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合集13篇

时间:2024-01-03 16:53:48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upgradingunderopeneconomy.Facedwiththedomesticpressure,theriseoflaborcostandrent,theouterpressureofappreciationofRMBandtradefriction,itisagoodchoicefor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toupgradeitself.Accordingto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itissuggestedproductdevelopmentandmarketingbetwoupgradinganddifferentiationcreationpathsforChineseenterprises.FeenstramodeimpliesOEM-offshoresourcingandtrianglemanufacturing-OBMare3upgradingstepswiththeincreasedrelativedemandforskilledworkers.

Keywords:textiles&apparelindustry;upgrading;OEM;OBM

一、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先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部门,通常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纺织品服装出口开始了,经济发展其他阶段紧跟其后,例如,韩国,中国台湾,印度,许多南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等。[1]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2004年我国主要纺织产品,如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是世界上纺织品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自1994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一直位世界第一位。尽管我国是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在企业治理、组织结构及竞争条件上都得到很大提高,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以及基于FDI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形成了目前许多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代工关系,这种商业代工模式许多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形式存在,这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嵌入全球产品链。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小,大多在中低档次和初加工上进行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方面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等。同时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处于竞争激烈且无序的状态,而在高端产品市场上又显得竞争不足,如中国的服装加工贸易以OEM制造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产[2]。在纺织服装链条中,中国OEM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90%以上的利润掌握在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3]。中国这么大的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自己的企业不创造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能力优势,长期甘当作为配角的“国际代工者”角色,仅仅赚取低廉的手工费,会受到国内产官学界要求“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那么在现有开放经济条件(全球生产体系)下,为何升级,如何升级,升级可能性和障碍是什么,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一)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

从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历程看,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能够在世界纺织品生产和贸易市场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8世纪的英国诞生现代纺织业,19世纪英国是世界纺织工业的中心,20世纪中心转移到美国,二战后,亚洲纺织业日益发展,50和60年代的日本、60和70年代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8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90年代的巴基斯坦、越南。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在比较优势的带动下,向具有劳动成本优势的地区集中。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纺织生产能力增量的70%来自亚洲国家,世界纺织业的重心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4]从世界纺织工业转移历史看,曾经领先的国家不断被超越,旧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不断被突破。中国虽然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随着本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面临着向低工资地区的转移及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二)国内供给约束和外部压力促使中国纺织企业升级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地价的提高使供给成本相对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与配额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构成压力生产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比较优势弱化。由图1可知,中国的劳动工资高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而这些国家也在发展本国纺织业,面临这些低工资国家竞争,中国纺织产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渐失。2005年初,中国对全球出口的148项纺织品加征出口从量关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由于部分出口纺织品款无法短期回笼,人民币汇率调整使我国纺织品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价格低廉,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等让贸易保护者找到理由实施如反倾销、SA8000、绿色壁垒,242条款等WTO充许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长期存在性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外部压力,而且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战略从静态角度看有利于本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从动态看,当许多国家同时采用这一战略将导致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产品供过于需,市场价格下降,销售越多,收益反而下降,结果会陷入贫困增长陷阱[5]。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增强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等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内外压力下必然选择。

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升级路径

纺织服装企业如何摆脱对价格竞争路径的过度依赖,实现产业升级,可从纺织服装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分析。由产业组织理论,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类似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许多卖者和买者,产品有差别,容易进入和退出。如中国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较多,特别是MFA取消后(见表1)①,中国前四个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的三个地区,浙江、江苏和上海的纺织企业的数量2005年比上一年增长均超过了30%,三个地区纺织企业数量总和超过了4000家。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进入纺织服装产业相对较容易。

从产业组织理论看,由于处在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只能在短期获得经济利润,长期由于进入容易不能获得经济利润,所以企业获得经济利润的方法是不断创新,即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创造垄断。创造产品差别包括创造产品的实际差别和产品感觉上的差别,这正是微观曲线的两端产品创新(产品的实际差别)和品牌运营(产品的感觉上的差别)。前者是通过产品开发,如设计和技术创新,后者通过广告和营销。这也是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两条升级路径。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必须定位于全球化生产背景下,因产业升级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封闭的条件下不同,参与全球价值链是产业升级的必要步骤,因为它把企业和经济放在潜在的动态学习曲线上,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谋求升级更易缩短与价值链高端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差距,更现实可行;另外,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业产业的发展使产品的全球化生产和管理的成本下降,交易成本的降低为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专业化分工由产品间到产品内,即产品的不同工序,效率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产业的竞争力表现为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8],即微笑曲线的两端,产业动态(创新)效率更为重要,而非仅仅降低成本的静态效率。笔者运用Feenstra的连续投入品的模型[9]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可能性。

设指数z∈[0,1]表示制造一件产品的许多工序,包括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运输和销售等。z的大小不是按时间的先后排序而是按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的递增顺序排序,如最小值代表的活动可能是加工,最大值的活动可能是研究与开发。设x(z)表示每一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数量,αH(z),αL(z)表示生产每单位投入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数量。假设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H(z)和L(z)表示本国生产投入品z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的数量。假设只有两种投入品资本和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符合里昂惕夫技术关系,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θ表示每种投入品生产成本的劳动比率。外国的生产函数与本国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均加了一个*号(图2)。

本国单位成本函数:

C(w,q,r,z)表示本国生产每一单位x(z)的成本,非熟练劳动的工资为w,熟练劳动的工资为q,资本的价格为r,中间投入品可以在任何国家生产,用来生产最终产品。一般来说,企业希望从成本最低的地方购买投入品,为此,将做出如下假设:假设本国是一个熟练劳动力和资本丰裕的国家,外国是一个熟练劳动力的资本相对不丰裕的国家。则:

如果本国所有工序的单位成本低,则在本国生产,如果外国所有工序单位成本低,则在外国生产。我们感兴趣的是国家之间“分享生产”的情况,因此假设曲线C*C*和CC至少相交一次,FreenstraandHanson(1996)证明在假定(2)下只相交一次。本国的工资为wL+qH,因为工资占总成本的比率为θ,所以国家的GDP为(wL+qH)/θ,乘以(1-θ),即资本的比率,可得:

假设允许资本在国家之间流动,尤其是,当前面的假设(2)r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升级路径选择是通过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创造产品特色,即不断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转移。作为产品内贸易理论的Feenstra模型是把生产过程按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的递增顺序排序,得出结论是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下,随着本国相对外国生产成本增加,本国从事的生产工序将转向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比值更高的阶段,这一z值更高阶段表明了本国产业向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更高的的设计、技术创新、营销等生产环节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亚新兴经济实体(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路径,即通过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国际分工,从简单的组装活动开始,利用不同工序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可以向上游溯升到复杂工序与零部件的贴牌(OEM)、设计代工(ODM)生产,再延伸到自有品牌的市场销售的生产方式产业升级过程。这对中国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下,选择升级路径提供重要借鉴。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启示如下: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方式:一是嵌入全球生产体系,如从事OEM生产并加强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OEM的优点是可以了解国外购买者的偏好,了解更多纺织服装产业上游和下游的知识。二是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及贸易摩擦的存在,中国成熟的纺织服装企业可以把产业链中的某一部分外包,具体为从事相对技术密集型的活动,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外包给低工资的国家或地区。Feenstra模型的外国是纺织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地区,所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可以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生产和出口的对象为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并与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另一种“制造三角”,即拿到发达国家的订单,然后部分或全部外包给其他低工资国家或地区。三是成为品牌营运商即OBM。

(二)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

OEM-外包或制造三角-OBM的升级过程,后两阶段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因此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劳动力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另一个是劳动的熟练程度。而目前纺织服装企业与其他工业相比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调查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中大多数企业中有大学本科或更高学历的员工占全职员工的比重仅为2%~5%,最高的达到10%。最严重缺乏的人才集中在总(副总)经理级别、部门主管、工程师、技术员这几类人员方面,企业在招聘选拔时明显感到上述几类人员供应不足企业选择余地较少。2002年,纺织业企业平均教育费用占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56%较前一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而职工平均教育费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下降了12个百分点。[10]可见,中国纺织业中职工素质培训的严重缺乏状况。这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障碍,这或许对中国的职业化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培养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可充分利用作OEM这一阶段一方面积累资本,一方面教育和培训工人,注重学习在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方面满足买主的要求,以降低生产和时间成本为竞争手段,努力建立与发包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诚信关系,形成快速的技术学习和扩张产能的组织能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形态是靠个人的创新、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而不是仅仅依靠“转口贸易”或持续的过度开发而发展起来的[11]。

(三)资源在地区间优化配置

中国国土辽阔,地区差距不平衡,国内市场容量大,可以在国内进行地区间资源配置。这也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升级可以参照这种模式向中西部转移,但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的交通、能源、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否适合产业转移的需要。另外,国内地区间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是否造成破坏等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Diao,X.,&Somwaru,A.ImpactoftheMFAphase-outontheworldeconomy:Anintertemporalglobal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TMDDiscussionPaper).TradeandMacroeconomicsDivision,InternationalFoodPolicyResearchInstitute,Washington,D.C.October,2001(79).

[2]卜国琴,刘德学.中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研究——基于全球服装生产的网络视角[J].国际贸易,2006(11):27-31.

[3]黄永明,何伟,聂鸣.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升级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5):56-63.

[4]GaryGereffi,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8):37-70.

[5]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40-45.

[6]PeterMinor,Changesinglobaltraderulesfortextilesandapparel:implicationsforDevelopingCountries,researchreport,November20,2002,NathanAssociatesInc.TCBProject.PageNo.12.

[7]冯伟.ChallengesFacedbyTextileEnterprises:PostQuota[D].上海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学位论文(英文),2005-08.

