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动物医学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合集13篇

时间:2023-11-19 16:05:05

动物医学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篇1

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基于二维电泳(two-dimensionelectrophoresis,2DE)、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e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等蛋白质分离技术;与数据库搜索相结合的同位素标记定量质谱(isotope-codedaffinitytag)、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fferenceingelelectrophoresis,DIGE)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SELDI-TOFMS)、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等蛋白质定量和鉴定技术[6]。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疾病研究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蛋白质组学在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动物细菌性疾病中研究范围涉及细菌在不同环境下蛋白表达谱的变化、筛选疫苗候选蛋白以及鉴定与细菌的致病及耐药机制相关蛋白质蛋白质[7]。在完成羊种布鲁菌强毒株16M蛋白质组表达图谱的基础上,比较了牛源布鲁菌强毒株和疫苗株蛋白质组差异。结果表明,强弱毒菌株在铁代谢、糖结合、脂代谢及蛋白合成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强弱毒菌株在代谢途径上的关键区别[8]。陈焕春等以2006年引起人发病死亡的2型猪链球菌(SS2)的四川分离株SC-21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其在37℃(对照条件)和42℃(模拟发病猪的体温)培养条件下的分泌蛋白图谱的差异,并鉴定了5个差异蛋白,为揭示SS2的致病机理、筛选药物靶标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部分依据[9]。刘国勇等[10]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柱状黄杆菌强毒株G4R3和弱毒株G18的胞外蛋白,共发现了34差异蛋白质点,鉴定出其中的7个蛋白点,分析后认为滑动蛋白K、腺酐甲硫氨酸合成酶和膜蛋白可能是柱状黄杆菌的毒力因子。TavernaF等[11]建立了奶牛炎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表面可溶性蛋白2-DE参考图谱,为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菌株对奶牛的致病性和分析鉴定疫苗候选抗原奠定了重要基础。ZicbandtAK等[12]对两株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RN6390和Col株研究发现发现葡萄糖激酶和脂肪酶蛋白质点存在于RN6390菌株中,而IgG结合蛋白、肠毒素、白细胞毒素D、肠毒素B等9种蛋白质点只存在于Col菌株中存在,为深入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分子基础。

3蛋白质组学在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动物病毒性疾病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感染后诱导宿主细胞蛋白质组改变以及病毒感染的宿主血清/血浆差异蛋白质组研究等方面,如为揭示PK-15细胞感染CSFV后蛋白质组的变化,利用蛋白组学技术从感染48h的细胞中寻找并鉴定了3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Westernblot分析证实了膜连蛋白2上调表达,甘油三磷酸脱氢酶(GAPDH)下调表达[13]。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是PK-15细胞对CSFV感染的特征性反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CSFV的感染机理。进一步对感染CSFV猪血清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分析,鉴定了14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的急性期蛋白接联珠蛋白(haptoglo-bin)、补体成分C4a、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已被鉴定为其他疾病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或相关癌症的潜在生物标记[14]。同样,鉴定的这些蛋白具也有作为CS-FV感染生物标记的潜能。DhingraV等[15]研究发现,野生型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V)感染能诱导与离子平衡有关的蛋白H+ATP酶和Na+/K+ATP酶上调表达,而Ca2+ATP酶下调表达,这些参与突触泡与突出前膜对接或融合的相关蛋白下调表达会导致细胞内Na+和Ca2+浓度降低和感染鼠的前联会积聚大量突出泡,而弱毒RV感染没有类似现象,这可能是野生型RV致神经机能障碍的机制。另外还发现,弱毒RV感染介导凋亡相关蛋白上调表达,而野生型RV没有这种现象,这一发现解释了仅有弱毒RV感染才能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王娜[16]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071030株和福州株接种Marc-145细胞后蛋白质组学差异,为进一步研究PRRSV毒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提供了分子基础。ZhangX等[17]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发现在PCV-2感染PK15细胞后α微管蛋白、β肌动蛋白、及细胞角蛋白8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理解PCV-2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4蛋白质组学在动物寄生虫病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用于动物寄生虫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同生活史阶段发育相关蛋白图谱以及发现药物靶蛋白和疫苗候选蛋白等方面。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以血吸虫为代表的重大疾病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出日本血吸虫天然分子质量31ku~32ku抗原组分,发现其中3个蛋白点与这些天然分子中起保护性的有效分子相关[18-19]。DvorkJ等[20]对日本血吸虫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361个蛋白质,其中15种为蛋白酶,并且组织蛋白酶B2能够消化宿主的表皮和结缔组织。YangLL等[21]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鉴定日本血吸虫正常尾蚴及紫外线致弱尾蚴虫体间差异蛋白,分析得出20个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于细胞代谢、递呈、酶促反应等血吸虫生命活动相关。GardnerMJ等[22]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研究了恶性疟原虫在孢子期、裂殖体期、滋养体期和配子体期的蛋白质组变化。鉴别了恶性疟原虫1289种蛋白质,其中包括无性生殖期714种、配子体期931种和配子期645种。CohenAM等[23]以对数生长期刚地弓形虫为研究对象,用pH4~7和pH6~11分离到1000余种多肽,分离到3000~4000种多肽。

5蛋白质组学在动物其他疾病及相关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篇2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研讨领域,而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了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取得进步,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暂,与医学领域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还存在问题,由此,本文针对当前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当前这种滞后情况的相关对策。

2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概况

医学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范围内,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进程已经历经30多个年头,其中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1988年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发,为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而1989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为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实验动物发展提供了条件,该细则的颁发促进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了相关的工作进展,使我国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得到质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医学动物管理相接轨。除此之外,与条例和细则相协调发展的是我国卫生部门建立起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监督平台[1]。此后我国对细则逐渐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落实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规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进行。

3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完善

医学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医学研究领域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关键,因此从政府角度要提高对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将其视为重要关注科目。医学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直接涉及到医学研究成果与生命技术研究成果,而其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所以国家对于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要起到主导作用。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主管机构是科技行政部门,所以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与一般实验动物的管理进行同质和异质的比较,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不同要点要完善组织机构对其的规则制定。需要国家主管机构科技行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明确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对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各个方面进行职责划分,确定当出现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问题出现时,能够由组织机构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使行政部门在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3.2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进行协调

3.2.1关于动物防疫

医学实验动物作为为医学和生命学科提供的研究对象,首要保证的就是研究动物的健康性。因此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防疫工作更要严格进行,保证医学研究动物的身体情况符合医学研究标准。一般普通级别的实验动物、清洁级别以上的实验动物在向相关部门报批后可以不对其进行免疫措施,然而医学实验动物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实验研究对象都是关于生命类的。所以在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免疫标准设定时,需要相关立法机关对此作出调整,根据医学实验动物的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特殊规定,保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

3.2.2关于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在买卖之后接受相关部门的兽医检疫,合格之后持证明可以过路,投入运输之中,我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对动物的检疫过程必须秉持严格、严谨的态度,因此动物检疫合格后可以快速的运输到购买机构。因为实验动物属于特殊的饲养动物,因此动物检疫过程需要更加严格。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环境清洁,动物状体良好,所以有关部门要给医学实验动物的检疫增加更为细致的检疫流程,保证其在一次检疫之后可以以最佳状态运输到需要基地[2]。

