来,还得想办法让人知道。”

黄海波还透露,拍戏之前自己就跟父亲交流,什么样的军队最可怕,而父亲则告诉他,“沉默之师”最厉害,那种肃杀之气比喊着口号的军队更具有杀伤力。此番陈述也启发了黄海波,黄海波表示,这部戏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剧中“唐子义式”的沉默,“拍完《乱世三义》之后,我忽然敢说,黄海波长大了,学会沉默了。”

黄海波颇为动情地说:“2000年,我拍了自己的第一部戏《激情燃烧的岁月》,2010年拍了《永不磨灭的番号》,‘李大本事’可以看成我十年演艺生涯的一个总结,而《乱世三义》则把我十年来的积淀全用上去了,这是在‘余味’、‘李大本事’之后,我人生和事业的又一个节点。这是刘江导演送给我的一份礼物,通过唐子义和这部戏让我长大了,更有内涵,也史有变化了。”

每部戏拍完,黄海波的父亲都会给他的表现打分,“余味和李大本事得分都在89分,唐子义则在90分以上。”黄海波说要想让父亲给自己能打90分以上,还得努力20年。

监制《暴走吧,女人》未来想导自己的戏周星驰御用配音石班瑜 我这辈子是为声音而活 张琳(夯石)

日前,由麦丹影视出品的女性减压励志电影《暴走吧,女人》在北京举行首场会,导演董董、监制石班瑜携范文芳、李斯丹妮、王莎莎、范逸臣等主演悉数出席。片方透露,该片已受邀参加中美电影节,并在美国好莱坞举行了全球首映礼。本报记者在会后独家采访了素有周里驰御用配音之称的台湾音效权威石班瑜。

周星驰善于接受新事物

《暴走吧,女人》于三八妇女节在全国公映。据导演董董介绍,该片拍摄时曾前往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多个地区,将边界美景一网打尽,荒漠戈壁、崇山峻岭、原始森林、浩瀚草原应有尽有,片中瑰丽雄奇的壮美景色很快就让观众们沉醉其中。该片的监制石班瑜先生此前曾是周星驰的御用配音演员,对于该片的画面和3D声效,他表示:“这部戏帮我重新找回了对声音的热爱。我本身是做配音出身,了解好的画面和声效对一部电影来说有多重要,我们也努力呈献给大家最好的视听效果。我听说很企业都把此片作为给员工减压的福利。”

“喜剧之王”周星驰家喻户晓,而他的御用配音、幕后英雄石班瑜却鲜为人知。石班瑜表示,周里驰是个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改变的人,“他不是那种墨守成规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坚持的东西就一定是最好的。一起配音的时候,我有时会告诉他,国语不会用这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他觉得有道理,就会把词全部改掉。只要是对的东西,他都会接受,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很多大演员,比如周润发、刘德华,他们演得很棒,但他们20年前的电影里的台词,现在还有人当成流行语在用吗?没有。但星爷电影中很多经典台词20年过去了还是网络热门词汇,这就是周星驰电影的魅力。”

我一直是在用声音演戏

石班瑜1958年出生,当过军人,1978年开始从事广播方面的工作,“到现在已经做声音30多年了,从最初电台音控师,到后来学习配音,偶尔也会在《雪山飞狐》等影视作品中参与‘跑龙套’的配音。”

早期因声音过于尖细,石班瑜只能偶尔客串一些太监这样的角色,直到1990年,《赌侠》导演为了找一个能与刘德华的正派声音形成对比的嗓音,他才因此一鸣惊人,先后为30多部周星驰电影配音。除周星驰外,石班瑜还给陈小春、张卫健、张学友等明星配过音。

虽然早期经历不是很顺,但谦逊、感恩的石班瑜还是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广播对于他的磨炼,“如果没有经过前面二十多年的经验累积,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如果没有先前的那些磨炼,我肯定无法胜任像为周星驰配音这样难度极高的工作,我的一生也不会因此而改变。现在做广播节目主持人比从前轻松许多,以前像控制音乐、分配节目内容、旋转盘带等等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的,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说到配音的诀窍,石班瑜透露:“其实我一直是在用声音演戏,换句话说,就是要完全进入角色,我要塑造一个声音版的周星驰。此外还要有一些技术要领,比如对口型,不能等演员张口才对,否则会赶不上演员的唇形变化;同一个演员的不同角色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诠释,再有,像换气、断句、转音、咬字、情绪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细节。”

篇3

8月25号是炎热的一天,哪怕已经傍晚,闷热的空气中仍然一丝风都没有。按道理说怕热的成都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躲在家里吹空调,但在市中心的成都锦城艺术宫门口却挤满了人群。“180元的票现在只卖800!”“有没有票?你还有没有票?”这样的对话在锦城艺术宫门口到处都能听见。8月底才上演的话剧在8月初就早早售罄,这种情况在成都演出行业比较少见。

这部话剧叫《活着》,黄渤是主演之一。黄渤扮演剧中的主角福贵,在他之前因扮演电影版福贵而出名的人是葛优,葛优凭借此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珠玉在前,黄渤顶着压力出演,却获得一片赞扬。同样珠玉在前的还有《大话西游》,周星驰扮演的孙悟空深入人心,黄渤推了3次,最后还是接了,他扮演的那个神经质、胆小又暴戾的孙悟空颠覆了周星驰版的孙悟空形象,收获一片好评。

演什么像什么,这是对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却也是最难的事,不过黄渤做到了。今年4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2013壹戏剧大赏”,黄渤主演的话剧《活着》囊括了“年度大戏”、“年度最佳导演”、“年度最佳男主角”3大奖项。“他是一个特别杰出的演员,他这个人极其真诚,每个角色的色彩饱和度都特别高,所以都很精彩。他特别不把自己当回事,很谦逊,自信的人才会懂得自嘲。”和黄渤一起出演话剧《活着》的袁泉这样评价他。

除了话剧,黄渤的电影同样成功,他获得过2009年台湾金马奖影帝,荣膺过2012年度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年度最佳男演员。今年年初,由他与张涵予、刘烨联袂主演的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也过了两亿票房,成为导演管虎最卖座的电影。黄渤还主持了2009年台湾金马奖,其机智的应变,调动全场情绪的提问,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渤在电影学院的老师徐燕这样形容他:“他太聪明了,别人要用10分力,他只需要脑筋一转,大概两分钟,就会出来一个鬼主意。”为什么做什么都能成功,成为很多人问黄渤的问题,但他却说:“不可能什么都做好,如果我未来有什么做不好是很正常的,现在得到好评是老天爷对我还不错。”当记者问起最近重新唱歌的野心时,他说完全没什么野心后突然嘿嘿一笑说:“这首歌已经拿了排行榜第一了。”

“因为我心疼钱”

要不是最近黄渤和沙宝亮合唱了一首《男人好难》,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黄渤这么会唱歌。所以8月25号《活着》在锦城艺术宫谢幕时,黄渤在观众要求下唱了一首《忘不了》,并笑着说“大家今天的票价值了”。

早在上高中时,黄渤就开始在酒吧驻唱,挣的钱比他父母的工资还高。他还去当地的一家少年宫教舞蹈,在边教边学中也给自己打下了舞蹈基础,接着高中毕业的他开始了长达7年的酒吧驻唱生涯。“当时最多一天连赶过11个场,人家分偶像派和实力派,我是体力派。”之后黄渤开过工厂,和各种人打过交道。最后他选择去了北京,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配音专业。《绿巨人》、《三傻大闹宝莱坞》、《加勒比海盗》……黄渤都参与过配音,最后却因为参演《疯狂的石头》一炮而红。

黄渤的过往充满戏剧性,不过他压根没打算把自己往励志路线包装,说起当年的漂泊,他也只是笑着说:“不辛苦,当年真没觉得有多苦。”很多明星在成名后回顾一夜走红的经历,不少人都有疯狂“报复”的时候,比如大肆购物,用更多物质来填充当年的辛酸。拿这个问题问黄渤时,他听到“报复”两字哈哈笑了快半分钟,然后停下来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有很多人是会这样做,但是我没有。因为我心疼钱。”

黄渤是票房之王,他演的电影没有不卖座的,在电影海报上出现黄渤两个字,就相当于有了票房的保证。黄渤演戏没什么诀窍,就是真诚。这和他多年的经历有关,他总是愿意真诚地去做很多事情。面对巨大的工作量,黄渤带着点和自己较劲的意味说:“这两年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也烦躁,也想休假,也有消极的情绪。但没办法,我有点工作狂,接了的事就得做好。我是一个认真的人,这是我的习惯。”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

有人算了一笔账,说黄渤近一年来演的戏,加起来票房有人民币30亿,于是给了他一个称号“卅帝”。出道后有人把“周星驰接班人”、“葛优接班人”的定位加在黄渤身上,他也倍感压力,但他说自己清楚自己是谁就行,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篇4

失魂少女

布兰妮・墨菲,看似陌生的名字,其实入行时日不浅,你或多或少会看过她的作品,她一直在起眼与不起眼之间存在着。深黑眼圈、大眼睛、闪亮金发是她的标识。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的本色表演:哭起来像赌气的小朋友,撒起娇来像打翻牛奶的猫咪,生气的时候说话会很明显地鼓起腮帮。

是的,演了二十多年戏,她仍然只是个花瓶。可那又如何呢?

