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3 15:36:32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1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2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3

1 引 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商品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

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开设有商品学,如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商品学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目前,各类商品学教材非常多,这些教材有的是针对本科专业、有的是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但内容和其他无二样。这些教材内容多、覆盖面广,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大多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没有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突出重点,学生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使得物流管理商品学的理论教学更要求能结合专业所需,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应根据教学对象不同选取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技能课程学习的服务性,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3.1 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

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3.2 教材内容上突出物流管理专业性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4

1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特点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技能、通过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提高就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尽管全国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有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宁夏地区来说目前虽有5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由于起步较晚而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该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方面《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而这门课程又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对于刚进校门的新生来说,一进校门就要接受生涩难懂的专业课程,造成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能力偏弱,拓展知识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略差。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物流管理行业发展的情况,不断探索该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尽微薄之力。

2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和难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行业企业发展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出发,笔者认真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制定课程标准,重组了课程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过程性教学。

2.1 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改革 一是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不论物流企业还是工商企业,也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最基本的物流活动就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因此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确定了以物流功能(要素)为依托构建《物流管理基础》的课程。二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按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理念,按工作过程设计课程,设计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用项目任务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交流。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并且已在4个教学班进行了实践,效果较好。三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总体设计中目标设计全面,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技能),课程知识目标明确,充分了体现“必需、够用”原则,突出知识为项目服务的宗旨,能力目标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具体可检验。

2.2 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通过对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情况、宁夏区内企业相应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其他学校教学情况、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往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同时在社会对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认知程度调研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进行分析分解,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项目。

教学内容设计依据“课证结合”的主导思想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内容加进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提高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奠定了基础。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能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下表就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从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物流管理基础》教学内容设计中,总共设计了9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相应的子任务,并针对性的设计了9个实训,形成一一对应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3 整合了《物流管理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育理念,《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中,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5

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开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锈、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之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实训操作的内容,将理论点转化为技能点,例如各种常见货物的养护,在讲解时,将货物本身性质、货物储存条件、货物在储运过程中主要的失效形式等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技能点:货物养护方案的制订,变成一个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一个实训项目,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上述相关知识点。

4.4鼓励自编教材

加强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制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材。教材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商品学的研究结果服务于物流管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内容,案例和课后习题要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J].今日科苑,2009(23).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ing on the problems of“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to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t locates the“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to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Then it put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mode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make sure them smoothly.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及物流信息技术,理解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系统,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物流信息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水平,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是关于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及课程开发。如姚志英(2009)、梁雯等(2010)和赵浩宇等(2013)在分析本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谭狄溪等(2009)和章文燕(2012)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研究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因此,如何对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信息管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使之更适于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概述

《物流信息管理》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交叉课程,涉及到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物流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与法律法规等学科知识。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管理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业务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物流信息安全等。它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

1.2 存在的问题

目前《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最普遍问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校内实验与企业实践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时限制。这门课程一般只安排每周2~3节课,开设一学期。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全面透彻地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比较系统地完成相关课程实验,更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管理实践。因此,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该课程理论很枯燥,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低。加上物流管理类学生的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系统科学等的基础知识较薄弱,所以学习更加吃力,课程教学效果更加不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科学定位,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育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

2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学定位必须基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高度。本文将其定位为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进行基本实验训练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渗透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践教学,通过教室―实验室―企业的高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融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模式

根据《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最普遍问题和对《物流信息管理》的教学定位,本文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模式有两种:

一是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严格采用教室―实验室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融合模式。该模式是在课堂基本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引入远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景,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了解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实践。该模式在时间和经费上较容易实现。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7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现代物流中节约物流费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从世界上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2009年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大量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要使我国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物流信息人才。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支持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信息人才需求分析

