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2 17:42:53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1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现状分析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规模数量及地位

浙江一直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出口一直位居各省市之首,在全国占比较大。其中,绍兴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一直以来,绍兴的纺织服装业的规模数量增长迅速,在全省各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中位居前列。如表1所示,其出口额由2009 年的105.6878 亿美元一跃而升至2013年的188.9713 亿美元,首创历史新高,短短几年,出口额高出83.2835亿美元。近五年中,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整体上不断上升,且出口地位稳固,2010 年出口额达到了最高点为99.1%,依然是浙江的出口大户。2013 年,出口有复苏的趋势,实现了平稳增长。与全国其他的省份比较看,历年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在省乃至全国的出口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态势分析

“纺织兴,绍兴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是绍兴对外贸易的主导出口商品。如表2所示,近五年来,绍兴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出口增长稳定,出口总额实现了近两倍的飞速发展,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近五年中,仅2009 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4.08%和0.41%的负增长,2012 年整个绍兴的外贸出口总额也下降,且同比萎缩1.67%。外贸形势严峻,但仍逐步企稳回暖,2013 年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9.82%较为强劲的反弹,使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首次突破180 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近乎增长了两倍。从近五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情况看,总体呈现了前段起伏后端趋稳的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很多。

与浙江其他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比较,绍兴历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出口稳定。由表2可知,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整体上呈逐年上涨之势,处于较高速度增长的状态,到2013 年,占比达到了67.7%,这说明纺织服装业依然是绍兴的重要出口产业,纺织服装在绍兴所有出口商品中仍唱主角,仍是绍兴的主要出口商品。

(三)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析

据统计,2013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遍及亚洲、东盟、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共194 个国家和地区。(1)美国、欧盟依然是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传统市场和主流市场,也是绍兴纺织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出口基地和重点拓展的高端市场。然而,近年来绍兴出口欧美的纺织服装在数量上锐减,在产品结构上裹足不前,出口额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2)亚洲市场对推动绍兴地区的纺织服装品贸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近五年中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量累计最大的市场,也是绍兴纺织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出口总额在该市场逐年都有增加。其中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是绍兴在亚洲的重要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印度始终是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也是亚洲市场继巴基斯坦之后进口绍兴纺织品排名第二位的国家。

(3)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绍兴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都很符合非洲市场的要求,均在该市场占一定份额,但所占市场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拉丁美洲是纺织服装出口产业不能忽视的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大。随着拉美国际化脚步加快,其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在其供应链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布虽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上,且依赖程度较高;拉美、非洲的一些新兴市场份额占有率依然较低,开发不够充分,部分出口市场甚至逐渐萎缩。这说明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依然过于集中,对这些国家出口依赖度较高,一旦出现市场风险,易遭致命打击。

二、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中的障碍分析

(一)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不稳

受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盟、美国等市场继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需不振,对消费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消费需求下降,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订单锐减,出口数量下降,拖累绍兴市纺织服装出口增速下滑,对外市场份额回落。2012年,欧盟成员国如意大利、爱尔兰、丹麦、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多国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大幅下跌,同比跌幅最高达48%,其中英国和西班牙等进口额虽有上涨趋势,但涨幅不大,仅分别为2.75%和4.58%,市场占有率低。德国是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的最大市场,2012年,德国虽排到了前10位,但其同比下跌了4.36%;再如美国,2011 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84913 万美元,同比增长是16.14%,然而2012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94293万美元,较之上年总额虽有增加,但同比增幅不大,仅为5.07%。2013 年出口总体形势虽有好转,但对爱尔兰、卢森堡等市场的纺织服装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2.29%、-88.89%。

(二)纺织服装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从市场结构看,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虽遍及全球,但出口国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出口过于依赖欧美等传统市场,很容易受其利益集团的攻击,美国常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双重标准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使绍兴纺服企业出口成本突增,出口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既要面对国内同行业间的激励竞争,又要面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如越南、巴西、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埃及、阿根廷等发展中大国的挑战,由于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出口市场国等方面与之有太多的相似性,反而会出现更多激烈竞争性因素,对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和阻碍。

(三)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因素不稳

随着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多,进口绍兴出口产品的国家或地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纺织及服装产品环境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检测标准,这对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绍兴没有相应的、较高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出口企业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测,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另外,出口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生产和经营上只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而忽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只考虑企业自身利益,未能兼顾消费者利益,结果酿成了影响较大的质量安全事件,损毁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

(四)纺织服装产品检测技术落后

绿色壁垒下大量不合格纺织服装产品的检出率迫使绍兴相应机构积极建立和完善检测体系,纺织服装检验检测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检测队伍不断壮大,检测能力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省部、市、县级检验机构和检测体系,甚至有些实验室已达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的检测技术依然和发达国际有较大、较多的差距,还无法完全满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安全检测标准和要求,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外检测不合格而面临频遭召回的尴尬和损失。

(五)企业出口成本综合上涨,出口利润下滑

一方面,随着检测指标增多、技术标准要求提高,纺服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项认证,大大增加了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检测等出口和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失去比较优势,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与2011 年相比,2012 年绍兴对欧盟、美国等出口总额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为稳定和巩固市场,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企业只得狠下功夫,使得生产成本上涨,加之生产成本要素高,而丧失传统价格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趁机抢占市场。如越南自2011 开始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使之出口纺织品服装变得更加便宜,比绍兴纺织品服装更具备价格优势,与绍兴争夺中低端纺织品市场,从而逐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出口利润萎缩。另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能源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原因削弱了企业低成本优势,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进一步下滑。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优势弱

一直以来,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都比较重视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目前,全市的纺织服装设备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发展水平,然而,在关键领域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新纤维的研发、中游的染整和后处理以及营销等薄弱环节的重视仍显不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很明显。因此,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创建能力尤其亟待提高。三、加快提升绍兴纺织服

装业出口的措施和建议

(一)推进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已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纺织品出口和服装国际化经营二者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要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总之,绍兴纺企应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通过探索和创新来寻求发展,整个行业还需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经营运作水平,让质量、品牌、创新成为企业内在的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纺织服装出口结构改造升级,积极加快企业自身转型的步伐。

(二)推进自主品牌创建、提升产品知名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在品牌价值不断凸显的时代,创建自主品牌、增强制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加大技术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档次,为打造自主品牌奠定基础。其次,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彻底转变产品“低度化、同质化”的传统劣势,积极建立名牌重点培育基地,重点创立自己的优势品牌,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打造国际品牌,积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等销售网路,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境外办展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快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以影响力名牌为依托,着力提升产品的国外知名度、美誉度,在品牌国际化方面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

(三)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

要切实保证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需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我国科技实力不强、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等特点,与国际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设立的多数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和检测中心都未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检测机构和检测标准没有权威性,纺织服装检测标准宽松于欧盟标准,检测水平又低于主流出口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和纺织服装标准体系相对滞后。因此,面对许多发达国家设置的频繁多样的绿色壁垒,必须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国际贸易大多采用的是ISO,AATCC或ASTM标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标准。标准偏低和研发落后,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对此,我国应紧跟国际形势,在纺织服装业上加快标准修订和制定工作,积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同时还应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四)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开拓,建立多元化市场

面对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欧盟市场和日益饱和的东南亚市场,绍兴纺织服装外贸产业急需开拓出口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多元化市场建立:一是继续巩固欧、美等传统主流市场外销份额,积极维护与该地区的客户关系,并虚心向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多开国外分公司、专卖店、专柜和连锁店等加强自身的出口市场渠道建设,稳定原有市场占有率;二是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加速推进扩大外销份额。一方面以全球营销策略,巩固东盟、中东、南非、西非市场份额,开辟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市场份额,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利用我国与东盟、非洲及拉美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自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大对该地区的出口,提高其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三是各出口行企积极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和交易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做好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组团前往欲拓展的目标市场国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拜访同业组织、进口商、积极调研当地市场、经贸情况,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促进出口企业做强纺织服装产业