3.2.3有关动物用具用料

实验动物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对各种用具和饲料要求十分严格。当前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对实验动物的饲料和用具做出规定和管理。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和用料监督需要更加严格对待,主管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机构组织要按照条例和办法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用料进行检查和调整,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用具用料质量,排除质量不达标的用具用料。

3.2.4关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的相关规定对于实验动物管理来说十分重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此做了相关规定,条例规定凡是在动物体上做出的实验活动,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联系部分的实验,都要受到各个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批,并且需要从事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达到国家标准的三级实验室级别[3]。这种规定保证了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不仅对实验动物安全有所保证,也从法律层面上促进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合法性。

4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有关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呈现进步的趋势,可见医学产业发展前景的广阔。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要想跟上医学发展水平,亟待提出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方式的对策,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琪.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动物医学进展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2-0262-02

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在醫学领域,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与概念。融合了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而产生的新兴学科——生物信息学,能够对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生物信息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可以说生物信息学的出现是对现代医药学发展的一个巨大助力。现代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相对以前,人们对中医学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中医学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将中医学与生物信息学进行融合,是对传统中医学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生物信息学能够弥补中医学中在微观层次上研究的不足。中医学与生物信息学在现阶段如何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未来又有怎样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的思考。生物信息学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不只对中医学在临床方面的发展有着推动,在中医制药方面也有着巨大帮助。

1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

生物信息学是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其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生物信息的表达、采集、储存、传递、检索、分析、处理等等方面。可以说生物信息学是医学在微观层面上的一个重要补充。生物信息学对生物信息的研究,能够对全面系统认识生命的本质有巨大帮助。而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医学问题解决,也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特点。现阶段,生物信息学主要在基因组序列信息提取和分析,基因分子结构知识的模拟、药物设计和生物信息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可以说生物信息学渐渐成为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到目前为止,生物信息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已经集成融合了基数庞大的生物信息,对于推动未来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2中医学与生物信息学融合现状

现代医学的发展,渐渐地对中医学有着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现代医学中,中医学与传统医学相比,在治疗效果与治疗方式上都有着很大不同。副作用小,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效果明显都是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学者对生物信息学研究渐渐产生浓厚兴趣。生物信息学对人深层的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对中医学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就中医学应用与生物新学融合提出猜想。在十几年前就有学者将蛋白质表示的二维电泳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用于阐述中医证候分类的分子基础。这尝试实现成功,并进一步推动了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的融合发展。这一发展能够有效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医学在理论临床,制药等方面的分子生物研究已经渐渐取得许多成就。在DNA测序基因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和生物芯片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在中医学的临床治疗方面,生物信息学能够对从文中医学中常见的多发病、疑难病,提供更深层次的生物信息指指导。从长期的研究能够发现,生物信息学大大提升了中医学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于疾病信息的收集处理提供平台。生物信息学建立了现代疾病处理分析新机制,是对中现代中医学发展的一个有效补充。

生物信息学对中医制药同样有着巨大帮助。传统中医在药物研究方面往往只针对药物的药性进行分析,对其中详细的化学变化过程并不熟悉。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融合应用,中草药资源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在药理药性方面的预测模拟,更在微观药物化学作用方面,探索出更多新的内容。随着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有学者分析中草药资源与药理研究的一些可能趋势,并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分子结构预测代谢模拟和药理能量等观点。现代中医学在这方面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医学新体系的完善建设带来巨大帮助。成为现代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巨大助力。

3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发展的未来展望

1)病理学研究新方式

当前生物信息学中,与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有关的内容对中医学制药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帮助。除此以外生物信息学在中医学的其他应用上,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生物信息学虽然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生物信息分子研究方法。但其运用的动态分析方法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方法都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其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能够实现很好的契合。所以,借助生物信息学进行更深层次的中医药理和病理分析,是未来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融合发展的一个方向。

2)中西医结合新纽带

中医学与传统西医学,无论是在生物治疗方法,还是药物成分研究都有着巨大的不同。所以一直以来,中医西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都是互不干涉。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西医进行融合成为现展的一个趋势。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中医对人体调理和疑难疾病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如果能将中医西医结合,那么对于一些复合的复杂疾病的治疗解决,便有着巨大帮助。但中医西医在融合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纽带,导致中西医融合一直发展缓慢。微观层次的生物信息研究方法,与现代西医发展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对生物信息的分析,又能够完善中医学病理药理的研究思路。所以,生物信息学渐渐的成为一种中西医融合连接的纽带。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使得中西医在基本理论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诸如生物芯片制造,大规模筛查系统,等等方面都为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提供平台。

3)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对中医学本身发展。生物信息学特有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方法是对传统中医学信息处理方法的巨大变革。中医学本身发展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不同地方,中医学针对不同的疾病和药物应用,都有着不同的方法。传统的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距离问题缺乏交流,导致中医学许多药物应用和疾病治疗方法不能得到有效推广。而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对已研究信息进行记载。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这对于进一步加快推动中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方法,也使得中医学在进行疾病和药物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分享寻求共同解决。生物信息学方法为中医学提供的先进信息处理观念大大拓展了中医学的进步的空间。也加强了各个地方中医学之间的交流。

4结束语

生物信息学作为新兴医学热门领域之一。在现代医学的各方面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推动传统中医学进步方面更是效果明显。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生物信息学对中医学研究方面的推动以及给中医学带来的先进研究理念,都使得中医学发展大大加快。另外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当前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的结合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未来生物信息学这一研究微观性质的生物信息方法。能够进一步与中医学进行融合。其在许多方面还可以有着更深入的交流。生物信息学与中医学的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助力。

作者:王元茂

动物医学进展篇4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迈进了崭新的时代,传统生物医学材料已逐渐走向没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已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高速成长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新途径至关重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层出不穷,其产业体系建设也日趋走向完备,不仅为人类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为人类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本文从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发展概况入手,在考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概述

从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来看,生物医学材料专指那些能够应用于人体组织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外科修复人体组织或进行理疗复健、置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强化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开发视为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我国召开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建设已经迈入了世界领先发展的行列。当前,我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主要集中在通过合成的方式构建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种复合材料,而生物医学衍生物也凭借其与自然人体组织有相似性的特点跃为生物医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需求极为庞大,使用者人数众多,广泛的市场前景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与营销力度,基于此,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崛起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需求来看,人类对健康身体与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凭借其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换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近2亿的老龄人口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身体创伤的人数每年超过数百万,这部分人群也属于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销售逐渐出现大幅度的井喷式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产业销售额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值,销售额增幅维持27%的高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业规模仍在迅速扩张,并已构建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来看,我国国内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生物医学材料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从学科自身特点看,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作为一种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材料产品研发的知识成本高达总成本的70%,受知识产权保护与专业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使用。近年来,以强生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实施并购战略,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优势,掌握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部分生产、销售份额。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外资跨国公司等强敌环视的不利地位,产业突围还需要不断努力。面对上述现状,考虑到生物医学材料的高技术附加值特点,单个生物医学材料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销售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材料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已从原有的分散、低水平研发逐渐转型为集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方面成效显著。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培育与塑造离不开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本文从技术创新与政策助力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1.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技术路径。