(一)现代物流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物流是由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环节所组成的系统。物流管理强调各个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平衡性,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物流信息技术使物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从而使企业物流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物流行业的各项基本业务之中,成为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和综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企业有效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有效整合各业务环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物的流通方式转变为信息的流通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与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业将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物流信息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物流为例,中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总体程度滞后,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急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懂管理、会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其鲜明的特点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其产业的运作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目前,物流产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物流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物流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较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现代物流基本理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及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对课程的整合、开发、创新和重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公文写作等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强化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及其道德的关注。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由管理学原理、商品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由现代物流概论、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运输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具体工作做好准备。

4、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由网络数据库技术、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Web程序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各课程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模拟操作、现场实践等方式而使知识“内在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或现场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意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知识和技能,增强专业意识;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

项目互动的培养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业务项目,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

(二)完善的实践平台建设

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软件”条件,还需相应的“硬件”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建立规范合理、贴近实际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平台体系的训练与教学,应实现以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1、物流信息化的实际操作。将编制生产供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成品分销供货计划,组织安排相应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仓储和配送,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

2、对物流设计和策划。对物资采购的规划设计、物流调运线路的最优化规划设计、物流的合理配装、ERP系统与物流系统项目建议书的模拟设计。

3、系统的理解与分析。简单模块的编码、系统流程的分析、企业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提升、ERP集成系统、物流系统的实施及简单维护、基本的案例分析能力等。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管理的专业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建立一批物流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输送源。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企业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活动进行现代化管理,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满足社会物流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可提高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应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为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人才。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教育体系,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2、王兆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8).

3、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0(4).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现代物流人才,需要从事物流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熟悉和掌握现代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理论,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同时应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务运作能力。由于我国在物流专业的研究和教育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因此也就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对上述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实施。而物流实验环节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物流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培训,可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掌握有关物流信息、物流技术与设备、企业资源规划、物流配送与仓储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物流高级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开展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物流管理的教学实验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物流管理的教学实验,可以有效模拟物流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能充分观察和了解实际物流活动,并在实际物流实验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流基础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充分了解物流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切身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在物流管理教学实验中参与物流管理活动,能够直接感受到物流管理活动规律,并能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知识完成物流管理活动。因此在我国物流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展各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验课程,对于完善现有的物流教育体系,提高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迫切的。

1.1 物流实验教学是完善教学大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依托工程和信息技术并以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新兴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物流实验教学是完善教学大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变能力与团队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中了解并应用各种物流技术手段,如仓储、运输和信息技术手段等,熟悉、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2 物流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常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只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不能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和灵活运用。但是物流实验课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物流方面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分析实际案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延伸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参与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物流管理实验知识和技能,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素质。

1.3 物流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物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物流实验教学工作。首先只有通过开展物流实验教学,才有机会发现物流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室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创新的物流管理实验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现代化物流人才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验能力,既要会思考,又要会操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因此只有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工作,才能培养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

2 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能力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加大,物流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物流实验教学在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物流实验教学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般来说,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都比较短,而且物流多学科整合的特色比较突出,而我国各个院校大多是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构建各自的物流专业教学体系,未能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2.2 实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当前在物流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很多院校物流实验的教学还停留在验证和认知阶段,这将大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度。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物流相关专业物流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感不强,过多地强调实验操作,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3 实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物流实验室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建设规模不断地扩张,实验室的整体投资规模基本都在百万元左右,为物流实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软硬件条件,物流实验室正在逐步变成学生长期使用的教学基地。但从目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也还普遍存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4 实验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般来说物流实验室的构建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于物流实验室的管理也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及日常管理、实验课程的开发、实验教学资料的管理等方面更需要专门管理。但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的物流教师都仅仅具有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背景,而对于掌握物流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常常造成实验室的管理不到位。另外物流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依靠学生的实验报告来完成结果评价,但由于目前的物流实验教学时间较短,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全部实验内容,因此教师依据学生和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3 物流管理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物流实验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物流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需要在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更高要求,构建物流实验教学体系。

3.1 基础性实验教学

基础性实验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实验验教学可安排3门实验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实验C》。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便对物流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目的。