抢眼的表现

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布兰妮・墨菲,由母亲莎伦独自带大,那时候家境十分拮据,可在小布兰妮的眼里,母亲始终是一个法力无边的魔术师,每到交纳学费的日子,她总能神奇地把钱款递到布兰妮手中,布兰妮在成名之后,依旧坚持只和母亲住在一起。

出生6个月,她就会说完整的句子,9岁开始登台表演,十几岁就雇佣演艺经纪,14岁时搬去了洛杉矶,当她高价买下小甜甜布兰妮曾在贝弗利山的豪宅时,刚刚25岁。

1999年她在《失魂少女》中饰演一位精神分裂的病患,与薇诺娜・瑞德、安吉丽娜・朱丽一同飙戏而崭露头角,也让大家认识了这位外形甜美中带着一丝不羁的女孩;2001年由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惊悚片《一言不发》特别钦点布兰妮・墨菲出任女主角,剧中她饰演18岁的重度精神病患者,抢眼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似乎,她适合的角色不是痴傻就是疯癫,而不管这种歇斯底里是以何种变体呈现,她的癫狂表演总能让人对她不竭的精力刮目相看。

“我的字典里,没有疲倦这个词语”,事实就是如此,她曾经在半夜两点半时,醉醺醺在路上被警察拦下来,不过罪名不是酒后驾驶,而是她坐在超级市场的购物车里,被两个同样喝醉了的朋友推着在马路上乱跑。

21岁的纯情

你可以在杂志上翻到性感的她,但是你不会知道她曾经害羞到17岁被母亲强迫出门第一次与男孩子约会,在那之前,她始终遵循着放学回家的古老作息时间,没有夜游,也不参加派对,空了就腻在母亲身边。她一直不是坏女孩,荧幕上不是,实际上也不是。她的单纯让无数人为她心醉,不是她勾引你,是你自愿的。

在母亲的督促之下和男孩的交往也进展十分缓慢,“我的第一次是在汽车里完成的,那时候我竟然非常丢脸地已经过完21岁生日,说老实话,这并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不管后来感情生涯如何人戏不分,身边有多少男子走走停停,她当初可绝对是个感情上的后进生。

不过这个后进生却后来居上了,不知是因戏生情还是入戏太深,布兰妮总能和影片中的男主角擦出火花,片场成了她滋生爱情的前沿阵地,她从拍戏现场俘虏来的男友,前有合作《8英里》的痞子阿姆,后有搭档《新婚告急》的阿什顿・库彻,只是这两段高调的恋爱事件,都没有持续上一年便宣告结束。

而她和杰夫・克瓦廷内茨、乔伊・麦卡罗的两次大张旗鼓的订婚,也都在仪式之前就夭折了。奉行再见亦是朋友的布兰妮,在承受爱情重伤的同时,总能收拾心情重新上路,她清楚知道伤心只能一小会儿,在奢靡成风的好莱坞,感情是最浪费不得的,或者及早抽身,或者见好就收。

娱乐活动家

“爱情逝去了,但鞋永远都在”这是《欲望城市》的名言,也是布兰妮的人生信条。1995年布兰妮参加影片《独领》首映礼的时候,自己化着粗糙的妆,穿着从自己衣柜里随意扒拉出来的衣裙,那时的她既不知道什么是时尚,也不知道如何放大自己的性感。如今的她,不用刻意装扮一样性感夺目,那个《失魂少女》里棕发圆脸,略显婴儿肥的布兰妮,悄无声息中脱胎换骨了。

篇5

记得刘欢在《好汉歌》中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然而,课程改革开展多年,仍有很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总是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课程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放手”注重的就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培养,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

“放手”展示的是语文学习的多维性内容和多元性的价值观,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经之路。我认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自己的潜能和才华,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唯有“该放手时就放手,放大胆子搞改革”。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省时省事而限制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给点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

在听课时,时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理念,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时让学生读课文,可不到一分钟就让学生停下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试问,学生没有时间充分阅读课文,怎么能发现问题?没有进行深刻地感悟,怎么能理解课文内容?如此的流于形式,又怎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呢?

回顾教学历程,在和学生一道学习《雾凇》一课时,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明白了雾凇是逐渐形成的:由细到粗,由少到多,先是像银线,接着像银条,最后全是银松雪柳。正是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又悟出了朗读时声音也要有相应的变化:由弱渐强,由柔和到凝重。结果学生朗读时会读得声情并茂。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提供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学生才能读通、读懂、读透,才能深化理解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给点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相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

在教郭沫若的《白鹭》一文时,学生紧紧抓住中心,提出:“白鹭是一种动物,为什么说它像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因为白鹭外形很漂亮。”我问:“仅仅是这样吗?”学生们愣住了。这时,我们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便得到了证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很快从优美的语言描写中发现白鹭不仅外形很美,连捕食、飞行、休息时也有说不出的美。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有着教师不可低估的能力。要尊重学生,不能以乏味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学习,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想法,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放手,多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三、给点机会,放手让学生自由习作

新课程中虽然更多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无目的地放手,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或理解不正确时,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

一位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未曾加以指导就让学生写作文,这种放任自流的后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位颇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六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写参观记或游记还是不尽如人意。于是,他教给学生一个“诀窍”――将以前学过的有关名胜古迹的课文回忆一下再写。这样的指导教会了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偷懒,还遏制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我们不应当为完成习作而习作,应当先让学生亲身参观或游览一些景观后进行指导,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写下来。

只有给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学生才会在习作中尽情地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充满情感的内心世界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写出的作文才会百花齐放。

四、给点权利,放手让学生参加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许多综合实践的内容:学做主持人,学配音,推荐或自我推荐,开展小小辩论会等。可一些教师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常常剥夺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的权利,将这些实践内容简而化之,甚至不了了之。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24-01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人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转变教育观念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就要把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的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每节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学科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应用,能充分强化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转变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设计活动任务前要制定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评价标准中对学生创新方面要有所侧重,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学中最宝贵的经验。”通过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逼着学生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设计应用文档》时,笔者制定评价标准时,将“内容和版本设计有创意”赋值25分,也就是学生作品如果跟书本或教师演示的例子一样的话,最高只能得75分,想要得到高分,就必须在创意上下功夫。学生在完成作品始终得考虑作品要有新意,展示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课堂巡视中,发现学生制作作品的闪光点即时评价,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更多创新。对于创新不够的学生,则用平等的口吻提出对学生的建议和期待,用理解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对学生表示支持,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建议。

三、加强实际操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安排时间加强操作,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我在教学画图软件时,首先给学生备足大量的图片素材,并给他们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以便学生对各种工具的熟练使用,便于他们对编辑命令的掌握,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才能。

四、创设和谐氛围

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让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更容易进入角色,对学习对象产生持久的注意力,也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就有了创新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学生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也能及时提出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视频的编辑》之前,提供表现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拍客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提问:“想做一名快乐的拍客吗?”并提供几个主题(运动会、旅游、班级活动、趣闻好事等)由学生选择,安排学生分小组在课余时间准备素材。素材可以是利用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拍摄和网络搜寻的视频或图片。素材齐全后,笔者说:“一名高水平拍客除了会拍视频;还要会编辑视频,就让我们成为一名高水平拍客吧?”接下来,笔者指导学生剪辑素材、设计转场、使用滤镜、配音和添加字幕等操作。

五、进行游戏教学

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经常利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 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篇7

每到睡眠时间,丫丫妈妈就会拿着三本书走到丫丫面前,说:“讲故事的时间到喽,今天宝宝想听哪个故事呢?”两岁的丫丫会很快爬上床,在三个故事单行本中挑出一个,然后躺在被窝里等待妈妈讲故事。

丫丫更小的时候是吃着奶、听着故事进入梦乡的。断奶之后,妈妈遵从原来的作息习惯,按时上床,按时讲故事。丫丫开始时不习惯只听故事入睡,可毕竟有熟悉的故事相伴,慢慢也就适应了。

断奶后的宝宝,基本上要靠睡前故事进行催眠。睡前故事的最大作用就是“催眠”,故事讲得是否成功,完全由“催眠”效果来决定。

“催眠”诀窍:一熟、二平、三不问

“熟”:指要讲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不要在睡前讲孩子没听过的新故事。在熟悉的故事情节中,孩子的情绪最容易稳定下来,也就最容易入睡。

“平”:指妈妈讲故事时的语气要平缓,不能把故事讲得起伏跌宕、精彩万分。很多妈妈平时少有时间给孩子阅读,于是就把睡前故事时间变成了亲子阅读表演的时间,但这样的表演不仅不能起到“催眠”作用,还会使本已睡眼朦胧的宝宝,又被“刺激”得兴奋起来。所以,睡前故事一定要平缓地表述,照本宣科的“催眠”效果最好。

“不问”:指不要给孩子提问题。阅读时提问本来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可是在睡前故事时间就不可取了。因为提问会使孩子的大脑活跃,不利于睡眠。

做到以上三点,“催眠”的效果是不难达到的。

通过睡前故事,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习惯。

听妈妈讲故事时,露露的问题层出不穷。刚开始,妈妈总是耐心地回答,可很快就发现,这样不停地问与答太耽误时间了。于是,在睡前故事时间妈妈不再回答问题,但为了不打击露露提问的积极性,她告诉露露:把问题留到明天再问。第二天露露起床后,妈妈会提醒她:昨天你想问什么问题呢?如果露露想不起来,妈妈就设法启发她。这样,在回忆的过程中,露露就养成了“记忆”的习惯。

露露妈妈的做法,不仅对孩子顺利入眠有帮助,更是锻炼和提高记忆能力的好方法。

第二类 学习故事

文文家里有个他专用的“学习区”:一个小书架,上面放着他的宝贝图书。书架旁放着一张小桌子,平时他就在这里玩玩具或者看书、画画。

上午9:30,文文“上课”的时间到了。 母子俩端坐在小桌旁,桌上只放着一本书。上课的内容就是讲故事,妈妈讲,文文听,随时可以提问,妈妈随时给予回答。就这样,15分钟很快过去了。故事讲完了,下课的时间也到了。