绍兴各纺织服装企业应顺应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趋势,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企业应首先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和观念,进行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资源,积极开发和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其次是积极提倡推广清洁化生产,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研发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生态友好技术,用于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注重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应用,通过低碳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再次是加强原材料检验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加强质量监控,使产品符合环保健康要求,积极推广使用生态环保纺织品原材料,坚决杜绝使用低劣有害颜料和化学助剂;最后是依靠政府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积极革新、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加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推动绍兴由纺织大市向强市转变的需要。如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纺织服装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等。同时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鼓励废水梯级利用和废热回收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等。

参考文献:

[1]程惠芳,余杨“. 走出去”战略与中国纺织服装业[J]. 国际贸易问题,2005(5)

[2] 牟光宇. 外需下降背景下绍兴区域纺织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1(4)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2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38

1 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聚力发展

1.1综述

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人世以来,我国开始逐步享受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一体化的待遇,尤其随着2002年欧盟和美国分别对纺织服装业项下30个和55个类别全部或部分取消配额限制,以及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我国纺织行业产能得到深度释放,纺织服装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白2007年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总额仍持续扩大,并在2011年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面对主要市场需求下滑,国内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摩擦频发等不利因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出口规模站上了1.7万亿元的历史高位,达到17619.8亿元,是2002年的3.4倍。

1.2聚力发展的表现

受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需求回暖影响,201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共出口纺织服装18333.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1445.4亿元,增长4.2%;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887.9亿元,增长3.8%。从月度走势看,3~8月,我国纺织服装月度出口额持续走高,并在8月以1879.3亿元创下月度出口额历史新高,而9月到11月出口额小幅回落;12月略有回升,当月出口纺织服装1576.6亿元,同比下降1. 1%,环比增长5.4%。

1.3聚力发展的原因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复苏超过预期。欧盟和美国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但由于此前欧美深受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其需求不振,造成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美两大市场的出口均显疲软。2014年以来,随着市场的回暖,带动了出口的增长。我国向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4.1亿元,增长12.5%;向美国出口2748.2亿元,增长6.5%;出口表现均好于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水平。除欧美市场外,位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三大市场的东盟表现稳健,2014年对欧盟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4.5%;而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中,我国纺织服装业状态良好,对非洲、俄罗斯、巴西、印度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5.6%、5.3%、9.6%和8.8%。

其次,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喜人。民营企业是影响着纺织服装业出口景气度的关键力量。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共出口纺织服装1.2万亿元,增长8.6%,增速较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增速快4.5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5.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市场冷暖的反应最为迅捷,其出口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有望继续向好。

最后,我国主要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活力依旧,而中西部省份的出口步伐则逐渐加快。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一直占据着重要份额。2014年上述省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增速,占55.4%。与此同时,部分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亦形势喜人。如贵州省增长1.1倍,湖南省增长1.2倍,重庆市增长42.7%。虽然在出口规模上尚无法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大省相比肩,但凭借着惊人的增长速度,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表现不俗。

2 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隐忧凸显

2.1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招工难”并存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最大压力。2011年至2013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2%、20.2%和17%。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目前部分熟练的纺织服装工人月薪已涨至4000元以上;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越南一线纺织服装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200美元/月,缅甸服装厂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则仅为100~120美元/月。相比之下,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不断扩大。虽然工资持续上调,但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缺工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因招工难而导致生产线空置的情况。

2.2市场需求回暖与贸易壁垒频发并存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尤其是近年来出口竞争力较强的纺织服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首当其冲。比如,美国针对日用消费品尤其是进口消费品的安全标准要求和监管力度不断提升,频频通报召回中国产纺织鞋帽类消费品。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 RAPEX)在其的2014年第42周通报中涉及我国产品的数量就多达33项,占通报总数的61.1%,其中的纺织服装和时尚物品类商品被通报7例。此外,欧盟《官方公报》近日刊登第2014/350/EU决议,正式纺织品环保标签,进一步扩大了限定产品的范畴,规定有毒化学物质的限制使用。

3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精细化管理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084-02

中国是外贸行业依存度高达60%的世界大国,从2008年起席卷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极大地冲击到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各纺织服装企业,导致这些企业出现了大量亏损。如今,经济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依然要面对十分严重的挑战,企业利润之变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各纺织服装企业应当以后经济危机时代为新契机,为本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加大

依据我国新《劳动合同法》之规定,各地最低工资标准频频上调,而且企业一定要和员工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为员工购置医疗保险,不断增加的加班工资等,都会直接造成服装纺织企业的劳动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车间中的长期熟练工数量偏少,而且雇佣成本也相对比较高,而那些短期工人则需消耗相当大的培训成本,且需要不定期地开展招聘工作,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生产上的困难。同时,对于那些大型企业来说,还具有规模比较大、用工人数比较多、工人的管理成本比较大等因素。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国际需求不高,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订单数量较少

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进口国经济往往相待疲软,经济复苏的进程极为缓慢,这就会造成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需求量处于较低的状态下。美国市场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一个重点国家,极大地支撑着大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型贸易。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至美国的订单数量出现了大幅的缩水。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其经济之走弱将难以避免地会拖累世界经济。受到这一影响,英、德等欧洲国家和日、韩等亚洲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形势不佳之状况,从而导致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的消费量需求的显著降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纺织服装企业国际需求的疲软,就直接加大了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难度。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导致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价格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国内同行业的同质企业以及同质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由于供大于求,所以就形成了买方市场。这样一来,全球各国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增加,各进口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会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手段,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行进口限制,这样一来,就会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依据海关统计,近年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框架下面,来自于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实施调查的立项与初裁项目已经超过了三十多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出口需要警惕变得愈来愈严峻的各进口国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后遗影响,美元出现了贬值,导致以美元来结算的各类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价格出现了相对的下降。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纺织服装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建议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扶持纺织服装企业彻底走出困境

首先是我国国内原棉的每年缺口达到了350万吨以上。有鉴于此,国家应当真正地放开棉花的进口,取消原有的配额限制,让棉花流通体制能够实现完全地市场化,从而真正地和国际市场相互接轨。要取消进口棉花原本较高的滑准税,应当依据同一税率1%进行征收,并且适当地提升纺织服装企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而帮助各纺织服装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是要高度重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加好的投资与融资方面的政策,更好地调动起社会各界的力量,从而提供良好的服务。要建立起一个更加统一和高效的纺织服装企业服务体系,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资助为辅助,以综合性企业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信用担保与创业服务为手段,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主要支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特别是高等院校资源,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新的发展。

(二)纺织服装企业要通过行业整合和扩大规模以实现集团化生产

中国的纺织服装市场主要有以下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市场十分庞大。我国人口多达13亿多,十分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其二是中国劳动力目前尚有相对较为廉价之优势。大量国外的纺织服装企业正是看到了以上两点,所以,这些企业纷纷到我国进行布局,或者是设置一些专卖店,或者是在我国寻找合理的生产商,实施贴牌生产,希望不仅能提前在我国市场上分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能运用我国劳动力优势,从而控制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这一状况导致我国国内的防止服装行业竞争变得异常惨烈。例如,一部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为了能够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从而拿到订单,从而不惜开出售价极低的价格,而以上这些还只是一些附加值十分高的世界名牌服装的状况,至于那些非名牌服装的处境就更加可想而知了。所以,在这一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各大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当中。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往往会因为激烈竞争而持续被压制。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还会受到各大国外品牌的极大排挤,导致发展空间显得十分小。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属于民营企业,所以,即使那些发展得比较好的企业,无论是从规模上、资金上、管理上,还是人才上,和世界著名纺织服装企业比较起来,也不具有竞争实力,这些企业往往是各自单打独斗地,所以为了维持或者赚取当前一些十分微薄的利润,往往只能与自身具有同等经营模式的本国企业之间进行相互压价。笔者设想,假如以上企业能够相互整合起来,从而形成集团优势,实施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并且统一进行对外谈判,这样就能做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这样不仅不会由于相互恶性竞争而造成两败俱伤,而且还会形成巨大的合力,从而提升总体竞争力,当然还可和各大国际化企业进行讨价还价。