[8]荆林波.质疑外包服装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J].经济研究,2005(1):120-121.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2

纺织服装产业是最早实现全球化的制造业,不仅是当今新型工业化和初级工业化国家的重要基础,也是发达国家继续保持核心地位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在多重力量(国际、国家、地方)的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变化巨大:一方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要素结合,并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逐渐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制造大国;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的内外部冲击,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发生重组,在向内陆地区迁移的同时,也逐渐走出国门,其空间分布呈F出新的局面。在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困难,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持续上升,曾经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代工方式跻身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如何在新一轮的调整中进一步跨越到该链条的高端位置?如何通过优化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和通过“走出去”实现其全球性发展与布局等来有效干预和缓解这些难题?这些都需要对现有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及演化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总结,理清发展脉络,以进一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研究支撑。

1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理论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其空间布局也是根据区位条件、劳动力等区域资源的分布以及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配置过程。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产出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转换,其中就包括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及优化。

1.1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测度与模式

以往学者对于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测度,主要使用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与集聚、产业(品)竞争力系数、非参数法,也有学者从地区间经济份额的变动来刻画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化。一般来说,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识别,学者们认为具有从均质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T型结构、“学习场”结构,再到网络模式的发展演化规律。李爱民等从空间分散与集聚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经历一个“分散”-“大集中、小分散”一“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一“大分散、小集中”一“分散”的发展过程。毛琦梁等认为中国的省区间制造业在空间上已形成显著的中心边缘结构,李小建等对河南的研究也得出河南经济已形成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式,方澜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演化模式总结为产业发展起步阶段是水平集聚、产业成长阶段是纵向集聚或混合集聚、成熟阶段是协同创新模式。

1.2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影响因素

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演化,不仅有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等普遍受关注的影响因素,也有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经济全球化、贸易摩擦等新因素。有从某一主要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也有强调多因素的研究,但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总体来看,近年来影响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涵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本和技术等因素。众多学者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直接关系着区域产业分布格局的演化,要素禀赋也是导致高科技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赋存是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特征的物质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省级差异和区域差异,可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提升竞争力。第二,区位与对外开放程度。东莞、深圳等东南沿海城市首先成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聚地,与其区位优势和开放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开放程度和贸易水平也影响到产业的效率和发展水平。第三,产业转移。区域间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结合价值链环节相互问进行良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进而影响区域间的产业空间格局。第四,政策体制。中国的产业集聚,始终离不开政策和体制的重要影响,地区政策会使本地产业的发展偏离其比较优势,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地区政策与措施本身也是一个内生的结果。我国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由区域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强调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对具体指标影响程度、实际效果及持续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3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内在机理

马海涛等采用社会调查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对中国潮汕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进行研究,发现其空间结构经历“节点涌现与集聚――多孤立集群网络一跨集群生产网络”的演化过程,演化机理是:企业战略选择是结构演化的原动力;地理临近选择与路径依赖促进集群网络结构保持;创新需求及路径创新推动网络结构变化。张定等利用圈层分析、热点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得出该行业空间布局演化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历史沉淀,奠定初始格局;区位条件变迁,加速空间格局演化;金融危机,倒逼产业转移升级;政策调控,规划引导,规范产业空间布局”。

1.4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模拟

近些年来,学界多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一般是将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以及过程的演进性和动态模拟等引入到模型来实现的,如陈良文等利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城市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进行模拟,薛领等也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整合基于agent的建模技术,探讨了大都市经济活动对空间结构的影响。梁育填等从企业的角度,建立基于智能体和GIS集成的企业迁移决策模型,以此模拟企业迁移带来的空间格局变动。

2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

纺织服装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成本优势的丧失使其成为产业转移特征最为显著的行业之一。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断加大的争压力,后配额时达国家更加严厉的进口限制措施,以及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的打击,亚洲乃至全球的纺织服装产业都要进行新的区域空间重组,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促使全球新生产网络的形成。

2.1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大转移

尽管纺织服装业属于传统产业,但也是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的重要或支柱产业,已成为世界贸易格局变动、产业区域重组和国际关系矛盾冲突的重要焦点。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重心大致经历了几次大的区域空间布局调整:第一次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从英国调整到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和美国;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从北美和西欧到日本;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从日本转移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从中国香港和韩国到中国、东南亚和斯里兰卡;第五次是20世纪90年代,转向美洲(集中在美国、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

21世纪以来,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服装产业大有从中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态势。由于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消费国,其国内的纺织服装产业也在继续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很多企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进行投资,借助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网络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同时,受政策驱动,如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2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路径

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其国内也经历着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布局演化过程,之后将基本生产转向国外,在国内坚持高附加值发展道路。意大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第二大纺织服装制品国家,贝卢西认为该产业发展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地区性产业集聚,纺织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伦巴第和皮耶蒙特,针织服装主要分布在威尼托、托斯卡纳、艾米利亚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大中小企业彼此间相互合作,以集群的形式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向世界。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对外投资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具有文化相似性的法国、德国等国家以及快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前者主要是是利用本地市场,后者更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以此来提高市场渗透和竞争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意大利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看重中国的中高端用户市场,不仅在中国建立专卖店和培养营销合作伙伴,而且通过投资扩大了产品影响力,如杰尼亚公司和乔治阿玛尼集团。

日本也曾是世界纺织制造中心之一,其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可追溯到17、18世纪的江户时期,当时的群马县的桐生市是丝、人造丝、人造纤维和编织品的主要集聚地;石川县的小松市分别在1640年和1921年成为丝制品的主要集聚地,兵库县的西胁市开始在1793年成为棉纺织品的主要集聚地,岐阜县的岐阜市在20世纪40年代晚期成为服装的主要集聚地;福井县和石川县分别在1910年~1930年间和1966年成为人造纤维的主要集聚区。直到20世纪1970年代之前,日本作为欧美等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生产基地,纺织服装业高速成长,之后受到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亚洲四小龙的竞争,日本开始将部分生产转向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同时本土企业进行成功转型,形成“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的全新生产方式。2000年以后,日本纺织服装业从单一制造型产业成功转型为集制造业、流通业、广告业、化妆品服装及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活关联产业体系。

目前,来自低工资国家的成本竞争,导致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转向外包生产,更多地关注供应链管理,不断转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2.3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表现

政府干预对纺织服装企业获取信息和知识溢出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政府干预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因为他们面对更多成本低且效率高的外来竞争者,政府通过补贴和调整、离岸组装条款以及优惠贸易协定、保护国内企业等形式进行干预。从企业方面来看,纺织企业主要采取为大市场生产标准化产品、在离岸地区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大市场提品、针对特定市场生产小批量的特制货物等策略来应对挑战;服装企业主要采取为大市场生产基本服装的规模经济、雇佣移民或非法劳动力进行小规模生产、快餐式订单等方式来应对竞争。

其他国家的政府干预行为也较为明显。如澳大利亚政府在2011年宣布对67家纺织、服装和鞋(TCF)企业资助250万澳元(约合260万美元),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商业模式优化和管理,帮助其度过经济低迷的关键时期。埃及宣布了近20条保护国内纺织服装业的措施,据此将对埃及进口的机织和纺纱产品、服装征收保护费,提高进口纺织品的关税税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政府色彩也相当浓厚,比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2009年2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每个五年规划期都会编制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为吸引相关企业入驻,纷纷出台不少相关扶持措施和政策。

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1949年~2000年之间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处于内涵式增长阶段,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目标由最初的尽快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转向出口创汇等,全国各省(市、区)都在积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2000年以后,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国内外因素,发展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始到国内的不发达地区或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

3.1内涵式增长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前,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地区。上海、青岛、天津三市的棉纺锭占全国的70%左右,上海的毛纺锭占全国的75%。新中国成立后,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向内地和原料产地扩散,北京、河北、河南、陕西等原料a地建立了一系列新兴纺织工业基地。由于“三线建设”的推动,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产棉区的棉纺锭占全国的2/3,产毛区的毛纺锭占全国的1/2,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云南、等省市也有了规模不等的发展,纺织工业基本上成长为一个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产业。但在此期间,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治烙印,既存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也有盲目布点、严重消费过度的阶段,总体上来说,发展非常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调整,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服装企业大量来到中国大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国际贸易和承接国际转移首当其冲的阵地,东莞、佛山、深圳、晋江等城市成为最早的纺织、制鞋、制衣等产业集聚地。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下,纺织服装产业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传统纺织基地,如上海、天津、北京和青岛等地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纺织制造加工业,经过压锭重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产业策略转向贸易、品牌和研发,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出口骨干企业。

3.2区域内外转移时期

进入21世纪,由于劳动成本上升、原材料紧缺、欧美等市场出口疲软、贸易摩擦加大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因素,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进行转移和转型升级。既有向东南亚等主要海外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建厂生产,也有从中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3.2.1海外投资与产业转移

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纺织业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超过2600家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和产品设计企业,其中大多数在亚洲;2004年以来,国内约200家服装企业在东南亚设立了生产工厂。从开拓国际市场来看,海外并购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实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3.2.2国内产业转移

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区域在2005年开始将部分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基础较好、成本较低的周边省份,南部沿海区域以内部转移为主,北部沿海区域主要是山东省内部及向周边地区转移,中部区域是未来重要的承接区域;从省(市)间来看,主要是东部地市和江浙一带省内地市问的调整,也呈现出向河南、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的部分地市移动的趋势。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转换,从大都市空间尺度上来说,上海市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

从纺织服装产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纺织业主要是山东、江浙和广东的省内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四位码产业中转移特征非常显著的包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毛条加工,毛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明显具有临近转移特点的毛织品制造、纺织带和帘子布制造,其他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生产更加集中的有毛纺织品和丝织品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发展有在福建泉州,山东的青岛、威海和潍坊集聚发展之势。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有在福建泉州和中西部地区集中发展的态势,四位码产业中转移特征非常显著的包括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羽毛(绒)加工;明显具有临近转移特点的皮箱、包(袋)制造和毛皮服装加工;生产更加集中的有皮鞋制造和毛皮鞣制加工。

总体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一方面由于要素禀赋、政策引导以及技术梯度的差异,可以观察到我国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大尺度布局调整,另一方面也有基于产业链分工引起的省区内部以及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和优化。同时还存在基于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海外直接投资和建厂生产加工。