刚开始,文文不太听话,他要么胡乱翻书,要么就在妈妈讲故事时到处乱走。于是,妈妈就让文文坐在自己的腿上“上课”。等到习惯养成之后,再让文文坐在凳子上听故事“上课”。

很多孩子在入园后,对上课完全没有概念,我行我素,根本坐不住。学习故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学习”或者说“上课”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对孩子以后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

要讲好“学习故事”,须注意以下几点:

定时:每天都要在固定的时间 “上课”,不要随意更改时间。每天的上课时间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定点:要有固定的“上课”地点,不能随便更换。随便更换地点对孩子来说就没有“上课”的意义了,而变成了随意的“亲子共读”。“上课”地点最好不要在卧室,至少也要远离床铺;最好有合适的桌子,如果没有,小板凳也可以,甚至可以坐在地板上,但一定不要在床上进行。

循序渐进:不管是上课时间的长短,还是上课次数的多寡,都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5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随着孩子兴趣的增加、习惯的养成,时间可以逐渐加长。刚开始只要通篇朗诵就可以了,孩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再逐渐增加学习的内容。

虽然“学习故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不过如果能在讲故事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同样可以令孩子学会很多东西。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讲故事方法:

看图说话法儿童期尤其是幼儿期,是读图能力的开发期。这个阶段孩子对图画非常敏感,妈妈给孩子讲故事时,应注意帮助孩子读图。

提问法故事讲完了,妈妈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提问。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在讲故事之前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回答。熟练之后,就可以先讲故事,然后随便问,检验孩子听故事的效果如何。

拓展想象力法故事讲一半留一半,让孩子接着讲;对熟悉的故事情节“添枝加叶”,给出另一个结局等等。

第三类 娱乐故事

就是通过娱乐的方法讲故事,主要方法有表演、歌曲、舞蹈等。在家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孩子更容易放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表演习惯”。

很多妈妈都反映,宝宝太腼腆,再擅长的项目,也不敢在众人面前“露一手”。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孩子被“表演”这个词吓住了。当“表演”成为一种习惯时,孩子肯定就不会害怕了。

楠楠家里,有个专用“舞台”,其实就是一块小地毯。只要有时间,妈妈就和楠楠在这个“舞台”上进行表演。这不,演出开始了。

篇8

在我的导演道路上,谢晋导演对我的帮助很大,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个性,一定要有个性,绝不能满足于前人做这件事已经做到了怎样的水平,一定要敢跟他比。我跟了谢导差不多将近有6年,真是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位艺术家应该具备什么东西,作为一个导演应该具备什么东西,这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谢晋跟我讲选演员的诀窍,首先要看他的气质,要看眼睛,一句话就抓到本质了。1979年拍《啊!摇篮》的时候,谢晋把成人的戏交给黄蜀芹管,把孩子的戏全都让我去拍。我给这些孩子编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作为小道具,结果拍得非常真实生动,还得奖了。谢晋一看,觉得我可以朝儿童戏的方向发展,并说我可以离开他自己拍片了。就这样,我随后拍摄了《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剧情梗概:退休教师陶奶奶因新村没有托儿所放弃了去海滨疗养的计划,在家办起了义务幼儿园,为许多家庭解决了困难,但侄女却负气离家出走。幼儿园发生了几起事故,陶奶奶病倒了,孩子们怀着敬仰之心看望她,侄女深受感动并获得灵感,创作出毕业作品《泉水叮咚》。

《泉水叮咚》的剧本来自于生活,当时报纸报道了复旦大学几个教授的夫人利用暑期组织临时托儿所,帮教职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的事迹,我们的编剧受到启发,就写了这个剧本。当时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制度太一本正经了,没有个性的张扬,特别是在我与谢晋接触后就更重视个性方面的东西。所以拍《泉水叮咚》的时候,我说既然这个托儿所是退休老师办的,那么就不能按教育局的标准来要求我,我就做了很多创新,比如说那个托儿所上课的桌子是利用几个东西拼起来的,分开来又是各人一个,我就是不要让学生上课都得一本正经的,就是想创造一种新的对孩子的培养观念。陶奶奶是退休后还发挥余热的人,但是又是用一种新的理念在培养那些孩子,这主要来自于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的儿子也曾上过托儿所,我是有生活基础的。总的来说,影片的教育理念就是寓教于乐,教具包括上课的形式都是开放式的、放松的,我就是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孩子的个性,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选儿童演员方面,我在拍《啊!摇篮》的时候就有了一定基础,我觉得选择儿童演员只能是选接近角色的,而不是选用来塑造角色的,这跟成年演员不一样。在陶奶奶的人选上,当时我们生产部的领导说去找张瑞芳和秦怡,看看她们有没有兴趣。我先找了秦怡,秦怡答应了,我想张瑞芳不会同意的,没想到她也同意了。完了,这下该怎么办!我就去找领导,领导说就张瑞芳吧,我都不好去回绝秦怡老师。所以为了这个事,秦怡老师在心里对我很不高兴,我又不好跟她说明白的,到现在也不好说的。瑞芳老师来后,她对剧本很严格,要求改剧本、台词、人物造型及服装等等。这个时候谢晋帮了我一个大忙,在摄制组成立那天他跟大家谈话,最后说到张瑞芳:“张瑞芳老师,我也要说几句,你德高望重,又有丰富的经验,你能演这个角色,实际上对青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扶持。但是你毕竟是参加革命这么多年的老革命家,你的生活经历和你所处的位置,都是比较高层的领导位置,而陶奶奶这个人物是一个很底层的一个妇女,这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你一定要放下架子来演。”我一直觉得张瑞芳是领导,跟我心目中的陶奶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又不能说出来,谢晋替我说了心里话,而且说得这么好,真的说到点子上了,所以说谢晋是我的恩师。而张瑞芳老师也想把这个角色塑造好,每天改剧本、改台词、改造型,拼命想办法,非常认真。

还有一件趣事,我们外景地山坡上有一个洞,那不是正式的庙,虽然我是从来不信的,但当时我还是去求签了,求签的结果我看都没看。摄影师看了是下下签,意思是这戏在拍摄过程中会很不顺利的,但是经过努力结果还是好的,摄影师怕影响我的心情,没敢告诉我。果然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后历经磨难总算拍完了。影片放映后,反响很好,还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特别奖和意大利第13届吉福尼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几个奖。

《二十年后再相会》:直面改革新问题

《二十年后再相会》剧情梗概:某造船厂厂长袁朗接受了建造出口轮船“号”的任务,但进口焊条断货,只得让工程师陈启明抓紧研制。厂里的改革举措引起了老工人的不满,袁朗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大家。陈启明的研制工作成功了,“号”建造成功。

1984年,我开始拍摄《二十年后再相会》。

当时上海有个外资大饭店,由于一位中国员工在工作中出了差错,外方坚决要开除他,中方就不同意,认为工人阶级是坚决不能开除的,闹得不得了,报纸上都登了。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中外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以及改革开放后我们怎么跟国际接轨的问题,对我的启发很大,就把这些东西放到了影片《二十年后再相会》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动用了一批年纪较轻的人担任领导岗位,这是管理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造船厂也这样,要跟国际接轨,也需要一个大的突破。所以我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当年的四位同学,现在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面貌,以及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包括开除工人。这四个人刚好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物关系,他们四个人不同的命运,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比较集中的概括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特点,比较典型。

我拍这个戏的目的是要表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的场景,我想一定要拍出一点气势,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要很大气,所以选景也很重要。一开始在上海拍,后来又去了大连,大连的造船厂在海边,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同时,对于改革开放工人以及一般老百姓还是乐于接受的,所以我拍那场发工资的戏,把场景弄成红色,欢乐和喜感庆就通过强烈的色彩体现了出来。但有时我想象的那种喜庆的色调和一些暖色调很难抓住,比如拍黄昏,如果错过了只能等第二天,因为摄影师和我说技术上跟不上。我问他们国外的是怎么拍摄的?不行你们就不断试验啊!后来真被逼出来了,因此影片中有了很多的黄昏场景。因为很多都是从下午就开始拍黄昏的镜头,所以这也打破了当时的传统。

在选演员上,也是很偶然的。我是在挂历上看到女主角朱琳的照片的,我觉得她还是很有气质的。她当时是峨眉厂的演员,形象很正面,是属于很稳的那种演员,爆发力不是很强。但是这个角色需要演员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很多人说朱琳不会演戏,而我看重的恰恰是她的稳,她也真的没有想到我会让她来演这么重要的角色。我觉得导演应该对演员很熟悉,你既然用她,你就应该知道她有什么长处,而且也应该知道用什么方式来弥补她的不足,从而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娃娃餐厅》:努力张扬孩子的个性!