3.2 提高性实验教学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就可适当地开展第二阶段的实验教学,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地掌握和理解,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可安排3门实验课程:一是《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托盘、叉车、货架、pos机、条码、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无线射频采集器、GPS设备等基本物流设备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二是《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可包括运输与配送管理流程模拟、仓储管理流程模拟、国际货代与报关作业流程模拟、码头集装箱堆场管理模拟等部分,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相关流程管理;三是《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实验》,让学生掌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构成、应用和管理。

3.3 综合性实验教学

本阶段的实验课程主要安排在第四学年,本阶段主要可开设1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物流管理综合实验》——企业物流管理沙盘演练。沙盘演练,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它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融入市场变数,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参与实验演练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全真呈现企业在数年经营中的物流管理问题表现,把长期企业经营及物流管理才能看出的结果浓缩在2~3天时间里集中暴露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市场分析与订单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产品规划与研发策略、生产管理及与物流管理相关的财务管理。通过此阶段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案例情境下的物流问题,掌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进行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4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物流本科教育应适应这一形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知识有效应用能力,对于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实验内容的多元化

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与时俱进地升级扩展,应建立以实验室为核心,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多元化空间构建模式,将实验室建设与校外基地实习相结合,实验室将成为企业环境的集中模拟场景,提升实验内容覆盖范围,在基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实验内容的多元化。一般而言,管理学科的一些实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是定向性的认识,并不能绝对量化,因此物流实验的内容选题应重点考虑实验结果的多元性,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侧重。同时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建设上,尚需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在实验课堂教学上要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将科研项目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扩充。

4.2 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力度,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室的开放性对于不同的视角而言是分层次的,对于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增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开展,这也就要求增强实验教学的开放力度。一方面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如在硬件平台建设上可采用多场景模拟,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在软件类实验教学中应加强时间维度的开放等。另一方面还应完善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采用以项目制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实验室效果的评价建议以学生自身的收获为基础,不要过于重视绝对的量化结果。

4.3 拓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实验动机

一般来说学生在初始阶段对于实验教学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也很强,但是随时间的推移在这种新鲜感减弱后,对实验教学的参与程度就会下降,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纳入教学体系的实验课程教师一般大多采用成绩等作为手段进行高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应在增强内容趣味性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教学,比如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进行效率的衡量教学,并采取实验成果归属学生,比如条码制作实验中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条码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样会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4 建立配套的师资资源

稳定的实验队伍需要有稳定的师资力量相匹配,实验教学师资队伍需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建立稳定高标准的教师队伍来建设、管理物流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应建立“以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专职实验教学教师为主体,以科研兼职型教师参与为基础,以校外资源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实验室师资构建体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实验教学的发展提高需要有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健全的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多方位的实验教学方法,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促进手段。

参考文献:

[1] 周艳. 浅谈建设物流专业实验室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J]. 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8):234-235.

[2] 王成林,邬跃. 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教学[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3):60-61.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9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硏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幵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镑、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悉这些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作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了一项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职业化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报考物流师职业资格,既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又可从职业化的角度审查自身知识的系统性。

5.结论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 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 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 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 ( 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 所示:

在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 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 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 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 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 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 -CDIO化制定

基于KAQ 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 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 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 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 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 KAQ-CDIO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 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 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弘, 于善波. 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2).

[2] 林燕. 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8)

[3] 潘云鹤. 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7(2).