1.1产学研协作,推进技术创新。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材料企业自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生物医药材料的技术创新又面临着学科交叉复杂,新型材料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对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国内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通过产学研协作开发方式,优势互补,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的技术创新。当前,可以利用现有我国国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功能体系,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优质环境。如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医学材料企业自身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协作创新,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方面共同进步,期待收获。近年来,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已成为推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各大高校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均凭借其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合作下的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产学研协作策略,对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完善技术引进,加强模仿创新。近年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对于生物医学材料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言,我国该产业目前的发展仍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尤其在一些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品制造方面。基于此,我国当务之急应认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国外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新谋求更大发展。这不仅符合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薄弱,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差的当前国情,而且有利于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企业或科研单位对引进的行业高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尽快获得其技术的核心要素,加以改良创新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这种通过技术引进而开展模仿创新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先进技术,而是立足于我国生物医药材料发展实际,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的消化吸收,为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成熟、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确定发展重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技术水平低、重复研究现象普遍的突出问题,这要求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生物医学材料企业,都应该确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明确发展重点,才能有效集中我国生物产业研发的优势资源,有的放矢,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实现并促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对当前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重点应该集中在再生生物医学材料与智能化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尤其是建立在干细胞、生物材料基础上的可供置换或移植的生物器官、组织等材料等研发,这些材料在未来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上前景广阔。

2.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政策路径。

2.1转变政府对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支持和管理对产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引导、支持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向集群化运作,通过资源整合与调配,协调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研发的关系,并通过健全生物医学材料行业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条件与技术标准等方式,维护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良性运转;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研发的资金支持更是该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所在。但我国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仍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突出问题,不利于生物医学材料企业突破传统谋求发展。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积极转变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构建大生物医药材料产业理念,改革传统组织体制,深化产业融合度,建设区域化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协调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

2.2引进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如前所述,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水平与程度则取决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开发人才。对我国生物工程的当前发展而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生物学、材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立足于现有高等院校与研究所等人才培养机构,注重新生代生物医学材料人才的发觉与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对高端精英人才的引进,通过开辟渠道、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与研究的基地的投资力度,吸收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建设中来。

2.3创新驱动引领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聚效应。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及环境的大力支持,纵观国际上生物医学材料较为发达成熟的跨国公司发展历史,产业高度集聚无疑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品的品种,淘汰单一产品生产企业,而推行多种产品并行开发销售的战略决策,也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立足于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与规划,不断扩大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的规模,在现有产业集聚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园,以品牌生物医药材料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信息资源融通的多个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2.4政策导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产业发展就被作为新兴产业而纳入到我国政府重点培育的项目工程,随着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开始从政策角度入手,单独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着力主导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对该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也由十一五规划中的4亿元投入提升到十二五规划中的5.1亿元的投入,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无疑将继续增加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时期已经到来。另外,在产学研协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健康生活提供新保障,从无生命的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到有生命的生物人体组织,无不彰显着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成为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助力。在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以解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目标,走科技创新融合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注重政府、医药企业与研究机构等多方组织的协同共建与资源整合,以此构建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成熟体系。

参考文献:

[1]梅梅,吕鹏辉.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

[2]本刊通讯员.新型生物材料及其与再生医学交叉的前沿[J]中国材料进展.2012(6).

动物医学进展篇5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41-02

中医药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存、展览中医药文物,进行中医药文化研究和教育传播的行业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外延和内涵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博物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

一、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

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是: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大、影响广。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陕西、南京等地纷纷建立医史陈列室及博物馆。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已有近五十 家。这些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式主要依托中医药院校、企业、医院、地方政府及研究单位。其中院校博物馆在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居主体地位,北京、上海、成都、广东、南京、天津等省市中医药院校已建设或筹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包括医史博物馆、医史陈列室)。随着建设规模的增强及品牌宣传,一些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了一批中医药博物馆。如成都迪康药业的成都中药博物馆、山东东阿阿胶博物馆、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天津中新药业自然人文陈列馆等。其他由医院、政府、民间力量创办的博物馆有常熟中医药博物馆、河北安国药文化博物馆、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等。而关于建筑面积,少的有几千平方米,多的有几万平方米。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建筑面积有4500平方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则有2万多平方米。依托建筑和文物,中医药博物馆不断扩大影响,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窗口和基地,有些还将视野扩大至国际范围。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在意大利热那亚中国展中举办了中医展,详细介绍了有关脉象、穴位、针灸、推拿的历史和知识,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

我国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规模、数量、速度如此壮大,有着一定的发展条件:第一,政治条件。当今社会,文化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并首次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文化等政治举措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民的热切愿望。这样的环境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精神风貌日趋高涨,健康观念日益增强,尤其是在崇尚自然的观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外对中医药文化愈加推崇。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呼声下,中医药博物馆的大发展势在必行。

二、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及作用

1.收藏、保管、研究中医药文物

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收藏、保管文物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水平、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该博物馆所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中医药用具、中医药文献古籍、中药材标本、古代名医画像雕塑等文物体现了中医药博物馆的行业特色及实物优势。

研究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因此博物馆也是一个拥有科研人员、资料及设备的科研机构。中医药博物馆的藏品经过专业研究、与文字图示解说及陈列展览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使大众对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史有种直观立体的认识。

2.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所展现的是一部部关于文化、民族、地方及时代的断代史或通史。中医药博物馆无疑就是体现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殿堂,通过馆内多方面不同角度的展览,通过人与物、人与人(观众与解说员等博物馆工作者)近距离的接触,引导观众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观众的自豪感,增加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深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认识,继而促进现代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3.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基地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文化越来越不陌生,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中医药文化和进行继续教育的平台。尤其是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大部分以高校为依托,这样能够使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和博物馆的展示优势相结合,对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进中医院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通过历代名医事迹的展示,将医者严谨认真、医道正派、作风端正、求实创新等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再次,不同于死气沉沉、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实物展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方向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范畴的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离不开人们这一建设主体。通过意见反馈、志愿者服务等使人们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

其次,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出发,中医药博物馆不能仅仅是中医药文物的收藏室,而应是一座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殿堂。因此改变传统博物馆以“物”为导向的观念,树立以“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把观众当作顾客、朋友,努力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周到、热情、舒适的环境。

2.以优势为动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体系

中医药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首先需要突出中医药这一行业的特色,以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主题,把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融入陈列和展览中,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让参观者在进行中医药文物视觉享受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保健养生知识,从而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可度。

3.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第一,文物的收集、鉴定、保护、管理,藏品的展览陈列等需要文博系统专业人才。第二,为了能够深入地、全方位地研究中医药文物及中医药文化,充分实现中医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医药专业人才必不可缺。第三,中医药博物馆的发展壮大需要管理人才。第四,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负责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高新技术及数字化建设等。第五,安保等其他人员。通过组织人员参加文物、博物馆、高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去其他博物馆学习工作经验、邀请专家讲授文博知识等方式积极培养人才,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

4.展览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展示手段,一成不变的陈列方式只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中医药博物馆的持续发展需要生动丰富的展览方法。