4研究述评与展望

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以及中国人口、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剧烈变化,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更加复杂和模糊,使得原有研究和分析框架已不能有效解释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因此在未来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研究尝试新途径。现有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研究,大多采用“问题一原因一对策”的研究范式,往往局限于对现有实际经验的总结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分析上。对于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多区域、多尺度、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机理研究不足,未来不仅要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演绎和推导,还要基于企业的微观主体进行建模,以动态反映纺织服装产业空间系统内各种参数的变化特征。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3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等)和辅活动(含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括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二)纺织业全球价值链构成

纺织服装业在区域兴起之初,其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到产业竞争中来,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一般选择从事该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竞争使得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进入障碍不同,附加价值的减少也就不一样。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全世界不同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着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售后服务等活动。

虽然纺织服装生产遍布全球,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的纺织服装生产已被逐步整合纳入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欧美国家和日本处于全球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的高端,它们拥有品牌,从事着最专业的服装设计及其他研发工作,引领着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风向标和时尚走向。东亚和南亚等地区包括中国的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经过长期积累,它们已经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已发展成为各类纺织服装的生产基地。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应当从生产制造环节最低端的产品加工出口开始,到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权,再到引进和吸收外来新技术,进入高端产品和环节,自创品牌生产和出口,逐步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值,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一)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

1.产业集聚度高,产品特色明显。宁波是全国最大的色纺纱生产基地、最大的大提花织造基地、最大的针织品生产基地、主要的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宁波是中国服装最大的制造基地和主要出口城市,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2.港通天下,地理位置优势大。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良港,毗邻上海和江苏,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给宁波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3.政府重视程度高。近年来,宁波市政府一直将纺织服装业列为宁波市的十大优势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持。在2008年出台的宁波市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仍把高档纺织服装列入“5+5”产业之中,该产业将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扶持。2009年底,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宁波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主要企业的发展方向。

4.人力资源丰富。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为宁波造就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数以万计的纺织技术工人,以及一大批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人才。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下,宁波纺织服装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接受国际性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

1.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纺织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对企业的盈利影响很大。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工人人均月工资每年上升200-300元,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15%-20%,劳动力成本加上养老保险和福利,大约提高25%左右。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宁波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微薄,只能维持经营。

2.外贸环境恶化,出口风险上升。近期受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出口增速下降。宁波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出口占比较大的比重,人民币升值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还迫使许多企业减少订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旦突破6.5,很大一部分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将会被压垮。

3.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宁波土地资源稀少、一次能源短缺,纺织企业面临着比中西部纺织企业更加严峻的资源要素制约。随着宁波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地用能问题日益突出。

4.企业研发缺乏前瞻性。宁波企业注重于对传统产品的研发,而开放型的调研和对外交流不足,对国际服装业的材料变化、工艺变化敏感度不高;研发人员视野及思路相对比较狭窄,跟不上形势发展;对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产组织流程付诸于生产上的应用缺乏进一步的掌控和研究。

5.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宁波纺织服装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波纺织服装业目前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研发、设计人才。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得宁波纺织服装业模仿能力强,原创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重要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

三、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一)科技创新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部级、省级和市级等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鼓励和吸引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向宁波纺织服装业转移先进技术,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建设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

2.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增加对高新技术纤维领域、高档面料的研发的支持力度,尽快产生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走差异化道路,以不断获得的关键技术为基础,增强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开发出功能差异化产品,满足甚至是创造市场需求。

(二)品牌建设

宁波尽管拥有很多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品牌,但大部分企业通过承接外国公司的贴牌订单进行生产、出口。在内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缺乏自主品牌的贴牌企业生存和发展已经开始面临一系列严重危机,因此创牌成为宁波纺织业转型升级之关键。

1.企业实施从OEM向自创品牌转变。随着国内大型贴牌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技术水平逐渐增强,开始出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企业应该向自创品牌转型发展,以自有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2.现代服装业是一个时尚驱动的产业,从本质上说是眼球经济,一个服装品牌能否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不仅有品质、设计的因素,也与文化、创意等息息相关,宁波服装业应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引领服装消费时尚潮流,在品牌塑造上多体现文化和时尚内涵。

(三)内外销并举

外销是目前宁波纺织服装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实现内外销并举,是实现宁波纺织业平稳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一是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二是响应扩大内需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加快对国内营销网点的布局和建设。

(四)重视网络营销建设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4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熟市服装产业的产业链逐渐完整,产业集聚逐渐形成,但其竞争力如何值得研究。本文将运用GEM模型对常熟市服装产业集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常熟市服装产业的不足,有利于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模型的建立

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模型是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通过对Porter的钻石模型改造后提出的。GEM模型将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分成了3对:一是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二是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三是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所以总共有六个因素,分别是资源,设备,供应商和辅助产业,企业结构和竞争,本地市场,外地市场。本文将运用该模型分析常熟市服装产业,通过数学方法使竞争力水平得到量化,这比其他竞争力模型更加直观、方便,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描述常熟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综合评价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模型的评判标准及问卷设计

首先要得到影响竞争力的6个因素的分值,每个因素根据其实际情况的不同分值定位1分-10分。其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在前5名;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将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本文设计了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问卷,提出与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相关度较强的24项二级指标。对此,调查组向132家纺织服装及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包括实地走访书面形式和网络邮件电子形式,共发放145份问卷,最后收回10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2.4%。调查企业按照规模大小分类,包括9家大型,58家中型,65家小型;按照处于供应链的不同位置,包括3家服装设计公司,25家面料生产企业,9家辅料生产企业,46家服装加工生产企业,24家综合性服装企业(包括服装设计、面料生产、服装加工),25家服装批发销售企业。

三、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6项因素分别设为Wi(i=1,2,3,4,5,6)。首先通过邀请10位专家给每个指标选项的比重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其次对评分的结果进行平均,并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四、GEM模型的计算

第一,根据调查问卷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以及上述各因素权重的加权,得出GEM模型赋值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

第二,对“因素对”进行计算和转换,计算“因素对”分值。“因素对i”分值=(D2i-1+D2i)/2,i=1,2,3。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而其分数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三,计算“集群线性分数”和最终结果。集群线性分数值=∏i1~3(因素对分值i)。为了使模型最终的满分分值达到1000。最终的量化表达式为:GEM=2.5[∏i=1~3(D2i-1+D2i)]2/3。

由此,可以知道3个因素对得分分别是:基础=7.05分,企业=6.5分,市场=6.5分,集群线分数值=∏i1~3=297.8625,GEM=2.5[∏i=1~3(D2i-1+D2i)]2/3=446。

五、GEM模型计算结果的简单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因素得分图,如图1所示。

根据GEM模型理论,如果一个集群在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基本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6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000,说明此企业集群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以此类推。由本文的计算结果可知,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446,介于3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没有竞争力)和490(全国范围内有竞争优势)之间,并且各项得分相差不大。该集群的6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约为6.683,表明常熟服装产业集群在国内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因素之间差距不大,但外部市场和供应商及相关企业因素对得分稍低,表明常熟市服装产业集聚的基础较好,但市场与企业有进一步提升必要。

六、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1.服装企业创新力不足。首先,常熟市服装集群内大多中小型服装企业并不花太多精力推广自己的服装品牌,一味模仿大型品牌服装设计,利用低层次的价格各自为战,形成集群内部的恶性低价低质量竞争,并不追求高层次的服装设计和质量竞争力,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其次,大型服装企业并未以龙头企业身份作为导向,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知识及技术指导。供应链上企业间技术上和知识上交流的缺乏,使得产业集群发展并未提供的本应发生知识溢出和创新动力。

2.服装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一方面,虽然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下的同类服装企业的竞争激烈,企业竞相采用新机器和新系统,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创新能力有限,实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不能够将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现阶段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下存在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信念,对于共同建立信息化网络认识不足,而且常熟市服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互动难度大。

3.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不完善。常熟市服装集群内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并未形成,核心企业的龙头领导力不足,给中小型企业提供的专业化业务知识和技术不足,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上为核心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很少。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甚至一些大型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和面料生产都由群外提供。

(二)提升常熟市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1.提升创新力的建议。分别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角度提升常熟市服装创新力。(1)企业内部供应链创新力提升建议。首先,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常熟市政府可以建立服装设计城。鼓励一些设计公司或者设计团队入住,为常熟市的服装企业设计服装。其次,增加企业内部创新的动力,减少抄袭的现象。建立服装抄袭举报制度,建立服装仲裁委员会,对企业的抄袭现象进行管理。服装企业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服装样式先提交给仲裁委员会备案。如果有发现其他企业进行抄袭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2)企业外部供应链创新力提升建议。常熟市地方政府应该多举办各种交流会和展会,同时邀请带头核心企业介绍经验来促进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

2.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建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升级都有着重要意义。服装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数字程控、ERP等技术系统,这些技术系统可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大大缩短传递时间,并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库存情况、配货发送、销售状况、终端顾客需求及进行预测,为企业内部及企业间的合作都提供便利。对于服装行业,其供应链终端直面消费者,而其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快速响应需求,更使得产业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常熟市服装企业信息化程度,需要从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化和外部供应链信息化这两方面着手。(1)企业内部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议。首先,企业应投入资金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如开设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前来上课培训。其次,政府、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资,常熟市本地高校开设专门的物流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并增加与服装有关的供应链、信心管理课程,鼓励学生参加ERP大赛,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参观基地,三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再次,政府增加对服装企业高新技术的投资,加大开发力度。企业外部供应链信息化程度提升建议:一是建立专门的服装信息服务平台,为常熟市服装供应链大小企业提供信息指导。另外,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节点企业关注的信息差别,该信息服务平台应设置对应的信息化服务。二是企业应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同时挑选一些具有价格优势的小型供应商作为储备。供应链上各节点核心企业应向两端节点企业提供信息支持,使能够统一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标准,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完善群内专业化分工的建议。完善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我们可以从企业外部供应链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以供应链各节点核心企业为中心,中小型企业为高层次配套商、供应商的产业集群,其中核心企业主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中小型企业则作为核心企业的重要支撑。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大力培育核心服装企业,提高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熟市政府要为服装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完善工业园设施吸引资金足、信誉好、能力强的服装企业加入。(2)积极扶持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使其能够在集群发展中积极配合核心企业。中小型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不足,建议常熟市政府为企业申请贷款建立担保机构,或者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者参与。

参考文献:

1.常熟服装城在不断发展中提升竞争力[N].新华日报,2010-05-12.