《娃娃涩餐栖厅》剧情梗概:几个小学生在暑假办起了一个奇特的餐厅,从经理到服务员都是十岁左右的儿童,在相处中,孩子们渐渐改掉了身上的不良习惯……

《娃娃餐厅》是1986年拍的,当时人们的思想都比较活跃,但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固守老一套的做法。我记得谢晋曾跟我讲了一句至理名言:搞艺术的孩子,在学校里算好学生,但出来后并不一定就是好的艺术家,因为他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说他们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都没有出来。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不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一味地以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老师和家长的话来界定好孩子和坏孩子。所以我拍《娃娃餐厅》就是基于一点:怎么张扬他们的个性!我就让孩子自己做食物,自己搞餐厅,就是要突破旧有的模式。而且不说教,属于寓教于乐,比如把很正常的端盘子行为进行美化,让他们扭动身体,舞蹈起来,让他们发现在劳动中也有很美的东西,让孩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孩子应该是非常快乐的,这个戏就是要表现和创造出一种快乐,即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也充分的尊重了他们,他们的童真就是体现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上,这样让大人小孩都喜欢看。比如最后在拍太空菜的时候,我就叫孩子们自己去想,结果他们个个都很踊跃,而且想法都很独特有创意,发明了很多的菜式,有些甚至给我们道具师傅出了难题,做不出这种菜的道具。剧中还有一个情节,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张扬:从小娇生惯养的琳琳,在切菜的时候不小心把食指割破了,她大哭起来,其他小朋友都蜂拥过来安慰他,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拿出他的手绢要给琳琳包扎伤口,其他小朋友见状,也掏出了自己的手帕,顿时琳琳面前晃动着好多五颜六色的手绢。琳琳决定都用,受伤的食指被裹成了圆球,她见了反而乐了,挺起胸膛,高傲地举起那个圆球食指,带着小朋友走上街,展示她的五彩的食指。这是要表现出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友谊面前,突然坚强起来,甚至炫耀起来,这个情节很有趣,但也很有教育意义。

《娃娃餐厅》里都是四五年级的孩子,从教育观念上来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要是发展好了,以后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把他们的这种理解发挥出来。所以这种小孩的形象与过去我们所创造的孩子形象不一样,他们充满了很多想法,而且有一定的能力,孩子之间的矛盾其实孩子自己会处理的,而不是需要老师来干涉。在戏中每个孩子都有缺陷,但是也都有自己的专长,我就是要把孩子的专长发掘出来。为了增强喜剧效果,在选儿童演员的时候,我一律只选胖胖的孩子。我的剧组整个就是一个小胖子纵队,而且每个小胖子都胖得不一样,这就是喜剧电影很重要的外在形象的因素。所以我这批小演员在天津拍戏的时候,走出去时一路被围观,这样我想要的这个效果就达到了。片子出来之后,参加了几个电影节都没有获奖,后来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让孩子来评,儿童评委一致认为这部影片好,就获得了第2届“童牛奖”。我这个片子不符合传统的教育理念,但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看。

《偷鱼贼》:阳刚野性的生命礼赞

《偷鱼贼》剧情梗概:险恶的江上,大疤拉等人以偷捕鱼为生,打死了老水警。江畔小酒馆的老板娘寡妇白漂儿是大疤拉的相好,白漂儿被小水警小水鹞说服,劝大疤拉走正路,大疤拉不听。小水鹞率领战友追捕偷鱼贼,他追着大疤拉来到采石场,正赶上放炮,小水鹞奋不顾身救了大疤拉……

篇9

1中学生的兴趣特点

中学生的兴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兴趣范围缩小,中心兴趣形成。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兴趣的范围发展有一个从广到窄,又从窄到广的过程。而中学阶段处于由广到窄的阶段。中学生兴趣范围缩小,许多中学生开始产生了中心兴趣,且研究表明:中学生中心兴趣常常同他们渴求某方面的知识或追求某种理想的职业有关。

1.2兴趣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加强。初中学生逐渐出现了稳定的学科兴趣。进入高中后,随着他们对自身需要的深刻理解,逐渐形成了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兴趣已不再仅仅受情境和事物变化的影响,更多地受到内在主观意识倾向的调节与支配,兴趣的稳定性大大加强。同时,他们的兴趣也更加深刻了,他们的兴趣更多地指向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规律,如对学科的兴趣不单单是取决于教学和趣味性,而是基于知识内容本身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自身认知偏好的结合上。中学生兴趣的深刻性还表现在一些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社会事物的关心上。

1.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趋于平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而间接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高中,两种兴趣已趋于平衡。

2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的外语教育家曾说过:“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学本身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中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最直接的来源是外语教师的情感动力以及对他们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一个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因其教学有方,而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反之,教学无方,照本宣科则会使一些原本对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反而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兴趣大减。

3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3.1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作为英语老师,应多关心、接近学生,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心态和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主动沟通交往,使学生从喜欢英语老师到喜欢英语课,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并自觉学习英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唤起,再难学的知识,他们也将刻苦努力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经验告诉我们关爱学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的设计和施工都倾注着教师对受教育者的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工人农民,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有了爱,就有了沟通的基础。只有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对自己、对英语及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会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取得成绩。师生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有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这种能动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各种潜力就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发现,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加强情感教育,诱导兴趣。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得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且能更好地胜任以后的工作,必须学习英语并且一定要学好英语。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英语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3.3科学学习,讲究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英语的诀窍。学习英语虽无捷径可走,但并不是无窍门可循。如果能采取科学、有效、对症的方法,既可避免中国式英语,又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一个新单词,除了要掌握其读音、拼写、基本意义外,还要掌握其搭配意义、固定用法、感彩,相关词汇等,否则,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东西,不是用法不正确,就是语言不地道。英语许多动词,像be, do, have, come, go, get, make, take等,看似短小,其实能量很大,用法很多,要想掌握地道的英语,少不了要把它们学好。学习词汇可按单词种类分类组合,例如按内容可分成蔬菜水果类、体育项目类、职业名称类;按形式可加前缀、后缀;按意义可串成同义词、反义词。收听英语新闻广播时,可先浏览一下中文报纸,对当天或近期的形势、事件等有所了解,以增强理解力。

比如,学生的阅读部分比较薄弱的话,每天鼓励他读一个英文的励志小故事,例如简单版本的《心灵鸡汤》,学生既有了自信,也愿意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提升他的英语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中学的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要富有趣味性,从兴趣来培养自觉,从自觉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孩子们终生学习、工作典定坚实的基础。

3.4辅助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就必须重视日益普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以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英语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英语信息处理和图像传输,同时还可以进行音乐和图像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其求知的欲望,激活他们的兴趣。面对枯燥、单调的英语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烦躁、厌学的态度,并显得很被动。而通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则可以创造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多媒体作为一种情境性、真实性、交互性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较真实的情境。因为学生对颜色和图画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多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可用的资源。比如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课堂幻灯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更加形象直观的看到课本上所要讲授的内容。教师自己也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制作一些小的flash。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融入到课本情景中去,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同时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克服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悦耳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3.5强化成功愉快,巩固兴趣。

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写对了一个句子,学生也会感到高兴,继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必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如讲完一课后,可设计几组综合训练题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知难而上,按照题目的“坡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在几番周折和反复讨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对中等生和学困生要特别留意,对他们学习中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地、真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且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篇10

我的观点是,欣赏这段表演的一个关键在于,解读当中的镜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你会发现一场性别大战,一场人机大战。

首先是卡拉扬。他对自身形象和技术影像都很着迷。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和法国电影导演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合作过多次,其中最著名的影片当属卡拉扬执棒柏林爱乐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克鲁佐将总谱转译成剧本,把音乐家变成演员,再用剪辑的句法搭配音乐的节奏,但在合作中,卡拉扬没少跟克鲁佐发生争执,因为他很在意自己在镜头中的形象,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分道扬镳。我们看到《春之声》引子加第一主题的演奏中,有二十四个小节,镜头悉数给了卡拉扬,当然是以仰拍的方式。同时,一把小提琴被带入到画面中,占据了摄像机前方这个重要位置,它构成了卡拉扬的权力和威望的投射平面(图一)。在所有中景镜头中,虽然芭特尔有时处于中央位置,但卡拉扬无一例外地比芭特尔高出一头,其中有一个镜头拍摄芭特尔和卡拉扬的侧面,芭特尔完全处于画面底部,肩膀仿佛被淹没一般,卡拉扬则高高在上。这个镜头长达半分钟之多,充分体现了指挥和歌唱家的从属关系(图二)。

再看芭特尔。她身着一袭红色高腰宽裙登台。这个选择很成功,因为红色使她在画面中成为了最明亮的人物。裙子是落肩领,让双肩完全露出。在这样的场合下,大面积的是自信而非的暗示,它衬托的不是胸部,而是一颗大心脏。她的肤色并不太深,透着镍镀般的光泽。她向后梳着一头直发―那可是蓝调女皇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的标示性发型―从容地露出牙齿,微笑,先向正面的观众点头,欠身,然后转向右侧,再转向左侧示意,向左的转幅明显比向右的幅度大,因为卡拉扬站在她的左侧,她这么做是为了表示对恺撒的尊敬。卡拉扬的姿势也很值得玩味: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芭特尔,双臂收起,指挥棒就藏在腋下(图三)。此处,我们不宜走得太远,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把这指挥棒视为什么男权的隐喻,因为那东西,他还得挥动一整晚呢。

注意她的手势啊! 她一上来用左手托住右手,并握住,这种手势算不上强硬的手势,相反,它有时会被解读为矜持、柔弱的象征,但她右手无名指上佩戴的硕大钻戒冲淡了这种可能性,反射出自信的锋芒。我很欣赏的另一点是,她在乐团序奏的时候,一丝不动,目不转睛地望着远处,如同望着诗和远方,这个姿势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她对歌唱的渴望。开始唱第一主题后,她的身体和手依然保持原有姿势,这和她声音在音高上的跳动达成了迷人的张力。随着歌曲的进行,她多了些手势,但始终保持少量,身体摆动的幅度也不大,显得干净、沉稳。恕我冒犯,但如果你去看娜塔莉・德塞(Natalie Dessay)一九九三年在维也纳歌剧院首演时唱《春之声》的视频,你会觉得她抖得像个DJ。主题反复时,她得到了第一个特写镜头,我们看到她的面部表情自然比刚才要丰富、立体。进入第三主题后,在处理几个高音时,她露出了一种“蓝调表情”。在唱完高音后,她会以一种近似切分的节奏,做各不相同的表情,它们似对那些高音的回应,如同蓝调里的回应乐句。我在黑人蓝调歌手鲁斯・布朗(Ruth Brown)的表演里看到过这种老辣的表情切换。所谓“蓝调表情”,就是如此。之后,镜头捕捉到卡拉扬露出满意的微笑。在等待第一主题再现时,她嘴角上扬,露出俏皮而自信的微笑,左手食指同时指向她的钻戒。在唱歌曲最后一个高音颤音时,她第一次做出了尖塔手势―双手指尖交叉形成了一个尖塔,一直伴随最后一个音结束(图四)。塔尖手势是所谓的权力手势,用来在关键时刻表现自己的影响力。《黑道家族》里的黑帮头子训斥手下的时候,就使用这个手势。紧接着,她下巴扬起,画面淡出,切换到全景镜头,卡拉扬高她一等的权力关系被及时暗示。我们可以看见她并没有立刻转向卡拉扬,而是面向观众数秒,接受观众的掌声,然后才转向卡拉扬,让卡拉扬亲吻她的手背。注意,在这个环节中,手背没有必要主动抬高,大师为了显示绅士风度,自会屈尊俯就。我很欣赏她在此时此刻没有缄默,而是和大师沟通了几句。你不能表演一结束就像个不会说话的洋娃娃。等到她再次面向观众,接受雷鸣般的掌声时,她又将大拇指指向了钻戒。这个指向钻戒的动作有如整个表演的一个主题动机句。还有,在接过别人送上台的鲜花后,她始终温顺而感激地望着卡拉扬,尽职尽责地正对着他,而不是观众。这是“肚脐法则”的完美运用―肚脐的朝向角度能表现你对一个人的兴趣、忠诚和尊重程度。