第一,大部分博物馆因为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使馆内的陈列固定化,虽然保持了自身特色,但却流失了大批观众。为了避免此种现象,需要定期改变陈列格局、展示内容,使博物馆常展常新,实现观众循环参观。第二,将展品陈列动起来。哲学上讲物质是运动的,有些事物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是以明确的运动状态存在的,而博物馆一般将藏品陈列在展览柜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而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展品动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趣味性,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第三,将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之中,使观众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比如利用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中草药鉴定等使观众享受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刺激。通过观众与模拟展品的交互体验,增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第四,加强中医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站,便于观众与博物馆、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实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

5.加强宣传及文化交流

主动走近观众、走进社会,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方式,广泛地宣传自己,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四川省博物院通过文物大篷车的方式使文物走向乡镇,改变了观赏文物需要到博物馆、需要到城市的局面,迈出了主动接近观众的一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

加强中医药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通过馆与馆之间藏品的交换与调拨使其互通有无;通过馆际间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将部分展品适当地出借给学校、医院、社区等团体组织,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能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及博物馆的影响力。

6.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短缺是所有博物馆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我国的传统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进行投资经营,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种方式越来越适合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医药企业创办的博物馆,因为经费来源与企业利益及效益挂钩,因此发展的经济基础尚可。但其他的中医药博物馆就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他们应该解放思想,树立经营理念,除了自身经营、政府拨款之外,通过自身努力、政府倡导,积极主动地寻求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和资助。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对进行赞助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宣传,实现双赢。

总之,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医药博物馆应立足自身特色及发展目标,把握观众需要,通过建立结构全面的人才队伍,利用现代新技术丰富展览陈列方法,加强文化交流,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功能,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和中浚.中医高校博物馆及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喜与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动物医学进展篇6

兽医在疫病防治工作中,需要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以此来进一步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目前动物疫病防治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对策,使兽医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 动物疫病产生原因

1 .1 外在因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导致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在人为因素。具体而言,由于相关养殖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较低,没有对养殖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而且缺乏动物疫病预防意识,在疫病防治药理方面的认识也不够健全,进而导致在开展防治工作时出现相关失误,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动物由于不良药性反应而出现死亡。除此之外,在实际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养殖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排污设施和通风设施,这都会导致相关病菌滋生和繁殖,进而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使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大。

1 .2 内在因素

动物疫病产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动物自身的原因,在具体养殖过程中,一旦母体携带相关病菌,将会对腹中胎儿产生感染,并在生长发育阶段得到显现。对此,兽医人员需要全面强化针对母体病菌的防疫工作,从而使动物先天性疾病的产生概率得到有效降低[1 ]。

2 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1 专业技能缺乏

部分兽医人员在实际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时,由于自身没有充足掌握相关防治专业技能,在诊断时所采取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也未严格按照具体要求进行用药,这使动物疾病防治出现失误的概率有所提高。相关兽医人员未对动物疫病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关注,也未对动物养殖和疫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加大学习力度,部分兽医人员由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在实际诊断时也未结合动物的疫病症状来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进而使自身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 .2 用药不够科学合理

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兽医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计量标准,合理和科学地配置药品,同时还需要结合动物的实际疫病状况对药品使用方法进行选择,控制使用剂量,以此来最大化地发挥出药物功效。但结合目前兽医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相关兽医人员的执行能力比较缺乏,没有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调配机制,进而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出现随意用药的现象[2 ]。

2 .3 动物疫病变异速度快

兽医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存在治疗失误现象,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与病原变异有关。由于受到区域、水源、气候以及饲料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动物容易感染不同类型的疫病,同时也导致相关疫病的传染速度有所加快。部分养殖场为了使自身的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往往会从外引进一些动物品种,这使动物疫病的发病概率有所增大。当动物感染相关疫病后容易出现变异情况,这导致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难度有所增大。

3 提升兽医防治动物疫病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今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已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量也更大,这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此,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力度,有效提升相关兽医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的能力,以此来保证肉类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 .1 提高兽医专业技能

相关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动物疾病的最新发展情况加大关注度,具体可利用网络等渠道对动物养殖和相关防治知识进行学习,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时,相关兽医需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科学专业知识,使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与此同时,兽医人员要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提升自身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兽医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举办讲座等活动来有效提升动物疫病的防治技能[3 ]。

3 .2 提升兽医用药水平

相关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动物疫病防治进行科学诊断和用药。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兽医需要对相关疾病的防治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掌握,从而科学诊断动物疾病,按照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用药,使动物疾病防治出现失误的概率得到有效降低。具体来说,在发生动物疫病后,兽医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动物的具体病症情况开展诊断工作,而在用药方面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用药标准和要求对用药方案进行科学制定,明确用药时间、药剂使用量以及给药方式等,使动物疫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防控。兽医人员在实际用药时,一方面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药物的使用标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动物疫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配药物,确保能够充分发挥药物治疗的有效作用。除此之外,兽医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能对以往的经验进行盲目参考,而需要结合病情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确保用药的准确性,提升治疗效果,从而有效降低相关动物疫病给畜牧业发展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3 .3 及时更新动物疫病防治手段

动物疾病变异是导致兽医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出现失误的一项主要原因。对此,兽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结合动物疫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是否存在变异现象。具体来说,在兽医动物疫病防治过程中,需要合理规范防治流程。首先,在养殖环境方面需要对阳光、湿度、温度、通风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要做好消毒和灭菌工作。其次,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养殖户加强指导,传授其相应的养殖方式,如饲料管理、圈舍管理等。最后,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动物疾病变异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按照最新的动物疫病更新数据来开展诊断工作,避免出现误诊和用药错误等问题[4 ]。

4 结语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相关养殖动物的健康问题与人们自身的生命安全有重要联系。对此,需要全面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而兽医是防治工作的主要人员。因此,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兽医人员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设.关于提升兽医防治动物疾病能力的思考[J].兽医导刊,2020 ,24(17):69 .

动物医学进展篇7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等研究、开发、应用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条件。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也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使得在实验动物活体内的集整体水平、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于一体的研究成为了可能,从而促进生物医学的整体研究、发展。

    二、动物福利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开始注意动物的福利的问题。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出“动物福利”这个词,而是以“反对虐待动物”或“防止虐待动物”字面出现的。

    动物福利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发起的运动,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263个动物福利或组织机构分布于152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动物的权利,就是要确定动物是否遭受虐待的问题,即人们对事件的评价是否属在受虐的范围。

    在我国内地,涉及到动物保护或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有以下几个:①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②1992年3月1日林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③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委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④2006年9月30日国家科委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就是动物福利运动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各种的研究、实验中,利用各种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实验对象,我们已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许多的重大成就,这不仅得利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也是我们诸多成果的必然条件。尽管现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许多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着一系列的非动物模型,但模型毕竟不能够完全模拟人体或动物的复杂机制的。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动物实验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动物福利也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是人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的“替代者”,在各项科学研究中,它们为了人类的医学事业、人类的身体健康,承受着痛苦。生物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健康,推动社会的进步。从感情上来讲,我们应当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因为实验动物所承受的,正是我们人类极有可能正在承受的。现代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科研项目基本是离不了实验动物的,那么动物福利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认识动物福利意义

    学习、探讨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福利的问题,是有能够明确学科人员自我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可以长久发展的,从而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工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有所帮助,同时还会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实验动物福利问题是人类美好心灵的体现,同科学研究的有效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只有多开设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才能够达到为生物医学研究做准备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医务、科研人员的基础。