2.Tim Padmore & 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M].Research Policy,1998.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5

中国纺织:德国的高技术纺织品全世界领先,这离不开产业上下游的配合,在德国,纺织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鲍曼在德国,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德国对高科技纺织品的研究比较先进,这应该归功于德国拥有大部分整个欧洲都为数不多的顶级纺织研究机构。德国拥有这些研究机构的数量比欧洲其他国家都多,法国只有两三个,意大利没有。我们有很好的研究条件,不同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协会在纺织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还有点很重要,就是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企业和公司对研究活动的直接参与可以保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众所周知,如果是个单纯的研究项目,就不太可能将结果直接用于实际。

研究项目提出后会进入评价阶段,这些项目将进入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下属的纺织研究局进行论证,专家们会对项目的进程和能够产生的利润情况进行探讨。

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是一个解决纺织事务的联合会。按中国的话来说算是有“权力”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们负责制定全国的纺织政策、欧盟的纺织事务、相关政策甚至国际范围内所有和我国纺织有关的事务等。这些事务不但包括纺织研究领域的各种科研项目,还包括教育项目、贸易政策、生物创新、国际项目等。

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专门设立的纺织研究局负责为行业内的研究方向进行决策,判断什么种类的研究是必要的,同时制定研究计划,这些计划包括解决当前主要课题的短期计划,以及解决下一个阶段问题的长期计划。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留心我们即将公布的从明年到2020年德国纺织工业在高科技纺织领域的研究方向。 在欧洲本土,技术纺织品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它们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建筑、医药,以及其他产业领域:在经典的纺织领域科技因素也大有作为,如服装、家用纺织品、地毯等,能够通过科研发掘或创造它们的新功能,同时也增加了这些产品的附加值。

中国纺织:用于纺织研究的资金来源是怎样的?

鲍曼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纺织工业本身。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的纺织研究局由德国本国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包括企业和研究机构,他们的领导人每个月会坐在一起讨论未来的新项目,年年如此,这些成员愿意出钱支持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实际上,德国纺织工业自身的投资资金主要是流向研究机构。在德国,80%~90%的研究机构靠企业的资金支持,大概10%~20%的研究机构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资金。能否得到政府资金也需视项目而定,对于些政府感兴趣的项目,如纳米技术、纺织领域的微系统工程等这样的定位于未来的项目更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在德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虽然有很多研究机构,但是他们不缺钱。德国的研究机构不是“国有企业”,基本都是私人的,他们不单面对德国的市场,还面对欧盟市场,定期不定期的会有研究成果出来,有些机构能够运作得很成功。德国的纺织研究机构在欧盟也很有竞争力,很多机构承接了欧盟范围的研究项目,他们与不同的欧盟国家的人员起工作,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他们越来越有能力聚集欧盟范围内的研究资源,使欧盟范围内各方面的优势力量都参与到研究中来,相互影响。难道不是吗?如今研究领域的真理便是强强联合。许多国家参与到我们这里来,是期望得到更好的研究结果。

中国纺织:中国高科技纺织品的应用和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市场似乎并不成熟,德国的高科技纺织品进入中国市场会不会存在困难?

鲍曼:没有困难。因为,中国已经加入WTO,不再会设立真正的关税保护,德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困难已经解除了,服装产品、家用纺织品、技术纺织品都是如此。惟让我们感到棘手的是中国太大了,有不同的语言、文化等等。许多人像我样,极少来中国,很难有下个“让我们去中国吧”这样轻松的决定。不过我相信一旦作出决定,往往会成功。实际上,到中国来比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容易得多,直到如今,这些国家还有非常高的保护性关税,中国则没有问题。

中国纺织:以医疗用高科技纺织品为例.目前德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现状如何?

鲍曼:就我了解,到目前为止进入中国市场的医疗用高科技纺织品为数不多,这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不同的文化又一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障碍:在德国人看来,中国传统的中医源远流长,西医和以针灸、汤药为治疗手段的中医在中国互不相干又很好的共存,同时人们并不特别重视西医的治疗手段。不过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成功,广大的中医医疗群体将会逐渐有机会与先进的西方医疗技术接触,通过进口先进的设施、与西方学者深入交流,假以时日,人们的观念就会逐渐改变,医疗用技术纺织品也就会有机会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了。

中国纺织:德国高科技纺织品除了在市场上可以与中国合作外,在技术交流方面有没有和中国企业合作的意向?

鲍曼答案是肯定的。2003年在法兰克福,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签署了中德纺织协会合作备忘录,此次来北京,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就具体的合作项目展开探讨。杜钰洲会长对德国的高科技纺织品表现出兴趣和合作的意向,希望我们能够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和进度表。我们双方都认为中国、德国,甚至欧盟有必要进行合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口是相互的。

现在非常有必要一起来推进双方的合作,将双方的研究机构或企业带到起来,交换想法,我们将举办交流会,当双方的企业面对面交流时,他们自然会进行具体的对话,谈论具体的项目,如污水处理、空气污染等。我在北京、上海发现这两个城市的污染很严重,而技术

纺织品会在这 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技术纺织品能做很多事情,我们知道你们的温总理在人大会议上谈到了污染问题,并指出下个五年将会加大处理污染问题的各项投入,我猜想届时技术纺织品会在许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将会有非常多的机会,德国纺织服装联合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之间有信任、友谊,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之间的合作发展得很快,德国纺织服装协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通过电话、传真、面对面的交流等沟通方式增进了互相的了解,建立起了友谊,我相信我们会更快地了解对方,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从2007年第四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上可以看到,中国不但开始重视品牌、设计,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棒,这个论坛选择的发言者和内容都让人感到振奋。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古老的传统和品牌在一起作用,会使中国的纺织也焕发出奇妙的光彩。

中国纺织:您怎样看待中国的技术纺织品现状?

鲍曼我了解些,但不太多。就我所知,中国目前还不得不学习、进口我们的技术,对我们来讲,现在介绍环保和健康方面的技术纺织品为时似乎有点过早,毕竟中国在这方面的水平还很低,刚刚起步。中国高科技纺织品在研究生产的起步阶段恰恰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也是德国纺织服装协会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进行合作的重点,我们将安排会议或其他机会交换研究思想、交换企业信息、交换协会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如何掌握更多的信息。中国很大,双方在起合作,可以在理念、知识产权、创新,以及生产贸易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欧盟的商人、德国的商人可以在合作中得到挑战和机会。

中国纺织:在您看来,在高科技纺织品方面,中国有没有自己的优势? 鲍曼:很显然,我可以很确定的回答:中国有自己的优势。我在谈到环境项目的时候,看到了中国的合作意识,信息交流能力,同时交换了各自的文化。合作意味着相互学习,我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一种技术翻译,而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当然,中国目前技术纺织品的水平较低,但是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令人吃惊的进步,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平心而论,许多其他国家并不像我们这样看好中国的未来,而我们与你们有相同的理念,我们很向往与中国共建美好的未来。

中国纺织:中国的高科技纺织品要发展多少年才能跟上德国? 鲍曼:很难说,在一些领域如机械、航空等,中国发展得很快.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的教育很完善,大学人才很多,基础也很好,有人说中国需要10年或15年才能赶上德国。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我们只比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先进一两步而已,而且严格地说我们是合作者,各有优势。

中国纺织:您对中国高科技纺织品产业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建议?

鲍曼:我在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上的讲话已经提到,对于所有的国家而言,我们需要了解下一个时期会发生什么,未来的主题是什么,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将要面临的,比如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这是全球问题,而纺织品正是这些问题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中国能够看清未来的需要,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就不单纯是需要花钱的事情,而是在未来会赚钱的事业。

在二三十年前,德国政府启动生物项目以图保护环境,并立法保证其可持续性,许多人认为不可思议――要花“很多很多”钱,需要不停的投入,而且当时只有德国在做,其他欧盟国家都没有类似的项目。然而,10年之后,其他国家不得不开始做同样的事情,于是向德国寻求这方面最好和最成熟的纺织技术。政府年复一年研究相同的问题是一条错误的思路,各方应该坐在一起研究未来,再决定现在该怎么办。产业、协会、政府和研究机构应该确定它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和更完善的社会,企业应该能够转变观念,明白对于些项目的投资不只是花钱,而是在赚钱。

我认为,我们和中国建立友谊是非常有可能的,中国不要关闭市场的大门,不要关闭研究的通道,你们拥有参与全球活动的权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通过相互学习我们才能在挑战中找到机遇。

我的思想比较开放,我的想法代表了相当部分人。

中国纺织:能否对比一下中国和印度的高科技纺织品产业?

鲍曼我在印度也有一些朋友,他们会通过媒体看到我对他们的评论,所以很不好说。不过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可以谈一谈。

客观地讲,印度像中国一样,经济增长非常迅速,GDP的年增长率达到8%到9%。在纺织界,印度人讲英语,中国中央地区像上海、北京的年轻人讲英语也非常流利,所以交流没有障碍。中国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当然我不知道内地的情况怎么样,我去的几个大城市都很不错。印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直至今日,他们的市场也是非常不开放的。对出口商而言,如果对中国或者欧盟的纺织品市场感兴趣,就可以到那里买、卖、投资,都有很好的环境,但要出口到印度,情况就不同了。印度技术纺织品的平均关税为20%、22%,不很高,但是这里设有很多非关税壁垒,随着出口印度的数量增长,关税很快会增长到40%、45%、50%。印度很有意思,他们的中产阶层比较有钱,能够投资得起高技术纺织品,但印度市场比中国封闭得多,与中国没有可比性。就进口而言,他们走得不远,欧盟几乎没有机会。对德国而言,印度的问题就是开放门户,有点像中国对德国(欧盟)的期待样。

中国纺织:印度纺织业的研究水平如何?