芭特尔为她的才华和谦逊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别说这是过度解读。台上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凡是上过台的人都知道,即便最成功的演出,下了台后,你也时常会为刚才忘了在台下操练了无数遍的台词、动作和表情而懊恼。是这样吗?注意,芭特尔穿的裙子和鲁斯・布朗一九五五年在电视上唱《(妈妈)他对你女儿很差劲》(Mama He Treats Your Daughter Mean)穿的是同款。这件裙子应该是她自带的,因为后来我发现她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唱施特劳斯小夜曲的视频里穿的也是这条。还有,她唱过《夏日时光》(Summertime),和另外一个黑人女高音杰西・诺曼(Jessye Norman)录过一张灵歌专辑,由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发行。是的,她跨界于古典乐和黑人音乐文化之间,在玩白人的东西时,她散发出一股摇摆韵味。

一九八七年的新年音乐会,芭特尔就像一个出现在父系社会中的女性访客。她后面坐的肯定是清一色的白人男性,因为维也纳爱乐乐团直到一九九七年都没有招过任何一名女性演奏家,而我喜欢看她面对这种场面时所呈现的智慧和自信。同表演风格一样,从摇滚、蓝调,再到古典乐和说唱,黑人的自信也一脉相承。一九八七年,大放异彩的黑人女歌手还有MC Lyte,她录制了个人首张专辑,证明说唱并不是只有男人才能玩。非裔美国人的自信并非天生,它是美国百年来种族政策的产物。在《嘻哈美国》中,尼尔森・乔治不无挑衅地说:

在欧洲文学的尊贵传统里,不少死掉的白人作家(如但丁、弥尔顿)在作品里,都将骄傲列为七大罪之一。根据但丁《神曲》的炼狱篇,撒旦因骄傲被逐出天堂,这个堕落天使遂创造了地狱。或许对死去的白人来说,骄傲是件坏事。但是对仍活着、仍呼吸的黑人,骄傲自大至关重要。在一个人们长久以来厌恶鄙视黑人,将其妖魔化、堕落化的国度里,嚣张的傲慢往往是生存之道。

芭特尔为什么会受到卡拉扬邀请,成为第一位登上金色大厅舞台的歌唱家?这个问题似乎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在一九八五年,他俩曾合作过莫扎特的《安魂曲》。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古典音乐界几乎很少出现黑人钢琴家的身影呢?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按照回答另一个相似问题的思路来:为什么国际游泳赛场上很少出现黑人运动员?因为生理上,黑人骨质密度小,所以浮力小,速度就受到了影响;再者就是社会原因:贫穷,而游泳是一项投资成本不低的运动。

篇11

花语:炽烈木棉,用爱撑起一片天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船长詹进波的成功,离不开妻子刘丽娟的支持。刘丽娟常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后方稳定,前方才能取得骄人战绩。”

詹船长在珠江口的桂山岛工作,八天才能回一次家,家庭事务很难兼顾。女儿的出生,才让刘丽娟真正体会到了做船员家属的辛酸。坐月子期间,双方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照顾,丈夫不在身边,女儿刚出生十二天,刘丽娟就一个人扛起了所有的家庭事务。上班以后,她背着女儿去单位;碰上单位有事,她就只能把女儿锁在家里。有时候生病,一个人去完医院,回来还得上班、做家务、照顾女儿。坚强的她偶尔偷着流泪,却只在事后笑着告诉丈夫家里一切都好。有人问她“这样生活,觉得委屈吗?”她说:“有时候也委屈,但是我所做的,能让他安心工作,安全回家,我也很幸福。”

刘丽娟的公公有高血压,吃的每一种药她都仔细了解药性,二十多年来也成了高血压用药的“小专家”。公公去世后,她担心婆婆触景生情,将她接到广州照顾,每天单独为婆婆熬粥,陪她散步,婆婆逢人就夸她。在刘丽娟的精心打理下,他们家多次被授予广州市“文明家庭”、广州市“学习型家庭”荣誉称号。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2013年顺利完成了四年的本科学业并取得了双学士学位,现在市经贸委工作。

刘丽娟用爱温暖了一个家,也用爱凝聚了一群人。担任居委主任的她,对社区中的一千七百多户一清二楚。谁家里困难、谁子女不在身边,她定期探望;家庭纠纷,邻里不和,她亲自上门调解;大到创文明城市,小到垃圾分类,她都要挨家挨户做工作。社区有一个老人年近八十,身体不好,妻子患有轻度精神病,两个女儿不在身边,她与同事隔一两天就去老人家走访,为老人送药送菜,老人临终前也是她陪在身边,为老人擦洗。老人的女儿感激地说:“你才是我爸的亲闺女。”

作为船员家属,刘丽娟也深知船员家属的难处,义务做起了“船舶第二政委”,一有空就找船员家属聊天,陪她们看病,帮她们带小孩、联系小孩入学及就业工作等等,力尽所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找对象成了船员的难题,刘丽娟又主动当起了船员的媒人,先后为4名老龄船员介绍了对象。

舒婷的《致橡树》写道:“如果我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刘丽娟就是那样一株木棉,用爱守护着丈夫的坚持,用爱撑起家的一片天。(杨娟星)

陈思

标签:海事公安的英语狂人

花语:金色向日葵,追寻炙热希望之光

说起S&S组合,在广东的中英文演讲圈中那可是小有名气的。其中的一个“S”,便是取自于陈思的“思”。大眼睛陈思被称为是广东海事公安局的英语狂人,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英语电影配音大赛前两届的冠军都被她收入囊中,2013年,她还获得了广东省直机关首届机关英语技能大赛二等奖。

在广东海事公安局工作压力很大,但不管多忙碌,陈思却总是乐呵呵的。你若是问她快乐的秘诀,她就会认真地建议你要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如果你再追问她的爱好是什么,她就会瞪大眼睛对你呵呵一笑:“英语呗!”

“爱说英语、会说英语”逐渐成了陈思的标签,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身边的很多同事也都爱上了学英语。不少人向她“取经”,问她怎样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说英语。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陈思总是毫无保留。她笑着说,学英语其实也不难,主要有三个诀窍,那就是speak!speak!speak!

看美剧,别人看的是《纸牌屋》里的政治宫斗玩阴谋、《Big Bang》里的科学宅男天然呆,陈思品尝的却是其中语言的魅力。“我看美剧除了确实喜欢之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好英语。”陈思回忆说,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她读的是中文系。当同学们都在吃力地背诵英语语法和单词的时候,陈思却几乎花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看美剧。阅“剧”无数,使她具备了更自然流畅的语感、更接近生活实际的词汇量、更有娱乐性的辞藻和修辞,这些都是使用传统学习方法无法轻易获得的。

“生活是否幸福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拥有了幸福快乐的源泉。”陈思这样解读快乐。她就如阳光下灿烂的向日葵,笑脸为形,真金为色,追寻着炙热的希望之光。

王国芬

标签:广东唯一的港口国监督女检查官

花语:海事玫瑰,柔美并着坚韧

“很多人认为,女孩子不适合从事PSC岗位。可我觉得,海事工作没有性别之分。”王国芬说。她将个人对英语的兴趣与PSC工作结合在一起,将女性的柔情和检查官的威严融于一体,把船舶安全检查工作当成了一项事业来追求。

船舶安检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安检员经常出入的码头堆场,是铁矿砂、煤炭等作业粉尘四处弥漫、空气混浊的恶劣环境,有时候还要顶着烈日或是冒着风雨登轮检查。有一次,天气非常炎热,王国芬和同事一起登上了一艘散货船开展PSC检查。为了更好地掌握轮机部分知识的应用,她选择了行程长、噪声大、油污多的机舱进行检查。她从机舱入口一路细致检查直到机舱底部,40多度的高温早已让她热得汗流浃背,陪同检查的轮机员都忍不住说:“女检查官,要不你先休息一下,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做船员的都觉得累啊。”“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这是王国芬对自己始终如一的要求。

为了使自己的安检水平不断提高,王国芬时刻都在努力。每次上船安检前她都预先做好充分准备;每次安检回来她都很有耐心地进行知识梳理和经验总结,反复琢磨报告里的每一项缺陷和公约依据,直到满意为止。PSC检查工作,涉及到一系列海事法律法规,包括国际海事公约的1700多项条款,15000多项标准,她都尝试着逐一去翻阅。遇到新出台的规则或公约修正案,王国芬还经常组织同事们一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014年,是王国芬从事PSC检查工作的第5个年头。几年来,她一共检查了150多艘外轮,发现了950多项船舶缺陷,滞留了20艘低标准船舶。