    实验动物学在教育方面涉及到两个内容,即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时,要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将动物福利放置于重要的位置,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实验动物,让他们意识到要从道德、人文关怀上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这样在学生到以后的工作中,就会以更加敬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动物医学进展篇8

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兽医行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要与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如何抓住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适应我国兽医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定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行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而在大多数国家兽医行业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其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兽医工作是一项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2008年11月26日,农业部颁布《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实行职业准入控制。该办法借鉴国外执业兽医管理经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农业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广西、宁夏和重庆5省市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2010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调整,积极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为促进我国兽医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兽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其培养规格是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来控制的,兽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报考兽医学院需先获得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先上1-2年预科。在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动物医学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学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直接从事兽医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在“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更加突出,在这些高校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就业的比例,同时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这就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一方面既是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的准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检验,它对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始终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卫生执法还是科研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师资队伍的优化、优质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后,兽医资格准入就有了门槛,《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虽然这个门槛较低,在兽医界还存在争议,但这毕竟对兽医资格准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和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国性统考的合格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较低,其中2009年仅为6.4%,2010年为13.12%,平均分数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考生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要求还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兽医及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考生对兽医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扎实,相当一部分报考人员还未达到执业兽医的从业标准。对此,高校必须从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对单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往往超过了对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关注度。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主干课程脉络清晰、选修课程丰富多彩、课程质量监控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传统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承担兽医公共卫生社会职能的需要,开设“共患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安全”等相应的课程;要根据兽医主要工作对象从役用动物、食品动物、其它经济动物向伴侣动物转移的现状,开设“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影像诊断学”等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服务对象从过去侧重于对个体病例的诊疗转变为对动物群发病的防制的特征,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课程。

3.要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还不高。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将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要加强选课指导,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等问题。对此,除了要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三、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然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客观条件制约、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开展;一些学生只注重学历的提升,热衷于考研,而忽视了兽医技能的提高;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业取向模糊,缺乏足够的夯实兽医技能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生产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要经历基础教学、临床见习、综合强化、实践提升四个阶段,而实践环节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实践环节主要包含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其覆盖了大学四年或五年(我国部分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全过程。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根据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2.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需要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含大量实验动物)作为保证,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兽医临床实践环节,需要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学院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的动物医院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国高校附属动物医院大多条件简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临床实践条件。

动物医学进展篇9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就一直很重视我国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而且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中国在短短的10年内成功消灭了肆虐我国几千年的重大疫病―牛瘟,研制和改进了许多疫苗,为防制传染病提供了有效手段;运用兽医生物技术建立了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和抗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查明了160多种畜禽中毒病,对部分中毒病提出了防治措施等。兽医工作者为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兽医工作者的这种重要性,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兽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兽医教育事业。

1 我国兽医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具有兽医专业教育能力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全国普遍建立了畜牧兽医站,开展家畜疾病防治工作,各农业类大中专院校均设置兽医专业教育,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兽医教育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兽医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大幅提高。

尤其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兽医事业的发展,尽快与世界发达地区兽医水平接轨,同时改变目前我国兽医从业现状乱、差、水平低等现状,于2009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在吉林、河南、广西、重庆、宁夏等5个省(区、市)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在全国推行这种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执业医师、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一样,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并列被称为四大国考。目的是评价兽医从业人员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作为培养兽医的动物医学学院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努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使他们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

然而,现行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没有涉及兽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而这正是做兽医的基础,没有深厚的兽医人文素质底蕴,就成不了一名好兽医,就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独特的兽医诊疗技能。兽医队伍的整体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还要培养他们人文精神、博爱情怀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等,只有喜欢动物、了解动物,才能热爱兽医这个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学习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知识,此外,动物福利、兽医法规、兽医伦理学等知识也应有所了解。当代兽医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意识,具有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与追求[1]。

所以兽医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要从技能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开展。

2 兽医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

兽医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职业,传统概念上人们对兽医往往局限于“赤脚兽医”的认识上。但现代兽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兽医,其工作范畴和工作任务也已经从单一地为动物农业生产服务走进人类家庭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走向共患病防治、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动物进出境检疫、小动物疾病防治和为动物农业生产服务的全面发展阶段。畜牧兽医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牢固的专业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来说至关重要。

兽医专业技术培养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了专业技术教育效果的好坏。课堂授课+实验操作一直以来是各个大学兽医专业的主要教学形式,但考虑到对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操作技术方面的需求,许多学院开始开拓一些实习基地或实习场所,以增加兽医学生的实操机会。有人与企业联合开办培训班,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2]。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为例,谈一谈在兽医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创新和尝试。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针对目前兽医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对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1 以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作为辅助教学大纲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通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能力,2012年的9月起,开始在兽医外科学、家畜产科学、临床诊断学等临床科目上采用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作为辅助教学大纲,进行针对性教学和培养,提高兽医专业学生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2.2 积极建设动物医院,拓展学生实习基地 兽医作为一门实践学科,需要从业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当前兽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为了彻底改革这一观念和弊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投入资金和人力支持,先后筹建了“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中心医院”和“兴农动物医院”,作为学生的试验和实习基地,配备了必要的设备:X光机、B超机、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常规仪、尿常规仪等。医院的师资力量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能够对家畜、家禽及小动物的常见病、传染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动物医院作为一个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媒介,兽医专业学生通过诊断和治疗各类动物疾病、动物疾病预防、宠物美容等实际工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疾病诊治,很好地培养了本科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这样的两个动物医院每年可容纳60名本科生在这里实习、临床实践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大大提高了兽医专业学生培养水平。

2.3 培养和支持学生申请教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紧跟前沿科学,带领和指导学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老师带队,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申请、立项、实验研究,到论文撰写、发表,真正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究论证的教育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这对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技能有重要的意义。

2.4 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操作水平 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有利于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校内还积极组织了各类比赛,如“养鸡知识大赛”、“宠物雌雄鉴别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也为学生在将来毕业时进行的技能鉴定考试打下了基础。

3 兽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积极正向、相对稳定、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兽医本身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兽医的素质也有高有底,他们每个人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对待别人及对待动物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有些兽医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之中;有些兽医为了赚钱,经销一些假药劣药;有的兽医随便抬高降低治疗费用,破坏行业秩序;有些兽医不珍惜动物的生命,肆意处死动物;有些兽医不懂得动物福利的概念等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水平很差的表现。

兽医的人文培养就是要对兽医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道德修养、气度气质等进行培养,让他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能明辨是非,让他们有慈善之心,让他们有很高的情操等。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兽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开展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健康素质“五素质”教育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3.1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爱家情怀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树立教师一身正气,培养和陶冶学生,使他们有丰富的情感和充实的精神世界,从而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3.2 开放式办学,产学结合,提升能力 学校和社会双向介入,校内校外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长期与正大集团、天康公司、生泰尔公司等产学联合,邀请他们的技术专家、科研人才来学院作专题报告,宣传他们的企业文化、产品研发等,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畜牧禽类养殖、新品种研发和培育等;输送在校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就业,提供到外地实习锻炼的机会;吸引企业在学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科研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3.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社会意识 学院利用实际的病例诊疗分析,让学生体会:正确认识和诊断动物所患疾病是一切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正确使用药剂和治疗方法是提高治愈率的基石和法宝,责任感和博爱之心是兽医事业的基本素养和必备条件,教育学生踏实勤奋、科学严谨,努力适应社会,要求学生先做人、后做事,诊疗对象是动物,服务对象是畜主,工作就是服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3.4 开展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开展诸如志愿者服务活动、文体娱乐活动、演讲与自我推介等活动,围绕专业领域生态环境、人文教育、就业、科研、工作及社会热点等问题,引领学生深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行个人职涯规划、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规范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责任感与价值观,通过开设写作课、历史课、地理课、演讲课、心理课、公关课、设计课等,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其见长。