[4] 邓一飞. 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10).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2010年2月完成)、《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6月公布)和《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1年3月公布)等物流政策相续出台,物流作为新的专业领域和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日益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关注的热点,因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物流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业务领域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才能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是实现培养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载体和途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题。

1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1.1 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专业群的特征是: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在教学上各专业可以利用同一实验或实训设施、设备完成各自实训任务。二是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我国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和分布并不一定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1.2 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界定

所谓物流管理专业群,就是由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物流管理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按照“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可由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6205)、水上运输类(5204)、港口运输类(5206)、经济贸易类(6203)、市场营销类(6204)、计算机类(5901)和电子信息类(5902)的下级子类有关专业进行组合形成。“横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生产物流和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组合形成;“纵向”组合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可由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组合形成。究竟采取“纵向”组合还是采取“横向”组合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和物流服务水平等内容来综合决定。

2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学科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内涵建设主要载体和表现方式, 所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专业教材体系建设,需要我们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战略管理等内容。由于组成物流学科的知识技能要素很多,虽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物流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的物流学科研究缺少对物流学科发展的理论构成、发展条件、应用领域、技术手段、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全面研究;二是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为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不是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三是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物流技术,使物流各个功能环节共享总体物流信息,把所有物流功能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物流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物流客户服务。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或全行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具有一定困难,造成各个高校依据各自的资源条件构建自成体系的物流学科,其优点和不足一样明显,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建设具有一定难度。

3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理论研究

3.1 国内现有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不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韦克俭等在《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月)一文中,在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提出、内涵和外延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围绕专业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并对物流管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张钦在《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2.2)一文分析了我国物流管理教材建设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了要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及注重对内容的研究等对策和建议。周艳军在《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探析》(科学咨询,2006.11)一文中认为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前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础;加强教材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一支教材编撰的精品队伍,是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的基本保证;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物流教育的新时代需求;引进、借鉴国外物流教材的成果和经验,推进物流教育的国际化。杨嘉伟在《高职类企业物流管理模块化教材编写初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三期)一文中认为企业物流管理教材的编写应重点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校规模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编写。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定位来合理设置编写内容,既要避免过分强调理论分析与研究,又要防止与社会上短期操作培训相雷同。

3.2 国内现有研究空白

以上有关物流管理群及其专业教材建设的代表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但是有关物流管理群、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充实。一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导向实施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以岗位技能要求和业务流程为主线的高职物流教育目标体系,以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实用,课程体系规划不合理,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现有教材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没有较好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如许多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点在港口物流管理、交通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连锁物流管理(有些是专业目录外新建专业),而没有开设冷链物流专业和国际物流管理专业,所以相应的教材建设也就没有能够把这些前沿或热点的物流知识技能教育给学生。三是没有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岗位群进行教材建设。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不仅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物流信息技术、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和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技能,也需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如冷链物流知识技能、国际物流知识技能、物流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国际商务知识技能、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等,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内容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和特色化,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品牌专业,而这些目标也需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建设为载体来实现。四是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调整。高等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都是为物流行业领域或某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专业物流人才,因而物流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因此高等院校要根据本院校物流管理群的发展定位构建相应的教材体系,才能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提高知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4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框架体系

4.1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一般由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区域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该区域产业(链)所需人才结构的层次与内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下,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的规划与发展定位,使专业群的战略规划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实现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物流产业(链)是为区域经济产业提供相应物流服务的,因此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层次、发展水平、物资流向、货物特性、货运通道和流通方式等内容决定了所需物流服务的岗位群结构和相应知识技能。由物流产业(链)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条件,可制定相应的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因此,由我国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看,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应采用“纵向”组合方式,满足我国现行物流行业粗放型发展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横向”组合方式重新建设,以适应物流行业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框架(某高职院校为例)如表1所示。