鲍曼:与中国相似,高质量的研究活动集中在IT行业,而高科技纺织品的研发水平较低。今年十月我将赴孟买,在那里将举行个纺织品博览会,届时将有20家研究型企业参加,他们邀请我们就纺织技术、信息、知识等进行交流,印度表示希望建立一个定位于未来的纺织工业,目前他们的高科技纺织品研发状况处于底部,水平非常低,急需这些信息。中国相比印度还是要好很多。

链接1 德国的纺织产业

德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小企业,其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如窗帘、桌布、床上用品、沙发面料和地毯以及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

其纺织三大应用领域比例为衣着用30%、家纺用30%、产业用占40%,且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德国纺织业靠技术创新走上了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住了自己的领先地位。目前,整个纺织品行业的年营业额为60亿欧元,高科技纺织品的年营业额约占总营业额的45%,而在10年前这比例仅为17%。

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德国纺织业的优势及今后发展重点已转移到工业及其他非消费用的专有技术密集型纺织产品上,其生产的纺织化学品也已经成为生产高品质纺织品服装重要的支持产品。

链接2 中德纺织协会合作备忘录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6

[分类号]G250.74

1 引言

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我国特色数据库建设已有10余年的发展史。迄今为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产、学、研相结合,尤其是面向企业服务的特色数据库项目还较为少见。宁波市数字图书馆(NBDL)下属的特色数据库,秉承产、学、研结合并面向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是其区别于国内其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个建设要求对承担项目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2007年以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主持承担了宁波市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在校企合作建立特色数据库以及面向企业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2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背景

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选择与确定特色数据库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模式以及服务对象关系到项目建设成效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建设前期,把好立项关、选好项目非常关键。我们把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学院的学科优势作为申报和建设特色库项目的基本背景。

2.1 特色库建设的产业与学科背景

纺织服装业是宁波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有杉杉、雅戈尔、罗蒙、唐狮等众多中国著名的纺织服装企业。但是,宁波纺织服装业还缺乏能支撑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平台,因此,建设宁波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有望填补这一空白,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宁波纺织服装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地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集聚、利用企业信息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处宁波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就将纺织服装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学院图书馆收藏的纺织服装类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具有资源优势。

2.2 特色库建设的校企合作优势

学院建立了家纺研究开发所、纺织服装经济贸易研究所、染整技术研究所、纺织服装技术研究所、中国衣型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这些科研机构先后与地方政府及雅戈尔集团、维科集团、博洋集团等纺织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我院承担的纺织服装特色文献资源库,以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巧妙通过校企合作的优势来进行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学院人才智力为支持,既让学院享受到企业的技术,同时企业也分享到学院的人才优势。

3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目标与内容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数据库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NBDL)”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遵循“统筹规划、综合集成;需求导向、服务社会;多方共建、共建共享;分步建设、边建边用”的原则。

3.1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总体目标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数据库集成数字化资源,为宁波纺织服装的教学、科研、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为全市提供纺织服装资源共享服务,为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打好坚实的基础。到2012年,把宁波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初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齐全、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区域性特色数据库。总数据量达到20万条,并通过NBDL中心门户和本特色数据库专业门户,深度揭示和充分调度本地区纺织服装数字资源,提供方便、快捷、顺畅的数字化文献服务环境。

3.2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内容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数据库主要分为四大类:“纺织服装期刊数据库(引进+自建)”、“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库(自建)”、“服装款式图片库(自建)”、“服装样板图片库(自建)”、“宁波服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自建)”。

纺织服装期刊库包含了国内外的各种期刊,依托省内纺织服装专业高校的合作共建,组织丰富的文献资源,使数据库在综合性、专业性以及完整性上得到充分的保证。同时提供新的文献搜索引擎和查询手段,使读者能更便捷、更广泛地获取所需的文献、期刊资料。

宁波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数据库将建成一个拥有纺织、家纺、服装、印染、服饰品、面辅料、印绣花、服装专卖店、服装品牌、箱包、包装箱及相关企业名录和简介的平台。在每个项目中,包括单位全称、地址、联系方式、经营内容、企业文化等基本资料,并配以图片、视频等。此库意在使宁波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助该平台推销自己,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市场;同时也能使该行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迅速了解本地企业的新动向以及可横向合作单位的相关信息,建立起纺织服装产业的信息链;同时此平台的建立亦能为外地企业来甬寻找合作伙伴提供方便。

男女装、童装款式数据库,将包含服装品牌、流行趋势、国际动态、服装货品、产品宣传册、服装面料等内容。通过对各类服装图片以及相关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深度揭示,使每条数据包括产品名称、产地、图片、编号、品牌、设计师、设计主题、色彩、款式特点、面料、服饰搭配等信息,并对服装流行的趋势进行分析。使服装设计师、时尚人士直观地浏览到带有文字描述的高清晰图片,获得翔实的数据以及服装设计的前沿信息,从而为设计方向的决策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本库中的作品集锦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历年的优秀作品集,是纺织服装企业了解高校研发水平的一个窗口。

男女装、童装样板数据库,主要有工业化成衣样板,高级定制时装样板,梭织服装样板,图片库有衬衫、裤子、外套、风衣/大衣、马甲、半身裙、连衣裙、T恤。还包括领形、袖片、口袋及各种的原型。

宁波服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内有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的宁波服装博物馆的所有藏品。进入这个库,可以直观地看到100多年前美国制造的“胜家”缝纫机;半个世纪前使用的熨斗、剪刀、弯尺、水壶等工具;60多年前编印的《西服裁剪指南》;辛亥革命时期的圆下摆半袖女装、长衫、旗袍、三寸金莲等。无论是从事纺织服装历史研究的专家,还是喜欢怀旧的读者,都会从中各有所获。同时本库也是基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建的,利用数字技术将历史的文化遗产进行记录、编辑、保存和再现,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方位感受。

上述特色库,既有对纺织服装流行前沿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亦包含宁波当地传统纺织服装手工艺的整理、归纳和展示,形成时尚结合传统、国际结合本土的特色。

4 特色库的构架与检索

纺织服装特色库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简称NB-DL)建设项目之一。是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各在甬高校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及广大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NBDL门户平台功能分层框架如图1所示:

4.1 特色库的构架

特色库的资源构成是按照性质和功能分类建库的,目前建成的特色资源库主要分为:①地方特色文化库,有宁波金银彩绣图库、宁波博物馆藏品库;②地方支柱产业资源库,有纺织服装款式与样板库、纺织服装企业名录库、纺织面料库。如图2所示:

4.2 特色库的检索

纺织服装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统一整合到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网站(nbdl.省略)上,随着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而同步对外开放试运行,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直接连接到本资源库网站进行检索,也可与其他3个特色资源库进行统一检索、浏览、下载或人工全文传递。如图3所示:

5 校企合作建设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实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本校的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广泛地与宁波市内外的纺织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和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目的是为了使建设的特色数据库适合于纺织服装企业的需要,同时促进学院纺织服装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学、研究与产业服务的水平。

例如,在“服装面料数据库”建设中,在学院日常教学中,面料的知识点比较传统单一。如何获得最新最流行的面料,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线企业获得,企业是新面料设计和生产的源头;此外,从服装企业出发,他们亦迫切希望掌握面料的流行趋势。面料数据库就是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学院人才智力为支持,进行校企合作的建设。面料的元数据主要来自绍兴柯桥轻纺城及相关企业,将新面料进行整合、分类,再加工,以图文并茂的数据条目的形式清晰展示,每条数据包括面料名称、织物分析、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然后,将建成的面料库反馈给纺织服装企业,品设计开发应用。

我们还注意与宁波市的服装相关学术文化机构合作建库。例如与宁波服装博物馆合作,把博物馆藏品数字化,让市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服装博物馆的全部物品;另外还专门做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宁波金银彩绣”特色库。它是宁波工艺美术史上最为悠久的“三金一嵌”工艺(金银彩绣、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骨木镶嵌)之一。但是作为地方小绣种,宁波金银彩绣的困境在于它不仅仅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它同时还面临着大绣种的同化。因此,“宁波金银彩绣”特色库的建设,对于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的意义。通过走访老艺人,收集分散在民间中的绣品实物、刺绣材料、刺绣工具、刺绣文献等相关产品,并把它拍成照片,加上文字描述后人库。目前已有了800多的物品图片,这对保护、研究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与宁波红帮服装研究所合作,以红帮的精湛技艺为突破口,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服装工艺间的渗透,寻求传统服装文化内涵延伸的进一步多元化,挖掘红帮洋服技术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途径,从而促进宁波红帮服装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是收集整理以往红帮洋服的传统板型,作为企业样板师学习借鉴红帮洋服的传承研究依据,结合当前红帮研究所量体定制的高档手工西服样板,把不同体型的样板分类并标注尺寸入库,建设特殊体型的板型结构图库,为企业提供特体西服样板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与红帮研究所合作,探讨红帮洋服与现代西服样板结合的新技术,综合英式、美式、意大利式等不同风格的西服样板数据,建设自20世纪初始各个时期流行趋势下的西服样板图库,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齐全的西服样板技术。通过样板库建设小组、红帮研究所及企业三方的合作交流,推广传统西服手工特色与工业化生产的融合,推动企业西服样板技术的优化。

6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为企业服务的实例

向社会开放,为经济建设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必然趋势。在满足校内师生的基础上,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在金融危机冲击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利用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努力探索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

一年多来,我们积极利用特色库资源,与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提供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服务。如服装款式数据库,已与宁波俊亿服饰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集团、宁波“黑蜻蜓女装定制”等多家企业合作,尝试进行个性化服务。根据企业不同服装品牌的需要,将国际流行趋势、服装货品、装饰设计、款式风格等方面的图片资料进行分类、提炼和深度揭示,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推送服务。

例如,宁波俊亿服饰有限公司主要是做外贸童装,年产各种童装400万件,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为应对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公司计划做内销,已于去年注册了内销品牌。虽然已有了较好的生产基础,但缺乏设计力量。我们利用特色库,一方面收集整理国际上的童装流行趋势,为他们提供童装的流行款式、色彩、图案、工艺等信息;另一方面再根据该公司JS品牌的风格要求,将童装款式图片进行分类提炼,并将各种相关风格的服饰元素图片进行组合打包,及时提供给设计人员,使他们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料,节省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时间。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7

An Investigation on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in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amount of waste textiles generated every year in China, but the recycling and reutilization rate is quite low.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Chinese government, related industries and researchers to the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aspect, such as imperfect recycling system, poor public awareness, small industrial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olutions.