有一种事业,需要用青春和理想去追求;有一种追求,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将相本无种,女儿当自强。”玫瑰花美丽柔弱却也带着坚硬的刺,正如外表温柔的王国芬坚韧、不服输的个性。(段小军)

陈贵花

标签:直属海事系统十大青年标兵

花语:悠扬桂花,默默释放辛勤之香

从制图队到科技信息科再到办公室,岗位变了,身份变了,但同事们对陈贵花的称呼却没有变,因为在大家的心里,她永远是那个默默付出、勤勤恳恳的“花队”。

在制图队时,陈贵花已经习惯了与时间赛跑,与疲倦抗争。还记得在2002年时制图队曾接到十余天内制作3幅《珠江口水域船舶交通航路图》的任务,当时,正逢新研发的制图软件试运行,各项功能尚需完善。要在这么短时间内用该软件处理高达40671个地理要素、28595千字节的数据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对于陈贵花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迎接这样的战斗。修改,复核,再修改,再复核,不眠不休地战斗了36个小时。最终,这幅火线上诞生的海图得到了部海事局的高度肯定,一出版就创下了当时单幅图最好的销售纪录,还作为中国海事局送往第21届国际制图大会IHO海图展览会的唯一参展资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海图制作水平。陈贵花就是这样带领着“美丽团队”,一次次用漂亮的答卷见证了她的智慧,一次次优质地完成了华南沿海一百多幅港口航道图的周期制作工作。

篇12

一、《溜黄山》

太阳从早照到晚,像清澈的水,把东北平原清洗得干干净净。遥远的天空蓝的明净,飘动的云朵白的素雅,平原空旷的显得高洁,耳中听不到一点点声音。

梁家窝堡就在目光的前方。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东北的小村庄的四周有一些树,无论是路的两旁、还是田头地脑、或者人家的院中,都是榆树。

这些榆树,是村人救命的树。

记得我小的时候,曾吃过榆树钱和小米一起熬的粥、榆树叶和玉米面做的菜窝窝、榆树皮晒干后赶成面和高粱米面一起做的汤。这些,对当时的我都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现在有人一提起榆树,都会觉得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它的形象总和母亲一样另我景仰。

在景仰和崇敬之中,时不时地想起童年的一些乐事:

记得,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和小伙伴们玩一种当时认为是一年之中最为有意义、又是最不可缺少的游戏——溜黄山。

我所说的这个黄山,不是安徽省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布、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于一体的黄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色的山,而是我出生地梁家窝堡村后的一条深入地下的沟。这条沟的两边,好似陡峭的山崖,再经过多年雨水的冲击,使本来就是黄土地的沟沿,成为了裸露黄色肌肤的硬汉。每年过端午的时候,我们都早早地起床,飞快地吃了碗不管什么做成的端午粥,就像爱惜宝贝一样地揣上母亲从初一攒到这一天才舍得拿出来给我们吃的鸡蛋,个个都像出巢的小鸟似的向黄山方向飞去。飞到黄山便拿出来自己用小手攥着的还没有变凉的鸡蛋,开始在黄山的上面(就是地面上)划一道直线,每个小伙伴都把自己珍爱的鸡蛋作上记号放到线上,再由一个小伙伴喊一声“放”,所有的小伙伴一起放手,这时每个鸡蛋都以原始的姿态向山下滚去。没等鸡蛋滚到山下,我们就一转身坐到了黄土上向山下划去。划动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后,刚开始时是一条黄色的烟线,渐渐地这些烟线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片烟幕,在我们当时的心中觉得甚是壮观、雄伟;我们喊着、叫着、笑着向下划冲。等到全部到达山低时,找到自己的鸡蛋后,如果没有因为下滚而破裂的,就要拿到一起顶。顶的方法很有讲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鸡蛋的一头,无论大头还是小头,双方必须一致,接着两脚站稳,另一只手没拿鸡蛋的手要背到身后,才能开始对顶。

溜黄山,溜的不仅是我们,更主要的是溜我们那种苦中作乐的孩童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心情!

这种乐趣,现在一回忆起来,还忍不住笑出声来。

二、《顶牛》

童年的记忆永远是清新的。

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每当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就好像走在路两旁满是草莓芳香的山间小路上,那种芳香浸腹的感觉,通过嗅觉器官,沉入心房,再沿着静脉血管,流遍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使自己的全部身心都被这种芳香笼罩着!惬意和舒畅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凭借点滴的回忆来诠释此时的心情。

于是,这些点滴的往事,凝成了我的文字,凝成了夕阳下孩童的笑语欢声。

夏季的晚霞刚刚在地平线隐没她的笑脸,我的伙伴们就聚集在村旁场院里,开始学业后的放松。

满耳是嬉笑的声音,满眼是灿烂的笑容。就在这嬉笑和笑容的氛围里,新一轮的游戏开场了。

我们的游戏不分男女和年龄,经过大家公认的两个非常有实力的高年级的大哥哥用普通而“古老”的原始方法,分成了均等的两队,再按着个头的高低,从两组中各派出一名队员,首先抬起走腿,把左腿的小腿平行地放在右腿的膝盖上方,右腿单独跳着,用抬起的左腿的膝盖顶对方的左膝盖,当把对方顶逼的单独右腿无法站立,只能撤下左腿来支撑欲倒的身体时,再换上左腿独立站着,右腿抬起,用右腿的膝盖再来较量。如果对方的左右两腿都被你顶倒,你就是胜利者;而对方的一条腿和你的另一条腿分别失败,你们就算平手,等待全部比赛完成后,再次进行较量。

由于但是没有电脑、电视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村场院这块只有晚间属于我们的乐园了。

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每个人的表情和神态各不相同,在我的记忆中,有三个人当时的神情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这三个人,有两个是我的同学——潘喜军和张万军(我已在很多的作品中提到了我的这两个同学,他们也是我童年难以忘怀的玩伴),另一个是姓王的、比我的年级高的、在他的家族中排行第五的王小五。他们三人在这个游戏中都有非常使人难以忘怀的表情和神态。

王小五的年级比我们高,个头当然也比我们猛,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领军人物,每次都是首先上场,而且实力非常雄厚,每战必赢。在我的记忆里他好像从来没失败过,每次上场的时候,他都以居高临下的目光、带有鄙视的神情、斜眼看着对手,然后左侧的嘴角向上一翘、抬起右手伸出食指指着对方向自己的这面勾着说:“来吧!我就在这里跳动,不挪动,你要是把我逼挪动了,就算你赢了。”很多对手就败在了他的这种桀骜不驯上。现在仔细一思量,他当时不自觉地运用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首先在气势上就已战胜了对方,岂有不赢之理!

潘喜军虽然和我同龄,但是他的个头比我和张万军也高出了小半头,相对王小五的气势来说,他更多的是坚定!当他上场时,他都用牙齿咬着下唇,眼睛盯视着对方,似乎在告诉你:我一定要战胜你!他眼神中的坚定不无威慑力,对方遇到他是,只有抱着平局的想法了,要想战胜他,只能凭借技巧和力气了,而在大的力气和再灵活的技巧在潘喜军的膝盖下,只能屈就。

张万军相对王小五和潘喜军而言,就没有赢得对方太大的把握了,而和个头高低相等的我来比,却比羸弱的我多一份技巧和智慧。无论对方个头多高、吨位多大,他都以聪慧的机智,运用“半两拨千斤”技巧,把对手强大的实力转化为自己所有,再利用对方的求胜心理,克敌制胜。有时散场后,和与张万军搏击的对手谈起他,对手都会说:“他一上来,就用那对大眼睛不停地在我的脸上转悠,他的眼睛里面好像有一种力量,我都不敢看。心里一毛,就被他赢了!”

那个时代的我们,没有现代的电子游戏和高科技网络,所有的游戏就是聚在一起玩“冷兵器战争”,就是在这些游戏中,我们学会了很多学校里书本上学不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成就了我对文学的信念,使我在这条道路上永不停歇、并将完成历史赋予我的使命!

三、《轱辘圈》

什么是轱辘圈呢?其实就是一个铁圈,是箍木桶或者木盆等木制品用的铁圈,这种铁圈有两种形式的,一种是像现在建筑用的钢筋做成的,另一种是薄铁板做成的。无论是钢筋的,还是薄铁板的,都是组成一个圆圈。

这种圆圈怎么能玩呢?很简单,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些孩子一样有这么些玩具,我们那时的玩具非常古朴,这个古朴,是说所有的玩具基本上都是原有的家庭用品上的废弃物,就像这种轱辘圈;再就是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或肢体动作游戏,如弹弓、泥巴品、秸秆枪、鹞子抓鸡、骑马干架等等。

在这些游戏中,除了弹弓以外,能自己玩也能和别人一起玩的只有轱辘圈。

自己玩的时候,是在泥土路上、生产队的场院里、或者学校的操场上,拿着个铁丝制作的溜圈杆,其实这种杆,就是用铁丝制成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工具,它的杆头上弯成能够夹套住铁圈大小的U形夹,再从U形夹的左侧折一下再向后延伸出一段可以使手自然握住的把柄,如果铁丝短,也可以安上一段木把。在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用左手拿着铁圈,右手握着溜杆,把铁圈立放在地上,再用溜杆的U形夹套住铁圈,左手接着轻轻地向前滚动一下铁圈,右手的溜杆马上跟进,并用均匀的力量向前推动铁圈,这样,铁圈就会带着磨动溜杆发出的响声,向前滚动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这项游戏不仅在玩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愉悦,还锻炼了我们年少的身体,也成就了我们欣赏自然音乐的契机。有时我们还会伴着铁圈和流杆发出的悦耳的响声,哼上几段革命歌曲或东北小调什么的。那种惬意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年少的快乐!