(三)纺织服装企业要促进产业重组以实现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

中国素来就有世界工厂的美誉,这一美誉之代价就是我国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知名品牌企业的代工车间,只能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得到利润最少的一点加工费用。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趋势之下,应当朝着品牌化、专业化以及产权化等方向发展,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知名国产品牌,从而用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效应创造出新的收入,并且以专业化的规模效应来创造出更多的收入。一是要积极出台更加合理的税收政策,并对具有创新能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加以扶持,确保在困境当中的纺织服装企业不至于遭受到太重的冲击而不幸倒闭,就会导致纺织服装产业中新兴力量之损失。二是要积极出台更为合理的纺织服装企业补贴政策,从而鼓励此类企业创立起自己的品牌,运用更加合理的补贴,以弥补纺织服装企业在困境之中留守在本产业所产生的各类损失,并且奖励那些具有独立性的品牌,特别是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这样就能为其提供较之以前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

(四)纺织服装企业要引进优秀人才以提升管理水平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9日

一、问题的提出

纺织品服装业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自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始终高速增长,1994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但是,就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取得骄人成绩同时,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略有下降。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然而,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达到惊人的2,549.82亿美元,但同比增长仅仅0.5个百分点,增幅首次下降到了20%以内,成为自2003年以来对外出口增长增幅首次低于20%的一年,这就预示着我国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将步入增速缓慢的调整期。自从2010年以后出口增长率和占世界比重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市场环境与发展趋势。2012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出口面对内外不利条件的影响再次遭遇“寒流”,全年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出口仅增长2.8%,这是10年来对外出口增长额最慢的一年。所以,进入201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对2012年所面临的不利局面:劳动力的成本逐渐上升、人民币汇率逐年创新高、订单的转移等,这些因素都对2013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严峻挑战。

2013年依旧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仍然低迷,欧债危机的影响仍未散去,日本的国内经济同样处于下降的危险之中,再加上日本2013年因为问题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恶化,所以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三大贸易伙伴中,也仅仅美国的情况稍好,但仅仅是温和缓慢增长。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出口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压力和挑战,首先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主要市场上的份额正在下降,自从2008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速仍处于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贸易摩擦。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高速增长,但是同时贸易摩擦问题也逐渐凸显。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我国开始步入了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迅速增长。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瞬时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所以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中遇到的各类贸易摩擦也远比其他行业的突出。近年来,除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这一行列,使中国的外贸环境不断恶化。

(二)缺乏技术含量及自主品牌。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依赖纺织纤维原料的品种和质量。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这些原因都影响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出口国,但我国所拥有品牌服装的出口率甚至不足10%。我国到目前仍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纺织品服装品牌。

(三)廉价劳动力稀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整体明显上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建立在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也正是由于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中国才成为了世界工厂,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更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可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品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较慢,而且纺织品服装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但是即便这样,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却还想依靠产品的低附加值和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是生产技术创新发展缓慢和纺织产品的更新换代缓慢,所以才会有我国的纺织品利润低、数量大、价格低、竞争力差。当前我国只有努力优化和调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产业结构,才能逐渐改变这种情况。

四、努力创新,实现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及策略。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上,有些国家的个别纺织品服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我国的市场份额。不只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和我国在纺织品服装市场上激烈竞争。

首先,印度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和我国一样,都是后起之秀,而且逐渐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在世界市场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印度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在纺织品服装行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印度拥有大规模的原材料资源和富足的廉价劳动力和资金实力,纺织工艺技术比较先进,不可否认的是,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在质量上还是比中国更加具有优势,这些都得益于印度的软件产业。印度的纺织品服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设计。

对于印度这个老牌的竞争对手,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来保持我国在世界上纺织品服装龙头老大的位置。由于印度纺织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软件设计,但这使印度纺织业生产的成本略高于中国,所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价格上还是具有竞争力的。其次我国还应该加大在纺织品服装设计和开发领域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才可以取得纺织品服装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加大投入,设计和研发高质量的纺织品服装,做到以质取胜。

墨西哥的纺织品服装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墨西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纺织品服装产业,所以墨西哥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增加,墨西哥纺织品服装业迅速发展。同样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共同的发展机遇,两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目前两国正处于贸易发展的高速期,所以我国必须妥善处理中墨两国的微妙关系。墨西哥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利用北美贸易协定积极扩展美国和加拿大市场,所以我国应该增加对墨西哥的对外贸易投资,避免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力。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现存问题,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必经之路和唯一出路。创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政府必须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

走创新之路,从企业层面上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创立纺织品服装品牌的过程中,从选择面料,购置设备,创新款式,都要求做到完美。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以质取胜。

(三)应对各项众多的新贸易壁垒

1、面对欧美频频设限,我们该采取的措施。如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即便是配额时代已经结束,个别国家还在对中国的一些纺织品服装产品实施保障措施调查。一些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标准越来越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频繁设限问题,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呢?穷则思变,变则通。考虑到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我们可以换一种出口方式,直接到国外建厂,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贸易壁垒,最终实现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反倾销类人才严重短缺,所以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反倾销类人才的培养,及时预测并相关的进口市场动态信息,不断地完善我国的预警机制,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能够在重重危机中处于主动状态。

2、对新贸易进入障碍的深层次解读。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纺织品服装贸易是受限制较多的一类产品,各种准入障碍也较频繁复杂,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纺织品服装最大的出口国,遭受这些准入障碍因素的限制更为严重,从而致使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效益遭受极大影响。

技术壁垒作为最为严格的准入障碍,它把卫生检疫、技术、质量、商品包装和标签等苛刻标准作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重要因素。

绿色壁垒,是环境保护的一种贸易形式。绿色贸易的流行加深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难度,纺织品服装也不例外。然而,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贸易形式同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易处。在绿色壁垒的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就我国目前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遇到的困难而言,应该考虑如何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维持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世界第一位置,深入研究各个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必须生产畅销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吸引顾客。早日使我国由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纺织品服装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培养反倾销方面的人才,只要我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众志成城就一定能给那些频繁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限的国家强有力的反击。只要我们不断改革求新,努力转变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挑战,我国纺织品服装业未来必将会更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品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报告2010/2011.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2]王卫.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13.12.9.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5

1.1.生产情况现状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和贸易额居世界前列,拥有较为健全的纺织服装工业系统,具有规模大、门类全等多个特点。纺织纤维是我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之一,其产量和生产能力世界第一。

1.2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概况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鞋类制品、玩具、纺织服装等)贸易在我国快速发展(见下表)。其中由于出口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关税的减让、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贸易权分步的放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取得稳步较快发展并取得优秀的成绩。

2.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宏观调整力度不足,延伸水平低

这么多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方式主要在于数量上的优势,却没有在质量上有过多追求,低端产品占总产量的比重过大,导致很多工厂有存在较严重的货物积压现象,其中这些问题导致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匹配,消费者难以买到满意的服装,再者导致企业或工厂经济效益较低,从而企业或工厂的产品出现滞销的状况。