Key words: waste textiles; recycle; reutilization; regenerated resources; circular economy

废旧纺织品是指在各类以纺织服装材料为原材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料,包括短纤维、废纱、回丝、布料边角料等,以及各种废旧的纺织服装、纺织制品,如使用后的服装、布料、毛巾、地毯、装饰等废弃的纺织品。根据2013年公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资料,2011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产生总量超过2 600万t,综合利用量仅有230万t,综合利用率不足10%。目前,政府、行业和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落实。

一、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发展简历

早期,国内首先关注生活、工业废旧品的回收,如金属、废纸、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199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成立,主要工作是参与资源回收的政策制定、信息反馈及科学研究。1995年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成立(2013年11月30日更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 000多家,已登记注册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厂3 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中国在纸张、玻璃和塑料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再循环体系,但对纺织服装废旧物的回收与利用的研究要比国际上落后,同时人们对于纺织服装再回收的认识还相当薄弱。

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同年,《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纯化纤和天然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形成环保、可持续的纤维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2011年4月7日,发改委环资司在上海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开展了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本情况的调查;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在全国初步建立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比率的目标;12月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再生纺织品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利用的产业链;12月21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在北京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

201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 ― 2015 年)》,首次将“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列入其中,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t左右;11月,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发起的联合28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建立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目的是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2013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上,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首次被纳入评选领域,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浙江富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废旧制式服装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及工业化”项目获得科技一等奖;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又召开座谈会,研究推动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政府、行业及行业企业都做了许多工作以推进国内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回收与利用,例如:以浙江和江苏为代表,对废旧纯棉纺织品、毛纺织品进行回收与综合利用,建立了纺织废料回收利用基地;以上海市和广州市为代表,由专业回收公司将废旧衣物环保回收箱按独立垃圾分类模式投放到居民小区,定期回收废旧衣物;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与浙江富润集团合作,开展了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并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地。

二、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尚具有服用价值的废旧服装,作二手服装出售或捐赠。发达国家中有超过50%的废旧纺织品以捐赠或非法出口的形式流向了欠发达国家,其中二手服装占一定比例。如在某些非洲国家,超过80%的人口穿二手服装。

(2)废旧纺织面料、碎布或一些不作二手服装用途的废旧服装,制作成清洁用面料,如拖把、擦机用布等。

(3)部分废旧纺织品经过回收分类和处理加工后,重新进入纺织生产,做成再加工纤维织物。回收的纤维可纺纱或掺入其他纤维一起混纺,所纺纱线可用于制作毛粗纺面料、毛衣裤、牛仔面料、毛毯、服装衬里、劳保手套、拖布等。

(4)加工成再生纤维,如回收的废棉可用于造纸,或作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但再生纤维不一定来源于废旧纺织品,如再生涤纶,大多由回收的废旧饮料瓶经一定工序加工而来。由于非织造布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好,再生纤维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最终产品可应用于农业及工业等领域。如作鞋帽衬里、车座衬里、家具内衬、地毯、土工布、隔音或隔热材料、过滤材料、建筑板材或墙材、装饰材料等。另外,再加工纤维可用作絮填料,如作运动场上聚酯泡沫塑料垫内的填充物。

(5)部分废旧纺织品由于分类处理不当或本身已丧失再利用价值,直接被掩埋或者进行焚烧处理。如焚烧也可作能量回收,用于火力发电等。

(6)还有部分废旧纺织品进行堆肥处理,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和行业方面,我国还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回收与利用体系。虽然国内有关部门、政府机构及行业组织都在关注和努力扶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但研究和建设工作尚未全面铺开,致使国内的回收渠道有限。

(2)社会大众方面,废旧纺织品回收后再生产品档次较低,社会接受度不够。由于缺乏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大众容易将废旧纺织品与“黑心棉”混淆,这种担心直接影响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3)行业和企业方面,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大,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因而也得不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废旧产品回收多为个体经营,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

(4)技术方面,存在某些回收与利用技术不够先进的共性问题。还需研发专业的特种设备,如清洗消毒设备、相关纺织品助剂的特殊淋喷设备、用于纤维均匀混合的混合箱、将原料切成碎片的切割机、开松设备以及成套的可实现高值化利用的生产设备等。

四、对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建议

(1)完善废旧纺织品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方法,从来源分类收集,逐步分类细化。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分类工作关系到回收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作业人员的分类效率,从而提高回收综合利用效率。

(2)进一步完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循环体系,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设立更多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组织或机构。建议联合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社区居委会等,开辟多种回收渠道。

(3)探索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旧货交易市场联动的发展模式,对符合再流通标准的物品鼓励进入旧货市场重新进行交易,扩大旧货流通业的市场范围。如明确工商营业许可,允许出售“二手服装”,并由工商、疾控或防疫部门以及旧货协会等联合监管。

(4)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相关行业的信息数据库,开发行业经济数据统计、经营者备案年审、查询监管、网点分布地理位置查询等应用系统,实现网上统计、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强化对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通过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个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推动绿色消费,增强人们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提高人们对再生纺织品和再生服装的接受度。

(6)扶持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由政府给予信贷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优惠,引导、培育产业集群,以加速形成包括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纺织品回收利用,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范围,推动废旧纺织品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7)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加快高附加值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回收效率。首先,废旧纺织品在回收过程中要考虑安全问题和分拣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快速、有效、低成本的检测、消毒、清洗和分拣技术;其次,加大对除棉、毛、涤纶之外的纤维回收技术的研发力度;再次,加快回收设备的研发,通过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回收处理效率。此外,加强研发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研发更多的生态纺织品。

(8)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制定针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废旧纺织品的消毒方法和标准、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等,以指导和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同时加强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

(9)综合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作用,如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民政部福利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旧货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民慈善项目发展中心、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合各方力量,解决和突破各种技术、体系建设等。

五、结语

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要制定合理经济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建立并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市场,最终推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燕. 废旧服装处置方式碳足迹比较[J]. 棉纺织技术,2014(1):78-81.

[2] 张玉霞,郝克宁. 关于发展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3-115.

[3] 郭燕. 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政策与措施研究[J]. 纺织导报,2013(3): 18-23.

[4] 顾明明,唐世君. 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27-29.

[5] 侯海燕. 发达国家纺织纤维废料处理趋势[J]. 中国纤检,2011(23):70.

[6] 韩丽,高雁,李静,等. 废弃纺织纤维的再加工与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J]. 中国纤检,2010(1):74-77.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8

[关键词] 技术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9

只有少数学者对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作了实证研究,并且试图解释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Caves用大约30个加拿大制造业的数据解释了1963年的关税税率。他认为关税结构是由行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决定的。那些生产分散、地域分布广、规模经济程度低、就业人数多、劳动――资本比率高的行业,由于掌握更多的选票而能获得较高的关税保护,而纺织品和服装行业是突出的例证。

Cline是第一个研究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保护的学者。他检验了美国SIC两位数编码的数据,以解释哪些部门会受到NTB保护。他得出结论,即使进口渗透率为0,纺织品和服装部门仍然会受到保护,这是由于他们的雇员占制造业雇员很大比例。

SusanB.Hester和DavidR.Barton从微观产品水平上估计了NTB保护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与经济学理论和以前的研究所得出的决定因素一致,以前的研究是在产业水平上得出的。进口渗透率、进口单位成本、进口数量增加的比例,以及进口价值影响了国内纺织进口政策的NTB保护水平。

二、假设模型

本研究中,我们在微观水平上估计2000~2005年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采取配额限制的相关因素。本研究的最初构思来源于SusanB.Hester和David R.Barton提出的模型。

本文建立下面的方程:

QUO=f(CIP,IC,CR,APP,QUO(-1))

自变量定义如下:(1)CIP表示中国进口渗透率;(2)IC表示中国进口数量增长率;(3)CR表示中国与世界进口单位成本之比;(4)APP表示纤维和服装虚拟变量;(5)QUO(-1)表示上一年度是否有配额,有配额则取1,无配额则取0。

三、自变量描述

1、进口渗透率。进口渗透率是指一国市场中外国货品所占的比例,外国货品所占比例高,则外国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相对而言则本国货品不具竞争力。

IP=产品(产业)进口值/产品(产业)国内需求值

大量研究说明,进口渗透率对于评价进口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进口渗透率通常被用来对国内产业所经历的进口竞争程度作近似估计。Cline发现,在决定一个部门是否受到进口保护时,进口渗透率是两个最好的解释变量的其中之一。Pugel和Walter发现进口渗透率影响了贸易立法的合作行为。Chappell和Cottle对262个四位数SICs编码数据得出结论,调整后的进口渗透率对价格――成本曲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短期政治经济模型认为,政府会同时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利益集团提供的政治捐款最大化。但是政府为争取政治支持最大化,在某些或全部行业中,贸易政策最终会更注重生产者剩余。这样利益集团就通过提供政治捐助来影响政府决策。对于有效组织起来的行业,在进口渗透率低的部门贸易保护的水平会更高。另一个例子是Baldwin,在这个模型中,政府会追求选票最大化,政府的政策会受到游说议员的费用(例如选举捐款)、生产者最大化利润减去游说议员费用的影响。Baldwin最后认为在这个模型中,均衡关税也会更加关注生产者剩余。

本文所指的中国进口渗透率(CIP)定义为美国自中国进口的某一类别的纺织品服装占美国国内对该类产品总需求的比例。本文希望在微观水平上检验进口渗透率与贸易保护之间的关系。