动物医学进展篇10

随着科技的进步,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对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不少科学家和医学研究家们对纳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对于纳米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纳米医学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对纳米医学技术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一)纳米生物学

纳米生物学是以纳米作为尺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其一,细胞器结构、细胞器功能。比如细胞核和线粒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分析。其二,交换细胞信息,包括生物体的物质、细胞能量信息等。其三,针对生物反应问题,对其反应机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有关于生物复制和生物调控的机理分析。其四,发展分子工程。包括纳米生物分子机器人和信息处理系统等。将纳米显微术引入生物医药领域,可以为生物学家研究进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比如ScanningProbeMicro-scopes,简称SPMs,中文简称扫描探针显微镜,这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生物技术,标志着显微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扫描显微镜(STM)的内部结构较小、不复杂,因此操作流程较为简单,生物学家可以借助扫描显微镜展开原子级分辨探究,从而提高生物细胞观测能力和分辨能力。仔细观察原子级的内部结构对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生物原子微观知识具有推动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利用扫描显微镜可以对生物的蛋白质、多糖等分子展开直接观察。借助STM弹道电子发射电镜可以对单个原子进行操作,这是一种典型的人工改变单个生物结构和分子结构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治疗疾病这一超前设想。

(二)生物医学工程

将纳米技术引入生物医药领域,可以帮助传统医生解决复杂的难题。比如纳米机器人和生物传感器。纳米机器人简称分子机器人,是酶和纳米齿轮的结合体,将其引入生物科学领域,能够充当微型医生一角,为医生解决以前的疑难杂症问题。这种纳米机器人不仅可以直接注入血液,还可以成为一种传输身体健康与否的工具。一方面,血液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判断分子机器人的健康状况,机器人能够获得能量,达到疏通血管血栓的目的。另一方面,医生通过外界信号编制好的程序能够探知和杀死人身体中的癌细胞,从而全面系统地监视身体构造和疾病情况。这种先进医学工程能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利用纳米技术还可以进行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对修复的器官进行整容手术或者基因配置,从而将错误或者不符合的基因去除,引入正确的染色体装置,进而保障机体的健康运作。

(三)纳米治疗技术

将纳米技术引入生物医药领域是一场全新的革命运动,能够在日后的临床治疗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德国柏林“沙里特”临床医院,早先就有过利用纳米技术治疗癌症的成功案例。研究人员将氧化钠纳米微粒注入鼠类的肿瘤里,然后将他们放置在磁场中。由于受磁场的影响,患有肿瘤的鼠类的温度会随着纳米微粒升温而增加。实践表明,纳米微粒在可变磁场中的温度能够上升到46℃。这样的高温足够将癌细胞杀死。肿瘤附近的机体组织是健康的,没有受损坏,因此纳米微粒不会烧毁这些健康组织,健康组织的温度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将目光转移到人体试验中,实现消除人体癌症的目的。

二、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改善生物医学技术的不足,还可以促进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更多的临床实验奠定基础。

(一)生物检测诊断材料的应用

不可否认,将纳米材料与生物诊断技术进行有效融合,能够提高医学检测技术水平。实践证明。两者之间的配合还需要结合生物医学工程和先进医疗器材,医学工程是促进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互相融合的基础,对生物医学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新医疗器材的出现。如此一来,机械设备的使用用途和功能将会得到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米材料的功能。由此可见,将纳米材料合理运用于生物医疗诊断中,势必会进一步催生一大批更为先进的医疗诊断器材。

(二)纳米技术植入人体器官

利用先进的纳米材料可以制成性能优良的人造器官和人工血液等。将这些器官和血液植入人体,能够帮助人类远离疾病,免遭疾病的伤害。比如将传感器和基因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将微利器官(比如听觉和视觉上遭到损害的机体)直接植入体内,从而帮助他们恢复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正常人的状态。

三、纳米医药技术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就机遇而言,我国是首位将纳米晶体合成碳纳米管的国家,这个碳纳米管的长度属于世界最长,其性能良好。在医药学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们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了一批具有抗菌效果的医疗器材和设备,并为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在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方面,我国已有有关于“动物体内”应用的报道。这已标志着我国纳米医疗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地位。就挑战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纳米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纳米材料、纳米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以此作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科技进步的基础。

四、结语

纳米医药技术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成员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生物医药纳米技术领域,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董大敏.纳米技术与社会发展意义的辩证思考[J].商业经济,2011,23:27-28+32.

动物医学进展篇11

体现在:①投资新建和改建了多种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购置了适合不同种类实验动物使用的标准化笼具和动物实验设备;②在屏障环境内为实验动物专门设置了背景音乐,周期性定时自动播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验动物的心理需要。另外还设置了缓控动物照明系统,降低了照度变化对实验动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程度[2];③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内环境符合国家标准的、最多可同时容纳8人同时操作的、内装无影灯的多功能大型SPF级大、小鼠实验(手术)台,自行设计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可移动、升降、前后倾翻、设置有可拆卸式输液架、固定螺杆、手术器械摆放台、双向体液导出口和更适合动物躺卧的U型台面的大动物手术台。此手术台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动物体型及解剖特性,使用方便;④建立和完善了详细的实验动物生产、防(检)疫、质控及使用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详细规定了实验动物环境、营养、管理、运输、保定、麻醉、实验操作、保护动物隐私及尊严、术中术后护理、安乐死、尸体焚烧、防疫灭病、重复使用等福利内容,并严格执行。在国内首先提出建立实验动物体系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预案,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生命及可持续性。⑤大力加强科技人员有关科学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对每项实验项目从实验动物选择、数量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均由动物实验科与实验人员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全院有400余名科技干部参加了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培训,并取得了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统一颁发的江苏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书,是江苏省参加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最多的单位。⑥积极开展动物实验“3R”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一项用细胞学方法替代实验动物进行细菌致病性试验的方法;⑦建造了实验动物纪念碑,主碑为青灰色大理石,碑文为雕刻的绿色“实验动物纪念碑”;副碑为米黄色大理石,碑文为红色的“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纪念碑掩映在绿草、鲜花、翠竹丛中,既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又饱含深刻的警示及教育意义;⑧在国内首创设计制作了实验动物对人类贡献的大型喷绘展板并在科室展出。

动物医学进展篇12

[中图分类号] R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a)-0152-04

Effect of aboratory animals in med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 Jiping JIN Jian QIN Chuan

Institute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leading nation of clinical and medical research resources, but not a big power of innovation. To 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make new breakthrough i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medical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requires integration of basic and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s, and laboratory animals are just the bridging link of this integration. Both the translational application of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clinical therapy are realized through laboratory animal stud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r works must be supported by qualified laboratory animals.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laboratory animals in researches of life science, disease pathogenesi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etc., and put forward our suggestions on standard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to promote med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experimental animals in medical innovation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bridging" effect.