2.2产业与设计脱节

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在我国从开始的模式为出口加工型,就是仅仅依靠来样或来料进行的纯加工模式。而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走的是设计型、创新型的线路。

2.3工艺技术落后

我国在纺织服装产业设备方面的整体水平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增进的,突出的在平缝方面是基本达到世界标准的。但在高精尖设备方面却是不多。设计师能设计出来的高端作品,仅仅通过普通的器械是达不到其标准的,怎样通过工艺来保证作品的品质,这个问题是国内现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2.4面料与服装相关行业发展不相匹配

近些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崛起速度迅猛,客观来说是能给纺织服装产业带来一个全新的机遇,但根据一组国家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事实并不是这样:在纺织服装贸易出口中,我国对进料和来料的生产和加工所占52%比重,国产纺织面料仅仅用于低档服饰和大路货的生产。这说明我国的国产面料大量过剩,却花费更多的资金用于面料进口。

二、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竟争优势,既需要国家宏观贸易利益与企业竟争收益结合起来,也需要将短期目标和利益与长远目标和利益结合起来。本文将在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对策。

2.1政府方面

想要在未来国际分工新割据中,占据较有利的竞争地位,正确的政府政策引导对于目前处于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阶段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显然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出口退税等问题,对企业的引导效果不是很好。政府实施下调出口退税率等行政和经济调节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加快升级,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此种意识,导致企业并不会认真对待,从而没有及时对企业战略结构的调整,继续生存在低利润的市场空间中生存,政府应加大对政策实施目的的宣传。

2.2行业方面

2.2.1.创立国际品牌,强调品牌建设,实行差别化经营

在纺织服装企业中,产品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设计、工艺、面料、配件等多中元素上,于是有差别的元素正式通过企业品牌映射到消费者的意识中。因此,一个品牌的好坏决定了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利润。

2.2.2.加强对纺织服装行业自律性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我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中的协调作用的体现越来越突出。行业协会在当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遭到一些国家贸易限制时通过行业外交手段,达到与国外纺织服装工业组织交流和对话的目的,从而增进行业相互了解,贸易摩擦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

2.3.企业方面

2.3.1.突破出口限制,改变竞争方式

由于资金短缺和缺乏人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赢得订单的方式一般通过竞价方式,从而是企业陷入长期的低价格陷阱当中,导致企业一直缺少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储备。再加上出口纺织服装产业这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品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来促进,如果能够实现从资本密集型-熟练劳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转换,把方向和目标放着眼于“四高”(价高、利润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就能从根本改变我过目前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

2.3.2.重视企业高管和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过去,我国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不愿使用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滞后。纺织服装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从国外引进人才,这样才能从宏观的层次促进企业进步。

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企业还应重视提高生产线上生产者的技能,增加对生产线工人的培训,增加高级技术工人的比重,从而达到利用熟练劳动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企业产品升级。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6

出口定价是反映一个产品获利能力的最直接指标之一,一个产品的出口定价越高,该产品的出口获利能力越大。我们计算了2005-2006年部分月份我国和欧盟主要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单价(见表1),在所考察的23类纺织服装品中,我国只有羊毛、动物毛纱线的出口单价高于欧盟,其他22类产品都低于欧盟。以2006年为例,欧盟价格是我国1-2倍的产品有:棉纱线、丝线、地毯、无纺织物;欧盟价格是我国2-5倍的产品有化学纤维纱线、棉布、丝机织物、羊毛、动物毛机织、物、化学纤维机织物、化纤制针织服装;欧盟价格是我国5-10倍的产品有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棉制梭织服装、毛制梭织服装、毛皮服装;欧盟价格是我国10倍以上的产品有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皮革服装;其中化纤制梭织服装的单价是我国的13.8倍。可见与欧盟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单价具有较大的劣势(见表1)。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量很大,但相比欧盟而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定价非常低。由于出口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获利能力,而我国产品出口定价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服装品的出口获利能力。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导致该现状的内在原因,以提高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获利能力。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定价过低原因分析

与欧盟相比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定价很低,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却很多,本文在总结众多原因后认为主要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其他相关原因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一)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又称“自杀式竞争”(cutthroat competition)。与欧盟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进入条件相对较低,纺织服装的数量相当大,如纺织企业就有2.4万多家,服装企业有1.6万多家,并且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尽管现存的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很多,但还有很多企业继续在纺织服装行业进行投资。欧盟的情况恰好相反,纺织服装产业在欧盟属于“末端产业”,且由于在该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逐渐退出该市场,相对中国而言其国内竞争激烈程度不高。

随着竞争的激烈以及恶性竞争的出现,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以致在中国从事传统纺织服装出口的制造商或贸易商销售利润普遍低于2%,从事加工贸易和外贸的企业甚至低于千分之几;而欧盟的纺织企业销售利润率一般都超过8%,如果低于8%,企业要么破产出售,要么转产或调整经营方向。恶性竞争还致使很多企业出现了亏损的现象,如我国有纺织服装企业2005年的亏损面高达37.3%,规模以上亏损企业的数目达到了六千多家,说明产业内很多企业得到远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利润,因此出口价格普遍较低。

(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多采用贴牌、加工等形式。在2004年和2005年纺织服装出口中,采用加工形式出口的超过1/4;在一般贸易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采用贴牌的形式出口的,贴牌和出口加工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差异性并不大,基本处于组装加工。而欧盟企业由于拥有大量的品牌,占领了研发(如巴黎、意大利的设计)与品牌销售两大领域。现代产业研究表明,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分工基本上是以价值链为基础,分工利润呈现出一个“V”字型,即所谓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组装加工阶段属于利润最低的部分。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恰好处于世界纺织服装分工的中游位置,研发和设计基本来自国外,很多销售交给了国外的经销商,而欧盟企业处于该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位置(即设计与品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的获利能力根本不可能赶超欧盟的企业。欧盟企业还可以通过其拥有的设计与品牌进行价格操控,而我国由于处于国际分工中的组装加工位置,外国经销商还不断打压我国纺织服装的价格,挤压我国企业的利润,从而使得我国出口价格过低。

(三)企业的国际知名品牌及其战略长期缺失,价格成为竞争的唯一选择

对比中、欧企业,欧盟拥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知名品牌却长期缺失。并且在当今纺织服装的消费者不断追求消费乐趣的大环境下,欧洲纺织服装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战略。如EmanuelUngaro公司曾经投入50万美元重新设计品牌的各个方面,包括形象、LOGO、代表色彩等;YvesSaintLaurent公司为了应对竞争,使品牌在遍布各个角落的激烈竞争中展示强烈和广阔的形象,所有专卖店均以YvesSaintLaurent这一统一形象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定价能力。

品牌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缺少知名品牌使得中国产品差异性低,相互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价格成为企业竞争的唯一选择。一方面,对于品牌差异不大的产品,消费者往往具有较强的价格偏好,加上其具有的被替代可能性大等特点,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定价能力。另一方面,纺织服装品牌的缺失,滋生并强化了企业间向下的价格竞争,不仅使企业间合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也使价格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唯一选择,从而使得提高价格的能力消失殆尽。

(四)员工工资与福利低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1993-1998年仅为54.785美元/月,1999-2005年的平均工资为110.3美元 /月,不到欧盟企业的1/10。以欧洲的纺织服装大国意大利为例,1999-2005年其制造业的劳工平均月工资为1547.7美元,是中国的14倍多。在劳动工资较低的同时,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在其他福利上也远远低于欧盟企业。国内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在安全卫生、劳动保护上投入较少,工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如环境的通风、采光、照明、防毒、防火、防暑等条件缺乏),还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如加班加点赶订单)。较低的工资与福利为中国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低价竞销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国外的买方,而中国受益却甚少。