性专业目录(试行)》;(2)2011年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

4.2 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框架体系

(1)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思路:首先引入物流行业标准,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然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论证会,把物流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成熟的经营管理者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实证研究,把经过业务员岗位、业务主管岗位、业务经理岗位等3个阶段完成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类和提炼,校企合作编写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培养知识复合型的适用性人才,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2)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系列:物流管理专业群的专业教材建设内容是由专业群的组合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决定了不同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横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内的知识技能的优化与提炼,形成“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如果采用“纵向”组合方式,相应的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优化与提炼,形成“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不管是“横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还是“纵向”知识技能复合构建的教材体系,按照专业群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基本内涵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都可划分为三大类,即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构成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系列、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课程教材系列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教材系列。三大系列的具体教材内容构架,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由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实践环节、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5 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完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内涵界定、学科基础和建设框架的研究探讨,但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并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才能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优化发展,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5.1 及时融入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目前我国物流前沿热点和先进物流技术往往通过国家政策形式明文颁布、推动实施和推广应用。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冷链物流、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体系、集装技术、单元化装载技术、物品编码体系、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等。2010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基础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2011年3月公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该文明确提到热点知识有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城市配送、城际配送、绿色物流、物流模式创新、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等。其他热点知识技术还有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物流运营等。以上这些热点物流知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是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把这些物流知识技术纳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相应教材体系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学体系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5.2 引入系列物流标准,规范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物流越来越强调对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以通过物流系统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2011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制完成的《物流标准目录手册》,共收集了我国已颁布的现行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601项。按其内容分为基础类标准(包括术语/导则/图形符号与标志)、公用类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物流信息标准)、专业类标准(包括冷链物流标准/汽车物流标准/医药物流标准/家电物流标准/煤炭物流标准/粮食物流标准/邮政物流标准/出版物物流标准/木材物流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四大部分,在每部分中又按基础性标准、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服务及管理、物流信息进行分类。随着系列物流标准相续颁布实施,目前现存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内容需要根据最新物流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梳理、调整和修改,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教材体系也需要相应改动。只有使用融入系列物流标准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5.3 善于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

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在1992年之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出现“物流管理专业”。1992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同意,1993年北京工商大学成为全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从那时起开始了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物流业务过程中,导致物流服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涌现出很多全新的物流服务领域和全新的物流专业技术。原先“物流管理”的专业内涵和发展定位越来越显得模糊,而全新的港口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已经申报获准开设或准备申报新建招生的相关物流领域专业学科,其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和就业面向等方面比较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其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群及其教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和改革创新,拓展建设全新专业学科领域,为物流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和适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提高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L芑鹣钅浚罕疚氖枪阄鹘逃蒲А笆晃濉惫婊翁狻侗辈客寰们咧霸盒L厣放谱ㄒ到ㄉ柩芯俊罚ü鸾炭蒲А?010〕8号,2010C203)课题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课题(桂职院[2009]20号,项目编号为092203)交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韦克俭等.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韦克俭.关于物流定义、分类、岗位技能要求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科研,2006(3):17-20.

[3] 兰必近.北部湾经济区高职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7(14).

[4] 兰必近.广西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0.1(1).

[5] 兰必近.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1.8(8).

[6] 兰必近.广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7.

[7] 兰必近.南宁市物流地产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8).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09-03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营规模和覆盖面迅猛扩展。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总数达6万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住宅物业管理规模达到120多亿平方米。北京等较发达城市的物业管理覆盖率达70%,深圳、上海已达90%以上。市场广阔,潜力无穷,日益显示出这一新兴行业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已逐步从产品时代演变到品牌时代,区域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法制化运作已成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的趋势。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创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和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信息反馈得知,物业管理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还急需大量的熟悉政策法规、善于沟通与应变、精通物业服务技能的高级复合型物业服务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物业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做到工教相长、工学相长,按工学结合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1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1.1 城市化发展带来物业管理发展的良好机遇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2000年全球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0%以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将对物业管理产生很大的新需求。

1.2 政府的政策导向为物业管理发展提供了助推器

从政策方向上看,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是安居乐业,这就需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物业管理与此息息相关。从法律规章上看,近些年来,《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和各地区物业管理法规的相继出台,大大推进了物业管理业的发展和规范。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无人看管的老旧住宅进行物业管理“全覆盖”,开展一项惠及百姓家门口的实事工程。由此,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们,将开始真正迎接一个“全民物业”时代的到来。总之,物业管理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快速发展,并最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1.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物业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