这是自娱自乐的方式,再就是集体游戏的环节。

记得那时,我们不但自己组织几只或是十几只铁圈一起向前跑动的自由比赛,而且,学校也在每年的春季或是秋季组织溜轱辘大赛,跑得快、手法好的小伙伴有时还能得到一支铅笔、一把铅笔刀或是一把木格尺的奖励呢。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下学期的春季溜轱辘圈的比赛中,我有幸成为班级参加比赛的四名选手中的一名,我们已经能够掌握了大赛的一些要领,只要一个班级的四名选手中,有一名得以取得第几名成绩,那么,整个班级就是第几名。根据这种规则,我们四人在比赛前研究出了一套争取第一的新方案:用三名选手组成拦截队形,在刚开始的时候,抢先几步,争得在其他人前面把圈落在地上,这样,我们就能使拦截队形自然地组成不可逾越的屏障,用身体和轱辘圈顺利地拦截住其他班级队员的前进道路,逼迫他们弃圈离开比赛场地或是只有跟在我们后面无法取得名次的份了。经过研究决定,我们四名参赛的选手中,我是既瘦又矮、身体也比较单薄、拦击力量小,他们让我抢占前头,争取第一,其他三名在身体上和技巧上比较有实力的同学组成拦截队,负责拦截其他班级的选手。就这样,我们在这次比赛中稳操胜券,取得了第一名。我家里现在还有我当时获得的奖品——木格尺呢!

四、《拽泥嘎嘎》

这是我们那时的农村孩子夏天最惬意的游戏,这种游戏,不仅表现了我们自幼就喜欢泥土,同时,不自觉地彰显了我们对土地的热爱。

之所以说是对泥土的爱,因为,在我们玩泥嘎嘎时,我们会毫不顾忌地把手上把玩的泥做成嘎嘎,再单手托举起来,高高地自上向下迅速地拽出,拽碎后的泥嘎嘎上的泥浆、小泥块,肆无忌惮地向四下乱飞,不管脸上还是身上乱沾。结果一场泥嘎嘎大战下来,我们参加或者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变成了真正的泥土拥抱者!

玩泥嘎嘎,一般情况是在夏季的热天午后。而大多数又都是在暑假的时候多,因为这个时期,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假期补课的时间比上学还累,那时的我们玩的游戏虽说没有遥控车大赛、电子玩具、网络游戏,但是,我们的游戏也非常多,而且没有一样是花钱买道具,全都是自己从生活的周围寻找现成的可用之物来“演示”的!

别的先不说,现在就说这玩泥嘎嘎吧,我们所用的泥,是家乡非常多的黄土加上水和制而成,因为我们对黄土非常了解,它不但颜色没说的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粘合性,不容易破裂,只要摆弄适度,一旦破裂,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既清脆又具有爆破性,很刺激。

这种游戏,不论人员多少,两人、三人、四人……甚至自己都可以自娱自乐地玩的津津有味,有时还能玩到了大人叫吃饭都没有听见的忘我境界。而且人越多玩的越激烈、也越有意思。即便有输赢,输赢的物件也都是做这泥嘎嘎的黄泥,即便输家付给赢家都是这非常容易弄到的黄泥,有时也挣得面红耳赤、吐沫横飞的。

虽说是泥嘎嘎,听起来很随意,但做的时候可不似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的做成后一拽非常响,达到震耳欲聋的效果,而有的则不响或者像放闷屁一样“噗”地一小声就销声匿迹了。

玩这种游戏,我自己做的永远也拽不赢,底部的泥不是薄了就是厚了,薄的时候只能发出“噗”地一小声,这时会引起大家的哄笑,而厚的时候,无论我用多大力气,即便站起来离地面再高,拽出扣到地上时也不能发出丝微的声响,所以经常我不自己做,而是弟弟替我做,我只管拽出响声就是了。

说起弟弟,他可是这方面的高手,以致一般的同龄孩子都没有敢和他玩的了,而和他玩的都是高我们两三年级的大孩子,这些大孩子有时还是经常会败在弟弟的泥嘎嘎手下。弟弟做泥嘎嘎有诀窍,他从和泥时就掌握好水和黄泥的比例,和出来的泥不软不硬,做泥嘎嘎时周围四壁薄厚匀称、上下相同,既挺实,相对而言又比较坚硬,底部被他的小手涂抹得比周围四壁薄了将近三分之二,厚度得当、均匀。这种类似吃饭的小碗一样的泥嘎嘎,拽起来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只要掌握好嘎嘎扣下时边口能匀称地和地面接触、使兜住的风能以爆破的速度冲破嘎嘎底,就一定会发出“啪”的一下清脆、响亮的声音。每当听到这清脆响亮的声音,即便不在旁边一同玩,也会知道这必是弟弟的泥嘎嘎发出的声音,更会想到弟弟拽完泥嘎嘎时高傲地昂着小头、沾满黄黄的泥巴的双手插在腰上、脖子一梗一梗地、眼睛露出鄙视的微笑地瞧着周围的伙伴,那小样简直是个刚指挥完一场胜利战役的指挥官一样。

泥嘎嘎,是亲和泥土,热爱泥土的不自觉的表现,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热爱我们自己国家的每一寸泥土!

五、《童年的战争》

童年的战争,是我们在秋天午后或黄昏时汗水流淌出少年的严肃和激动。

即便是战争,就应该有枪械,当时我们战争使用的枪械,没有今天的这样先进,既不能打塑料弹,也不能喷水,甚至不能自己发出一点声响,全靠我们的嘴配音。

当时的战争器械,是原始的,最初用秸秆折弯制造而成,现在我还记得制作方法:先在大于二分之一的地方折一下,达到九十度角,接着量出一拃的距离,折出大于九十度角度,使它和原来剩余的部分相交,相交处大约有两拃的长度,再在相交的部分反方向折一下把上下的部分与原来的部分并在一起,然后在折痕处用缝补衣服的线扎紧,如果剩余的部分长于原来留存的部分,就要用剪子剪掉,剪掉后剩余的部分一定要短于原来保留的部分,接着用线再次绑紧,这样一把标准的步枪就制作成功了。还有另一种更枪械——卡宾枪的制作方法,这种枪看起来与真正的卡宾枪十分酷似,它是用建筑用的灰条子和铁钉钉制而成的,先用锯锯出小臂长短的四根灰条子,再把其中的一根从中间部分锯断,锯成一长一短的两部分,接着开始把这些灰条子用钉子拼装组合,组合的方法是先用两根灰条夹住一根的一头,用铁钉固定好,在把两根灰条的另一头顶上两根短会跳的较长的一根,这根灰条与两根会跳的交叉的角度要大于九十度向外倾斜,最后把剩下的短灰条中较短的一根夹在两根灰条和一根灰条固定后部的夹槽里固定好,使两根短灰条分别向前后倾斜,形成卡宾枪的握手和子弹夹的形状,这样完整的卡宾枪就做成。

当小朋友聚齐后,就开始分成两个国家的军队,通常是我弟弟和我的一个姓赵的同学他们两个要人,他们两个也就成了格子军队的首领,有事叫队长、有事叫司令,叫法不同,就代表人数的多少,人多的时候就叫司令,人少的时候自然就叫队长了。

游戏通常是在我的这个姓赵的同学家附近,因为他家是在一个小山前,山上还有很多小树毛子,适合隐蔽和躲藏。战争开始时,一声令下,两方军队迅速分占东西两侧树毛子,相聚大约一二百米,隐蔽好后就开始以各自指挥官规定的战斗的队形向对方展开进攻。当两方军队开始交战时,就听见最发出的声音“啪、啪、啪”不断,并伴随着“谁谁被我打中头部,死亡”、“谁谁被我大众左(右)手,受伤”。这些死亡或者受伤的,按战前要求,都应该离开战场。有时为了某个人的死亡或者受伤,也会发生一些争执,但大多数情况下死亡或受伤的人都会立即离开战场,使以下的战斗顺利进行。有时一场战斗就像一次战役,会被我们玩的热火朝天,现在想起来,简直不亦乐乎!

我们的天地,就是这样宽广,村庄的广大场地和山野、田间都是我们的游戏乐园,我们无拘无束地在这里嬉戏,童年的欢乐无处不在。

六、《骑马干架》

无论什么季节,男孩子在一起,最喜欢玩的,除了顶牛外,就是这种较量实力的游戏了。

这种实力的较量,不是只靠蛮力,还有一些杂技的技巧,只要做底座的人和上面的驾驭手配合不好,或者底座的腿力不够,都会导致失败。

上面的人在底座上,有两种姿势,一种是把两条腿分在底座人的一侧肩膀的前后,骑在单肩上,这样的姿势要靠底座人单肩力量,如果一时疏忽或者单肩力量不够坚实,就会滑落或者和对方厮打时被对方拉掉,但是它比较灵活,上边的人能够在肩上左右摆动身体,容易躲避和抓拉对方。另一种姿势是上边的人骑在底座人的脖颈之上,把两条腿分搭在底座人左右双肩前,做底座的人能够用手搂抱上边人的双腿,既轻松省力,又不致使上边的人轻易掉下来,上边的人可以前后摆动身体躲避对方,但是,上边的主战者不易左右扭动上体,给对方留下极大的可乘之机。

这种游戏的玩法,有点和日本的相扑类似,虽然不是把对方拉掉后压住对方,使对方的肩或臀着地,但目的也是把对方拉下“马”,只要学会借用巧劲把对方拉下“马”,或巧妙地躲避对方,在躲闪的时候使对方因没抓到你落空而掉下“马”都算胜利。