(五)出口企业污染由政府买单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特别是纺织业)工艺、设备相对欧盟而言较为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同时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产量较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纺织地区的水污染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本身,情况相当严重,特别是纺织业中的印染行业的高污染性,其排放的“三废 ”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欧盟的企业如有污染,需承担一定的清除污染的成本,如引进相关去污技术,或委托专门去污企业处理,但我国的很多企业并不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处理,因之造成的环境污染到最后往往由政府去清理(即污染由政府买单),这样为之节省了大量的成本,造成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价格过低。这种情况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价格的主要对策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提高纺织服装业价格与获利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单价现状与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条:

第一,发挥产业的自组织功能,从而形成“协作机制”。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并发挥其自组织功能,形成行业的“领头人”或企业联盟,使企业间建立以协作和分层竞争为主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并且由“领头人”企业引导和规范国内市场有序竞争,推进市场结构改进,改变无序多头出口与低价竞销带来的恶性竞争,为出口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出口平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的恶性竞争,并提高中小企业获利能力,优化产业内部的分工网络结构,提高整个产业的出口加价能力。

第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一个产业的产品差异性越大,该产业出现恶性竞争的可能性越小,产品的价格制定能力越大。创新是产品差异化的源泉,其可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还应通过整合全球要素,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实现创新与获利能力构建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创新带来的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另外一方面,企业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后,有助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反过来又促进定价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7

一、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本国市场为由,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主要表现为“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和声明”、绿色标志制度和绿色法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四种形式。

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订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已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由于进口国的这种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我国每年约有30亿美元左右的纺织品服装受到影响。2009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1339.5亿美元,同比下降11.3%。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最重要的三个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下降幅度最大,对日本出口略有增长,但幅度相当小,对美国由于纺织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导致整个纺织服装业出口呈负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要求产品要符合一系列绿色标准,这必然会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其次,绿色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的发展学理论指出,企业的技术进步需要外部刺激,绿色贸易壁垒在环境标志等方面的要求,正是对纺织服装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刺激,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再次,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以环境标准为基础的,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不断关注环境标准,学习并制定标准化的环境体系。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了国际生态纺织标准(Oeko-TexStandard l00)认证证书。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我国主要外贸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约占我国出口份额60%。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威胁。其次,为达到发达国家对进口纺织品的环保质量要求,企业要耗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而国外的产品认证费用又极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再次,我国纺织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企业在选择环保行为时成本超过了收益,故企业会选择污染这一决策,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差,效益降低,反之又导致成本增加,成本高又导致竞争力差,如此往复便形成环境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成本的恶性循环。最后,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移到我国境内生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不仅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我国应对纺织品服装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从企业主体本身出发,依靠自身的主动性改善企业现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动态发展中,完全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形成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国际发展趋势。企业主导型模式,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个体的竞争力,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经济角度,或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对于亚洲国家,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企业要高度重视绿色挑战。面对来自“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我国许多企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来自国家工商局的调查资料显示,自德国禁令颁布后,其禁用的118种偶氮染料中仍有104种在我国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中广泛使用,仅此一项,我国纺织品受阻面积就达15%。从国内来看,企业的环保意识也较低。中国环境标志是我国产品走向世界的绿色通行证,然而全国5万多家服装企业,现在仅有18家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许多企业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入WTO后,由于关税降低,更多的国外纺织品将会抢占国内市场,如果我国的纺织品再因为环保问题而被人家挡在门外,我国纺织企业将会举步维艰。

2、企业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倾向。目前,世界绿色消费的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我国出口企业应适应这一绿色潮流,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开发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首先要积极开发和使用各种“绿色”原料,从源头上解决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困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其次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最后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3、环境成本内在化。环境成本包括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商品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需要的费用。为了减少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环境影响,企业必须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市场价格之内,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一措施也是针对环境外部性效益提出的,企业应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纺织行业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这是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而政府作为辅助,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严格控制“污染权”的买卖,根据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性质、污染程度订立严格的规定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

4、企业要争取各种绿色标准和认证。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因此我国企业应详细了解主要贸易国有关绿色标志的认证,并且要积极争取获得绿色标志,来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和出口效益。还要与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联系,开展交流,不断优化测试方法。而政府此时应尽快建立专业性权威性的检测机构。这个机构必须同时兼备纺织测试领域和化学领域里的能手,拥有一流的检测设备,能够制定准确的检测规程,能代表我国纺织界的最高水平。

5、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抵制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各种绿色壁垒,有些是由于我们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国际绿色环保标准,但很大一部分却出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所采取的违反国际贸易法规的歧视性政策。对于这些不合理标准,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联合起来与之抗争,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共同抵制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虽然乌拉圭回合做出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但其中也包含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因此,出口企业可以利用相关条款和国际组织的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企业,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种种歧视行为。

(二)政府如何发挥辅助作用

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置之不理,相反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和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领导地位,作为“另一只手”支持和帮助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上不断改善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现状。

1、积极推行我国的环境标准制度。作为WTO的成员,我国应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按照国际惯例,对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进口商品,调查检验,建立自己的绿色屏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公民的安全和健康。政府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外资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企业。对于现有的外企,必须要求其达到我国的环境标准。

2、国家应制定符合国际环境趋势的法律法规。我国应逐步完善纺织品服装各项环保法规,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绿色贸易壁垒的事先预防机制、事中监控机制和事后法律救济机制,形成对纺织品贸易全过程的法律控制。政府还要强化环境管理职能,对纺织品经贸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依法惩处,发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的示范作用,加强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推动纺织品绿色产业成为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

3、积极参与国际WTO合作。WTO许多国际环境协议和纺织品进出口协议都是鼓励成员国为环境、纺织品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而做出努力的。我国已经加入WTO,而且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WTO协议关于纺织品服装贸易规则的制定也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政府应合理利用手中的权利,积极参与协议的制定,而不是像加入世贸前的思维方式,只是接受其他国家的条款。

4、政府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给予财政支持。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要开发生态产品,引进先进技术,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政府应采取一些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例如,开办“绿色银行”,为其提供专门的存取款业务,方便企业资金运转;建立生态纺织品风险基金,通过社会融资,为企业募款,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生态产品;对生态纺织品出口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生产出口符合国际标准的纺织服装产品。

专家预测,21世纪前10年,潜在的“绿色”消费经济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我国应坚持企业主导,政府辅助的出口应对模式。纺织服装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变化,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政府作为“另一只手”要给予辅助,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杜敏.纺织绿色壁垒研究与预警系统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4(12).

2、张济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环球法律评论,2004(9).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8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16.89亿美元,到2010年则达到2067.38亿美元,十年间出口额增长了一百二十多倍,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情况逐年上升。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1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19.93%,六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增长了一倍多。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总货物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逐年降低。在1990年,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为620.60亿美元,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额为168.88亿美元,占货物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27.21%,绝对是我国的外汇创汇大户,这足以说明当时纺织品服装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199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比例仅为7.95%,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29.41%。从2008年开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以上。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和世界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例仍然稳步上升。2010年开始,世界上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中有超过1/3来自我国,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位置。

我国服装业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成本上升数量过剩。纺织企业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与产品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并存。我国近些年来服装业效益显著提高,运行质态改善。但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致使我国纺织产品要想在技术方面战胜发达国家是非常困难的。提高职工待遇势在必行,社会标准日益完善,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低成本、高出口量”的纺织行业发展之路十分艰难。