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大。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进入“服务型”社会,从单纯追求物质条件转变到软硬兼备的“品质”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购买力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服务行业也出现专业化的趋势。物业管理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被绝大多数老百姓认可其价值,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物业管理不仅要有,而且还要提高质量,这是必然规律。

2 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分析

2.1 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

所谓科班人员是指在大学或中等专业学校的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其中甚至具有研究生学历。现在许多大中专学校纷纷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加入了物业管理行业。这些人的长处是具有比较系统的物业管理知识,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是21世纪物业管理的中坚力量。不足之处在于,这些人员年龄比较小,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还需要在实际岗位上进行磨炼。

2.2 境外或国内早期物业管理企业带出来的管理人员

物业管理从境外进入内地城市,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太平戴维斯、怡高物业、新加坡的怡安物业等。他们最早打开了中国物业管理的大门,为我们带来了物业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他们在国内管理物业的过程中,培养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后来其他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骨干。这种情况包括国内最早的物业管理企业,如深圳的万科物业、中海物业等,他们是中国物业管理的先头军。他们培养了一批批物业管理骨干,如今活跃在其他物业管理企业中。这些骨干大多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一般是这些企业的领军人物。

2.3 其他途径改行进入物业管理

通过其他途径改行进入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如酒店管理服务行业、环保行业、信息通信行业等,都在各个行业从事相关的服务,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思想文化,对物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及其高职培养

根据层次高低对物业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核心岗位群进行划分,一般的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有五类人员:公司高层和公司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管理处部门主管、物业管理员、一线操作人员。前四类是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也包括某些专业的客户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如果需要招聘,主要通过正规渠道和正式手续进行。一线操作人员以外来人员为主,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流动性大。

显然,公司高层和一线操作人员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最为遥远,可以剔除。项目经理需要很强的能力、全面的物业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是高职院校年轻大学生刚毕业所能胜任的,剩下的管理处部门主管和物业管理员是我们应该最终挑选的物业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设想我们的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和实习成为一个潜在的合格物业管理员,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成为合格的物业管理员,有可能的话,几年之内能够胜任部门主管和项目经理的工作。总之,我们的调查发现,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高职类学生,特别是专业对口的学生,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可塑性强。

4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计划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市场大量急需的技术类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教学和课程内容,削减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增加与物业属性管理相关的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创造力的课程;培养运用现代经济定量分析方法,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强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同时,更多的开设突出实务操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课程体系中设置着力加强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多媒体和现场模拟教学,教学实习一般要求在校外有关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现场教学占一定课时比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专多能”。

4.1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1)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虽然管理的是物,但服务的是人,也要具备一个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因此一些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物业管理实务、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同样要设置。因基础课是提供专业知识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除了上述课程外,公共必修课还应设置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还应增设建筑设备工程、电子技术、建筑电气等课程。受到高职较短学习时间的限制,基础课的设置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所以整个基础课的课时数只能占总课时数的35%,其中以公共必修课15%、专业基础课20%为宜。

(2)专业必修课应围绕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能力,调整为物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消防与给排水、电梯使用与维护、综合布线技术等理工类课程,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30%左右。

(3)多功能选修课相应加以调整,课时数约占总课时数的35%。专业选修课应根据物业管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管理学基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法规、应用文写作、物业管理心理学基础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应具有两项职能:第一,它使大多数学生了解本课程基本内容并掌握基本原理和常识,为以后工作中进行相关管理和沟通提供条件;第二,为想要日后从事该项工作的学生提供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公共选修课可开设诸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社区建设与管理、物业景观设计等课程,目的是为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2 整体优化教学计划