2、进口数量变化率。进口数量变化率被用来测试市场扰乱的程度,这也是美国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采取特保措施所考虑的因素。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ATC取消后的第一季度,我国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同比增长62%,其中部分产品增长幅度尤为惊人:全棉针织衬衣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200%以上;全棉裤子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超过1500%;内衣出口同比增幅也超过了300%。美国政府以一季度中国输往美国纺织品激增为由,宣布对中国七类纺织品进口增幅限制在7.5%以内。Pearson和Ellyne年研究了1970~1980年的时间段内11个国家的129个工业,他们发现纺织/服装/鞋类(ISIC32)部门的进口保护频率比平均进口保护频率更高,因此它们受到的市场扰乱也更大。他们还发现,这些部门受到的保护更加持久。

3、中国单位成本与世界单位成本的比值。中国产品的价格也是美国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采取特保措施所考虑的因素。按照美国商务部2003年公布的程序,当申请对源自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进口采取保障措施时,需要提供对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如何对国内产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描述(如价格等)。本文用美国自中国进口的单位成本与美国总进口的单位成本之比来表明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扰乱程度。

4、织物和服装虚拟变量。Deardorff和Stern注意到了服装业和纺织业的区别。他们研究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29个工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受保护程度上,服装业列第三位,而纺织业列第五位。几种因素说明服装产品会受到更多的保护。

首先是工资率。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服装业的产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是10.24美元。

其次是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相对于纺织产品来说,服装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投资增加使生产率提高,纺织业失去的大多数工作岗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HarriRamcharran评估了纺织业的生产率和效率。结果显示,尽管存在失业,但是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并且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利润。而服装业工作岗位的减少可能与进口的增长有关。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1950~2000年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稳定上升,但是服装工业的资本生产力下降了大约36%,而纺织工业却上升了一倍。

其他解释服装部门比纺织部门获得更多保护的因素是最终用途和地理分布。纺织服装业在美国算是较大的制造业了,虽然几乎所有50个州都有纺织纤维生产,但大约75%的纺织生产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Ray和Marvel发现,在美国,消费品比非消费品获得了更多非关税壁垒保护,这也是服装业获得更多保护的一个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描述统计,例如产品类型的均值,来揭示服装业和非服装业的区别。虚拟变量(0,1)被用在“服装”和“非服装”中,如果该类别是服装,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5、上一年度是否有配额。Takacs对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保障条款”成功的案例数目进行了时间序列的研究。他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受到宏观经济状况变化的显著影响:当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设备利用率下降,进口渗透率提高,贸易收支恶化时,援用保障条款进行保护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过去申请保护获得成功的概率越大,新的申请获得批准的可能性也越高。

四、数据选取

本节的目的是研究美国对华纺织品实施配额与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只考虑了棉花、羊毛和人造纤维,没有考虑丝绸制品。这三种类型的纤维占2005年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量的95.1%。12种主要产品分类是:3种纤维(棉花、羊毛和人造纤维);4种织造类型:纱线、纤维、服装和其他。

本节使用了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检测了2000~2005年的66种类别的产品。一个类别被定义为一种服装/纺织产品,或出于控制进口的目的,几种相似的产品被归为一个类别。类别号码体系指明了纤维类型和产品类型。这66个类别的数目是:纱线5个;织物21个;服装39个;人造纤维及其制品1个。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公布的数据,用到的所有类别的进口渗透率都是可得的。

五、研究结果

为了检测实施配额限制与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本文使用了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可用于分析一个分类应变量与一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作影响因素分析,求出各协变量对应变量的比数比;第二是作为判别分析方法,来估计各种自变量组合条件下应变两个类别的发生概率。本文应用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结果NagelkerkeR2为0.659说明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进入方程的变量如表1。

1、变量CIP(中国进口渗透率)的系数为-0.133,Wald检验结果P=0.000,有统计学意义。系数为负数,比数比Exp(B)(OR值)为0.876,说明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后,进口渗透率增加1%,产品受到配额限制的可能性是原来的0.876倍。相应地,我们也可以说进口渗透率减少1%,产品受到配额限制的可能性是原来的1/0.876=1.14倍。显然,进口渗透率越低,受到配额限制的可能性越大。Grossman和Helpman认为,在进口渗透率低的部门贸易保护水平会更高,本文也从微观水平上支持了这一观点。

2、变量APP(服装虚拟变量)的系数为0.950,Wald检验结果P=0.037

3、QU(上一年是否有配额)是第一个进入模型的变量,说明相对于其他变量来说,它对解释应变量的贡献是最大的,因此也是最重要的自变量。它的OR值为97.387,意味着如果某类别的产品上一年度受到配额限制,那么下一年度受到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就越大。

最后进入模型的是变量CR(中国与世界的单位成本比值)。它的系数为负数,比数OR值为0.384,说明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后,单位成本比值减少1%,产品受到配额限制的可能性是原来的2.6(1/0.384)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进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的世界平均价格相比,中国输美产品的价格越便宜,对该类产品设限的可能性越大。

4、对进口数量变化率的讨论。从表1中,我们发现进口数量变化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没有进入方程。Susan B.Hester和David R.Barton认为,虽然与其他变量相比,进口数量变化率不显著,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变量所给出的结论,因为“市场扰乱”是进口控制政策的制定者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表1所给出的结果与SusanB.Hester和DavidR.Barton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尽管进口数量变化率不显著,但它仍然能给我们可信的信息。

六、模型的局限性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8-0035-05

一、前 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于2005年7月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作为四国之间在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贸易和投资等相关领域给予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称为“P4协议”。为避免被亚太经济边缘化、平衡与抑制中国的崛起、重振国内经济,美国于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并于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随后,澳大利亚和秘鲁加入TPP。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成为TPP谈判成员,TPP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正式成为TPP第10个成员国。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正式加入TPP。2013年7月日本成为TPP最新成员,从而使TPP谈判方扩大至12 国,涵盖约1/3的全球贸易,参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占世界经济比重近4成,TPP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自美国高调加入并开始主导TPP谈判进程以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TPP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饶芸燕(2013)认为TPP将成为美国重返亚洲、建立全球经贸霸权、平衡中国的新工具;胡麦秀(2012)指出TPP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TPP成员国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TPP组织的成立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汤碧、林桂军(2012)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美国主导的TPP冲击了中国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战略,改变了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流向,将会减少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并且使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损害;彭支伟、张伯伟(2013)、赵金龙(2012)、万璐(2011)等学者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得出,TPP将会使中国福利受损、贸易条件恶化,这些研究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了TPP对相关国家整体福利、贸易情况的影响。中国至今没有收到加入TPP谈判的邀请,很有可能会成为TPP的“最大牺牲品”,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能会最先受到冲击,这使得中国必须要提高警惕,正确应对。TPP的生效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陆圣(2013)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一般均衡模型就TPP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部门有可能成为TPP的“输家”;曾坤生和王珏(2012)选取三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TPP12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情况,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不管加不加入TPP,都必须要壮大自身。纺织服装部门是TPP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尝试从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的贸易现状入手,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重点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纺织服装部门提出应对TPP的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出口总量和全球纺织服装出口中一直占据较高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增长,为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十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9];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①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1992至2013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总额变化如图1所示。下文采用的纺织服装贸易统计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易(UNcomtrade)数据库,纺织服装产业分类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版本(SITC Rev.3)进行界定。

由图1可以看出,除却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出口额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增长趋势比较缓慢,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额相比加入之前急剧增长。这可能得益于中国加入WTO便与除越南之外的TPP成员国同属于WTO,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纺织服装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这也许可以从反面预测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可能会削减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

一旦TPP谈判达成协议,其成员国之间将免除所有的产品关税,实现百分之百的货物贸易自由化,越南、秘鲁及马来西亚等国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势必会部分取代原属于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影响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中国和TPP成员国相比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如何,将是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分析的内容。

三、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对比分析

为综合研究中国与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情况,本文从众多测算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中选取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

(一)出口市场占有率

出口市场占有率(MS)指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这种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该国某产业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其公式为:

MSi=Xi/Xw (1)

MS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Xi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Xw为该产业的世界出口总额。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对2003~2012年中国和除文莱之外的TPP成员国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公式(1)计算了中国和TPP成员国的MS指数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近十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2012年的比重达到37.74%,远远高于TPP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智利、马来西亚、秘鲁的纺织服装市场占有率略有升高;越南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占有率已由2003年的0.96%上升到2012年的2.71%,在TPP成员国中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美国;除上述四国之外,TPP的其他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下降过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又称净出口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同时考虑了对外贸易中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TC指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该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弱;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TCi=(Xi-Mi)/(Xi+Mi) (2)

TC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口额。计算2003~2012年我国和TPP成员国的TC指数,从中可以发现:

中国纺织服装的TC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66上升到2012年的0.82,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力。由于美国是纺织服装进口大国,导致美国的TC指数与出口市场占有率不一致,其MS指数在TPP成员国中位居榜首,而TC指数却垫底TPP;墨西哥的TC指数虽然在样本初期大于0,但在2006年之后TC值开始小于0且继续下降;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的TC指数大于0,并且越南的指数还在不断增加,说明其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他TPP成员国TC指数都小于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率。该指数剔除了国家出口总量和世界出口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与世界该类产品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RCA指数的具体公式如下:

RCAi=(Xi/Xie)/(Xw/Xwe) (3)

其中,RCA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代表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额,Xie为i国总出口额,Xw表示纺织服装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e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若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2.5>RCA≥1.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1.25>RCA≥0.8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

在样本区间内,中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始终大于2.5且变动很小,表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RCA指数在样本区间内均大于我国的RCA指数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竞争力不容小觑;秘鲁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呈下降趋势,由较强竞争力下降为一般竞争力;墨西哥的RCA也表现为下降趋势,纺织服装由一般竞争力产业转变为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他TPP各成员国的RCA指数均小于0.8,竞争力很弱且大多数成员国的竞争力还在继续下降。

由上文定量分析可知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出口竞争力,但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若TPP谈判成功,成员国之间相互免除关税以及对非成员国设置的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势必会降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在TPP成员国中的竞争力。