质量不高,绿色壁垒阻挠。我国纺织行业内整体质量不高,各国又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技术标准和法规,加上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因而各国的技术法规、标准有很大差异,在一定时期内难以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他们制定的技术标准、法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难以达到的。相对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而言,这类贸易壁垒更顽固、更难跨越。而且,今后的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贸易中所涉及的各种技术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加上消费者对服装的选择性增强,对质量要求更高,对卫生、安全、指标的要求更严格,技术贸易壁垒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缺乏自主品牌。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在品牌打造方面的意识相对较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现状所决定:拥有一个自主品牌,对于很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其缺资金、缺管理、缺人才,使得他们为了企业眼前的生存,做出很多急功近利的事。另一方面,在我国服装市场上,市场格局变化太快,很多品牌起来的快,倒下去也很快,以至于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反品牌言论,甚至有人提出“品牌消亡论”使得中小企业面对品牌之路充满困惑。

对策建议

扩大营销渠道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在世界服装产品市场上,提高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多的是通过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来实现。因此做好对外的市场营销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现实竞争力,而且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长远竞争力,使其能够在促进企业成长的同时,切实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扩大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海外市场开发部门,搜集市场和消费者信息,并通过独资或联合的形式成立国外分支机构、甚至是生产基地。减少对国外中间商的依赖和由此造成的利润损失,掌握市场主动权。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调查。要对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因为服装产品的消费与人们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国际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生产或加工适合出口国消费者需要的服装产品,这样,才能将宁波市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9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成为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这迫切要求加快创新步伐,而税收政策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前对此的研究多是面向所有企业提出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霍文刚,2007),针对纺织服装业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正是立足于我国受到危机影响最为严重、急待转型的纺织服装业,从税收政策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促进该行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一直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自主创新水平却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品牌缺乏。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纺织业的出口产品中,98%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加工,只有2%的产品是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自有品牌。二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42%,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三是创新性人才缺乏。据统计,创新型人才在我国纺织业企业中仅占2%,在服装业企业中仅为1%,远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税收原因

1、生产型增值税阻碍了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1994年税制改革时,我国实行了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固定资产买价中的税额,在购入时不允许一次全部扣除,而是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逐期扣除每期提取折旧额中所包含的税金。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企业机器设备购置成本,抑制了纺织服装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阻碍了该行业开展自主创新。

2、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研发投入和职工培训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尽管我国于2006年取消了只有达到10%研发增量方可加计扣除的限制规定,对所有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企业在研发费用上均给予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然而对于每年研发费用的增加部分仍缺乏的税收优惠。再者,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部分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以后年度结转扣除。但是2.5%的扣除限额,会使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保持在该数额的临界水平,制约了纺织服装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投入。

二、对现有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效应分析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水平较低的现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这里就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以及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调整进行效应分析,得出现有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增值税调整对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1、增值税转型的效应分析。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纺织服装业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的关键时期,允许购置当期一次全部抵除购进机器设备中所含的税款,对纺织服装业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将会有所帮助。

本文以2008-2009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分析增值税转型对纺织服装业设备更新的影响。固定资产还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但经济危机下,企业对房屋建筑物投资占比很少,因此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能够较好地说明增值税转型对该行业设备更新的影响。

2008年初至2009年一季度,纺织服装业城镇投资占制造业比重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经济危机给纺织服装业带来的影响比其他制造业更加严重,这是造成2008年比重不断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外,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当期进项税额全部抵扣的税收优惠,将部分本打算在2008年底投资的项目推迟至2009年上半年,最终导致2008年四季度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制造业的比重只有2.73%,达到2008年最低水平,服装业占比也只有1.84%,处于全年较低水平(见图1)。

排除以上影响因素,可以看到,增值税的改革对促进纺织服装业的设备更新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2009年一季度纺织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75亿元,服装业投资146.30亿元,分别占制造业投资总额3.18%、1.92%,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分别小幅上升了0.45%和0.08%。纺织服装业占制造业城镇固定资产的比重从4.57%上升到5.11%,上升幅度更加明显。可见增值税的转型对纺织服装业的设备更新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提高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率的效应分析。2008年8月,我国将部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同年11月,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1个百分点。2009年2月份颁布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从14%提高至15%。同年4月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5%再次提高到16%。至此,我国已经连续4次上调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退税率。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现负增长。为此,8月、11月国家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共计3个百分点。但受到国际环境恶化因素影响,8-11月纺织服装业出口额逐月下滑,分别为185.9亿美元、180.3亿美元、167.5亿美元、154.3亿美元。仅12月份出口额有所放大,当月出口160.6亿美元,同比增加10.1%,环比增加4.1%(见图2)。

然而受到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及春节长假开工率较低等因素影响,2009年1-5月,纺织服装业累计出口5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2月份降幅尤为明显,出口额仅为66.7亿美元,同比环比大幅下降35.1%和55.8%,创2006年2月以来的月度新低。仅3月份由于服装拉动实现出口121.6亿美元,同比环比双增长。而根据海关最新数据,5月份纺织服装业出口123.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14.7%,环比下降1.4%。至此2009年2月和4月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看出,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效果仅在部分月份有所显现,但是国际环境不断恶化,自主品牌发展落后等原因都在深层次上制约纺织服装业的振兴。而试图单纯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二)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2006年我国取消原先加计扣除的限制,明确企业凡符合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2008年对研发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比较2006年政策调整前后两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R&D)人员与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的变化,分析该项调整对我国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从研究开发人员的变化来看,2004-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我国纺织服装业R&D总人数分别为2.3万、3.1万、2.4万、2.5万,占总的制造业比重略有下降,分别为4.0%、4.6%、3.9%、3.2%。可见,政策调整对我国纺织服装业R&D人员投入的影响并不大。

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来看,2004-2007年,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分别为30.7亿元、37.5亿元、43.1亿元和53.1亿元,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7年,R&D经费投入比上年增加23.2%,增幅较2006年提高8.3%。但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占制造业比重仍然较低,分别为3.4%、3.2%、2.7%、2.6%。可见尽管纺织服装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绝对量上有所增加,但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却有所下降。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专利申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2006年,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专利申请数分别为968件、1784件、2323件,2007年激增至5209件,较2006年增长了124.2%,是2004年的5.4倍,其中发明专利450件,是2004年的2.72倍。从相对数来看,2004-2007年纺织服装业专利申请数占制造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4%、3.3%、3.5%、5.6%。政策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来说,2006年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调整,对加大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研发投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专利申请方面。但是在促进研发人员投入上效果有限,促进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要与其他税收政策协调配合。

三、促进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鼓励纺织服装业企业加大研发费用的增量投资

鉴于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调整对促进纺织服装业R&D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积极作用,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法国等国经验,对企业每年研究开发费用的增量部分给予进一步的税收优惠,如美国对于企业每年技术开发新增投入的30-50%准予抵扣企业所得税;法国税法规定,研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增加额50%可以从当年应纳企业所得额中扣除,最高限额为200万欧元。我国可以在现有加计扣除的基础之上,对于研发费用增加部分的30-50%准予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从而鼓励纺织服装业企业将创新项目收益再投资于研究开发。

(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支出

对于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和培训支出,建议取消准予扣除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限制,允许纺织服装业企业当年全部扣除,同时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考虑对每年职工教育培训支出给予一定比例的加计扣除,如奥地利对于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支出,允许在当期全部抵扣的基础上,加计20%扣除。从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大职工的教育培训投入。

(三)其他方面

台湾地区在促进专利转让方面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如规定个人将取得的专利权提供或出售予“境内”公司使用的,其所得的权利金或收入,50%免予计入综合所得税课税。与此相比,我国现行所得税中鼓励个人转让专利的税收激励稍显不足,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对于个人转让专利权所获收入的50%直接免于计入个人所得税。这样既鼓励了个人的创新发明向企业转移,也扩宽了纺织服装业企业研发创新的来源。

参考文献:

1、于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对策[J].纺织科学研究,2007(4).

2、Warda,J.Tax Treat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Asse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Z].STI Working Paper,2006(4).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10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分析[EB/OL].百度文库.