为确保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培养,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遵循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原则,明确课程内容的分工,避免相关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处理好先修课与后修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等。譬如改变以往教学计划中将公共必修课集中设置在前两个学期的固定模式,将其分散设置在前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紧接着设置专业必修课。将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在学习劲头最足、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进校初期就接触和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提高,改变目前高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5 明确课程重难点,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要培养技术类人才,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及“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内校外交替、工作学习交替是人才培养的革命性变革。这主要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消化吸收知识和强化职业技能的目的。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增加企业实训时间,强化企业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根据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正常的上课时间在校内学习(实训),并集中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企业去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并将此明确列入教学计划。除了目前的实训方式,尤其要大大增加理工类专业必修课的现场教学环节。通过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训特别是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即能独立承担工作,最大限度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要将注重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鼓励各类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而且对于拓宽学习知识面,促进实践经验的积累,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极其有益。具体的做法有: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朝阳产业,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不断出现,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首先走入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反馈教学。将这些新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并组织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6 贴近现实需要,寻求创新突破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物业管理专业应构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选修教学三大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储备;专业教学平备项目管理处管理岗位所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选修教学平台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继续教学能力以及企业培训计划而设置的。这其中基础教育平台是专业教学平台的基础,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专业教学平台是依据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可以根据行业用人标准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选修教学平台要提供较为宽泛的选择范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尤其是在选修教学平台,要引入企业培训模式和内容,为订单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7 结 论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规模在未来几年将大幅度扩大,需要大量人员;从实际出发,我们将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群界定为一般物业管理员和管理处部门主管,并通过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得到相应的素质、知识、技能培养需求;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需要紧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总之,学校要和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专业资源及信息共享,共同培养物业管理行业急需的技术类人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如果能立足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形成特色,培养行业所需要的技术类人才,在就业压力尚小的良好环境下,把握机遇、抢占市场,就一定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鹏,张承凤.基于微观层面的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4).

[2]胡芳,等.合肥市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现状、紧缺问题、解决之道[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动物管理基础知识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28-01

1 本科课程《物流学概论》分析

一般而言,物流企业喜欢能力和学历都很高的一流的物流院校毕业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基层,主要需要大量的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的人才;中层,需要懂具体运作管理的人才;高层,主要需要那些既熟悉现代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作为本科院校我们应该培养既了解物流实际运作又精通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物流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课程特点及教学的目标,才能够制定出恰当的教学方法。

(1)基础性。《物流学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接触到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物流管理各要素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引导学生入门。同时,该课程为今后学生学习《国际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输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有在学习《物流学概论》课程时能够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在学习其他物流专业课时,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物流学概论》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性。《物流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包括包装、装卸搬运、采购、库存、运输、配送、流通及物流信息等主要内容,涵盖了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是对整个物流管理实践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导入。

(3)概括性。因为要兼顾到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因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其专业性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相比而言内容比较概括,主要对相关要素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具体某个要素的学习,比如运输环节、仓储环节都会有后续的课程进行专门的介绍。

(4)专业性。尽管《物流学概论》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概括性,但其仍然是一门专业课程。其内容涵盖的各个要素,相对于《管理学》等课程,其专业性是非常明显的,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5)实践性。《物流学概论》课程所涉及基本要素都直接来源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实践,都能够在实践中找到具体的实例。因此,在学习该门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和实践紧密的结合。

2 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综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促进师生的互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首先,《物流学概论》是一门专业性知识较强的课程,但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历以及社会阅历,因此,思考问题不全面,缺乏对问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也比较差。其次,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已经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如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等。因此,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学生的特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本就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在一定范围内的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能力,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各种验证性、设计性实验和各种课程、专业及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只有实践教学,才能验证知识,消化并巩固知识;只有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动手能力,形成专业素养;只有实践教学,才能启动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实际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回答,进而回归实践,验证所学的知识,增强教学的实践针对性。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式教学是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方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要广泛应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启发式教学中要注意讲课的逻辑性,揭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有启发地提问学生并巧妙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互动的气氛中积极思考。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在教师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实验教学是以实验室为基地、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是以实习基地、在开放或有条件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教学。在《物流学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实验教学。这就需要一方面建立物流管理实验室,配置实践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进而完善了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把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另一方面,还需要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启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