[Key words] Laboratory animals; Medical innovatio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ources

人类从对生命现象的初步认知,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生命体进行改造,走过了一条漫长崎岖的科学之路,而沿途走过的每一处关隘、遇到的每一片风景,无一不与实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从解剖学、治疗学的进步,到各种药物、疫苗的研制,异体器官移植以及克隆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都是首先在实验动物上获得成功。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只是揭开了生命密码的基因组序列,但是,如何进一步读懂这些密码真正的生物学含义,进而服务于人类健康,依然离不开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1]。近年来,针对基础研究与医学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2],力求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起从实验室到病床,从基础研究知识成果到临床和公共卫生防治的转化机制。毫无疑问,实验动物在医学创新中必将发挥出更重要的“桥接作用”。

1 实验动物在医学创新研究中的支撑作用

1.1 人类在已经取得的科技成就中实验动物功绩卓著

有资料显示,在Pubmed网站上检索近30年的科研论文发现,有2000多万篇的SCI论文是利用实验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几乎涉及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其中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最高权威科学杂志刊出的生命科学论文中,使用动物模型的论文占35%~45%[3]。Science、Nature使用动物的论文占35%。自然医学杂志(Nat Med)发表使用实验动物的论文占总数的71%,实验医学杂志(JEM)占45%,实验动物已成为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2007~2011年,Science选出的50项重大科技进展中,生命科学占22项,其中利用实验动物的研究占13项。

2012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课题13 449项中,其中使用实验动物的研究课题占40%左右,实验动物对我国生命科学、医药等领域研究的直接支撑作用彰显无遗[4]。

1.2 实验动物对未来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人口数量猛增,寿命延长致老龄化严重,环境污染导致疾病频发、流行传染病肆虐。这些都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民族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所有用于人类及动物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药物、疫苗、生物制品,以及化妆品安全、农药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都必须通过规范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尽管人们呼吁并开始寻求其他替代方法,但是真正做到实验动物的完全替代,还需要一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条件,尤其是转化医学、比较医学的发展,实验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特别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5]。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动物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通过基因打靶发现新基因和已知基因的新功能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型研究新药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机制和毒性作用等。

1.3 实验动物在多个科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1 实验动物是社会安全的技术储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公共安全列为重点领域,其中“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和“生物安全保障”的重点内容无论是风险评估、污染物溯源还是各类毒剂在体内代谢研究,都不可能用人直接试验,需要实验动物作为体内研究的实验对象。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实验动物的评价;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的评价,不仅需要实验动物,而且需要疾病动物模型。尤其是突发流行性传染病,成为社会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近几年的SARS、H5N1、H1N1和H7N9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都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实验动物在研究这些疫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新药研发等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2 实验动物是转化医学的必要环节 基础研究成果最终被用于临床,实现高效转化是目前世界各国积极研究探索的重点课题,无论生物技术药物研发还是相关医疗设备研制,通过安全有效性评价是获准上市的重要环节,药物的代谢、毒理、安全性,生物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等研究均离不开实验动物资源支持。动物实验是临床前研究的核心内容,临床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保证药物研发成功和降低临床研究风险的重要措施,而实验动物则是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最重要的实验材料和对象,是新药研发的重要阶段,是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工作。研究开发新型的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和基于动物模型的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动物实验,是促进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实现转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对疾病的机理研究、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6]。

1.3.3 动物模型是疾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支撑 创新药物的研制、临床治疗方法的改进、诊断试剂或诊疗设备的创新,均建立在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上。寻找新的作用靶点、生物标志物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病理机制、药物作用靶点、生物标志物等研究也离不开实验动物模型。我国传统的自发性动物模型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常规诱发性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在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方面并不十分吻合,不能全面反映人类疾病的本质,而转基因动物模型从基因水平、分子水平上研究人类疾病,揭示各个基因的各种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可以应用到新药筛选、基因治疗疗效评价、毒物测试,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7]。

1.3.4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任务。这些研究都需要在生命个体上进行或用相关模型进行验证,动物模型资源成为重要的基础支撑。2005年始,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即开始由政府资助系统性开展基因剔除小鼠计划,以促进建立新的疾病模型,试图在新药靶点的知识产权争夺战中抢占制高点。在过去几年里,虽然我国在啮齿类动物(大、小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基因工程动物模型和资源品种研究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现状成为制约医学创新的瓶颈

2.1 总体实验动物资源短缺及疾病动物模型资源不足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物模型研究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剔除动物模型资源方面,我国和国际相比是1∶15,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是医药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在传染病研究和新发传染病防治具有重要作用的传染病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物种资源方面,我国和国际相比是1∶25;对心脑血管病、肿瘤、肥胖症、糖尿病、阿兹海默氏症等的治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作用的疾病动物模型资源方面,我国和国际相比是1∶20;在对重大疾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疾病相关模型资源方面,我国和国际相比是1∶8[3]。

我国常用于传染性疾病研究的易感动物有70个种/系,国际常用的为600个种/系。发达国家已经启动将小鼠35 000个基因全部敲除的计划,并已经开始着手将大鼠30 000个基因剔除的计划。

国际常用心脑血管病相关基因工程模型资源近600种,且仍在快速增长中,我国相应的资源少于120种;国际常用包括痴呆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研究相关的动物资源2000多种,我国只有约150种;国际常用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等疾病机制研究的资源超过1000种,我国只有约150种;国际常用肿瘤机制研究动物资源700种以上,我国只有100种。国际常用免疫疾病机制研究动物资源有2000种,我国有200种。在重大疾病机制研究的基因工程模型资源方面,我国大约有5000种的不足,择其重要,应该在未来发展中建立至少3000种以上的疾病机制研究动物模型,才能从根本上为医学基础的创新研究提供世界水平的支撑条件[3]。

2.2 实验动物供应产业规模小

国内实验动物的生产机构大多尚未产业化,规模小而结构松散,以致常规动物供应的质量都很难保证[4]。

2.3 医学论文中动物实验诚信缺失

我国现阶段的文献资料良莠不全,存在一定的科技泡沫,文献结果不易重复。体现在实验动物方面的问题诸如:

2.3.1 在医学实验设计时,实验动物的选择不准确 如果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存在错误,就无法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例如,制作病毒性肝炎模型时,大多选择绿头鸭[8],但如果制作成合并高血脂的病毒性肝炎模型,就不能选择绿头鸭,因鸭的生理学特性并不适合作高血脂模型[9]。

2.3.2 选择的实验动物遗传背景交待不清楚 一份高水平的研究报告,需要提供实验动物的信息必须包括:微生物级别、品种品系、周龄、体重、数量、雌雄、实验动物提供者的生产许可证、实验环境的使用许可证号。对于特殊实验的实验方案还需经过相应的伦理委员会批准。据笔者对近两年国内医学类核心期刊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浏览,发现在用到实验动物进行的疾病研究中,所选用实验动物遗传背景表述不准确,项目缺失。如缺失微生物级别[10]、周龄[11]、体重[12]、生产许可证[10,13]、使用许可证[14]均未提到。如果实验动物来源不清楚,实验结果难以重复,实验结果可靠性无法保证,限制了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因为不同遗传背景和微生物控制水平的实验动物对同一刺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且,同一实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往往结果不同[9]。其次,所用动物可能会携带某些人畜共患疾病病原,对接触动物的人员具有潜在的威胁。在我国一些城市曾发生过因使用不合格的实验动物导致人感染的病例。