[3]2012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状况分析出口增幅10年来最低[EB/OL]..

[4]纺织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百度文库[EB/OL]..

[5]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EB/OL]..

[6]刘尚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无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研究,2012-11-10[EB/OL]..

[7]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01).

[8]中商情报网.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479亿美元[EB/OL]..

[10]李慧敏,张洁,马月红.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与应对措施[EB/OL].A1006-5024(2008).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11

2015年10月,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12国部长会议上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据《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至2030年越南经济增长率将达近10%,并成为TPP成员国中最大经济受益者。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纺织服装产业成为越南的第二大出口产业,且名列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前五位。TPP协议中的有关规则将使越南纺织服装业从中收益,与此同时也将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一、中越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越双边贸易现状

自中越贸易正常化以来,两国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大。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统计显示,2014年越南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达158.34亿美元,较之2013年增幅20%;其中自我国进口纺织品达94.78亿美元,占纺织品服装总额的60%,进口服装约63.56亿美元。此外,中越纺织品服装贸易在产品结构上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在贸易形式上呈现垂直分工模式:即越南向我国出口纺织纤维,从我国进口纺织原材料。

在投资贸易方面,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相较于越南而言劳动成本较高,加之越南与多国确立自贸关系后贸易环境宽松,致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呈现出订单、产业双向转移趋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量大、简单款式、交货期长的服装订单转至东盟和南亚国家,并积极在越南等国布局纱线、面料和印染基地,逐步实行全产业链的转移”。①

(二)中越与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现状

市场占额方面,两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存在着重叠。美日长期为中、越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国家且中越均以美国为首要出口市场,越南是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对美服装出口国。近五年来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量中,虽然中国占比远大于越南,但是呈中国占比逐渐下降、越南占比飞速提升的态势。出口体量方面,以2014为例,中国当年对TPP成员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1144亿美元,而越南2014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约为248亿美元。从这一数据即可看出中越之间出口存在着巨大量差。出口产品结构方面,以对美出口为例。近五年来,越南对美出口中服装出口比例占其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90%以上,纺织品与服装出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相较而言,中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与纺织品出口比例相对协调些。但服装出口在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均占比较重,因此在市场上两国服装商品具有较大竞争性。

总的来说,两国服装纺织品主要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存在着重叠。不过不论是从市场份额、出口体量还是出口产品结构平衡性来看,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相较而言更为成熟。

二、越南加入TPP后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规定的“零关税”和“从纱开始”的原产地原则;补充文件中的“环境合作协定”和“劳动合作备忘录”的规则,将对中越两国的纺织服装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零关税贸易

TPP各缔约方同意,除敏感产品需待商议后解决外,各国相互免除纺织和服装业的关税。到目前为止,越南已与TPP成员国中的日、澳、新西兰及智利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并与日本实践经济伙伴关系条约。同时,越南已经与其前三大出口市场中的韩国、欧盟签订了自贸协定。从以上经济格局来看,越南加入TPP更多是考虑打破其第一大市场美国对其产品的关税壁垒,使美逐渐取消对越上千种纺织品17.3%的进口关税率。从中国角度来看,截至目前中国已与除美、日、加、墨之外的TPP缔约国签署了自贸协定,因此与之在关税上大致已降至为零。此外,由于加拿大和墨西哥已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墨西哥目前80%的出口在TPP缔约国之内,加入TPP对两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空间不会造成很大的更变,则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不大。影响较大者主要为美日市场。TPP付诸实践后,越南将以有利的关税优势挤压中国在美市场。

(二)原产地规则

TPP协定规定,除“原料欠缺清单机制”规定允许各方使用区域内未能大量供应的纱和纤维外,12个缔约方唯有遵守从纱开始原则,即包括纱、织布、印染、剪裁、缝制成衣等一系列环节必须在成员国之内完成,方能享受协约国内零关税优惠。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越南国内使用的纺织品之60%至90%源于非TPP国家,且中国居于其进口头号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的极大依赖性,使得短时期内,原产地原则一方面将抑制我国对越纺织品出口,另一方面也抑制了越南服装产品在美、加市场上对我国的替代。但从长远角度看,一旦越南在国内或TPP成员国内形成完整产业链,将重创中国的纺织品出口。

从FDI角度来看,不完整的产业链条,将使越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纺织服装企业的转移。据越南统计局统计数据,今年伊始至1月20日,新增项目127个,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88.6%,资金同比增长157.9%,其中制造业金额占了90%。可以看出越南吸引外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在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制造业中。与此相反,近几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投资额呈逐年下降的形势。

(三)劳工、环境保护规则

TPP协定中制定的严格的劳工、环境保护规则。首先,表明越南需在劳工权利方面尽更多义务,包括加大处罚强迫劳动和反歧视保护的力度等。虽然这一规则会提高越南纺织服装业的劳动成本,相对减轻其劳动成本优势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竞争压力,但由于近年来我国最低工资的上涨,越南仍具人力成本优势。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去年服装生产最低薪资介于每月134-293美元,越南服装生产最低薪资介于每月101-145美元。较低的人工成本仍为越南纺织业发展的优势。其次,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清洁生产、环境治理方面投入更多资金,这将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成本。虽然为履行协定承诺,越南将在生产环保上增加投资,致使生产成本上涨,但由于TPP缔约各国在贸易政策上对环境保护的严格要求,我国并不会因此获得竞争优势。

三、应对措施

随着TPP的实践,中国的纺织品必然因关税减免、原产地原则导致贸易转移和中国商品在TPP国内遭受歧视。于此,为应对未来可预见的挑战和威胁,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是加快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升级,以改变低端加工生产现状,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拉大两国间产品的相似度、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及满足TPP国家高标准贸易要求。

二是加强我国纺织行业环境和劳工保护。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落实执法政策,减少产业污染物排放;完善劳工权益保护制度,加强在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投资,以提升纺织品绿色水平和防止在劳工方面给人以口实。

三是细心研究TPP协议中“原料欠缺清单机制”的相关内容,积极生产供应TPP成员国区域内未能大量供应的纱和纤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原产地原则”对中国的限制。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12

纺织业一直以来都是河北的传统工业,作为传统的纺织大省,河北纺织业的利润,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棉纱、布、成衣服装等指标,多年来位于全国前十位之列。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河北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也是河北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北纺织业面临新形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一、河北纺织业现状

1、生产状况

纺织业一直是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1年至2010年间,河北纺织业总产值增长了4.33倍,年均增长率为19.27%,纺织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2010年,河北纺织业产值增加了626.1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增加值的10.27%,对工业经济增长有非常大的贡献(见图1、图2)。

2、发展状况

河北纺织企业多数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纺织业的对外依存度很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导致河北纺织企业销路收窄,2008年第一季度河北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回落,超过6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据海关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河北纺织服装出口金额达到28.9亿美元,在河北出口中占到了17.4%,超过了钢材所占比例的15.8%,成为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门类,与全国整体的纺织业发展状况相比,河北纺织业的表现优于全国。

3、销售状况

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9月,河北服装出口增长了43.7%,纺织品出口增长了50.4%。河北纺织企业大多数是出口企业,多年以来一直依靠国外市场。2001年至2010年,河北纺织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3.68上升至7.34,表明河北纺织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期服装出口则从6.55下降至3.98,表明河北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逐步弱化的趋势,但历年RCA值远大于3,说明河北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见表1)。

二、河北省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成本上升

河北纺织企业以生产中低端的产品为主,所生产的大宗棉布、棉坯虽销量大,但议价能力差,一直以来处于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极端地位,因此从整体来看,河北纺织品的附加值极低,利润空间很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来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逐渐上升,2001年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为6568元,到2010年已增长到13100元,增长了约一倍(见图3)。