四、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潜在影响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仍然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出口的大多数纺织服装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严重。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大多依靠低价格获胜;且大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由于TPP成员国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TPP对纺织服装部门条款的实施可能会大大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纺织服装竞争力。

(一)TPP实施后引起的价格竞争力变化将减少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

TPP成员中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进口国,越南、墨西哥、日本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亚太的主要竞争对手,越南甚至是仅次于中国的美国第二大纺织服装进口来源国。TPP达成后,其成员国将会对来自区域内的纺织服装产品全部减免进口关税,而对非成员国的产品仍保持原进口关税。由于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具有较高的相互替代性,且税率直接影响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价格,若TPP成功实施,依靠价格竞争力取胜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关税减免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陆圣(2013)的研究结果证明:TPP实施后,在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服装出口将大幅减少,如果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很可能成为TPP的“输家”。

(二)“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中间品竞争力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弥补关税作用的不足,各种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其作用亦日益凸显。原产地规则作为非关税措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进口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青睐。TPP协议规定只有符合原产地规则的产品才是贸易自由化的对象。TPP中较为严苛的“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条款的制定和运用将会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要求受惠产品从纺纱开始至产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须全部在成员国国内生产,才能享受自由贸易区所规定的优惠措施。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向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间产品,但是“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碍这种贸易模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

(三)TPP的其他议题也将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TPP谈判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农业、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政策、贸易救济措施、市场准入、跨境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引入的“高标准、严要求”谈判规则超越了WTO,其中有些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跨境电子商务等,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冲击,会间接削弱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同时TPP在新兴贸易领域也设立了规则保护,而这些领域很多也涉及纺织服装产业。TPP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居多,大部分成员国对纺织服装进口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企业还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责任等国际标准。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10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通过综合分析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国地位非常稳固,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

(3)若TPP成功实施,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阻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产品目前还无法达到国际管理体系的要求,制约我国未来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结合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以使我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可持续的出口竞争力。

1. 按兵不动,密切关注TPP谈判进展

中国应加强对TPP谈判进展的研究,密切关注其发展进程,形成对TPP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这是针对TPP可能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采取有效对策的基础。虽然TPP已历经19轮谈判,但目前仍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关税税率等方面的差异较大,“高标准、严要求”的TPP谈判议题最终能否达成,取决于成员国间、成员国内各行业间利益矛盾的平衡和协调,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此时没必要急于加入TPP谈判,但应及时深度地跟踪TPP的变化和进展,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和深化有关纺织服装贸易议题的研究,以积极应对可能达成的各种协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2. 加强对外区域合作,推动现有FTA的发展

TPP的大部分成员国都与中国签有FTA,随着TPP作为新贸易协定的出现和发展,原有的FTA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削弱。目前,中国在暂不参与TPP的情势下,为最大限度地弥补TPP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的损失,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快推进中日韩FTA谈判,如果中日韩FTA能够达成,必将大幅抵消TPP实施带给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消极影响;其次,大力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FTA谈判,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经济高度互补,合作领域非常广阔,中澳FTA谈判若顺利完成,不仅能大大提高两国的经济发展、巩固双边关系,也可促进中澳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最后,积极探索金砖五国达成FTA的可能性,金砖五国覆盖亚、欧、非、拉美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金砖五国作为全球五大新兴经济体,潜力巨大,若能达成FTA,必将会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出口契机。

3. 提高纺织服装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TPP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很多涉及纺织服装产业,对我国目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出口,或许政府可以对纺织服装征收更严格的环境税,再将这部分收入帮助企业发展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在纺织服装产品知识产权和安全性检测等方面加强力度,打击侵权和劣质产品,减少产品召回和避免知识产品等贸易壁垒。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对纺织服装贸易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将在今后的纺织服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出口竞争力。

[注 释]

①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

② 如需计算结果,可以联系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麦秀.美国主导TPP的战略动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情报杂志,2012(9):81-86.

[2] 陆圣.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潜在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27-33.

[3]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4] 饶芸燕.模板、跳板、挡板:美国战略视角下TPP功能的三位一体[J].世界经济研究,2013(8):9-15.

[5] 汤碧,林桂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战略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6-20.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4):60-73.

[7] 曾坤生,王珏.中国对TPP参与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10):54-57.

[8] 赵金龙.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18-26.

[9] 朱彤,孙永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2):25-31.

[10] Areerat T,Kameyama H,Ito S,et al. Trans Pacific St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Integrat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2,4(1): 40.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1

岱银集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科研力量和科研体系也不断完善和壮大,目前已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泰安市汉麻纺织工程试验室也落户岱银。2013年,岱银在天梭工业园投资2亿多元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16年建成投入运行,下设纺纱、牛仔、毛呢、品牌服装、其他类服装五个分中心,按照部级技术研发中心的标准和要求,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服装实验仪器、检测设备、样品生产线以及配套设施数百台套,拥有各类技术开发人员300余人,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岱银集团相继与总后军需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广州纺织研究院、江南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和各大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有:特高支汉麻混纺纱及其面料生产的关键技术、高仿仿毛面料的开发、高强阻燃军用防护服的试制、产业用复合材料的研究等。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快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了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为研发特色优势产品、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积累,岱银集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结构。岱银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发氨纶弹力包芯纱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最早将棉纺产品全部采用赛络纺技术生产,也是国内最早研发竹节纱生产技术的企业,并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竹节纱生产基地。岱银申请的《交捻竹节纱生产方法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是我国纺织行业首次获得该项金奖的专利项目。岱银每年都承担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多个项目荣获纺织联合会、省、市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奖、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累计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100多项,获得授权45项,是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

差异化开发 个性化发展

岱银集团坚持开发差异化、个性化、功能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行业细分市场龙头地位。根据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科研方向,围绕特殊纱线、功能性面料、流行服装进行研发攻关,实现差异化,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创出名牌,打造单项冠军。重点研究开发纺织新材料,开发抑菌、抗菌、吸湿、透气功能纺织品;利用高科技纤维,开发高强、阻燃防护用纺织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介入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互联网+”与纺织服装产业的融合,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迈进,发展成为引导潮流的大型纺织服装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岱银特色产品有包芯纱、竹节纱、色纺纱、转杯纺纱和特殊用纱。

岱银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包芯纱的企业之一,将赛络纺技术应用于包芯纱的生产,提高包覆效果,采用“气雾捻结技术”,改善捻结质量,将包芯纱“无露芯”、“无失弹”变成了现实,开发了长丝包芯、双包芯、包短纤等高端特色产品系列,织成的织物易于染色、便于整理、穿着舒适、色泽亮丽。

岱银集团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的“国家竹节纱产品开发基地”,研发的“交捻竹节纱生产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岱银”牌竹节纱被行业协会评为优质牛仔专用纱。岱银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同开发的竹节纱CAD/CAM技术,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专业定制”。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2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大而强”转型的攻坚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说:“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转向‘大而强’,并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

立项初衷

为对未来5年-15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布局谋划,以支撑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向大而强,中国工程院作为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的学术机构于2012年底设立“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并于2013年启动项目研究。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向《科学家》记者说:“我们在两年前针对建设纺织强国这个目标,结合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一个中长期的研究计划。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纺织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本项目的亮点所在。”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组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材料工程学部13名院士和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设计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企业等130余名教授、专家组成。项目包括8个子课题组、1个顾问组和1个综合组。8个子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分别为纤维新材料技术、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现代服装产业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高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纺织产业经贸与管理运营技术。

据蒋士成院士介绍,最终确定项目的依托方为东华大学,是因其在国内纺织行业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优势,东华大学学科相对健全,纤维材料、纺织加工、染整、纺织机械、服装、纺织信息化以及纺织经贸管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历程

“该项目的研究更是为了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纺织行业管理方面提供桥梁,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所属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等提供‘十三五’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布局的参考资料。”蒋士成院士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科技状况进行了梳理。两年多来,课题组查阅了370多篇文献资料;对纺织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创新情况问卷调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东、福建、江苏、上海等36家纺织企业及纺织集聚区进行现场考察、座谈咨询、调研代表性企业发展概况、技术创新,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等。对比分析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来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创新路线都进行了梳理。”

蒋士成院士介绍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高层平台,了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听取了各方意见,不断地完善相关研究结果。”

如蒋士成院士所说,2014年5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8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在那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就结合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从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地位、我国纺织产业科技现状与问题、纺织产业主要领域科技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重大专项建议、政策措施建议等八个方面,作大会主题报告《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

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篇13

毕业于东华大学染整工程专业,上海市徐汇区拔尖人才,长期从事纺织及化学材料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有机合成、化学纤维工艺和性能研究、纺织标准化研究、生态纺织品及其检测技术研究等,对纺织品染整后加工和新型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深度的研究,是我国知名的生态纺织品、化学纤维及检测技术专家。

曾在全国各省市举行了500多场纺织专题讲座,为上百家国际大买家及国内企业做过专门内训及技术咨询服务,并应邀赴日本、美国、英国、越南等地讲学,反响热烈。

现为美国AATCC指定全球培训师、SDC颜色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美国AATCC 技术委员会成员、英国SDC 技术委员会成员、全国第一届纺织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检查机构认可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3届标准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SO 14000主任审核员。

张玉莲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

张玉莲,现任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技术负责人,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4)委员,广东省质监系统科技专家,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标准化专家。

多年从事纺织品、服装的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和标准化工作,主持了国家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纺织品)》的编写与修订,参与了《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修订与审定,参与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等项目研究,并有多篇科研论文获奖,是在国内纺织品服装产品检测同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检测技术及标准化专家。

王明葵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王明葵,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党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兼任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质量检验协会副秘书长,闽江学院客座教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7年11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1年。

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制定《纺织品和服装标识标注》等省地方标准4份,《水洗整理服装》国家标准1份,编写数万字省级培训教材等,并能运用扎实的纺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实践经验,主动在技术上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组织全省纺织企业标准宣贯等技术培训,为企业攻关解难,挽回了经济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