2.3.3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 迄今为止我国对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法律法规仅仅只有国家科技部于2006年9月30日分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国科发财字〔2006〕398号),该文件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及使用单位应设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或实验动物道德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等),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要善待实验动物,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工作起步较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尤其是动物实验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就贯彻执行该文件的精神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5]。

2.4 创新能力不高

目前,我国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和疾病动物模型等资源研究方面,自主创新较少,无法满足对医药创新、转化医学等支撑能力的需求。

3 为推动医学创新,应加强实验动物的纽带作用

实验动物资源是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研究的支撑点,而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虽有较大发展,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的实验动物资源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创新研究的限制因素[3]。应该加大实验动物工作的支持力度,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医学科技进步需求。

3.1 加强实验动物资源的收集利用

我国在20世纪末建立了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包括啮齿类、犬类、灵长类、禽类和兔等),但是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有限。国际上常用的有200个物种2600个品系,而我国实验动物物种只有30个物种,100个品系[16-17]。近年来,我国许多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如东方田鼠、长爪沙鼠、树和旱獭等,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但必须加快其实验动物标准化及推广应用研究,使其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动物新品种。

3.2 加强分析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可以通过动物模型和分析技术资源向辐射的动物模型研发、集成和比较医学技术的领头羊,低水平重复较多和缺乏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医药创新研究的瓶颈之一,也间接影响其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基于我国生命科学、医药、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的发展和未来需要,建立动物模型研制、集成和比较医学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资源共享的国家层次的、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化工程中心是当务之急。

伴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以及动物伦理意识的增强,开展“3R”研究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在开展体外替代方法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生物统计、趋势分析、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共享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用小分子的分析测试技术代替生物大分子的体内活性研究也是分析技术研究的重要方略。

3.3 加强实验动物在交叉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医学、药学最终的研究成果实验为人类健康与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医药研究成果最终要转化到临床,要保证医学技术、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是无法用人直接进行实验的,因此,转化过程中实验动物模型是最好的替代品。而现代生物医学的特点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因工程、干细胞质量、再生医疗生物材料、人造器官、带药器械等,都是多学科的融合。实验动物作为重要的实验材料和支撑条件,如何满足多学科交叉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任务。如科学家将细胞信号传导认知理论和组织工程学运用到再生医疗生物材料的设计之中,其安全评价的动物模型就需要有更强的免疫学针对特性。人类健康相关研究和产业对动物模型资源种类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人们预言第6次产业革命即以延长人类寿命的生命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到来,实验动物模型,尤其是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3.4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制作新的模型

多种基因工程技术快速发展相互补充,并呈现组织或细胞特异性趋势,第一方面,转座子插入突变等规模化高通量基因工程技术成为常态;第二方面,组织、细胞特异性或发育时相特异性和可控、可逆的基因突变成为热点。这些现代技术为生物工程动物模型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例如,我国科学家成功对猕猴和食蟹猴进行基因敲除,获得世界上首例经基因靶向修饰的小猴。《自然》杂志将该研究成果称为人类疾病模型研究向前发展的里程碑。这一技术有望应用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上。通过对灵长类动物上的一些特定基因的修饰,从而研究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早期信号,这将对人类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基本是追随发达国家之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还很少。尤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我国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径。因此,全面加强实验动物科学建设,大力支持实验动物及相关学科研究,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问题的关键,将有利于大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实验动物是医学创新研究与发展的探路先锋。

[参考文献]

[1] 秦川.医学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田玲,张宏梁,马凌飞.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7-20.

[3] 张连峰.我国常用实验动物资源的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10-11):39-44.

[4] 王光跃.关注医学创新的“支撑点”[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0-12.

[5] 叶碧海,何俊智,杨汉林,等.福建省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3,16(1):82-88.

[6] 杜冠华.药物临床前研究与转化医学-实验动物的应用与动物实验[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21(10-11):24-26.

[7] 樊林花,刘茂林,刘田福,等.人类疾病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医学综述,2009,15(7):1009-1012.

[8] 张奉学,马霄行,冯劲立,等.广州地区绿头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调查及其在抗HBV药物评价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07,2(4):244-247.

[9] 张永斌.医学研究生动物实验诚信缺失及对策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55-57.

[10] 朱越燕,陈艳卿.血红素加氧酶-1对哮喘动物模型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5):534-537.

[11] 赵静,李庭凯,胡兰贵,等.东垣益气膏预防性给药对肺气虚证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28-31.

[12] 杨宇帆,潘波,李思源,等.七氟烷麻醉大鼠海马组织特异microRNA的差异表达及靶标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30-33.

[13] 赵桂芝,王绪平,黄孝闻,等.颈总动脉结扎联合半乳糖注射制备老年期痴呆大鼠模型及行为学评价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4):34-37.

[14] 崔亮,李小彤,张丁.机械力对骨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3):207-211.

[15] Kong Q, Qin C. Analysis of current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J]. ILAR J,2009,51(1):e1-11.

动物医学进展篇13

实验动物学是医学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是能够把医学领域的诸多项目领入新的境地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的好与坏,不但反映了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的成就,而且还影响着生物医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性及公众认可程度。重视实验动物福利,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需要。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水平,也成为了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的贡献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等研究、开发、应用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条件。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也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使得在实验动物活体内的集整体水平、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于一体的研究成为了可能,从而促进生物医学的整体研究、发展。

二、动物福利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开始注意动物的福利的问题。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出“动物福利”这个词,而是以“反对虐待动物”或“防止虐待动物”字面出现的。

动物福利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发起的运动,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263个动物福利或组织机构分布于152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动物的权利,就是要确定动物是否遭受虐待的问题,即人们对事件的评价是否属在受虐的范围。

在我国内地,涉及到动物保护或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有以下几个:①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②1992年3月1日林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③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委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④2006年9月30日国家科委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就是动物福利运动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各种的研究、实验中,利用各种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实验对象,我们已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许多的重大成就,这不仅得利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也是我们诸多成果的必然条件。尽管现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许多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着一系列的非动物模型,但模型毕竟不能够完全模拟人体或动物的复杂机制的。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动物实验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动物福利也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是人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的“替代者”,在各项科学研究中,它们为了人类的医学事业、人类的身体健康,承受着痛苦。生物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健康,推动社会的进步。从感情上来讲,我们应当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因为实验动物所承受的,正是我们人类极有可能正在承受的。现代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科研项目基本是离不了实验动物的,那么动物福利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认识动物福利意义

学习、探讨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福利的问题,是有能够明确学科人员自我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可以长久发展的,从而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工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有所帮助,同时还会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实验动物福利问题是人类美好心灵的体现,同科学研究的有效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只有多开设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才能够达到为生物医学研究做准备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医务、科研人员的基础。

实验动物学在教育方面涉及到两个内容,即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时,要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将动物福利放置于重要的位置,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实验动物,让他们意识到要从道德、人文关怀上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这样在学生到以后的工作中,就会以更加敬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友情链接