我不知道这种游戏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处看到哥哥们玩这种游戏时,给我感觉好像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冷兵器,但是,我却有跃跃欲试冲动,并萌生想战胜对方的欲望。

可是,当我自己亲自玩时,却笨手笨脚的,刚一骑上“马”准备和对方厮杀时,就被对方巧妙地躲过,并实施“顺手牵羊”的招式,单手将我掠下“马”来,而他自己则威风凛凛地稳坐在“马”上,俨然是位百战百胜、傲视天下的英勇将军。

这时,我方的人马又上去一个,只见他们你来我往地战到了一起,用当时刚从武打评书中听到的来说,就是你来一个“蛟龙探爪”,他以“鹞子翻身”相应使你无法抓到他,接着他又以“登里藏身”反抓你的脚脖,如果你应付不暇,一定会被他拉下“马”,如果你是这方面的“高手”,你就会对自由,或下面的“马”“倒退三尺”,或上面驭手“甩登离鞍”躲避对方的一抓。就这样,只要是双方都是高手,来来往往中一定会战得天昏地暗,热闹非常。

每次我们都是在意犹未尽中恋恋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家中,甚至梦中也会出现激战的情景,有时还会在梦中喊醒或乐得母亲只摇我们。现在想起当时双方激战的情景,还有些亢奋的情愫鼓荡我不由得生发出跃跃欲试的冲动。

七、《鹞子抓小鸡》

在学校里的体育课上,老师经常把我们不经常在一起玩的男女同学组合到一起,由有实力的或是老师带领着玩的是鹞子抓鸡。

这是项集体活动,这项活动不怕人多,人越多玩的越有趣味。

一般情况下,是老师当老母鸡,身后跟着一些学生——小鸡仔,这些鸡仔一个拉着一个的衣服,拉成一长串,而有实力的——一般是又高又壮的学生当老鹞子。玩的时候,老母鸡要尽力护卫着小鸡,使他们不被老鹞子抓去;而老鹞子要想尽各种办法抓捕母鸡身后的小鸡,如果时间足够的情况下,老鹞子要把母鸡身后的小鸡全部抓走才算游戏结束。

在我印象中经常带我们在课间玩这种游戏的老师,是个姓季的女老师,每次她都当老母鸡,像个真正的母亲一样用母性的心情和方式护卫着我们这些小鸡;做老鹞子的学生不定,每次都是不同的学生,虽然老鹞子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又高又大的男生,而最终的目的也是要把母鸡身后的小鸡抓到、抓尽。

记得在一次夏季午后第二节课间的游戏中,仍然是季老师把我们这些不常在一起玩游戏的男女生聚到一起,分出老鹞子以后,季老师怕女生弱小被老鹞子抓去,就把我们分成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地排在他的身后,最后面用几个男生护卫着,当我们刚拉住前面同学的衣服时,老鹞子的攻击就展开了。

只见这个做老鹞子的向左边跑几步,看老师也跟着向左护卫,他就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右疾奔,并冲向被向左躲闪时甩在右侧的尾部的同学,而季老师似乎已经猜中他的意图似地,也跟着迅速护向右侧的同学,致使老鹞子的首次攻击失利。接着一波接一波的攻击接连不断,老鹞子跑抓了几次,依然没有得手,累得他大汗淋漓,蹲在地上喘息个不停,季老师也累得抬头看着炎热的太阳,不住地用手里的手绢扇着风。可是,蹲在地上的老鹞子,把老师的举动看在了眼里,他趁老师不注意,迅速地向老母鸡身后的小鸡扑去,这一招真灵,他居然一扑得手,居然抓到了两只小鸡,“哈哈”笑着带回了他的“本部”。学生们争辩着说:“不算、不算,这也太狡猾了!”季老师也笑着说:“这不是狡猾,而是聪明。他知道在母鸡不注意的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把小鸡仔抓走。这是智慧的表现,也是真正的老鹞子的行为。我们不仅在玩的时候要运用智慧,在学习和平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用聪明的头脑处理和解决问题。”

虽然当时我们这些小学生还对老师的话似懂非懂,但是,当我渐渐长大,再次想起老师的这句话,便把它作为我生活和工作的准则。

八、《摇大绳》

这是女孩最常玩的一种比较文雅又锻炼身体的游戏,有时还叫上有点亲戚关系的男孩,但是,即使男孩参加,也只是充当出力的角色——摇绳者。

可以说,这种游戏,在我们那个年龄,是女孩的特权,除非女孩高兴,男孩只能在旁边做观众,即便男孩自己玩,无论怎样卖力气,也不及女孩玩的优雅、趣味。

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女孩只有三种游戏:摇大绳、打口袋、踢毽子。而摇大绳是在学校或女孩多的场合经常玩的游戏,她们在摇绳、跳绳的过程中,不仅衣襟和裙摆随着她们的跳动迎风摇摆,就连她们头上的发辫也随着摇绳动作左右摆动,或跳绳时上下跳荡。想再想起来,不乏是道动感的风景,如果当时有摄像机或录像机,毫不含糊把这种游戏的动作全部射进我的录像机或定格在我的照相机里,在利用现在我手中的笔,把她们优美的动作、愉悦的神情和无忧无虑心态惟妙惟肖地画出来。我有信心相信,我画出来的这道少女游戏风景画,一定能在国际书画大奖赛中获得金奖的!

这种游戏,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季节,只要想玩、有时间玩,就可以随时随地玩,无论三人还是四人、五人,一玩,就能玩得热火朝天,有时甚至达到忘记了一切。

很多我这个年龄的女人,都是从摇大绳的游戏中摇大了自己的年龄的。

这种游戏,和其他游戏不一样,不用分成两伙,有时摇绳的人是固定的,比如能找到信得过的男同学或男性同龄的亲戚,大多时候是先用配手心手背的形式找出人员少的人,如果剩下的刚好是两个人,就由这两个人先摇,否则继续找人员少的,如果少的人是三人或四人,就要用猜石头、剪子、布形式定输赢,输的两个人就是首先摇绳的人员。最好玩的是摇绳的是两名男同学,不但他们力气大,而且能把绳摇圆,不会使绳子在摇动时刮到女孩的头或辫子,把女孩刮倒摔破头或身体,还能不停地摇动好长时间,使跳动的女同学能在跳动中随意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使她们在跳绳中尽享其乐,尽早体现力气不支或跳动技术不好的女同学很快败下阵去。有的女同学还在这种游戏中展现自己的舞蹈天分或歌唱天分,这些有舞蹈和歌唱基础的女同学,会在跳绳的过程中跳出优美的舞蹈或唱出甜醉的歌声,显示出她们出类拔萃的一面。

我们那个时代,我觉得女孩无忧无虑的时候就是在跳大绳的时候,这时候她们会“暴露”她们美轮美奂的一面,给人留下少女独有的风采!

九、《滑冰板》

这是北方我们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在冬天常玩的游戏。

这种游戏既可以在冰上玩,也可以在雪上玩;既可以单独一个人自己玩,也可以大家在一起集体玩,还可以互相之间比赛玩。

之所以叫冰板,简单说,就是在冰雪上玩的木板,这木板是绑在脚上的,既像现在的冰鞋,又像滑雪板一样,而且它兼有这两种功能,能够在冰和雪上滑行,熟练的人也能够在冰上做一些倒行、旋转、单腿独行等一些花样动作。

我虽然滑冰板滑的不好,但是,我做的冰板却能在同龄的小朋友中独占鳌头,因此很多同龄人、或比我们大的、小的小朋友都喜欢穿我做的冰板玩。一到冬天,我就没有完整的周日用来休息,甚至放学后也有人找我做冰板。

无论谁要做冰板,我要求他们自己必须拿够所有的材料、提前一个星期和我打招呼,否则我一律不给做。

那么,做一个标准的冰板都需要什么材料呢?

说来有的简单,有的也非常难找。

要做成一双在我们当时眼中标准的冰板,就要有一对和自己脚上穿的鞋大小相当的木板,这种木板不能小于自己的脚,只可比自己的脚大点,也不要大的太多,虽然说什么木板都可以做,但是松木板和柞木板就不太好,松木板质地松软,又容易被钉裂,柞木板坚硬不好钉钉子,最好的就是质地适当的桦木板。还要有四根比木板长二分之一的四根铁丝,这四根铁丝粗细必须一样,否则滑行的速度不协调、减小的摩擦力也不一样。也要有足够的铁钉,需要的铁钉有两种,长铁钉要有四根,短铁钉最少要有24根。再就是准备好10——15公分长的用来捆绑行李用的背包带12根,如果没有背包带,也可以用大人们在野外作业时搭帐篷用的帆布,把这些帆布剪成比背包带款一倍的条。

这些东西准备全后,在我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了。

首先,要用斧子或者菜刀把两块木板相同的一头砍成斜坡,这种斜坡最好在45度;接着,把四根长钉子分成俩俩一组,分别钉在45度斜坡的上部三分之二处,把四根铁丝也分成俩俩一组分别钉在两块木板的底下,钉的位置要在左右个三分之一处,形成像两条轨道一样;最后,把背包带分成两组,每组六只,从这六只中选出四只钉在木板两旁较长的侧面,剩下的两只分别钉在木板的前后,在钉的时候,要把背包带的两头对折到一起,用钉子钉住两头,留出一个有环圈的在上面,以便穿绳系绑在鞋上。

一切都做好后,找到两根韧性较好的粗一点线绳,把它绑在两只脚上,就能够在冰或雪上滑行玩耍了。

在玩的时候,冰板前面的两根铁钉是用来抓咬冰雪、以便用力向前滑行,而冰板下面的两根铁丝,是为了减少木板与冰雪的摩擦力、使滑行速度增加,玩起来更加自由轻快。

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都穿着冰板去,既节省时间,又能在课间和上学、放学的时候不耽误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