2、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

2000年以来,棉花价格持续上涨,给纺织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在2009年,棉花价格涨幅极大。2009年1月份,棉花价格只有不到11000元/吨,到2009年9月涨到1400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27.3%。另外,人民币升值等原因也减弱了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商场上的竞争力,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27:1,到2010年末,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则下降为6.68:1,下降幅度接近20%,而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河北纺织企业利润则下降约4%。

3、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建设

河北纺织业向来以低价格著称,随着劳动力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有所减弱,并且由于很多产品无法进行深加工,从而很难进一步获得产品附加值。从总体来说,河北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处于以量取胜,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阶段,并且严重缺乏自己的品牌,因此很难提高价格。

三、对策及建议

1、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国的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在本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对于河北的纺织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其次,在营销环节,河北纺织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有了自己的品牌,既可以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同时也可以节约从生产到营销的中间环节的成本,并且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抗衡外来品牌。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需求条件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河北纺织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纺织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国外消费者较高的需求条件下,河北纺织企业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努力通过改进技能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总体上看,河北纺织业结构中纺织和化纤部分相对庞大,而服装部分占的比重较小。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仅占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近几年,河北纺织业上游受制于棉花价格,下游受制于终端产业,企业微利恶性竞争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调整纺织业的产业结构,改变产能扩张的方式,走中高档以及高品质的路子。

3、自力更生,减少对出口退税的依赖

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应该寻找其他出路,逐步地降低对国家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而加强河北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就是一条在当前背景下切实可行的好路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进而有利于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因此,河北省要切实加大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力度,结合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河北纺织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2001―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纺织服装出口现状篇13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影响到了金融行业,更是对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我国纺织服装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国纺织服装(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额为5594.9亿美元。2008年服装类同比增长4.1%、环比下降16.8%,纺织类同比增长16.6%、环比下降1.6%。2009年世界经济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专家学者提出后危机时代概念各国在后危机时期都面临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虽然如此,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月度同比增长除了3月份和12月份,其他月份全为负增长。09年服装类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5.1%,纺织类同比下降8.4%,环比下降25%。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2.5亿美元和496.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和22%,其中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但后危机时期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积极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求转型。例如江苏盛虹集团是一家生产涤纶纤维的企业,它从07年就开始着手提高产品附加值,高附加值产品量从20%增加到了70%。结果至今盛虹集团不仅销售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利润水平依旧和以前一样,维持在11-12%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又会使纺织服装企业出口进一步受阻。作为全国县市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服装名城江苏常熟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2008年底因为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等原因,有近2500家企业开工不足,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转产。据调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在3%至5%,有的企业甚至远低于3%。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5%以上企业是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与国外厂商的议价能力很弱提价的可能性又几乎为零。如果后危机时期中国迫于外界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至今,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到的贸易保护案件在不断增多。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反倾销有关的案件共45起,同比增长35%。反倾销案件以产业用纺织品、化纤、家纺等行业为主,涉及产品包括聚酯短纤(长丝)、粘胶纤维、窗帘、帘子布、织带等。2009年有关我国纺织品服装特别保障调查案件数量有7起。2009年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召回通报213项,同比增长294%;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共召回通报24起,同比增长4%,召回通报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以儿童服装和鞋为主。

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1月至5月,全球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立案11起。涉及主要产品包括西服套装、牛仔布、合成纤维毯等。立案数量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多。2010年1至4月,美国对我国儿童服装类产品召回16起。2010年4月份,欧盟宣布了多起全球召回信息,其中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17起。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后危机时期将不得不面临相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贸易保护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国际贸易的萎缩,而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的企业,这对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贸易保护案件太多,会直接导致企业出口下降。不仅如此,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公正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刚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恢复,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有些企业会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无力应诉。还有不少企业遇到贸易保护主义便绕着走,这样容易助长国外对我国的纺织服装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意味着用外币表示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相对价格上升,纺织服装出口减少。纺织服装本身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得这一利润空间小的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反之,人民币汇率下降,会使纺织服装出口相应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从2009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为0.14618,2010年8月汇率为0.14738,人民币升值幅度为0.82%。

人民币的升值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最大的威胁。我国纺织服装企业90%以上都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企业将仍会面临收入的增长,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利润会进一步受到挤压。据有关研究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人民币在一年之内升值幅度达3%,对于一些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就已达到承受上限了。而且升值对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进行规避而无法克服。

(三)国外市场需求不稳定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产业,金融危机使其外部市场恶化,从而使得纺织服装出口下降。需求可以通过GDP来说明。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09年三季度美国GDP同比下降2.09%,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率为0.74%,2010年一季度美国GDP同比增长率为2.7%,2010年二季度GDP增长2.4%。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欧盟2009年GDP第三季度同比缩减4.3%,第四季度GDP同比降幅为2.3%,2010年一季度欧盟GDP同比增长率缓慢恢复至1.1%。但2010年第二季度,欧元区GDP下降了0.2%。欧盟货币事务委员会预计2010年GDP增幅仅为0.7%,增长疲软而且容易受到干扰。

虽然美国经济正在回暖,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欧洲的经济依然不振。受经济环境影响,欧洲服装销售状况趋于恶化,如德国服装行业的销售在2010年3月和4月接近零增长。而且许多企业表明,欧洲市场令人担心,向来出价较高的欧洲客户明显减少。这一迹象为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势增添不少变数。

(四)原材料价格上扬

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使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纺织服装的出口。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棉价强势上扬,受此影响国内棉价迅速跟进,棉纱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保客户”和“保利润”之间进退两难。氨纶和棉花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棉花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08年11月份328级棉花价格为10830万/吨,2010年7月份棉花价格为18313万/吨,总体上升幅度达69.1%。而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7月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9.2,同比下降了0.8%。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纺织服装企业的盈利空间,加之衣着类消费价格的下降,使得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许多纺织服装企业计划涨价,但从目前情形看来这一计划不可行。从今年的广交会情形来看,采购商不但不接受涨价,还企图压价,增加了成交的难度。很多企业认为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只能靠自己消化,因为货物的价格是早就有了协议的。如果报价太高,会失去以往的老客户。

三、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走出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对人民币币值升值很敏感。我国纺织服装类出口绝大多数是以美元结算的。如果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疑会很好地规避汇率带来的风险。例如2010年6月21日企业向国外出口100万美元货物,当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6.8275,7月1日到达,此时汇率为6.7858。企业将损失4.17万人民币。而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海外的订货商承担起了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对此,纺织服装类企业须加强自身的议价能力。企业还可选择英镑等与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带来企业利润的下降。另外,纺织服装企业在早前议价时,可与外商商议好预留报价空间,这样能更好地降低汇率风险。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方面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薄利润的产品,服装出口则以贴牌加工作为生产销售的主要方式,由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形成竞争力,出口效益低微。这类企业通常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如果企业的产品附加值高,少量公司生产这样的产品,其议价能力也增强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可转移给外商,遇到的贸易壁垒也会相应减少。上文提到的江苏盛洪打造出来了超细纤维产品,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需求没有减少,其议价能力也提高了。亚洲金融危机时,依靠提升附加值的宁波太平鸟服饰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平鸟起步的第二年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正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订单大量流失等问题。而当时的太平鸟设计、生产、销售,从头做到底,一年的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金融危机逼迫太平鸟走上了重点研发自主创新之路,它与中国纺织大学合作,成立了太平鸟时尚女装设计开发中心。2008年太平鸟销售额超越30亿元,到2010年预计突破50亿元。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崛起,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然不受阻的太平鸟,给了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很好的启发。在后危机时期,纺织服装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动产品升级,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竞争优势。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